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04. 學習目標. 知道日治時期的社會階級分佈 了解臺人受到差別待遇的情況 明白知識菁英所領導的政治和社會文化運動之內容. 社會階層的差別待遇. 課文整理. 日治時期的社會階層. 一、分化之因:深受殖民因素的影響 二、社會上層:在臺日人  1. 人數不多,昭和 18 年時,約佔總人口 6%  2. 擁有殖民政府的特權保護  3. 以公務員、教師、軍人及工商業者為主 二、社會底層:臺籍人士  1. 多為農民、漁民、勞工、礦工  2. 飽受剝削與壓迫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第一節 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第一節 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age 2: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04

Page 3: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學習目標學習目標

知道日治時期的社會階級分佈了解臺人受到差別待遇的情況明白知識菁英所領導的政治和社會文化運動之內容

Page 4: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社會階層的差別待遇 社會階層的差別待遇

Page 5: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一、分化之因:深受殖民因素的影響二、社會上層:在臺日人 1.人數不多,昭和 18年時,約佔總人口 6% 2.擁有殖民政府的特權保護 3.以公務員、教師、軍人及工商業者為主二、社會底層:臺籍人士 1.多為農民、漁民、勞工、礦工 2.飽受剝削與壓迫 3.曾發動多次抗議事件

日治時期的社會階層日治時期的社會階層課文整理課文整理

Page 6: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06

Page 7: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06

Page 8: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後藤新平治臺三策 後藤新平治臺三策

Page 9: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日人對臺人社會菁英的措施日人對臺人社會菁英的措施一、籠絡懷柔: 1.以「紳章」、「揚文會」、「饗老典」籠絡之

2.安排出任各式職務 3.專賣利益二、控制:運用「警察」予以監控威嚇

課文整理課文整理

Page 10: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06

Page 11: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臺灣社會、文化變遷的驅動力臺灣社會、文化變遷的驅動力1.臺人知識菁英的鼓吹2.殖民政府完成基礎工程 目的: A.榨取更多利益 B.證明日本治理殖民地的能力不下於歐洲的

白人3.引進各種現代制度

課文整理課文整理

Page 12: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07

Page 13: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07

Page 14: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日人在臺灣建設的影響日人在臺灣建設的影響有助於穩定政治秩序,繁榮經濟帶動臺灣社會的質變

1.免於傳染病威脅─ 1920年代前後2.平均壽命延長─配合「農業革命」3.容易接受新觀念、新事物 A.交通改善:

a.社會由封閉轉為流動 b.加速資訊的傳遞 B.教育普及,文盲減少

課文整理課文整理

Page 15: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07

日人在臺灣建設的影響日人在臺灣建設的影響

Page 16: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08

Page 17: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07

Page 18: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08

Page 19: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07

Page 20: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特色:雜糅日本化、現代化

課文整理課文整理

Page 21: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08

Page 22: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09

Page 23: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知識菁英的政治覺醒知識菁英的政治覺醒一、「臺灣同化會」:

1.成立: 1914年 2.領導人:板垣退助、林獻堂 3.主張:臺人向日人同化、臺人與日人平等 4.結果:與總督府抵觸,被強制解散 5.可視為臺灣人政治抗爭的開端

課文整理課文整理

Page 24: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09

Page 25: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知識菁英的政治覺醒知識菁英的政治覺醒二、政治運動1.啟發會2.新民會3.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課文整理課文整理

Page 26: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啟發會啟發會創立:

1.時地: 1918年─日本東京 2.人物:林獻堂、蔡惠如與在東京的臺留學生目的:撤廢〈六三法〉

課文整理課文整理

Page 27: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新民會新民會創立:

1.時地: 1920年─日本 東京 2.人物:蔡惠如、林獻堂目的:發起撤廢〈六三法〉運動作法:發行刊物作為臺灣人表達政治要求的園地─

1.《臺灣青年》 2.《臺灣民報》

課文整理課文整理

Page 28: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09

P110

1920年 1923年

Page 29: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改採「自治主義」路線改採「自治主義」路線背景:

一次大戰( 1914~ 1918)後,美國總統威爾遜  高倡民族自決 主張:林呈祿主張維持臺灣的特殊性,即設置擁有立法權、審查預算權的臺灣議會 具體作法:展開『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課文整理課文整理

Page 30: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10

Page 31: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時間:長達 14年 (1921~1934)發起者:林獻堂、林呈祿、蔡培火……目的:向日本國會要求設立「臺灣議會」,以限制臺灣總督府的權力,減輕臺灣人的痛苦結果:未成功影響:

A.喚醒臺民的自覺意識 B.培養不少臺人的政治菁英

課文整理課文整理

Page 32: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10

Page 33: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10

Page 34: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10

Page 35: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文化協會創立: A.時間: 1921年 B.倡設:林獻堂、蔣渭水等人目的:展開臺人的文化啟蒙作法:廣設讀報社、舉辦講演會……

成效:啟迪民智,喚起民眾政治意識分裂:因路線之爭 (1927年 ) A.主張合法抗爭─林獻堂、蔣渭水 B.主張農工運動─連溫卿 ( 掌權後稱新文協 )

課文整理課文整理

Page 36: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文協活動文協活動廣設讀報社:引導民眾閱讀反殖民運動的報導舉辦講習會:傳授臺灣、西洋歷史文化及現代 法律、經濟、衛生等知識開辦夏季學校:灌輸現代新知推動文藝活動: A.組織劇團,巡迴表演改良劇 B.支援「美臺團」放映社教電影 C.經常舉辨音樂會舉辦文化講演會:組織演講隊下鄉演說

課文整理課文整理

Page 37: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11

Page 38: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11

Page 39: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11

Page 40: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臺灣民眾黨臺灣民眾黨成立: A.時間: 1927年

B.人物:蔣渭水等人黨綱:確立民本政治、建設合理經濟組織、改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活動: A.舉辦演講─宣傳民權、自治觀念

B.發動勞工運動─配合臺灣工友總聯盟分裂: A.因積極發展勞工運動

B.林獻堂、蔡培火 1930年退出

課文整理課文整理

Page 41: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11

P112

Page 42: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12

Page 43: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12

Page 44: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成立:A.時間: 1930年

B.人物:蔡培火、林獻堂等人目標:推動地方制度改革成效: 1935年總督府開放州、市、街庄協議員半數民選

A.資格: a.須年滿 25歲的男子 b.年納稅額五圓以上 B.意義:為臺灣史上第一次的選舉

課文整理課文整理

Page 45: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12

Page 46: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12

Page 47: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農民運動農民運動緣起: 1925年發生「二林蔗農事件」─ 李應章等人號召 400 餘人成立「二林蔗農組合」,向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提出公布收購價格、共同監督甘蔗過磅等要求,遭拒與警方衝突,多人遭逮捕及判刑創立臺灣農民組合:

A.時間: 1926年 B.人物:簡吉、趙港 C.持續發展農民運動

課文整理課文整理

Page 48: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13

Page 49: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臺灣共產黨臺灣共產黨創始:

A.時地: 1928年─上海 B.領袖:謝雪紅、林木順、翁澤生 C.初隸屬:日本共產黨 臺灣民族支部發展:

A.被日本政府認定為非法組織 B.返臺借助新文協、農民組合發展勢力結果:隨者日本向外擴張,總督府緊縮民權,於 1931年遭禁

課文整理課文整理

Page 50: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13

P114

Page 51: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12

Page 52: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14

Page 53: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P113

19201920

Page 54: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好站連結好站連結明台高中 / 林獻堂文物館http://www.mtvs.tcc.edu.tw/lin/index.htm

認識臺灣 / 一、非武裝抗日 -1920年代的政治社會運動

http://tw-history.educities.edu.tw/c0601.htm

Page 55: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圖源出處圖源出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http://www.mtvs.tcc.edu.tw/lin/lin-13.

htm臺灣文化協會 http://www.mtvs.tcc.edu.tw/lin/lin-13.

htm〈臺灣民報〉 http://www.mtvs.tcc.edu.tw/lin/lin-13.

htm〈臺灣青年創刊號〉 http://tw-history.educities.edu.tw/c06

01.htm臺灣文化協會舉辦第一回夏季學校 http://www.mtvs.tcc.edu.tw/lin/lin-12.

htm臺灣民眾黨及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左:http://www.mtvs.tcc.edu.tw/lin/lin-13.htm右:http://www.mtvs.tcc.edu.tw/lin/lin-13.htm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活動現場 《台灣世紀回味時代光影》,遠流, 2000年。 http://tw-history.educities.edu.tw/c0601.htm臺灣工友聯盟成立大會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4/97.htm

1935年正式舉行投票的臺灣地方選舉 陳柔縉, 「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麥田出版社, 2005年。

二林事件被告與律師合影 《台灣史 100件大事》,玉山社, 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