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的青春 青少年 常見精神 疾病 癥狀及輔導

Preview:

DESCRIPTION

藍色的青春 青少年 常見精神 疾病 癥狀及輔導. 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精神 科 黃怡禎醫師. 認識憂鬱. 甚麼是憂鬱「症狀」? 在 情緒方面,會有 憂鬱的 情緒 在 動機方面,會對事情 失去興趣、 喜樂 在 思考方面,自尊會變低,經常對事情有 罪惡感 , 思考困難或無法專心 ,甚至出現 自殺 想法 在 動作方面,行動變得 激躁或 遲緩 在 生理方面,會出現 體重減輕/增加、胃口減低/增加、失眠/過度睡眠、疲倦/無力等 現象 。 有憂鬱症狀=得了憂鬱症嗎 ? 排除 其他造成憂鬱症狀的診斷、藥物、生理問題 … 精神科醫師診斷. 什麼是憂鬱症? (DSM 診斷準則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藍色的青春青少年常見精神疾病

癥狀及輔導

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精神科 黃怡禎醫師

認識憂鬱O 甚麼是憂鬱「症狀」?

O 在情緒方面,會有憂鬱的情緒O 在動機方面,會對事情失去興趣、喜樂O 在思考方面,自尊會變低,經常對事情有罪惡感,

思考困難或無法專心,甚至出現自殺想法O 在動作方面,行動變得激躁或遲緩O 在生理方面,會出現體重減輕/增加、胃口減低/

增加、失眠/過度睡眠、疲倦/無力等現象。O 有憂鬱症狀=得了憂鬱症嗎?

O 排除其他造成憂鬱症狀的診斷、藥物、生理問題…O 精神科醫師診斷

什麼是憂鬱症? (DSM 診斷準則 )O 憂鬱心情,幾乎整天都有,幾乎每日都有。注意:在兒童及青少

年可為易怒的心情O 在所有或幾乎所有的活動,其興趣或喜樂都顯著減少,幾乎整天

都會,幾乎每日都有O 非處於節食而明顯體重下降,或體重增加(如:一個月內體重變

化量超過 5% );或幾乎每天都食慾減少或增加。注意:在兒童,幾乎無法增加預期應增加的體重即應考慮

O 幾乎每日失眠或嗜睡O 幾乎每日精神運動性激動或遲滯O 幾乎每日疲累或失去活力O 幾乎每日有無價值感,或過份或不合宜的罪惡感(可達妄想程

度)(並非只是對生病的自責或罪惡感)O 幾乎每日思考能力或專注能力減退、或無決斷力O 反覆想到死亡(不只是害怕自己即將死去)、重覆出現無特別計

畫的自殺意念、有過自殺嘗試或已有實行自殺的特別計畫

O 以上 9 項憂鬱症狀之中出現 5 項或 5 項以上,且至少持續兩個禮拜,而且這些症狀是原先所沒有的現象

O ( 1 )憂鬱的情緒或( 2 )對事情失去興趣、喜樂此兩項症狀至少應有其中之一,便符合憂鬱發作的診斷。

造成憂鬱症狀的因素O 生理因素、大腦功能異常腦傷、腦部退化、內分泌問題、 SLE…

O 藥物 非法藥物、血壓藥物、類固醇

O 家庭功能 虐待、忽略、衝突、凝聚力低、父母管教方式、疾病,惡性循環

O 性格 ( 悲觀者 )Beck: 自主型性格、依賴型性格,負向思考推論、僵化單一價值、挫折易感

O 壓力 憂鬱前一個月壓力、重大失落事件, 2-5 成的人會出現憂鬱

O 人際關係O 傷慟或哀傷反應、人際衝突、角色轉換 ( 生命階段、工作

轉變、意外事件 ) 、人際缺陷 (G. L. Klerman)

O 憂鬱症 / 憂鬱症狀的出現並非單一因素

憂鬱症的治療O 藥物治療 正腎上腺素、血清素促進藥物、鎮靜安眠類藥物、抗精神病藥物

O 心理治療O 認知行為心理治療( CBT )、人際關係心理治療( IPT )、辨證式行為治療法( DBT )、家族治療、領悟取向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

憂鬱症的影響…

自殺與自傷

蓄意自我傷害 ( 自殺 ) 死亡率

1994 年至 2009 年 年齡層別自殺死亡率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室 資料擷取日期: 2010 年 6 月 16 日

青年人死因以事故傷害居首,自殺居次, 2 者占率達 6 成

青年人前三大主要死因依序為 (1) 事故傷害占 46.1%; (2) 自殺占14.6%; (3) 惡性腫瘤占 11.6%;合占青年死亡人數的 72.3%。

青年主要死亡原因粗死亡率與占有率均較 90 年增加者共有 5 項,其中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疾病死亡率上升幅度最大,其死亡人數由 90 年的 1 人增加至 101 年的 7 人,故死亡率上升達 7倍之多;而占有率增加最多者為自殺,較 90 年增加了 7.4 個百分點;與 90 年相較,粗死亡率與占有率均下降者為事故傷害與他殺,尤以事故傷害占有率下降 10.3 個百分點最為顯著。

常見的自殺迷思O談論自殺會讓本來不想自殺的人,變得有想自

殺的念頭。O 會說想要自殺的人,不一定真的會自殺。O具高度自殺危險性的人是抱持著必死的決心。O具高度自殺危險性的人一定是有特定的原因才

會想自殺。O 自殺乃是突然發生,不可能提早預防。O 想自殺的人並不會尋求幫助。

O當高度自殺危險性的人在心情變好之後,就表示自殺危機已經解除了。

O 會跟別人說想自殺的人,其實只是想得到別人的注意。

O 想自殺的人都有心理疾病。O 有憂鬱症的人一定會自殺。O 一個人一旦想要自殺,他就一輩子都有會

自殺的危險。O 兒童不會知道任何自殺方法。O 沒有留下遺書的人其實不是真正想自殺的

人。

自殺的原因為何?O 潛在性危險因素

O 生物因素O 性格因素O 過去的自殺史

O 急性壓力事件(導火線)

O 個人面對壓力事件,卻沒有足夠的能力或技巧處理時。O 重大的人生挫折或重要親密關係的結束:失戀、失業、

在學校受到排擠、聯考失常、父母因意外驟然過世等。O 目前正經歷許多負面情緒的時候,包括悲傷、難過

或生氣等。O 身邊有人自殺身亡,讓個人有模仿自殺行為的機會,尤其是知名人士的自殺。

O 對正在計畫自殺的人而言,要用來自殺的工具或方法越容易獲得的話,其出現自殺行為的機會也會越高。

自殺可能徵兆有哪些?O語言上的線索:表現想死的念頭,可能直接以話語表現出來,也可能在其所做的文章、詩詞或圖畫中表現出來。

O 行為上的線索:O 突然、明顯的行為改變。O 出現相關的學習與行為問題。O放棄個人擁有的財產。O 突然增加酒精或藥物的濫用。

O 環境上的線索:O 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O 家庭發生大變動,如財務困難、搬家等。O 顯示出對環境的不良適應,並因而失去信心。

O 併發性的線索:O 從社交團體中退縮下來。O 顯現出憂鬱的徵兆。O 顯現出不滿的情緒。O 睡眠、飲食習慣變得紊亂、失眠、顯得疲倦、身

體不適。

自殺的保護因子O讓一個人活下來的理由O知覺到社會支持的程度O 有人陪伴在身邊

致死性 :方法,年齡,醫療

壓力事件

失落:學業工作健康愛情

婚姻理念自由經濟

喪親:配偶,至親

創傷:身體或性虐待

媒體傳播與模仿

支持系統

家庭親友

專業體系

民間社團

個人危險因子精神病理自殺史認知、人格因子生物因子物質濫用

保護因子•家庭凝聚•宗教信仰•人格特質•壓力因應策略

家庭危險因子家族史 父母的精神疾病 父母離婚 親子關係 獨居、移民

防治方法

Ⓐ 教育及認知 基層醫師 一般民眾 社區或組織的守門人 Ⓑ 高危險族群的篩檢治療 Ⓒ 藥物治療 抗憂鬱藥物 抗精神病藥物 Ⓓ 心理治療 酒癮患者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 Ⓔ 對於企圖自殺者的後續 關懷照護 Ⓕ 限制使用致命工具 Ⓖ 給予媒體自殺報導的指導

方針

沉重的生活事件

情感性或其他精神病性疾患

自殺意念 Ⓑ

與自殺行為相關的因素

衝動ⒸⒹ

絕望且 / 或悲觀 Ⓒ Ⓓ

接近致命的工具 Ⓕ

自殺行動模仿

Ⓐ to Ⓔ

(J.John Mann, et al. Suicide prevention strategies. JAMA. 2005; 294: 2064- 2075)

自殺與媒體

84 年至 96 年全國自殺方式別死亡人數

傳播媒 體如何處理自殺新聞 ?世界衛生組織 (WHO) 於 2000 年曾公佈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的「六不」與「六要」。

六不 六要

1. 不刊出照片或自殺遺書 1. 報導此類事件時應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

2. 不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 2. 使用自殺身亡的字眼來取代自殺成功

3. 不簡化自殺的原因 3. 將報導的相關資訊刊於內頁而非頭版

4. 不將自殺過度美化或聳動化 4. 突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

5. 不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

5. 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諮詢專線與社區資源

6. 不過度責備 6. 報導危險指標與可能的警訊

26

公共衛生的三級預防模式O第一級預防

O 以健康促進 活動與相關政策來減少生病之危險因子與增加免於生病之保護因子,以預防生病。也就是「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

O 第二級預防O 早期篩選、診斷及早期介入。也就是「早期

發現,早期治療」。O第三級預防

O 提供有效治療與復健,以避免疾病惡化並及早恢復功能,且不再發病。

自殺的三級預防模式O第一級預防

O 確定哪些是導致自殺的危險因子 (包括潛在危險因子與急性因子,如壓力事件 ) ,進一步找出可以降低自殺發生的保護因子

O 發展出策略來降低危險因子與增進保護因子O 推動校園生命教育、壓力調適及各種心理健康促進 活動,如:正向思考、衝突管理、情緒管理及壓力與危機管理。

O第二級預防:O 篩選出可能會自殺或自我傷害的高危險族群,

及早做介入與輔導,O 學習危機及壓力處理能力,以降低自殺發生

的比例。O 以校園為例,重點放在對於憂鬱及自殺高危險群之早期篩檢與長期追蹤的預防介入。

如何觀察學生有沒有自我傷害的危險性?

O 直接觀察班級學生對於自殺的態度,經常透露有關死亡或自殺念頭者。

O 有高度、明顯的自殺意念。O 情緒明顯低落或情緒不穩定。O 失眠已超過一個禮拜。O 沒有特殊原因,已持續一段時間未到校上課。O 與過去相比,學業成績明顯變差。O 出現怪異行為(例如:覺得有人要害他、有人在監視他、自言自語…等)或性格、行為有明顯變化者(例如:突然變得容易暴怒、出現暴力行為、把心愛的東西送人…等)。

簡式健康量表( Brief Symptom Rating Scale, 簡稱 BSRS-5 、心情溫度計)是由臺大李明濱教授等人所發展,主要在做為精神疾患之篩檢表,目的在於能迅速瞭解個人之心理照護需求,進而提供所需心理衛生服務。

1 至 5 題之總分:0-5分 身心適應狀況良好

6-9分 輕度情緒困擾,建議找家人或朋友談談,抒發情緒

10-14分 中度情緒困擾,建議尋求心理諮商或接受專業諮詢

15分以上

重度情緒困擾,需高關懷,建議尋求專業輔導或精神科治療。

第六題(有無自殺意念)單項評分:本題為附加題,本題評分為 2分以上(中等程度)時,即建議尋求專業輔導或精神科治療。

憂鬱相關量表做篩檢分數偏高…O 是否曾有腦部受傷或腫瘤情形?O 是否有內分泌失調或是其他內外科等生理疾病?O 是否有服用高血壓或心臟血管疾病等藥物,或是使用管制藥品,(如搖頭丸( LV )、安非他命(糖果)等毒品)?

O 是否有精神病史,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型疾患、分裂型情感疾患等?

O 是否有情感型疾病史,包括雙極症、重鬱症、低落性情感疾患(輕鬱症)?

O 是否有人格疾患病史,包括邊緣性人格等?O 是否為壓力引起的適應性障礙伴隨憂鬱情緒?壓力源為何?確認目前是否有急性或慢性的壓力源,如兩性相處、家庭、人際、課業等。目前壓力是否仍持續或已減輕?

O 考慮是否須進行危機處理,包括評估其目前的自殺危險程度

O若有自殺危險性,而且具有下列的一項因素,則需考慮急性住院治療:

O 無法進行溝通、情緒及行為不穩定、具有不符合現實的知覺或思考等症狀(如:妄想、幻聽)

O 有藥物或酒精濫用史O 曾有多次自殺經驗O 缺乏社會支持系統(如: 獨居、無好友)

自殺危險評估O 收集對方和自殺行為有關的過去經驗。例如:鑽牛角尖的思考方

式、是否有過精神疾病診斷等。O 收集引發對方想要自殺的原因?例如:目前生活中有哪些困擾或

壓力來源?O 收集對方目前所出現的身體或心理症狀表現。例如:頭痛、噁心

或情緒憂鬱等。O 收集對方所提到任何和自殺或自我傷害有關的想法。例如:「我

想死一死算了」、或「我想從樓上跳下來,問題就可以解決」等。O 收集對方過去的自殺經驗和先前的自殺準備工作。例如:有沒有

準備自殺的相關工具,如木炭、刀子或繩子等?之前的自殺是怎麼獲救的?

O 檢核對方個性是否比較衝動?是否會覺得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O 收集哪些因素可以讓對方或自己避免出現自殺的情況?例如:詢

問對方什麼情況之下或是想到了什麼,會比較不想自殺?

O 有沒有無望感受? 例如:對方提到「我怎麼做都沒辦法改變現況」、「一切都沒有用了」等的回應。其他還可包括:

O 對自殺行為的正向看法評估:自殺對解決個案的問題多有效呢?(可請學生自評分數,範圍為 0-5 分, 0表示無效; 5分表示完全有效)

O 無法忍受個人情緒起伏所帶來的痛苦:「假如你目前的情況沒有改變的話,你是否能夠繼續忍耐所感受到的感覺呢?」

O 無助感:「當你想到未來,你是否能看見事情會有自然的轉變或因你自身的努力而變得更好呢?」

O 無法逃離感:「依你的現況,是否認為無論你怎麼做,事情只會持續變壞或變得更不好呢?」

O 活下去的理由及其強度:「當你想到不自殺的理由時,對於像是『生命是值得被存活下去的』、『對你的未來感到好奇』、『你想看到結局到底如何?』這些想法對你有多重要呢?」

危險程度

判斷項目低 中 高

1. 自殺計畫A.細節 模糊、沒有什麼特別的

計畫 有些特定計畫 有完整之想法,清楚訂出何時、何地及方法

B.工具之取得 尚未有 很容易取得 手邊即有C.時間 未來非特定時間 幾小時內 馬上D. 方式之致命性 服藥丸、割腕 藥物、酒精、一氧化碳、撞車 手槍、上吊、跳樓

E.獲救之機會 大多數時間均 有人在旁 如果求救會有人來 沒有人在附近

2. 先前的自殺企圖

沒有或一個非致命性的行為

有許多低致命性或一個中度致命性行為;有重覆之徵兆

有一高度致命性或許多中度致命性的行為

3. 環境壓力 沒有明顯之壓力 「對環境之改變」或「失去某些人或物」有中度反應

「對環境改變」或「失去某些人或物」有強烈反應

4.徵兆A. 日常生活之處理

方法 可以維持一般生活 有些日常活動停止。飲食、睡眠、以及課業受到影響 日常生活廣泛受影響

B. 憂鬱 輕度之情緒低落 中度之情緒低落;有悲傷、受困擾、或孤獨感產生,且活動量降低

受到無希望感、悲傷及無價值感之打擊,而產生退縮或爆發性

攻擊的行為

5.支持資源 可獲得家人與朋友幫助 家庭或朋友可幫助但非持續性的 對家庭、朋友採敵視,中傷或冷漠之態度

6.溝通之方式

直接表達自殺之感覺及意圖

表示出人際間的自殺目的,如:我會表現給他們看,他們會因此而感到

抱歉

內心的自殺目標(有罪惡感、無價值感)很不直接或根本不表達

7. 生活型態 尚有穩定的人際關係、人格表現及學業表現

有藥物濫用,有衝動性之自殘行為 有自殺行為,人際相處困難

8.健康 狀況 沒有特別的健康 問題 有反應性、突發性、短暫的精神或生理疾病

有慢性的、逐漸衰退性的疾病或急性之大病

O關於”詢問”的忠告:

O 一感到懷疑,立即詢問O 如當事人不願接受幫助或不願談論,請堅持下去O 在隱密的地方談O 讓當事人放心自在的說,不要打斷他O 為這個談話撥出一段空檔,傾聽可以救人一命O 擁有任一有助於此的便利資源,諮詢機構、電話O 要有“這可能是唯一一次介入幫助的機會”的認知O 如果你無法詢問關於自殺的問題,找個可以提問的人O 如何問是其次,重點是”你問了”

O Less direct approachO你最近是不是感到不快樂? (不快樂到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O你是否曾經希望睡一覺並且不要再醒來?O覺得活著沒意義,沒價值,也沒有人在乎 ?

O Direct approachO你是否有想到要自殺呢?O 會不會有想不開的念頭?O 會想尋死?想尋求永遠的解脫?

O How NOT to ask the suicide questionO你該不會想要自殺吧?O 不要跟我說你想自殺喔?!

O role-play practice

O 愣在當場 , 什麼話都說不出來O 不理會這句話 , 然後岔開這話題O 勸他不要這麼做 ,但結結巴巴的說不出理由來O 勸他不要這麼做 , 提他的優點或成功表現來鼓勵他O 勸他不要這麼做 ,拿一些勵志故事來鼓勵他O 勸他不要想太多 , 多出去走走 , 想想人生的光明面O 勸他考慮小孩的問題 , 想想他死了小孩怎麼辦O 勸他找親有多談談 , 不要這麼快下決定O 勸他不要這麼做 ,然後問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O 警告他這麼做太自私 , 如果不愛惜自己生命 ,也不在意別

人的關懷 ,那要死去死

檢視自己對自殺的初步反應

O你根本沒有問題 ,都是你胡思亂想O 痛苦不被瞭解 , 不被接受O 以後就算有痛苦也不要告訴你 (離他更遠 )

O你到底有什麼問題啊 ?O 感受到對方不耐煩 ,他是不是再也不能忍受我了O 害怕失去 , 將對方抓更緊或是離他更遠

O只有你自己可以幫你自己 ( 如果你可以更堅強,你就不會太沉溺在憂傷 )

O 他不想再幫我了 , 對我已不耐煩了 ,我也知道只有我才可以幫我自己

O 不再談了 ,遠離 , 自責造成別人困擾O振作點

O 我也知道 ,但我就是做不到 ,你不瞭解我的痛苦 , 或是我就是沒有用的人

可能具有傷害性的話

O你好自私O你從來只會考慮自己,不會想到別人O你只是要引起人家的注意O你的煩惱是自己帶來的O 不要再想了O你可以停止不斷的抱怨跟牢騷嗎?你怎麼認為有誰會在乎?整天都在說我怎樣 ..我怎樣的,累不累阿 ?

O 有許多人都比你更慘O你已經擁有很多很棒的東西了,為什麼你還是不快樂 ?

不要做的事O 不要提供意見

O 如「一切都會轉好的。」、「不要胡思亂想。」O 不要發誓保守秘密O 不要爭辯自殺是對是錯O 不要增加罪惡感O 不要告訴當事人,他 (她 )只是開玩笑O 不要企圖說服當事人自殺是錯誤的行為。O 不要使自殺者落單,直到你確定他已無自殺企圖的危險。

如果你不確定狀況,可以尋求更專業的判斷。

O 不要對過去自殺的企圖使用「成功」或「不成功」的字眼。談自殺的適當字眼如「自殺想法」「自殺企圖」與「自殺死亡」。O 成不成功意味著沒有把事情做正確,「自殺不

成功」的說法使他產生「連這件事都做不好」的感受。

O 不要「自行」為他找活下來的理由,不要直接說:「多為你的親人著想吧!」。O 自殺者最常說的一句話是 -「沒有人在乎我」O我們可以回應:「當你消失之後,一定會有某

人或某物會想你吧!那會是誰?或什麼事或物?」讓他找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應該如何溝通

O 專注的傾聽、展現同理心,保持平靜O 表達自己的關心和溫暖O誠實且真誠地談話O給予非言語的訊息(點頭、眼神、拍拍肩),來

表達對他們的接納和尊重O尊重他們的意見和價值觀O 專注於他們的感受O嚴肅看待這個情境並且評估危險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V4wiRolUo6:20-25:00

具重度的自殺危險性,該如何處理?O 立即進行是否需要「馬上送急診並住院」的評估。O 要有 24小時的陪伴和監護,不可獨處。因此,評估後危險性高者最好儘速送急診並住院觀察;在經由兩名精神科專科醫師簽署後,可強制住院。

O 盡量去除可能的危險物品,如刀、藥物(可代為保管,千萬不要丟棄,因為原本有在服藥的個案還是得繼續服藥,突然停藥會造成更大傷害)、繩索、木炭等。

O 給予對方危機時可以立即聯繫的電話。

O第三級預防:O 針對即將自殺或自殺未遂的人進行危機處理與介入,確認個案的安全性,保護生命,避免未來真的自殺或再度自殺

O 而對自殺完成者,則需對其親友進 行危機處置與事後處理,包括對家屬、同儕與親友所進行的哀傷輔導與治療。

O 以校園為例,首要便是建置自殺事件發生後的危機處理機制,落實標準作業通報流程與因應措施。

若要住院該注意些什麼?O 個案方面:

O 必須讓個案說出自己的擔心,試著詢問個案得知需要住院時的感受與看法,在談話過程中協助個案建立起希望感,並且解除他的擔心;尤其是第一次看精神科或第一次住院的個案,可能會認為這是個人的錯誤或缺陷,除了讓他說出內心的擔心與害怕,同時也應該幫助他瞭解看精神科或住院對於自己的好處為何。若沒有謹慎處置個案的情緒,反而會增加自殺的危險性。

O 家屬方面:O 治療者須教育家屬有關個案疾病的原因、治療方向及

疾病的預後情形。過程中須同理家屬,並減低家屬的焦慮與擔心。

若不需住院,後續需要做的危機處置為何?O 消除個案的無望感。例如:與個案一起安排正

向的活動計畫。O 增加個案對於負面情緒的忍受度:讓個案評估

自己的感受,同時治療者提出個案難過情緒的減少,並與個案討論減輕症狀的方法。

O 增加個案的自我監護 (記錄自殺想法,主觀評估自己的症狀與感受 ) ,必要時尋求支持。

O 增加個案的支持系統 ,不要讓他覺得自己被孤立,同時降低個案執行或完成自殺的可能性。

O 簽署不自殺契約,看重事情的轉機。

O 提供 24小時緊急求救專線:當個案覺得無法停止自殺想法,覺得即將要自殺時,可以立刻撥出求救電話,以降低自殺的危險性。

O 緊急醫療中心:經由電話的危機處置後,仍然想自殺,感覺快要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時,則要至各區醫療中心求助。

O 協助安排後續的會談與治療;在個案尚未解除自殺的危險性時,要安排較密集的會談。

O 教育家屬:與個案及其家屬說明未來治療計劃、預後情況,並破除自殺迷思。例如:個案已有自殺的念頭,就有可能會自殺,提醒家屬增加對個案的敏感度。

O 不斷評估自殺危險程度,以依照自殺危險程度,安排危機處置方向。

O正向活動計畫O 找出會減低個案社交隔離的方法。O 增加能促使個案愉悅感或成就感增加的活動。O 讓個案從事容易完成的活動。O 透過日常運動來增加個案的活動量。O 增加個案使用放鬆的策略或自我關照的行為。O 與個案討論過去情緒低落時,能讓自己有效

因應危機或低落心情的行為或活動。

若個案自殺身亡…

O哀傷輔導:家屬與同儕—情緒的宣洩、資源介入O 震撼、憤怒、罪惡感、羞恥感、孤獨感…O 為什麼他會選擇去自殺?O 早知道他會自殺,如果我當時可以多做一點就好了O 我的反應正常嗎?我會難過多久?難過要如何解決?

O短、中、長期之心理諮商與治療計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BjAcQ-xv4Q1:44:48, 1:47:00

國內自殺防治資源

自殺防治緊急聯絡電話

24小時直撥專線

單位 電話 口訣

各縣市生命線 1995 要救救我

各縣市張老師 1980 依舊幫你

自殺防治安心專線 0800-788-995 請幫幫、救救我

緊急醫療救護專線 119

自己也要調適喔…O了解自己的限制與可運用資源O清楚自己與對方的界限O建立個人支持系統與 專業督導O適時放鬆自己與舒緩工作壓力O 自我覺察,進一步做情緒管理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