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学学 学学学 () 学•学学学学 西 学学 学学学 () 学•学学学学 西

学记 (节选)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学记 (节选). 学记 (节选). 西汉 • 戴圣编纂. 西汉 • 戴圣编纂. 学记 《 学记 》 选自 《 礼记 》. 《 礼记 》 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 解释说明经书 《 仪礼 》 的文章 选集,是一部 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据传, 《 礼记 》 一书的编定是 西汉礼学家 戴德和他的侄子 戴圣。 戴德 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 《 大戴礼记 》 ,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 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 《 小戴礼记 》 ,即我们今天见到的 《 礼记 》 , 东汉 郑玄 注, 唐代 孔颖达 疏。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学记 (节选)

学记(节选)

西汉•戴圣编纂

学记(节选)

西汉•戴圣编纂

Page 2: 学记 (节选)

学记《学记》选自《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东汉郑玄注,唐代孔颖达疏。《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

Page 3: 学记 (节选)

〈学记〉:郑玄《礼记目录》说:“名曰‘学记者’ ,以其记人学教之义。”〈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Page 4: 学记 (节选)

疑难词语器:器具道;古代常常泛指一切规律、道理、主张、目的、思想等。这里主要指做人处世的道理和原则。君:名作动,统治。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虽:即使肴:带骨头的肉。旨:甘美的味道。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困:不通。自反:反躬自省。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功:效果。庸:功劳。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节:树的枝于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说:同 " 悦 " 。从容:同“舂容”, chōng róng 即撞钟。

Page 5: 学记 (节选)

第一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 注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 ·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Page 6: 学记 (节选)

一、论述教学对国家的重要性论证方法: 1、比喻

玉不琢,不成器比喻人出生后需要受教育方能成材

2、引用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论证亲师重教的重要性。

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人就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是很了不起的

Page 7: 学记 (节选)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注释:即使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 ·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就是这个意思。

Page 8: 学记 (节选)

二、论述教学关系:教学相长

比喻: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

比喻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Page 9: 学记 (节选)

第三节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 注释: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跟随老师学习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的软处开始,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师生共同愉快,来解说义理;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则响应得小声,重力敲打,则响应的声音就很响亮,一定要打钟的人重重撞击,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Page 10: 学记 (节选)

比喻:攻坚木先枝叶后节目,比喻问题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强调了问学必须由易而难,循序发问。。

三、论述学要善学,教要善教

比喻:撞钟小叩小鸣,大叩大鸣 形象说明什么是“善待问者” 比喻“待从容,然后尽其声”。 比喻因材施教的最好结果。对比:善学者和不善学者、善问者和不善问者

Page 11: 学记 (节选)

1\ 课文用了大量的比喻有:比喻论证玉不琢,不成器:比喻人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成材,懂得大理。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以“味美”比喻“道善”,论说只有学习才能懂得“道”的好坏。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攻坚木:先枝叶后节目,比喻问题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强调了问学必须由易而难,循序发问。撞钟:以钟发声比喻教学的效果。首先要经过敲击才能发声,强调了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教育。叩之小。大比喻教学的不同方式。“待从容,然后尽其声”。比喻因材施教的最好结果

2\对比论证:善学者和不善学者、善问者和不善问者

3\引用论证:《兑命》曰:

Page 12: 学记 (节选)

小结:

《学记》的教学论思想,贯穿了一个基本精神: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应积极思考,自觉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