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0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特別鳴謝:區志堅博士及香港註冊導遊協會的支持 資料截至 2016 11 月為準,其後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對第三者產品或服 務質素或適用性;或本文內容差誤或遺漏,香港旅遊發展局恕不負責。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 Upload
    others

  • View
    1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0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特別鳴謝:區志堅博士及香港註冊導遊協會的支持

資料截至 2016 年 11 月為準,其後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對第三者產品或服

務質素或適用性;或本文內容差誤或遺漏,香港旅遊發展局恕不負責。

Page 2: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1

香港的宗教類別

每一種重要宗教都有四個層次,從內到外詮釋:一為宗教信仰(基本宗旨);

二為宗教理論(教義、學說、戒律);三為宗教實體(宗教組織、設施、活動);

四為宗教文化(在宗教推動和影響下形成的多層多向文化)。香港宗教與風俗相

當多元化,根據《香港基本法》第 32 和 141 條,以及香港法例 383 章《香港人

權法案條例》,信仰及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並受法例保障,

源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均在香港和諧並存,而香港大約有 43%的人口信仰某種宗

教。

香港並存的宗教大致上可分為兩個類別:廣體宗教,包括儒教、道教、佛教、

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印度教、錫克教和猶太教等等;平民宗教,又稱民間宗

教,包括神祇崇拜和節慶等活動。據一位和主要宗教派別有聯繫的當地學者估計,

香港約有 200 萬名道教徒和佛教徒、48 至 70 萬名基督教徒、38 萬名天主教徒、

30 萬回教徒、10 萬印度教徒、3000 至 1 萬名錫克教徒、4000 名猶太教徒,當然

這些數據可能與現實或其他統計有所出入。許多宗教團體除了弘揚教義外,也興

辦學校、提供衞生福利設施等。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回教博愛社主席、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香港孔教學院院

長。

儒教

概述

儒教,又稱儒家,是東亞地區的一種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是中國思想文化

主流、禮樂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繼承者,前 5 世紀由孔子創立。儒家思

想在孔子以前已經存在,孔子只是繼往(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開來,

發揚光大。儒家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

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承,重視「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

義、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1與家族倫理,「五倫」又分別與「五常」

(仁、義、禮、智、信)相呼應,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

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2。漢武帝

在位後,任用董仲舒,奉行「獨尊儒術」,是一種糅合部分陰陽學而成的儒學,

此後成為中國兩千年來的主導思想,為帝王治世所用之學。

1 楊伯峻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滕文公上>。 2 參考余英時:《現代儒學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

Page 3: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2

學說

儒家(儒教)的宗教信仰即殷商以來的「天」觀,以天為至上的神明,天是賞

善罰惡、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和永遠長存的。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

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程顥、程頤、朱熹、王陽明、顧炎武、

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

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在儒家宗教信仰中最深刻的另一點,是對祖先雖死猶生的

信仰。另有一說指出儒家宗教信仰與日常生活並不產生很大的關係,因為儒家的

人生觀是一種現世的人生觀,是日常生活之道,一種實踐的倫理而不談身後的生

死問題的。所以,在孔子的學說中不講宗教,其下的宋明理學也不談宗教信仰之

事。

漢魏讖緯神學是流行於中國兩漢時期的一種儒家學說。「讖」,即一種神秘的預

言假託神仙聖人預決吉凶,又分為符讖、圖讖等;「緯」是相對於「經」而言的。

讖緯之學以陰陽五行學說和董仲舒「天人感應論」為依據,流行一時,在東漢被

稱為內學,尊為秘經。魏晉後日漸衰落,劉宋後讖緯之書亦受到歷朝查禁,所存

僅少量殘篇,有明《古微書》、清《七緯》等輯本存世。讖緯之書除其中包含的

迷信成分外,還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學知識。

宋明道德神學,亦即理學,又名為道學。這是中國古代最為精緻、最為完備的

理論體系,其影響至深至巨。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

的合法性依據,理學專求「內」的經世路線,以及「尚禮義不尚權謀」的致思趨

向,將傳統儒學的先義後利發展成為片面的重義輕利觀念。理學強調通過道德自

覺達到理想人格的建樹,也強化了中華民族注重氣節和德操、注重社會責任與歷

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張載莊嚴宣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顧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際發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慷慨

呼號;文天祥、東林黨人在異族強權或腐朽政治勢力面前,正氣浩然,風骨錚錚,

無不浸潤了理學的精神價值與道德理想。

教義

儒教的主旨是「聖人神道設教」,其基本信仰是「仁」,即人人友愛。「禮」是

實現「仁」的基本途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

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

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

撙節退讓以明禮。」、「先儒有言,禮之始也則自天子出,禮之終也則與民由之。

與民由之然後禮達而分定,故先王患禮之不達於下則必有以為之教者,然教必以

祭祀為主者,以神道設之使民知畏敬故也。由是觀之,則聖人制為祭祀之禮者非

Page 4: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3

但以致吾之誠、報神之德而已也,而實因之以設民之教,使咸安其分,盡其職以

報乎上焉。」

「天人感應」是儒教的教義之一。《尚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降災于夏,

以彰厥罪。」天人感應思想源于《尚書.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災異述天道,

到西漢時董仲舒據《公羊傳》集天道災異說之大成。董仲舒認為,天和人同類相

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董仲舒把天視為至上的人格神,

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

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因為上帝是仁德的神,帝謂五德之帝,上帝為五德,

五德似如大皞五人之帝,二文不同。庾蔚雲:「謂大微五帝,應於五行,五行各

有德,故謂五德之帝。木神仁,金神義,火神禮,水神知,土神信,是五德也。」

同時,儒教也體現了敬天思想。詩曰:「敬天之怒,不敢戲豫;敬天之渝,不敢

馳驅。」、「天之不可不畏敬,猶主上之不可不謹事。不謹事主,其禍來至顯,不

畏敬天,其殃來至暗。」敬天除了要行天道,還要祭祀上天。詩曰:「惟此文王,

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儒教信奉「天命成敗,

聖人知之,有所不能救,命矣夫。」《尚書.仲虺之誥》:「欽崇天道,永保天命。」

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現代人的儒教,敬天,更要人和,對天尊重,也

應該對人性關懷。儒教的禮和人性觀,是人性的根本,所以心莫若和。中國文明

有和諧性,天命地利人和是辯證合一的。

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宋明理學尊

四書為孔門至精之文,是儒教「合于天理」的一種修行方法,「天命之謂性,率

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理出於天而具於人者為道、為德、為事,「善者便是天

理,惡者便是人欲」。理學以《大學》為間架為綱領,以《論語》為根本,以《中

庸》為「天人一理」、「道統之傳」,從《大學》到《中庸》即是「先致知而後誠

意」。「蓋天下之理二,善與惡而已矣,善者天理之本然,惡者人欲之邪穢。所謂

崇敬畏者,存天理之謂也;戒逸欲者,遏人欲之謂也。」、「天下之達道也,必從

事於修道之教,然後君子之道可得,而性以全。戒懼慎獨,所以修道也」。理學

宣揚《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中庸》的「三達德」以及《孟子》的「誠」,

推崇《論語》的敬天,奉祖,孝親,忠信,仁義,崇禮,性善,弘毅,見賢,思

齊,概括而言就是「三綱八目」。

於政事方面,儒教強調「先王之道」,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皇權

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君臣父子、講華夷之辨、尊王攘

夷。以「正名」、「民無信不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總綱。儒家主張

內聖外王,把人道推行到政治上去,故言「人道政為大」、「人道敏政」,人道的

法則是努力治理政事,要求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眾星共之」、「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敬天忠君是儒教的根本原則,再配

Page 5: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4

合著「大一統」的天下模式,任用賢能的用人主張,德治與教化的治民方案,和

長治久安的根本目的,天下即可「大同」。

儒教在中國的正統思想中雖有宗教的事實,甚至有人格化的上帝或天,和神鬼

的觀念,卻未刻意的去研究,使「天道」成為一個宗教定義上的神;同時,也沒

有將求神意識化為祈禱的行為,而將重點落於人「如何」去體現天道上,視人生

為一個成德的過程,最終是成為聖賢,這是一種以人體應天道而成聖的過程。何

光滬對於儒教的定義如下:「所謂儒教,非指儒學或儒家之整體,而是指殷周以

來綿延三千年的中國原生宗教, 即以天帝信仰為核心,包括『上帝』觀念、『天

命』體驗、祭祀活動和相應制度,以儒生為社會中堅,以儒學中相關內容為理論

表現的那麼一種宗教體系。」3體應天道的方法是盡性,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

性也,知其性者則知天矣。」人性問題成為儒家的中心,其內沒有以神為中心的

教義。因此,亦有一說法指出儒家不被列為宗教信仰。

宗教活動

儒教禮儀包括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

凶禮哀邦國之憂,以賓禮親邦國,以軍禮同邦國,以嘉禮親萬民」。吉禮是五禮

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禮,以就是「皇天、上帝、社稷、寢

廟、山林、名川之祀」。《禮記.祭統》說:「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按照《周

禮.春官.大宗伯》的說法,嘉禮包括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之

禮,脤膰之禮,賀慶之禮。華夏王朝秉承《尚書》華夷之辨之旨,《後漢書》、《晉

書》、《宋書》、《南齊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明史》均有

禮儀志或祭祀志,以示繼承周禮。

此外,更有禪讓禮、登基禮、郊祀禮、封禪禮、郊祀禮、祀祖禮、懷子禮、出

生禮、進學禮、冠禮(成人禮)、三書六禮(婚禮)、葬禮、立社禮、奠基禮、吉

禮等等。

節日

孔子的思想對中國歷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影響深遠,更被後世尊稱為萬

世師表。儒教的主要節日是農曆八月廿七日,或新曆九月廿八日的孔聖誕,香港

的儒教徒都會參與教育工作,興辦多所學校,以弘揚孔子的思想。

3 參考何光滬:《中國文化的根與花——談儒學的「返本」與「開新」》,未能提供版本。

Page 6: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5

於香港的發展

香港儒教學院是大陸儒教運動失敗以後,康有為弟子陳煥章博士、進士,於

1930 年在香港創辦的。他自任院長,以弘揚孔道及興學育才為宗旨,設立孔教

中學(後易名為大成學校),並以宗教形式弘揚儒學,將孔教的聖火保存下來;

第二任院長朱汝珍,將孔教學院註冊為慈善組織;第三任院長盧湘父也是康有為

的弟子,很有辦學經驗,辦學認真,重品德教育,誨人不倦,以身作則,躬行實

踐,還創辦了孔教學院下屬的中學及小學;第四任院長黃允畋,1978 年同伊斯

蘭教、基督教、佛教、天主教和道教五個宗教團體組成「香港六大宗教領袖座談

會」。1992 年,湯恩佳當選為孔教學院院長,在宣誓就職典禮上提出要在全國乃

至世界各地重新點燃孔聖之火。從此,以孔教儒學為主軸的宗教文化復興運動蓬

勃展開。孔教學院是集文化、宗教、教育、慈善為一體的多功能愛國愛港團體。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又頗受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

縱然如此,香港在受一些中國傳統價值觀的驅使下,仍然有效保留儒家文化的核

心價值。香港人認為他們的「中國性」最顯著表現在家庭層面上,特別是孝敬父

母,在其他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水平這兩方面都表現出對家庭的注重4,有濃厚的

傳統家庭觀念,也是儒文化的體現。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學說本身確實包含具有

轉化性能力,香港作為中西薈萃的大都會,逐漸形成「工具理性傳統主義」5與

「後期儒家」,演變成追求經濟發展使得否存在的一種文化世俗現象。

道教6

概述

道教的信仰很複雜,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方仙道。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

子百家之一,但道教把原為「以『道德』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直到漢朝

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張道陵(張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鶴鳴山修道,創立

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為傳教區域,至南北朝時道教

宗教形式逐漸完善7,到唐朝皇帝因奉老子為祖。而使道教正式成立,是一個崇

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

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

4 R. J. Lifton, “Cultural Perspectives: The Fate of Filial Piety,” Thought Reform and the Psychology of

Totalism (New York: Norton, 1961), Chapter 19, pp. 410-42. 5 參考金耀基:<中亞經濟發展的文化詮釋──論香港的理性傳統主義>,1987 年,載陳慎慶

編:《諸神嘉年華──香港宗教研究》(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年),頁 79。 6 參考「中國道教」,www.chiculture.net/1602/html/c11/1602c11f.html、「逢瀛仙觀」,

www.taoism.org.hk。 7 參考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年)。

Page 7: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6

另外道教的教主爭議,有人自稱道教教主是張道陵之史實。就道教而言教主還

是太上老君,而玉清元始天尊為道,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經,三是乙太清道德

天尊為師。反觀道教經典中,玉清與上清並未入世,太清並而入世傳道,就論而

言道教教主是太上老君又稱道德天尊,政治家稱為老子。

學說

道教所信奉的有三清、五帝,有老子、有仙人,有長生不死之術,有靈符治病

和捉鬼等等。然而,其中以長生不死為道教信仰的中心,也是較有系統的學說。

道教中取自老莊思想的清靜無為和心齋、坐忘,成為中國士大夫對道教起景仰的

唯一論點。而道士們遊山玩水、飲酒下棋的生活方式,也是士大夫們所喜愛的。

一般民間所信奉的道教,卻是因為他們的消災散禍、捉鬼治病等把戲。

道教神學可以說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後的宗教學說,未必完全切合,其間異同,

頗值玩味。道教既祖稱老、莊,尊崇《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等眾

多道家經典,畢竟吸收繼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內容而加以發揮。此外,它也以道

為本體統攝了《易》以及陰陽家、儒家、中醫、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內容。

教義

道教天師道從創宗之初,漢代張道陵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

「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

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而「德」則是「道」的體現。

三清尊神則是「道」最初的人格化顯現,也代表了宇宙創生的三個重要過程(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諸神,這些稱

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與道體合一,道教中沒有無量天尊的

稱呼,人類通過某些方式可以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這些人稱為後天神仙,最高

修為者也可以達到天尊。

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歷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經中還有其他說法,但是,最高

信仰還是在「道」。「道」在不同的年代,顯化為道教的最高神明。一是以玉清元

始天尊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最高天神,三是乙太清道德天尊為最

高天神,最後,演變成三位一體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學理論。道教的神學理論

上,按《九天生神章》記載,三清皆是「玄,元,始」三氣所化。

在修身方面,道教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講究「虛心實腹」、「歸根復命」,「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知足不辱,知止不

殆,可以長久」、「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等等。

道教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不老,認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聽命於天,

Page 8: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7

認為人只要善於修道養生,就可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產生了許多修

煉方法,如煉丹、服食、吐納、胎息、按摩、導引、房中、辟穀、存想、服符和

誦經等等。

明朝道士張三豐認為道的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

覺世」,道家「藏道度人」。道家修煉仙道,張三豐以修人道為煉仙道的基礎,強

調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人

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約束道士思想言行的準則。北魏時期,寇謙創立道教戒律,隨

時代發展成為嚴謹的戒律。因為早期張道陵所制的道戒不嚴,到北魏時期道戒鬆

散各成一體,教職多為父承子繼。到了隋朝,根本廢除集體黃赤之術和交五斗米

入道。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著不同的內容。一般說來,全真派的戒律

嚴於符籙派。戒律的內容主要有不得殺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盜,不得邪淫

等。戒律是教徒必須遵守的,全真三堂大戒在清朝白雲觀高道王常月於(缽鑒)

稱丘處機才樜道教傳統戒律,乃仿佛教沙彌,比丘,菩薩三戒之制定初真,中極,

天仙戒。而且必須有一個受戒儀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

根據規則的嚴緊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據戒條的多

少有「三戒」、「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八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得眠坐高廣華麗之床、

不得塗脂抹粉、不得觀聽歌舞)、「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8。除戒律外,還

有道教清規,就是道士犯戒以後的處罰手段。具體條例派別不同則規定也不同。

宗教活動

齋醮科儀是道士們在宮觀中身著道袍、手持法器、演奏仙樂、吟唱道曲,在壇

場翩翩起舞的儀式,亦稱為道場、法事、科教。「齋」指齋戒潔淨,「醮」指祭祀

祈禱,齋醮即供齋醮神,以求福免災,其法為清心潔身、築壇設供,書表章以禱

神靈。齋醮是包羅方技術數、禮儀舞蹈、道具法器、書法繪畫、道教服飾和道教

音樂的綜合藝術,具有很強的觀賞性。齋醮科儀分為陽事和陰事,即清礁和幽醮。

清醮有祈福謝恩、卻病延壽、祝國迎祥、祈晴禱雨、解厄禳災、祝壽慶賀等太平

醮之類的法事。幽醮有攝召亡魂、沐浴度橋、破獄破湖、煉度施食等濟幽度亡之

類的法事。另外,宮觀道眾每逢朔望之日、重要節日、祖師聖誕,都要舉行祝壽、

慶賀等典禮,這些常行的儀規統屬齋醮科儀。在道教官觀內,人們常常可以看到

8 參考「道教天地」,http://www.daoist.org/culture/culture.htm。

Page 9: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8

道士們身著金絲銀線的道袍,手持各異的法器,吟唱著古老的曲調,在壇場裡翩

翩起舞,猶如演出一場折子戲,這就是道教的齋醮科儀。俗稱「道場」,謂之「依

科演教」,簡稱「科教」,也就是法事。

道教禮儀源自《周禮》,涉及宗教活動、日常生活各方面,包含叩拜、供養、

誦經、戒律、服飾等內容。信眾對常人行拱手禮或作揖禮,而對神仙、真人則行

叩拜禮,以示特別尊敬。道教叩拜方式分為一禮三叩、三禮三叩、三禮九叩三種,

其基礎是拱手禮和作揖禮。拱手禮亦稱為抱拳禮,分為兩種:一種是儒家禮儀,

兩手相抱,舉於胸前,立而不俯;另一種是左手抱右手,負陰抱陽、蘊含五行,

內掐子午訣,外呈太極圖,作揖禮動作為:一面躬身,一面抱拳,自下而上,向

人行禮。

節日

三元節是道教的大慶日子,是「三官大帝」的誕辰。當中以天官生日為上元節,

為天官賜福之日,要舉行祈福法事;地官生日為中元節,為地官赦罪之日,要普

渡孤魂;水官生日為下元節,為水官解厄之日,請神明為運勢不好的人消災解難。

三元節中,以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

此外,各洞神仙聖誕、得道之日,皆為道教節日。道教節日既傳承上古華夏民

俗,又與中國傳統節日密切聯繫。主要節日有:三清節:冬至日元始天尊聖誕,

夏至日靈寶天尊聖誕,二月十五道德天尊聖誕。五臘節:正月初一天臘之辰(春

節),五月初五地臘之辰(端午節),七月初七道德臘之辰(七夕節),十月初一

民歲臘之辰,十二月初八王侯臘之辰。諸神聖誕: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聖誕,二月

初三文昌帝君聖誕,二月初六日全真道始祖東華帝君聖誕,二月十九慈航真人(觀

音)聖誕,三月廿八東嶽大帝聖誕,三月初三王母娘娘聖誕、真武大帝聖誕、軒

轅黃帝聖誕,三月十五玄壇財神聖誕,三月廿三媽祖娘娘聖誕,四月十四純陽祖

師聖誕,四月十八碧霞元君聖誕,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聖誕,九月初九鬥姆元君聖

誕、重陽祖師聖誕(重陽節),十一月十一太乙天尊聖誕。其他節日也有:正月

初五接財神,祭祀祖先清明節,六月十九觀音成道,八月十五嫦娥奔月(中秋節),

臘月二十三祭灶節(小年)。

於香港的發展

香港的道教有先天道、全真教和純陽派三大派別。先天道有標明禮賢堂一脈;

全真教則以龍門派最為活躍;純陽派有分太乙門和蓬萊派。 先天道信奉的神明

是三教聖人,特別以觀音大士最為普遍,原因是觀音是一位大慈大悲的救苦救難

深得人心的菩薩。全真教是以王重陽為始祖的一個道派,勸頌世人誦讀佛教的《般

Page 10: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9

若心經》、道教的《太上清淨經》和儒教的《孝經》等等,與先天道同樣是三教

合一;而純陽派是拜呂祖的,呂祖最為港人所尊敬,是因為他的崇高地位所致,

是道教北宗的遠祖,以及對道教理論有歲哦改革,對北宋以後的道教影響深遠。

香港的道教雖然只有三大派別,但因為先天道和全真教都是三教合一,而純陽派

又同時供奉呂祖以外的七仙,所以香港道教崇拜的對象甚多,上自三清,下至歷

代先人,無所不包,共冶一爐 。

香港道教繼承了中國道教的基本傳統,又發展出了與中國大陸道教不同的一些

特點。與中國道教漫長的發展歷史相比較,香港道教的歷史並不悠久。由於地緣

之便,香港地區眾多的呂祖道堂、正一派的喃嘸道館和先天道道堂是在清末至民

國時期從廣東地區傳入的,其傳入並得到發展的時間亦至多只有百餘年。道教大

約在南宋時傳到香港,但現代香港道教的主要源頭,是清末傳入的民間新興宗教。

香港道教在 20 世紀下半葉崛起,是原民間新興宗教組織以傳統道教為取向實行

聯合的結果。由於清末以來中國內地政權的幾次轉易,以及戰禍、內亂和經濟破

壞等原因,殖民統治下的香港成為廣東人避難的港灣,同時,亦給予從廣東傳入

的道教羣體、扶乩信仰、經懺儀式和科儀經書獲得保存和發展的難得機會。不僅

如此,香港道教團體不僅很好地將原有廣東地區的組織形式移植到了香港,還發

展成為具有現代城市特色的道教組織。

在 30 餘家道堂的努力下,1961 年,香港道教聯合會獲准為註冊社團,1967 年

又獲准註冊為有限公司(責任法團),豁免利得稅和利息稅,並特准免用「有限」

字樣。香港道聯會的成立,提高了道教在香港的地位,加重了道教在香港社會的

分量,香港道教進入了新的發展期。在香港道聯會的努力下,2001 年至 2010 年

香港道教界連續舉辦了十屆道教節。香港道堂多數是主奉呂祖,其次是主奉觀音。

不過,黃大仙是現在香港民眾最熟悉的道教神靈。香港道堂林立,其中圓玄學院、

蓬瀛仙館、青松觀和嗇色園知名度較高,有香港四大宮觀之稱。香港的道教團體

不遺餘力地為文化教育事業、社會福利慈善的發展貢獻力量,興辦了多處學校、

診所、敬老院等。

香港道教廟宇甚多,遍布港島、九龍、新界及各離島。有屯門青雲觀、大嶼山

鹿湖普雲仙院、上環文武廟、長洲北帝廟、灣仔北帝廟、紅勘鶴園角北帝廟、黃

大仙祠、元朗八仙元崗眾聖宮和元朗舊墟玄關二帝廟。全真派慈善機構如蓬瀛仙

館、青松觀、雲泉仙館等,還有各大小道堂。上述地點恰好在清朝時,人口聚居

較多的地方,反映十八世紀以前道教在香港的流傳情況。

Page 11: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10

佛教

概述

佛教起源於遠古印度迦毘羅衛國(今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

瞿曇,佛號釋迦牟尼佛),在大約前 6 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發展為

宗教。佛又稱如來、應供、佛陀、佛祖、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

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大雄9。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

一般來說,今天民間信仰中所信奉的、拜祭的神明,間接上是淵源於佛教,最少

也是受其影響而成的。現時,許多人都以為佛教是我們自己土產的宗教信仰。事

實上,佛教是在東漢自印度傳入中國的,經過了兩晉、南北朝,到隋唐時傳遍了

中國。

佛教傳遍中國,原因不在於佛經的內容,因為真正看懂佛經的人不多,主要的

是它補償了儒家思想中所欠缺的一面。按照佛教的觀點,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

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

達多.喬答摩就在 35 歲時成佛,並對眾人宣揚他所發現的道理。佛教信徒修習

佛教的目的即在於從悉達多所悟到的道理裏,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

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可以說提出了一個有系統的身後信仰,

而這種信仰剛好彌補了儒家的欠缺,因此受到廣大民間的接受和信奉。在現實生

活中,中國人都守儒家倫理,但對於已亡的先人,則加入佛教的宗教活動。

學說

佛教的宗教信仰很複雜,宗派奇多,有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上座部佛教、大

乘佛教等等。教義中所信奉的不是一個「神」,而是主張人的修身,謂透過今世

的人生修煉成佛,成了佛的便能達到一個常樂清淨的境界。佛教在中國民間的影

響,除了輪迴之說外,還有拜佛、拜菩薩,菩薩是佛教的得道人,觀世音菩薩和

阿彌陀佛便是人們最敬拜的對象。

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從解脫苦難為出發點,有解脫道和菩薩道為兩大教法。解脫道

依據四聖諦、十二緣起為核心,要求僧侶信徒遵守五戒等戒,修十善、四無量心,

並教導以禪觀三界皆是無常、不安穩,斷除對三界的所有執着,脫離三界輪迴,

9 參考「漢文大藏經」,《佛說帝釋所問經》,卷一,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15_001?format=line&linehead=yes。

Page 12: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11

證悟無漏的四果阿羅漢。菩薩道則是六度四攝為主,以三大阿僧祇劫時間累積福

德智慧等波羅蜜利益眾生,證得無上圓滿的佛菩提。對於出發心修大乘者,需勉

勵行持善法、不可退。佛教的輪迴觀認為一切未解脫的有情眾生都在天界、人道、

阿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這六道裏生死流轉,因為貪嗔痴三毒不斷所以無有止

境。

三法印是:「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

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於滅;

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所謂我的存在只是相

對的生理和心理幻象;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

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北傳佛教主張凡符合此三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

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南傳佛教說諸行有三相,而不說三法印。

根據佛教傳統,四聖諦學說是部派佛教的教義核心,包括:

一、苦諦。佛教認為人生在世,誰也免不了生老病死。這些苦難不會因為人死亡

結束,因為人死之後不是徹底消失,仍然會輪迴不息,不論在地獄、人世還是天

堂,苦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14]佛教還認為,世間的萬物都是變化

不定的,這叫做無常。對眾生來說,因為於無常敗壞法起貪著,則將造成身心的

熾燃大苦,因此說無常故苦。

二、集諦。集諦是講苦產生的原因。[15]佛教認為世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

果之因。有情眾生之所以會受苦,在於因無明而於六根觸受起愛執,而導致後有

生死的純大苦聚集。

三、滅諦。佛教認為只要是輪迴,就無法避免會受苦。有情眾生要想從苦中真正

的、徹底的解脫出來,只有脫離輪迴這一個辦法。

四、道諦。為了脫離輪迴,必須進行修行。佛陀給出的方法主要為戒、定、慧三

學。依八正道,便可以達到涅槃,永遠從輪迴中解脫出來,證得阿羅漢果。

十二因緣的衍生是因為佛教認為世間萬法都是依因緣而生,依因緣而存在。世

上沒有不依靠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合和而成;沒有什

麼東西能夠不受其他事物的影響,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不影響任何其他事物;任

何事物都有前因,也有後果,而這種因果關係構成了一個無始無終的鏈條。且依

因緣而生之一切,也隨著現象的生起,而損耗其賴之生起的因緣,是故世間一切

皆無法恆常。十二因緣具體內容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

Page 13: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12

六入處所引發的運作稱為「觸」,由觸引發苦受、樂受、中性受,及聯想和意志

行為。由樂受引發貪愛,苦受引發排斥,此為「愛」。由愛則覺得五蘊是自己所

擁有,進而誤以為有我,此種執取稱為「取」,同「行」的定義。由取而引發「有」,

有的意義即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這部份為「無明緣行,行緣識,

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具體展現。有「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即稱為

「生」,由生則不可避免的遭遇生命中種種痛苦,乃至於死亡。

節日

佛陀誕辰紀念日,通常是慶祝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誕生的日子,又稱「浴佛

節」、「灌佛會」、「龍華會」、「華嚴會」等,大部份北傳佛教國家地區,多少受到

中國影響。於中國而言,傳承有按印度曆法的二月初八,和換算成中國農曆的四

月初八等說法。信眾會到寺院,參與浴佛、獻花、獻果、供僧、供舍利、演戲等

等節目。有些地方傳統會將佛像請到街上巡幸,置於大象上,更常會引入民俗節

慶的習慣,如舞龍舞獅,張燈掛彩,甚至燃放炮竹。或以花車乘載。寺院會開放

讓信徒進入炷香、禮拜佛像、供養僧眾。

於香港的發展

香港佛教廟宇頗多,有錦田觀音山麓、大嶼山寶蓮禪寺、阿彌陀佛靜室、鹿湖

精舍、華嚴閣、觀音殿、竹園精舍和靈隱寺、沙田判若精舍、慈航淨院、大埔石

鼓壟佛教大光園、馬窩村蘭若園(定慧寺)、荃灣東普陀寺、鹿野苑、芙蓉山竹

林禪院、南天竺寺等等10。

基督教11

概述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及救世主的一神論宗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

區,以聖經為最高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

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與

伊斯蘭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三大宗

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

另以「基督宗教」稱之。

10

參考高永霄:<香港佛教源流>,載《法相學會集刊》(第三輯)(香港:香港佛教法相學會,

1992 年),頁 1-28。 11

參考「香港教會網頁」,www.hkchurch.org/Search。

Page 14: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13

西方對基督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這個詞源可追溯

到 1529 年,神聖羅馬帝國第二次許佩爾會議,當時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藉會

議推翻了 1526 年第一次會議的決定,重申帝國境內只可以信奉天主教,並進一

步鎮壓馬丁·路德等教會改革勢力。查理五世此舉最終引起會議內改革派強烈反

彈,支持馬丁·路德的薩克森選帝侯等六位王侯和十四個帝國自由市代表在會中

宣讀了一篇名爲《抗議》的文件,自此教會的改革派就被稱爲「抗議派」,而新

教(基督教)在中文社群亦因此有「抗羅宗」、「誓反教」等舊式稱呼,或被稱為

「更正教」。現時,中文普遍將「基督教」一詞專指新教,乃因天主教會較新教

早傳入華人社會,新教為了做出區別而直接使用「基督教」名稱之故。

教義

早期基督教的教義主要來自《聖經》,以後隨社會的發展,教派也不斷湧現,

各派的教義側重點也各異,但基本的信條有以下內容:

一、十誡。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

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當守安息日為聖日;當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

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證陷害人;不可貪戀別人妻子和財物12。

二、三位一體。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條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個「位格」,

即聖父—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聖子—耶穌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

通過童貞女瑪利亞降生為人,道成肉身,並「受死」、「復活」、「昇天」,為全人

類作了救贖,必將再來,審判世人;聖靈—上帝聖靈。三者是一個本體,卻有三

個不同的位格。

三、信原罪。這是基督教倫理道德觀的基礎,認為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因偷食

禁果,罪便進入世界,成為人類一切罪惡的根源。人生來就有這種原罪,此外還

有違背上帝意志而犯種種「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穌基督的救贖。

因而,原罪說以後逐漸發展為西方的「罪感文化」,對歐美人的心理及價值觀念

影響深遠。

四、信救贖。人類因有原罪和本罪而無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獨生子耶穌基督

降世為人做犧牲,成為「贖罪」,作了人類償還上帝的債項,從而拯救了全人類。

五、因信稱義。人類憑信仰就可得救贖,而且這是在上帝面前成為義人的必要條

件。

12

參考「十誡」,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ot/ten_commandments.html。

Page 15: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14

六、信天國和永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靈魂會因信仰而重生,並可得上

帝的拯救而獲永生,在上帝的國(天國)裡得永福。

七、信地獄和永罰。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會受到上帝的永罰,要在地獄裡受

煎熬。

八、信末世。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時,人類包括死去的人都將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後

的審判,無罪的人將進入天堂,而有罪者將下地獄。

宗教活動

禱告是直接同神溝通,包括敬拜、認罪、感謝、祈求。基督教原本有七項聖禮。

但 16 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之後,基督教新教將其中五項繁雜的儀式廢除,但保留

了「洗禮」及「聖餐」兩項聖禮。由於這兩項儀式太過重要,因此基督教兩千年

來,不論是任何原因,都從來沒有省略過這兩個儀式。一般來說,要成為基督徒

有三個步驟。第一,當上帝讓你有機會聽到關於耶穌的福音,若是你願意相信,

你回應上帝的方式就是做一個「決志禱告」,向上帝承認自己是罪人,並且願意

相信耶穌,接受耶穌為你生命的救主。接著第二個步驟就是「參加洗禮」,在眾

人面前表明要成為基督徒。雖然《羅馬書》第 10 章說到:「我們只要口裡承認耶

穌是我們的主、心裡也相信上帝大能已經使耶穌從死裡復活,我們就必然能到耶

穌的救恩。」但是聖經其他部分同時也強調:「我們還必須經過受洗,才能正式

成為一位真正的基督徒。」因此,受洗有著許多重要意義。藉著洗禮來顯明與主

同死在十字架上,與主一同埋葬;使過去所有的罪惡過犯都被埋葬,使在上帝面

前成為無罪的人;也使能得到主耶穌所賜那復活的永恆生命。不過完成了這個「洗

禮」的步驟,只是在「名義上」成為一位基督徒而已,還有必須要遵循第三步驟,

才能成為一位「實質上」的基督徒。這最後一個步驟就是:「依循聖經教導過生

活」,也就是真正讓耶穌成為生命的主,按照討神喜悅的方式過生活,固定參加

教會的聚會,參與教會的工作,活出基督徒的生命,真正成為一位「實質上」的

基督徒13。

節日

復活節是紀念耶穌被釘後三天復活,根據聖經馬太福音 28 章 6 節記載,耶穌在

三天後釘十架從墳墓裏復活。耶穌釘十架是象徵神的救贖計劃,神賜下獨神兒子,

成為人的樣式,在地上為世人流出寶血,洗淨世人的罪,使跟從神的人有永遠的

生命。罪本來叫人與神隔絕,但因著耶穌基督令人與神的關係復合,而《聖經加

13

參考「基督教洗禮」,http://christ.org.tw/faith/baptism.htm。

Page 16: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15

拉太書》第 5 章 4 節記載,人不能靠自己及律法稱為,仍是因著耶穌基督,因此

復活節是基親教中重要的節日。

聖誕節,又稱耶誕節,是紀念耶穌降生的特別節日,主要定於 12 月 25 日。身

為基督教禮儀年曆的重要節日,教會透過將臨期或降臨期來準備,並以八日慶典

與禮儀節期延續慶祝。聖誕節也是許多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等以基督教文化為

主流之地區的公共假日;在教會以外的場合,聖誕節已轉化成一種民俗節日,並

常與日期相近的公曆新年合稱「聖誕與新年季」。《聖經》沒有記載耶穌的降生日

期。關於耶穌基督真實生辰日之調查在耶穌基督死後 200 年才開始,早期基督會

採用了當時非常盛行的密特拉教─密特拉神的生日,天主教教會並採用了密特拉

教的慶祝習俗。對於大部分西方世界的基督徒(羅馬公教和基督新教)來說,聖

誕節是 12 月 25 日;而在科普特、耶路撒冷、俄羅斯、塞爾維亞及喬治亞等東正

教地區,聖誕節則是 1 月 7 日。這與東正教沒有接受格裡高利歷改革和接受修正

後的儒略曆有關,因此把聖誕節在 1900 年到 2099 年的這一段時間內將延遲到 1

月 7 日。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也是東正教區,但聖誕節日期上遵循西歐習慣為

12 月 25 日,但復活節則遵從東正教習慣。聖誕習俗數量眾多,包括世俗,宗教,

國家,聖誕相關,國與國之間差別很大。大部分人熟悉的聖誕符號及活動,有聖

誕樹,聖誕火雞,聖誕柴,聖誕花圈以及互贈禮物等等。

受難日是紀念耶穌受難的日子。根據《新約聖經》:耶穌於復活之前三天被釘

十字架而死。這天在猶太教的安息日前一天,因此規定復活節前兩天星期五為受

難日。基督教多教派都紀念這一日子。

聖靈降臨節,亦稱五旬節。據《新約聖經》記載,耶穌後第 50 天差遣聖靈降

臨,門徒領受聖靈後開始向世界各地傳佈福音。教會規定每年復活節後第 50 天

為聖靈降臨節。

於香港的發展

基督教於 1841 年傳入香港,現有在香港的教會逾 1400 多間,大小宗派逾 50

個,主要宗派有信義會、播道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浸信會、宣道會、中華基

督教會、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五旬節宗教會、救世軍、神召會等。基督教每星期

出版兩份主要報章:《基督教週報》和《時代論壇》。

香港基督教兩大合作團體分別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1915 年成立)和香港

基督教協進會(1954 年成立)。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要成員包括各大宗派、各基

督教服務機構和香港及東南亞教會。協進會致力促進香港、中國大陸和海外各教

會之間的聯繫,並通過基督教服務處、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基督教聯合醫務協會、

Page 17: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16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和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等輔助機構,為市民服務。

基督教積極參與教育、醫療護理和社會福利工作,尤以浸信會等主流教會為甚。

基督教主辦兩間大專院校(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和香港浸會大學)、158 間中

學、206 間小學、273 間幼稚園、116 間幼兒園、逾 30 所神學院和聖經學院、30

間教會出版社和 70 間基督教書店等。基督教也開辦七間醫院、18 間診療所和 59

個提供多種社會服務的社會服務機構,其中包括逾 250 間社區及青少年中心、75

間日間護理中心、17 間兒童院、35 間安老院、逾 100 間老人中心、47 間弱智和

殘疾人士訓練學校及 15 個露營地點等。基督教青年會及基督教女青年會則開設

五間酒店式國際賓館,服務香港居民和海外旅遊人士,也有支持中國大陸和發展

中國家的緊急救援工作和發展計劃。

天主教14

概述

天主教是對羅馬公教會發展而來的一派基督教神學信仰、哲學理論、禮儀傳統、

倫理綱常、精神意志之總括。天主教是基督教的最大主要宗派。明神宗萬曆年間

從天主教托缽修會耶穌會傳入中國,經當朝禮部尚書之徐光啟與利瑪竇等耶穌會

士討論,取儒家古話「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稱其信仰之獨一神靈為「天

主」,故稱天主教會,亦稱「大公教會」。「大公」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

特徵,區別於聖座共融的狹義「羅馬公教會」。天主教共同的信仰特徵「教會是

耶穌基督親自創立的」、「教會自早期教會自古以來的連續性」。許多單一教派、

或有着共同識別特點的共融教派、或其他共同體,都是歷史可證的教會。

學說

天主教認為「天堂」即指至高和決定性的幸福境界。那些在天主的思寵中過世,

而無須再煉淨的人,與耶穌、瑪利亞、天使和聖人相聚。他們組成天上的教會,

在那裏「面對面的」看到天主,與至聖聖三生活於愛的共融內,並為我們轉禱。

而地獄是人因自由的抉擇,在大罪中過世時所遭到的永罰。地獄主要的痛苦是

與天主永遠分離,因為人只可從天主那裏得到生命和福樂,人是為此被創造,並

不斷地渴求這生命和福樂。基督以這樣的話表達事實:「可咒罵的,離開我,到

永火裏去。」地獄的存在如何符合天主的無限美善?天主雖然「願意眾人回心轉

意」,但祂既創造人是自由和負有責任的,祂亦尊重人的決定。所以,下地獄是

14

參考「香港天主教教區檔案」,http://archives.catholic.org.hk、「香港教會網頁」,

http://www.hkchurch.org/Search/top.asp。

Page 18: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17

人在完全自由下,故意脫離與天主的共融,在大罪中至死不悔改,拒絕天主的仁

慈憐愛。根據聖經關於地獄的確定和教會的訓導,人類有嚴重責任為自己的永久

命運善用自己的自主。天主不預定任何人去下地獄,墜入地獄是人甘願犯大罪離

開天主、至死不肯悔改的後果。在聖體聖事中及天主教信徒的日常禱文中,時常

呼求天主廣施仁慈,因為「祂不願任何人喪亡,卻願所有人悔改得救」。

天主教煉獄是一個境界,即那些死在天主友誼中的人,雖然他們的永遠得救已

確定,可是仍須經過煉淨,才能進入天堂的福樂中。煉獄是受苦作補贖、補償小

罪及暫罰之所。人死後靈魂上沒有大罪,只有小罪或暫罰尚未補償,既不該受永

罰下地獄,又不能立刻升天堂,於死亡接受自我審判時,則可至煉獄中受苦作補

贖,直至償還罪債完畢為止。天主教稱此補償為最後的淨化,藉以達到最後為進

入天國中應有的聖化。煉獄裏的痛苦有兩種:一、失苦,即無法得見天主無限美

善之苦。二、覺苦,即受火燒之苦。這兩種苦在時間上有期限,並且在煉獄中沒

有魔鬼與怨恨,因煉獄裏的靈魂都是準備要升天的善人們的靈魂。有關煉獄的道

理,除在斐冷翠和脫利騰兩屆大公會議中有所規定,聖傳亦講述淨化之火。此訓

導立足於為亡者祈禱的習俗,聖經上也有為亡者祈禱之事,比如猶大瑪加伯曾為

亡者獻贖罪祭,求主寬恕他們的罪過。天主教會從初期即開始重視紀念亡者,為

他們奉獻彌撒,為使他們獲得淨化後能達到享見天主的幸福境界,歷代的教會常

囑咐信徒們多施捨、得大赦、作補贖或行其他善功為亡者贖罪。

教義

天主教奉耶穌為天主聖父的聖子、全人類的救世主、「默西亞」、「基督」,降生

成人,救贖萬民,免其受苦。基督一詞來自希伯來語「默西亞」的希臘譯文,解

作「受傅者」。若非因為耶穌完全實現了這詞所表達的神聖使命,它將不會成為

他的專有名字。因為在以色列,那些為執行天主賦予的使命而奉獻於主的人,才

因天主的名而被傅油,例如:君王、司祭、以及少數的先知。而默西亞的情況應

是最傑出的,因天主派遣了他,是為正式建立他的神國。默西亞應被上主的神所

傅油,在同一時刻中成為君王、司祭和先知。耶穌以其司祭、先知和君王的三重

功能,實現了以色列對默西亞的期望。

天主教相信,天使向牧人們報告那誕生的耶穌,乃是天主向以色列所預許的默

西亞:「今天在達味城中,為你們誕生了一位救世者,他是主默西亞」。天主教認

為,耶穌被祝聖為默西亞顯露了他的神聖使命。「這是他的名字所指示的。因為

在基督的名字內,已暗示了那位傅油的、那位被傅油的以及那位傅油本身:那傅

油的就是聖父,那被傅的就是聖子,且是在聖神內被傅,聖神本身就是傅油」。

他從永遠被祝聖為默西亞,在其現世生活中顯露出來,就是當若翰給他授洗時,

就是當天主「以聖神和德能傅了他」,「使他顯示於以色列」,作為他們的默西亞,

Page 19: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18

他的工作和說話將顯示他是「天主的聖者」。許多猶太人,甚至一些懷有與他們

共同期望的其他民族,在耶穌身上看到了天主許給以色列的默西亞、「達味之子」

的基本特徵。耶穌接受了他應得的默西亞名號,但有某種保留,因為當時一部分

的人,用一種過分人性的觀念去看此名號,主要是政治性的觀念。

耶穌接受了伯多祿承認他為默西亞的信德宣認,並預告人子那已迫近的苦難的

日子。他藉「自天降下的」人子的超然身分,揭露了他默西亞王權的真正內容,

正如他藉受苦僕人的救贖使命所揭露的:「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

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為此,他的王權的真正意義只有在他高懸在

十字架上時才顯示出來,但只有當他復活後,他的默西亞王權才能由伯多祿在天

主的子民前當眾宣佈:「所以,以色列全家應確切知道:天主已把你們所釘死的

這位耶穌,立為主,立為默西亞了。」

戒律

天主教同基督教一樣均須遵守十誡,但略有差異: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毋

呼天主聖名以發虛誓;守瞻禮主日;敬父母;毋殺人;毋行邪淫;毋偷盜;毋妄

證;毋願他人妻;毋貪他人財物。

宗教活動

天主教神學認為,聖傳既是管道又是內容。聖傳指教會的傳統,與聖言一道構

成天主教的信德寶庫。天主教相信上主的啟示是透過聖經和聖傳這兩種方式傳遞

給信徒,而聖傳是整個教會的生活。聖言和聖傳,是在作為天主子民的教會中產

生出來的,沒有天主子民的教會就沒有《新約》:猶如沒有猶太民族就沒有《舊

約》一樣。教會負責保管、研究、體驗等促進對《聖經》及聖傳的進一步了解,

使之成為活生生的天主聖言。這就是教會訓導。教會訓導通過教宗及主教們的宣

講、大公會議的教導、天主教法典的規定等傳遞聖言和聖傳,以保證其不會錯誤。

聖傳同樣是天主教信仰的源泉和依據,這是天主教區別於其他基督教派別的基本

特點之一。作為管道,聖傳就是天主教會的訓誨權的實際運用;作為內容,聖傳

是「信仰的寶庫」,也就是上帝所啟示的有關信仰與道德的真理。根據天主教教

義,使徒死後啟示也就終結,但其寶庫則轉交與使徒的後繼人,即主教團。天主

教會認為《聖經》是上帝的話,聖傳是教會的話。天主教會在為新信徒施洗禮時

依舊要求背誦《使徒信經》,這就表明,天主教信徒必須相信其中所載的教義信

條。

天主教禮儀以一年為週期,用節日紀念耶穌基督的誕生、死亡、復活和升天,

一年的禮儀中插有對聖徒的崇拜。經過現代的禮儀改革,聖徒崇拜已大為減少。

Page 20: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19

天主教會在 6 世紀才以拉丁語為禮儀語言。原來在羅馬帝國時代希臘語是正式禮

儀語言。根據教義,聖事為耶穌基督所制定,是外部的象徵,但可以使人內心蒙

受上帝的恩惠。聖事共有七件:一為聖洗聖事(入門聖事),是整個基督徒生命

的基礎,進入在聖神內生活之門,以及通往其他聖事的大門。藉著聖洗,信徒從

罪惡中獲得解放,重生為天主的子女,成為基督的肢體,加入教會,並分擔她的

使命;二為聖體聖事(共融聖事、感恩聖事)、三為堅振聖事,上述三件聖事是

基督徒入門共同聖召的基礎;四為婚姻聖事,透過婚姻盟約,一男一女組成一個

共同生活及互愛的親密共融團體。婚姻盟約是天主所創立,並賦予固有的法則,

婚姻的本質指向夫妻的幸福,以及生養和教育子女,兩位受過洗的人的婚姻也由

主基督提升到聖事的尊位;五為聖秩聖事,是宗徒職務的聖事。它包括主教職、

司鐸職、執事職三個等級;六為告解聖事(修和聖事),天主教信徒在領洗後所

犯的罪,是藉著稱為悔改、告解、懺悔或和好的聖事,而獲得赦免,懺悔聖事由

懺悔者的三個行動(痛悔、告明或向司鐸明認罪過、立志作補贖並付諸實行)以

及司鐸的赦罪所構成;七為傅油聖事(舊稱終傅聖事)。

感恩祭即彌撒,「彌撒」(MISSA)一詞來自拉丁文(MITTO),是「派遣」的

意義。對羅馬人來說,在一次會議完結後,便打發人回家。在聖本篤會的會規內,

彌撒就是指「遣差」。這種意義漸漸傳到其他各地,到了第四世紀末,其意義有

二:一是指慕道者在聽完道理後便被遣散,因他們尚未進入教會的真正奧秘之中;

另一是針對信友,也就是禮儀結束時所說的:「彌撒禮成」意指彌撒結束了,你

們去吧!傳教或宣道的工作,是彌撒所賦予的使命。彌撒與聖體聖事實是一個統

一的整體,聖體只能在感恩祭中被祝聖。按照聖經中耶穌所吩咐的,餅和酒被祝

聖為耶穌的身體和血分給信徒,為使祂在十字架上所在的救世犧牲和祭獻,藉聖

餐的方式永存人間,讓信徒藉領受主的聖餐而得到其實益,能與基督合成一體,

在祂內生活。天主教會相信在彌撒中救主基督親臨於:因祂的名而聚會的團體中;

施行聖事者的身上;祂的聖言內;具體地持續不斷地臨於祝聖了的餅酒形內。感

恩祭是天主教教會生活的中心,它以聖餐的方式,「重演」基督藉十字架上的犧

牲告祭獻所完成的救贖工程,使信徒在領洗後繼續聆聽上主的聖言,藉主的聖餐

參與基督出死入生的逾越奧蹟,不斷領受基督聖化的恩寵,並在基督內,聖神的

共融中向天父呈上曼祟高的讚頌、祟敬、祈求和感恩。故此,感恩祭最足以反映

天主教會的面貌和本質──教會的成員蒙天父召選,因基督的救贖而成為天父的

兒女,得救的子民,在聖神內合成天父的家庭,負起聖化世界的使命,向天父奉

獻教會的生活和救贖的成果。

天主教徒傳統中的祈禱生活,包括三個主要的表達方式:口禱、默想和心禱。

三者的共通之處,是收心神。天主教相信祈禱是天主與人在基督內結盟的關係。

它是天主的行動,也是人的行動;它發自聖神,也出自信徒,並與降生成人的天

主子的人性意願相結合,而完全指向天主聖父。祈禱是舉心歸向天主,同天主說

Page 21: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20

話,虔誠的表達信徒的心意、或讚頌、或感謝、或懺悔、或求助:因為信徒相信

天主是他們的慈父,便以兒女之身向慈父天主表達他們的心意。

除誦讀聖經外,在日常生活中,誦念禱詞也是天主教信徒經常進行的宗教活動

之一。天主教徒常在祈禱前後劃十字聖號。祈禱用的經文大都是一些經過編排好

的重要經文的連禱,例如《天主經》、《聖母經》、《聖三光榮經》、《慈悲串經》,

亦可呼求聖人轉禱(代禱,如:聖方濟各,為我等祈)。《玫瑰經》(《聖母聖詠》)、

《三鐘經》、《耶穌聖心禱文》、《耶穌禱文》等也是天主教信徒常用的禱文,有時

使用專門的念珠進行誦經及默想。至於心禱是聆聽天主聖言。在屬靈的含義上,

這聆聽並不是被動的,而是信德的服從,僕人的無條件接受和子女之情的依附。

節日

天主教的節慶和紀念日稱為瞻禮。瞻禮一般都有固定的日期、內容和形式。有

聖誕節、天主之母節、主顯節、耶穌受難節、復活節、救主慈悲主日、耶穌升天

節、聖神降臨節、天主聖三節(聖神降臨節之後的第一個主日)、基督聖體聖血

節、耶穌聖心瞻禮 (耶穌聖體聖血節後八日的星期五)、聖母進教之佑瞻禮、大

聖若瑟慶日、聖母蒙召升天節、聖母無染原罪瞻禮(香港教區的主保慶日,因為

其恭奉無染原罪聖母為主保)、聖母聖誕瞻禮、基督普世君王節。

於香港的發展

天主教教廷於鴉片戰爭後的 1841 年在香港設立宗座監牧區,1874 年晉升為宗

座代牧區,其後於 1946 年晉升為教區。聖職人員計有司鐸 300 餘人、修士 60 人

和修女 496 人。全港共有 52 個堂區,包括 41 間天主教堂、34 間小教堂和 27 個

用作宗教活動的禮堂。彌撒所用語言以中文為主,而五分之三的堂區也有英語彌

撒,有些更有菲語彌撒。天主教香港教區有其本身的行政架構,但亦與教宗和世

界各地的天主教團體保持密切聯繫。香港教區與世界各地其他天主教區一樣,均

採用同樣的《聖經》、教義、禮拜儀式和架構組織。亞洲主教團協會助理秘書長

的辦事處亦設於香港。

天主教香港教區除傳教外,也關注市民的生活。教育方面,主辦天主教學校共

309 間和幼稚園 16 間;辦學工作由香港天主教教育委員會協助推行。天主教會開

辦的醫療及社會服務機構,包括 6 間醫院、14 間診療所、38 間社會服務中心、

18 間宿舍、13 間安老院、209 間康復中心以及多個自助會社和協會。明愛社會服

務中心為香港教區屬下的社會福利服務機構,服務於市民基層。天主教會為了通

過傳媒把信息帶給市民,每周出版《公教報》及其英文版 Sunday Examiner。此外,

教區視聽中心更製作了影片和錄影帶,供學校和堂區外借。香港天主教社會傳播

Page 22: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21

處則代表香港教區對外提供資訊和聯繫。

伊斯蘭教15

伊斯蘭教舊稱回教、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

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論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

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阿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為造

物主最後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伊斯蘭教的信仰原則是很簡單的,它主要強

調對造物主的認識與崇拜。伊斯蘭教認為,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只有一個,這位

造物主的名字叫「安拉」,「安拉」的概念就是獨一的創造者。伊斯蘭教的全部教

義都來自安拉的啟示,伊斯蘭教的信仰學中被稱為認主學或認一論。總之,伊斯

蘭教只承認宇宙間只有一位真正的主宰,這個主宰就是造物主「安拉」。伊斯蘭

教是個全面和平的宗教,從伊斯蘭教崇尚綠色就可以看出,穆斯林是希望和平的。

但是穆斯林在民族的生命和信仰受到威脅和迫害時,回教允許信徒進行強烈的反

抗與征服。穆斯林要從實現個人和平、家庭和平到全社會、全人類和平,在和平

的氣氛中達到全世界融洽相處、以此接近真主。回教希望團結,要求「穆斯林四

海皆兄弟」。無論種族,語言,膚色存在多大的差異,只要皈依伊斯蘭,相互之

間都以兄弟相稱。

「伊斯蘭」是一個動名詞,來自《古蘭經》,出自三字母的字根「s-l-m」,源自

阿拉伯語動詞「Aslama」,意指「接納、服從、順從」。伊斯蘭的意思是接納和順

從真主的命令或意志,而穆斯林是同一個動詞形式的分詞,意思是「順從者」、「臣

服者」,用以指稱伊斯蘭教的信徒,因為信徒實踐信仰方式包括行善、禮拜和遵

從神的指示。在《古蘭經》裏,伊斯蘭一詞有時帶有獨特的言外之意。在一些經

文當中,這個詞語帶出了冥冥中自有主宰的意思:「真主欲使誰遵循正道,就使

誰的心胸為伊斯蘭而敞開……」有一些經文則將伊斯蘭指稱這個宗教:「今天,

我已為你們成全你們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賜你們的恩典,我已選擇伊斯蘭作為

你們的宗教。」另一些經文則形容伊斯蘭所指的接納和順從的意思,是真心誠意

的歸依真主,而不僅是口頭上的承諾。在加百列聖訓裏,伊斯蘭是伊斯蘭教三大

要素的其中一個,另外兩個是伊瑪尼(正信)及伊赫桑(卓越),這裏的伊斯蘭

在神學上就是認主學,從歷史上認定穆罕默德是神的使者,並在教義上要求穆斯

林奉行五個基本支柱的功修。

「安拉」一詞是阿拉伯文的音譯,同時也是獨一造物主的專用標簽。因此,世

界各地的伊斯蘭教信徒無論他的母語是何種語言,他都會用這個標簽向安拉作祈

禱。但是,中國穆斯林也把安拉用「真主」來稱呼,這從概念上講兩種稱呼是一

15

參考「伊斯蘭之光」,http://islam.org.hk/e15/e/action/ListInfo/?classid=48。

Page 23: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22

樣的,是中國穆斯林用漢語對安拉的一詞的解釋性的稱呼。

教義

伊斯蘭教的教義主要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理論部分包括信仰(伊瑪尼),

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先知、信後世、信前定(六大信仰)。實踐部

分包括伊斯蘭教徒必須遵行的善功和五項宗教功課(五功)。所謂的五功即念「清

真言」、禮拜、齋戒、天課、朝覲,簡稱念、禮、齋、課、朝。六大信仰如下:

一、信安拉。伊斯蘭教是嚴格的一神教,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別無神靈,安拉是宇

宙間至高無上的主宰。《古蘭經》第 112 忠誠章稱:「安拉是真主,是獨一的主,

他沒生產,也沒有被生產;沒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敵。」據《古蘭經》記載,

安拉有 99 個美名(99 種德性),是獨一無二、永生永存、無所不知、無所不在、

創造一切、主宰所有人命運的無上權威。信安拉是伊斯蘭教信仰的核心,體現了

其一神論的特點。

二、信天使。認為天使是安拉用「光」創造的無形妙體,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國

和地獄,並向人間傳達安拉的旨意,記錄人間的功過。《古蘭經》中有四大天使:

哲布勒伊來(Jibra'il)、米卡伊來(Mikal)、阿茲拉伊來(Azral)及伊斯拉非來(Israfil),

分別負責傳達安拉命令及降示經典、掌管世俗時事、司死亡和吹末日審判的號

角。

三、信經典。認為《古蘭經》是安拉啟示的一部天經,教徒必須信仰和遵奉,不

得詆毀和篡改。伊斯蘭教也承認《古蘭經》之前安拉曾降示的經典(如《聖經》),

但《古蘭經》是比其它一切經典優越的,《古蘭經》是包羅其它一切經典的意義,

信徒即應依它而行事。

四、信先知(聖人)。《古蘭經》中曾提到了許多位使者,其中有阿丹、努哈、易

蔔拉欣、穆薩、爾撒(即《聖經》中的亞當、諾亞、亞伯拉罕、摩西、耶穌),

只有安拉知道他們的數目,使者中最後一位是穆罕默德,他也是最偉大的先知,

是最尊貴的使者,也是安拉「封印」的使者,負有傳達「安拉之道」的重大使命,

因為他是被安拉派遣到人神兩類的使者,只要信仰安拉的人都應服從他的使者。

所以伊斯蘭教是集閃族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哈尼夫思想、伊斯蘭教)之大成

的宗教。

五、信後世。伊斯蘭教認為:整個宇宙及一切生命,終將有一天全部毀滅。然後

安位使一切生命復活,即復活日來臨。《古蘭經》第五十五章第二十六節:「大地

上所有的一切將終朽壞。只有你的具有莊嚴和尊貴的主的本然長存。」又說:「的

Page 24: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23

確,你們在複生日將被復活」。複生日到來的時候,一切生命的靈魂都將複返於

原始的肉體,奉安拉的命令而復活,並接受安拉最終的判決:行善的人將進入天

堂,永享歡樂;作惡的人將被驅入地獄,永食惡果。伊斯蘭教所提倡的兩世兼顧,

號召穆斯林要在現世努力創造美滿生活,同時也應該以多做善功為未來的後世歸

宿創造條件,兩者相輔相成。從某種意義上講,相信後世可以制約人們今生的行

為。

六、信前定。以上五大信仰是《古蘭經》明文直接提出的,把前定列入六大信仰

是因為《聖訓》中有依據的。穆斯林大眾和正統派對前定的主張處於宿命論和自

由論中間,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預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變更,唯有

對真主的順從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願。不可更改的前定,如:美醜、大小、生

死。通過施捨、祈禱等因素可以更改的前定,如:福禍、善惡、壽命。言行、動

靜有一定的自由;不自由的行為如:跌到,這種行為是真主完全註定的,人類對

這種行為以及後果不負責.自由的行為如:蹲下、走動,這種行為不是完全註定

的,而是真主給人類輸入了雙向選擇權,人類有意志自由的選擇。

而五功如下:

一、念功。信仰的確認。即念清真言(al-Kalimah al-Tayyibah)。「萬物非主,唯有

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是信仰的表白(作證)。當眾表白一次,名義

上就是一名穆斯林了。

二、禮功。信仰的支柱。每日五次禮拜,每週一次的聚禮拜(主麻拜),一年兩

次的會禮拜(即古爾邦節和開齋節的禮拜)。禮功是督促穆斯林堅守正道,對自

己過錯加以反省,避免犯罪,給社會減少不安定因素,為人類和平共處提供條件。

三、齋功。寡欲清心,以近真主。即成年的穆斯林在伊斯蘭教曆的萊麥丹月「回

曆九月」,白晝戒飲、食和房事一個月。黎明前而食,日落後方開。但封齋有困

難者,如病人、年老體弱者和出門旅行者、孕婦和哺乳者可以暫免,或過時再補,

或納一定的濟品施捨。

四、課功。課以潔物。也稱天課,是伊斯蘭對佔有一定財力的穆斯林規定的一種

功修。伊斯蘭認為,財富是真主所賜,富裕者有義務從自己所擁有的財富中,拿

出一定份額,用於濟貧和慈善事業。「營運生息」的金銀或貨幣每年抽百分之二

點五,農產品抽十分之一;各類放牧的牲畜各有不同的比例。天課的用途,《古

蘭經》有明確的規定,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天課的用途在各國或各地區不

完全相同。

Page 25: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24

五、朝功。覆命歸真。是指穆斯林在規定的時間內,前往麥加履行的一系列功課

活動的總稱。教曆的每年 12 月 8 至 10 日為法定的朝覲日期(正朝)。在此時間

外去瞻仰麥加天房稱為「歐姆爾」(副朝)。所謂「朝覲」一般是指「正朝」。凡

身體健康,有足夠財力的穆斯林在路途平安的情況下,一生中到聖地麥加朝覲一

次是必盡的義務,不具備此三個條件之一者則可以進行代朝。

宗教活動

穆斯林每日須禮五番拜,稱為薩拉赫或薩拉特,但不一定要到清真去進行。不

過,在某些日子,穆斯林須往清真寺進行集體禮拜,這包括星期五的聚禮以及每

年的開齋節和忠孝節。每次禮拜都面向麥加的克爾白進行。薩拉赫的意義是要專

心致志予真主,被視為與真主的私人溝通,以表達感謝及崇拜之意。薩拉赫是必

須履行的,但可視乎情況而彈性處理,如老人、病人、軍人、旅宿者、孕婦、殘

障人士等,可以減免禮拜次數。在許多穆斯林國家,當地的清真寺會在適時公開

播音喚禮。禱文以阿拉伯語誦讀,由《古蘭經》的經文及讚美真主的用語組成。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禮拜場所,穆斯林經常都用阿拉伯語「馬斯吉德」來指稱清真

寺。漢語的清真寺是指所有用於伊斯蘭教禮拜活動的建築物,但在阿拉伯語裡,

私人的小型清真寺與公眾的大型清真寺有不同的名稱。雖然清真寺的主要用途是

用作禮拜場所,但它亦是穆斯林社群聚會及學習的地方,麥地那的先知寺曾經是

貧苦人士的庇護所。最早的一些清真寺沒有叫拜樓,於是派人在其他地方召喚穆

斯林前來禮拜,大部分現代清真寺都有叫拜樓及穹頂構造伊瑪尼意為「正信」,

指穆斯林對真主的堅定信仰。

伊斯蘭教許多習慣都屬於伊斯蘭教的禮儀法,稱為艾達卜。這些禮儀包括以色

蘭(願主賜您平安)來問候他人、經常誦太斯米(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只用

右手進食吃喝。伊斯蘭教的衛生習慣則主要屬於個人整潔及健康的範疇,有男性

割禮的習俗。伊斯蘭教葬禮的儀式包括在遺體在場的情況下進行禮拜,這種禮拜

稱為者那則禮,遺體須洗淨及以殮布包裹,並葬在墳墓裏。

節日

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節日固定在陰曆的日子之上,因此這些節日會定在公曆不同

年份的不同季節上。伊斯蘭教最重要的兩個節日一個是都爾黑哲月第十天的宰牲

節(古爾邦節),是麥加朝覲的日子,另一個是閃瓦魯月第一天的開齋節(肉孜

節),標誌著賴買丹月(齋月)的結束。

每年的齋月(伊斯蘭曆九月),穆斯林必須齋戒。齋月期間,伊斯蘭團體在主

Page 26: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25

要的清真寺為教親免費提供開齋飯。晚上,各間清真寺都進行齋月特有的禮拜。

每年的朝覲季節,正如世界各地一樣,香港也有穆斯林前往麥加朝覲。

於香港的發展

香港約有穆斯林 30 萬人,主要分為什葉派和遜尼派,其中部分為華人(回族),

其餘部分主要來自南亞、中亞及西亞的馬來西亞(馬來族)、印尼、巴基斯坦、

印度、孟加拉國、土庫曼、土耳其、烏茲別克、塔吉克、中東和非洲地區多個國

家移民及傭工。

香港現有四間清真寺,分別位於港島中環些利街、灣仔愛群道、九龍彌敦道和

柴灣哥連臣角,四間清真寺每日均舉行祈禱聚會。些利街清真寺為香港最古老的

清真寺,初建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後於 1915 年重建。九龍清真寺暨伊斯蘭中

心在 1984 年啟用,可容納約 2000 名教徒參加禮拜。愛群道清真寺暨伊斯蘭中心

於 1981 年 9 月啟用,可容納 700 多名教徒參加禮拜。哥連臣角回教墳場也有一

座清真寺。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負責統籌伊斯蘭教的事務,並管理所有清真寺

和伊斯蘭教墳場。該會由四個回教社團組成,分別為香港伊斯蘭聯會、巴基斯坦

聯會、印度穆士林協會和達烏迪協會(什葉派)。香港的伊斯蘭教社團提供各種

慈善服務,包括向有需要的人士提供經濟援助、教育、醫療護理和助學等。

印度教

概述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南亞次大陸佔主導地位的宗教,並包含許多

不同的傳統。基於因果報應,印度教法和社會準則的「日常道德」規範,和廣泛

法律的規定範圍。印度教歸類一種獨有的知識或哲學觀點,而不是剛性的,共同

的一套信仰,包括了濕婆教、毗濕奴派、沙克達教及其他許多的印度教教派,以

及以業、法和社會規範為基礎的法論,內容是廣泛的日常道德。「印度教」、興都

教(Hinduism)一詞是 19 世紀時期的歐洲殖民者創造的。印度人自古以來則以

恆法( ,對比於佛法)稱呼之。事實上,印度教不同教派教義的區別很大,

甚至大於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摩尼教之間的差異。

印度教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有些人則認為印度教是超越人類起源

的「永恆的法」、「永恆的規律」或「永恆的道路」,超越了人類的起源。其中規

定一些永恆的責任,如誠實、仁慈、純潔、忍耐和自我約束等等。是不分階級、

種姓或是教派的印度教徒都要遵守的。印度教有大約十億信徒,其中的九億五百

萬居住在印度,僅次於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雖然印度教信仰人數高於佛教,但是,

Page 27: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26

普遍認為印度教具有民族性限制,多數集中在特定國家印度,因此普遍認為佛教

比印度教更適合稱為世界三大宗教。所有的印度教派別都以撰於公元前 1500 年

的《吠陀經》作為經典教義,此外,各派別還各自信奉其他不同的經文。

印度教是印度大陸非亞利安的本土宗教與亞利安的吠陀宗教的集合體,受到婆

羅門教與反吠陀的思潮後印度諸宗教的影響。印度教的起源相當複雜。基本上,

印度教承襲了舊婆羅門教的系統,並且融合了沙門運動後印度新興宗教如佛教、

耆那教等諸多宗教的元素。婆羅門教在印度衰落已久後,於八世紀時開始有了婆

羅門教的復興運動。其中,出自於濕婆派的大師商羯羅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

些教義,去掉了婆羅門教的一些糟粕,並且整合了梵天派、濕婆派與毗濕奴派的

學說及印度各地區的民間信仰,而形成了印度教。商羯羅並且仿效佛教的僧團制

度,讓印度教的發展得以快速的成功。印度教不是只分佈於南亞,在東南亞也有

人信仰。

印度教具有強烈的封閉性宗教特色:不鼓勵印度人移民海外,也不鼓勵外國人

入籍印度(但印度境內亦有歷史悠久的猶太人、帕西人等移民群體);印度人生

來即被視為印度教徒,外國人則不被視為印度教徒;沒有後天加入印度教的觀念,

也沒有叛教的觀念(縱使一位印度人宣稱亦然,僅視之為挑釁行為,破壞種姓規

矩及殺牛等行為亦同,只是因此會招來包括殺身之禍的私法制裁)。穆斯林和外

國人雖不適用種姓制度,除非對方不友善,否則原則上以剎帝利方式待之。

學說

印度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

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並宣揚因果報應和人生輪迴(與佛教的

輪迴不同)。在該教看來,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告終,而是無窮無盡一系列

生命之中的一個環節,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為而限制和決定。一個人的善

良行為能使他升為婆羅門,邪惡行為則能令他墮為首陀羅、賤民、甚至畜類。一

切生命,即使在天上,都必有終期,不能在天上或人間求得快樂。虔誠的印度人

的願望是獲得解脫,在那種不變的狀態之中獲得安息,這稱為梵。因此,個人必

須通過修行和積累功德才能認知梵,與梵合一。「梵我合一」是印度教哲學理論

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印度婆羅門教有燃火祀天的儀式,

火被當作上天的口,把供物放入火中燃燒的話,上天可以吃到供品,就可降福人

類。雖然印度教有輪迴觀念,但認為倘若破壞種姓制度的原則,則會落得永世不

得超生的結果,故上至婆羅門下至賤民,均不敢廢除該教義。

在哲學上,是以一個更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為基礎。提出這一體系的是 8

世紀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他創立了「不二論」,即一元論學說,認為除宇宙

Page 28: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27

精神梵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物,梵和個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為人們指

出了如何擺脫虛妄,達到真實的道路。在他看來,物質、個人靈魂、具有人性的

神又都是存在的,但從總的真理的意義上來說,這一切都是幻覺,是梵以幻力進

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結果。他認為,把幻象當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無

知無明為條件的。並強調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過它看到它背後除了唯一實在

的梵以外無它物。」在商羯羅的眼裡,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靈魂,他的精

神,在本性上是與最高實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虛幻不實的物質世

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痛苦的世世輪回,進入神妙而又銷魂

的純粹極樂狀態。鼓吹解脫之道是在心智上進行多方面的修養,逐步做到能區分

永恆的東西和無常的東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棄對於世間物質的執著,熱心嚮

往與梵的結合,通過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獲得堅定的信仰。

印度教具有正反「二元」性,它接受邪惡的存在,願意忍受比其它宗教更多的

世俗痛苦。印度教承認人,他們自己就是善與惡、愛與恨、悲與喜、低賤與高貴;

自私與利他的混合,必須服從自己的本性與宇宙的本質。因此,印度教的主要男

女神祇同時代表著毀滅者和創造者兩個方面,既創造痛苦,又帶來福祉。因此,

虔誠、有文化的教徒,基本上是一神論者,強調宇宙萬物的統一性和超乎類人神

靈之上的唯一創造本源的尊嚴。即使沒有宗教信仰,通過信仰、默想和對永恆真

理神秘理解的各種中間媒介,也可以找到通向創造力和宇宙真理之門。

教義

印度教教義主要有五:

一、主神論。表面上印度教號稱有 3300 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

天神。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

萬物的始祖,在《往事書》中被稱作是世界的創造者。據說他有四隻手四個頭。

曾創造娑羅室伐底為妻;娑羅室伐女在神話中是智慧、文藝和科學的保護神。手

持樂器、貝葉書、念珠和蓮花,常騎天鵝或孔雀。印度教徒認為,梵天創造世界

之後已經盡了他的天職。他以自己的女兒為妻是犯了忤逆的大罪。因此對梵天很

不重視。只在普希伽爾有一所供奉梵天的神廟。但對娑羅室伐底的崇拜則很流行;

毗濕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

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徵,並不斷變化著不

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奴或濕婆立為一個

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神

教。

Page 29: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28

二、種姓分立。教徒要嚴格遵守種姓制度,婆羅門享有至上的權威,這充分體現

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會化的特徵。印度教與佛教和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是,印度教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

守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

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以僧侶貴族為主的第一等級婆羅門擁有解釋宗

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為主的第二等級刹帝利擁有徵收各

種賦稅的特權。雅利安人自由平民是第三等級吠舍,從事農、牧、漁、獵等,必

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是第四等級首陀羅,

只能從事農、牧、漁、獵等以及其他低賤的職業。種姓制度規定:各等級職業世

襲,父子世代相傳;各等級實行內部同一等級通婚,嚴格禁止低等級之男與高等

級之女通婚;首陀羅沒有參加宗教生活的權利。印度教就是印度剝削階級世襲地

統治印度被剝削階段的工具。婆羅門和刹帝利是印度的剝削階級,吠舍和首陀羅

是印度的被剝削階級。從西元前 600 年到西元 2014 年,印度剝削階級婆羅門和

刹帝利通過印度教成功地世襲地統治了印度被剝削階級吠舍和首陀羅 2614 年。

三、因果報應。每一種生命都有靈魂,會再生或轉世,善惡將得到報應,這種輪

回周而復始,無始無終。要得解脫必須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靈魂與神合而為

一。解脫的道路包括:行為的道路,嚴格奉行各種戒律、例行祭祀;知識的道路,

通過學習、修行、親證等;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寵。

四、祭祀萬能。由於印度教認為婆羅門地位至上,因而祭祀萬能影響了印度人兩

千多年的歷史,教徒崇拜各種類型的神,且禮儀繁瑣,有時甚至將活人作犧牲。

此外,印度教認為克制情緒及苦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煉方法,它可以使人達到

梵我如一的境界,擺脫輪回之苦。

五、吠陀經典。吠陀經典被認為是印度歷史上一切文化的淵源,被稱為「天啟的

經典」。這部印度最早的宗教經典是印度古老宗教與歷史文獻的總集,對印度後

世的宗教與哲學思想影響深遠。

宗教活動

印度教從未規定過一成不變的與基督教或猶太教相當的統一禮拜儀式。虔誠的

印度教徒天天在每個印度教家庭都備有的簡陋祭壇前背誦規定的祈禱文,他們可

能頻頻到印度無處不在的由叫做祭司的人照管的某個寺廟中祈禱或捐贈食物和

鮮花。但不存在固定的刻板的儀式,沒有固定的聖職委任或教士職務,也沒有專

門的類似基督教的星期日、猶太教的安息日或穆斯林的禮拜五那樣的宗教節日供

人禮拜。在宗教儀式中,擔任專職書記員,和主要由梵文寫成的吠陀經及敘事詩

的朗誦員的人,都是最高等級婆羅門種姓成員,他們也是喪禮、婚禮、成年禮和

Page 30: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29

代人向神祈禱的唯一執行者。這些無疑都是祭司的職能,然而並不要求執行人必

為俗人與神靈之間的中間媒介。所有印度教婆羅門成員都不是祭司,雖然印度教

祭司管理寺廟並接受供品,但他們遠非基督教或猶太教那樣正式任命的職務。

節日

印度教的節日也不少,其中大多數的文化色彩與宗教色彩一樣濃厚,比如秋季

的排燈節和春季的好利節。排燈節作為印度重大宗教節日之一,為期五天,相當

於現在西曆的 10 月下旬,此節日供奉財富女神吉祥天女,在孟加拉則供奉女神

迦梨。好利節是印度教的春節,即西曆 2、3 月間的望日,該節富於縱情狂歡的

特徵,屆時人們不分種姓、性別、社會地位和年齡,力求盡歡。印度教還存在到

著名寺廟和聖地朝覲的古老傳統。喬叟(GeoffreyChaucer,約 1342-1400 年)作為

英國莎士比亞時代以前最傑出的作家和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在晚年所寫的長詩

《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敘述了朝聖者騎馬從倫敦前往坎特伯雷城朝拜殉教聖人

的聖祠的情景。

2001 年,在恒河中游阿拉哈巴德舉行的十二年一次的無遮大會,吸引了 3000

萬人參與,這是印度最盛大的河邊法會,每三年在四個地方輪流舉行,故同一地

方每十二年舉行一次。據說在大會期間,人們沐浴於河中,可以淨身、滌心、潔

口。不過,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遍及歐洲的還俗浪潮,已在受到城市化、工業化、

技術革命和民族國家興起等衝擊的今日印度出現。對於數量日漸增加的城市職業

印度人來說,宗教已經不如其他更世俗的機會重要。雖然這些人仍只占總人口的

少數,但他們多半就是那些拋棄了種姓或對種姓抱無所謂態度的群體。現代印度

很多領導人已經採納了非宗教觀念,甚至甘地也曾聲言反對種姓歧視,並公開反

對苛刻對待不可接觸者,不可接觸者是印度各種姓以外的、沒有權利、沒有地位

的、最底層的一部分人,也稱移民。

於香港的發展

香港約有四萬印度教徒的參與宗教社交活動,以跑馬地的印度廟為舉行場地。

該印度教神廟宇由香港印度教協會管理,信徒可在該處冥想、靈修、練習瑜伽、

參加社群活動和重要節日慶典,如亮光節和鎮邪節等。印度教徒亦會在該處舉行

典禮。印度教徒的訂婚和結婚典禮,都在廟內按該教的風俗禮儀舉行。每逢星期

日上午及星期一晚上,印度廟內都有聚會,包括宗教音樂演奏和講道。星期日聚

會後,教徒可免費享用飯餐。

根據香港法例第 181 章《婚姻條例》,印度廟乃認可宗教崇拜地方,結婚儀式

可在印度廟內舉行。印度廟提供的其他主要服務,還有主持殯殮儀式、安排火化

Page 31: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30

和有關事宜。該廟亦負責管理哥連臣角印度火葬場的一般事務。

錫克教

概述

錫克教是近代宗教(公元十五世紀),是印度教巴克提派的虔信運動(梵天信

仰)和伊斯蘭教蘇菲派一神論的共同基礎上產生。「錫克」一詞源自梵文「shishya」,

意思即「弟子」或「學生」。創始人和關鍵人物古魯.那納克(1469-1539 年)相

信神委託他向人傳播新的救贖啟示,即所有人都應信奉真神。那納克及至 1708

年相繼的九大古魯教導基本的價值觀如祈禱、友誼、慈善、順服、忍耐、謙卑和

虔誠,作為通往生活中的靈性之路。錫克教沒有神像,經典是《古魯.格蘭特.

薩希卜》。錫克教教徒相信從第一代到第十代古魯全部具有相同的精神,他們的

教訓就是啟示上帝真名的古魯話語。

錫克教的男人蓄長髮戴「頭巾帽」(turban)、攜髮梳、戴手鐲、佩短劍、著短

裝(分別象徵神聖、清潔、決心、戰鬥和警覺)。成年男子的頭巾很長,展開足

有 6 米。正因為此,要隨身攜帶木梳或象牙梳,及長髮簪,伸進頭巾撓頭用。男

孩頭髮較少,通常在額頭上留個頭巾包裹的髮髻。女人頭上則披着「紗巾」

(chiffon)。錫克教沒有神像,拜的是經典《阿底格蘭特》。「禮拜」時信徒跪在

它面前叩頭,額觸地,以表虔誠順服,獻上金錢或食物,退下後在會眾中打坐,

跟隨長老唱「經典上師」之經文或詩篇,會後有團契愛筵。信徒要加入「卡爾沙」

團契,表達他們是純淨者,願意結盟,不分階級,實踐團結、友愛和彼此服務,

團員男性名字加上「猛獅」(Singh,中文音譯「辛格」),女性加上「公主」(kaur)。

入會禮儀要立約:需工作、奉獻金錢、幫助人、敬拜「真名」那納克稱神為「真

名」(Sat Nam)因為他想避免任何使神受限的語詞。錫克教認為神是獨一的,並

沒有三位一體。神是造物主、有主權者、全能者、全知者、永恆者。相信神既超

越宇宙又居於其中。神是真理的抽象原則,不曾經歷過肉身,也不能被描述。神

有人格,因為神被人愛、受人尊崇。

錫克教並不積極傳教,因為它承認其它宗教傳統的確實性禮拜時亦保守地用旁

遮普方言為主,他們敬拜的地方是謁師所(gurdwara),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信徒

進入謁師所要脫鞋打坐,男人戴上「頭巾帽」(turban),女人頭上披着「紗巾」

(chiffon)。最重要的謁師所是印度旁遮普邦阿姆利則的金廟。

Page 32: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31

教義

錫克教主張一神論,認為世界上的任何現象都是神的表現;在神的面前人人平

等,種姓分立和歧視婦女等都是違背神意的;只有使個人靈魂和神結合才能獲得

最後解脫。因此,它既反對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煩瑣的祭祀禮儀,也反對苦行

和消極遁世。其聖典為《阿底格蘭特》(又譯為《元經》),意為原初聖典。所謂

原初,是指這部經典早於另一經典《十祖聖典》。《阿底格蘭特》又稱《古魯.格

蘭特·辛格(Guru Granth Sahib)》,意為「詩篇聖典上師」,即第十一任上師,崇拜

這部經典就像崇拜上師和神一樣。這部經典是第五代上師阿周那在位時編纂的,

共收 3384 首讚歌、15575 詩節;主要用旁遮普語寫成,也有少數用梵語、印地語、

波斯語寫的章節,主要闡述錫克教的基本信仰和哲學思想,宣揚歷代上師的生平

事蹟以及對他們的頌揚。其開頭部分的晨禱歌,包括 38 首讚歌和首尾兩首引頌,

概括了錫克教的基本信仰,為教徒每天早晨所必讀。主要有以下教義:

一、信奉真神「真名」嚴格信仰一神論。認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

宙萬物的締造者,是公正而仁慈的。

二、主張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對種姓分離與歧視婦女。

三、信仰業報輪迴說,人要靠神的惠顧和祖師的指導纔得以解脫。

四、尊崇祖師,將其奉為神的使者,並信奉祖師的預言,祖師享有無上的權力,

其傳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繼承者。

五、反對祭祀制度與偶像崇拜,主張簡化禮儀,朝拜聖地,積極入世。

錫克教徒自尊心強、倔強高傲、不苟言笑、缺少幽默感。在印度生活中人們每

天都要和乞丐打交道,但錫克教裡沒有乞丐。錫克人從心底裡鄙視乞丐,認為那

不符合本教教義。他們不僅自己不從事「乞丐行業」,也從不向乞丐施捨,他們

認為乞丐是依附在社會軀體上的毒瘤,早應該剷除。所以,乞丐們都害怕錫克人,

從不向他們伸手要錢。錫克人不允許看見教友落魄而不聞不問。倘若一家錫克人

遭遇天災人禍傾家蕩產,周圍的錫克人無論是否與這家人相識,都會伸手相助,

絕不會眼看著他們淪為乞丐。錫克人認為主動把錢送給「自己人」不算施捨,而

是朋友間的互相幫助。在他們的宗教聖地、位於印度北方阿姆利則城中的金寺,

人們隨處可以看到生活貧困的錫克人在享受寺裡免費提供的素食。

Page 33: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32

戒律

要持守五戒:不偷盜、不姦淫、不抽煙、不吸毒、不叛教,宣誓完畢,要行劍

洗禮,此後就要持守五種清淨記號(簡稱「5K」):留長髮(keshdhai) ──不剃

髮(戴頭巾帽)、梳頭髮(kangha)──帶梳子、穿短褲(kachk)──特製褲子、

帶鋼鐲(Kara)──帶手鐲(表達永恆團結)、佩匕首(khande)──帶特製短劍。

錫克教有諸多宗教禁忌,包括:

一、剪去鬚髮。剪髮和剃鬚在錫克教中是被嚴格禁止的。錫克教徒要求必須保留

未被修剪過的頭髮和鬍鬚(用頭巾將長髮包裹起來,在公共場合摘下頭巾是恥辱

行為)。

二、使用興奮品。使用酒精、毒品、煙草或者其他能夠讓人興奮的物品都是被禁

止的。對於錫克教徒,絕對不可以使用。

三、通姦。在錫克教中,配偶之間必須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都始終保持忠誠。婚外

性關係是犯忌的。

四、盲目精神崇拜。迷信和盲從的儀式都不應當進行或效仿,包括朝聖行為、禁

食以及淨化儀式;割禮;偶像崇拜以及墓葬崇拜;強制性要求婦女佩戴頭巾等等。

五、對物的沉迷。在錫克教中,對於物質財富的過度沉迷不被提倡。

六、殺生獻祭。娑提(寡婦需要在葬禮上自投火中給丈夫殉葬)、在一些神聖場

合下的儀式性動物獻祭等都是被禁止的。

七、非家庭導向的生活方式。錫克教徒被要求不要成為隱士、乞丐、瑜伽士、修

行者、出家人(修士/修女)或是獨身者。錫克人不向乞丐施捨。不允許看見教

友落魄而不聞不問。倘若一家錫克人遭遇天災人禍傾家蕩產,周圍的錫克人無論

是否與這家人相識,都會伸手相助,絕不會眼看着他們淪為乞丐。錫克人認為主

動把錢送給「自己人」不算施捨,而是朋友間的互相幫助。錫克教徒保護手無寸

鐵的弱者(包括信奉其他宗教的弱者),戴鋼手鐲象徵錫克教兄弟永遠團結。佩短

劍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堅強信念。

八、無謂的言論:吹牛、說謊、誹謗、背後中傷等,都是不被允許的。「你的嘴

並未停止對他人的誹謗和說三道四。你的付出是無用也是無果的。」

Page 34: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33

九、神權階層:錫克教並沒有教職人員。

十、食用通過儀式殺死的動物的肉。錫克教徒被嚴格禁止食用通過宗教形式殺死

的動物的肉(被稱為 Kutha 肉,動物被割喉後失血過多死亡),或是不按背景區

分清楚就上桌的肉。

節日

錫克教的主要節日是該教第一代到第十代祖師的誕辰日,及第五、第九代祖師

的殉教日。該教最隆重的節日是在 3 至 4 月間的拜薩哈節,也就是紀念第十代祖

師哥賓德.辛格。他為了捍衛該教,開展武裝鬥爭,成立卡爾薩軍隊。此外,該

教還紀念印度教的節日。上海的錫克教徒除了宗教節日到錫克教謁師所禮拜外,

每逢星期日上午,也去謁師所禮拜。禮拜後,開辦祖師灶,參加禮拜的教徒共進

午餐。

於香港的發展

錫克教據考於 20 世紀之前,隨着英國僱用的印度旁遮普士兵傳入香港,並在

1901 年於灣仔皇后大道東建立錫克廟。時至今日,香港錫克教徒約有 1 萬人。香

港錫克廟的特色,是任何信仰的海外旅客,皆可在該廟免費用膳及作短期居留。

廟內並設有錫克教圖書館和印度裔幼兒學校,以便適應香港的英文學校。錫克教

徒慶祝的主要神誕和節日,包括祖師納那大師和第十位宗教教師高賓星大師

(Guru Gobind Singh)誕辰,以及錫克教豐收節(Vaisakhi)。

猶太教

概述

猶太教(希伯來語:יהדות Yahadut),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賜樂業教,是在

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產生的,是希伯來人的宗教、價值觀和生

活方式。同時,這只是一個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人口並不多。但在宗教界有很大

的影響,猶太教是另外兩個世界性宗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源頭。猶太教是

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

經,基督教及天主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

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

而言,猶太教是上帝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猶太教是一種族教群體,包括生來

就是猶太人,或是改信猶太教的人。在 2012 年時,各世界的猶太人人口估計共

1400 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 0.2%。其中 42%住在以色列,其餘 42%住在美國和

Page 35: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34

加拿大,剩下的大部份住在歐洲,其餘的住在南美、亞洲、非洲及澳洲。

猶太教崇拜獨一的真神(一神信仰,希伯來語:יהוה ),是希伯來人內部的民族

宗教。猶太教認為《塔木德》是僅次於《希伯來聖經》的經籍。當亞歷山大大帝

征服希伯來人的猶太原居地後,希伯來人也易名為猶太人並散落到希臘帝國各處,

公元前 3 世紀,希臘化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君主托勒密二世,召集 70 多位懂希臘

語的猶太人,集中整理猶太教文獻並譯成希臘語,即目前基督教使用的希臘語聖

經中的舊約全書部份,所謂七十士譯本。後來猶太國被羅馬帝國徹底摧毀,猶太

教位於耶路撒冷的聖殿被拆毀,只留下一段殘破的西牆(俗稱哭牆),猶太人散

落到歐亞各地。

歷史上,猶太人曾面對多次毀滅性的災難和逼害。猶太人由於兩千多年一直分

散在世界各地,語言、文字已經分化,只是靠着統一的宗教維繫其單一的民族性。

基督宗教方面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近年,已承認曾對抗猶太教徒,造成

了他們承受苦難的歷史。19 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錫安主義)思潮興起,各地

猶太人以買地等手段陸續回到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家。由於在遵守方式和程

度的差異,現今的猶太教主要有三大派系,分別是正統派、保守派及改革派。在

三大派系之外,卡拉派也是猶太教的組成部分,可薩人信奉的就是卡拉派,目前

卡拉派在以色列約有 40000 名信徒。

一些宗教學者將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通稱為亞伯拉罕諸教,因為三者均

奉舊約中的亞伯拉罕為他們的先知。

教義

舊約是上帝在猶太人歷史中的行動的記錄彙集,強調以色列國的命運。國族主

義和選民的意識決不會消失。猶太人期待彌賽亞為個人與社群帶來獎賞,也期盼

他的到來會觸動並影響個別的猶太人及整個族群和全人類。這個觀念首次出現在

西元前 931 年所羅門王去世。之後猶太人經歷國家分裂跟滅亡,所有的猶太人都

盼望有一天能在所羅門王後裔的領導下恢復以往的榮耀,屆時將是太平盛世,不

再有飢餓、戰爭、疾病、痛苦。這也是猶太人無法接受耶穌是彌賽亞的主要原因,

因為基督降生後太平盛世並沒有到來,猶太人依然過了幾千年流離失所的日子。

但是許多基督徒喜歡強調猶太人不願意接受耶穌是彌賽亞,是因為耶穌出身貧苦,

像常人一樣死亡,不喜歡猶太人以身分來斷定基督不是彌賽亞的說法。基本教義

為:

一、創造主創造並主宰宇宙及一切受造之物。

Page 36: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35

二、創造主為獨一無二真神。

三、創造主無形無體無相。

四、創造主是最先的,也是最後的。

五、創造主為唯一應受敬拜之主,此外別無可敬拜之物。

六、先知一切傳述皆真實無妄。

七、摩西是先知中最偉大的一位。

八、律法為神向摩西所傳,並無更改。

九、律法不可更易。

十、創造主洞察世人一切思想行為。

十一、創造主予遵守律法者獎賞,對踐踏律法者懲罰。

十二、複國救主彌賽亞必將降臨,應每日盼望,永不懈怠。

十三、人死後將復活。

宗教活動

禮拜是多數猶太人的宗教活動,主要在家中進行。它包括每天三次的祈禱,早

晨、下午及日落之後。會眾的禱告通常在猶太會堂舉行。會堂是猶太人禱告與學

習的地方,在星期一、星期四、安息日及節日和至聖日(High Holy Days)會堂

的敬拜,包括讀希伯來文的托辣,與先知書。會堂的敬拜,可由會眾當中博學的

成員來主持,在大多數的會堂中,是由管會堂的司會(Cantor)或者教師(Rabbi)

主持,他們是專職的信仰教導者,都接受過猶太教神學院(Yeshiva)的訓練。教

師的專業職責,是指導會眾每週及每日的學習單元,教師也提供會眾諮詢,與規

定,有關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猶太教的戒命及傳統。這些包括人與人間的分

爭,但是有關比較嚴肅的事,如脫離猶太教,則必須交付當地宗教法庭來處理。

傳統的猶太人遵行飲食誡命,這些誡命記載于肋未紀,這些誡命包含奶與肉不可

以同食,人道的宰殺動物,並嚴禁吃血、吃豬肉、無鱗的魚類及其他被禁止的食

物。雖然這些飲食誡命在衛生上有益,但是最主要的動機是在個人生活上期待能

Page 37: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36

自我控制、節制及道德的訓練。一個人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都希望能遵行這

些托辣的誡命。對於飲食誡命,如同其他的猶太法律及風俗,在當今猶太教的三

大派系(正統派、保守派及改革派)中,遵守程度與方法仍存在著些許的差異。

猶太孩童所接受最初的宗教教育就是從父母學習希伯來歷史及宗教,舊約摩西

的律法和箴言都要求父母要負起這個責任。猶太男孩大約六歲時就進入地方性的

會堂,以舊約為教科書來學習閱讀和寫作,由拉比來擔任教職,也被教導包括聖

經外的猶太傳統和複雜的宗教儀式等。

節日

猶太教(Judaism)律法規定的節期較多,以逾越節、住棚節和五旬節為三大節

日,此外還有除酵節、修殿節、普林節、讀經節、元旦、贖罪日、哀悼日、安息

日等。除十誡外,猶太教律法還有種種戒規,從社會倫理到飲食起居,涉及猶太

人的全部生活。凡母親為猶太人,其子女即為猶太人。男孩出生後第八天,一律

要受割禮,作為與上帝立約的標誌。教徒死後,屍體以水洗淨,白布包裹入葬。

猶太教在飲食方面亦有諸多禁忌。古代猶太教以七連燭臺為唯一標誌,中世紀後

期改用大衛之盾(六角星),沿用至今。光明節又稱哈努卡節、燈節,意在紀念

西元前 2 世紀猶太人針對希臘-敘利亞王國發動的反對在耶路撒冷的猶太教神

殿中供奉希臘神像的起義。整個節日共持續 8 天,人們每天都要在燭臺上點燃一

支蠟燭以示紀念。

猶太教有許多節日,都是依猶太曆計算的。其中的逾越節、律法節、住棚節是

三大主要節日,在猶太教的聖日中,安息日這一天教徒不能從事日常的工作,要

到會堂禮拜、讀經或在家教導子女讀經、學道。其他節日還有贖罪日、審判日和

痛悼節、歡慶節、獻身節、重修聖殿節等。

會堂在猶太人宗教生活中相當重要。猶太人被擄沒有聖殿的時候,就建立會堂。

會堂的功用有:信徒聚會崇拜的地方、聖經學校、用於讀經和講解律法、禱告的

地方、福利機構、平民學校、祭司和教師在此教導。而聖殿在猶太人的國家生活

和宗教生活佔了最重要的地位,聖城耶路撒冷是國家的首都,敬拜上帝的聖殿是

國家總部。

於香港的發展

香港的猶太人社區建立於 1840 年代,約 3000 名教徒來自世界各地,在三個主

要的猶太教會堂聚會。莉亞堂(傳統派)在每天、安息日和節期舉行聚會;香港

聯合猶太會(改革派)也在安息日和節期舉行聚會。這兩個會堂均位於港島羅便

Page 38: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37

臣道的同一建築內,位於港島花園道的 Chabad-Lubavitch 會堂每日都有聚會。羅

便臣道的猶太會堂建於 1901 年,土地及神聖洗池均由沙宣爵士及其家族捐出。

位於跑馬地的猶太教墳場則是香港另一歷史悠久的地方。

羅便臣道猶太廟毗鄰有一座住宅樓宇雍景臺。猶太教社區中心設於樓宇內,為

三大教派共 600 個家庭會員及其他非會員的猶太人提供猶太餐、宴會、文化和康

樂設施。中心內還設有一所圖書館,專門收藏有關猶太文獻和文物的資料。該中

心現已成為猶太人舉行社交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

靈修顯密宗16

概述

靈修顯密宗由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 1970 年代創立,直至 1988 年才成為正式的

一個宗教團體,前身靈修會是一個慈善機構。當中的規模雖然比較小,但是大部

分信眾均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明顯展現現世與彼岸對立的獨特調和方式,其中的

神聖秩序體現了當代文化複雜豐富的意蘊。

教義

靈修顯密宗的世界觀是神聖而獨特的。雖然當中糅合拼湊大乘佛教、印度教、

耆那教和錫克教,通過將這些神聖事物的重組,加入嶄新的元素,建設其獨有秩

序。靈修顯密宗認為只有一個超於俗世的神,祂創造了宇宙中所有人與非人的生

命。不過,靈界中還有很多級別較低的神,如佛陀、耶穌、穆罕默德、克里希那

神。值得注意的是,靈修顯密宗認為超然的神並不主宰人的生活,因為人類是由

神演化而來的,顯示出「神」人格化的一面。儘管人有神聖的本質,但是人生卻

往往被視為不真實。人與人生的對立根源於「存在」與「肉身」、「靈魂」與「無

知」的對立。「存在」收到「宇宙定律」支配,而「肉身」收到「無知定律」所

支配。由「無知定律」所操縱的世俗世界是不真實的,應予拒絕,由於世俗世界

不真實,所以被貶為「四大皆空」,打破生與死的循環就是終止輪迴。

宗教活動

在進行禪定以前,靈修弟子會花十五分鐘左靈修早晚頌課及祈求世界和平。「頌

課」所念的就是「經咒」,依次是「靈修誓詞」、「歸依咒」、「正覺咒」、「脫苦咒」、

16

參考陳純青:<重進魅幻時代的香港──一個新興宗教的個案研究>,載陳慎慶編:《諸神嘉

年華──香港宗教研究》,頁 468-515。

Page 39: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38

「靈修經咒」、「靈光咒」、「智慧咒」、「如願咒」、「藥王咒」。而「祈求世界和平」

則是唱「主禱歌」,整個過程以「靈修四拍掌」作結。此外,還有靈療、靈修經

講、身心合一訓練營、靈修灌頂、禪定靜坐、靈修治療、解脫法、警覺訓練等儀

式。靈修顯密宗的神聖世界觀是他世的,徹底否定世俗和物質世界,強烈貶低現

實價值。

平民宗教(民間宗教)

概述

在民間宗教的領域,神祇崇拜和節慶在香港是十分重要的宗教活動。廟宇在香

港無處不在,而大規模的神誕慶祝活動也經常在地方上舉行。

節日

香港廟宇數目最多的就是天后廟,在主要的人口聚落中幾乎都就有一間或以上17,如銅鑼灣天后廟、佛堂門大廟、赤灣天后廟等等。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三日,

是天后的誕辰,很多地方群體都會舉行慶祝活動。大規模的活動會上演「神功戲」18,信眾也會組成「花炮會」來參與天后但的慶祝活動。

在南丫島,每年農曆四月十五都會舉行天后誕慶典,當中會做大戲,一般都維

持四至五日,由班主協助選舉和統籌,索罟灣的戲棚都是搭建在天后廟裡面。過

往 1997 年以前都是由「日月星粵劇團」負責,多由年輕人擔任演員,曲目有《六

國大封相》等等,深得長者的青睞。而一年會舉行數次龍舟比賽,充滿本土特色,

漁民會組隊與外來的人在索罟灣進行比賽,非常熱鬧。漁民出身的居民,在龍舟

比賽不一定有絕對優勢,因為他們不太會划龍舟。南丫島的龍舟與島外的大致相

同,小龍的指揮和鼓手共載 14 人,中龍載 24 人,一般的大龍載 60 人,但這裡

的大龍比較短只能載 46 人。在南丫島,南段和北段也有不同的盂蘭節活動,南

段索罟灣的水上人純粹會燒衣紙,而北段榕樹灣的岸上人才會有不同活動。

在長洲,每年農曆四月上旬會舉行長洲太平清醮,為期三天,而確實的日期會

在每年農曆正月上旬擲杯決定。長洲醮會起源眾說紛紜,其中不少聯繫到清朝瘟

疫和海盜為患所帶來的不幸19。每年在太平山區,居民均會以北帝為中心,建醮

超度亡魂以及其他降災的神靈。醮會中最神聖的地方是喃嘸棚,是道士進行四個

重要儀式的地方。道士會在醮會中祈求地位崇高的神明赦免居民的罪,並為居民

17

參考科大衛、陸鴻基、吳倫霓霞編:《香港碑銘彙編》(香港:香港市政局,1986 年)。 18

參考陳守仁:《神功戲在香港:粵劇、潮劇及福佬劇》(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6 年)。 19

W.A. Taylor, “The Spirit-Festival,” Wide World Magazine, Dec 1953,載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1980, Special Bulletin, pp. 39-41.

Page 40: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39

祝愿來年好運20。正日的會景巡遊是節慶的高潮,飄色、醒獅及麒麟隊在島上巡

遊。從前的巡遊只是由當地居民帶着神祇的神龕,在島上的主要街道上走一圈,

以示諸神祝福蔭庇島上居民。直到1930年代才從廣東佛山沙灣引入了飄色巡遊,

小孩裝扮成古今人物或傳說中的角色,站在附有支架的手推花車上,每輛花車都

有一個獨立的故事主題,現在的主題以針砭時弊為主,巡遊隊伍穿梭長洲大小街

道。現時會景巡遊的隊伍仍舊以神祇的神龕為首,隨後為飄色車隊,還加入了牧

童笛隊、土風舞隊、銅管樂隊等,令巡遊隊伍更加多采多姿。晚上祭神祈福及恭

送鬼王回天。於午夜宣佈齋戒完畢,各善信到北帝神前膜拜及進行「搶包山」活

動。盛典的焦點是北帝廟前三個用竹棚搭成、掛滿平安包的包山,因為包山的緣

故,故長洲太平清醮又名「包山節」。會景巡遊後當晚「祭幽」之後,最後一個

項目就是「搶包山」活動,由當年之建醮總理負責於子夜時分敲打大鑼後,參加

者就會爬上包山,盡他們的所能搶奪掛滿用竹棚的平安包,而搶到的平安包會分

派給其他居民。如果成功搶到包山上的包子,全家人在一年來會行好運,而且搶

得越高的包,就更加好運。由於每個人都希望搶到越高的包,自然會出現你爭我

奪的場面。「搶包山」活動在 1978 年 5 月發生包山倒塌事故。自此之後,「搶包

山」於翌年開始停辦,大會改以分派形式將平安包發給島上街坊。

在大坑,舞火龍是習俗傳統。於中秋佳節舞火龍繞村遊行,同時燃燒炮竹,便

可驅瘟疫。由於炮竹內含琉璜白藥,加上香火便可驅瘟疫。村民發現此古老良方

奏效大,自始每年紮製火龍巡行全村。火龍晚上6時左右在大坑蓮花宮點睛開光,

再於安庶庇街插香後起龍,先到浣紗街對嘉賓作致敬禮,多數會打龍餅(喜結龍

團),之後會按傳統遊街(火龍會在大坑的街道上舞動),途徑浣紗街、京街、新

村街、銅鑼灣道等,遊街完畢會到浣紗街拔香和重新插香,後會在浣紗街表演至

10 點左右。整個儀式可分為「火龍過橋」、「火龍纏雙柱」、「綵燈火龍結團圓」

三部份。2010 年、2011 年,火龍更在中秋正日 10 時左右舞至鄰近的維多利亞公

園中秋綵燈會。節日完畢後,習慣把火龍拋下銅鑼灣避風塘的海底,以示「龍歸

天」,但近年為免污染海水,於深夜用貨車送到焚化爐去,變作「飛龍在天」。

道教與民間習俗

概述

道教許多活動在不知不覺中轉化為民間習俗,代代相傳,蔚然成風氣。如喪葬

要請道士誦經修福,超度亡靈;春節以道觀為基地舉辦廟會,進行民間祈神、遊

藝、 商業等綜合性節日活動;歲時節令,天災疫疾,齋醮祭祀,求福免禍等。

20

參考蔡志祥:<族群凝聚的強化:長洲醮會>,載陳慎慶編:《諸神嘉年華──香港宗教研究》,

頁 199-221。

Page 41: 香港的宗教導覽資料 - partnernet.hktb.com Kong... · 按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香港七大宗教領袖來 自香港聖公會大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香港中華

40

當某些民間宗教成為地方鄉民的風俗後,它能發揮團結社群的功能。不同的神

祇各自有不同的屬性和表徵。例如不同的鄉村都會供奉土地神,但鄉民認為土地

的力量不大,不能超越其身處的地域。因此,土地神的祭祀活動往往只能團結某

一村落的鄉民。相反,鄉民認為廟宇的不同神祇在能力上能夠超越地域的限制。

在儀式上,他們透過「請神」的方法聯結不同地方的廟宇和地方組織,透過這樣

的形式,不同地方的鄉民便會建立起密切的關係。假如多條村的鄉民同時信奉相

同的神祇,「社祭」便會出現,使來自不同村落但有共同信仰的鄉民凝聚成為一

個宗教社群。

於香港的發展

在香港,黃大仙及其廟宇享譽甚隆。香港人慣常所說的一句俚語:「黃大仙有

求必應。」可見黃大仙地位超凡。香港的黃大仙祠並不像傳統中國神明專為某些

種族、語言、職業的小社群服務,而是大眾的,而黃大仙廟恰恰座落於以「黃大

仙」來命名的公共屋村。黃大仙的自傳刻寫在香港黃大仙祠內的木雕上,比較值

得注意的是黃大仙自稱自己曉得九轉丹砂之術,煉成不死藥。黃大仙的煉丹是道

教的正宗傳統,而像是在黃大仙祠內幫人占卜算命也跟道教不無關係21。

21

參考梁景文(Graeme Lang)、羅思(Lars Ragvald):<攀上社會階梯的難民神袛:香港黃大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