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第 33 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 RNA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3 第第第 RNA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 Upload
    tadhg

  • View
    258

  • Download
    7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慢病毒亚科 泡沫病毒亚科. 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如: 1.病毒为球形,大小100 nm 左右,外层为包膜,表面有刺突 2.核心由两条相同的单股 RNA 组成,在5′端通过部分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体结构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第 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 3 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慢病毒亚科 泡沫病毒亚科

Page 2: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如: 1. 病毒为球形,大小 100nm 左右,外层为包膜,表面有刺突 2. 核心由两条相同的单股 RNA 组成,在 5′端通过部分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体结构 3. 病毒体含逆转录酶、核酸内切酶和 RNA 酶

H 等酶类,这些酶与病毒核酸的逆转录及病毒的整合作用有关 4. 病毒增殖的突出特点是在复制病毒 RNA 时要通过 DNA 复制中间型

Page 3: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的病原体,按照英文

AIDS 音译应为艾滋,俗称艾滋病 AIDS 于 1981 年在美国首次报告 HIV 主要有两型,通常称谓的 HIV 指 HIV-1 型,世界上

的 AIDS 多由 HIV-1 所致; 1986 年在西非又发现一种与 HIV-1 不同的逆转录病毒,两者的核苷酸序列相差超过 40% ,称为 HIV-2 型,只在西非呈地区性流行

Page 4: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结构 HIV 为直径 100-120nm 大小的球形颗粒,电镜下病毒内部有一圆锥状核心。病毒外层有脂蛋白包膜,其中嵌有 gp120 和 gp41 两种病毒特异的糖。前者构成包被刺;后者为跨膜蛋白。病毒核心为 20 面体对称的核衣壳病毒核心含

RNA 、逆转录酶和衣壳蛋白

Page 5: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HIV 结构模式图

Page 6: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2 病毒复制 HIV 细胞 融合 ,核衣壳进入细胞内脱壳释放 RNA ,进行复制。以 RNA 为膜版逆行转录产生互补负链 DNA ,构成 RNA :DNA 中间体。 由 RNA 水解酶将亲代 RNA 去除,再由负链DNA 合成互补正链 DNA ,然后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成为前病毒。当病毒活化时,在宿主细胞的RNA 多聚酶作用下,病毒 DNA 转录形成RNA 。有些 RNA 经拼接而成病毒 mRNA ;另一些 RNA 经加帽加尾则可作为病毒子代 RNA , mRNA 在细胞和糖体上转译成病毒的结构蛋白和调节蛋白。再与病毒子代 RNA 装配成核衣壳,以出芽的方式释放获得包膜

Page 7: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3 病毒的变异 HIV 易发生变异从而使分离的 HIV 株间有不同的生物学性状 4 病毒受体与细胞亲嗜性 HIV 的主要靶细胞为 CD4+T 淋巴细胞和单核 - 巨噬细胞亚群。细胞表面 CD4+ 分子是HIV的主要受体

Page 8: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5 培养特征 HIV 仅感染表面有 CD4 受体的细胞。实验室中常用正常人 T 细胞经PHA 转化 3d 的培养细胞分离病毒,也可用成人淋巴样白血病人的非整倍体 T 细胞等进行培养,感染病毒的细胞出现 CPE ,形成多核巨细胞,出现环形排列的多个核 动物模型可用 HIV 感染恒河猴和黑猩猩,但感染过程的症状与人的 AIDS 不同

Page 9: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6 抵抗力 HIV 的抵抗力不强,加热 56 ℃10min 可被灭活, HIV 在室温 (20-22 )℃ 可保存活力达 7d ,按 WHO标准, HIV 的消毒与彻底灭活必须煮沸 (100 ) 20℃ min ,高压蒸气灭菌 (103.4kpa/121.3 )20min℃ 。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在 10%漂白粉液、 0.5% 次氯酸钠、 50%乙醇、 35% 异丙醇 、 0.3%H2O2 或 0.5%来苏等消毒液中室温 10min保证完全被灭活

Page 10: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AIDS 的传染源是 HIV 感染者和 AIDS患者。从他们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唾液、 CSF 、骨髓及中枢神经组织等标本中均分离到病毒。人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3 种: 1 性传播 是 HIV 的主要传播方式,美国和西方国家以同性恋间性传播为主;而非洲与东南亚地区则以异性性交为主要传播途径

Page 11: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2. 血液传播 输入带有 HIV 的血液或血制品,包括骨髓或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及共用污染 HIV 的注射器和针头等

3. 垂直传播 胎儿经胎盘从母体获得感染者最多,其次是分娩时经产道感染,由哺乳感染者最少。 13岁以前的儿童 AIDS患者中约 70% 的双亲有 HIV 感染史,故通过母婴传播影响下一代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Page 12: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二 ) 临床表现及致病机制 1 HIV 感染包括原发感染、潜伏感染、有症状感染及典型 AIDS 等 4 个阶段,典型过程约需 10 年 ①原发感染 HIV 进入机体后病毒开始复制,约在 8-12w 时出现病毒血症,此期病毒在体内广泛播散,并开始在淋巴样器官种植, 3-

6w 在许多病人 (50%-7 0% ) 体内发展成急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其后大多数病毒以前病毒 (provirus) 的形式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内,进入长期的、无症状的潜伏感染;

Page 13: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② 潜伏感染 此期可长达 6 个月至 10 年。当机体受到各种因素的激发使潜伏感染的病毒再次大量增殖而引致免疫损害时,才出现临床症状,进入 AIDS 相关综合征期; ③ AIDS 相关综合征 (ARC) 早期有发热、盗汗、全身倦怠、体重下降、皮疹及慢性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并有进行性淋巴结病及舌上白斑等口腔损害;

Page 14: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④ 典型 AIDS 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合并各种条件致病菌、寄生虫或其它病毒感染,或并发肿瘤 ( 如 kaposi 肉瘤 ) ,发展为典型AIDS 。估计在感染后 10 年内约有 50% 的人会发展为 AIDS 。 AIDS 的 5 年间死亡率约为 90% ,死亡多发生于临床症状出现后的 2 年之内

Page 15: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2 HIV 感染所致的免疫损害 (1) HIV 对 CD4 细胞的损害 HIV 感染和致病主要是 CD4+细胞在数量和功能上受损,从而引起宿主免疫功能的全面障碍。病人主要表现是以 CD4 + T 细胞 (TH) 减少所致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由于 CD4 + T 细胞减少而 CD8 + T细胞相对增多,导致 CD4 / CD8比例倒置,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包括 M 的活化、 TH 对 CTL细胞、 NK 细胞和 B 细胞的诱导功能降低等

Page 16: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2) HIV损伤 CD4 +细胞的机制 ① 病毒包膜糖蛋白插入细胞膜或病毒的出芽释放,增加了细胞膜的通透性; ② HIV 增殖时可产生大量未整合的病毒

cDNA ,对细胞的正常生物合成活性有干扰作; ③ 感染 T 细胞表面的 HIVgp120 与非感染细胞表面 CD4 分子结合,介导细胞融合而产生大量多核巨细胞,也使 T 细胞减少

Page 17: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 4 )特异免疫损伤 受感染细胞表面表达 HIV 糖蛋白抗原,被 T 细胞识别或与特异性抗体结合通过 ADCC 作用破坏细胞 ( 5 )自身免疫损伤 HIV gP120 与 T 细胞膜上的 MHCII 类分子有一同源区,故抗 gp120的抗体能与着 T 类细胞起交叉反应,造成免疫病理损伤

Page 18: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三 ) HIV 感染的免疫应答 1 HIV 感染的免疫 机体感染 HIV 后产生多种抗体,包括抗 gp120 等 NT抗体,但中和活性较低,主要在急性感染期降低血清中的病毒抗原量,但不能控制病情的发展 HIV 感染也可刺激机体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包括 CTL 细胞、 NK 细胞及 ADCC 的杀伤活性,但细胞免疫依然不能清除有 HIV潜伏感染的细胞 2 病毒感染致免疫病理所引起的细胞损伤

Page 19: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病毒能什麽逃逸免疫作用: ① HIV损伤 CD4 + T 细胞,使整个免疫系统的功能失效; ② 病毒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中,细胞不表达或少表达病毒结构蛋白,使宿主长期呈“无抗原”状态; ③ 病毒包膜糖蛋白的一些区段的高变异性,致使不断出现新抗原而逃逸免疫系统的识别; ④ HIV 对各种免疫细胞均有损害。故表明机体的免疫力不足以清除病毒, HIV 一经感染便终生携带病毒

Page 20: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 一 ) 检测抗体 目前检测的方法有ELISA 、 IFA 、 RIA 和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 , WB) 等。前 3 种方法具有敏感性好,应用方便的特点,尤其 ELISA法目前最为常用。但由于 HIV 的全病毒抗原与其他逆转录病毒 ( 如HTLV) 有交叉反应,而且病毒系芽生释放,病毒包膜中常带有细胞成分,与人血清中的抗HLA抗体亦有交叉反应,易造成假阳性结果。因此这类试验仅用于筛查抗 HIV抗体,阳性者尚须进一步用 WB法予以确认

Page 21: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二 ) 检测病毒及其组分1. 病毒分离 分离正常人淋巴细胞或脐带血淋巴细胞,用 PHA 刺激并培养 3-4d , 用以接种病人血液的单个核细胞、骨髓细胞、血浆或

CSF 等,经 2-4W 培养后,如有病毒生长, 则如能出现 CPE ,尤其见到多核巨细胞,说明有病毒增殖。可用 IFA法检测培养细胞中的 HIV抗原,或用生化方法检测培养液中的逆转录酶活性,也可用电镜检测 HIV 颗粒来证实

Page 22: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2.检测病毒抗原 常用 ELISA法检测衣壳蛋白 P24 。 P24 多出现于 HIV 感染的急性期,而在漫长的潜伏期中为阴性。到出现典型的AIDS症状时, P24 又可重新升高

3.检测核酸 应用核酸探针检测整合在细胞中的前病毒 DNA片段,可确定细胞中潜伏感染的 HIV 。应用 PCR检测 HIV 的前病毒 DNA ,或用逆转录 PCR检测病毒 RNA ,均可检出标本中微量的 HIV 基因组

Page 23: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四、防治原则 WHO 和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控制 HIV 感染的措施。 1 一般措施包括:①建立 HIV 感染和 AIDS的监测网络,控制疾病的流行蔓延;②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取缔娼妓,防止 STD 流行,抵制吸毒等社会弊病;③检测高危险人群包括供血员同性恋、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血友病患者,国外旅游者和外事使馆人员等;④禁止进口血液制品,如凝血因子Ⅷ等;⑤加强国境检疫、严防传入

Page 24: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2 在特异性预防方面,近年来探索过多种研制 HIV 疫苗的途径,如用基因工程生产的 HIV包膜抗原 (gp120) ,或合成病毒核心抗原的多肽疫苗 (P18) ,或用 HIV 的包膜基因与痘苗病毒重组,构建重组的痘苗病毒疫苗等。目前,部分重组疫苗已在进行人体试验阶段。

Page 25: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3 AIDS 的治疗包括: ① 阻抑病毒逆转录酶活性的核苷类似物如叠氮胸苷 (AZT) , 双脱氧胸苷 (ddcC 与双脱氧胞苷 (ddI) 等; ②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③ 蛋白酶抑制剂,如赛科纳瓦 、瑞托纳瓦 以及英迪纳瓦等

Page 26: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目前,联合交替使用 2 种 HIV 逆转录酶抑制剂和 1 种 HIV 蛋白酶抑制剂 , 所谓的“鸡尾酒疗法”可以有效地把血液中的 HIV 含量减少到最低 ( 外周血中测不出 HIV或其RNA) ,因而能减轻症状及延缓生命。但无法清除整合在 CD4 +细胞染色体上的前病毒。因此,不能从体内彻底清除 HIV

Page 27: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第二节 人类嗜 T 细胞病毒 在逆转录病毒中大部分属于 RNA 肿瘤病毒,在感染细胞中不引起 CPE ,而是能转化细胞诱发肿瘤。 1978 年从 T 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淋巴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观察到一种有中央位类核的 C 型病毒颗粒,命名为人类嗜 T 细胞病毒 或人类 T 细胞白血病病毒 ( HTLV) 。后从 1例毛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另一种嗜 T细胞病毒,称为 HTLV-Ⅱ 型。将最初发现的称HTLV-Ⅰ型

Page 28: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一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结构 HTLV-Ⅰ 型和 HTLV-Ⅱ 型在电镜下呈圆形,直径大约 100nm ,有包膜,包膜表面有刺突,刺突上嵌有特异性糖蛋白( gp120 ),能与CD4 受体结合,与病毒的感染、侵入细胞有关。内层衣壳 P18 、 P24 两种结构蛋白。中心含病毒 RNA 及逆转录酶

Page 29: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二、致 病 性 HTLV-Ⅰ型与Ⅱ型是引起人类肿瘤的逆转录病毒。 1 传播途径 HTLV 的感染可通过输血、注射、性交等方式水平传播;也可通过胎盘、产道和哺乳等途径在母婴间垂直传播

Page 30: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2 所致疾病 HTLV-Ⅰ型可引起成人 T 细胞白血病,多为 40岁以上的成人发病。 T 细胞大量增生,转化、癌变,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并发高钙血症、皮肤红斑、皮疹、结节等,预后不良。此外, HTLV-Ⅰ型尚可引起热带痉挛性下肢轻瘫和 B 细胞淋巴瘤 HTLV-II 型则引起毛细胞白血病和慢性 CD4+

细胞淋巴瘤

Page 31: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3 HTLV 致病机理 HTLV-Ⅰ型与Ⅱ型诱发白血病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它不含有病毒癌基因或细胞癌基因, 目前认为, HTLV 所致的 T 细胞白血病是一个多阶段演发过程。 HTLV 首先吸附 CD4 + T 细胞并使其激活, CD4 +细胞膜上则出现 IL-2 受体,继而病毒基因组以前病毒的形式整合于宿主染色体中。前病毒的启动使 IL-2 的基因失控,导致 IL-2 过量

Page 32: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产生 过量的 IL-2 与感染病毒的 CD4+细胞膜上的 IL-2 受体结合,导致 CD4+细胞的大量增殖。由于 HTLV 前病毒 DNA并不需整合到某一特定细胞基因部位,它们可以整合在不同细胞染色体上,并使细胞转化成为不同克隆。当这些细胞继续增殖时,某个克隆中个别细胞的染色体如果发生变化,这个细胞就会演发为白血病细胞

Page 33: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三 诊断与防治 诊断所用的方法与 HIV相同 目前无特效疫苗进行预防 抗病毒药中只有三磷酸化的 3’-叠氮 -2’、 3’二脱氧胸腺嘧啶核苷( AZT )有一定疗效

Page 34: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第 34 章 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 是弹状病毒科 狂犬病毒属 的一种嗜神经性病毒。病毒主要在野生动物 (如狼、狐狸、臭鼬、浣熊、蝙蝠等 ) 及家畜 (如狗、猫等 ) 中传播。人主要是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而感染。狂犬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安全、人畜共患的自然疫原性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达 100% 。因此,预防狂犬病尤其重要

Page 35: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一 生物学性状 1 病毒形态结构 狂犬病病毒形态似子弹状,一端钝圆,另一端扁平。核心为- ssRNA ,外绕以螺旋对称排列的蛋白质衣壳,表面有脂蛋白包膜,其包膜上有许多糖蛋白刺突,与病毒的感染性和毒力相关

狂犬病毒电镜图

Page 36: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2 病毒的培养 病毒的动物感染范围较广。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 ( 主要是大脑海马回的锥体细胞 ) 中增殖时,在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Negri body) ,呈圆形或椭圆形,可作为诊断狂犬病的指标 过去认为,狂犬病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近年应用肽链图谱法研究发现,各分离株的抗原性有差同,狂犬病病毒的毒力可发生变异

Page 37: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1 感染途径 带病毒动物咬伤 病毒随犬唾液经伤口进入人体内。病毒在入侵部位的肌肉细胞中增殖,然后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侵入周围神经,以细胞 - 细胞间传递形式上升到神经节直至中枢神经系统。在脑组织中病毒迅速增殖扩散,沿传出神经传至唾液腺及其他组织

Page 38: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人被狂犬咬伤,发病率为 30%-60% 。咬伤后能否发病,与受伤部位、伤势程度及病畜唾液中的病毒量有关。潜伏期通常为 3-8w 。短者 10d ,长者可达数年

Page 39: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2 临床表现 咬伤部位距头部愈近、伤口愈深、伤者年龄愈小,则潜伏期越短。患者早期症状有不安、发热、头痛、乏力、伤口周围感觉异常、流泪、流涎等。继而兴奋性极度增高,狂燥不安,吞咽或饮水时喉部肌肉受刺激而发生痉挛,甚至对水声或其他轻微的刺激也异常敏感。常常出现特有的痉挛症状。病人视水而生畏,痛苦不堪,故狂犬病亦名恐水症。发病 3-5d 后,病人转入麻痹、昏迷,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Page 40: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3 免疫力 狂犬病病毒感染机体后可诱使机体产生抗体。此抗体有中和游离状态的病毒、阻断病毒进入神经细胞内的作用。接种疫苗所获得的防止发病效果可能与此有关。但抗体对已进入神经细胞内的病毒难以发挥作用。同时也可能产生免疫病理反应而加重病情

Page 41: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人患狂犬病,根据被动物咬伤史并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做出诊断。所以,病人进行微生物学诊断的实际意义不大

Page 42: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四 防治原则 捕捉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和普及接种犬用狂犬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措施 1 伤口处理 用 20% 肥皂水、清水充分冲洗数分钟,然后用 70% 酒精及 5%碘酒涂檫 2 被动免疫 伤口周围用抗狂犬病病毒免疫球蛋白作浸润性注射。剂量为 40IU/ kg 3 疫苗接种 用地鼠肾原代细胞或人二倍体传代细胞制成的灭活疫苗,一般于伤后第 1、3、 7、 14、 28d 各肌注 1ml,免疫效果良好 重组疫苗与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正在进行中

Page 43: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乳头瘤病毒属于乳多空病毒科的乳头瘤病乳头瘤病毒属于乳多空病毒科的乳头瘤病毒属,它包括动物乳头瘤和人乳头瘤病毒毒属,它包括动物乳头瘤和人乳头瘤病毒

Page 44: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Page 45: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一 生物学性状 人乳头瘤病毒( HPV )呈球型、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结构,无包膜的 。核酸为双股环状DNA 。 应用基因克隆和分子杂交方法,现已发现HPV 有 60 多个型,各型之间同源性少于 50% ,型内之间同源性大于 50% ,但限制性内切酶片段不同的称为亚型 目前, HPV尚未能在组织细胞培养成功

Page 46: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HPV 对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具有高度的亲嗜性,病毒在上皮细胞内复制,诱导上皮细胞增殖,表皮变厚,拌有棘细胞增生和某些程度表皮角化,在颗粒层长出现嗜酸性包涵体。上皮增殖形成乳头状瘤,也称疣

Page 47: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是 HPV 的唯一自然宿主,其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为主,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如共用毛巾、洗澡、游泳而传播。生殖器感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新生儿可通过产道引起传播 不同型别的 HPV侵犯的部位和所致的疾病也不尽相同(见表) 病后可以产生抗体,但无保护作用。非特异免疫底下者青年扁平疣的患并率高

Page 48: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HPV 型别与疾病相互关系 疾病 HPV 型别 跖疣 1 、 4 寻常疣 1 、 2 、 4 扁平疣 3 、 10 屠夫寻常疣 7 疣状表皮增生异常 5 、 8 、9 、 12 、 14 、 15 、 17 、 19-25 、36 喉乳头瘤、口腔乳头瘤 6 、 11 尖锐湿疣 6 、 11 宫颈上皮内瘤与宫颈癌 16 、 18 、 31 、33

Page 49: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三 微生物学检查 近年,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病变组织中HPV抗原,用核酸杂交和 PCR检测 HPV 和DNA 序列,以广泛用于疣的确诊和 HPV 致病的关系的研究。其血清学检查尚未开展

Page 50: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第 35章 朊 粒 朊粒又称传染性蛋白因子,其最主要成朊粒又称传染性蛋白因子,其最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 PrPPrP ))至今未能查到至今未能查到核酸,但它具有传染性 ,潜伏期长,在人和动核酸,但它具有传染性 ,潜伏期长,在人和动物引起海绵状脑病(物引起海绵状脑病( TSETSE ))为特征性的致死性为特征性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化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化性疾病

Page 51: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一 生物学性状 朊粒不具有病毒结构和未检出病毒基因组,纯化的 prion 是由蛋白酶 K抗性蛋白组成的多聚体,分子量为( 27-30 ) ×103 故称 PrP27-30属于疏水性糖蛋白。目前认为,有两种 PrP ,一种是存在与病变细胞中的分别写为 PrPsc ;一种是正常细胞写作 PrPC 。两种蛋白的三级结构不同

Page 52: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PrPsc 和 PrPC 的区别 : PrPC :有 4 个 α-螺旋 ,没有 β-折叠 ,对蛋白酶 K敏感, 正常动物组织中只有PrPC ,通常情况下无害,也存在与感染动物脑组织中 PrPsc :有 2 个 α-螺旋和 4 个 β-折叠,对蛋白酶 K 不敏感 ,只存在感染动物脑组织中具有致病性和感染性 抵抗力:对福尔马林、蛋白酶、热( 80℃)、电离辐射和紫外线的抵抗力强

Page 53: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机制 关于 PrP 在感染的细胞内如何增殖的机制尚不清楚。有人提出 PrPsc 先与细胞表面的 PrPC 结合,触发 PrPC 转变为更多的PrPsc 。大量的 PrPsc 从细胞释放后在脑组织中聚合组成特殊的淀粉样斑块,进一步发展为海绵样脑病

Page 54: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2 所致疾病 ( 1)震颤病或库鲁病 ( 2)克 -雅病( CJD)及克雅病变种( CDJ) ( 3 ) Gerstmann-Straussler综合征 ( 4)致死性家族失眠征 ( 5)羊瘙痒病 ( 6)牛海绵脑病,俗称疯牛病 ( 7)传染性雪貂白质脑病 ( 8)大耳鹿慢性消耗病

Page 55: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Prion病的共同特征是: 潜伏期长,引起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症状 机体对传染性蛋白因子不产生免疫应答

Page 56: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 RNA 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 肿瘤病毒亚科

三 诊断与防治 取新鲜或低温冻存的脑组织,采用特异性抗体作免疫印迹或免疫组化检查蛋白酶抗性的 PrP 无治疗方法。由于 prio 对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强, 高压 134℃处理 1h ,化学消毒时需用 5% 次氯酸钠或 1mol/L 的氢氧化纳浸泡手术器械 1h ,以彻底灭活 prion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