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再芬: 嫁给黄梅戏的“徽州女人”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0505中国故事中国故事责编:叶 子 邮箱:hwbjzb@126.com

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

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古诗源》 收集的反映远古狩猎活动的 《弹歌》,《诗经》 中反映农夫艰辛劳作的 《七月》、反映士兵征战生活的《采薇》、反映青年爱情生活的 《关雎》,探索宇宙奥秘的 《天问》,反映游牧生活的《敕勒歌》,歌颂女性英

姿的 《木兰诗》 等,都是从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郑板桥的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也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作品 《吉尔伽美什》 史诗,反映了两河流域上古人民探求自然规律和生死奥秘的心境和情感。《荷马史诗》 赞美了人民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品质。《神曲》、《十

日谈》、《巨人传》等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反映人民对精神解放的热切期待。因此,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本栏目主持人:刘少华本栏目主持人:刘少华

韩再芬韩再芬::

嫁给黄梅戏的嫁给黄梅戏的““徽州女人徽州女人””本报记者 杨俊峰

图①图①::韩再芬出演韩再芬出演《《女驸马女驸马》。》。图②图②::韩再芬韩再芬 ((右右)) 与青年演员谈心与青年演员谈心。。图③图③::韩再芬韩再芬 ((右右)) 为青年演员化妆为青年演员化妆。。图④图④::韩再芬在练习韩再芬在练习。。

扫码观看视频

扫码观看视频

入行小姑娘大大方方一曲《洪

湖水浪打浪》唱罢,几个招考老师喜上心头,当即给了她复试的通知书

1968 年,韩再芬出生于安庆潜山,母亲是一名黄梅戏演员。受母亲的影响,韩再芬在黄梅戏的熏陶下长大,对黄梅戏有着特殊情感。

1978年,改革开放的第一年,传统文化黄梅戏重新焕发出生机。安徽省安庆地区文化局认识到,黄梅戏的再度辉煌,必须依赖人才。为了尽快地出新人出新戏,麻彩楼、张文林等黄梅戏老艺术家开始马不停蹄地到安庆各地招生。当年秋天,在当时的潜山县委招待所,安庆地区黄梅剧团招考小演员。招待所里,一位招考老师的目光被门外一个正玩耍的小姑娘所吸引——她身材高挑,面容清秀,一双眼睛水灵灵地透着聪慧。正巧小姑娘朝门里张望,四目相对,小姑娘转身就跑,老师追出来问她有没有报名,她说自己就是来陪朋友玩的。老师对她说,不考也可以唱首歌听听。小姑娘大大方方一曲 《洪湖水浪打浪》 唱罢,几个招考老师喜上心头,当即给了她复试的通知书。

可当这个消息传到韩再芬母亲那里,她却没那么开心。作为一名黄梅戏演员,她深知这条路并不好走,因为当戏曲演员“一生只能睡半生的觉,一生却要洗两生的脸”。但她还是把表演中的体会告诉了韩再芬:“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艺术的道路更加坎坷;既然选定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而且一定要走好。”

就这样,年仅10岁的韩再芬被安庆黄梅戏剧团录取,成为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

学艺的生活紧张单调又艰苦,男孩子都熬不住,很多孩子都曾想家、掉眼泪。韩再芬也曾打过退堂鼓,有一次她哭着写信回家,保证什么都愿意干,做家务、带弟弟,只要能接她回家。父母虽然心疼女儿,把她接了回来,但父亲事先给家里每个人都打好招呼,小再芬回来,大家谁也不要理她。韩再芬虽然回到家里,但在周围冷冰冰的氛围下,她坐立难安。这时父亲才重提了旧话:

“如果你选择了这行,就一定要坚持到底。”韩再芬体会到了父母的一片苦心,从此回到剧团专心学艺,再也没有“逃”过。

如果说自小耳濡目染在她心里播下了黄梅戏的种子,那么她所在的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则给了这颗种子发芽成长的沃土。韩再芬说:“剧团里有100多个人,每一家我都去串门,每一家的饭我都吃过。那里像一方净土,让我自由自在地成长。”“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这成了韩再芬常挂在嘴边的话。

闪光16岁的韩再芬风华正茂,

她和主人公年龄相仿,扮相清丽,唱腔柔美,只靠本色的演出便博得喝彩一片

一年后,在安庆地区青年演员基本功比赛中,韩再芬声惊四座、技压群芳。14 岁

时,韩再芬在团里挑起了大梁,担任 《莫愁女》的主角。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机已经进入了中国普通百姓家。这个时期,一部名为 《郑小姣》 的黄梅戏电视剧引发了轰动,韩再芬作为郑小姣的扮演者家喻户晓,亦因此得到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奖项———金鹰奖,那时她刚刚16岁。

郑小姣的故事源自民间,在评书戏曲中多有演绎。一个命运悲苦的少女,一段曲折感人的爱情,主人公的命运在一次次阴差阳错间改变,而两个人的爱情却一次次面临绝

境而得以回转,情节跌宕。16岁的韩再芬风华正茂,她和主人公年

龄相仿,扮相清丽,唱腔柔美,只靠本色的演出便博得喝彩一片。在时代赠与的机遇面前,年轻的韩再芬开启了自己的戏梦人生。

在戏迷眼中,韩再芬在舞台上是风姿绰约、俏丽甜美的。她演唱的黄梅戏柔美婉转,尤其是将女性娇羞、灵敏、机智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韩再芬的唱腔浸润着黄梅戏的本土风味,更具地方色彩。

韩再芬的另一个代表作是 《徽州女人》。黄梅戏 《徽州女人》 取材于版画家应天齐的

一组版画,于 1999 年 6 月在安徽合肥首演,是戏曲舞台上的经典剧目和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

《徽州女人》讲述了100年前发生在安徽徽州一个闭塞村落中的凄美故事——15岁的少女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坐上花轿,却在婆家开始了对未曾谋面的丈夫的漫长等待。通过一个女人“嫁、盼、吟、归”的过程,以鲜活灵动的舞台表现和扣人心弦的唱腔动作刻画了封建社会中最底层女人的生活。

原汁原味的黄梅戏传统唱腔,浓郁的徽州地域文化,恢弘大气的舞美设计,充满传

奇色彩的故事,通过韩再芬的动人演绎,让这部戏一经推出就备受观众好评。有年轻观众对《徽州女人》这样评价:“这部戏将电影和话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戏曲舞台上,吸收了现代流行的音乐元素,让我们觉得看黄梅戏像看电影一样精彩。”

坚守“我觉得黄梅戏可以不断传

承下去,就像接力棒,一代又一代地接下去,然后慢慢变得更好。”

2005年,安庆市黄梅戏二团更名为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由韩再芬出任院长。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界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剧院。目前,剧院一共有 130 多人,其中年轻人居多,“90后”有二三十位。

“我觉得黄梅戏可以不断传承下去,就像接力棒,一代又一代地接下去,然后慢慢变得更好。”韩再芬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几十年来,韩再芬一直身体力行,扩大黄梅戏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并非是给你名头你才去做事,实际上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在扩大黄梅戏的影响力。”韩再芬说。目前,韩再芬带领着她的剧团已经走遍了祖国各地以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朝鲜等国家,韩再芬坚持还要继续走下去。

在自媒体时代,诸如黄梅戏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韩再芬坦言,现在关注点变化太快了,“以前人家讲各领风骚数百年,然后是几十年、十几年、几年,后来变成一年,甚至于现在也就几个月甚至几天就过去了,一浪打过去就没人关注了”。

韩再芬说:“这个时候需要反观,什么是具有优秀品质的、能够屹立在人们心中永恒的艺术,这是一种更高的追求。现在更多的是快餐文化、娱乐文化,但对于每一个艺术品种来讲,精良才是应该摆在第一位的。”

“只有高品质的优秀作品,才能在部分人心中扎下根。”她拿《徽州女人》举例说,虽然已经20年了,现在依然广受欢迎,正是因为它的文化内涵,“如果做得不够精良,很容易被淘汰”。

韩再芬认为,文化作品要传递“真善美”。她说:“现在人们工作的压力比较大,对很多事情的理解都不同,有时难免有些偏激。我觉得文艺作品就是要疏导,做舞台剧更重要的是疏导。我们希望告诉更多的人美好是什么,什么是‘真善美’。要传达这些东西,使人们生活得更愉悦、更快乐。”

有些人认为,传统戏剧快要退出历史舞台了。面对这样的环境现状,是继续发展黄梅戏还是去迎合新的大众喜欢的形式,也成了摆在韩再芬眼前的问题。对于未来的路,韩再芬认为,她还会一直坚持发展黄梅戏,这是她一生的追求。

“爱上了一件事,就像你爱上了科研,这个领域一定要深挖下去。”韩再芬说,“时代是由众多个体组合起来的,但是作为个体来讲,我觉得还是要有坚守。”她认为,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只有这样,每一个行业、每一件事情,才能做得更好、更深、更有意义。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人人夸我潘安貌,原来纱帽罩婵娟。”这段戏词很多人觉得耳熟能详,它出自经典黄梅戏曲《女

驸马》。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

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腻,以真实活泼著称。

说起黄梅戏,有一个人的名字为戏迷津津乐道——韩再芬。韩再芬是中国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帷幕。这一年,年仅10 岁的韩再芬被安庆黄梅戏剧团录取,开启了长达40 余年的艺术表演生涯。1984年,韩再芬因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一举成名。此后数十年间,黄梅戏历经起伏,但她依然坚守初心,不断呈现精良作品。韩再芬曾戏称自己是一位嫁给黄梅戏的

“徽州女人”:“40 年都在从事这一件事,足以证明我这个人是比较痴情的。”

听见中国⑥听见中国⑥听见中国⑥

①①

②②

③③

④④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