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花”绽放中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副刊

联系电话:010 - 86423392

传真:010 -86423390

电子信箱:lhfk 5

@vip. 163 .com

55版

LüHAIFUKAN

我们在耕耘一块精神的栖息地

●●●●●●●●

2020年 6月 19日第846期

本刊策划 刘 梅编 辑 李红笛校 对 何 欣

专栏·名家

本专栏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评选一等奖

■ZHUANLAN本月作家 剑钧■

2019 年 7 月,中国花卉协会发布了《征求牡丹为我国国花意见的通知》,调查社会对推荐牡丹为我国国花的意见。

作为《关于尽快以法律形式将牡丹确定为我国国花的建议》的牵头提议人,全国人大代表王绣得知这个消息后,倍感欣慰和激动,希望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加快审批流程,让国花早日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并向社会公布。

海外芬芳

百合是智利国花,据说智利的百合花原本只有蓝、白两色。公元 16世纪,印第安阿拉乌加诺部族,在民族英雄劳塔罗的领导下,与西班牙殖民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然而,由于叛徒的出卖,劳塔罗和他的3 万名爱国将士误中敌人埋伏,全部壮烈牺牲。第二年,在他们洒下热血的地方,漫山遍野绽放出红艳艳的百合花——“戈比爱”,人们认为这是由烈士鲜血浇灌过的。因此,在智利获得国家独立后,公众一致赞成将“戈比爱”定为国花,并将其雕刻在国徽上。

国花,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体现了这个国家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从一个国家的国花,往往能窥探到这个国家的国民性情、文化、历史、地理等特点。

比如象征美丽、芬芳、热情的玫瑰,就被美国、英国、西班牙、卢森堡、保加利亚人民推崇为国花;矢车菊是德国的国花,代表小心谨慎与虚心学习;香根鸢尾,体大花美,婀娜多姿,是法国国花;新加坡以卓锦万代兰为国花,象征卓越锦绣,万代不朽;日本人民则认为樱花具有高雅、刚劲、清秀质朴和独立的精神,就把樱花作为国花 ,象征勤劳、勇敢、智慧……

目 前 ,世 界 上 有 100 多 个 国 家拥有国花,这些花与其所代表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着密切联系,不仅能够在本国民众心中产生强烈共鸣,在国际上也能得到普遍认可。国花的确立和宣扬,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而且能增强民族的进取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

我国疆域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大气候带,植物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然而,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尚未确定国花。中国花卉协会曾公开表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迄今尚未确定国花的大国,与“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和国际地位不相称。

为荣誉盛开

古汉语中,“华”与“花”通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

“棠棣之华”“鞠有黄华”之花以及梅、荷、苕、兰、萱等。中华民族自古便是一个爱花的民族,不仅是世界上较早自觉驯化、培植花卉的国家,也是较早有国花意识的民族。自古至今,以花为主题描述花卉形、色、香、品的各类艺术作品璆锵琳琅,赋

予了各种美好的寓意。比如雍容华贵的牡丹。最早牡丹与芍药混用一名。《诗

经·郑风·溱洧》有“赠之以芍药”句。据考证,这里的芍药也包括牡丹。后来,芍药细分为木、草两种,木芍药为牡丹,草芍药仅指今芍药。

牡丹的栽培技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很大发展,并开始繁荣起来,牡丹成了国运昌隆的标志,被誉为“花王”。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等真实地描述了牡丹花开盛况。

明朝迁都北京,在极乐寺内遍植牡丹。清朝一位亲王到极乐寺观赏牡丹,题匾曰“国花寺”。后慈禧又封牡丹为国花,并在颐和园建国花台。

比如清雅高洁的梅花。林和靖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

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毛主席的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千百年来梅花与中国人精神文化密不可分。1929 年,国民政府定梅花为国花。1982 年,《植物杂志》第 1 期发表文章《我国国花应是梅花》,倡议以梅花为中国的国花 。同年香港《明报》专发社评《赞成以梅花为国花》,称中国如选国花,实非梅花莫属。

自此,中国“国花评选”开始“高调”进入人们的视野。1994 年 3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国花评选领导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花评选活动,确定了我国国花评选条件为: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影响,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花姿、花色等特性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性格特征;用途广泛,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较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此次国花评选活动引发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和热烈评议,候选国花种类除牡丹、梅花外,菊花、兰花、月季、荷花、桂花、桃花等数十种中国

“土生土长”的传统花卉纷纷入围。“国花”之争,至今尚无定论。“梅丹”之争:一国一花还是一

国两花?这些年,在国花评定上,牡丹与

梅花可能是呼声最高的两株“候选花”,除此之外,还有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分司春夏秋冬四季的“一国四花”等多种提法。

支持梅花为国花的人士认为,梅花比牡丹更适合当国花,从应用和栽培历史看,梅花应用历史长达7000 多 年 ,引 种 栽 培 历 史 3000 多年;从实用价值来看,梅花观赏价值高,梅果可制成形形色色的话梅等食品,并有药用价值;从寿命看,梅花可存活千年以上;从品种看,梅花是我国第一个取得品种国际登录权的花卉 ;从民俗看 ,梅花有红梅报春、喜上眉梢、花开五福之说;从精神层面看,“梅花精神”被公认为中华民族坚贞不屈、不畏强暴的奋斗精神的象征,松竹梅“岁寒三友”与梅兰竹菊四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的人格象征。

自然,支持牡丹为国花者也大有人在。比如在王绣代表看来,牡丹最适宜做国花。牡丹现有十大花型九大色系,1600 多个品种的庞大族系,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分布地域广 ,北到东三省 ,南到台湾阿里山,均有大面积种植。而且,从 8 世纪开始,牡丹花就被引种国外,并迅速遍植五洲四海,成为世界名卉。从外观上看 ,牡丹花大色繁 ,雍容华贵 ,枝叶繁茂 ,自古即赋予花冠群芳、富泰吉祥的寓意,最能体现泱泱大国气度,是昂扬向上、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象征。同时,牡丹在我国国产花卉中产业化程度较高,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牡丹集观赏、药用、食用等多种价值于一体,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全国栽培面积达到 100 多万亩。同时,以牡丹题材

衍生的文化艺术创意产品经过不断挖掘、整合、推陈出新,呈现出勃勃生机。牡丹产业也已成为惠民富民的朝阳产业,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牡丹、梅花谁为国花,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分歧太大,难以定论,于是,“双国花”说法应势而出。

2005 年 3 月,第 12 期《瞭望》杂志发表了题为《社会和谐,国花飘香——中国工程院陈俊愉院士畅谈梅花、牡丹“双国花”》的文章,明确提出梅花、牡丹“双国花”的主张。

但反对者也不乏其人。有学者质疑:“真的有必要搞两个国花吗?100多个有国花的国家当中,真正选了 2个国花的不到 10%。比如在日本,日本皇室的国花是菊花,但是民间公认的国花是樱花,‘双国花’一个代表皇室,一个代表民众,这和历史传统有关。如果我们也选出两个国花,她们各代表什么?太分散了反而不好,选择一种国花才不会分散寓意。”

法律形式:早日定案,皆大欢喜

如 果 从 1982 年《植 物 杂 志》第1 期发表文章《我国国花应是梅花》算起,至今已 38 年。其间,各种评选和各种提议,最终结果都因法律形式的缺席而无法确定。

众多国花评选拥趸者认为,国花是民族的荣耀,国家的象征,国人的名片,更是我们民族高洁品性和美好愿望的崇高表达和深厚的心理积淀及提升国民真、善、美素养和民族复兴的内生精神力量。这也正是国花评选,代表全国人民的“人大”不能缺席,“法律”必须跟上的重要原因。

评定国花,不是哪个行业、哪个部门、哪个地方的事,更不是部分人的意志体现,体现的应是大多数国民的意趣与愿望,与所谓的国树国鸟名山评选意义明显不同。国花评

选结果要以法律形式明确下来,保障其严肃性、公正性。如果今天你评个菊花出来,明天他定个荷花出来,国花的公信力何在?何谈民族凝聚力自豪感?

诚然,国花的产生确定,可以通过民间约定,但政府确定或法律确立等形式,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在美国人民心目中,玫瑰不仅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而且每种颜色象征不同的寓意。红色象征爱情和勇气;淡粉色传递赞同或赞美的信息;粉色代表优雅和高贵的风度;深粉色表示感谢;白色象征纯洁;黄色象征喜庆和快乐等 。1986 年 9 月 23 日 ,历 经 百 年 争论,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玫瑰为国花的议案。

无论怎么说,怎么评,国花的评选都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宁可慎重从事,不能草率决定,否则将会造成千古遗憾。

“目前,我国社会稳定、人民幸福,评选国花的社会呼声很高,民意基础广泛,专业机构也一直在推动、酝酿、甄选,以立法形式确定国花,时机已经成熟。”王绣代表如是说。

2020 年伊始,一场大疫席卷全球。后疫情时代,我国国花的确定,有利于增强花卉带给人民的美好幸福感,提振精神,增强社会公众爱国热情和自豪感,以更大的信心创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促进花卉产业发展,带动社会就业,促进人民群众增收致富,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同时,随着我国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在世界舞台影响力与日俱增,需要通过国花发挥其特殊作用 ,进行沟通交流 ,展示形象,表达友好的意愿。而作为海外游子,身在他乡,能看到自己国家的国花,亲切自豪感一定会油然而生。

最后,还是我国园林及花卉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教授那句话:望早日定案,皆大欢喜。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画家王绣提出了《关于尽快以法律形式将牡丹确定为我国国花》的建议,关于“国花”的讨论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国花”绽放中□本报记者 孟红梅

一花一世界

枯 萎 的 树 根 、雨 后 的 春 景 、守 在 村 口 的大黄狗……一幅幅画作亮相拍卖会现场,现场 观 众 和 线 上 网 友 纷 纷 举 牌 。 在 河 北 省 怀来县坊口村,刚刚建成的水包美术馆迎来首展 和 拍 卖 ,此 次 拍 卖 所 得 的 部 分 收 益 ,将 用于 支 持 坊 口 村 老 人 公 益 食 堂 的 再 建 设 与 公益艺术发展。

“水包曾经是坊口村打井取水用的水房,外 形 酷 似 一 座 蒙 古 包 ,用 的 是 当 年 的 长 城砖。上世纪 80 年代后,村上通了自来水,水包也随之废弃。”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介绍,改造后的水包美术馆,完全采用自然采光,由于美术馆面积只有 15 平方米,堪称“最小美术馆”。

经济有发达与落后,交通有闭塞与畅通,但美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创作者需要天赋与努力,但感受艺术不需要门槛。赏心悦目四个字,说的便是人与生俱来的审美本能。不用担心哪里的人欣赏不了自己的作品,美的共鸣总是充满各种可能性。小山村也容得下大美,15平方米也能画出整个世界。花叶窥万物,山村画人间。

童叟挑着欺

伴随国内儿童阅读需求上升,少儿阅读市场逐渐扩大。然而,部分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童书流入市场,对少年儿童产生不良影响。一本名为《小熊过生日》的儿童绘本,近日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该绘本中,许多朋友参加小熊的生日会,吃蛋糕时却有一位朋友不见了,餐桌上则多了只烤鸡。故事暗示朋友“上”了餐桌。还有一本童书是这样的配图:猫爸爸开车载着家人,车轮底下是被轧过的老鼠。另一本童书的插图中,卡通人物背着鲜血淋漓的包裹,舞台上躺着被警察杀死的人,宝箱在流血,伞扎进头部。某儿童文学家的作品里,甚至出现对未成年人身体不恰当的描述。

文艺创作的确不应有太拘谨的边界,一些阴暗、惊世骇俗的情节也不是不能写,但把一些猎奇的内容放在人事未知的儿童面前,作者和编者是何居心呢?尤其是有些孩子已经可以自己阅读的书籍,家长没能把每一本书的每一句话都检查一遍,就任由这样的作品去“灌溉”孩子的三观吗?

夜幕下的烟火

6 月 6 日,上海启动了首届“上海夜生活节”,围绕“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夜读”等主题推出 180 余项特色活动,打造具有烟火气、上海味、时尚潮、国际范的夜上海新形象,其中就有多家文旅场馆及各区文旅活动助力。

另一边,苏州的“姑苏千年,博物夏夜”品牌主题活动也于 6 月 6 日发布,6 月的每周五、周六,苏州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

多个平台大数据显示,文旅消费在“夜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文旅消费发生在夜间。

随着夏季来临,每一天仿佛都被阳光拉长了几个小时。无论儿时的夜市,还是都市的酒吧,都是群众夜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夜间经济的主力之一。如今又来了很多新秀,文博机构的入场让夜色的烟火又多了几分书卷气,人若腹有诗书气自华,城市若有诗书文史,也会更加有温度。

(本期主笔:李红笛)

皇家加勒比“海洋赞礼”号邮轮在公海航行了一个晚上,我美美地睡了个好觉,全然没有“头枕着波涛”的感觉。熹微的晨光透过薄纱窗帘渗进来,仿佛还携着粼粼波光。我披上衣服走上阳台,感觉 18 层的邮轮像一座移动的峭壁,缓缓向东漂移着,天边的海面,驮着一片青色的云,隐约可见一丝微红的弧光。青云之外,连绵着更深一层的浓云,像是一道大幕,将欲要登场的旭日有意遮掩起来。岩过来说:“今天的日出怕看不成了。”

“没关系,到甲板去。”我回身说,“看不到日出,就去看霞光。”

我和岩不止一次观赏过海上日出,在大连湾,在北戴河,在海陵岛,但双脚都是站在海岸的一侧,这次不然,我们站在了浩瀚的太平洋。

人们涌到船舷,凭栏远眺浓云雾霭里,那迟迟不肯露面的旭日,明知希望不大,还痴痴地等待着。老天似乎有意和游人过不去,不光旭日周围云层密布,整个天空都翻滚着像浪花一般密集的白云朵。脚下的浪花在与船体的撞击中,迸发出无奈的涛响,甲板的人群在不知不觉中减少着。我把目光投向一张张渴望的脸庞:有失落,也有期待,有失望,也有兴奋,有抱怨,也有耐心……蓦然,一辆轮椅缓缓朝这边移过来,上面坐着一位六十开外的女士,浓密的齐耳短发,几

乎见不到银丝,一副金丝眼镜,也难掩眼神里的沧桑。老人似乎很虚弱,上身披着黑呢子外套,下身裹着灰色碎花的薄毯。从她脸上,我寻不到看日出的兴致,也找不到远行的快意,看到的却是一脸茫然。

推轮椅的女人三十岁左右,修长的身材,发髻高高挽起,眼神充盈着自信。她慢悠悠地推着轮椅,时而在老人耳边说些什么。此时,旭日在云层里冉冉升起,尽管看不到红日浮出海面,却看到了洒向大海的缕缕霞光。人群骚动了,无数快门的咔嚓声此起彼伏,和着飘飞的云朵与和鸣的海浪。推轮椅的女人也融入拍片的人潮里,她对着大海,对着霞光,对着母亲,不停用手机拍照。每拍几张就走到母亲跟前,俯下身子让老人家看拍的效果,母亲脸上终于现出了微笑。我眼睛湿润了,随手抓拍下暖心的瞬间。那云层泄出的霞光,映在老人和女儿的脸上,温柔而鲜亮。那女人分明看到我在拍照,只是微微一笑,推着轮椅擦肩而过。

我将照片给岩看,说:“我从镜头里收获了感动。”在我潜意识中,坐轮

椅的老人是个孤独老人,行动不便不说,且没老伴陪伴,女儿正值干事业的年龄,难得陪老人度假。但有这相守一幕就足够了。整个白天,我脑海不时再现甲板一幕,看日出的母女俩,就像一个谜,在拓展我想象的空间,母女相守的风景,也增添了早上看日出的诗意。我恍然悟出,邮轮上何以老年人多了:足不远行就可在阳台欣赏大洋风情,就可在甲板眺望东方日出……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这也许是尽享天伦之乐的最好去处了。

傍晚时分,天空湛蓝湛蓝,大洋落日圆。虽无日出的雄浑,却有日落的壮观。落日看起来似乎比旭日更大,也更圆,一圈又一圈的光环,向天边的云霭扩散着,海面也洒满金灿灿的余晖。晚霞烧红了临近的海水,红一半,蓝一半。太平洋,风平了,浪静了,似乎也在欣赏唯美的瞬间。我抢拍照片中,倏地感觉镜头里少了点什么。哦,是推坐轮椅的母女。不想,我一抬头,竟一眼见到那张熟悉的面孔。迎着夕阳,迎着海风,那轮椅像一条行进的小舟。我情不自禁地按下快门,镜头里,那个正在为母亲拍照的

女人姿势很美,像在做舞蹈动作。老人端坐着,目视着又圆又大的落日,神情流露出欣慰的余光,真好似一幅水墨画。母女俩融入夕阳的余晖中,隔着碧空,身披霞彩,面朝大海,我听到了大海的心跳,原来夕阳也是很美很美的。

邮轮在浩瀚的太平洋犹如一片树叶,又漂浮了一个晚上,送走了一轮明月,又迎来一个黎明。人们都屏住呼吸,翘首以待。太平洋是平静的,也屏住了呼吸,准备送出怀中那轮旭日。靠近天际的海水最先感受到红日的热度,水色由碧蓝镀上一抹金黄,一抹橘红。渐渐的,海天之间亮出小红点,旋即迅速膨胀,先是衍生出一粒相思的红豆,又推出半个红苹果,在目不暇接中,那红彤彤的大火球跃出太平洋,霞彩顿时铺满无垠的沧海。

我用镜头对准东方的朝阳,也在搜寻推着轮椅的女人。可惜拥到甲板的人太多了,我无法在人头攒动中寻觅母女身影,但我毫不怀疑,此时,她们一定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在与我分享太平洋的日出,感受日出东方的惬意、幸福与快乐。我印象中,她定格在朝霞与晚霞里,将化为岁月的永恒。

抬头看,冉冉升起的红日,将耀眼的光芒撒向太平洋的每一个角落,那个推轮椅女人的美丽瞬间,也随一缕阳光抵达我的心灵深处。

推轮椅看日出的女人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