33
滿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以來的第一場活動《感光。工作營》,由2007 PLDA鹿特丹燈光工作營指導設計師林大為擔任主持,三個階段的活動過程中,邀請不同領域的光專業者,引導學員用觀察、表演、遊戲方式,打破對光影的認知,啟發對光的無限思考與創意,重新感受關注生活中的光。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光,不僅是照明,「光」與「影」的互動,

創造出充滿詩意的美感語彙,開展人類對建築、文學、藝術及生命的想像。

Page 2: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2

Let’s sense LIGHT and be inspired by it!

Coretronic Culture & Arts Foundation was established at the end of 2010. Our mission is to

extend our passion for light out into the community through various outreach programs to

create a platform where light, arts and culture come together. 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Taiwan – aims to engage people with light and to find future

collaborators to spread our passion.

Ta-wei Lin, 2007 PLDA lighting workshop leader in Rotterdam and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Shih Chien University, was invited to design and host the

workshop. Free expression was encouraged through light activities involving creation,

observation and performance. Participants selected for the workshop have no previous

training in lighting. Breaking away from their preconceived notions of light, they were given

the inspiration needed to learn about light and how to use it creatively.

PHASE ONE 〉〉〉One Light One Chance to Express Yourself:

Using materials found in everyday life at a convenience store, participants are asked to

interpret themselves through light

PHASE TWO 〉〉〉Workshop 1: How to see LightParticipants observe light in its different colors, forms and temperatures

Workshop 2: Light & BodyA group collaboration and creation involving light and physical movement to experience the

robust dynamic between light and the body itself

Workshop 3: How to Plan a Light PlayParticipants design and exercise their own Light activities

PHASE THREE 〉〉〉Six senior apprentices are chosen to bear the torch for the next group of participants.

Page 3: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3

The way we light our surroundings reflects our attitude

toward the environment. Once we realize that “light” can be

a powerful interpreter for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we will

be able to methodically and creatively apply our sense and

sensibility on the proper usage of light, moving towards a

better¸brighter future.

Tai-wei Lin, Host of the 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Page 4: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4

光,本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文化思維中。當對光的敏銳,

內化成生活的習慣,變成社會對秩序、美感的一種要求,最後

影響到的是我們的生活。

我們都先學加法,之後才學減法。這似乎說得通,堆疊式的加

法比較簡單直接,減法除了減多少、夠不夠減之外,還有兩個

附屬的概念──捨棄與剩餘──需要思考,如何在多一些、少

一些之間取捨,如何理解「少即是多」、「空亦是滿」?靠得

也許是敏銳的意識、經驗與智慧。

因此,我們傳遞「光+-」的觀念,推廣對光的意識與敏感度,

拉近光與人、生活、自然的連結,同時逆向思考光的減法,省

視生活型態,在科技、自然間尋找永續平衡。我們試圖找尋一

些答案,從加減中找回光的美學,從不同的角度體會光的存在

感與重要性;畢竟,光,不僅是照明,更代表了一個文化的質量。

光的加與減

4

Page 5: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5

在國外住了近二十年。2009 年,我回到暌違已久的台灣,花了兩個月,繞行島嶼一周,才深

深感受到這塊土地上充沛的生命之光。

廟宇香燭上虔誠的星火,帶著眾人祈願飛翔的元宵天燈,阿里山上滾滾雲海中迸現的曙光,部

落裡原住民舞者肩頰上透亮的汗水……這些屬於島嶼的光和影,有著豐厚而多元的文化底蘊;

每每提醒我,當望外去尋找斑斕的光源時,別忘了去發掘、看見自己本然擁有的「光」。

我們觀察到,科技,讓原屬於自然世界的「光」有了不同的溫度與表情,儘管在產業與藝文結

合的推廣下,光、電與科技技術,日漸成為創意的重要元素;但我們多數仍著重於「光」技術

與科技層面,鮮少探究「光」的人文內涵與深度。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的初衷,即是

希望在專業之外,能有機會,將「光」,這個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卻又不可或缺的元素,提

昇至人文美感與豐富文化蘊涵的層次。

基金會創立第一年舉辦的「感光!光影工作營」,以遊戲的方式讓大家放下拘束,打開制式的

枷鎖,用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光,點燃、再持續擴散。感光學員們個個藏著多元的生命故事,細

膩的心思,與洞察社會的高敏銳度;而評審老師鼓舞學員勇於延伸自己的不同,啟發大家對光

的想像,深度思考光的本質、光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

由衷感謝林大為老師燃起熊熊火炬感染之力,評審老師提供精粹的直言和高度,感光工作人員

以實踐自己夢想的態度全力投入成就他人,以及感光學員們,勇於冒險的純真,熱情敞開的活

力及執著不懈跟我們一起感受光的力量!

啟發你對「光」的無限思考與創意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徐芳筠

5

Page 6: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6

光,很容易被我們視為日常中的理所當然,我們對光的意識也因而顯

得薄弱,甚至無感。在感光工作營中,藉用觀察、表演、遊戲的方式

感受光、探索光、使用光,激發對光的認知與運用,打破大家對光影

的原有認知,直接拉近人與光的距離。

美學大師蔣勳說:「美,是一種分享。美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種財富,

愈被分享,就擁有愈多。」光和美一樣,必須自己感受到了,才能知

道那究竟是什麼,才能傳遞出去。我們於是備妥材料,預留時間,開

始與一場光的化學作用。藉由工作營的專業帶領,對光由感而知,讓

被打開的新思維延續、累積、擴散;當光和美成為生活的基本元素,

或許我們對生活會有不一樣的選擇。

為什麼要「感光」?

Page 7: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7

許多思想上的躍升,都起源於一個個的問號。

當基金會決定要投入「提昇大眾對光影的感知」的使命時,負

責規劃感光工作營的我,自問:光影的範圍是什麼?替一群非

專業人士舉辦這樣的工作營,它的成效為何?

十多年來,分別在建築設計系、光電產業裏教授「燈光設計」,

我發現一邊是過於強調「感覺」而落入無法落實的幻想;另一

邊過於著重於專業知識,而忽略了人們視覺的基本舒適需求。

我認為,與其去釐清、爭論與改變,不如回到最本質、簡單的

起源:人與光。不特別界定光的範疇、不限定業種,於是開放

式的光影工作營而此產生。

工作營首先傳達的是「光的態度」,當人們知道光影可以是詮

釋文化、環境的宣言時,就會更有耐心,更有創意的將對光的

感覺和知識整合,知道如何一步步往亮處走。我們不把「光」

與任何行業劃上等號,而是邀請在建築、舞台、藝術上「光」

的成熟專業來帶領工作營,不僅給參與者一個對「光」的宏觀,

也透過集體創作,把各自的執著打開,看見光更豐富的可塑性。

問號與等號 首席感光師林大為

Page 8: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8

「感光!光影工作營」共分成三個階段,每一階段各有兩名感光師擔任評選嘉賓,經過三階段

的評選,找出六位獨具特色的感光員,作為種子教師,除了繼續協助基金會接下來的光影推廣

活動,也將點燃的「光」帶回原本的生活,傳遞、分享、持續發光。

7 位感光師並不是教學者,而僅是擔任攪動與催化的角色。林大為與鄧兆旻、李琬玲從生活素

材出發,讓學員用光詮釋自己,找到與光的連結;何曉玫、姚仲涵讓學員以身體參與,進行集

體光影創作;黃聲遠、陶亞倫為學員的光創作提案提供專業討論與建議。

感光師團隊

林大為

建築燈光設計師、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2007 PLDA

鹿特丹燈光工作營指導設計師

鄧兆旻

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媒體研究室,旅居紐約專職創作。主

持過結合創新科技與藝術的「夜市工作坊」。2011 初獲

選文建會獎助「北極圈駐村計畫」藝術家。

李琬玲

雲門舞集技術總監,劇場燈光設計領域專家。曾為雲門

《行草》、《水月》、《如果沒有你》、《家族合唱》,

以及優劇場《聽海之心》、《金剛心》等作品擔綱燈光技

術指導。

Page 9: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9

何曉玫

Meimage 舞團藝術總監,北藝大舞蹈學院專任副教授。編

舞作品以充沛的視覺想像與人文反思著稱,被譽為「創造

超現實想像高手」。

姚仲涵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專任講師,專職藝術家,作品及表演

透過光與聲音對比的呈現,觸發觀者對自身體感的想像,

同時致力推廣台灣聲音藝術文化的向下紮根。

黃聲遠

田中央工作群主持建築師。曾受邀參與威尼斯及深圳 / 香

港建築雙年展、以及至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 建築系

演講,入選「天下雜誌」評選的「21 位新世代領導者」。

陶亞倫

北藝大科技與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曾獲台灣當代藝術最

具代表性的台北獎、台北縣政府獎。近年致力於光的空間

性與光的運動性,以及速度美學的研究與創作。

Page 10: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10

曾靖雯──民眾劇場自由工作者

古秀玉──服裝產品設計師

宋建樺──色彩與照明全職學生

黃科文──視覺傳達設計學生

蘇琪雯──國中理化補習班老師

牛君白──淡江大學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專案經理

高佩玲──曾任信誼基金會實驗教室研究教師

鍾明熹──中山大學劇藝系藝術管理碩士班

趙澤曄──旅遊節目「瘋台灣」外景成音師/社區大學神經語言學講師

范盛泓──牙醫

王瑞珍──戲劇教師

孫 瑋──服裝設計管理系

楊士毅──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講師/導演

楊兆豐──通用器材公司製造管理師

陳允文──花蓮育成補習班美術老師

王陳浩──大葉大學空間設計系學生

程中宜──園藝專員/人壽保險業務主任

柯盈如──政治大學教育系學生/拉丁舞老師

王湘媚──中華電信研究所研究員/自由影像文字創作者

徐立亞──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理論與批評學生

張嘉玲──中研院數位典藏專員/成功大學資訊與設計管理博士候選人

呂毅新──「影響 ‧ 新劇場」藝術總監/台南大學、成功大學兼任講師

李佳玫──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兼任講師

杜逸帆──三缺一劇團演員

陳冠如──室內設計助理

誰來感光?感光學員介紹

Page 11: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11

Page 12: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12

是誰打破框「感光!光影工作營」要尋找的人就是你:

‧ 年滿 20 歲,喜歡「光」、不怕黑,對生活週遭的光影充滿好奇。

‧ 對「光」、視覺、空間相關的設計、創作、教學有興趣,並願意嘗試創意思考。

‧ 希望向「光」與人文方面的先進學習,擴展自我敏銳力。

是誰打破框

感光!光影工作營

Page 13: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13

自 6 月 3 日開始宣傳,截至 6

月 20 日,一共吸引了 120 件

感光員的報名。報名族群非常

多元,共同點為對生活周遭的

光影、環境充滿好奇,願意跨

越自我的舒適圈,在平凡的日

常生活中做非凡的探索。經評

選後25位感光學員脫穎而出。

(全體報名學員的統計為: 平均年

齡 28 歲, 年 齡 層 範 圍 由 18 至 50

歲;男性占 30%,共 36 人;女性占

70%,共 84 人。)

Page 14: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14

2011 年 7 月的第二個星期六,

第一次感光

14

超商血拼來創作01.

Page 15: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15

25 位感光學員在 7 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下午,來到台北國際藝術村二樓遊藝廳,以遊戲、快樂

的心情參與這場光影的趣味探索。不料他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用新台幣 150 元的額度,在

便利商店購買第一階段的創作材料,限時 5 分鐘。

此活動所設計的限制,目的是希望測試感光學員們的性格特色,找到對「光」敏感、合群、隨

機應變等特質。根據工作團隊的觀察,感光學員們對材料的選擇、價錢和時間的限制……等,

都透露出個人鮮明的個性。有人選擇鋁箔紙,以利用其反光的性質來創作;有人則因鋁箔紙價

格昂貴,而改買許多餅乾,使用餅乾包裝的反光材質來作運用;也有人到了結帳時才發現超額,

而難做取捨;還有人買了大量衛生紙、雞蛋、M&M 巧克力……大家的腦袋都在不停轉動,創

意正蓄勢待發。

面對突如其來的指令,即使有一點不安和焦慮,感光學員們仍相當興奮,想像自己是在電視上

看到實境秀的參與者,願意嘗試和接受挑戰,將自己放置在不太熟悉的環境中,更期待用這些

材料和「光」來介紹自己。

Page 16: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16

工作營要找的不是藝術家,是願意把原有認知放掉、接受啟發的人。第一階段活動,是讓感光

學員們利用 150 元從超商買來的材料,加上每人僅有的光源-手電筒,在極有限的時間內,

運用「光」來做自我介紹。

感光學員們以各自的創意與想法,思索如何用「光」來介紹自己的特質。牙醫范盛泓用免洗盤、

紙張、寶特瓶等材料創作了兩隻發光的手掌,關心的焦點在人體身上,離不開作為醫師的專業;

小宋則篤信科學的知識,認為藍光加上黃光會變成白光,於是以寶特瓶承裝有色液體,結果呈

現卻不如他預料,他開始重新思考幾何光學課堂所教「如果光會轉彎,那會是怎麼樣的世界?」

2011 年 7 月的第二個星期六,

第一次感光

黑暗中第一次發光02.

Page 17: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17

初試身手後,感光師們對大家的創作給予

直接,犀利的指導和提示,經過討論與引

導,學員們相互交流後再次調整,學習將

內在個性用「光」呈現出來,敢於詮釋自

己,並放開熟悉的刻板印象,去掌握「光」。

如同感光員杜逸帆創作的《想紅》,以燈

光做出刺眼的效果,表達他渴望在團體中

被看到,並以零散的報紙裝置表現他欲藉

知識來武裝自己,而經過創作活動的引導,

他看見作品中真正的自己其實很小,提醒

他腳步跑得太快了。阿杜說:「我找到一

個平常不習慣的創作方式」,這正是工作

營的目標,讓感光員超越自己的想像。

大為老師:「這不是皮影戲!」

Lulu老師:「大家都在作裝置藝術,用150元的材料做手工藝,

卻沒有想到如何把「光」加進去,只是拿手電筒去照它。」

17

Page 18: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18

走出拘泥-第一次感光大跨越

03.

2011 年 7 月的第二個星期六,

第一次感光

Page 19: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19

學員們的第一次感光,都嘗試跨出那一步,跳脫自我約束和框架,看見更多可能。

感光學員柯盈如是抱著「我要去嘗試一件我覺得我沒實力,但有潛力的事。」來參加工作營,

無畏懼地嘗試、突破現有能力。老師問她:「可以拿出什麼和別人不一樣的?」讓盈如看見侷

限,卻也是擴張自我的契機,讓她明白自己與別人不同之處,就在於發光的熱情和堅持。

參加工作營前,園藝師程中宜的生活和交友圈較單一,在認識這群感光學員後,他看見多種不

同的價值觀,看見大家勇於在未知結果的情況下奮力嘗試,使得面對生命和夢想的態度有了一

大跨越。從前的他總在事前多做考量評估,不敢擁抱「未知」或「不確定性」,第一次感光後,

他說他像種下一顆可能會長出什麼的種子,用自己的方式照顧它,因為沒有前人種過,不知道

栽種方式是否正確,但他就種了,然後期待種子有一天開花,成為一朵他想要的玫瑰花。

感光學員們希望看到「光」的可能性,並在不同領域中思考與感受,做自己不習慣的事。或許

一直以來,「光」都是生活中一種日常的、必然的存在,這一次,學員們體會到,「光」也可

以是一種創作上的媒介,藉此開啟了對「光」更深層的認知。

具電影拍攝經驗的學員楊士毅,以牙線棒這樣的小元素

堆疊出層次感,掌握核心與放射的構圖,呈現出一種生

命能量的感受。

Page 20: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20

2011 年 7 月的第三個週末,

第二次感光

How to see light 猜光—光的形狀、顏色、溫度

01.

Page 21: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21

第二次感光,地點選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感光學員們一同住宿藝大會館,在離市區較遠的關

渡,以放鬆的心情,在自然環境中夜遊校園並觀賞日出,一同發現、領略光影。

兩天一夜的訓練課程以「光源猜謎」作為第一個教學遊戲,大為老師親自操作光源,讓學員猜

出光源為何。每樣物品發出的「光」都獨具特色,學員們看見「光」的各樣顏色、形狀、溫度,

也驚訝地發現有種光源是不會產生影子的!讓他們大開眼界。

大家通常只把「光」當實物,忽略了對「光」的感覺,大為老師以此遊戲,喚醒學員對「光」

原有的認知,在趣味的猜謎遊戲中,對「光」又有了新的體驗。

大為老師:「我採用「眼見為憑」(seeing is believing)

的方式,先讓感光員們實際的接觸到光,再導入技術與

理論。」21

Page 22: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22

「律動·光」是學員們參加工作營以來,第一次以團體方式進行光影創作。感光學員們被隨機

安排為三人一組,每人再隨機抽出一種光源;除了企業提供的微型投影機、背光板模組、LED

燈外還包括學員們自備五花八門的發光物、日光燈管、各式燈泡、蠟燭、手電筒,甚至還有捕

蚊燈。將三人的身體、三種光源與環境作結合呈現,學習如何觀察「光」、空間與身體。

感光員們在互動中,經歷團體合作,在無形中拉近彼此距離。大家用自體的狀態去創作、互相

對話,凝聚整體的討論範圍,激發方式是完全開放、包容、對等,也讓學員們學習除了對自己

不設限,更不向身邊的人設限,期待共同挖掘無限可能。

2011 年 7 月的第三個週末,

第二次感光

How to play body and light 律動.光—用身體感受光

02.

Page 23: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23

在時間和團體的壓力下,各組呈現仍超出感光師

預期。有的操控光影的舞動,用身體跟光球大玩

踢皮球表演;有的利用「光」在環境中的變化,

營造戲劇張力,並與身體的表演作結合。

感光師們不提供「標準答案」,藉由活動啟發學

員與光共舞的創造力。何曉玫老師除了以光影結

合肢體舞動,也傳授舞台經驗,引導學員利用空

間本身的特性,作為表演的重要元素之一,簡單

的一面布簾在老師的啟發下,成了感光學員創作

的故事情節。學員們學會去發現人與「光」的關

係,用眼睛看見「光」,用身體感受「光」,更

用心去找「光」。

何曉玫老師:「在我開始創作、教書後,慢慢

發現透過『光』產生的圖形、情緒、和個性。

『光』也確實可以說很多事情。」

23

Page 24: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24

兩天一夜入住關渡,感光學員們從夜色探索,在

蓮花池旁的晨光賞析,開始第二天的「嬉遊 ·

光」活動。

這階段的最後課程,輪到感光學員們自己設計

「光之遊戲」,思考如何運用有限資源,引導特

定族群的參與者,從遊戲中體會並嘗試「光」的

可能性。大為老師特意設計了以下限制:

1. 遊戲設計對象需跳脫自己熟悉的族群,例如,

若已是幼教老師,請為銀髮族設計。

2. 道具使用力求簡單,僅限「電力光」或「自

然光」,勿花時間製作實體道具。

How to plan a light play嬉遊.光—發揮自我創意

03.

2011 年 7 月的第三個週末,

第二次感光

Page 25: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25

活動前半小時,學員與老師先進行討論,調整遊戲內容,再正式分享成果。經過兩天工作營的

多項活動,啟發學員們的想像、計畫及有趣的點子,鼓勵學員以輕鬆、開放的態度進行。然而

學員們還是卯足全力,熬夜準備,希望將成果好好展現,認真的態度和熱情散發了「光」與美。

在城市長大的布農族杜逸帆,本身為劇場演員,使用「火」作元素,設計「人跟火玩樂」的親

子活動,回到人最根本與大自然的關係,也是他一直想回歸的原住民創作。藝術家,也是新竹

教育大學兼任講師的李佳玫則從自己小孩獲得啟發,童心未泯地透過遊戲讓人看見「光」在孩

童眼裡的創意想像。

陶亞倫老師:「我把『光』當作人類發展的必經之路,是

人抗拒不了的,從外在環境到人的內在靈魂,是整體的改

變。在這個以『光』為主的世代,『光』變成一種新的權

力。」

黃聲遠老師:「每天當天剛剛要亮起來的時候,在那個狀態我會聽

到很多聲音,感覺所有東西都在蠢蠢欲動。那是跟視覺不太有關連

的『光』的體驗,我滿喜歡的。」

25

Page 26: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26

2011 年 7 月的第三個週末,

第二次感光

團體合作-兩天一夜感光大收穫

04.

Page 27: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27

兩天一夜的工作營加進許多團體合作的活動,感光員們互相討論、溝通、協調,學習把眾多想

法集結,也從不同思惟中獲益。

感光員靖雯認為,收穫不僅只在於對「光」本身的覺察和體會,也在於「實踐」上的態度與能量,

這幾次的參與,早已超越所謂「感光」的學習,而是一種對實踐的更大發現與提醒。而感光員佩

玲在實際與成員們合作後,發現原先她設定了一條路該怎麼走,但後來才明白一條路有很多可能,

怎麼走都有路,也因為不同的走法,而能看到不同風景。她說:「我會多嘗試林老師的三字箴言

── PWT(打破、嘗試、無用之用),PWT 這三個概念是我在這次活動中最鮮明的印象與學習。」

對於光所傳遞出來的熱情和力量,感光員徐立亞提到,光絕對不只是作品的照明,它就是作品

本身!這次的學習,是學著如何在控制光源、色彩、空間之中,找到互動和對話的方式,去實

踐捨去和獲得的思考。

徐芳筠執行長:「或許,創意不需要知識、文明、標準的束

縛,卻需要每個人從不同的視野來觀照自己。最美的發光

體,不就是『敢與他人不同,回過頭來創造真自己』的人?」

27

Page 28: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28

2011 年 7 月的第五個星期六,

第三次感光

兩階段的工作營,依照個人不同專長,建立一套「創意遊戲中學習光與影」教學法,培養評選

出的六位正式感光員,運用大為老師發展出的兩小時小型工作營,實際帶領一批「種子學員」,

一同探索光與影的無限可能。

六位感光員分組帶領種子學員,實際接觸教學引導的工作,他們把熟悉的態度全盤翻轉,將經

驗變成自己的語言。他們的熱忱與自信,讓種子學員深受感動,如同大為老師所說:「光」只

是媒介,感動人的是真誠,這是「光」帶給人更珍貴之處。

感光員們從點燃蠟燭,到無預期成了熊熊火把,活動結束後他們回歸到自己的生活,卻有了全

新觀看世界的角度。他們將感受到的「光」與生活做關注、結合,帶回家庭、學校、工作。在

對「光、影」的感知與覺醒被點燃後,感光員們重新認識身處的城市及環境,並持續性對「光

影文化」關切與參與。

感光員發光

Page 29: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29

大為老師:「我們以各種方式引導大家去觀察、比較、瞭解,以

此避免只從運用方面去理解光影。我自己深知,感與知、人文與

科技是不應該如此分離的!」

29

Page 30: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30

分享被點亮的光

一路走來,啟發式的活動規劃,激發出對「光」的認知與運用,即興巧思的遊戲,增加了對「光」

的體驗。感光員們對「光」開始有了獨到的見解與掌握,並與各自的背景融合,迫不及待分享,

將生活中所被點亮的「光」的力量,傳遞出去。

大為老師的箴言「打破、嘗試、無用之用」,成為許多感光學員新的態度,把自我的範圍擴張,

用更開放的角度提高生活中光的敏銳度、對光的感知。感光學員們是一群勇於把自己打開來的

人,透過了「感光」的歷程,拉近光與自己的連結,從無感到有感──這從無到有的啟發,開

啟了對光的敏銳度也改變了對光的思維。

小宋:「『光』因為影子的存在而美麗。我們如果因為追尋影子而捨棄『光』,

或者只想要一片光明,而無視於影子的存在,這都是捨本逐末的。」

中宜:「以光為媒介,在活動互動中更了解自身所處的狀態,發現並驚訝於自

己的創潛力!」

士毅:「設計與電影出身的我,很容易以畫面造型去思考光,聽了老師看待光

及使用光的觀點之後,希望以後能擴展對光的應用、使用及思考想像。」

Page 31: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31

盈如:「我看到光的限制和可能的運用,發現自己仍有許多的矛盾和不足,因

為有了這個機會,加上大家不同的想法撞擊,讓我更清楚地看見自己。」

小曄:「從無到有的啟發思維,以及從空間思索光的定義及可能性。」

陳泓:「光影似乎是種『文法』,讓空間如何說故事的『文法』。我們在兩天

之中被光影的故事與故事的光影所觸動,之後必能用光影說出更多觸動讓更多

的人聽見。」

君白:「收穫在可能與不可能之間,發現『無限可能』。」

立亞:「光不只是作品的照明,它也是作品本身的一部分;對光的理解,不僅

讓我用更客觀的角度去仔細觀察光,最重要的是又重新提升了我對創作的熱情

和想法!」

逸帆:「我體會到如何將光的概念傳達出去,不需要主導,不需要物件,『光』

自己會說話。」

琪雯:「對人生感覺又開啟了另一道門,灑入另一道光。」

Karena:「在這活動中你需要拋開成見、拋開自我,這是一種學會『放』的勇氣,

或許這是『光』與自身對話的啟發。」

Page 32: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32

感光工作營提出一個接著一個的問題,

卻沒有標準答案,

在這裡,

我們打破問號與等號之間的關係,

只傳達一種光的態度。

活動指導 林大為

執行團隊 徐芳筠 盧怡君 吳思賢 李珮儀

攝影團隊 汪德範 林冠良 邵津茂 施偉琳 陳崇真 王俊彥

特別感謝 台北國際藝術村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 中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琉璃奧圖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耿禎 陳翠玉 陳泓 林以涵 李文凱 阮建彰

Page 33: 2011感光工作營Lets Sense Light Workshop

33

地 址 / 23142 新北市新店區建國路 276 號 9 樓

電 話 / 02-2911-8122

E-mail / info.art@ coretronicart.org.tw

網 站 / www.coretronicart.org.tw

[ 光。影。人文。生活。基金會 ]

總 編 輯 / 徐芳筠

主 編 / 熊思婷

執行編輯 / 陳慧潔

文字編輯 / 李依樺 熊思婷

攝 影 / 汪德範 林冠良

視覺設計 / 摩久設計

發行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