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文坛 从“西画”回归国画的美术教师 · 主要精华点——形成了“君子...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08 品读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主编/魏东 编辑/何洪金 美编/周黎 校对/刘宏伟

三江文坛

教学中的沈显威

沈显威作品“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年中因有写稿任务,就再次拜读了毛继新先生的著作

《我读论语》,也得悉先生该著继《论语新编》获得乐山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后再获荣誉奖,于是斗胆胡诌小文发表了自己浅薄的读后感,与他的论语新思考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一并专版刊发。国庆前夕,再次见到毛继新先生,他在40万字大部头专著《论语新编》、普及版的小开本《我读论语》之后,又推出了《我读论语(增订本)》,我拿着刚从印刷机上下来的新作,着实钦佩和震惊。钦佩的是他——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对论语研究一贯的专注和专业,能不断推陈出新;震惊的是他能把万言论语“读厚”为 40 万字,又能“读薄”为10万余字小开口袋普及读物,而现在的大开近 15 万字增订本,又开始了“读厚”的努力。

关键是毛先生的增订本不是简单加厚,而是他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更加专业的见解,增订本不再局限于立志、求道、为政、教育、处世、榜样六大部分,增加了先生对孔子思想现实意义的思考,及对孔子思想智慧再总结的 82 个主要精华点——形成了“君子品格观、仁智观、历史观、教育

平等观、团结观、包容前进观、外交观、国际观、养生观”等

“77 观 ”,以 及“ 榜 样 的 力量”、“爱国情怀”、“人生态度”、“执着奋斗精神”及孔子 人 生 经 历 的 六 个 阶 段 对人 的“ 诸 多 启 示 ”。 其 实 在我看来,82 个精华点已经是另一个视野解读论语了,完全 是 新 一 部 解 读 论 语 及 孔子思想的著作提纲了。

当然对我这类浅阅读的人来说,更感兴趣的还是毛先生开卷提出的《我读论语的心得 —— 以“ 十 个 读 懂 ”为 目标》,全文录之:“读懂语境愿意,读懂体系精神。读懂文化基因,读懂华夏根魂。读懂德智之源,读懂育人为政。读懂现代意义,读懂民族豪情。读懂成事之途,读懂怎样做人。”这完全是在“普及版”《我读论语》之后,再教给了我们按图索骥的“方法论”,告诉我们阅读的路径和思考的方向。当然毛先生著述之外的书法、绘画也与论语经典及精神吻合。譬如,封底毛先生选用了自己恩师张志诚先生的书画,也是体现了先生对师长的尊崇。

因为参与编辑了毛先生在《三江都市报》刊发的“我读论语”专栏,以及现实中的请教,我对国学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也因此接触了不少研究国学的师长。某日,我大学老师的老师、乐山一中退休老师刘学能先生也送来了读毛先生《论语新编》的感言;今年十月在

“干部选学”课堂上,我主动选择了国学,聆听了乐山师院熊泽文教授关于国学及书法的思考,也再次聆听了毛继新先生关于论语现实意义的阐述,受益匪浅。不过,对于论语及孔子思想的理解,我绝对还只是站在门外看热闹。而要达到刘、熊、毛三位先生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下笔有物的境界那岂止相差万儿八千里。

记得大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有“读书厚薄论”:即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看来,我要真正读懂论语,还需要时日、功夫和心境。

厚薄《论语》待读懂——又读毛继新先生《我读论语(增订本)》

曾炜

“艺术能安慰城市中躁动的灵魂。”在经历过对西画艺术的狂热追求之后,重返国画艺术的四川博睿特外国语学校美术教师沈显威这样总结着他对国画艺术的认识。

近日,记者和沈显威聊起了他的创作历程。

晒幸福:自身爱好和工作结合

“能将爱好和工作结合是幸福的。”沈显威告诉记者,他18岁从师范学校美术专业毕业参加工作到现在已有近 30 年的时间,在这些年中,沈显威一直从事着教书育人、引领学生认识美术的工作。

工作之余,沈显威会经常创作一些绘画作品,自娱自乐,作品也仅限于在朋友圈子里进行交流,或者让前辈们指点,很少公开露面。

“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沈显威告诉记者,一方面学校环境相对少了社会中的浮华与功利,这对艺术创作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学生天真无邪的性格和一些夸张的动作也能够刺激创作的灵感。

沈显威把家里的阳台布置成了“画室”,没事的时候都会画上几笔,偶尔也会有几个同样喜欢艺术的朋友前来挥毫,然后再

一起探讨、改进。在沈显威看来,他既需要潜

心创作,也需要朋友的评价,“每个人对艺术都有不同的见解,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其实是对自己认知的一种提升。”

聊叛逆:曾力崇西画贬低国画

如今的沈显威力推国画艺术,但是同大多数他们那个年代的青年人一样,对西方艺术有所接触的沈显威也曾走过力崇新式,贬低传统的道路。

沈显威告诉记者,记得当年初沐“欧美风雨”,他对西画艺术表现出了强烈的崇拜,甚至觉得西画艺术远远超过了国画艺术。

转变发生在工作以后。毕业之后的沈显威来到了

五通桥当年的竹根工艺美术学校,开始教授美术课。而当时乐山知名书画家李道熙、杨天开等也在这个学校教书,老一辈艺术家之间的谈话在无形中影响着沈显威。

说回归:大师话语在心中

“西画艺术可以了解借鉴,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民族的根上来。”时至今日,已故画家李

道熙先生这句话依旧深深地烙在沈显威心中。

虽然当时“叛逆”的他并不能理解其中之意,甚至刚开始还不以为然,但是随着自身对艺术的不断认识和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洗礼”,沈显威最终改变了对西画艺术的盲目崇拜,转而学习水墨丹青传统艺术。

谈感悟:艺术能安慰躁动的灵魂

今年 3 月 29 日至 4 月 3 日,“三江寻源”中国当代美术展在乐山市文化馆举行,沈显威创作的 3 幅国画作品——《泸定桥》

《康巴风情》《春吹藏寨》入选展会并获好评。

“西画和传统国画难道就没有互通点吗?”回归之后的沈显威开始了新的思考,最终他找到了平衡点:虽然这两种绘画艺术风格迥异,但造型和色彩是一切绘画的核心。

作品《世事悠悠不如山丘》的世界里主体山石皴法丰富严谨、用笔沉着而洒脱,勾皴点染、干湿浓淡一气呵成。远山烟云迷漫,近景两高士一立一坐 造型简练、用线生动。“这些都是早期学习西画过程中对造型的严格要求的结果。”

几十年的艺术沉淀让沈显

威从对客观事物的描摹走向了对内心化、个性化的思考,在他看来,绘画艺术早已不是简单的笔墨技巧,更是注重对内心世界和生命感悟的表达。

沈显威笔下的《云淡风轻岷江岸》色清淡雅致、墨气淋漓,浓淡而有变化的线条勾勒出层次丰富的岷江水岸,嘉州山水秀润氤氲的气象扑面而来。

沈显威表示,寄情山水、笔墨纵横之间展现灵魂静谧和对生活的热爱,并从容来面对人生的起伏。

从“西画”回归国画的美术教师记者 甘国江 文/图

痴迷国学研究,弘扬传统文化。继2011年10月《我读论语》集结成书后,毛继新先生于日前再推该书增订本。

在《我读论语》增订本中,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写了“我读《论语》心得”和各篇精义概述,以深化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同时将新近发表的《孔子的孝道观》分别纳入相关篇章,将在《三江都市报》刊发的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一文放在书前,作为增订本“代序”。为了比较全面地呈现《论语》主要精华点,增加了20幅孔子思想和《论语》精华点书法作品(共计26幅,反映34个主要精华点)。此外,还校正了个别字句和标点符号,增大了本书开本。这次增订本除了保持原书的风格外,大约增加了近5万字的作品。

在《我读论语》今年获得乐山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后,增订本已

列入“乐山市哲学社会科学 2014年科普规划项目”。

毛继新先生推此增订本的愿望是:首先学习做人,提高自己。同时抛砖引玉,集思广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孔学和《论语》精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普及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为共建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尽微薄之力。

《我读论语》增订本,主要集结了连载于《三江都市报》“品读”版“我读论语”专栏的 30 篇文章,以及未发表的 6 篇文稿。该书把所发文章分为“立志篇”、“求道篇”、“为政篇”、“教育篇”、“处世篇”、“榜样篇”等六大编目。此外,该书还配有著名书法家何伯澄、蒋渝等题写《论语》名句的书法作品,书中对论语的解读,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当前人们的生存状态,读来亲切自然,又有很强的实用性。

《我读论语》再推“增订本”金刀河

经典注疏充宇栋,继承创新屡建功。论语新编巧梳理,国学精华美焕容。唯天为大人为本,天下为公泛爱众。己所不欲勿施人,过犹不及取中庸。远虑近忧预则立,士志弘毅责任重。世间百善孝为先,推己及人诚信忠。

仁政德治法并引,载舟覆舟勒于胸。四海兄弟和为贵,足食足兵国运通。有教无类惠平民,因材施教育俊雄。见贤思齐真君子,舍生取义气如虹。道仁德礼向至善,修齐治平求大同。不逾之年仍克勤,心血浇铸中国梦。

心血浇铸中国梦——读毛继新《论语新编》有感

刘学能

全民阅读新书推荐

品 书

全民阅读精彩书评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