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 Upload
    liuz

  • View
    53

  • Download
    6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鼎 - 镬 - 锅. 一、从歇后语看民俗. 重庆方言: 叫化子挑醋担儿 —— 穷酸 进茅厕不带草纸 —— 想不揩 茅厕里打架 —— 往屎 ( 死 ) 里打 黑人的爸爸跳高 —— 黑老子一跳 德国的麻雀 —— 得了 麻子跳伞 —— 天花乱坠. 天津方言歇后语. 电线杆上绑鸡毛 —— 好大的掸(胆)子 擀面杖吹火 —— 一窍不通 蛤蟆跳井 —— 不懂(咚) 耗子尾巴长疮 —— 没多少脓水. 二、方言和民歌研究. 方言在地域上的区别有时候能体现文化发展在时代上的差异。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Page 2: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鼎 -镬 -锅

Page 3: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一、从歇后语看民俗 重庆方言: 叫化子挑醋担儿 —— 穷酸 进茅厕不带草纸 —— 想不揩 茅厕里打架 —— 往屎 (死 )里打 黑人的爸爸跳高 —— 黑老子一跳 德国的麻雀 —— 得了 麻子跳伞 —— 天花乱坠

Page 4: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天津方言歇后语 电线杆上绑鸡毛 —— 好大的掸(胆)子 擀面杖吹火 —— 一窍不通 蛤蟆跳井 —— 不懂(咚) 耗子尾巴长疮 —— 没多少脓水

Page 5: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二、方言和民歌研究 方言在地域上的区别有时候能体现文化发展

在时代上的差异。 方言在地域上的区别还能反映不同地方文化

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说同一种方言的人,他们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都有其一致之处。因此研究方言对于了解民俗往往有很大的帮助。

Page 6: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欣赏几首民歌 江苏民歌——杨柳青 陕北民歌——圪梁梁 湖南民歌——双探妹 山西民歌——想亲亲

Page 7: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三、方言和地方文化风貌 1.亲属称谓的差异 2.同物异名和同名异指所见地方文化差异 3.方言中忌讳词和吉利词所见心理状态 4.方言反映已经消失的民俗

Page 8: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1.亲属称谓的差异温州 长沙 南昌 广州 阳江 厦门 福州

儿子 儿 崽 崽 仔 仔 仔 仔

奶奶 娘娘 娭毑 婆婆 阿嫲 阿嫲 妈仔阿妈

依嫲

Page 9: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女性称谓缺失 湖南岳阳临湘一带的亲属称谓缺少女性称谓。 爸爸 -爸 -大爸 妈妈 -爸 -细爸 叔叔 -细爷 阿姨 -细爷 祖父 -爹 -大爹 祖母 -爹 -细爹 哥哥 -哥 姐姐 -哥 弟弟 -老弟 妹妹 -老弟

这种称谓是中国古代称为的遗留。直到汉代,妹妹的称呼还没有出现,而叫女弟。更早一些的时候,姐姐叫女兄。祖父母都是

祖,父母亲都是亲。称谓分性别到汉代以后才

出现。

Page 10: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各地方言绰号称谓 糍粑屁股 小尾巴 屠夫张 阿德田将、阿生马懿、国庆师爷、恒生木莲、道中戆头……

Page 11: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2.同物异名和同名异指所见地方文化差异

Page 12: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Page 13: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Page 14: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Page 15: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Page 16: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Page 17: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Page 18: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同物异名和同名异指所见地方文化差异北方 南方

用小麦磨成的粉 面 面粉用小麦的粉制成的条状食品

面条 面

稻米 大米 米粟 米 小米用稻米煮成的饭 米饭 饭没有馅的馒头 馒头(没有馅) 淡包

馒头(无馅) 馒头(有馅,一般是糖馅)

Page 19: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冰、雪、霜北京 沈阳 成都 武汉 苏州 广州 梅县 厦门

冰 冰 冰 冰 冰 雪 雪 霜

雪 雪 雪 雪 雪 雪 雪 雪

霜 霜 霜 霜 霜 霜 霜 霜

冰棍儿

冰果儿

冰糕 冰棒 棒冰 雪条 雪基 霜条

Page 20: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3.方言中忌讳词和吉利词所见心理状态

在各种方言中都有一批禁忌词,特别是旧时使用得更普遍。某一些禁忌词在另一地并不一定是忌讳词。这种差异反映出各地人民心理状态的差异。

Page 21: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骂人的话 十三点:上海女性喜欢用“十三点”骂人,

指痴头怪脑、愚昧无知的人。“十三点”是把汉字的“痴”拆开而计的笔画数,隐指“痴”。“十三点”普遍流行后,上海又出现了许多俗语映射它,如:电话听筒(老式电话听筒有十三个孔)、福熙路(现在的延安中路,三字均为十三划)、 B拆开(英文字母 B拆开为 13)、十二点多一点等。

Page 22: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能称代人的动物 狗:四川方言以狗命名的乳名很多,如母狗、狗屎、狗儿、狗娃等。这是因为四川人认为狗有九条命,鬼邪惧怕它,因此,常在孩子称呼后加上个“狗”字。如:

来屎狗儿(爱尿床)、偷嘴狗儿、守嘴狗儿、好吃狗儿、逃学狗儿、屙尿狗儿、哭兮狗儿、碾路狗儿(喜欢跟在大人身后)、长眼狗儿(睡得很晚)、臊皮狗儿(调皮)。

东北也有“狗剩”这样的乳名。

Page 23: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能称代人的动物 驴:山东方言用“驴”指固执倔强的人或力

大无比:直驴、犟驴、野驴、大叫驴、顺毛驴。

Page 24: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王八、乌龟:古人对龟十分敬重,用龟甲占卜,以龟祈寿。至今日本人对龟的态度依然保持中国古代人的习惯。到元末明初,民间于玄武星座的蛇龟之形产生和流传了这样一个故事:龟蛇同族不同种,雄蛇常乘雄龟不在之际与雌龟交尾,但又怕雄龟及其尿液。雄龟一旦发现龟蛇交尾时即暗中爬行一周,用尿液将蛇围困,然后再与之决斗。当雄蛇无法逃走时,雌龟便用身体伏在雄龟尿液上,让蛇从自己的身上爬过去逃走。雄龟得不到雌龟的爱情,成了情场的败将,姑人们把不贞的妻子的丈夫叫做乌龟。清政府曾令妓户业主一律头戴绿帽子,与乌龟头颜色相似,姑又称妓院男性为龟公。

所谓王八,本为忘八,即忘掉了“忠孝悌谊仁义廉耻”的“耻”字。现在,龟、王八、鳖在民间一般充当詈词。如:龟儿子、鳖儿、鳖日的、王八蛋、王八犊子、鳖羔子、龟儿孙、鳖儿舅子、汉奸王八、王八熊、鳖王八。

Page 25: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大哥”不叫叫“二哥” 有个山东曹州人去南方做生意,当地一客店掌柜热情地称他为“老大”,却被这个曹州人打了一个耳光。为什么?山东人心目中,“老大”这个词是损人的。因为秦琼秦二哥为天下敬重,可他哥哥秦老大却是个偷鸡摸狗的家伙。武松武二哥景阳冈打虎美名扬,而他的哥哥老大却是个戴绿帽子的主。

Page 26: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二哥”不叫,叫三哥 在鲁东南人们的观念中,“二”含有贬义,指那些次等的、差一点的、不入正统的。例如:

二流子,二蛋(糊涂蛋)、二道贩子、二道毛(不务正业者)、二杆子(鲁莽者)、二鬼子(汉奸)、二河水(再嫁妇女)、二混子、二马虎、二手货(再嫁妇女)、二五眼(差劲儿的人)、二把刀(半瓶醋)、二不楞(傻子)、二道神(倒爷)。

尊称用“三哥”。 在四川,“老大”可指头头,“老二”、“二娃”则多指“男阴”。以前我们一起读书的时候有个同学名字叫“吴老二”,经常闹笑话。

Page 27: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不可乱称“伙计” 湖北方言里头常用“伙计”一词,一般来说,

对自己的同事、同伴、陌生人表示亲昵的称呼。不过一般来说,熟悉人之间用“伙计”多一些。比如夫妻之间相互称呼“伙计”是常见的。

但是在山西话中,“伙计”则是姘妇姘夫之间的相互称谓。

Page 28: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蛋”和“卵” 蛋,禽类或龟、蛇等所产的卵。

卵,凡物無乳者卵生。象形。

北京旧时口语忌用“蛋”,在以下几个词中都避用“蛋”字:鸡子儿(鸡蛋)、炒黄花(炒蛋)、松花(皮蛋)、木樨汤(打蛋汤)。

上海口语不忌“蛋”,而忌用“卵”,因为“卵”在上海话中指私处。

Page 29: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请说出带“蛋”的词语 混蛋 坏蛋 捣蛋 滚蛋 狗蛋 完蛋 傻蛋 操蛋 蠢蛋 王八蛋

Page 30: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先施公司” 广东人到上海开了一家百货公司,取名叫“先施公司”,结果发现那些老上海都不愿意到他那里买东西,后来才知道,原来上海话“先施公司”与“先死公司”读起来是一样的。

苏沪一带忌“死”,所以把“死”读成“喜”这个音。又由于“洗衣服”的“洗”和“喜”(死)同音,所以就把“洗衣服”说成“ da衣服”。

Page 31: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吉利词枚举 谐音吉利:北方民间结婚的时候,习惯在新婚夫妇

的洞房里撒上枣子、栗子,并唱《撒帐歌》: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撒上花生讨“生”之意。

浙北平民旧婚礼风俗,在接新娘子进家门的时候,要在家门口接连铺上几个麻袋,让新娘子踩着麻袋进门。这里是用“接袋”谐音“传宗接代”之意。

年糕:年年高。 鲤鱼:年年有余。

Page 32: 第五讲 方言与民俗

第二次录音作业 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录音 详细要求见公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