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1821——1881

第十一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 ( 1821 —— 1881 ). 陀斯妥也夫斯基 一座被托尔斯泰的高山遮住了的 更高的山。 三大题材:贫穷、堕落、上帝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第十一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 1821——1881 )

陀斯妥也夫斯基• 一座被托尔斯泰的高山遮住了的更高的山。

• 三大题材:贫穷、堕落、上帝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国 19 世纪后半期伟大

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 他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

的“小人物”文学传统,致力于描写城市贫民。他主要通过城市贫民、小市民对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的恐怖和诅咒,反映了他们的悲惨生活以及惊恐不安的心理和思想。

生平与创作•被捕•死刑•苦役•土壤论•三大题材•< 穷人 >< 群魔 ><

白痴 >< 罪与罚 ><卡拉马佐夫兄弟 >

土壤论与更深层的关注

卡拉马佐夫气质

• “ 卡拉马佐夫”父子兄弟之间围绕着金钱和女人充满着猜疑、仇恨和斗争,最后演出一幕杀父丑剧而走向瓦解、灭亡。这个家庭的主要成员尽管身份不同、性格有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气质:思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行动上的极端卑鄙无耻和为所欲为,其具体表现是贪财、好色、任性。这即所谓的“卡拉马佐夫气质”。

长篇小说《罪与罚》

长篇小说《罪与罚》( 1866)是陀斯妥耶夫斯基( 1821—1881)的代表作。

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超人,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 作品着重表现主人公行凶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深感孤独、恐惧的精神状态,刻画他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小说一方面描绘了俄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贵族社会的罪恶;一方面也宣扬逆来顺受,从宗教中求解脱的思想。

艺术特色• 心理分析:拉斯科尔尼科夫 , 双重人格。无

情剖析。两条线索,但是,马尔美拉多夫一家只是衬托

• 复调结构:巴赫金的评价。多种音调: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强者哲学,索尼亚的东正教观念,卢任的极端个人主义,还有求实观念,无耻哲学等。在一件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各抒己见,但互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