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 《》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Reality TV and its localization ———the example of I Am a Singer 中中中 10110110338 11 3 级级级级级

中国真人秀的演变与对原版的“本土化” —以《我是歌手》为例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中国真人秀的演变与对原版的“本土化” —以《我是歌手》为例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Reality TV and its localization

———the example of I Am a Singer

姓 名 李若诗

学 号 10110110338

班 级 11 级( 3 )班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导师姓名 杜心源 老师

二〇一五年五月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 II

“ ”第一章 围剿 中的 突围-- “ ” “ ”从 超级女声 到 我是歌手 .................1

第一节 “ ” “ ”芒果 超女 的 领跑 ..............................................1

第二节 “ ” “ ”群魔乱舞 后,电视真人秀的 寒冬 ......................2

第三节 “ ”《中国好声音》的 异军突起 ................................3

第四节 “ ”为名利而战 《我是歌手》反击战.........................5

第二章 “ ”旧瓶还得装新酒 ---《我是歌手》的本土化.................6

第一节 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逢.............................................6

第二节 “ ”急煞人事慢叙出,只因广告 滚滚来 ........................9

第三节 “真作假时假亦真”..........................................11

结语..................................................................................15

参考文献............................................................................16

致 谢.................................................................................17

I

中国真人秀的演变与对原版的“本土化”

——以《我是歌手》为例

论文摘要:中国版的《我是歌手》如何“一招制胜”,引发热议,将中国的电视真人秀带上新高峰。仅是购进海外版权的又一作品,还是符合了大众“消费心理”?仅是独立的一档“真人秀”节目,还是存在于一条前后相继的“真人秀”嬗变的链条中,代表着真人秀的发展方向?就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而言,一方面它是外国选秀类“真人秀”“本土化”的成功案例,另一方面,它也反映着“电视湘军”自“超女”弄潮,“限娱令”冲击,竞争对手超越后的“反击”与新飞跃。从它与韩国版《我是歌手》的差异中,可以发掘两国“真人秀”品牌营销的不同,从《超级女声》到《我是歌手》的演化路径,也代表着当下真人秀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只有将”真人秀“放在“共时”与“历时”的网络中,才能更好了解其形态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以及其“本土化”背后反映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真人秀 嬗变 本土化 消费心理

I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Reality TV and its localization

———the example of I Am a Singer

Abstract: Chinese I Am a Singer has got great prevalence and aroused heated

debate the minute it hit the market. Does its popularity result from the fact that it

derived from its original edition---Korean famed Reality TV ,I Am a Singer or it

intentionally catered to mechanisms of Pop Culture and Consumerism ? Is it a mere

Reality TV or a point in the chain of

On one hand, I Am a Singer is one of successful case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Reality show.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demonstrates how Hunan TV rose to fame by

bringing Super Girl( Chinese version of American Idol) into light and how it kept

holding the lead in TV-making after the devastating shock of policy.

It is effective way to obtain a clear picture of the difference in media and

audience of the countries by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he two TV programs.

Key words:Reality TV Evolution localization Consumerism

II

第一章“围剿”中的 突围-- 从“超级女声”到“我是歌手”

第一节 芒果“超女”的“领跑”

在2005年的“超级女声”前,中国电视业也进行“真人秀”的诸多尝试,

广东电视台通过借鉴美国的《幸存者》而打造的《生存大挑战》掀开了中国“电视

真人秀”的序幕。但是直到2005年,仿照《美国偶像》而创的《超级女声》,成为

了中国电视史上不可忘记的事件。“海选”是“超女”的“夺睛”之处。全国分为五大赛区,北至郑州,南到

广州,15万人报名,万众瞩目,“全民参与”,从总角小儿到八旬老媪,从

“性感尤物”到“邻家女孩”再到“中性女声”,泥沙俱下。“PK”“短信投票”是又一热点。从分赛区到总决选,每位选手的去留与场外

观众的去留,息息相关。李宇春以一首《我的心里没有你只有她》轰动,热情洋

溢的表演,中性外表的洒脱,独特自然的女中音,弥补了其唱功上的缺陷,在

成都唱区决赛中,其因场外短信投票206564票位列第一,而在全国总决赛中

1

因3528308票而高票夺冠。“短信投票”与“专业评审”形成了“分权”的局

面,甚至评委的权威,被场外“粉丝”的“死忠”而消解。海选的“草根”到

“民选”的偶像,公众用手机,一票一票投出他们“心中的女王”,公民仿佛

首次成为了“梦想”的见证人和决定者,引起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狂欢”。而我们发现,这场“狂欢”的风潮,不曾止步于“娱乐界”,它还蔓及到

“学术圈”,引起了一场事关“超女民主”的论争。《南方周末》首开风气之先,多篇社评,为“超女”点赞。老老实实一句话,这是一场“庶民的胜利”.民众之所以热爱,是因为站在舞

台上的不是帝王将相明星大腕,而是普通的“庶民”;民众之所以投票,是因为

“超级女声”是一场从头到尾由“庶民”参与的狂欢[1]

但也有理性的声音,质疑这种“超女的民主”,是否也只是“多数人的暴

政”,背后有着“资本”与“权力”的合谋。在“超女民主”的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那是金钱之手,权力之手,

是钱权合谋之手......当一次次结果按照民意无一意外地一一展现,有人大声欢

1[?] 《南方都市报》社论:《超级女声庶民的胜利》2005 年 8月 12日2

呼“庶民的胜利”的时候,在一旁乐不可支的,正是幕后那一只看不见的手,

那只通过盗用、把玩和操作民意而实现自己商业暴利的权力之手。[2]

无论,是“庶民的狂欢”,还是“学术的论争”,无一例外,他们都肯定

了《超级女声》在市场化运作中取得的巨大商业成功。还是而从《超级女声》中,

我们看到了资本与媒体紧密的结合,一场完美的整合营销。《超级女声》也将中

国电视业带到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第二节 “群魔乱舞”后,电视真人秀的“寒冬”

“红了超女,肥了湖南卫视,笑了中国移动”,这是一年后对“超级女声”

现象的理性总结。巨大商业利益的诱惑,巨大“明星效应”的光环,对电视台、

对跃跃欲试 的观众都有着无穷的“吸引力”。于是以“娱乐立台”为宗旨的湖

南台,趁热打铁,举办了2006年《超级女声》2007年的《快乐男声》,以期延续

“超级女声”的余温,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东方卫视也强力打造了《莱卡,我型

2[?] 许纪霖:《戮穿“超女民主”的神话》,载(南方都市报》,2005年8月29日。见豆瓣读书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085425/

3

我秀》《加油,好男儿!》两档以女性为目标群体的表演选秀型真人秀,以及之

后的《中国达人秀》。生活压力的增大,男女婚恋的失衡,也为各大卫视购买国外节目版权,制

造“婚恋交友型”真人秀,提供了契机。早年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北京卫

视的《今夜我们相识》,江苏卫视基于荷兰《take me out》版权上打造出的《非

诚勿扰》,东方卫视“周末王牌“的《百里挑一》《谁能百里挑一》。但是“趋之若繁鹜”未必为佳,电视真人秀节目良莠不齐,有一些向“猎

奇”“炒作”“挑战观众心理”“拉低道德下限”的方向滑动。2007年,国家

广电总局在下台通告批评并禁播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节目。8月23日,再次

叫停广东卫视启发于《天鹅》的国内首档女性整容类真人秀《美丽新约》,之后

2011年的《广电总局将加强电视上星综合节目管理》(俗称“限娱令”)以及

2013年的《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

(俗称“加强版限娱令”)为异常升温的“真人秀”浇了一盆冷水,截断了各

卫视“以数量取胜”“复制照搬”乘着“真人秀”的风头攫一桶金的念头。

4

一周两档黄金档娱乐节目,一年一部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两条“狠规

定”,不得不让各大卫视力保“王牌节目”,数着指标“过日子”,如何“用

好指标”“重质不重量”,便是各大卫视苦苦思索的问题,而“娱乐立台”为

宗旨的电视湘军,首当其冲,深受“限娱令”的巨大冲击,力保《快乐大本营》

《天天向上》两档金牌节目,意味着极大的压缩掉其他娱乐节目的播出空间,湖

南卫视阵营中开始分野,“高速公路乐队”、音乐制作人山河、《快乐大本营》核

心导演李蓓转投山东卫视。

第三节 《中国好声音》的“异军突起”

2012年,两岁的独立于体制外的灿星节目制作公司,购买入the voice of

Holland 的节目版权,制作出《中国好声音》,一石浪起,为肃杀的“真人秀”

吹进一丝新风。根据索福瑞公司统计数据,从第一期开播到十三期完美收官,

《中国好声音》收视率从1.5%飙升至4.1%,连续十二期稳坐”头把交椅”节目

15秒贴片价格从15万上涨至36万

5

《中国好声音》是以激励 的“限娱令”出台后,电视从业者向国家广电总

局交出的为数不多的满意答卷,而“创新”自是其题中之义。首先是“制播模式”的创新。独立于体制外的灿星节目制作公司与浙江卫视

签订“对赌协议”,灿星提供内容,浙江卫视提供平台,再者是“导师制度”的建立。 《中国好声音》不同于历届表演选秀类真人秀

之处在于其在国内首次使用“导师制度”。不同于“评委”,只作出单方面的

“裁定”,导师在裁定之前,会培训所选择的“学员”,避免“评而不教”的

问题。不同于主持人直接掌控整场录制,导师通过手中的选择权和裁决权间接地

掌控着全场。不同于“表演选手”,直接参加真人秀人为设定的比赛环节,导师

在指导自己学员比赛,与其他导师互动和冲突的过程中,也在参与着表演。由于

“导师”媒介形象的多样性,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地“喧宾夺主”,成为这

档音乐励志型节目的“主角”。纵观《中国好声音》一、二季导师设置:

第一季 第二季导师设置

刘欢 那英 庾澄庆 杨坤 张惠妹 那英 庾澄庆 汪峰

6

导师特点

实力唱将,音乐权威

流行天后,乐坛常青树

机智灵活,轻松幽默

草根歌手,励志传奇

台语天后,人气偶像

流行天后,乐坛常青树

机智灵活,轻松幽默

“摇滚青年”“自由文青”

导师们个性鲜明,性格互补,导师们的经典语录,我们也历历在目。可以说,2012年前的真人秀多是朝“平民明星化”的方向发展,他们通

过展示默默无闻的“草根”如何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将观众梦想见证人

的地位合法化,满足观众对他们话语体系内所谓“民主”“自由”的追求,而

众多过往的“真人秀”节目,在极短的时间中快速生产出一批“民星”,“每

个人都能成名五分钟”,但因为当年各大卫视选秀“真人秀”的抄袭跟风,”

冠军“过剩,供大于求,大浪淘沙后,所剩寥寥。“当年超女今安在”,有的

继续跑着龙套,有的息影嫁人,更有甚者,远渡东瀛,从了AV。正如克里斯·罗

杰克所述,“他们的成名得益于一些偶然事件,也得益于大众传媒机制.他们会

一下子成为大众传媒争捧的对象,又一下子被大众抛诸脑后”。[3]

3[?] 克里斯 罗杰克《名流--关于名人现象的文化研究》李立玮 周楠 张信然译 北京 新世纪出版社,2002 P85

7

“平民明星化”,“类名流”充斥荧屏,但有时“过犹不及”“物极则

反”,观众也悄悄对“海选”对“民选”丧失了兴趣,2011年黯然收场的《快

乐女声》便是最好例证。而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不晚一分,不晚一秒,来的刚刚好”,他

是一个过渡,在“造星”的过程中,也赋予已然的明星异质的身份,给明星主

动展现自己的机会,也给“真人秀”的发展悄然指名了一个方向。

第四节 “为名利而战”《我是歌手》

2012年,对于湖南台,是刻骨铭心的一年。“经历了100个月的高速成长

后,2012年是湖南卫视唯一出现下滑的一年”[4],而这对于称霸电视娱乐业

20年有余的“电视湘军”,可谓“没齿之恨”。而另一边,对手正劲,追兵日近。浙江卫视凭借《中国好声音》在收视率上

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在经济效益上,15秒100万的广告费,也是赚得“盆满

钵满”。

4[?] 邹玲《湖南卫视“反击战”》《中国企业家》2013.08 总第 429期 P77-P80

8

先期判断和形式创新,是湖南卫视不得不再次思考的问题,早期的廉价娱

乐节目、针对兴趣多变的年轻群体的“轻娱乐”方式,是否应该变得更有深度,

真人秀制作是否也应更有诚意?既然观众对“平民明星”的期待降低,而对窥

视“明星”隐私的渴望,日益上升,让“明星”登上真人秀,何尝不可?之前

江苏卫视《星跳水立方》的播出,证明了这一广阔的市场。况且,“草根”明星

限制堆积,质量参差,“限娱令”下,“真人秀”节目的“上马”机会本“千

载难得”,而芒果台没有“试错”的机会,那“弃草根”“保明星”自是明智

之举。而从技术操作层面来讲,韩国的广播电视业呈现“寡头垄断”的局面,国

营的KBS、MBC电视台和私营的SBS电视台,三足鼎立,而各电视节目仍以

“制播合一”为主,因为垂直整合制作、流通和传播环节,所以能最大限度为节

目制作提供资源。而芒果帝国是一个“体制内的帝国”,尚未完成市场化的改革,产业布局

并不先进,没有体制外机构“盘活市场资源”的能力,在湖南卫视尝试《中国好

9

声音》“灿星”那样的“制播分离”,自是短期内湖南卫视不愿做的。而孕育韩

版《我是歌手》的节目生产机制,恰与湖南卫视相近,也更有操作性。所以,2012年末。已从韩国MBC购入版权半年之久的《我是歌手》重回众人

视线中。

第二章 “旧瓶还得装新酒”---《我是歌手》的本土化

第一节 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逢

韩国MBC的《我是歌手》相似,都是实行“末位淘汰”方式,由大众评审团投票选出第一到第七名歌手。但”邀请什么样的歌手”,却差异甚大。韩国由于幅员较小,歌手的地域分化弱,多是“天下谁人不识君”。而中国,由于地域广大,以及两岸分治,港台内地歌手影响力辐射范围仍有差异,导演在邀请歌手的时候,会考虑其节目目标影响地区,将地域作为一大参考标准。

《我是歌手》第一季歌手来源地区(12位歌手) 内地 职业 5 沙宝亮、黄绮珊、陈明、羽泉、周晓鸥

选秀 1 尚雯婕 台湾 5 齐秦、辛晓琪、 杨宗纬、林志炫、彭佳慧 香港 1 黄贯中 其他 0

10

在第一季中,台湾歌手的数量占到了半壁江山,演唱曲目中台湾歌手的演

唱曲目则达到60 首之多,比例占总演唱曲目的一半有多,进而吸引了台湾四大

报《苹果日报》《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的持续关注,引起岛内民众和

娱乐业人员的广泛讨论。尤其是对林志炫、杨宗纬参商,“互争歌王”的传闻更

是沸沸扬扬。甚至因为岛内民众急切地关注,在“高收视率”的诱惑,台湾”以

新闻立台“的东森电视台,铤而走险,不顾两岸传媒协议,以“新闻Live报

道”形式同步直播“歌王之夜”,成为不折不扣的“东森盗播”社会事件。而“杨林惜败,羽泉夺冠”则引出岛内各大媒体的热议,台湾歌手和媒体都被彻底操弄,沧为陪衬中国歌手和节目的大配角。《我是歌

手》本来在台湾根本没人关注,后来却逐渐占据主要新闻频道。业界人士指出,电

视节目要红靠的是话题,台湾歌手影响力高,节目找台湾歌手上容易受瞩目,而决

赛节目中唱的歌又几乎都是台湾歌曲,这种找台湾人来背书、壮大自己声势之后,

就不需要你,甚至一脚把你踢开,是典型的`中国模式'。[5]

5[?] 台湾歌手沦配角中国模式“壮大声势就排除你” [N].自由时报,2013-04-14.焦点新闻A4.

11

虽然报道观点偏激,有失公允,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我是歌手》的人物

设定,取得了预期甚至是远超预期之外的效果。但是,台湾人气暴涨的同时,粤语歌曲、香港乐坛方面,关注比例失衡,仅

有黄贯中在前三期以及复活赛中献曲5首。所以第二季第三季才会请来香港发展

的G.E.M(邓紫棋)和古巨基。而且,也许是受第一季台湾歌手带来台湾民众高关注度的启示,第二季请来了带着面

纱的有异域风情的马来西亚女歌手茜拉,第三季在首发阵容中,邀请到新加坡“国宝级女歌手”陈洁仪,“补位“中又有韩版 “歌王”郑淳元的强势加盟,也使得其影响超出“两岸三地”。芒果台“把局做大”的野心,路人皆知。

《我是歌手》第二季歌手来源地区(12位歌手) 内地 职业 4 韦唯、韩磊、罗琦、满文军

选秀 2 周笔畅、张杰 台湾 4 曹格(马来西亚籍、台湾出道)、张宇、动力

火车品冠(马来西亚籍、台湾出道) 香港 1 邓紫棋 其他 1 茜拉(马来西亚)

《我是歌手》第三季歌手来源地区(13位歌手) 内地 职业 5 胡彦斌、韩红、孙楠、李荣浩、李健

选秀 2 张靓颖、谭维维 台湾 2 黄丽玲、萧煌奇 香港 1 古巨基 其他 3 陈洁仪(新加坡)、李佳薇(新加坡)、郑淳

元(韩国)

12

同时,第一季中,歌手年龄聚集在了60-70年代,而对目前年轻一代又巨

大号召力的歌手比较少,甚至有人质疑第一季歌手“二线歌手期待梅开二度,

咸鱼翻身”。一方面,这样的选手设置,应和了“怀旧”的主题,但是,也埋下

了让“电视湘军”的隐忧。前面让各大一线卫视惶恐的“限娱令”,在某些方面,却弄拙成巧,为电

视节目带来了新受众。广电总局“限娱令”之后,对娱乐节目播出的时间有所限制,必须在晚上

十点后播出,这本来是娱乐节目的一大劣势,可是没想到,因为现在年轻人的

生活规律发生了变化,夜猫子普遍偏多,阴差阳错之下,此一劣势,反而成了

节目的优势。[6]

电视台的经济效益,存亡之本,只消一道弯,就会交托到年轻人的掌心。年

轻人不但是广告投放商品的主力消费群,也是广告商眼里可争取的目标对象。[7]

“得年轻人者,得天下”,也许这也可以解释出第一季赛制调整的心理机制。同时,从第二季开始,在积累了人气和认可度后,歌手设置也开始调整。 三季《我是歌手》竞演歌手年龄段

6[?] 何映宇 《选秀出奇招,综艺收视高》《新民周刊》2013 年第 20期,总 741期,P287[?] 阙政 《得年轻人者,得天下》,《新民周刊》2013 年第 20期,总 741期,P28

13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三季60年代 7 5 1

70年代 4 3 6

80年代 1 2 6

90年代 2(邓紫棋、茜拉) 0

第二季,91年的“巨肺”邓紫棋,惊喜收获,人气飙升。其去年上半年

“吸金”5000万的商业成功也是节目在80后、90后人群中的成功的最好例证。 而第三季首发阵容的05年“超女”张靓颖以及“还珠党”的古巨基,不费

丝毫,只需登台亮相,便能勾起重返电视的“80后”“90后”的集体记忆。

第二节 急煞人事慢叙出,只因广告“滚滚来”

韩版《我是歌手》与中国版《我是歌手》在节目设置中的一大不同,便在于其

悬念揭晓的环节。比赛结果都是由现场的听审投票而得,韩版《我是歌手》是由

“音乐评审室“主持金建国宣布,而中国版则由总导演洪涛宣布。洪涛看似斯斯

文文,宣布起结果来给人凌迟之痛。无怪乎韩版“歌王”郑淳元在参加了中国

《我是歌手》后评价“在公布名字的时候,我觉得他(洪涛)非常残忍!比韩国

的导演残忍多了!”

14

不妨拿几近同时播出的韩版《我是歌手》和中国版《我是歌手》前5期宣布名

次环节时间和占节目总时长的比例做比较。 韩国版《我是歌手》

“宣布名次”环节起始时间 环节总时长2015-01-30

期1:00’08’—1:15’03” 14’59”

2015-02-06

期1:01’59’---1:08’01” 6’02”

2015-02-13

期00:59’02”---1:07’02” 8’

2015-02-20

期1:01’46—1:07’15 5’29”

2015-02-27期 0:59’53—1:07:06 7’13”

中国版《我是歌手》“宣布名次”环节起始时

间 环节总时长

2015-01-30期 86’08”—109’ 22’52”

2015-02-06期 89’25”--110’33” 21’07”

2015-02-13期 90’50”--106’49” 15’59”

2015-02-20期 82’14”--107’14” 25’

2015-02-27期 88’38”--112’14” 23’36”

韩版“宣布名次”环节占总时长的1/10 不到,有“反复重复”以延宕悬念,

但多是延迟一瞬,便给出答案(结合文本),而我们的洪导,确是”千呼万唤也

不出”,真可“偏是急杀人事,偏要细细写出”。15

一期《我是歌手》,时长不过110分钟,除开每位歌手的经验环节,最“吸

睛”的不外乎是洪涛导演宣布名次之时,可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这一环节竟

能占总时长的1/6左右。总导演亲自上阵的优势在于,如何能为节目制造看点,抢占收视份额,如

何勾起镜头前明星的好奇和紧张,从而将他们最真实的反映捕捉入镜头中,如

何吊足荧屏前观众的胃口,任其咒骂牢骚,却仍锁定频道,诸如此种,都了然

于胸心中。甚至,洪涛一边“磨磨唧唧”,还一边打趣道“韩红姐急了,观众乐

了,收视率上去了。”而卖足关子,与其说是图“收视率”,不如说是野心勃勃

地谋求“广告和广告受众”去的。差异的根源,来源于中韩两国的广告制度的差别。在韩国现行的针对电视”真人秀“的“广告法规政策”中,明令禁止在节

目当中出现广告和任何形式的植入性广告,而对真人秀冠名的企业,其名字仅

能出现在片尾幕后。若有违规,则会给以严厉处罚在中国,事则迥异,体制内的传统电视台,广告费用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

2012年,湖南卫视的整个广告收入为168亿元,占其所收入的85%。《我是歌

16

手》第一季,插播广告从15秒8.6万飙升至13万元,最后一期更是达63万。“死

忠“的“立白”,为取得三季《我是歌手》的独家冠名权,分别贡献1.5亿元,

2.35亿元和2.56亿元[8],“洗护合一新升级,立白天然皂液”的家喻户晓,自

也是湖南卫视的“投桃报李”。而软性的植入广告也比比皆是。“洪涛身边一瓶水”,“宣布结果来一口”,

百岁山选择在宣布名次的关键时刻和湖南卫视来一次“极简”营销 从第六季替

换掉导演手中提示卡的vivo X5max,配合其线下营销,营造出多次全网营销

事件。所以,洪涛的“从容不迫”“急事缓笔”,不仅有为节目营造悬念之功,也

有履行商业合约攫取最大利益之嫌。

第三节 “真作假时假亦真”

纵观中韩两版的《我是歌手》,似乎会察觉,韩版的《我是歌手》其更具竞争

性,歌手间对名次更加表在意,“硝烟味”浓,更“真枪实弹”。而中国版的《我

8[?] 郑晓芳 《我是歌手》是一个整合营销平台的引爆点《商学院》 , 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 2014 年 01期 P24

17

是歌手》,就如2015年2月07日那期的“过年煮火锅”,则有一种“合家欢”

“大团圆”的气氛。在第三期中,有誉为“亚洲Beyonce”的季琳,为避免被淘汰,和其音乐

制作人商量战术时,对和谁竞争,胜过谁都有直言不讳的讨论:音乐制片人:最佳战略是赢苏灿辉前辈季琳:我今天目标不是不垫底,是第一第二后第四期补位的歌手辉星,来时便有一通野心十足的告白,只奔“歌王

“而来:《我是歌手》是我要越过的山丘,毕竟出来定位是第一,不能只享受,战争

是时候开始了。而中国版的歌手间似乎都规避“谁输谁赢”的问题,反复强调“重在参

与”。“歌手互投”环节,对于“第一名”的归属,往往是如下两种情形。得第

一的人的惊讶与羞涩,和众明星吆喝的“请客”而歌手互投,也许节目设置的本意是通过歌手间的相互选择,激化人与人

之间的矛盾,但是,熟谙中国娱乐环境的明星们,“不费吹灰之力”,保持了

在镜头前的周全与和善,为人处世,滴水不漏,演播厅内始终是“惺惺相惜”,18

一团和气。这一环节最终也从“歌手互投”演化成了“歌手互捧”。有看过中国

版《我是歌手》的韩国网友Daum评价 휀라이터:[wk]몰입[/wk]도는 떨어지네요.

그냥 공연하는 것 같아요.(投入度不够,感觉就是在表演)。[9]

对比歌手对于为什么前来参加节目,韩国歌手也更坦诚。韩版第一期里,关

于参加《我是歌手》的理由,歌手们也是和盘托出。苏灿辉:在《我是歌手2》中被淘汰,真的精神崩溃,也有很多遗憾,其实

这次是有点害怕的,也很是苦恼,但是有再次发展的机会,所以就来了。Yanpa:20岁出道的7年,遭遇了七年的空白期,不是本意,但也只能经

历。好不容易回来了,刚刚落地,公司又遭遇解体,一直反反复复,孤军奋战做

音乐的时候,正好《我是歌手》邀请我,我就来了。 “梅开二度”的野心“昭然若揭”.但“坦诚以待”的勇气,也“真实可嘉”

而对比中国版的,却要突出的是那种“音乐的纯粹”“勿忘初心”,所以

经过剪辑,呈现给观众的只是一种情怀,一种对音乐的本真,无关名利。但事实

是这样吗?

9[?] 中国版《我是歌手》大热,韩国人如何评价? 沪江韩语,http://kr.hujiang.com/new/p447502/

19

空降补位的韩国“歌王”,曾在 “现场追述”中,讲述他来到中国《我是

歌手》舞台的原因。郑淳元:真心感谢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来到这里,这是第一个我想说的第二个我来到这里并不是想赢得比赛,我来到这里,是想更努力的展现出

最好的自己。 但是,“人红是非多”,赛后爆出的“郑淳元破产”的消息,使“ the

one”大驾“我是歌手”的动机有了“走穴捞金”的解读。可是也很尴尬地讲,

若the one 不这样表达,又能如何述说呢?“我是为了赚钱坏债的”,这样的

回答又能得到我们的认可吗?也或许说,在中国的电视舞台中,“真实与非真实”并不重要,或者说,

电视前的观众,想要的又是绝对的“真实”或“彻底的非真实”吗?我们渴望真实, “偷窥”的欲望不过是渴望真实的诉求。可是,当纤尘褪

去,真实尽现,我们却又作了什么呢?《我是歌手》第三季的韩红,也是在微博上遭到“狂轰乱炸”,对李荣浩,

语出惊人,“这潭浑水你趟不起”而被指摘排挤新人,“哥哥弟弟妹妹”的称

20

呼,被诟病拉帮结派,快人快语,陈洁仪走时脾气火爆对导演组的话,被理解

为“挑战导演权威”。乐坛老将,好为人师,本是善意;军旅歌手,豪气干云,也是常情。可是,

我们却拒绝这样的“真实”,我们却质问这样的“真实”。我们,需要的,是在荧幕前呈现给我们的那熟悉的、理想化的世界。我们期

望的是真人秀的参与者表演出我们的预判,“也因此,我们心甘情愿地接受

“隐含作者”配音、剪辑、排序、编辑后呈现给我们的视域。“前台后台”概念,在欧文·戈夫曼的“拟剧论”中率先被提出。戈夫曼认为

人处于社会关系之中时,有意无意都会扮演一定的具有约定性质的角色,而这

就是个体的“表演”,个体持续面对一组特定观察者所表现的、并对那些观察者

产生了某些影响的全部行为。而“前台”,是个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使用的、

标准的表达性装备[10],是其社会关系中的表现区域。特定的社会前台,具有稳定的性质,常常制度化变为“刻板印象”。中国的

电视观众,渴望从真人秀节目中看到的,并非是西方推崇的“冒险”“自我”

10[?] 【美】欧文·戈夫曼 著 冯钢 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 4月 P34

21

“财富“,而仍旧是儒家文化的“和为贵”。真人秀也很少赤裸裸拿钱来作为

“激励事件“,就算涉及钱,也是打着“梦想”的旗号,将“资本”整合进

“梦想”的叙述体系中。我们渴望的是,符合我们价值观的故事,叙述进真人秀

中。如果个体希望使自己的表演达到理想的标准,那么他就必须摒弃或隐瞒与

这些标准不一致的行为。[11]

从这一点,来分析孙楠的退赛,也再合适不过。 “歌王之夜”孙楠 “退赛”的理由是“想让我的弟弟妹妹们能够继续向歌

王冲刺,所以我决定放弃这一轮和下一轮的歌王争夺”。无论是真心所想,还是有意拔高自身,无病无疾的孙楠,要退赛,也只能

找这样的借口。暂且不论手法是否高明,只分析其操作机制。孙楠及其团队,深

知中国的理想文化推崇“为荣誉而战”“决不放弃”。但当“决不放弃”却最终

导致“荣誉不再”“廉颇老矣”时,孙楠便从中国文化中挖出了所谓的“提携

后辈”“尊老爱幼”,也一度以为,还能再度维护其“表演的理想”其实不难发现,作为隐形作者的编导,通过后期的剪辑,有意地在操纵着

11[?] 同上22

我们的视域,字幕、画面音、现场追述,都是绝佳利器。我们深知“真人秀”中

的操纵机制,但仍甘心,观赏其操纵后的结果。甚至,我们喜欢的就是发现“前台”表演一致性上的瑕疵,去评判节目的

真实与虚假,去指摘选手行为的失当,去诟病选手语言的过激,而这时电视前

伛偻的观众瞬间变得高大,因为他们占得了评判的高地。也许我们欣赏的是明知“内有隐情”,“表演者”却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

表演。演得合乎逻辑合乎期盼的,就是“真实”,而事情往截然不同方向发展,

就是“反常”。而真人秀的真假交织的内容,精神分裂的参与者,实则只是我们观众自身

生活的投射,因为关掉电视,投身工作时,我们自己也成了另一特定“前台”

的表演者,而这让人想起一段歌词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你决定不恨了/也决定不爱了/把你的灵魂挂在永远锁上的躯壳。这世界笑了/于是你合群地一起笑了当生存是规则不是你的选择于是你含着眼泪

23

飘飘荡荡跌跌撞撞地走着实则在那一刻,真人秀与社会生活,参与者与社会中的我们,是高度重合

的,仿佛那出《哈姆雷特》里的“戏中戏”。通过观看真人秀,我们获得“全

知”的视角,洞察了生活,这便足矣。

24

结语

我们看到的《我是歌手》,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从韩国MBC电视台购进版权而

打造的由明星参加的选拔类真人秀节目。它是共时性和历时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从2005年“现象级的”《超级女声》到12年的《中国好声音》,再到如今“现象

级”的《我是歌手》,实则它显示的是中国真人秀从萌芽期到成熟期发展的方向

从“平民明星化”到“明星平民化”的趋势。也记录着“娱乐立台”的湖南卫视

在娱乐方面的“独领风骚“,失利与再次“弄潮”。而与同时播出的原版节目的

差异,体现着电视“芒果”本土化的尝试,也反映着中国电视观众的消费心理。

25

参考文献

外文部分原著[1] Neil Postman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M] New York:Penguin Books

,1986.

译著: [1] 瓦尔特·本雅明著 《机械复制时代的文艺作品),[M] 王才勇译,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2]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

版社,2000。 [3] 让·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M]刘全富 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 2000。[4]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

林出版社,2011。

26

[5] 费思克《理解大众文化》,[M]张志扬主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6]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上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8。[7] 克里斯·罗杰克《名流--关于名人现象的文化研究》,[M]李立玮 周楠 张信

然译 ,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2。 中文部分 1 专著

[1] 谢云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7.

[2] 尹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7

致 谢

可能这是我这篇论文最畅所欲言却又饱含深情的部分。应该说直到毕业,我

才和我自己当初的选择达成了。当初是抗拒中文系的,认为难以”经世致用”认

为难以“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但当大三后开始在工作节奏快的“公关”行业实习时,才发现这四年是多

么的奢侈,可以奢侈到一个下午,听尊师们的文学讲座,奢侈到每个晚上,可

以伴着书香入睡,可以奢侈到拥有“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拥有这四年,也是多

么幸运,无论当初是否拒绝,无声无息,它仍在我感性的心田种下了“人文”

的种子,“思想独立,灵魂自由”,这恐怕会浸入骨髓,化为气质,无论今后的

行业有多么浮躁,仍能知道世间的至纯至美,并以此安放躁动的灵魂,坚守自

己的阵地求学四载,首先要谢谢母校,它提供的各种资源以及它为弥补“师范”带

来的局限性的努力。

28

同时要谢谢教授我所有课程的老师,虽学生天性叛逆,有时言辞偏激,却

能包容教导,“润物细无声”。更要谢谢四年培养我的导师,资质拙劣,导师却不离不弃,谆谆教诲,在

我留学方面给予莫大支持。更要谢谢父母,付出百分之百的爱,竭尽所能,支持我的梦想。也要谢谢自己,大学四年坚持不太功利的学习,在大学最后一年里,认清

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作了一学期的旁听生,阅读了很多自己喜欢的原文原典,

也希冀,“连点成线”,终有意义。

学生 若诗2015 年于华东师大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