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Ë« Óï½ÌÓýÑо¿ Bilingual Education Studies Dec.2015 Vol.2 No.4 · · £¨1.±±¾©´óѧ ÖÐÎÄϵ£¬±±¾© 100871£»2.н®Ê¦·¶´óѧ ÎÄѧԺ£¬ £º 13 13 £º H215 A 2095-6967 £¨ 2015 £© 04-025-06 2015-09-09 · 2014 · 1950 Ä꣬ÒôλѧºÍÓïÒôʵÑéÑо¿²úÉúÁË·ÖÎö ÓïÒôµÄз½·¨ºÍÀíÂÛ£¬¼´ Çø±ðÌØÕ÷ ÀíÂÛ£¬Òà³Æ ×÷ Çø±ðÐÔÌØÕ÷ £¬¼òдΪ DF”。Çø±ðÌØÕ÷À ÛÈÏ Îª£¬¸÷ÒôÖ®¼äµÄÇø±ðÊÇÒ»ÇÐÓïÒô±í´ïÒâÒåµÄÔ Òò£¬¶øÕ ©Çø±ð¶¼¿ÉÒÔÓöþ·Ö·¨»ò ż·Ö·¨Ôò À´ ÓèÒÔ·ÖÎöºÍ¹éÀà Õâ¸öÀíÂÛÔÚµ±Ê±¾ÍÊܵ½¹ú¼ÊÓï ÑÔѧ½çµÄÖØÊÓ£¬¹úÄÚÒ²ÓÐÁ˽éÉÜ ËüÒѳÉΪÏÖ´úÒô ϵѧÖеÄÒ»Ïî»ù´¡À ÛºÍÒôλ·ÖÎö·½·¨ Ó봫ͳÓïÒôÑ§Ï È£¬Çø±ðÌØÕ÷À ÛÔÚ·½·¨ ÉϸüÖÜÃÜ£¬²¢ÇÒÓÐÒ»Ì×ÑϸñµÄ¹æÔò ÕâЩ¹æÔòÓÐ µÄÒÔÑÔÓïÉùѧΪ»ù´¡£¬ÓеÄÒÔ·¢ÒôÉúÀíѧΪ»ù ´¡ ËüµÄ¸ÅÄîÐγɿÉÒÔ×·Ëݵ½ 20 ÊÀ¼Í 30 Äê´ú µÄ²¼À¸ñѧÅÉ£¬ÆäºóÓɸÃѧÅɵÄѧÕß¼ÓÒÔ¶¨ÐÍ£¬ ¼¸Ê®ÄêÀ´ÓÖ¾Èô¸ÉÓïÑÔѧÕßµÄÐÞ¶©²¹³ä£¬²»¶Ï ÓÐËù¸Ä½ø µ½½ñÌìËäÈ»»¹Óв»Í¬µÄ¿´·¨£¬µ«×ÜµÄ À´Ëµ£¬Ëü¶ÔÓïÒôµÄÃèÊö ·ÖÀàºÍÔÚÈô¸Éѧ¿ÆÖÐµÄ Ó¦Óã¬Æä³É¾ÍÊÇÓ¦ÓèÒԿ϶¨µÄ Çø±ðÌØÕ÷µÄÔʼ¸ÅÄîÆðÔ´ÓÚ 20 ÊÀ¼Í 30 Äê ´ Ý¿ËµÄ ²¼À¸ñѧÅÉ £¬´ú±íÈËÎïΪ¶í¹úµÄ ±ð´Ä¿ËÒÀ£¨ W.Trubetzkov £© Ëû´´Á¢ÁËÒôλ¶ÔÁ¢ ż·Ö £¬¼´¶þÔª¸ÅÄ²¢°Ñ¶ÔÁ¢µÄÐ À Í Õâ¸öѧÅɵÄÁíÒ»¸ö´´Ê¼ÈËÒ²¾ ¿ËÒÀµÄ¼Ì³ÐÕߣ¬ÃÀ¹ú¼®µÄ¶í¹úÓï £¨ R.Jakobson £©ÈÏΪ£¬ÈËÃǶÔÓïÒôµÄ±æ± Ò»µÄÐÔÖÊ£¬¶¼ÊÇÓÉÓÚż·ÖµÄ¸ÅÄî Ëû°Ñ¿Â ³±ð´Ä¿ËÒÀ£¨ W.Trubetzkov £©µÄ¸÷Ïî¶ÔÁ¢¶¼¼ò» ¶þÔª¶ÔÁ¢£¬²¢°Ñ¶ÔÁ¢µÄÐÔÖÊ·ÖΪ ¶ÔÁ¢ Óë ¶Ô±È Á½ÀàÇø±ð 。“¶ÔÁ¢ µÄÇø±ðÊÇÕâÁ½¸öÒô£¬Ò» ½ÚΪÀý£¬ËüÃÇÖ®¼äÖ»ÓÐÒ»¸öÌõ¼þ 25 DOI:10.13953/j.cnki.syjyyj.2015.04.005

A Brief Review of The Phonemes of Modern Uyghur Language

  • Upload
    pku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双语教育研究Bilingual Education Studies

第 2 卷第 4 期 2015 年 12 月Dec.2015Vol.2 No.4

浅谈现代维吾尔语的音位

艾则孜·阿不力米提1 艾扎木·艾拜都拉2

(1.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2.新疆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 要:文章梳理了不同的区别特征学说,在此基础上初步地描述了维吾尔语的音位。通过对维吾尔

语音位系统的研究,认为对维吾尔语音位系统起作用的区别特征项总共有 13 对,这 13 对区别特征项目综

合起来构成了现代维吾尔语音位的基本框架。凡是负荷量大的特征就是在某种语言的音系中真正起作用

的区别特征;而负荷量小的特征是属于羡余特征,且和这种语言的自然类和音系格局无关。由此可知,前

后、清浊是维吾尔语辅音的显著区别特征,而送气、不送气是羡余特征;前后、圆唇性以及音节性等特点是

维吾尔语元音的区别特征。

关键词:区别特征;维吾尔语;负荷量

中图分类号:H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67(2015)04-025-06

收稿日期:2015-09-09

作者简介:艾则孜·阿不力米提,北京大学中文系 2014 级博士生;艾扎木·艾拜都拉,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1950 年,音位学和语音实验研究产生了分析

语音的新方法和理论,即“区别特征”理论,亦称

作“区别性特征”,简写为“DF”。区别特征理论认

为,各音之间的区别是一切语音表达意义的原

因,而这些区别都可以用二分法或“偶分法则”来予以分析和归类。这个理论在当时就受到国际语

言学界的重视,国内也有了介绍。它已成为现代音

系学中的一项基础理论和音位分析方法。与传统语音学相比,区别特征理论在方法

上更周密,并且有一套严格的规则。这些规则有

的以言语声学为基础,有的以发音生理学为基

础。它的概念形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

的布拉格学派,其后由该学派的学者加以定型,

几十年来又经若干语言学者的修订补充,不断

有所改进。到今天虽然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总的

来说,它对语音的描述、分类和在若干学科中的

应用,其成就是应予以肯定的。①

一、区别特征学说的萌芽和发展

区别特征的原始概念起源于 20 世纪 30 年

代捷克的“布拉格学派”,代表人物为俄国的柯鲁

别茨克依(W.Trubetzkov)。他创立了音位对立的

“偶分”,即二元概念,并把对立的性质分为若干

类型。这个学派的另一个创始人也就是柯鲁别茨

克依的继承者,美国籍的俄国语言学家雅克布逊

(R.Jakobson)认为,人们对语音的辨别是二者择

一的性质,都是由于偶分的概念而得的。他把柯

鲁别茨克依(W.Trubetzkov)的各项对立都简化为

二元对立,并把对立的性质分为“对立”与“对比”两类区别。“对立”的区别是这两个音,一般以音

节为例,它们之间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而其余条

少数民族语文学习

25

DOI:10.13953/j.cnki.syjyyj.2015.04.005

双语教育研究Bilingual Education Studies

第 2 卷第 4 期 2015 年 12 月Dec.2015Vol.2 No.4

件都相同。雅克布逊(R.Jakobson)和美国语言学

家哈勒(M.Halle)和方特(G.Fant)在考察了上百

种语言材料以后奠定了偶分法,根据当时言语生

理分析和声学分析的进展程度,在偶分概念的基

础上把所有的语音区别特征列为 12 项“最小对

立体”,并作为分析语音的标准。区别特征理论及其法则在 20 世纪 60 年代后

不断有西方学者对其加以介绍、评论和补充。比较

著名的有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和

哈勒(M.Halle)的体系。这个体系略去了一些声学

的特征,而改用一些生理发音部位的项目。

二、各家的区别特征理论

(一)柯鲁别茨克依(W.Trubetzkov)的区别特征

柯鲁别茨克依(W.Trubetzkov)根据以下基

础对区别性对立进行分类:第一,它们与整个对

立系统之间的关系;第二,对立成分之间的关

系;第三,它们的区别性作用的范围。(二) 雅克布逊 (R.Jakobson) 和哈勒(M.

Halle)的区别特征

雅克布逊(R.Jakobson)和哈勒(M.Halle)的

区别特征以语音的二元对立为基础。他们认为,

说话人言语中的区别信息都给受话人以二者择

一的选择,因此建立了“偶值特征”,也就是二分

法特征的理论。语音的偶值特征可被分为两类:

一类是只有条件项不同的“对立”的区别,如 bit和 dit 的区别,b 和 d 都是浊塞音;另一类是只有

发音部位不同,即双唇和舌尖的区别,其中 b 和

d 是“最小对立体”。②

雅克布逊(R.Jakobson)等的区别特征理论

以语音的声学分析为主,发音生理为辅,把世界

上一切语音的本质性特征分成 12 个对立体,归

为 3 种类型的特性:响度特征、长度特征和声调

特征。这些特征共包括了 12 个基本对立项,即

最小对立体。其中,响度特征分为:元音性/非元

音性,辅音性/非辅音性,鼻音性/口音性,集聚性/分散性,突发性/延续性,粗糙性/柔润性,急刹性/非急刹性,浊音性/清音性;长度特征分为:紧音

性/松音性;音调特征分为:沉钝性/尖锐性,降音

性/非降音性,升音性/非升音性。(三)雅克布逊(R.Jakobson)、哈勒(M.Halle)

和方特(G.Fant)的区别特征

雅克布逊(R.Jakobson)和哈勒(M.Halle)在发

表《音系学与语音学》之前,就曾和方特(G.Fant)发表过《言语分析导论》,副标题为“区别特征及

其相互关系”。其中,主要是把雅克布逊(R.Jakobson) 等的区别特征用声学解释并以世界各

种语言的语音为例证,此后几经修订再版。他们在

书中系统提出,各语言里所有可能的音系对立都

可以用元音性、浊音性、急刹性、辅音性、鼻音性、纯音性、集聚性、延续性、平音性、分散性、粗糙

性、尖锐性、紧音性等 13 个特征来说明。这些特征体现了三个领域的创新:第一,特征

是用来解决音系学上的对立区别的,而不是用来描

写语音学上的音段的;第二,特征在本质上都是二元

的;第三,特征主要是用声学术语来定义的。③

(四) 乔姆斯基 (N.Chomsky) 和哈勒(M.Halle) 的区别特征系统

在雅克布逊(R.Jakobson)等的区别特征论著

发表之后,经过十五六年,美国的乔姆斯基(N.Chomsky)和哈勒(M.Halle)于 1968 年在声学特征

基础上制定了附加生理发音部位的若干对立体的

区别特征。他们对二元特征也有一些修订,允许多

元特征的存在。他们的这一系列法则在其所著《英

语的音型》一书中发表。此书问世后,语言学界竞

相引用或加以评论,提到此书时常简写为“SPE”。乔姆斯基(N.Chomsky)等的区别特征主要

为:前/非前,顶/非顶,分布性/非分布性,后/非后,高/非高,低/非低,圆唇/非圆唇,紧张/非紧

张,鼻音/非鼻音,边音/非边音,粗糙性/非粗糙

性,延续性/非延续性,即除性/延除性,浊音性/非浊音性,辅音性/非辅音性,元音性/非元音性,响

音性/非响音性,音节性/非音节性。(五)彼得·来福吉(Peter Ladefoged)的区别

特征系统

美国的彼得·来福吉(Peter Ladefoged) 是

用语言学的观点来对待语音分析的学者,他强

少数民族语文学习

26

双语教育研究Bilingual Education Studies

第 2 卷第 4 期 2015 年 12 月Dec.2015Vol.2 No.4

调音系的建立不能孤立地从语音方面考虑,而

应照顾到音位在一个特定语言中的作用。另

外,他对二元对立的分析法也有意见,其在 1971年发表的《语言学的语音学初探》一书中谈到多

元区分与二元区分的关系时指出:“可以用若干

个对立特征来进一步解释任何的多值特征;而

任何二元系统都可为其提供一套标记的法则,

使它似乎包括了多值特征。”彼得·来福吉(Pe-ter Ladefoged)把区别特征扩充为 20 项,其名称

与前述特征相同的有:浊音、鼻音、响音、沉钝性以

及高和后的两个部位和音节性;他增加的有:喉音

性、软腭性、送气、发音部位、唇化、闭塞性、边音、颤音、闪音、幽音、圆唇化、咽宽性、卷舌性等。④

三、维吾尔语的区别特征

我们利用区别特征理论探讨现代维吾尔语

的音位模式时,要结合维吾尔语的音系特点,对

一些对立体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把一对区别

特征项目分为二对对立项目来使用。这样我们

可以根据区别特征理论对现代维吾尔语音系的

真实面貌进行分析并描写。现代维吾尔语共有 32 个音位,即 ɑ,藓,e,i,

o,覬,u,y,b,p,f,m,w,d,t,z,s,n,l,r,諨,誦,蘩,

廾,ɡ,k,χ,耷,j,q,,h。如果我们以[+/-音节性]为标准,对全部音位进行分析,那么,可以把 32 个

音位分成第一种两大类,即“音节性”音类和“非

音节性”音类:ɑ,藓,e,i,o,覬,u,y 等 8 个元音属于

“音节性”这一类;b,p,f,m,w,d,t,z,s,n,l,r,諨,

誦,蘩,廾,ɡ,k,χ,耷,j,q, ,h 这 24 个辅音属于“非

音节性”这一类。如果我们以[+/-辅音性]为标

准,可以把 32 个音位分成第二种大类,即“辅音

性”音类和“非辅音性”音类:属于“辅音性”这一

类的音位有 24 个,分别为 b,p,f,m,w,d,t,z,s,n,l,r,諨,誦,蘩,廾,ɡ,k,χ,耷,j,q, ,h;属 于“非 辅

音性”这一类的音位有 8 个,分别为 ɑ,藓,e,i,o,

覬,u,y。如果我们以[+/-响音性]为分类标准,可以

把 32 个音位分成第三种大类,即“响音性”音类

和”非响音性”音类:属于“响音性“这一类的音

位有 15 个,分别为 ɑ,藓,e,i,o,覬,u,y,j,m,w,n,l,r,耷;属于“非响音性”这一类的音位有 17 个,分

别为:d,t,z,s,蘩,誦,諨,,k,廾,χ,q,ɡ,h,b,p,f。以上内容是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

划分出来的音位类型。我们按等同的方法对辅音

性、响音性进行二次分类。我们同样可以对其中

的每一个大类进行次分类。进行这种分类时,我

们以[+/-响音性]和[+/-辅音性]仍然可以作为再次

分类的标准。如用[+/-辅音性]这一标准,对“非音

节性”音类进行再分类,可以得出“辅音性非音

节”音类和“非辅音性非音节”音类等两种次类。其中,“辅音性非音节”类指的是:b,p,f,m,d,t,z,s,n,l,r,諨,誦,蘩,ɡ,k,χ,耷,q,h, ,廾;而“非辅音性

非音节”类指的是:w,j 这两个半元音。需要说明

的是,关于 w,j 这两个音位的类属是可商榷的,

在以后的研究中会继续探讨,本文先不作说明。当我们用[+/-响音性]这一标准对“辅音性”音类

进行再分类时,可以得出“响音性辅音”类和“非

响音性辅音”类两个小类来。其中,“响音性辅音”类指的是:m,w,n,l,r,j,耷;“非响音性辅音”类指

的是:d,t,z,s,廾,諨,誦,蘩,ɡ,k,q,χ,h,,b,p,f。下面我们将描述维吾尔语音位总体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对维吾尔语音位次系统和各类

子系统中的音位的区别特征用矩阵表进行描写

(见图 1、2、3、4、5、6、7、8、9、10)。从以上维吾尔语音位区别特征矩阵表可以

看出,一共有 13 对区别特征项目综合构成现代维吾

尔语音位的基本格局。它们是:[+/-音节性]、[+/-辅音性]、[+/-响音性]、[+/-高位性]、[+/-后位性]、[+/-前位性]、[+/-圆唇性]、[+/-前部性]、[+/-舌脊

性]、[+/-浊音性]、[+/-延续性]、[+/-鼻音性]、[+/-边音性]。这些项目中,[+/-音节性]、[+/-辅音性]、[+/-响音性]是主类特征项目,是对整个音位系统

进行基本分类的标准。这 13 对区别特征项目综

合起来构成了现代维吾尔语音位的基本框架。

四、维吾尔语音位区别特征的负荷量

区别特征的负荷量既包括对该语音系统中

少数民族语文学习

27

双语教育研究Bilingual Education Studies

第 2 卷第 4 期 2015 年 12 月Dec.2015Vol.2 No.4

图 1 现代维吾尔语音位的总体格局

全部音位的覆盖程度,也指对不同性质、不同发

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因素的区别。若某项区别

特征覆盖了该语音系统中的全部音位,那么其

涵盖量就大,负担量也大;若某项区别特征既区

别元音又区别辅音,且同时区别不同发音部位

和方法的几组辅音,那么其区别音位的量次就

多,负荷量也大。⑤

表 1 维吾尔语元音区别特征

区别特征 ɑ 藓 e i o u 覬 y音节 + + + + + + + +响音 + + + + + + + +高 - - - + - - + +后 + - - - + + - -低 + + - - - - - -前 - + + + - - + +非低 - - + - + - + -浊音 + + + + + + + +延续音 + + + + + + + +鼻音 - - - - - - - -圆唇 - - - - + + + +舌脊 - - - - - - - -边音 - - - - - - - -辅音 - - - - - - - -

图 2 维吾尔语[- 辅音性]音位的格局

图 3 维吾尔语[- 辅音性]音位的矩阵表

图 4 维吾尔语[+ 辅音性]音位的格局

图 5 维吾尔语[+ 响音性]音位的矩阵表

图 6 维吾尔语[- 响音性]音位的格局

图 7 维吾尔语[+ 延续性]音位的格局

图 8 维吾尔语[+ 延续性]音位的矩阵表

图 9 维吾尔语[- 延续性]辅音音位的格局

图 10 维吾尔语[- 延续性]音位的矩阵表

少数民族语文学习

28

双语教育研究Bilingual Education Studies

第 2 卷第 4 期 2015 年 12 月Dec.2015Vol.2 No.4

表 2 维吾尔语辅音区别特征

区别特征 b p f m w d t z s n l r 諨 誦 蘩 廾 ɡ k χ 耷 j q h音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响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非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浊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延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鼻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圆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舌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边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表 1 可知,就 8 个元音而言,它们都可以

成音节,都是响音、浊音以及延续性音位。8 个元

音都不是鼻音、舌脊音及有辅音性特点和边音

性特点。因此,以上的区别特征对维吾尔语音位

的分类意义不大,负荷量小。8 个元音音位主要

的区别特征有高低、前后以及圆唇与否。高元音

有 3 个,低元音有 2 个,非低元音有 3 个;前元

音有 5 个,后元音有 3 个;圆唇元音有 4 个,非

圆唇元音有 4 个。这样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到,

维吾尔语元音的区别特征的负荷量,其顺序为:

前/后,圆唇/非圆唇,高/低。从表 2 可知,在维吾尔语 24 个辅音音位

的区别特征项目中,音节性、高低性以及边音

性,除了一个边音 l 等特点的作用不大,因此,

这些区别特征的负荷量小。前后性、浊音性、响音性、延续性、鼻音性、圆唇性及舌脊性特点对

维吾尔语里 24 个辅音音位的区别作用较大。其中,有 17 个前辅音,7 个后辅音;15 个浊辅

音,9 个清辅音;11 个舌脊音,13 个非舌脊音;

11 个延续性辅音,13 个非延续性辅音;7 个响

音性辅音,17 个非响音性辅音;4 个唇音,20 个

非唇音;3 个鼻音,21 个口音。根据以上区别特

征的负荷量,我们可以将现代维吾尔语辅音区

别特征的负荷量排序为:前/后>浊/清>舌脊性/非舌脊性>响音性/非响音性>延续 性/非延续

性>唇音性/非唇音性>鼻音性/非鼻音性>边音

性/非边音性。

五、区别特征和羡余特征

根据语音特征可以得到音段等较大的语音

单位的自然类,从而显示音系的格局。其实这是

一种不太严格的说法,更确切的说法是把“语音

特征”换为“区别特征”。如果忽略音质上的小的差别,仅从区别词

形或语素音形的作用出发,全世界各种语言的

语音都可以用数量有限的语音特征,大约 20 多

个进行描写。而就某一个具体的语言而言,系统

用来区分词形的特征就更少了。根据在具体语

言系统中的作用,普遍的区别特征又可以再分

为区别特征和羡余特征两类。⑥如[+/-清浊]在维

吾尔语中是区别特征,而在汉语中不是区别特

征。[+/-送气]则相反,在维吾尔语中不是区别特

征,在汉语中是区别特征。在维吾尔语中,清浊的不同出现于所有可

能出现的位置:词首、词中、词末;而送气与不送

气的不同只出现在词首。也就是说,凡有送气与

否的地方都有清浊的不同,而有清浊不同的地

方不一定有送气与否的不同。清浊的分布比送

气与否的分布更广泛。这样,以清浊对立加上词

首的位置就可以预测出送气与否的特征。而清

浊的分布却不可能从送气与否的分布预测,因

少数民族语文学习

29

双语教育研究Bilingual Education Studies

第 2 卷第 4 期 2015 年 12 月Dec.2015Vol.2 No.4

[责任编辑]:马 梅

图 11 维吾尔族元音的音系表达式

为词中和词末位置既有清音,也有浊音,而它们

都只是不送气音。确定了不送气和词中或词末

的位置,还是不能预测它是清音还是浊音。凡能够用其他条件推出来的特征是被决定

的,不是区别特征,因而[+/-送气]不是维吾尔语

的区别特征。不能用其他条件推出的特征是决

定性特征,维吾尔语辅音的清浊符合这一条件。在描写音系系统中不是必须的、被决定的,

可是依然存在的,发音时还是用到的非区别性

特征叫羡余特征。由于是被决定的,所以可以由

规则加区别特征来生成,在音系的描写中可以

不逐一注明,而通过规则来确定。也就是说,得

到一个语言的区别特征之后,描写一种语言的

语音单位就可以用区别特征,羡余特征则统一

由规则引入添加,从而使描写简化。⑦

结合维吾尔语的区别特征、羡余特征以及

区别特征的音位负荷量等相关理论和规则,我

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有一种逻辑关系。也就是

说,凡是负荷量大的特征就是在这种语言的音

系中真正起作用的区别特征;而负荷量小的特

征属于羡余特征,并且和这种语言的自然类和

音系格局无关。下面我们通过分析维吾尔语的

元音系统来说明这一点。从图 11 中可以看出,首先,8 个

元音音位以特点区别于其他辅音。其

次,高元音有 i、u、y 三个,它们靠前后

与圆唇与否而彼此区别。ɑ、藓、e、i 同

样靠圆唇与否而区别于 o、u、覬、y 等元

音位。另外,根据维吾尔语的音节特点,元音是

音节的核心。在音节结构中,有几个元音,就有

几个音节。元音的[+音节性]特点是可以预测出

来的,不用从其他特征加规则推出来。因此,现

代维吾尔语元音音位的上述特征都是区别性的

而不是羡余性的。

注释:

①③鲍怀翘、林茂灿:《实验语音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4 年版,第 277 页。

②林涛、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第 212页。

④Peter Ladefoged,Keith Johnson. A Course in Phonetics,

Wadsworth Publishing,2010:262~270。

⑤张洋:《关于维吾尔语区别特征的原则》,《民族语文》,

2005 年第 3 期,第 67 页。

⑥⑦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47~50、60 页。

参考文献:

[1]张家騄.汉语普通话区别特征系统[J].声学学报,2005,(6).

[2]Carlos Gussenhoven,Haike Jakobs.Understanding Phonol-

ogy [M].London:Hodder Education,2005.

A Brief Review of The Phonemes of Modern Uyghur Language

Aizezi·Abulimiti1 Aizhamu·Aibaidula⒉

(1.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2.School of Literature,XinjiangNormal University,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nd, on its base, describes originally the phonemes in Uyghurlanguage. It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altogether 13 pairs of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through systematic study of Uyghurphonemes. These 13 pairs of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combine to form the basic structure of modern Uyghur phonemes. Ingeneral, the higher carrying weight, the more distinctive is the real function of the phoneme in the phonology of the language;and the lower carrying weight, the more redundant is the feature, and it is not related to the natural category or phonologicalpatterns of the languag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front and the back consonants, the unvoiced and the voiced consonants are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nd the aspirated and the unaspirated consonants are redundant features; the front and the backvowels, the round lip vowels and the syllables ar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vowels in Uyghur language.

Key word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Uyghur language;Carrying weight

少数民族语文学习

30

本期部分作者简介

陈宗振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维吾尔语、西部裕固语及

塔塔尔语的调查研究工作;出版专著1部 ,合著3部 ,在 《民族语文》等核心期刊上

发表学术论文10余 篇 ;1988年退休,至今仍继续进行力所能及的学术研究工作。

赵建梅

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双语教育及

教育人类学研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等科研项目3项 ,主编、参编教材3部 ,发表学

术论文30余 篇 ,其 中 核 心 删 论 文 10余篇。

▲丰国欣

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北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

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英汉对比语言学及第二语言认知心理研究;主持国家和省部

级等科研项目11项 ,出版专著2部 ,主编教材26部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张京花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省 部 级 教 学 研 究 成 果 奖 获 得、者 ;长期从事语言理论与对比分析及多语背景下少数民族双语、多语的习得研究;

主持、参 与 酿 獅 ® 部 纟 膀 麵 棚 麵 ,錄 学 术 做 3除 篇 。

1 9

H 张玲

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语言教研室副教授,文学博士;长期从事双语教学及双语对

比研究;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军队院校级科研项目1项 ,合著1部 ,参编教

材5部 ,发表学术论文48篇 ,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3篇。

艾则孜•阿不力米提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4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语音学;曾在中国社会科

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

民族语言语音声学参数统一平台建设研究"并负责部分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