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笔求道 - Langyalyrb.langya.cn/paper/pc/attachment/201911/23/1bd6d9f2-b1cf-4a18-…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电话:8966061 邮箱:lyrb8966062@126.com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A4 责任编辑:宋童童 夏永玲[银雀]

主 办 :中 共 临 沂 市 委 出 版 :临 沂 日 报 报 业 集 团 印 刷 :临 沂 日 报 社 印 刷 厂 广 告 发 布 许 可 :鲁 广 发 登 字 3713004002 号 社 址 :临 沂 市 北 城 新 区 北 京 路 与 沭 河 路 交 会 处 北 东 方 慧 景 邮 政 编 码 :276004 今 日 开 印 时 间 :2:30 印 完 时 间 :5:30

“中和”观念是中国古代对政治状况、处世方法和审美理想的最高要求,其实质主要就是无论处理天人关系、国家民族关系,还是伦理关系、个人情感等问题,都应以礼 (理) 节之,不使过度,即使发生什么变化,也使之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对于事物间的关系,则强调以和为贵,它既是一种政治、哲学和审美理想,也是一种价值判断手段,更是一种处世的成功方法。它应当成为每一个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立身处世的重要方法。

“中和”一词见于 《中庸》,其文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不是“中”与“和”的简单相加。“中”与“和”组成一词后,使“中”所具有的含义与“和”所具有的含义结合在一起,更强化了正确、公正、和谐、平衡、包容、适度等内涵。“中和”的内涵更为丰富。

前人在实际生活中,提出了对“执两用中”的方法。如 《论语》:“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中庸》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朱熹注曰:“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切不差,何以与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这就是说,要找到事物的两极,然后再找出它的中位,这样处理就会比较好。

“中和”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

首先,协和万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其次,治国安民,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再次,“中和”观念是一种处理和解决社会冲突和矛盾的方法。最后,“中和”观念成为人们重要的社会理想价值目标。

“中”与“和”在实际生活中,首先是一种价值判断标准,其次才是审美观念。

“中”既然有标准、适度、正确、中心和时中等多方面的内涵,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必须准确把握,而且要时时根据变化的情况而调整,不可偏离正确的标准,处世不可不适度,不可偏离中心,独自另搞一套。因此,对“中”的理解把握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和谐。正确理解并把握“和”,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和”观念与“仁”的含义有密切联系。“中和”观念的形成与“仁”的形成是一致的,“中和”必须在一定规范的控制之下,才能形成与保持,这种规范包括古代的礼仪、近现代的各种规章制度等。对

“中和”的理解把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重大变化。与此同时,西方各种思想的入侵,使当代大学生思想受到了严重影响,加上当代大学生缺乏自我分析、辨别和抵制的能力,由此而造成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究其原因是,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更对

“中和”观念知之甚少,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针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和”观念教育,以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组织广大学子认识研究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认清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学习理解儒家“中和”观念的内涵,并使之与自己的思想对接,用

“中和”观念消融各种不正确的理念。引导广大学子从总体上对儒家“中

和”观念进行分析和把握,看到政治上的“中和”局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一开始就存在或一蹴而就的,它的出现是士人群体以“天下为己任”深化家国情怀,勇于为国为民贡献青春,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保持君臣和谐,官民和谐,才有可能出现。因此,要真正理解“中和”观念,必须像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一样,投身于民族振兴大业,为国家的发展全力以赴。这样就会自觉抛弃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冲破狭小天地的束缚,投身到时代的大潮中。

把“中和”观念的内涵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二者 具 体 的 契 合点,使学子们自觉运用“中和”观念去克服各种不正确的观点。

“中和之美”以仁为基础,或者说“中和”就是 仁 的 一 个 层面,中华民族的

“尚中贵和”实际是对仁的向往与推崇,因此,从根本上说,要把握 “ 中 和 ” 观念,关键在于要遵循成仁的道路

与方法。从另一方面看,引导学子学习和把握“中和”观念,用之解决实际问题,这与成仁的道路也是一致的。

“尚中贵和”既是一种政治、哲学和审美理想,也是一种价值判断手段,更是一种处世的成功方法,更是当代大学生立身处世的重要方法。

小花

办公桌上的这盆小花是我捡来的刚搬到现在的写字楼时保洁的大姐说都要枯了没啥看头了将她随垃圾一起扔了吧

我拦下了大姐我想这小花虽似枯败如给她水和阳光没准会重新活下来

当我把她干枯的叶片修剪干净我对她笑了这还算作花吗她只剩下一根茎倔强地翘着头跟外祖母生前养的小公鸡一样

过了几日小花的茎冒出了三个新芽是三个我认真数过又过了几日她又长出不少的叶片至于几片我没认真去数

前些天偶感时疾好几天没来办公室今早赶来看她时她竟真的争气不仅更显葱郁还从她那一怀绿里长出了三根长茎茎的顶端又冒出三簇花蕾就要绽放的样子这小东西难道知道今儿个是大寒

这盆小花至今我也不知她的名字但这已不重要只要看到天空有雪飘下

因为雪

昨夜 要下雪的消息远远要比一场三十年一遇的大雪更加纷纷扬扬我不愿推开窗户和一个诗人一样等着为第一片雪花点赞

因为这会损失我客厅里一摄氏度的温暖它会让我在憧憬中国梦的时候陡然打一个激灵

当然 明天如果看到有雪我会第一个回忆起小学同学郭省三他远在千里之外的辽宁沈阳虽然他对我说过他讨厌每年都要劳神费力去扫除那些大雪但这不会影响我会想起他因为是他用一个硕大的雪团砸在我瘦小的头颅上让我至今对打雪仗心有余悸

看到雪 我还会想起2002年大雪后的那个早上有一位诗人站在岸上 我趴在金雀公

园的湖面上他耐着性子等了我一个半小时让我完成了一组名叫冬荷的摄影作品虽然它现在还没有获得世界摄影大奖

我还会想起一位姑娘在故乡的雪地里我斗胆亲吻了她那红红的脸庞致使现在她还死心塌地地靠在我的

身旁

看到雪 我压根不会想到我喀什噶尔的维族兄弟

他的名字叫热依木江这家伙刚才打来电话说我当年常骑的那匹红马昨晚挣脱缰绳奔去了远方

街头,静待一场雪的到来

傍晚,华灯初上些许雨滴随灯光从悬铃木的枝条缝隙落下 刹那间,我有一个有点奢侈

的念头

如果,有一场莫名的雪来到 那当是让我销魂的事情纵然那雪不像1990喀什噶尔的那场雪一样能承受我从飞奔的马背上扑到她身上

的重以及 那一刻因思念一个人引发的泪

雨滂沱

此刻 盼望一场雪比思念一个人更值得期待

昨日 妈妈从故乡打来电话 说家里那一亩三分地的麦子早已该浇水了

在得知他的儿子和孙女都感冒后妈妈说 要是下一场大雪就行了 什么都会好了

洒水车

洒水车在前面我在后面它哼着沂蒙山小调洒水我骑着自行车想心事它的嘴里喷洒着水花那叫一吐为快我的心里窝着火但是我不能见了谁都说

我要感谢洒水车它为了这座城市每天奔波我还要感谢洒水车司机是他毕业时没听老师的话去做一名体面的媒体记者他说开着洒水车会更快乐

洒水车在前面洒着水我在后面跟着它有个宝马在后面叫了两声我朝它挥挥手请它超过去我怕昨天刚擦好的自行车被洒水车溅上一夜的尘土和落叶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中间缺了八月。八月被玉米林高粱地占据着。八月是虚心的高杆作物的王国。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玉米们只能在匆忙中到达约

定的高度,并且赶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扬花、授粉、抽穗。

高粱也是。七月的每一天都热辣辣的。七月里每一天玉米高粱都在拚命劳作,汗流浃背。风吹来,雨打来,北方原野上演奏出这个季节独有

的、最好的天籁——每一片玉米叶子都是善舞的长袖。每一片高粱叶子

都是柔软的抒情之诗。而每一棵虚心的、裸露着根节的秸秆,都奏响了母

性的、只有静谧的夏夜方能听的懂的、胎教般的箫音。初伏,中伏,末伏。十天,二十天,又十天。对于玉米高粱,每一伏都在争分夺秒战高温,斗酷

暑。每一伏都是一场保卫胜利果实的战役。如果遇到狂风暴雨,只能打一场遭遇战。那些率先倒伏,躺在水泊中的同伴,就是受命阻击

的战士,它们掩护了大部队,它们是北方大地的无名英烈。

这个季节的天幕低垂。这个季节的天际线是高杆作物的天际线。这个季节的原野,山岭下的村庄,村庄里的鸡鸣狗

吠是需要重新审视的。或者说,是用来审美的。我就是在家乡的西北山,东山,南岭上,在不经意

的惊鸿一瞥中,被青色的玉米地、红黝黝的高粱地深深地撼动,并且在深深的注目中,完成了我的成人礼。

雨后初霁的庄稼地,仍然在自然交换着雨水。上面的叶子,通过雨滴敲打提醒着下面的叶子。此时的高粱玉米,每一棵都是独处的蓑笠翁。它的

发须,则是彩色的。独钓着立秋后越来越浓的秋意。此时的刺猬和同样披着蓑衣游走的父亲们是快乐

的。刺猬有着取之不竭的食物。父亲则随手捡起几个嫩

玉米,挂在锄头上,成为这个时节乡间最美的夕照。如果你要读懂北方,就选择有高粱玉米生长的季节

到来。这个季节,大豆,豌豆,蚕豆,黑豆,绿豆,红小

豆,谷子,荞麦,棉花……瓜果菜蔬,它们同样拉风,一样也未缺席。

还有深藏不露,在地下结党、三五成群的另一种粮食,以高产著称,深深镌刻于乡村饥饿的记忆。

如果这个季节你莅临北方,北方既是隆重的,又是谦恭的;既是热烈的,又是内敛的;既是铺张的,又是简约的;既是无私的,又是自恋的;既是清醒的,又是梦呓的……既是最高的礼遇,又是情深意长。

拥有玉米高粱的秋天相当于王袍加身。而盛极必衰,大地完成收藏之后,北方又回到裸露、落寞的日子。

那些寄养于高杆作物的、喜欢啄食的鸟雀。那些毛皮油亮、身形有些笨拙的野兔。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獾鼠及刚刚出壳的雏鸟

们……与我们一起陷落进深深的追忆与怀念,然后是漫长

的等待。北方,北方的荣耀与名誉,被镰刀与锄头永远牵挂

着、眷恋着的北方的夏与秋——既适合俯瞰,又适合仰视;既适合赞美,更适合咏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在《道德经》 开篇对“道”如此概述。“此生揖笔求道,因而消磨时光,因而充实,因而快乐。”这是已届耄耋之年的著名书法家谢云先生对人生的一种追求,与“道”相合。

——题记

谢云,1929 年生。解放前参加浙南游击纵队。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荣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谢云先生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纪念章荣誉,这让他非常高兴。他把勋章紧紧地捧在手里,遥想当年,双目垂泪,喃喃自语道:“感谢国家、感谢党,我有幸活到了今天,亲眼见证了共和国辉煌的历史成就,可是我的战友基本都

看不到这一幕了,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很大,国家的强大有他们的大功劳。”

与谢云先生相识多年,每次交谈,内心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在涌动,思想被燃烧。我时常想,谢老先生是一个多么有趣的灵魂,他不忘初心,怀揣家国天下,这枚勋章就是对他的一种肯定与鼓舞,闪耀着光辉,照亮着初心的方向。

谈及过去,谢云情绪有些激动。他说幼年遵家教开始学习书法、诗词,对汉字的起源和结构充满了好奇。中学时期,他参加学生革命运动。1948 年中学毕业后,他参加浙南游击纵队,并在“青训班”学习,接受革命教育。他还曾参加陶山的解放战争,195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他的战友基本都去世了,但他依然记挂着这些战友,并深深致敬和感恩这些战友对国家的贡献。

谢云不仅是出版家、书法家,还是一位诗人。他认为,人类的最高境界是理想和诗的境

界。民族的文化是诗性的,这不仅因为诗是心灵最深处的表达,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其实更在于,诗弥漫渗透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存在于生命的每一处空间。书道、艺道、人道、天道,一切皆可归于诗、归于自然。诗是线的表达,线是自然的歌,无论是诗、书还是画,最终全部归为道,达到“天人合一”的极致,这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以老子的“道”家文化为核心,当我们去思考它的时候,它从一个巨巢中生生不息,于是万物生,当我们去感受它时,天人合,于是万物静。

“殷的文字,远古的梦,敬畏呵,先人赐予的字迹。”谢云在新诗笔潮中虔诚地呐喊,是笔的呼号,淋淋漓漓泣泣然。这不仅是对诗书文化艺术的感悟,更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的敬畏,他在不断探索原始文字的造型和意象之美,是一种家国情怀使然。

“中华民族的文字,是人类惊才绝艳的发明,也是全世界内蕴最丰富的文字,在人类文明的金字塔顶端熠熠闪光。”在谢云先生看来,行楷草隶,每一种字体各得其妙,他都孜孜矻矻用心揣摩,尤为着力于鸟虫篆,并于爬罗剔抉、刮垢磨光中,逐渐领悟到书海中的自然妙道与无穷乐趣。

鲐背老人,本应颐养天年,可谢云先生对中国古老字符的研究、传承和保护依然心心念念。他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鸟虫篆都做了大量的发掘和研究工作,线形的力量沿着时光的方向,已深深刻入他的灵魂,从容地思索,从容

地沉浮,他一路高唱着线的宣泄的歌。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

120 周年时强调,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老先生做到了!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不正是“道”吗?汉字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象征,谢云揖笔,所求正为此道。

谢云在“笔潮”中诗云:“书道真髓在空灵,空灵来自悟道深。书艺工夫在书外,付托幽微笔墨情。”意境空灵玄寂,笔墨深沉苍古,幽微之处闪耀的,恰恰是不灭的线的光辉。他的“诗诉”让我仿佛听到了某种远古的、深情的呼喊,揖笔记下家乡诗人的赠语,守护新诗的信仰。这种发自心灵最深处的情感表达,简单、明了、热烈、清脆,这种声音沿着先民曾经走过的路,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商周,惊醒虫鸟。他倾其一生深入研究甲骨文、金文、鸟虫篆等书体,让这些闪耀着光辉的历史思想文化能够有序传承,薪火不灭。

“我想用手中的笔,探寻鸟虫的行迹,写出这个世界上最深情的诗,勾勒出最达观的人生,找到先民回家的路,不问归途,心之所向。”谢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诗为道,书归艺。艺是形式,诗为自然,最

终趋向“至于道”。行走在祖先铺设的笔路上,谢云先生用尽毕生力量挥毫敲吟,用民族的精神,不断探求着生命的至道。

(作者系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总编辑、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临沂日报高级顾问)

♨邱建峰

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揖笔求道♨王其团

♨王春华

♨卞文君

高耸

季节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