ÖʵÄÑо¿-³ÂÏòÃ÷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什么是“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陈向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学 习 内 容一、质的研究的定义和特点二、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定性研究的区别三、质的研究的基本步骤四、质的研究重要环节的实施提示:通过讲座学习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一、质的研究的定义和特点举 例

“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学校生活?”

一个初步的定义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的特点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从原始资料中产生结论和理论 强调研究的深入和整体性 重视研究关系

二、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 1 ) 研究目的:证实 v 解释 研究内容:事实 v 过程 ; 局部 v 整体 研究设计:预定 v 演化 研究工具:量表 v 研究者 表达的手段:数据 v 文字、图片 研究关系:主客对立 v 互为主体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 2 ) 抽样:随机 v 目的性 收集资料:问卷 /封闭观察 v 访谈 /开放观察 /实物分析 分析资料:演绎为主 v 归纳为主 效度检验:真实性 v 相关性、严谨性 推广度:可控制性推广 v 认同推广 理论推广 伦理道德问题:无关 v 重视

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 本体论(本质 v 现象;参见图) 认识论(客观 v 主观、客观地建构主观 研究方法(自发性 v 自为性) 研究结论(概括 v 特殊) 性质定位:前科学 v 后科学

请 思 考什么是“研究”?

研究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

质的研究 量的研究

研究的分类

定性研究

行动研究

概 念 辨 析 质的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质性研究、质化研究、定质研究 量的研究 (quantitative research)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

为什么说质的研究特别适合研究教育? 能够深入教育内部进行探究 便于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 适合整体考察教育问题 能够有效地探究教育(对不同人)的意义 灵活的研究设计适合教育的实践要求 自下而上的研究路线有利于教育研究的创新 便于教师自己(或与研究者合作)进行研究,对教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三、质的研究的基本步骤 确定研究现象,聚焦研究问题 文献综述,反思自我经验 选择研究对象 探讨研究关系 选择研究方法 进入研究现场 收集资料 分析资料,建构理论 写研究报告 质量检测(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问题)

与量的研究有何不同?

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确定研究问题

进入研究现场

收集资料

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四、质的研究重要环节的实施1、提出研究问题

什么样的研究问题适合作质的研究? 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之间是什么关系?特殊现象与一般现象,平面和深入

提出研究问题的一般步骤1 )确定研究现象2 )聚焦研究问题3 )定义重要概念4 )确定研究内容5 )探讨研究问题与研究其他部分的关系

研究问题

研究目的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效度

练 习 写下一个目前你最关心的现象 从该现象中提炼出一个可以操作的研究问题 将该问题修改成可以使用质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问题 与你身边的学员交流,对研究问题作进一步修改,直到双方满意为止。 全体讨论该问题是否适合作质的研究

举 例 说 明1)确定研究现象

“农村贫困地区辍学问题研究”

2 )聚焦研究问题1 )农村贫困地区辍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与辍学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关因素分析)2 )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为什么辍学?(“为什么”的问题)3 )某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辍学的现状如何?(“是什么”的问题)4 )这些农村学生是如何辍学的?(“如何发生”的过程性问题)5 )这些辍学生是如何看待辍学问题的?辍学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意义解释”问题)

3)定义重要概念“某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辍学的现状如何?”

– “农村”?– “某农村”?– “贫困”?– “地区”?– “学生”?– “辍学”?– “现状”?

4 )确定研究内容“某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辍学的现状如何?”1 )这些学生是如何辍学的?(过程、事件、原因)2 )他们是如何看待辍学的?(对辍学本身的评价,辍学对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个人前途的影响等)?3 )其他人(父母、同学、教师、校长、邻居等)是如何看待这些学生的辍学的?对他们来说,辍学具有什么教育意义、发展意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4 )辍学造成了什么后果?(对辍学生本人,对家庭,对社区,对学校,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设计研究问题的概念框架类似出发前的地图依据: 前人的研究成果

个人的经验性知识预调查的结果

张力:设计与实地情况之间的调适

时间

发生、发展 看待、解释 结果

过程 原因教育意义

社会意义经济意义

家庭 个人 学校

个人 同学 老师 家长

事件

人物

5)探讨研究问题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研究的目的(个人的目的、实用的目的、探究的目的) 研究的背景、自我反思、研究关系 研究的方法(抽样、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成文) 研究的质量检验(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道德问题)

再练习:修改研究问题重新检查你的研究问题,问自己: 研究问题中的重要概念是否清楚? 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研究的问题在前人的研究中占据什么位置? 研究的问题与研究的目的、方法等是否匹配?

2 、抽样:如何选择研究对象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目的性抽样:抽取能够最大限度回答研究问题的样本(人、事、场所、实物等)

抽样的方式 滚雪球抽样 机遇式抽样 目的性随机抽样 方便抽样(下策)综合抽样 访谈应尽量面谈,不要在网上交流或电话交谈

抽样的标准 性别年龄、年级职业、专业社会地位 经济地位家庭背景、婚姻状态 学业表现、工作业绩。。。。。。。

抽样的原则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选择抽样标准;研究的问题决定了研究对象的类型,需要限定研究问题的性质和边界(如:选择小学 5 年级以上的学生研究民办学校学生的幸福感) 由于样本比较小,必须放弃一些不重要的标准,而选择最重要的标准,即与研究问题最相关的标准,并对其重要性进行说明

数量多不应作为抽样的标准(如:女生玩网络游戏的比较少,因此选择男性) 质量高也不应该作为抽样的标准(如:选择该校是因为办得好,有特色)需要说明为什么不选择某些标准,特别是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职业、专业

代表性:强度和密度不等于代表性比较:样本太小无法比较(如:三个拥有不同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的学生)

3 、反思研究关系自己与对方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将如何影响到自己的研究?自己打算怎么办?

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生理和社会特征: 性别 年龄 文化背景、种族 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 个性特点、形象整饰

研究者的个人倾向研究者的角色意识(学习者、鼓动者、研究者)研究者看问题的视角研究者的个人经历

研究关系对研究的影响 局内人与局外人 公开与隐蔽 熟人与生人 参与者与非参与者

双方的相对权力地位高:对方比研究者地位高中:对方与研究者地位相等低:对方比研究者地位低研究者应该怎么办?

4、进入现场准备工作:——了解当地情况:权力结构、信念、习俗 / 行为规范——预调查——开介绍信 /写盲信——练习自我介绍和对研究项目的介绍

确定与接触“守门员”守门员的类型:合法的(正式的、非正式的)不合法 /自我任命的守门员与研究是什么关系?守门员在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时候 / 以什么方式接触守门员比较合适?

进入现场的方式隐蔽地进入逐步暴露式完全暴露式制约进入方式的因素:研究场所:封闭型、开放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熟人、生人

接触研究对象的方式四 C 原则:关系、交流、礼貌、合作对研究者素质的要求:机敏、灵活、即兴精心选择进入的方式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进入失败怎么办?如何保持良好的关系?

5 、收集资料的方法1 )如何作访谈?

访谈的作用 访谈的类型 设计访谈提纲 访谈问题的类型与作用 访谈中的倾听 访谈中的回应

访谈的作用 了解被访者的所思所想(看法,意义建构) 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回忆是重构) 了解被访者的行为表现(需要与观察相关检验) 与受访者建立关系 让受访者的声音表达出来(赋权)

访谈的类型结构:开放、半开放、封闭正式程度:正式、非正式接触方式:直接、间接受访人数:个别、集体

访谈前的准备工作访谈时间访谈地点自愿原则保密原则录象与否设计访谈提纲

访谈提纲访谈提纲设计的思路:研究现象——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可行性)——概念框架 访谈问题不同于研究问题 访谈提纲需要简洁、明了 访谈提纲主要起提示的作用 访谈既需要事先设计,又需要灵活性、应变 访谈提纲需要不断修改

访谈中的提问三类问题之间的关系——研究问题——访谈提纲中的问题——实际访谈时提的问题

如何完成每一步的转化?

访谈问题的类型与作用开放型问题与封闭型问题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清晰问题与含混问题注意:适时追问

自然过渡

访谈中的倾听听的方式 行为层面的听(表面的听、消极的听、积极关注的听) 认知层面的听(强加的听、接受的听、建构的听) 情感层面的听(无感情的听、有感情的听、共情的听)倾听的原则: 不轻易打断对方 容忍沉默

访谈中的回应回应的类型和作用 认可 重复、重组和总结 自我暴露应该避免的回应方式 论说评价

特 别 注 意 如何既让对方自由畅谈,同时能将对方的思路定位在自己的研究框架内? 如何真正了解和理解对方?真诚 + 关注 + 敏锐智力上的挑战不等于态度上的挑衅如何做到“聪明的(智慧的)无知”?

其他注意事项 如何录音 如何做访谈记录 注意非言语行为 如何结束访谈

集 体 访 谈抽样:同质、异质长处:将访谈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对研究问题进行集体探究集体建构知识(分布智力,社会建构)

短 处研究者控制比较弱话语霸权成员相互影响,造成集体思维访谈内容杂乱,给整理和分析带来困难建议:初学时不要进行集体访谈,待经验成熟,并需要检验结果时使用

2 ) 如何作观察? 观察的作用 观察的类型(开放、封闭) 设计观察提纲 设计观察表格 观察中的记录、整理和再整理

常用观察表举例时间 事实 分析8 : 00

教师走进教室,学生一齐站起来,大声说:“老师好!”学生似乎已形成一些固定的课堂规则

8 : 05

教师手捧课本,开始念书上的内容。 教师似乎对教学内容不太熟悉。8 : 10

教师问了一个问题:“秦始皇是什么时候统一中国的?”所有学生立刻翻书找答案。

教师问的问题都是事实性问题,总需要学生从书中找答案。8 : 15

学生回答问题之前都先举手,等待教师点名。 学生没有即兴回答问题的可能性,教师的控制很严。

分类更加细致的观察表时间 事实笔记 个人笔记 方法笔记 理论笔记8 : 00 教师走进教室,学生一齐站起来,大声说:“老师好!”

我很久没有看到如此规矩的课堂了,着实吓了一跳。

我坐在教室的前3/2 处,没有看见所有学生的动作。

该课堂似乎很重视规则的建立。

8 : 05

8 : 10

观 察 举 例 任务:观察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事先设计一个观察提纲,列出计划重点观察的内容,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内容,教师提名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座次,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以及学生的回应,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活动的方式和特点等 设计观察表 观察时使用观察表作详细记录 回来以后及时整理观察记录,补充遗漏的内容 分析资料 撰写观察报告,反思观察方法、过程和结果

3)如果收集实物? 实物分析的作用 确定需要收集的实物 设计实物收集清单 对实物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

6 、 分析资料的方法 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是一个相互渗透的过程

资料分析越早越好 以开放的心态阅读原始资料 登录和编码(第 167-169 页) 发现“本土概念”(第 190 页)

1 )分类法 “扎根理论”中的三级编码1)开放式:确定分析主题2)集中式:在主题之间建立联系3)整合式:提升出最重要主题举例:中国留美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观念的变化

2)情境法举例:父亲眼中孩子的学习心态与自己教育方式的变化(第 183页)

3)结合分类法和情境法举例:同上(第 188 页)

4)分析资料的手段 画图、列表(第 188 页,第 194-195页) 写反思笔记:描述、分析、方法反思、理论建构、综合

运用直觉和想象、比喻、类推等 在部分与整体之间不断进行对比,建立联系

5)建构理论 质的研究对“理论”的理解:小理论、实质理论、地方性知识 不同理论之间的对话:

前人的理论研究者的理论 资料呈现的理论 建构理论的步骤举例(见第 200页)

7 、 撰写研究报告 写作是思考 写作是特权,写文化 写作的风格转变现实主义的故事忏悔的故事印象的故事规范的故事联合讲述的故事

写作方法举例(范梅南《教学机智?) 主题化(如“教学机智”的结构:机智的构成、教学机智的表现、作用、价值表现形式、意义等,见第 218页) 分析法(故事重构,描述并揭示关系) 例证法(通过各种形式呈现本质的不同变式) 注解法(与现有理论进行对话) 存在论方法(时间性、空间性、实体性、相关性等) 创造文本

8 、研究质量的检测1 、效度问题(可靠性、可信度)2 、信度问题(可重复性)3 、推广度问题(可推广度)4 、伦理道德问题(自愿原则、保密原则、回报原则、保持关系原则)

强调:研究方法不能纸上谈兵,需要在“做中学”提示:如希望继续学习,可参考如下专著(教育科学出版社):《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在行动中学做质的研究》《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聆听与倾诉——质的研究应用论文集》《旅居者与外国人》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