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 “美国or工厂”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在英国名导丹尼·鲍伊尔的作品谱系中,这部实在太过小品的《昨日奇

迹》,无论如何都排不上前几名,且在今年包括《波西米亚狂想曲》和《火箭人》在内的一系列“传记卡拉OK片”中,它的评分和口碑也不高。然而它却以独特但没想成熟的脑洞,携着塑就摇滚黄金时代的记忆,成为一部我“私以为”的好电影。

这个独特的脑洞在于,一次穿越类电影必需的事故之后,主人公醒来,时间没变、亲友还在、日常依然熟悉,抄起吉他弹唱经典名曲《昨天》,却发现无人知晓。什么!没人知道披头士,最伟大乐队留给人类的声音和记忆,都被一次停电事故彻底抹去了?

这让我记起大概是高二时,我到一同听摇滚、玩吉他的伙伴家,从当时冲击我们的激流金属聊到平和得多的披头士,不记得为何同学他妈突然问了一句:“披头士是什么?”我竟斩钉截铁地答道:“那是常识,如苹果、白菜、烧水做饭一样的生活常识。”

是的,披头士是常识。我心想电影中的印度裔主人公杰克,一定跟我一样纳闷,且不屑于那些问到“披头士是什么”的朋友。然而,故事场景可是在披头士的国度——英国啊,既然大众不认识、唱片架上没有、谷歌里只能搜到甲壳虫,那么剽窃成原创,赚钱成名的机会当然突然来临。影片最具创意的事件促发点到来。知音难觅,难觅知音,电影也就此走向一部可被如我等入戏知音疯狂加分的“粉丝作品”。

然而,企图咸鱼翻身的杰克出师不利,在家里钢琴上弹着《Let it be》时,门铃频响、手机打断、父亲插嘴,让这首世纪神曲,仅仅换得第一批听众嘴里“很不错,继续努力”的鼓励。到酒吧演唱《HereComes The Sun》,也与往常无异,除了三两个老友和业余经纪人的拍手叫好外,其他人照旧碰杯喝酒、大声闲聊、各玩手机。

其实,善于在强剧情下把故事引入一番社会思考的丹尼·鲍伊尔,本可以从这儿开始做得更好,比如抛出:“过去黄金时代的音乐在今天还足够有吸引力吗,还是古早乐迷以话语权在强撑着记忆?”

我的回忆立即又来到娱乐媒体工作时的一次选题会。因为胡德夫的突然走红,副主编坚持想做梳理台湾民谣发展脉络的大专题。我斗胆反对:“《捉泥鳅》《梦田》这些歌是动听,但会不会是被您自己听力和情怀最旺盛的年纪过度放大了呢?”而今,《乐队的夏天》在综艺圈子里闯出一点名堂后,人们不也开始缅怀中国摇滚黄金年代,缅怀那个所谓的“红磡顶峰”吗?但也有更多清醒的“老摇们”反对,那时连饭都快吃不上了,哪来的黄金。

幸好,相比台湾民谣和大陆老摇,披头士的永恒和不朽,显然是另一个不容辩解的常识。电影中,从关系暧昧的经纪人到铁路旁的录音师,再到占据很大时间

戏份的特邀巨星红发艾德,一个个伯乐,之所以接力般地将主角杰克,从滨海小镇舞台都不要的业余歌手,发展成统治娱乐之都洛杉矶的现象级唱作人,依靠的正是这些经久不衰的披头士名曲。

莫斯科暖场演出后的一次创作较量,就让红发艾德迅速服输,丹尼·鲍伊尔并没做出太过惊心动魄的音乐竞技,毕竟艾德·希兰再是当下最伟大的唱作人,披头士也是一座竖在眼前却看不到峰巅的大山。没有任何音乐人能同披头士相提并论,这是电影霸道却也真实设定出的另一个常识。在此常识框架下,历史名曲在当代的走红,硬塞进故事里的爱情,都成了不需要编剧深究和打磨的难点,不顾非乐迷观众的感受,只顽固而恣意地表达出知

音感就够了。除了披头士,停电事故后,集体丧失

的社会记忆还有Oasis乐队、可口可乐和哈利·波特,电影的决心也很清楚,除了披头士,平行时空里的其他东西没什么是不可丧失的。哪怕是披头士的家乡利物浦。

曼彻斯特人丹尼·鲍伊尔,顺带追怀了一把本从足球到音乐上都势不两立的

“敌邻”利物浦。在比弗利山的豪宅中,想不起几首歌和歌词的杰克,决定要立即去一趟利物浦,实实在在把他当赚钱产品的职业经纪人纳闷,“利物浦有啥啊?”杰克没多想,抛出几位当红球员名字,“萨拉赫、马内”。

可现实中,英超时代的利物浦还没夺

过一次冠呢!音乐领域,能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世界流行乐之都”,仰仗的全是披头士,港口停着一艘“黄色潜水艇”,旅游步行街有着“橡胶灵魂”酒吧和“一夜狂欢”酒店,远一些的“Penny Lane”路牌不断被崇拜者偷走,街道办只好干脆把它挂到姚明灌篮腾跃都够不着的高度。电影中平行时空里没了披头士记忆的利物浦,真的一无是处。杰克抓紧时间去到列侬儿时记忆里那片“永远的草莓地”,只看到吊车死翘翘地停在废墟瓦砾之间。

杰克曾在咖啡厅里,对着暧昧好友艾莉哼起《当我64岁》。我们知道,约翰·列侬40岁时,就在纽约被枪杀,远远没到哀求“你还需要我吗?你还会喂养我吗”的64岁。不过,电影中这个平行时空里,海

边农舍里的列侬,却带着对爱人的记忆,孤独地活在78岁,当然,他也不可能知道杰克剽窃的那些“自己的歌”。仿若说明着,披头士金曲注定不是来自人间。

电影中还埋藏着太多属于歌迷记忆的情结点。当杰克第一次被红发艾德叫到莫斯科,为其暖场时“灵光乍现”地唱起《回到苏联》时,场地远方有着一个神色尴尬又激动的大胡子爷爷。因为我自己去过圣彼得堡一位据信有着最多披头士收藏的老头子那儿,因此敏锐地觉察到,杰克不是一个人在“剽窃”,而终将觅见极个别没有遗忘披头士的知音地球人,让“独自剽窃”翻身正名,成了以其三脚猫的弹唱功夫,为这个世界留下本该属于人类集体的记忆。

从《猜火车》到伦敦奥运开幕式,再到如今这部《昨日奇迹》,丹尼·鲍伊尔越来越恣意地公器私用,传递着自己的音乐品位和记忆,并总是能轻易找到并打动知音。即便《昨日奇迹》有着诸多想到好创意却没深挖下去的毛病,却不失为一部全程让乐迷我激动、亢奋的知音电影,在早场没人的影厅里,看完并跟着唱完后,才意识到披头士竟然对自己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张海律

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C2青影院

编辑/陈凯一 美编/路虓辉 责校/杨波

下载北京头条App让现在告诉未来

◎Luc

这是一部公器私用的知音电影

早在《美国工厂》于Netflix上线之前,法新社、英国《卫报》等媒体就开始

关注这部影片,“奥巴马的首部电影将成为今年最强大的纪录片吗?”媒体当然想借美国前总统的噱头遥指奥斯卡,而今时今日的档期安排,也有对现任总统政策的

“挑衅”暗示——“锈带”是现任总统的票仓,可如今中国对美的投资大部分已撤。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部《美国工厂》提供的则是设身处地的感慨,其中揭示的矛盾根源和解决方向,已然超越了导演口中的

“文化鸿沟”。时间回到2014年,这起发生在俄亥

俄州的巨大投资项目,就曾引发中美两国对于制造业转移的关注与讨论。作为中国最大、全球产量前列的汽车玻璃供应商,曹德旺的“福耀玻璃”远赴北美开厂,准确地说是接盘通用汽车在代顿的旧厂

房,同时需要安置的,还有当地数千名产业工人。而《美国工厂》的两位导演史蒂文·伯格纳和朱莉娅·莱切特,正是五年前凭借纪录短片《最后一辆车:通用王国的破产》提名了奥斯卡,对当地经济和社区生态颇为了解,也对中国企业家的到来多有期待。

从电影中可以体会到,这份期待在拍摄、制作的过程中逐渐转化为困惑,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地居民和工人们的复杂情绪。即使心理上有所准备,镜头前的“文化鸿沟也比预期的要大得多”,作为资深纪录片导演,伯格纳很善于从个体视角来捕捉中美两国的经济模式和文化背景差异,而如果站在全球化的高度,那就是一种“由上而下的不安感”。

影片中的一位非裔工人,失业一两年后才找到这份工作,虽然工资薪酬只有过去的一半,但养家糊口才是最重要的。比起劳保福利,随时可能再度失业的不稳定感,才是他们更加惧怕的。这种对工作岗位的珍惜,美国劳工阶层会感到亲切。就连奥巴马夫人米歇尔都坦言,在片中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养活一大家子人太不易了。特别是身处“锈

带”的底层民众,丧失工作就意味着卖掉车子,房子被银行收走,只能蜗居于亲友的地下室里,遑论尊严。

如果说这些曾经失业的美国工人能到“FUYAO”上班是一种幸运的话,那朝夕相处的中国工人则刷新了他们对“工作”的定义。镜头里的他们十分朴实,甚至有些拘谨,很多人是一毕业就到福耀工作的,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对于工艺流程都谙熟在心,更对福耀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全盘接受,这里与其说是个“美国工厂”,不如说是“中国工厂的美国车间”。

“福耀玻璃”到美国开厂这件事儿,让人不禁联想到上世纪90年代通用汽车到中国来开合资厂,那时是美国工程师到上海来,一手一脚地培训中国工人。而在这部纪录片里,人物身份则倒转过来,上海总部派出技术骨干到美国去,推行规则,

调试参数,通过翻译向当地工人传授经验。他们的敬业和高效值得尊敬,但要说中国制造业就此标志着迈入高端,引领产业方向,还为时尚早。

这一幕,可以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缩影,福耀玻璃给全球八大车企供货,北美和欧洲都有生产基地,主要还是紧贴主机厂的需求,既能降低物流成本也便于双方沟通,最后体现在效益和利润上。这本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块前挡风玻璃的采购成本价两三百元人民币,利润也就几十元,中国在人力成本上相比美国有优势,但美国的天然气、电费等能源价格更低,还有税负、补贴和各种当地优惠政策,纵然曹德旺知道“美国工人不好管”,算下来仍然是能够实现盈利的,并且可以打开北美市场的供应渠道,这才是作为“全球化”的企业家该算的账。

然而,在这笔精打细算的账中,有一个颇为关键的因素被事先排除了,多年来美国工会在企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可能影响到管理层的战略部署。比起消防装修、产线布局、纪律操守之类的差异,工会这个写入劳动史的产物才是渗入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任何一家在美企业

不得不面对的“硬骨头”。同样,当地美国工人和美方管理层

也要面对另一种“中国式”的企业文化,不仅是劳动者的语言和生活习惯,还有心态上的调整,他们到中国总部参观时也的确“看呆了”。先不去争辩管理方式到底是先进还是落后,毕竟在当下“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一旦工厂倒闭,再能干的工人也要失业。而从福建福清靠水表玻璃起家,如今占据国内七成汽车玻璃市场的曹德旺,早已锻就了一条成就自己,也颇具代表性的经营哲学。在美国导演的镜头下,对老曹的刻画可谓立体,既有灵活、亲切甚至慈眉善目的一面,也有面对“原则问题”的强硬。正是这种灵活和强硬,才让曹德旺把一个乡镇企业一步步做大。

与法国圣戈班、日本旭硝子等曾经的行业龙头不断合作、竞争中积攒的自信,让曹德旺在对员工的直接管理和激励措施上也相当坚持,“福耀玻璃”自然还是要固守本土的成功经验。

中美两国工人间的其乐融融,原本也是曹德旺最乐观的期望。然而,工会是否介入终于事关整个工厂的存亡。纪录片后半程几乎都是靠这个矛盾在推动剧情,甚至可以把片名拆分为“美国or工厂”,毕竟真正激烈的冲突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罕见,去年入围戛纳电影节的法国影片《开

战》,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最后的结局既残酷也令人痛惜,谁也不想看到。

所幸,这种危险被化解了,而且是以一种美国人的方式化解的,就像当年曹德旺打赢了与美国商务部的反倾销案。假如把《美国工厂》看作一部剧情片的话,那就不得不佩服两位导演在处理高潮时的灵巧了。一边是曹德旺在庙里烧香拜佛,另一边则是美国工人因为操作慢而被辞退。“我们再也赚不到(通用)那种钱了”,利润和福利,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因为前半程铺垫良久的“失业恐惧”而悄然过关,笔锋最后又突然一转:2018年“福耀玻璃”代顿工厂终于实现了盈利。导演用寥寥几个镜头,把盈利归功于自动化率的提高,而不是裁员和延长工时,这当然可以引导观众得出一个更为“高远”,更加站在全球化角度的前瞻式结论——机器人才是工人的敌人。

然而,实际上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并非投入自动化生产线那么简单,“福耀玻璃”也尚未具有领导全行业,全面优化产能布局的研发实力,《美国工厂》的镜头下,它依然是家追求利润的“全球工厂”,也依然是要给工人们提供饭碗的地方。

《美国工厂》“美国or工厂”

从到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