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首位鲁奖作家推出军事题材史诗大著 《大国重器》 讲述火箭...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中国文学史新讲》(三卷)作者:王国璎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4月定价:188.00元

钟叔河,学者、散文家、编辑家。本书是作者亲自编选的散文集,收录《书前书后》《念楼集》《偶然集》等13部个人文集中的100多篇精华之作,是其创作精髓的全景展现,内容涉及历史、文化等方面。博学、严谨、深刻、幽默,展现出作者作为一位知名学者的胸襟与眼界。正如钟叔河自己所说:“必须深刻地认识昨天,清醒地面对今天。”

《念楼随笔》

作者:钟叔河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

018

年5

定价:4

9. 00

主编郑福荣 责编张翔武 美编石洋 校对张丽萍 / 2018年8月9日 星期四 副刊A15

下载CWAPP春晚陪你一起玩

更多内容请浏览本报APPwww.ccwb.cn

徐善曾,徐志摩嫡孙。这本传记是作者循着徐志摩的足迹,走遍三大洲八个国家后撰写的,也是徐志摩的新传记。传记着眼于徐志摩人生定位的转换,以及他将自己定位为诗人后的种种努力和成就等这些“志在摩登”的历史过往。徐志摩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现代理想,这伤害了他周围的人如父母、张幼仪等;在爱情理想破灭后,他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体面,也尊重和帮助摩登女性和知识分子,还挑起生活的重担。这虽然让他英年早逝,但也成就了他的诗名流传。

《志在摩登》

作者:徐善曾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我的祖父徐志摩

出版时间:2

018

年4

定价:6

8. 00

中国古典文学绵延三千年,作家遍布各阶层,涉及诗、词、曲、赋、小说等多种体裁,可谓汪洋恣肆,该如何写一部文学史,才能完美讲述它的历史?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王国璎以半生积累,捧出《中国文学史新讲》,从先秦的神话传说,一路走过灿烂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人丰沛的情感与思想跨越

3000年,激发着我们血脉深处的共鸣。王国璎家学深厚,其父王叔岷是历史

语言学家,曾师从傅斯年、汤用彤,也与台静农等国学大师长期共事;王国璎曾与学者袁行霈、叶嘉莹合作开课。之前的文学史著作,几乎都按朝代更替来划分文学发展史,但本书从不同角度出发,以文学体裁的流变为叙述线索,使文学的演变状况清晰可见,体系也更为完整。朝代不等同于文学时代,文学的演变不会因为朝代更替而突然转变,如果仅用朝代为线索,过渡时期的文学就容易被忽略。本书主要线索是散文、诗、词、曲、小说等不同文体的发展流变,于是宋诗、金元明清词,这些常受到忽视的作品也走上台前,中国文学中宝贵的遗珠纷纷呈现出夺目的光辉。整部文学史如同一部宏大乐章,散文、诗、词、曲、小说等不同文体的“声部”时而独自奏响,时而震撼合奏,时而彼此影响、应答。一口气读到终点,中国文学明晰的大格局已呈现在眼前,其壮美与丰饶久久震荡心魂。

另一方面,这部文学史为我们带来了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鲜视角。作为青年时期便走出国门的一代学人,王国璎将比较文学的方法引入中国文学史的写作中,将中国文学呈现在国际背景下。一些有趣的问题也随之浮现:欧洲神话是向文学方面演变的,如古希腊神话直接演变为荷马

史诗、古希腊悲剧,继而衍生出传奇和小说,为什么中国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没有发生相似的演变路线?这催促着我们去重新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背景,如孔子所云“子不语怪力乱神”,才能理解中国神话何以走向了历史与说理而非文学,也就能让我们理解中国文学何以成为中国文学、我们的文化何以独特。

此外,不同于教材式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新讲》以细腻的语言还原文学的感染力,帮你重新发现、体悟文学之美。比如在讲到易水送别这一典故时,作者做了一段铺垫:“荆轲为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决定为他去行刺秦王。当时秦国国势何其强大,秦王戒备又何其森严,此去无论能否刺杀成功,荆轲都必死无疑。荆轲心里清楚,他的好友高渐离也知道,燕太子丹,还有他的部下门客也都知道。”

在秦国的强大、个人的弱小对比之下,在已知必死和仍要赴死的矛盾之下,易水送别的悲情似乎更深了一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力度,在王国璎的语言铺垫之下迸发出更强的震撼力。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这部文学史就像是来自文化之根的一封灵魂家书,它传递着中国人古老的思想与情怀,用丰沛、优雅、绵远的力量抚平喧哗时代的浮躁,帮助我们找回生活的诗意与从容。

全民阅读

书香云南

读善其身

文学史新讲,新在哪?

读门秘籍云南首位鲁奖作家推出军事题材史诗大著

《大国重器》讲述火箭军前世今生

本书为作者的首部作品,由“社会纪实”“散文小说”“天下纵横”三个部分组成。全书以哀牢、无量两山为地域背景,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对两山境内的重大事件或人物进行了真实记录;以散文小说的形式,对身边亲朋好友及有关事物进行了形象刻画;以杂文评论的形式,对景东的发展及有关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全书集纪实性、趣味性、思想性、可读性等为一体,探访哀牢神秘,揭示无量神韵,是一部踏遍两山、透过两山看世界的书。

本报文化主笔 温星 整理推荐

《两山涛声》

作者:杨回

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

018

年7

定价:8

6. 00

《大国重器》作者:徐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副标题: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出版时间:2018年8月定价:58.00元

□ 彭琳

从昆明大板桥走出去的“导弹作家”徐剑,捧出一部近5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以下简称《大国重器》)。这部经中央相关部门授权写作,并列为中宣部重大主题出版物的作品,以史诗般的恢宏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抒写了中国导弹事业一甲子以来的梦想与风云历程。2018年第7期《中国作家》(纪实版)杂

志,以几乎整期篇幅发表了《大国重器》及相关评论,紧接着,同名单行本也由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

1998年前后,徐剑以描写火箭军前身第二炮兵部队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长剑》,摘取首届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及解放军文艺奖。一时,“导弹作家”名头不胫而走,“一剑挑三奖”成文坛佳话。这些年来,身为火箭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的他,创作了大量国家和军方重大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

导弹体系中每个人都是英雄

第二炮兵部队于1966年成立。《大国重器》中透露,我国的导弹事业还可追溯到 1956 年元旦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那就是钱学森为诸多最高层领导举行的那场讲座《关于导弹武器的概述》。时为军委作战部特种兵处少校、技术参谋的李旭阁,是台下军阶和职务最低的听众,他的“导弹梦”与共和国同步由此启航,多年后,他成长为了二炮司令。徐剑的抒写,即由李旭阁的视角和这场讲座开篇,“当时,钱学森就提出了火箭军的概念,60年后,火箭军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如此关涉国家命运的重大题材的写作,徐剑选择聚焦一个个人的方式来写,因为他觉得,导弹事业体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都必须被历史铭记。他凭借数十年扎根导弹部队的积累,以深情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谱系完整、血肉丰满的中国导弹人群像,其中既有宏观决策的党、国家及军委最高层领导,也有主抓和

分管的高级将领,更有承担大量具体研发、试验任务的普通官兵,如导弹发控号手张元庆、六级军士肖长明、“金号手”军士长康平、“发射战车之王”周文芳等等。

“他们每个人都做出了很大牺牲,”徐剑说,“比如导弹筑巢人就是这样,每一个国防工程竣工了,每一个导弹阵地建成了,就会留下一座烈士陵园。”

用宏大叙事的轻与重来诠释军旅文学

鲁迅文学奖评委、《东吴学术》主编丁晓原评价:“《大国重器》是一部英雄礼赞,作品对导弹英雄的再现与讴歌,是对时代价值失衡的一种正当其时的纠偏。关于导弹英雄的叙事在书中占有很大篇幅,是作品最为感人的地方。”

徐剑化用《文心雕龙》名句,在《大国重器》封面题写文眼如是:沐东风而知春暖,观千剑而知器重。“我想表达一种宏大叙事的轻与重、史诗长卷的小与大,来诠释军旅文学的中国气派。”何谓中国气派?就是一种“上古的正大气象”,承载这种气派的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底蕴,它犹如一口人类精神之井、思想之泉,令中国作家淘之不竭、取之不尽。

然而,在徐剑看来,当代中国文学与这种中国气派之间已渐行渐远。因此,作家“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深深地淘一口新史诗的世相之井、情感之井、精神之井、文学之井”,才可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具有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本报文化主笔 温星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