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通訊 亞太區青年普世合一運動網絡 文:曾藹玲(Kitty)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of Hong Kong 地址 : 九龍旺角砵蘭街 280 號砵蘭街商業大廈 18 樓 1-2 室 電話:23843932 傳真:27823980 電郵:[email protected] 部落:http://myblog.yahoo.com/scmhk2005 網頁 : http://www.scm.org.hk/ 會青年,合作舉辦講座和泰澤共融祈禱會,期望可以凝 聚一群有普世合一運動意識的青年。 營會除了工作坊和報告外,還 有體驗學習。我選擇了探訪難民,因 為香港政府也曾經為難民的問題而受 困擾,期望藉此探訪能讓我更加深思 難民的問題。我們首先參觀了在吉隆 坡的教會,了解她們如何接待來自緬 甸的難民,那一刻我才知道原來有不 少緬甸人逃離自身的國家,帶著希望 偷渡來到馬來西亞,期望能找得一份 工作,過安穩的生活;可惜現實往往 事與願違,他們來到馬來西亞需要半 年甚至幾年的時間,才能領取到聯合 國的難民身份證。在未有難民身份證 的日子,他們經常遭警察截查,如果 沒有錢的話,就會被扣留在警署。其 後,我們還探訪了住在山上的難民, 由於他們負擔不起房租,又不想經常遭警員扣押,於是 選擇居住在山上,但生活情況十分原始,居住的房子全 部都是用手搭建出來,飲用的食水是從山上流下來,煮 食需要砍伐樹木。當看到這些境況,我在想為什麼人不 能選擇合適自己居住的地方?為什麼要把地球劃分成不 同國家,而不讓人自由遊走? 這次訓練把亞太區不同國家的青年凝聚起來,讓 我們有機會分享和交流,雖然我們來自不同文化和社會 背景,但當見到每一位參加者都投入於每節活動,及樂 於分享和互相忍讓時,我感到我們都坐在同一條船,為 著普世合一運動而出一分力,同時燃起自己對開展香港 EASY-Net的火! 通訊: 二零零九年四月至八月 香港EASY-Net (Ecumenical Asia-Pacific Students and Youth Network亞太區青年普世合一運動網絡)在零 八年十月誕生了!因為YMCA和SCM的香港會員參加了 2008年在韓國舉行的ASYG (Asia-Pacific Youth Gather- ing 亞太區青年普世合一運動聚會),於是我們把ASYG所 學所得,帶回來與香港的朋友分享,從此開展了本土青 年普世合一運動的網絡。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們舉行了兩次聚會,有不同 的基督教機構和教會青年參加,如SCM、YMCA、香港 基督教協進會、聖公會、中華基督教會、天主教大專聯 會等,讓他們明白到普世合一的精神,繼而一起推動運 動。 今年七月三至八日,我代表香港出席National Co- ordinator’s Training(培育青年普世合一運動網絡聯 絡人的營會), 帶著SCMers和聖 公會青年的雙重 身份,我來到馬 來西亞的吉隆坡 參加訓練。 在營會中我 認識到不同地方 的EASY- Net如 何運作,有些國 家在制度上已發 展得很成熟,如菲律賓EASY-Net有憲章規管委員會的 運作,而且會組織起來回應社會的需要。這些報告和分 享使我思考更多關於如何在香港處境下發展普世合一運 動。單單把他國成功的發展模式搬過來香港,是回應不 到香港社會和青年的需要,因為每個地區有其獨特的社 會和政治局勢,在菲律賓成功舉行的活動,不代表在香 港舉行同樣成功。然而,這次分享令我大開眼界,原來 EASY-Net可以很彈性,例如緬甸,有七成的國民信奉佛 教,她們的EASY-Net便加入了一個佛教的青年組織,經 常舉辦與佛教對話的活動,所以香港也可以因著自身的 處境,而邀請有關團體參與EASY-Net。 在香港,很少基督徒認識普世合一運動,所以 EASY-Net第一步是凝聚各基督教機構和宗派,讓他們 認識到彼此都是合一運動的一份子,並了解合一運動的 歷史和背景,因為現在大公宗派的教會已經很少聯繫, 只限於牧者在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的層面,更何況是教會 與基督教機構的青年連結呢。因此,十月第三個星期的 EASY-Net Week,我們將會聯絡不同的基督教機構和教

SCMHK newsletter 2009 SEP

  • Upload
    -

  • View
    105

  • Download
    2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SCMHK newsletter 2009 SEP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通訊 頁�

亞太區青年普世合一運動網絡 文:曾藹玲(Kitty)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of Hong Kong

地址 : 九龍旺角砵蘭街 280 號砵蘭街商業大廈 18 樓 1-2 室 電話:23843932 傳真:27823980 電郵:[email protected] 部落:http://myblog.yahoo.com/scmhk2005 網頁 : http://www.scm.org.hk/

會青年,合作舉辦講座和泰澤共融祈禱會,期望可以凝聚一群有普世合一運動意識的青年。

營會除了工作坊和報告外,還有體驗學習。我選擇了探訪難民,因為香港政府也曾經為難民的問題而受困擾,期望藉此探訪能讓我更加深思難民的問題。我們首先參觀了在吉隆坡的教會,了解她們如何接待來自緬甸的難民,那一刻我才知道原來有不少緬甸人逃離自身的國家,帶著希望偷渡來到馬來西亞,期望能找得一份工作,過安穩的生活;可惜現實往往事與願違,他們來到馬來西亞需要半年甚至幾年的時間,才能領取到聯合國的難民身份證。在未有難民身份證的日子,他們經常遭警察截查,如果沒有錢的話,就會被扣留在警署。其後,我們還探訪了住在山上的難民,由於他們負擔不起房租,又不想經常遭警員扣押,於是選擇居住在山上,但生活情況十分原始,居住的房子全部都是用手搭建出來,飲用的食水是從山上流下來,煮食需要砍伐樹木。當看到這些境況,我在想為什麼人不能選擇合適自己居住的地方?為什麼要把地球劃分成不同國家,而不讓人自由遊走?

這次訓練把亞太區不同國家的青年凝聚起來,讓我們有機會分享和交流,雖然我們來自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但當見到每一位參加者都投入於每節活動,及樂於分享和互相忍讓時,我感到我們都坐在同一條船,為著普世合一運動而出一分力,同時燃起自己對開展香港EASY-Net的火!

通訊: 二零零九年四月至八月

香港EASY-Net (Ecumenical Asia-Pacific Students and Youth Network亞太區青年普世合一運動網絡)在零八年十月誕生了!因為YMCA和SCM的香港會員參加了2008年在韓國舉行的ASYG (Asia-Pacific Youth Gather-ing 亞太區青年普世合一運動聚會),於是我們把ASYG所學所得,帶回來與香港的朋友分享,從此開展了本土青年普世合一運動的網絡。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們舉行了兩次聚會,有不同的基督教機構和教會青年參加,如SCM、YMCA、香港基督教協進會、聖公會、中華基督教會、天主教大專聯會等,讓他們明白到普世合一的精神,繼而一起推動運動。

今年七月三至八日,我代表香港出席National Co-ordinator’s Training(培育青年普世合一運動網絡聯絡 人 的 營 會 ) ,帶著SCMers和聖公 會 青 年 的 雙 重身 份 , 我 來 到 馬來 西 亞 的 吉 隆 坡參加訓練。

在營會中我認 識 到 不 同 地 方的EASY- Net如何 運 作 , 有 些 國家 在 制 度 上 已 發展得很成熟,如菲律賓EASY-Net有憲章規管委員會的運作,而且會組織起來回應社會的需要。這些報告和分享使我思考更多關於如何在香港處境下發展普世合一運動。單單把他國成功的發展模式搬過來香港,是回應不到香港社會和青年的需要,因為每個地區有其獨特的社會和政治局勢,在菲律賓成功舉行的活動,不代表在香港舉行同樣成功。然而,這次分享令我大開眼界,原來EASY-Net可以很彈性,例如緬甸,有七成的國民信奉佛教,她們的EASY-Net便加入了一個佛教的青年組織,經常舉辦與佛教對話的活動,所以香港也可以因著自身的處境,而邀請有關團體參與EASY-Net。

在 香 港 , 很 少 基 督 徒 認 識 普 世 合 一 運 動 , 所 以EASY-Net第一步是凝聚各基督教機構和宗派,讓他們認識到彼此都是合一運動的一份子,並了解合一運動的歷史和背景,因為現在大公宗派的教會已經很少聯繫,只限於牧者在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的層面,更何況是教會與基督教機構的青年連結呢。因此,十月第三個星期的EASY-Net Week,我們將會聯絡不同的基督教機構和教

Page 2: SCMHK newsletter 2009 SEP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通訊 頁2

立法會遊記之我不要驗毒  文:羅恩賜

家住天水圍,甚少出省到南區,對立法會的面貌頗為陌生。至於平日立法會內議事堂的刀光劍影,只能透過傳媒略知一二,印象中的議事堂沒有莊嚴,只有社民連的抗爭激情、親中派的圓滑與高官的畏首畏尾。

今次代表SCM到立法會就校園強制驗毒

一事發表意見,實是難忘。第一,當我踏進議事堂時,彷彿墮入印象與當下之間的鴻溝。那種佈局,那種面對面看見眾多熟悉卻遙遠的面孔的壓迫感,這種種合起來稱為「莊嚴」的氣氛,使我連環顧四周也得鼓起勇氣。第二,當我在聆聽不同議員的意見時,我自覺與香港的政治拉近了。例如,平日一聽到民建聯,便嗤之以鼻,因人廢言,但當我身處議事堂,看見整齊的一列民建聯陣線,雖印象猶在,可我仍會專心聆聽、分析他們的意見。這讓我看見旁觀者與「當局者」的分野,這種了解有助我日後如何看政治、看政黨。

回到踏進議事堂的那一刻……我與「淡淡定」的YC走到所屬的座位,

然後慢慢坐下,稍稍平伏面對如斯莊嚴的心情。椅子與桌的距離對我的身型來說實在遠,可我又不願發出半點聲、引來半點的注意力,故沒有研究椅子的機關。我將講稿整齊地排列在桌上,擺個令我感到安全的姿勢,等待會議開始。這時候,我開始留意面前的裝置、議事堂內的設計、席上的議員和不同組織的代表。在我左邊坐著一名中五學生,他比我更小心翼翼,當他拿起桌上的水杯時,就如拿著一個著地即爆的炸彈般。看著看著,令我放鬆下來。

會議一開始我集中精神聆聽發言人的意見。不久,我開始計算,「到底幾時輪到我呢?」、「一陣講邊幾個重點好呢?」,我再次緊張起來,於是將一半精神放在面前的講稿上。很快,主席便讀出「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這個名字。我顫一顫,有樣學樣地以「唔

該,主席」作起首,接著便照講稿念下去。三分鐘很快過去,我也不敢多說。本來以為就此可如釋重負,但聽主席何秀蘭說最後讓每位年青人代表發言一分鐘,便立即與YC討論一下,幸好最後我能作出回應及補充,終於鬆一口氣。會後何秀蘭走過來,跟我們閒談了一會,頗親切的。

要不要驗毒? 議會的過程便大概如此,至於各人的意見,可分成幾種。絕大部分前線社工皆反對驗毒,他們強調政府應首先給予更多資源改善戒毒服務,因現在處理濫藥青年的設施嚴重不足,濫藥青年入戒毒所等於坐監。此外,有社工分析現時青年人濫藥的現象,指他們並不隱藏於群體,相反活躍於群體,又指出以往年青人濫藥是為興奮,現在卻為神志不清逃避現實。

我自己較認同長毛在會上發表的意見,他認為最實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老師、家長真正關心年青人,聆聽他們心聲,三兩句其實已經可以知道他們有否濫藥或其他問題。驗毒,或許可以抑壓濫藥問題,但問題背後的癥結仍然未解決,社會的毒仍會透過不同形式出現。年青人或許覺得驗毒沒什麼大不了,但要知道,政府剝奪自由、人權的無形之手隨時向我們這一代、往後的一代步步進迫,所以,作為年青一輩,更應該對社會多一點了解,對政府多一份批判。

Page 3: SCMHK newsletter 2009 SEP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通訊 頁�

孟加拉人權工作坊分享

在出發參與工作坊之前,我剛和教會的某個弟兄分享我對教會甚少討論社會議題和關心社會的不滿,而他反對我的原因是 :「即使你去到其他教會,你也很少會看到他們對社會題議的關注和參與。」

感謝神,祂讓我可以參加由WSCF和SCM 在孟加拉首都達加(Dhaka)舉行的Human Rights, Justice and Peace Workshop。 “Called to be God’s Instru-ments of Peace, Justice and Reconciliation” - 這是一個讓我感動的工作坊主題,因為是在人權和公義的大前提下,與基督徒談論「和平」與「公義」,這是我從未經歷過的。加上先前和弟兄的討論,更使我不得不被這題目吸引。它不單呼召(Called)參與者成為神合用的器皿,更是要召集我們成為神在和平之事上的器皿。

在一個星期的工作坊裏,主辦的孟加拉SCM為參與者提供了許多豐富的內容。除了邀請不同的教授、律師、人權運動分子來講授和分享人權的議題外,更有Exposure Program,讓參與的SCMers可以透過外出探訪,了解不同孟加拉弱勢的困境;而工作坊裏,當然也有查經活動,讓我們可從人權、女性主義等不同角度閱讀並了解聖經。令人最高興的是除了可以藉著人權的討論與不同國家的SCMers有交流和了解其他地區的人權狀況之外,更令人難忘的是我們還有Solidarity Night,可以作文化上的交流和加深彼此的了解。在人權議題方面,我們報告了香港警察濫權、不合理對待性工作者和請願人士在警察局被「剝光豬」搜身的情況,而在文化交流方面我們則介紹了香港的奇華禮餅。

在 人 權 的 講 課裏,有講者講及關於人權的基本概念和一些現有的法律背景,這都擴闊了自己的知識領域。原來生活在已 發 展 的 地 方 裏 ,我 們 總 狹 隘 地 以 為人權只是一個政治議題,一些只關係個人集會自由、言論自由、投票權等等的問題。但對於發展中地方的居民來說,他們所觸及的人權卻是他們作為一個有尊嚴個體的基本需要,那是他們生活的權利(例如:離家多遠才有乾淨的食水?),教育的權利以及工作應有的權利。香港人與他們對比上來,實在擁有豐富生存和生活條件,但是我們在香港仍缺乏個人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權力,在所謂的亞洲金融中心裏,除了金融,可以被得到認同的發展還有哪些?然而,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在這樣的學習裏,我們也可以在聖經中找到與人權相關的教導。例如創世記�:27說到: “God created man in his own image”(英文傳神一點)。這說明我們既然都是按著神美善的形象所造,我們就都是平等的,不應有種族的歧視,反而應更懂得去欣賞神不同的美麗的呈現。舊約波王塞魯士因為推行宗教自由政策,讓以色列人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而被耶和華祝福(歷代志下�6:2�,以賽亞書45:�-��)。

大會準備了三個Exposure Program ,包括探訪性工作者、原住民和工廠女工。我選擇了探訪工廠女工,以了解她們工作的情況。她們的情況在發展中國家算是屢見不鮮,低工資(一個月薪金約為2�美元)、長工時(常常加班但卻沒有加班費)、被管理層性騷擾/侵犯、惡劣的工作環境、得不到合理的勞工保障/權益等等。當我認識她們,實在地看到她們的困境時,最讓我深省的是回到香港以後,個人可以怎樣繼續支持她們,我還會用相等於她們三個月的薪金來買一條她們製造的名牌牛仔褲嗎?因此,在Exposure Program 完結後,我們各組對

探訪都作出回應和交流,一些來自已發展地區的SCMers 可以怎樣幫助身處在發展中地區人權被剝削的人民呢?很慶幸的是在返回住宿地方的路程中,我們目睹一次工人抗議廠方剝削的行動。由於孟加拉人多車多,情況比香港還嚴重幾倍,抗議的工人們就直接站在馬路中,阻礙了交通,成功要求和政府及廠方談判。我想透過教育和組織的工作,提升工人們的人權意識,爭取合理的待遇是可能的。願意我們在已發展地區居住的人,也可以透過不同方式給予他們支持。

經過這次工作坊,個人的視野真是被擴闊了。第一當然是了解了許多孟加拉本地的人權情況,第二就是也可以和來自不同亞太地區的SCMers交流,略略了解他們文化和地區SCM的情況。不過,令我最開心的還是透過認識這些SCMers,我對基督教的光譜又認識多了一點。我們當中有羅馬天主教徒、新教徒、也有Christian Bud-dhist。我們雖不同,但都沒有強調自己所信的是所謂的「正統」,我們更嘗試了解、尊重、討論彼此的信仰實踐。還有一件事令我感到高興的是我認識了兩位同性戀的弟兄。感謝神,他們的信仰權利沒有被剝奪,他們可以自在/自由地在我們當中與我們一起探討和經歷。SCMers雖是不同,但在基督裏我們卻仍舊是一。

最 後 , 如果 這 次 沒 有 孟加 拉 S C M e r s 籌 備 工 作 坊 和熱 情 款 待 , 我想Ida 和我也不會 有 那 麼 難 忘的 經 歷 。 雖 然我 們 膚 色 不 同(去到孟加拉街上 , 人 們 都 看著我們),但我

們之間卻沒有距離。很欣賞他們招待客人的熱情,他們在那一個星期實在是盡心盡力地照顧我們,從下飛機的一刻到上飛機回香港的一刻,從工作坊的各方面準備到個人的需要他們都是無微不至的。

這次的經驗告訴我,教會不單可以關注社會議題,更加可以關注世界議題,而且不單是停留在討論的層面,更可以實踐出來。願意我們更多的實踐信仰,把基督關心弱勢社群的精神彰顯出來。 

P.S. 孟加拉的芒果很香很甜很好食,有機會要試試。

文:蔡思琪(Christine)

Page 4: SCMHK newsletter 2009 SEP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通訊 頁4

孟加拉人權工作坊2009 文:楊虹(Ida)

權往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面對更多的限制,如政府和警察的無理打壓。例如,孟加拉的人權關注組織在高壓政府統治下便難以尋找國際支援和交流信息。而學校課程更被高壓政府緊緊監控,以至難以滲入人權意識。

然而,香港被視為已發展地區,在人權的層面上也不見得進步。一般市民或會認同政府的立場──「本港已有廣泛的人權保障機制,個人權利明確地在法律受到充份的保障」。不可否認,香港的確有相關的人權保障的法例。然而,這些人權保障的法例是否真的能在香港社會發揮功用則是一個大問題。繼人權事宜由民政事務局交由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處理,人權論壇、兒童權利論壇和性小眾論壇的召開次數便相應減少,而香港人權事宜亦有被內地政制干涉的危機。而香港在缺乏人權委會員的狀況下,平等機會委員會及人權監察機構在政府的監控下難以對人權議題作深入及長時間的研討,亦缺乏財力去調查和起訴剝削人權者。再者,香港警權濫用的情況越見鮮明,但政府亦無意更改警察「自己人查自己人」的投訴機制……我在想政府根本未能做到由上而下去推動人權在香港社會的關注,可想而知香港人權教育的推行會受到多大的限制。人權意識的落後或倒退都意味著對不公義的冷漠,這種把人的基本權利和社會責任擱置不管的姿態就是把弱勢社群不斷邊緣化的催化劑。我相信港人要的不是抽離現實且難以執行的人權條例,而是在政制中建立一個有實權、有地位,能向當權者真正反映弱勢社群角度及處境,並改善香港社會實質人權狀況的審議平台。

整體來說,這一次的人權工作坊讓我首次感受到什麼是放下自己的成見去感受不同人的處境,讓我更理解到基督的那份愛就是深厚而廣闊,沒有界限亦沒有尺度的愛。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在信仰上十分疑惑,我問神到底怎樣的人才能上天堂?同性戀者可以嗎?離婚的人可以嗎?殺人犯可以嗎?十大傑青但不信主的可以嗎?……在香港外的世界,不同膚色的人每天在不同的統治方式下生活,他們自出生接受與我們不一樣的教育,接收不一樣的資訊。因此,每個宗派、每間教會、每個人對信仰的理解都不同,有誰能斬釘截鐵地說「可」或「不可」呢?只有上帝有最終的裁判權。孟加拉工作坊的參加者來自不同國家,當中有同性戀者,也有非新教徒,但大家同樣「樂也融融」地關心社會的弱勢社群。若然把焦點放於不同的罪觀,然後在不同國家、膚色、宗派、性向中批判「異己」,倒不如把握時間凝聚大家「愛人如己」的心走進弱勢的一群去爭取公義,彰顯天國。

一直以來,我對「人權」的認識就只限於「人的尊嚴」。然而,要怎樣定義何謂一個人應有什麼尊嚴呢?一直是個很高深的問題。七月中,我很高興能參與WSCF-AP在孟加拉舉辦的人權工作坊,讓我對「人權」有更深的認識。

整個人權工作坊為期十日,當中除了用上課及分享會形式討論有關人權的法律、各國的人權狀況及用基督教角度去理解人權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能夠走進當地原居民的社區,與他們一起回顧和探索爭取人權的歷程。

當地的原住民一直是被大眾忽略的一群。自孟加拉政府頒布了土地收歸國有的政策後,除非原住民能持有有效的土地契約,否則他們會被視為非法佔用土地。然而,對於他們這群從祖先開始便植根於此的一群,要尋回那份遠古遺留下來的土地契約是何等困難。在這個政策下,他們往往被無理迫遷,卻得不到任何賠償和安置安排。而當地居民因拒絕與政府合作而被警察射殺的情況亦不罕見。

我在想對人的尊重就是首先要讓人有參與的機會。以原住民為例,他們一直安居於僻遠的村落,以自己的文化傳統去維繫著一個與大眾不同的少數民族社區。擁有國家最多資源的統治者和資本家也就漸漸把他們邊緣化,更甚是剝削他們參與國家事務的權利。這項有關原住民存亡的政策的設立過程,沒有原住民發言的空間,沒有商議的餘地,只有強權一方用「保育國土、發展社區、社會和諧」的漂亮言詞,而實際上只是把一塊塊肥沃的土地送進商人手中去變換銀子。

我在想這就活生生地呈現了當權者的重情(利益輸送的人情瓜葛)重義(義無反顧去累積更多財富)。從小到大,我都被灌輸情是無價的。但為何到了現今的社會卻容不下人與人之間守望相助的鄰里感情、歷代遺留下來的風土人情和對自己社群的歸屬之情呢?人權──一種對人的尊重,不單只是物資上對人的衣、食、住、行的合理待遇,還有這份對「情」的肯定和珍惜;更何況能有安全的居所,也是人的基本權利。

「捍衛人權不能有雙重標準」,這是在工作坊中一個深刻的提醒。經上說「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約一:�)」。每一個人都是照著神的形象而造出來,所以每一個人都應有同等的尊嚴。因此作為基督的跟隨者,我們不能只捍衛得勢一方有教育、言論、宗教、參政等的自由和權利,卻漠視弱勢社群也同樣享有相等的權利。有時,我們就把弱勢社群評估為對自身權利缺乏意識的一群,這無形是一個標籤。然而,他們對自身權力得失的認知或許比任何局外人都強。人權倡議者(social activists)掌握人權語言,能協助受壓逼者爭取應有的人權;但切忌倡議者不是高高在上地「啟蒙別人」,反而是走進受欺壓的一群,讓他們擴闊我們的心胸,並與他們一起發聲讓當權者認識什麼是人權。

人權的爭取從來不是件易事。當地一位為原居民爭取土地擁有權的人權捍衛者在過去數十年先後入獄五次,每次往往囚禁四五年。但他至今亦不遺餘力地助居民尋找有關的文件,又舉辦座談會加深居民對政策的了解。縱使他沒有一個設施齊備的辦公室,也沒有讀過什麼專業課程,但從他與原居民之間深厚的感情可見,他的親力親為就是對人的尊嚴最真摯的尊重。

發展中國家由於缺乏資源和人手的配合,爭取人

Page 5: SCMHK newsletter 2009 SEP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通訊 頁5

信仰是甚麼? 你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嗎?是心中堅信的一個信念?是一個倚靠?一個讓人有盼望、有力量的信念?一種生活的動力?生命的思考?可能,你會以為從以下的文字中,可以找到答案,但請你不要這麼想,以下只是我的一些想法,藉此機會向大家分享。

我是一名基督徒,相信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救主,被愛、去愛、愛主、愛人,是我選擇這個宗教的原因。但信仰可以就是這麼簡單嗎?或許,信仰可以就是這麼簡單,每天去與神約會、每個星期敬拜神、定期讀聖經、時刻感謝神、遇到困難的時候尋求神的幫助……但,我是一個喜歡問為什麼的人,信仰對我來說,有簡單的一面,也有需要去探索的一面。

我也記不起自己是甚麼時候開始「思考信仰

是甚麼」這一回事了,只記得在大專讀書的時候,有一科功課,需要我們去接觸一類社會上的弱勢社群,並嘗試去理解他們。我當時選擇了男同性戀者,機緣巧合下,我接觸了一位有基督教信仰的男同性戀者。教會一向都教導我們,聖經已說明同性戀是神不悅納的。接觸這位基督教信仰的男同性戀者後,我開始思考,同性戀的行為真的不被允許嗎?如果是基督徒,就不可以是同性戀者,是這樣嗎?接觸那一位同志朋友,讓我了解到他的過去,在教會中不敢與人分享自己性傾向的日子,與牧者一起嘗試透過福音去改變自己的性取向,但最後他還是改變不了,於是便離開了原來的教會。現在的他,是同性戀者,也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我就是在思考,為甚麼同性戀者,不能在主流教會中生存呢?神真是這麼不悅納他們的行為?主流教會一邊說要以關懷的態度對待同性戀者,另一方面,又很強調同性戀的取向是聖經不允許和違反道德的,即使只是認同此行為,教會大氣氛都會告訴你這樣的想法是不應該存在的。正因為真正地接觸過,我開始讓自己去挑戰一些理所當然的「不可以」。但這個挑戰的過程,卻令人產生很多疑惑和矛盾。當我去接觸同性戀者的時候,我去聽他們的故事,去聆聽他們的需要,他們所面對的壓迫,我相信他們之間有愛就可以了。後期也曾接觸過性工作者、變性朋友,他們與我分享那有血有肉的故事,試問,對著他們,我真的要拿著聖經,去請他們停止那「不可以」的行為嗎?這對於我個人來說,

是很難踏出的一步。但是,當我回到教會中,嘗試與弟兄姐妹分享類似的議題時,我很快便被他們從聖經、道德等的角度打沉了,有時連自己心裡面的矛盾也未有機會分享……

這樣的矛盾,令我猜想,自己是否想得太多

了,是否鑽了牛角尖?是是非非,如何分辨?信仰其實可以很簡單吧,聖經說是就是,否就是否。但,我還是選擇去思考信仰。有一天,我找了一位牧者,向他分享心中的一些疑惑。他沒有直接地回應我甚麼是對的,甚麼是錯的,我的想法是好是壞,他教導我去思考,信仰是甚麼東西。我一向以為,信仰是這樣的:神藉著聖經,把祂的話語告訴世人,當中包含了真理,作信徒的按著聖經的教導生活。信徒也會透過聖經來判斷是非對錯,判斷人的行為。以性工作者作為一個例子,聖經教導我們,行淫是不道德的行為,神所憎惡的(申命記2�:�)。因此,信徒不能認同以性來換取金錢的工作,因為神不喜歡人作他不喜悅的事,從而影響信徒怎麼去看待性工作者。這位牧者讓我知道,除了這種「誡命式」的信仰,信仰也可以是這樣的:看看在不同的人的生命中,神是怎樣的呢?不同的人可以是性工作者、同志、信徒、非信徒,也可以是你和我。我們從不同人的人生經歷中,看到神不同的面貌,再參考聖經,藉此思考神在每個人身上的作為,思考我們所信的神是怎樣的,那就是信仰了。我們不如稱之為「對話式」的信仰吧!因為在不同的生命故事的對話中,神不再是一個只告訴你怎樣怎樣的長輩,而是一位有無窮可能性的讓我們繼續認識的朋友。

<<性工作2>>這套電影中,有一個角色留給我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位服侍性工作者的修女,她與她們在一起,並沒有勸她們另覓工作,卻很明白她們為什麼會選擇這一工作,並成為她們的朋友,在她們有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相信那位修女也是在她們身上看到神吧!抱有這樣的一種角度去與我的信仰產生關係,與神對話,對我來說,是又新鮮又興奮的事,心裡面的一些矛盾也好像釋放了。

以上所分享的,希望可以為大家思考信仰時,提供多一個角度,使我們的信仰變得更精彩。

信仰是甚麼? 文:楊佩艮(Nano)

Page 6: SCMHK newsletter 2009 SEP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通訊 頁6

神學教室

神學反省第二課:神學反省六資源(一)

文:吳國偉

上一課談及平信徒做神學的重要性,以及深印和深思熟慮的神學的分別。其實在教會論述中,深印神學所包涵的,豈止是基督教傳統的元素?如果構成神學的元素太多是「非教會」的元素,神學還是基督教神學嗎?到底什麼才是基督教神學?我們在精補班中就以「家庭價值」這個例子展開討論。

什麼是神學近日有基督教團體高舉家庭價值,並指一夫一妻

一男一女才是符合基督教價值的家庭組合。基督教如此重視一夫一妻核心家庭價值,是否真是源於基督教信仰?練乙錚就指核心家庭乃最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家庭制度(詳見文章〈同志愛與破壞傳統家庭價值無關〉,信報,2009年�月9日),劉兆佳則將此命名為「功利家庭主義」,乃香港獨特處境發展出來的家庭形態。而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是以家庭作為政治倫理的基石。然而若認真看看聖經,就會發現舊約聖經時代的婚姻制度為兄終弟及和一夫多妻制;新約時代,耶穌問「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並指遵行神旨意的就是他的弟兄姊妹,反映以血緣維繫的核心家庭並不是首位;在保羅書信中則反映當時末世氣氛濃厚,基督徒認為耶穌很快再來,因而不大主張組織家庭(例如帖撒羅尼迦前後書)。這樣看來,基督教大談家庭價值,即使不是杜撰,也是「異文化入侵」的結果。

引入儒家思考或親和資本主義的倫理有何問題?近年神學越趨借助其他學科來幫助思考,包括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等。學科之間互相對話、影響和深化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基督教傳統本身卻不可被等同為其他學科。上述的有關「家庭價值」的立論/概念被聲稱為「基督教價值」或被信徒理解為自己應該持守的信仰,這些誤解應盡量避免。又例如近年教會大談增長和管理,或流行輔導學,當中的神學思考功夫如何?如何被信徒理解,及反思這些做法是否符合基督教信仰,或符合哪一種的基督教信仰?正如神學反省第一課所強調的,這些不安或外來刺激,促使我們神學地思考,以理解並豐富我們的信仰。

神學反省的資源如何可以神學地思考?我們需要資源協助,這

些資源包括聖經、教會傳統、啟示、經驗、理性和文化。對這些資源運用比重的不同,或特別強調某些資源,就構成宗派的特色,例如天主教對教會傳統十分重視,教堂裏有著信徒領袖的畫像、雕像,其事跡又會被傳揚;東正教亦力求將第六、七世紀的崇拜禮儀保留至今,仍以頌唱形式和希臘文讀出禮儀其中一些部份。更正教則宣稱聖經比教會傳統重要而較重視聖經。然而新教內部也有分歧,聖公會肯定以上六大資源為其神學反省的資源來源,循道衛理的四大支柱則

包括聖經、傳統、理性和經驗。近幾十年來興起的解放神學和女性主義神學等,則更重視貧窮人或婦女經驗帶來的神學反省。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神學反省的六個資源。

(1) 聖經聖經在基督徒群體中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聖

經記載了基督教的起源和歷史,讓我們知道歷代信徒如何體驗基督信仰,是每一代人思考信仰最基本的參照(prototype)。聖經是古老教會的遺產,對教會的穩定起著重要的影響,指引教會對抗別有用心的權力,巴特在面對納粹黨控制德國教會時,就是以注釋羅馬書來對抗政府。聖經也是聆聽上帝訊息重要的場域,幫助古往今來千千萬萬的信徒,在人言代替神言的迷惑中,起著燈塔般的作用。

聖經本身不是啟示,但它是信仰團體通向其賴以建立的原始啟示的其中一條重要途徑,因此沒有神學家做神學時不回到聖經的見證中。然而由於聖經連接原始信仰經驗,信仰群體便往往拘泥於聖經甚至去到字字斟酌,以至將某些經文(及其特定詮釋)絕對化。這種信仰的操作通常是在某些辯論時,對辯論對手進行攻擊出現,而不是自身信仰建構時所依從的嚴謹而一致的原則。

再加上聖經呈現在我們手上之前,經歷了口傳和片斷文字而形成個別書卷;又曾經歷大公會議、翻譯、本地信仰群體詮釋及應用等等歷史過程。如此種種使聖經置身在層層文化、不同宗教、權力、性別、種族、意識形態、解讀群體(interpretive commu-nity)、帝國意識、教會文化(特別是身處的政教關係)等等因素結成的互動網絡中。於是進行神學反省、運用聖經時,需注意聖經內文也要批判地解讀。經過一年多的查經實驗,我們非常同意John Mac-quarrie的說法:「…批判地研究《聖經》以及承認其他因素在神學中的地位,結果會是更公正地對待《聖經》的教導,也決不會跟任何合理地信奉的靈感教義背道而馳。」

(下期待續)

參考書目:約翰‧麥奎利著,何光滬譯。�998。《基督敎神學原理》。香港:漢語基督敎文化硏究所。霍華德・斯通,詹姆斯・杜克著,陳永財譯。2007。《基督徒的神學思考》。香港:基道出版社。

SCM本著「平信徒做神學」的信念,在去年開始舉辦神學精補班,以導修課形式進行。同學每次需撰寫神學反省文章,讓班上同學一起討論及深化對神學的理解。本通訊特設欄目「神學教室」,希望與大家分享我們做神學的心得。

Page 7: SCMHK newsletter 2009 SEP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通訊 頁7

尋找,就尋見──神學精補班紀錄

文:羅恩賜

神學精補班載譽重來,由於參與人數太多,反應過於熱烈,於第一課時大公神學工作室竟活生生塞滿了近二十人!這有別於SCM傳統以小班教學為主的場面,實在令主持人劍玲與Frankie振奮、緊張。因參與人數不斷增加,由第二課起活動分兩班舉行。第二課剛剛結束,與上一課同樣豐富和充實,先有Frankie為我們溫故知新,詳細解釋構成神學的六元素;緊接著是一位同學分享 功 課 , 坦 誠 剖 白 心 中 不安,同時與其他同學逐步探討自己見證語言背後深印的神學觀。過程中涉獵的題目廣闊,例如我們討論到存在主義的哲學,細聽楊千嬅的<悲歌之王>。

是次精補班的功課,是要找一篇自己或他人的見證,閱讀見證裡所深印的(embed-ded)信仰語言,從而仔細分析(deliberate)語言背後的神學觀念。舉例,我們常在禱告中以「天父」稱呼上帝,到底上帝的形象是否一個父親呢?在課堂中,有一位同學分享了她的見證及其分析。

她的見證分享主要是圍繞一個問題︰到

底大學二年級上學期是否去北京大學作交換生呢?首先,她一直渴望到內地讀書,感受內地學習氣氛,但因去北京作交換生不是一兩天而是整整半年的事,加上教會弟兄姊妹的提醒,著她先尋求神的旨意才作決定。過程中,她所接觸到的經文、詩歌似乎都告訴她不要到北京,例如有一首名為<神,你正在重排我的前途>的詩歌,當中有一句「你將車輛賜與別人乘坐,你使他們從我頭上軋過」,彷彿神在當下處境直接跟她對話;又如曾讀到約翰福音十四章︰「我往哪裏去,

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等等。她認為耶穌釘十架意味著受苦,故此「那條路」、「遵守我的道」的意思,就是信徒要背起十架與耶穌一起受苦,受苦就是放棄所愛,所以最後她決定不去北京。

同學分享過後,我們便嘗試使用建構神學的六元素──經典、經驗、理性、教會傳統、啟示、文化──作神學反省。當然,最後我們(包括該同學)仍無法肯定當時的決定是否真的是神的旨意,但至少我們能夠理解到當時影響該同學決定的因素,例如同學的解經方法深受教會受苦傳統影響。

我認為這個解構的過程本身就是尋求神旨意的一部分。「尋找,就尋見」?大公神學工作室的門,應該值得一叩。

P.S.因在此文中不能盡錄該同學的完整見證,所以也不能詳細論述我們的分析,若有興趣參與上述的神學反省,不妨親身到位於油麻地的大公神學工作室,一起反省信仰。

Page 8: SCMHK newsletter 2009 SEP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通訊 頁8

SCM CAMP是我第一次參與SCM的活動,自己本身對反對基督右派及基督教的社會運動頗有興趣,也希望透過這個CAMP更加認識SCM。

第一日晚SCM請來楊穎仁 Julian和羅永生教授講解基督右派(以下簡稱「基右」)的興起和形成原因。Julian從歷史方面去看基督教與政治之間的關係,遠至追溯香港剛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時期,可見基督教與香港政府的互動並非近年的事。另外,羅永生教授以美國基右的發展過程為參照,去探討香港基右的發展。兩位分享的信息對我來說頗為新穎,而且他們的分享擴大我的思考空間,因為是教會和社交圈子內甚少或完全沒有接觸過的範圍。

  對我來說,基右與法利賽人有相似之處,

就是重視律法條文的字面意義,更甚於律法背後的精神,就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及「愛人如己」。主耶穌以愛來成全律法,而不是以律法去打壓罪人,故我認

為基右應避免重蹈法利賽人的覆轍。真正的信仰是透過神的話語對現在的生活進行自省及把它實踐出來,而不是高舉基督教的旗幟但卻失去基督徒的見證和愛心。即使教會內會有黑暗面,但信仰就是個人與神的關係,不要讓魔鬼的攻擊絆倒基督徒在真理道路上的追求。

SCM camp後感 文:王瑜瑜(魚)

Page 9: SCMHK newsletter 2009 SEP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通訊 頁9

在接近SCM CAMP尾聲的一個環節是電影討論會,觀看電影《無名英雄》。團牧在播放電影前,叫我們好好想幾個問題:怎樣才算是英雄?哪些人會掌握真相/真理?有沒有真理存在?可能大家心目中的英雄是完美、從不犯錯,並且做了眾人都覺得偉大的事情。但電影中的主角卻是一個貧窮而且夫妻之間有問題的普通人。恰巧主角遇上墜機事故,並救了一些乘客。而其中一位被救的乘客是剛被頒發銀咪奬的記者,她在蘇醒後希望以厚酬找回救她的那位英雄。結果主角的朋友聽了主角的故事,自己去領了酬金,並扮演一個英雄的角色,經傳媒再三吹捧和多次演繹,例如英雄專訪、重演拯救任務、英雄探訪垂死病人等,主角的朋友就成為了人人心目中的英雄。結局是怎樣,主角有否取回他應有的英雄位置,就先賣個關子了,有興趣的不妨看看這套電影。由此可見媒體塑造出來的故事與事實的真相可以十分不同。若你是戲中人,知道並站出來說出真相,你覺得有人會相信你嗎?即使你將所知的寫成書希望多些人知道這個真相,這本書最後又會有甚麼結果呢?

如果將電影中媒體塑造的與聖經寫成的過程作對比,會出現相當有趣的現象。不如先將焦點集中在福音書有關耶穌的生平事跡,以便討論。聖經是不是有專人在耶穌身旁,把他的言行一字一句不漏地寫下呢?由四福音不同的敘事次序可見,這些事跡不是一時一人所寫成的。耶穌的生平在當時主要是以口轉述,但當與他同時代的一輩人陸續離世,信徒就發現文字記錄的重要性,才將口述歷史寫成書。當時寫成的記錄,除了四福音,還有很多例如:抹大拉馬利亞福音、猶大福音、多馬福音等等。這些書卷的作者將他們認知的耶穌寫下,但最後不知因為政治原因還是甚麼,被標籤為次經甚至偽經,有的更散失各處,留傳至今內容已不完整。究竟初期教會為什麼只把現有的四福音列入聖經?他們想塑造一個怎樣的耶穌呢?這又與其他福音書作者所塑造的耶穌有甚麼分別呢?這仍有待我們去查考。

記得那位記者在台上領取銀咪獎時,她以剝洋蔥來比喻傳媒的工作。傳媒的職責就是為社會找尋真相,為大家報導事實。這份任務可能一開始毫無頭緒,只是對著一個洋葱。當發掘到一些新線索,就繼續追查下去,一層一層的發掘「真相」,然而這個尋找「真相」的過程,很可能像剝洋葱一樣,一層層的剝下,以為自己一步步的接近「真相」,但最後你可能發覺甚麼都沒有。其實聽完這番言論第一個感覺是有點驚慌的,一生不斷尋找的真理,到最後發現只是一場空,總不免會有些失落。但我再想想真理不一定等於歷史事實,上世紀一些神學

家也曾用歷史批判方法(historical critical meth-od)去看待聖經,就是說把聖經當作成歷史書,以當時其他歷史文獻或考古學互相印證其真實,但後來發現一些戰爭的記載也與當時的歷史文獻有所出入。我在這裡不是論說聖經的記載是真還是假,而是作者如此記載定必有他的原因,無窮無盡地以考古學或科學方法證明聖經記載的所有事跡都確實無誤,如挪亞方舟在歷史上真實出現過等,難免徒勞無功,也與「真理」無關。

假設你是戲中人一直接收傳媒的資訊,並相信那位領酬金者就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並以他作為你的學習榜樣。但若有一天你發現事件的真相,你會有甚麼反應?你會認為這個人是一個大壞蛋?如果是這樣,可能你只著眼於那人有沒有拯救飛機上的人,而不是他其後的行事為人。你想以他為榜樣是因為你認同濟弱扶傾的價值而不是飛機失事這件事的本身。你所想學習和追求的不是某一人在某段歷史時空中的行為,而是行為所體現出來的價值。

若有一天,你發現釘在十架上的其實不是耶穌,或考古學證實歷史上並沒有出現過耶穌,你會怎樣看待基督教和自己的信仰?

若釘上十架的不是耶穌…… 文:翁家俊(YC)

Page 10: SCMHK newsletter 2009 SEP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通訊 頁�0

這 次 是 我 第 二 次 參 與 希 臘 東 正 教 的 崇拜。第一次到正教會(東正教教會)參觀,正值初信期,想尋找合適的教會;當時的我從未參與禮儀教會崇拜,已對東正教豐富的禮儀和謙卑的信徒留下深刻印象。兩年後,因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的安排,我重臨正教會教堂,一起向大主教學習正教會的事情,這次對東正教信仰了解更多、感覺更深。

東 正 教 崇拜時間頗長,約 兩 個 半 小時 ; 雖 然 如此,但是我不曾有沉悶的感覺或不耐煩的情緒。聖職人員頌唱,教眾和應,置身這神聖空間和美妙 的 音 韻 當中,我的靈是那樣的集中,這 全 然 是 與神 溝 通 的 時 刻呢!崇拜完結,我們和教眾一起分享美味薄餅、果汁,幾位同學與同樣是第一次參與正教崇拜的台灣牧師聊天。

大主教稍事休息後與我們展開研討。透過他解說小教堂裏各種佈置的象徵意義,我們對東正教神學加深了有少許認識,例如畫像之上吊著油燈,這代表上帝的恩典通過畫像所示的聖人臨到我們身上,基督新教則沒有這種說法。會眾主要是在港工作的外籍信徒,暑假時他們大多回鄉或外出渡假,故暑假上禮拜堂的人很少。由於欠缺翻譯方面的資源,基本信眾以英語為主,加上保守的傳統,正教會要紮根香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呢!小教堂臨街的玻璃幕牆有一幅透明彩繪,畫法為中國山水畫,可是畫中人物乃出自聖經,是耶穌召募彼得兄弟為門徒的故事。難道正教會想將東正教中國化?

我們有SCMer想認識東正教,因此舉辦參加正教崇拜活動,過程中我們還誤以為正教崇拜是在星期六早上舉行的呢!幸好「臨崖勒馬」,幾天前極速修正,即便如此,仍有十六人報名參加。

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竟然在正教中找到SCMer的足跡!我們遇到印度SCM老鬼Laksh-mi,她本是印度人,是前CCA(亞洲教會議會)同工,CCA把辦公室搬到泰國後她轉為在一香港機構工作。她的丈夫是羅馬尼亞SCM老鬼,兩人當然是在SCM相識,現在更一起在港生活,並育有兩名兒女。她的母會是聖公會,因丈夫是正教徒,故一家一起到正教聚會。

我從不知道有羅馬尼亞SCM,上年參加大會(General Assembly)時也沒印象有羅馬尼亞的代表,因此很可能羅馬尼亞SCM沒派代表出席。Lakshmi說:「SCM都有ups and downs,很正常」,並告訴我當年羅馬尼亞及其他正教背景的SCM很「麻煩」,因為他們傾向保守,商討議案時引起一番激辯。

令我感動的是SCM越來真的很跨宗派,連正教國家/地區都有SCMer。我遂Google一下羅馬尼亞SCM,發現只有「SCM Group Romania」這幾個字我看得明白,心中不猶得暗笑起來,因為香港SCM的網頁也沒有英文翻譯!!哈哈,各位SCM老鬼、新鬼和學生,誰有感動就來幫幫忙把香港SCM的網頁翻譯一下吧!

當新教徒遇上正教會

文:Maggie

在正教會找到SCM

文:劉劍玲

Page 11: SCMHK newsletter 2009 SEP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通訊 頁��

行動紀實 �.院校事工:嶺大SCM於4月8日聚會研讀文章〈基督教保皇黨的誕生〉,並邀得楊穎仁分享訊息。暑假期間各院校聚會暫停,主要製作聯校迎新刊物,準備新學年的宣傳及活動。

2.今年營會(SCM camp)已於5月27-29日在烏溪沙青年新村舉行,共�6人參加。內容包括邀請嶺大羅永生教授及楊穎仁先生分析宗教右派;林輝及秦晞輝分享運動經驗;晚上從電影看聖經詮釋,討論歷史中的耶穌及基督精神,又反思六四精神是什麼。營會反省及記錄見本刊第8-9頁。(見右圖)

�.神學精補班初班於6月27日舉行,由於反應熱烈暑假期間分開兩班上課。A班於7月7日、7月2�日、8月��日,B班於7月��日、7月25日、8月�2日舉行,討論題目包括深印與深思熟慮的神學、神學反省六資源、神學反省四部曲、信點測驗。開學後將合併為一班舉行。神學精補班記錄見本刊第7頁。

4.神學精補班中班於8月29日舉行第一次聚會,中班以讀書組形式進行,閱讀劉小楓《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理──二十世紀神學引論》,每月聚會一次。

5.社會運動員班於6月�8日、6月22日、7月�0日、7月22日、7月29日、8月�9日舉行,討論題目包括何謂議題、議題概況及相關政策、持份者分析、議題左中右(左派與右派觀點)、春秋二祭(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7月29日更邀得陳景輝分享運動的政治性,及運動對所謂多元包容和主流民意的看法。

6.Easy-Net聚會於6月�0日晚上在香港聖公會靈風堂舉行,出席朋友來自本會、基督教青年會(YMCA) 、國際公教學生運動(IMCS)、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中華基督教會、聖公會,約二十人出席。出席青年反應熱烈,並將於十月Ecumenical Youth Week舉辦座談會和祈禱會關心貧窮課題;期望Easy-Net能在本土紮根,承傳普世合一運動精神。本會執委及聖公會教友Kitty於7月�至8日到馬來西亞參加Easy-Net National Coordinator Training,了解其他地區Easy-Net情況及組織策略,Kitty的反省文章見本刊第�頁。

7.性情基督於5月2�日下午在中華基督教會梁發紀念禮拜堂舉辦「性情基督論壇:慾望、身體、動物性──神學家們,Shall We Talk?」,反應熱烈,連同工作人員及講者達六十人。

8.有關校園濫藥及強制驗毒,恩賜於5月25日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發言,表達本會反對任何形式驗毒的立場,立場書已刊於本會部落格中,恩賜反省文章則見本刊第2頁。恩賜和Christine代表本會於7月��日出席港台網上電台Teen Power節目人文講場,討論校本驗毒的問題。

9.本會聯同青年聯社及Ytalk!參與七一遊行,反對驗毒和抗議大學生實習費4000蚊。

�0.油麻地又記食膳爭取續發酒牌,本會會員協助參與社區調查及整理數據,期望了解油麻地生態和保存社區特色。

��.8月6日晚上舉行電影會,觀看電影SICKO並討論醫療制度的問題,九人出席。

�2.8月9日上午參加東正教早禱會及崇拜,共十六人參加。崇拜後有簡單愛筵及與主教討論教堂內的畫像、崇拜程序等,加深本會會員對東正教的認識,擴闊視野促進宗派對話,反省文章見本刊第�0頁。

��.8月�4日下午探訪陳佐才法政牧師,討論武俠靈修。(見右圖)

�4.會員楊虹(Ida)和蔡思琪(Christine)暑期在SCM實習。兩人在實習期間到孟加拉參加由WSCF-AP舉辦的Human Rights Workshop,反省文章見本刊第�-4頁。

�5.劍玲代表本會於7月27日出席中華基督教會I Love Hong Kong and Macau Mis-sion青年晚會,就香港區青年的思考給予意見,討論主要圍繞使命、青年與社區的關係。

聯署:�.六四禱文(基督徒愛國民主運動發起)2.反對大學生實習4000蚊(青年聯社發起)�.環保署署長不應接受「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環境影響評估報告(OXRA發起)

Page 12: SCMHK newsletter 2009 SEP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通訊 頁�2

Easy Net Ecumenical Youth Week 普世合一運動青年週活動

香港青年貧窮問題研討會日期:2009年�0月�4日(三)時間:晚上七時半地點:香港基督教青年會長沙灣中心(長沙灣順寧道259-26�號恆寧閣�字樓)內容:�. 從青年角度看貧窮2. 貧窮的信仰反省及普世合一運動的回應�. 自由討論及行動建議

泰澤崇拜──為貧窮青年和兒童禱告日期:2009年�0月�6日(五)時間:晚上七時半地點:待定查詢及報名:劍玲 2�84�9�2

SCM週年會員大會

一年一度的週年會員大會又到啦,想與新舊朋友聚聚,及了解SCM近況,就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啦。日期:2009年�2月20日(主日)時間:下午三時至六時地點: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會址(九龍樂富村樂泰樓地下�7號)查詢及報名:劍玲 2�84�9�2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of Hong Kong香港九龍旺角砵蘭街280號砵蘭街商業大廈�8樓�-2室電話:2�84�9�2 傳真:2782�980 電郵:[email protected]

這份刊物用百分百無氯再造紙印刷,如果大家也希望為環境出一分力而轉用再造紙的話,請聯絡消費者力量,電話:2652 �652。此外如果你不保留這份Newsletter,希望你能送給好友,善用這幾張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