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環保壓力之變化與因應-以電機電子產業為例 · 24...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24 中華民國電子零件認證委員會

企業環保壓力之變化與因應-以電機電子產業為例

◎������

工業革命以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確改善了人類的物質生活條件。伴隨而來的是大量生產所造成的資源消耗與環境問題,而這十幾年來更發現,大量消費後產生的能源使用與廢棄物問題也不亞於生產製程所產生的環境問題。

企業傳統之環保壓力

國際上環保發展的趨勢,已經逐漸由以往的水處理、製程廢水處理、空氣污染排放的管末處理,進展到廢棄物管理、減量或減毒、清潔生產等領域。過去的環保多半屬於地區性問題,因此常由地方性的法令來解決,如我國早在1974年就訂定水污染防治法,解決污水的問題,直到1991年工業廢水問題嚴重,原來的法令不能有效管制,由美國法令引進申報與許可制度來進行工廠的管制,空氣污染防制、廢棄物管理、毒性化學物質管理也是有著類似的軌跡,於是工廠為了符合法令,被動地配合。因此,至今台灣的工廠環境管理也進步許多。

而隨著國際化的腳步趨緊,許多環保議題都必需透過國際合作方能解決,如臭氧層破壞、全球溫暖化、跨國有害廢棄物轉移等議題。蒙特婁公約、全球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巴塞爾公約等國際知名合作公約就是針對這些不同議題所提出來的解決方案。到目前為止就蒙特婁公約的成就而言,幾乎完全中止了CFCs相關的臭氧層破壞物質的生產與使用,臭氧層的問題也逐漸控制住,剩下的就只能看地球之自我恢復機制。但如全球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巴塞爾公約就顯得成效不彰,一方面因美國這種經濟大國目前仍不肯加入這二個公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個別國家利益與私人利益。化石燃料的使用與二氧化碳的排

放仍在大幅度的增加,今年油價一度漲至每桶原油150美元,節能減碳才開始有了全球性的認知。而跨國有害廢棄物也持續在中國、奈及利亞等國為害,其中很多是電子廢棄物,尤其是消費後的電子產品廢棄物,也獲得了舉世的矚目。

大型的企業多半都會注意到這類的問題,只是常常事不關己,鮮少有具體行動。但大型煉鋼廠或石化廠的建廠或擴建,已受到部分阻礙;而電子廢棄物危害的問題,也已開始影響到跨國品牌企業的形象,因而陸續展開回收聲明與計畫。

另外,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分別在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與2002年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召開二次,宣示「自然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的觀念,積極的朝永續發展的目標前進。所衍生之環境管理系統標準,ISO 14001常常是大型企業及其供應商之基本門檻。但這只是針對企業或工廠本身之環境管理,仍未由消費者力量來推動環保工作。

產品要求之環保壓力

在2003年,因為歐盟發佈RoHS指令,加上日本與世界各國企業的響應,已進一步走入產品綠色供應鏈之管理方式。例如產品中不得含有危害性之物質,透過供應鏈的要求,形成一個擋不住的趨勢。各企業為了獲取訂單與生存,開始研發低毒性的製程與產品。為了達成2003年公告WEEE指令回收的目標,各國逐步建立回收體系,並要求產品生產或進口之企業繳交回收費用,進行廢棄電機電子產品之回收。EuP指令又接著在2005年發布,正式將產品生態化設計與生命週期的環境衝擊考量納入產品之要求,於是正式走入產品消費者主導環保壓力之階段。

25 中華民國電子零件認證委員會

這三大環保指令全名為「電機電子設備危害物質限用指令(Restrictions o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RoHS)」、「廢電機電子設備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WEEE)」及「能源使用產品生態化設計指令(Establishing a Framework for the Setting of Eco-design Requirements for Energy-using Products, EuP)」,歐盟環保指令啟動了國際上綠色供應鏈之革新紀元,全世界之供應鏈體系正如火如荼的進行綠化改革,但是同是也讓我國電子相關產業造成不少困擾,尤其是管制之化學物質資訊不易由上游供應商取得,也造成廠商出貨時需要花費高成本來進行綠色品保之工作,確保不違反各國環保法令要求。三大指令分述如下:

RoHS指令

要求全面禁止廠商在其產品或零組件當中使用含有鉛(Pb)、汞(Hg)、鎘(Cd)、六價鉻(Cr+6)、多溴聯苯(PBBs)及多溴二苯醚(PBDEs)六種危害物質。RoHS指令具備指標性作用,這種要求其實已演變成全球性環保要求,也成為資訊電子產業的基本技術門檻。其目的是削減電機電子設備產品使用危害物質,避免未來在回收使用、掩埋、焚化時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除非此種使用沒有其他之替代方法。中國大陸也發布類似的法令,管制的也是這六種物質,但產品範圍只限在電子資訊產品。

目前這六種物質之替代大部分已有解決之道,含鉛材料之限制過去造成電子業有許多困難,在世界各國也引起重視,各國皆投入相當的人力和經費開發經濟可行之無鉛銲錫技術,現在市面上也處處見到無鉛的電子產品了。比較於RoHS所限制的鉛、汞、鎘、六價鉻、多溴聯苯及多溴二苯醚等危害物質項目,無鉛產品要求只

是這一波綠色產品要求的第一個階段,也是較為困難的階段,除了產品成本之增加外,另外很有可能造成產品之可靠度問題。各跨國企業也研擬了一些更嚴格的控管標準來要求供應鏈,常常要求危害物質項目更多,而且管制的濃度更低。最有名的就如Sony發展出「Management Regulations for the Environment-related substances to be Controlled which are included in parts and materials」,也就是編號SS-00259的文件,其他如宏碁、華碩、NEC、Toshiba、Motorola、Nokia等等大品牌公司也有著類似的規定。因此,相關業者實需及早從整體策略規劃的角度切入,擬定一套有效的管控程序,來因應這個市場變化的需求。

WEEE指令

要求電機電子產品:大型家用器具,小型家用器具,資訊與通訊設備,消費設備,照明設備,電機和電子工具(大型固定之工業工具除外),玩具、休閒和運動設備,醫療設備(所有被植入和受感染產品除外),監控設備,自動販售機等十大類電機電子廢棄物的再利用、再使用和其它形式的回收,以減少廢棄物的處理。歐盟會員國將確保生產者單獨或聯合建立符合規定的電機電子廢棄物分類回收系統。

實施WEEE指令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管制同時也努力改進涉及電機電子設備生命週期的所有操作人員,如生產者、銷售商、消費者,特別是直接涉及報廢電子電器設備處理人員的環保行為。

銷售商在供應新產品時,應有責任確保這些廢棄物能在一對一的基礎上免費回收至銷售商手中進行回收,以達到2006年12月31日,每個私人家庭年收集報廢電機電子設備量至少達到人均4公斤。這是個基本的目標,因為西歐各國已有的回收系統多半已達到此目標甚多。目前正在研議修

26 中華民國電子零件認證委員會

訂的WEEE新版中,也開始有聲音質疑這樣純粹以每人每年的回收重量的正當性,因為回收量多常代表使用量與廢棄量也多。此外,WEEE新版的研議內容,也包括消費者可見費用(Visible Fee)、投機之免費回收系統使用者(Free Rider)、十大類電機電子產品的分類方式等問題進行詳細的討論,預期未來這些問題有可能做大幅度的更動。

與RoHS指令不同的是,受WEEE指令影響者以品牌廠為主,只要是以自己品牌銷售的企業才會有回收廢電機電子產品的責任,而RoHS則是會往上游供應鏈要求保證不使用列管物質,並將資訊透過供應鏈層層傳達。但由目前台灣品牌廠的需求而言,WEEE主要相關工作只是要在各歐盟會員國找可以合作回收體系,並向其註冊繳交回收費用。但更積極的品牌廠商作法,則會進一步尋找或自行建立更低價格之回收系統,或啟動自願性的回收作業(Voluntary Takeback),以降低成本或

提昇產品的形象與競爭力。回收產品相較於電子產業常常是一個高獲利的行業,因而會有少數的電子企業會將產品的回收視為企業經營的一個新方向,但目前還不普及,唯有通路問題解決後才會明朗化。

EuP指令

“EuP指令提供一個生態化設計的架構,它提供一般原則及準則,並無提供個別產品應如何開發及實施之硬性規定,並趨向「自我管制」的做法,亦密切的配合現有的指令如WEEE及RoHS之需要及後續推動事項。其範圍更涵蓋設計、生產及銷售各種能源使用的產品(仍以電機電子產品為主)。在從原料開採的搖籃階段到產品生命終期回收與棄置的墳墓階段的整個生命週期中,RoHS、WEEE及EuP指令關係如下圖:

27 中華民國電子零件認證委員會

為促使此指令實施方法的成效,歐洲議會建議成立「生態化設計理事會」(Eco-Design Board),藉由各相關利益團體如環保NGO組織的加入,讓指令在生效前取得更廣泛及確實的共識。

EuP指令涵蓋產品層面極廣,這些產品之產製過程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全球40%。此指令是個架構,為促進業者採用先進的生態化設計技術來生產。在指令架構生效後,歐盟執行委員會應會對熱空氣/熱水設備、電子馬達系統、住家/商業場所照明系統設備、家電、辦公室用電產品、個人電子產品、通風及空調系統提出實施方法(生態化設計規定)。目前這些制定實施方法的工作計畫不如預期中順利,多半有延遲的情形。

預計公告後18個月在2007年8月11日實施,但目前各會員國的法令的公告並不順利,主因為在歐盟內部也有許多實施方法的爭議與前述實施方法之工作計畫之延遲。

這三大指令的不同點是:RoHS重點在於物質危害成分的管理,WEEE專注於產品的廢棄回收系統,而EuP則是涵蓋產品整體生命週期進行產品的生態化設計。

EuP指令為何只針對能源用產品?其道理在文明世界之主要能源來自化石燃料之使用,如石油或是煤炭,少部分來自於植物性燃料,如原木或木炭,當然還有核能、太陽能、水力、風力其他能源。核能由於核廢料問題不易解決,蓋一個核能發電廠的阻力非同小可,其他的能源又沒有經濟效益。就目前的世界經濟而言,化石燃料是不可或缺的。日前國際原油價格飆漲至150美元,又創歷史新高,除了經濟因素之外,也顯示在近二百年內,人類已將地球累積數億年的原油消耗殆盡,而且消耗的速率愈來愈快,因為第三世界如中國、印度等國家之經濟與生活水準也逐漸趕上來,意味著有20幾億人口的能源消耗速率也一路上升,還有另外20億的其他人口,每人天收入不到2美元,還沒有開

始使用石油。所以原油已是一個世界上愈來愈珍貴的資產了。同時預估以目前之速率,煤礦也只能再用數百年。除此之外的環境因素,由於文明生活所需能源須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所以在過去數億年由空氣中固定下來的CO2都重新被釋放出來,改變氣候是必然的後果,因此,現代人們之焦點又重回地球之溫室效應。除CO2外,與電機電子產品相關者尚有N2O、CFCs、PFCs及SF6等溫室氣體亦仍在增加其效應。電機電子產品除了在材料取得及製程上都有能源之需求外,其使用階段也通常都是大量使用能源之產品,因此無法置身事外,這也是EuP指令的精神之一。而生態化設計中的減毒與RoHS相關但更廣泛,回收與減少材料的使用設計與WEEE的回收相關,因此大方向上,EuP指令可以涵蓋RoHS與WEEE二個指令,但是細節上沒要求。

於是,過去是由政府主導的環保問題的解決,企業廠房控制排放污染,然後政府嚴格檢查與處罰,造成許多高污染工業移往落後國家,並未真正解決環保問題,只是移動到地球的另一個角落而已。現在由於新的指令是由消費端來對產品形成要求,則轉由企業來擔負大部分責任,而企業因為法令之要求,必須向上游供應商要求環保工作之落實,而供應商又得向更上游的供應商要求,由企業的力量主導的誘因與成效究竟比只由政府來主導並要求環保來得有效。

其他要求

另外一個壓力來源是跨國的環保團體,因為國家不能訂定大部分廠商無法達成之高標準法令,通常法令的規定一定是最低標準的要求。所以有一些民間團體如綠色和平組織或矽谷毒物聯盟,將各企業的產品進行環保性比較並公佈於網路之上(www.greenpeace.org),對國際品牌大企

28 中華民國電子零件認證委員會

業形成更大的壓力,自然這壓力就會傳達至其供應商,而達到其目的。以綠色和平組織為例,每季收集18家個人電腦、手持式行動電話、大型電視機及遊樂器品牌之資訊,進行評比與公佈。評比的內容有化

學品管理政策與承諾,還有實際產品中是否完全不含聚氯乙烯(PVC)與溴化阻燃劑(BFR),廢棄產品的自願性回收政策與成果,以及產品之能源耗用與溫室氣體減量的要求。其評分標準與比重如下表所示。

如果企業之評比結果在後段,Greenpeace就會進行相當嚴厲的批評,甚至於到公司總部與產品發表會上抗議,進行消費者之抵制活動。最新的一次評比結果在六月發表,如下圖所示,而九月又將持續更新評比結果,形成受評企業極大的壓力。

29 中華民國電子零件認證委員會

企業環保績效及環境友善包裝等八大項。EPEAT目前評估的產品有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整合型電腦、螢幕四類。如下表,目前已有772個產品已註冊符合準則要求。最重要的是於2007年美國總統頒執行命令,要求聯邦機關購買這些類別的產品至少要有95%以上比例屬EPEAT註冊產品,形成另一種綠色採購的壓力。

企業開始由產品設計與通路來考量整體產品生命週期評估的環境負荷。與過去只重視製程之污染防治,又是另一個不同層次之效率與防範於未然之結果。這種以消費者力量為主的環保措施,比過去的任何法令或道德勸說來得強而有力,真正加強國際之環境保護力量,讓過去許多公約未能達成之積極性目標,由產品之消費端管制來達成。產品未達成環保之要求,消費者就自願不去消費或法令規定不能上市而無法消費。企業為了能銷售產品,自然產生強烈誘因進而生產較高環保性能的產品。

企業的因應之道

各大品牌企業在感受到極大的經營壓

力下,擔心因為環保議題處理不當而影響銷售成績,進而因應改善,甚至可能還超越原來歐盟法規或環保團體之要求。而且只要是品牌廠商開始要求改善,整個供應鏈將會跟著行動,結果是改善供應鏈生態,形成綠色供應鏈。而在這波的行動中,我們可以看到綠色和平組織的策略相當成功。

對於跟不上這波產品環境議題腳步的廠商,尤其是中小企業,可能就會有生存的危機,因為這不只是品牌廠商的問題,是整個供應鏈要一起面對。積極的廠商應該也應利用這次的風潮來攻城掠地,提高自己產品的佔有率。因此任何企業的眼光都應完整看待整個供應鏈,而不只是企業自身。

供應鏈管理原本就存在於各公司的系統中,範圍涵蓋則從供應商的上游供應商

另外還有一個「電子產品環境評估工具」(EPEAT)提供51項評估準則,其中符合基本23項必要準則可獲得銅牌,符合進階28項選擇性準則中14項至20項可得銀牌,符合21項以上可得金牌。這51個準則包含了要求去除環境敏感化學品、選擇環境友善材質、產品生命終期設計、延長產品壽命、能源節約、產品生命終期管理、

30 中華民國電子零件認證委員會

到客戶的下游客戶之全部過程,它跨越了企業的圍牆,建立起跨企業間彼此的合作,以追求產量與分享市場機會,利用數量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從前以生產為導向的供應鏈思維方式,已變成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依據消費者的需求改變製造流程,以便更貼近消費市場訊息、直接與上下游供應商進行資源整合、幫助企業做好庫存控管、減少生產過時產品、降低交易成本、並能更快速的因應市場變化及時反應終端市場顧客的要求,因此也使得供應鏈的管理變得更加的複雜與即時。

綠色供應鏈廣義上指對供應商要求進行環境相關的管理,亦即將環保原則納入供應商管理機制中,其目的在讓本身的產品更具有環保概念,提升市場的競爭力。在作法上,有些企業提出完整的以環境為訴求的採購方案、績效準則或評估過程,讓所有或大部分的供應商遵循。而另一些企業則針對供應商使用的原料、包裝或污染排放等特定項目要求供應商符合其所訂定的環境需求。

品牌企業在這一波風潮中第一線面對法令與環保團體的要求,大型企業則是受到環保團體的直接要求,進而要求其供應商進行產品設計或生產方式或原料的改變。雖然受到了干擾,但是只要肯正面面對問題,仍然可以因應這種趨勢,同時也可以利用這一波環保風潮來加強其競爭力。

而小型企業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足夠的環保或品保的人力,來了解這些法令與要求,並加以因應。同時在對供應商的要求方面,由於購買數量較小,因此影響力有限,若要達成法令或環保團體要求需要比較大的努力,最好是進行產業結盟或申請政府的輔導,利用群體的力量進行因應。

在品牌之下的供應商部分只有製造生產能力,部分供應商同時兼具有設計與製造生產能力。如果是只有生產製造能力的

供應商,就應該做好原物料管理避免使用有毒的原料。如果具有設計能力的供應商就應該要注意生態化設計,考慮不要使用有毒的化學物質並且設計成容易拆解容易回收的產品。兩種供應商都應該建立一個良好的管理系統有系統地達成目標。

在供應鏈最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商,應該以負責態度,研發環保無毒材料,供應下游材料與產品製造商使用。

目前綠色供應鏈綠色革命已被歐盟的指令啟動,其後被環保團體推波助瀾,但也造成全球許多企業的困擾。許多國際大廠(尤其是日系大廠)開始要求其供應商生產設計低毒性、可回收的產品,或提供生命週期評估相關資料,且由供應鏈體系陸續要求下來,上游供應商在準備不及之情形下,難以向其下游客戶提供生命週期資料,有時便因此失去商機,造成企業營收損失,這也讓許多企業始料未及。

歐盟先進國家了解供應鏈間環環相扣的利益關係,積極將一些環保訴求跳脫過去道德勸說的層面而開始立法,以歐盟龐大的商業市場為後盾,利用消費者的力量督促製造業形成一個對環境更友善的供應鏈。而全球環境過去因大量製造與消費的商業行為而受到嚴重破壞,此時也可能因為商業行為之導正而讓環境開始復原。但若企業無法認知並正面應對,便有可能在未來面臨生存危機。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