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习近平 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的讲话中, 把进行了 600 余次战役战斗,征服冰山雪岭、穿 越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的长 征,首先概括为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 夺赤。”总书记引用的这句话典出《吕氏春秋·诚 廉》,用来讲述理想信念之坚定和永不变色,真 是形象,让我们再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理想 信念、革命精神、英雄气概、民族品质,总书记讲 话中反复出现的这些话语都指向人的精神建设。 “长征永远在路上。”这句话在我听来,指向 行动,指向深入实际去了解现实的民情世事,还 包括深入历史去了解民族和我们自身的来路。 这使我想起,我们曾说“报告文学是用脚走 出来的”,没有深入的采访,就不会有真实准确 生动的报告文学作品。其实,非止报告文学如 此。宋代诗人陆游就讲过: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 到潇湘岂有诗。”辛弃疾还写下: “莫望中州叹黍 离,元和圣德要君诗。”意为不要遥望着沦陷的 中原徒叹悲伤,本朝收复大业需要你写出雄壮 的诗篇。辛弃疾这首《定风波》谈的是他的文学 观,讲文章应当为现实社会的需要而作。 学习长征精神,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首先 是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有多么重要。红军 为什么要长征?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何 失败?今天我们都知道,因王明错误路线,以 及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德国军事顾问李德 的指挥严重脱离中国实际。从长征开始到遵 义会议,就是把毛泽东注重中国实际、注重事 实求是的精神找回来的过程。 毛泽东早在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的时候,就非常注重深入实际调查 研究。他在湖南写出的考察报告,以 及在中央苏区写下的《寻乌调查》 《兴国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等,都是 文章为现实需要而作的典范。我由 此想, “深入生活”的说法,意指要写 出为人民大众所需要、所称赞的作 品,是要真正了解民情、与人民大众 情感和语言相通的。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的“四 渡赤水”,就是注重实际的经典之 战。 3 万多红军不仅摆脱了国民党 40 万大军的重重包围,还能在运动中 给敌以打击。毛泽东注重中国实际, 这不仅因为他长期进行乡村调查, 心里始终有百姓愿望,看得见人民 力量;还因为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 熟悉,对中国古代兵法中注重山川 河流等地理因素的熟悉。 “四渡赤水”的奇迹,其 实就是注重实际,在人民的支持下如鱼得水。 “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习 近平总书记概括的这句话再次强调了人的精 神的意义。他接着引述了毛泽东主席曾经总 结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 播种机”。我由此再次想起毛泽东还曾经在古 田会议决议中写到:“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 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 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 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 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 意义,也就是失去红军存在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长征沿途唤醒民众的 伟大意义。文学艺术所具有的诉诸人的精神的 社会功能,也肩负着同样的使命。红军 长征到达陕北后,最早提出把红军长 征宣传出去的就是毛泽东。1937年2 月,第一部出自延安的长征文集《二万 五千里》因之出版,作者都是亲历过长 征的红军将士,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 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著名将领。 在长征奇迹的感召下,无数青年 学子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当年的延 安,比起国统区的东部城市,贫穷写 满土地,农民和士兵中的文盲在90% 以上。来自东部城市“腹有诗书”的青 年们,要从缺少文化的农民中看出美 来,并满腔热情地加以讴歌,不是一 件没有困难的事。 毛泽东在亲自做深入浅出的文 艺思想的讲演,他说自己也是个学生 出身的人,说那时,“知识分子的衣 服,别人的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 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但现 在,他在号召文艺战士要向工农兵学习。毛泽 东是真情实意的,目光自信而柔和,那目光表 明毛泽东已经能从贫穷而缺少文化的人们中 看见美,那情形有甚于从一幅斑斑驳驳、岁月 尘封的古老壁画中看出辉煌。 毛泽东希望从国统区来的青年学子能看 见人民、看懂人民。心有人民,这其实是毛泽 东一生中最大的收获。美国记者斯诺就在那 片土地上被这一点深深打动。 斯诺用美国人的眼睛,在那里惊讶地发现, 即使是十分粗糙的红军剧团的演出,也有如点 燃了一把伟大的火炬,照亮了站在地上看戏的 人们澎湃的热泪。艺术从来就是诉诸于人的情 感的,看到这场景,怎能怀疑那不是艺术呢? 没有欧洲的剧场和包厢,也没有国统区的剧 场里一边看戏一边嗑瓜子还把热毛巾抛来抛去 的条件,但是,红军的艺术家们在这里满足了真 正的社会需要。一个苦难民族的伟大梦想在这里 苏醒。一旦以汹涌澎湃之势苏醒,就不是梦想了。 斯诺因之看到了红星照耀的曙光。一个新的中国 正在母腹中躁动,她一旦呱呱落地,那哗哗泪水 灿烂之声就是这个民族最美的音乐。 有人说,“长征”是毛泽东最长的一首 诗。从井冈山到延安,这首诗的主题就是“为 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长征胜利纪念大会的讲 话中说:“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 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 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 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实现伟大的理想,没 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确,在新长征路上,还 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 “娄山关”、 “腊子口”需要征服。 当代文艺需要新长征。文艺新长征要求我 们像长征路上的红军将士那样,心中有理想、笔 下有人民。我们应当踏踏实实地去了解人民的 现实生活,了解广大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创造和 成就,创作出富有中国精神、中国情感、中国品 质,为人民大众所认同所喜爱的文艺作品。 118 每周一、三、五出版 (今日十二版) 2016 年 10 月 26 日 WENYI BAO 中国作家网网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 1949 年 9 月 25 日创刊(总第 4074 期)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93 代号 1-102 星期三 迎接第九次全国作代会 《倾听花开的声音》 江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年 8 月出版 新书贴 肖江的文化随笔集《倾听花开的声音》由 100 多篇短小精炼的文章组成。作为行业内颇有影响 力的经济学家,肖江用反思的眼光、感性的笔调, 把自己多年来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沉思考,通过 “文化”这条纤细而坚韧的神经,串连成几十年的 社会记忆和人生自省。 生活是文学的创作源泉,文学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 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 能充满活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 话中所强调的,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 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 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第八次作代会以来,中国 作协和各团体会员单位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 重要讲话精神,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引 向深入。广大作家积极响应号召,在一次次行走中收获了灵感, 收获了作品,也收获了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真挚情感。向人 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在文学界蔚然成风。 创新机制方法:完善深入生活的长效机制 5年来,中国作协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方式方法,面向基 层,讲求实效,通过定点深入生活、作家挂职、建立创作基地等 举措,为深入生活搭建渠道、提供保障。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 主席钱小芊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 题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工作,中国作协将继续探索和不断丰富 帮助作家深入现实生活的形式,鼓励知名作家带头下基层、参 加志愿服务,以挂职锻炼、双向交流等方式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同时,中国作协所属报刊社网将积极宣传长期深入生活的作家 典型,反映他们深入生活的情况,刊发优秀作品,扩大主题实践 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举 措,自 2010 年实施以来,先后有 367 名作家参与其中,出版著 作上百部,发表作品 400 余篇(首),其中多篇获得“五个一工程 奖”等奖励。2016 年,中国作协首次推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活动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扶持专项”,与17个部委合作开展重大 现实题材创作扶持专项,题材涵盖城市建设、文化变迁、生态保 护、金融改革等。此外,“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 95 周年、红军长 征胜利80周年”选题,“科技创新报国70年”项目,“2016:中国 报告”专项工程等,鼓励作家讲述中国故事,发出时代强音。 在中国作协的带动下,各团体会员单位纷纷行动起来,进 一步细化、完善定点深入生活机制,把引导作家深入生活、扎根 人民作为重中之重。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山东、湖南、福建等 地建立多个文学创作基地,引导作家深入一线、进入现场。河 北、陕西、内蒙古、山西等省实现作家挂职锻炼、深入生活制度 化,云南、宁夏、国土资源等作协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这项工作, 青海、西藏和新疆作协将其与驻村工作队工作相结合,组织作 家到农牧区挂职。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逐渐成为广大作家 的自觉追求。 开展主题采访:在行走中发现新天地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5年 来,中国作协开展了一系列重大主题采访写作活动。仅2016 年,中国作协就分5批组织150余位作家重走长征路,沿着当 年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团、红二十五 军长征路线采访。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作协组织 了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采访活动,作家们深切感受到 丝绸之路的深厚历史文化及“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中国作协 还组织作家深入科技创新第一线,以生动形象地反映科技创新 成果,书写几代科学家为中国科技发展作出的贡献。 各团体会员单位一方面围绕国家重大主题、项目工程组织 作家采访,另一方面结合本省工作重点和实际组织作家深入生 活。 “全国著名作家江苏行”、“龙江作家西北行”、“中国梦·文学 梦·湖南篇章”、“中原唱响中国梦”、“解读潮汕人精神文学采 访”、“吉林大地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行”、“百位作家走太行”、“荆楚作家走乡村”、“赣鄱情家国梦”、 “鲁甸地震采访”、“山东作家行业行”、“辽河寻流”等活动在社 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作家们在行走中发现新天地,创作出散文、 诗歌、报告文学等众多作品,为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 生活留下了鲜活的注脚。 身入、心入、情入:惠及更多基层文学人口 文学的根在基层,人民的需要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价值。中 国作协不断将工作重心下移,拓展公共文学服务,努力惠及更 多基层文学人口。今年 5 月,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 益大讲堂在宁夏西吉启动,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开讲第一课,为 宁夏各地的基层作家、文学爱好者带去了长达3个小时的讲 座。6月,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甘肃陇东革命老区为基层 作家进行第二讲,吸引听众千余人。7月,作家王树增在海南三 沙“哨兵大学堂”为基层官兵开讲第三课,与守岛官兵交流。目 前,全民公益大讲堂还有5场讲座正在组织落实之中,把文学 的种子撒向基层正是这项活动的初衷所在。 在基层,作家们身入、心入、情入,丰富自己,惠及他人。几 十年前,作家柳青“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 片”,在柳青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他的事迹被一次次提及, 如今,这样的精神和情怀在一代代中国作家之间传承。和人民 一道前进,这是柳青的精神和道路,也是新的时代对广大作家 发出的热切召唤。面对召唤,作家们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泥土 味儿重了,百姓情浓了。贾平凹、张炜、阿来、黄传会、徐剑、王宏 甲、欧阳黔森、范稳、邵丽、李骏虎、胡冬林、王小鹰……许多作 家的书房在城市、在农村、在军营、在海疆、在森林,他们把目光 投向山川、大地、河流,聚焦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注改革进程中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在 火热的生活中积累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文学素材,创作出了一批 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 5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广大作 家和文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 根人民,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把在生活中的收获和感 悟倾注于笔端,为前进中的中国谱写了动人的篇章。而正是他 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才推动了文学事业 的进一步繁荣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文学的高原之上必将 会矗立起一座座高峰。 新华社北京 10 月 23 日电 10 月 23 日,中共中央政治 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参观纪念红军 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纪念红军 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伟大长 征精神,加强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推出更多具有 强大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文艺作品。 本次展览由中国文联、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等 单位共同主办,展出了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和部队创作团队 精心创作的一批最新美术精品。在一幅幅反映血战湘江、 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草 地等题材作品前,刘奇葆与画家们交流探讨,了解创作情 况。他说,这些作品以中国画、油画的表现形式,再现红军 长征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彰显了崇高革命理想的伟大精 神力量,给人以坚定坚强、激昂向上的正能量,体现了艺术 家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 刘奇葆指出,文艺创作只有关注大时代、大题材、大事 件,才能推出震撼人心的大作品。明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建军90周年,再过3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再过5年是 建党100周年。要聚焦这些重大题材,深入挖掘蕴含的独 特思想价值、美学内涵,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 民、讴歌英雄的标志性作品,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 精神力量。要丰富表现形式和手段,用生动感人的艺术语 言、平易近人的艺术风格,塑造更多可敬可亲可爱的英雄人 物,让英雄形象闪亮起来,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不忘初心、继 续前进,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刘奇葆希望文艺工作者从光 荣的革命传统中汲取伟大精神力量,聚焦中国梦主题,聚精 会神抓创作,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刘奇葆还参观了国家博物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周 年大型馆藏文物展。 刘奇葆在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时强调 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向人民学习 向生活学习 作协五年工作巡礼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李晓晨 本报讯(记者 李晓晨) 10 月 22 日,由中国文联、中 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在中国国家 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十送红军》《血战湘江》《遵义曙 光》《四渡赤水出奇兵》《娄山关大捷》《彝海结盟》《飞渡泸定 桥》《翻越雪山》《草地铁流》《智夺腊子口》《直罗镇大捷》《大 会师》12 幅长 8 米、宽 3 米的作品,它们由来自中央军委政 治工作部宣传局、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广州美 院、湖北美院、鲁迅美院、西安美院的 12 个团队新近创作完 成。作品以长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为题材,以油画和 中国画的形式塑造了光辉的典型形象和激荡人心的场景, 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岁月,展览现场还展出了 写生手稿、创作草图等200余件。 据介绍,此次大规模主题性美术创作是深入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展览筹备历时一 年,主办方数次召开策划会、评审会。各团队通过重走长征 路、考证史料、搜集素材等方式,在最大程度尊重史实的基 础上,以当代艺术视角拓展了革命历史题材和主题性美术 创作的表现形式。参展艺术家在采访中表示,美术家们应 该用自己的作品来描绘这个时代的巨大变迁,反映人民群 众的精神面貌,表达这个时代的精气神,通过优秀的美术作 品激励和鼓舞人民群众走好新的”长征路”。本次展览将持 续至11月10日。 图为《十送红军》(中国画) 吴宪生(中国美术学院)作 以美术新作弘扬长征精神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在国博举行 本报讯 10月24日,由文化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 同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2016“汉学与当代中国” 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文化部副部长丁 伟等出席开幕式。 景俊海在致辞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 3 年来,沿 线各国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 相通,不断深化合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早期收获。我们有 足够的理由相信,“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将为世界的发展注 入新的动力,也将为世界中国学研究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为 中外学者的学术交流合作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希望各位 汉学家朋友从各自的专业视角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积极建 言献策。我想,这样的交流互鉴将使中国学研究的现实意 义更加突出。” “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自2013年首次举办以来,先 后邀请了逾百名中外专家学者围绕国际汉学和当代中国研 究的前沿话题展开研讨,已成为中外高端思想文化对话的 重要平台。在此次座谈会上,有来自26个国家的海外学者 参与,其中有 10 位学者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中方共有17位各领域专家,包括学者陈平原、范迪安、房 宁、葛剑雄、黄平、李国强、刘梦溪等。座谈会以“全球视野 下的‘一带一路’”为主题,就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 展、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 沿线各国之间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以及“一带一路”在全 球的影响与作用等内容展开讨论。 (欣 闻) 2016“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召开

向人民学习 向生活学习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1B161026_Print.pdf · 1949年9月25日创刊(总第4074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93 代号1-102 星期三

  • Upload
    others

  • View
    2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向人民学习 向生活学习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1B161026_Print.pdf · 1949年9月25日创刊(总第4074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93 代号1-102 星期三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习近平

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讲话中,

把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征服冰山雪岭、穿

越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的长

征,首先概括为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

夺赤。”总书记引用的这句话典出《吕氏春秋·诚

廉》,用来讲述理想信念之坚定和永不变色,真

是形象,让我们再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理想

信念、革命精神、英雄气概、民族品质,总书记讲

话中反复出现的这些话语都指向人的精神建设。

“长征永远在路上。”这句话在我听来,指向

行动,指向深入实际去了解现实的民情世事,还

包括深入历史去了解民族和我们自身的来路。

这使我想起,我们曾说“报告文学是用脚走

出来的”,没有深入的采访,就不会有真实准确

生动的报告文学作品。其实,非止报告文学如

此。宋代诗人陆游就讲过:“挥毫当得江山助,不

到潇湘岂有诗。”辛弃疾还写下:“莫望中州叹黍

离,元和圣德要君诗。”意为不要遥望着沦陷的

中原徒叹悲伤,本朝收复大业需要你写出雄壮

的诗篇。辛弃疾这首《定风波》谈的是他的文学

观,讲文章应当为现实社会的需要而作。

学习长征精神,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首先

是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有多么重要。红军

为什么要长征?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何

失败?今天我们都知道,因王明错误路线,以

及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德国军事顾问李德

的指挥严重脱离中国实际。从长征开始到遵

义会议,就是把毛泽东注重中国实际、注重事

实求是的精神找回来的过程。

毛泽东早在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的时候,就非常注重深入实际调查

研究。他在湖南写出的考察报告,以

及在中央苏区写下的《寻乌调查》

《兴国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等,都是

文章为现实需要而作的典范。我由

此想,“深入生活”的说法,意指要写

出为人民大众所需要、所称赞的作

品,是要真正了解民情、与人民大众

情感和语言相通的。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的“四

渡赤水”,就是注重实际的经典之

战。3万多红军不仅摆脱了国民党40

万大军的重重包围,还能在运动中

给敌以打击。毛泽东注重中国实际,

这不仅因为他长期进行乡村调查,

心里始终有百姓愿望,看得见人民

力量;还因为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

熟悉,对中国古代兵法中注重山川

河流等地理因素的熟悉。“四渡赤水”的奇迹,其

实就是注重实际,在人民的支持下如鱼得水。

“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习

近平总书记概括的这句话再次强调了人的精

神的意义。他接着引述了毛泽东主席曾经总

结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

播种机”。我由此再次想起毛泽东还曾经在古

田会议决议中写到:“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

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

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

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

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

意义,也就是失去红军存在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长征沿途唤醒民众的

伟大意义。文学艺术所具有的诉诸人的精神的

社会功能,也肩负着同样的使命。红军

长征到达陕北后,最早提出把红军长

征宣传出去的就是毛泽东。1937 年 2

月,第一部出自延安的长征文集《二万

五千里》因之出版,作者都是亲历过长

征的红军将士,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

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著名将领。

在长征奇迹的感召下,无数青年

学子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当年的延

安,比起国统区的东部城市,贫穷写

满土地,农民和士兵中的文盲在 90%

以上。来自东部城市“腹有诗书”的青

年们,要从缺少文化的农民中看出美

来,并满腔热情地加以讴歌,不是一

件没有困难的事。

毛泽东在亲自做深入浅出的文

艺思想的讲演,他说自己也是个学生

出身的人,说那时,“知识分子的衣

服,别人的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

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但现

在,他在号召文艺战士要向工农兵学习。毛泽

东是真情实意的,目光自信而柔和,那目光表

明毛泽东已经能从贫穷而缺少文化的人们中

看见美,那情形有甚于从一幅斑斑驳驳、岁月

尘封的古老壁画中看出辉煌。

毛泽东希望从国统区来的青年学子能看

见人民、看懂人民。心有人民,这其实是毛泽

东一生中最大的收获。美国记者斯诺就在那

片土地上被这一点深深打动。

斯诺用美国人的眼睛,在那里惊讶地发现,

即使是十分粗糙的红军剧团的演出,也有如点

燃了一把伟大的火炬,照亮了站在地上看戏的

人们澎湃的热泪。艺术从来就是诉诸于人的情

感的,看到这场景,怎能怀疑那不是艺术呢?

没有欧洲的剧场和包厢,也没有国统区的剧

场里一边看戏一边嗑瓜子还把热毛巾抛来抛去

的条件,但是,红军的艺术家们在这里满足了真

正的社会需要。一个苦难民族的伟大梦想在这里

苏醒。一旦以汹涌澎湃之势苏醒,就不是梦想了。

斯诺因之看到了红星照耀的曙光。一个新的中国

正在母腹中躁动,她一旦呱呱落地,那哗哗泪水

灿烂之声就是这个民族最美的音乐。

有人说,“长征”是毛泽东最长的一首

诗。从井冈山到延安,这首诗的主题就是“为

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长征胜利纪念大会的讲

话中说:“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

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

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

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实现伟大的理想,没

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确,在新长征路上,还

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

“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

当代文艺需要新长征。文艺新长征要求我

们像长征路上的红军将士那样,心中有理想、笔

下有人民。我们应当踏踏实实地去了解人民的

现实生活,了解广大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创造和

成就,创作出富有中国精神、中国情感、中国品

质,为人民大众所认同所喜爱的文艺作品。

文艺需要新长征

□王宏甲

118每周一、三、五出版(今日十二版)2016年10月26日

WENYI BAO 中国作家网网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

1949年9月25日创刊(总第4074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93 代号1-102

星期三

迎接第九次全国作代会

《倾听花开的声音》肖 江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8月出版

新书贴

肖江的文化随笔集《倾听花开的声音》由100多篇短小精炼的文章组成。作为行业内颇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肖江用反思的眼光、感性的笔调,把自己多年来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沉思考,通过

“文化”这条纤细而坚韧的神经,串连成几十年的社会记忆和人生自省。

生活是文学的创作源泉,文学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

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

能充满活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

话中所强调的,“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

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

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第八次作代会以来,中国

作协和各团体会员单位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

重要讲话精神,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引

向深入。广大作家积极响应号召,在一次次行走中收获了灵感,

收获了作品,也收获了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真挚情感。向人

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在文学界蔚然成风。

创新机制方法:完善深入生活的长效机制

5年来,中国作协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方式方法,面向基

层,讲求实效,通过定点深入生活、作家挂职、建立创作基地等

举措,为深入生活搭建渠道、提供保障。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

主席钱小芊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

题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工作,中国作协将继续探索和不断丰富

帮助作家深入现实生活的形式,鼓励知名作家带头下基层、参

加志愿服务,以挂职锻炼、双向交流等方式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同时,中国作协所属报刊社网将积极宣传长期深入生活的作家

典型,反映他们深入生活的情况,刊发优秀作品,扩大主题实践

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举

措,自2010年实施以来,先后有367名作家参与其中,出版著

作上百部,发表作品400余篇(首),其中多篇获得“五个一工程

奖”等奖励。2016年,中国作协首次推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活动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扶持专项”,与17个部委合作开展重大

现实题材创作扶持专项,题材涵盖城市建设、文化变迁、生态保

护、金融改革等。此外,“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红军长

征胜利80周年”选题,“科技创新报国70年”项目,“2016:中国

报告”专项工程等,鼓励作家讲述中国故事,发出时代强音。

在中国作协的带动下,各团体会员单位纷纷行动起来,进

一步细化、完善定点深入生活机制,把引导作家深入生活、扎根

人民作为重中之重。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山东、湖南、福建等

地建立多个文学创作基地,引导作家深入一线、进入现场。河

北、陕西、内蒙古、山西等省实现作家挂职锻炼、深入生活制度

化,云南、宁夏、国土资源等作协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这项工作,

青海、西藏和新疆作协将其与驻村工作队工作相结合,组织作

家到农牧区挂职。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逐渐成为广大作家

的自觉追求。

开展主题采访:在行走中发现新天地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5年

来,中国作协开展了一系列重大主题采访写作活动。仅2016

年,中国作协就分5批组织150余位作家重走长征路,沿着当

年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团、红二十五

军长征路线采访。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作协组织

了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采访活动,作家们深切感受到

丝绸之路的深厚历史文化及“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中国作协

还组织作家深入科技创新第一线,以生动形象地反映科技创新

成果,书写几代科学家为中国科技发展作出的贡献。

各团体会员单位一方面围绕国家重大主题、项目工程组织

作家采访,另一方面结合本省工作重点和实际组织作家深入生

活。“全国著名作家江苏行”、“龙江作家西北行”、“中国梦·文学

梦·湖南篇章”、“中原唱响中国梦”、“解读潮汕人精神文学采

访”、“吉林大地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行”、“百位作家走太行”、“荆楚作家走乡村”、“赣鄱情家国梦”、

“鲁甸地震采访”、“山东作家行业行”、“辽河寻流”等活动在社

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作家们在行走中发现新天地,创作出散文、

诗歌、报告文学等众多作品,为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

生活留下了鲜活的注脚。

身入、心入、情入:惠及更多基层文学人口

文学的根在基层,人民的需要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价值。中

国作协不断将工作重心下移,拓展公共文学服务,努力惠及更

多基层文学人口。今年5月,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

益大讲堂在宁夏西吉启动,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开讲第一课,为

宁夏各地的基层作家、文学爱好者带去了长达3个小时的讲

座。6月,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甘肃陇东革命老区为基层

作家进行第二讲,吸引听众千余人。7月,作家王树增在海南三

沙“哨兵大学堂”为基层官兵开讲第三课,与守岛官兵交流。目

前,全民公益大讲堂还有5场讲座正在组织落实之中,把文学

的种子撒向基层正是这项活动的初衷所在。

在基层,作家们身入、心入、情入,丰富自己,惠及他人。几

十年前,作家柳青“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

片”,在柳青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他的事迹被一次次提及,

如今,这样的精神和情怀在一代代中国作家之间传承。和人民

一道前进,这是柳青的精神和道路,也是新的时代对广大作家

发出的热切召唤。面对召唤,作家们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泥土

味儿重了,百姓情浓了。贾平凹、张炜、阿来、黄传会、徐剑、王宏

甲、欧阳黔森、范稳、邵丽、李骏虎、胡冬林、王小鹰……许多作

家的书房在城市、在农村、在军营、在海疆、在森林,他们把目光

投向山川、大地、河流,聚焦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注改革进程中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在

火热的生活中积累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文学素材,创作出了一批

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

5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广大作

家和文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

根人民,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把在生活中的收获和感

悟倾注于笔端,为前进中的中国谱写了动人的篇章。而正是他

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才推动了文学事业

的进一步繁荣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文学的高原之上必将

会矗立起一座座高峰。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10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

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参观纪念红军

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纪念红军

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伟大长

征精神,加强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推出更多具有

强大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文艺作品。

本次展览由中国文联、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等

单位共同主办,展出了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和部队创作团队

精心创作的一批最新美术精品。在一幅幅反映血战湘江、

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草

地等题材作品前,刘奇葆与画家们交流探讨,了解创作情

况。他说,这些作品以中国画、油画的表现形式,再现红军

长征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彰显了崇高革命理想的伟大精

神力量,给人以坚定坚强、激昂向上的正能量,体现了艺术

家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

刘奇葆指出,文艺创作只有关注大时代、大题材、大事

件,才能推出震撼人心的大作品。明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建军90周年,再过3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再过5年是

建党100周年。要聚焦这些重大题材,深入挖掘蕴含的独

特思想价值、美学内涵,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

民、讴歌英雄的标志性作品,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

精神力量。要丰富表现形式和手段,用生动感人的艺术语

言、平易近人的艺术风格,塑造更多可敬可亲可爱的英雄人

物,让英雄形象闪亮起来,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不忘初心、继

续前进,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刘奇葆希望文艺工作者从光

荣的革命传统中汲取伟大精神力量,聚焦中国梦主题,聚精

会神抓创作,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刘奇葆还参观了国家博物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

年大型馆藏文物展。

刘奇葆在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时强调

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向人民学习 向生活学习——作协五年工作巡礼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李晓晨

本报讯(记者 李晓晨) 10月22日,由中国文联、中

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在中国国家

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十送红军》《血战湘江》《遵义曙

光》《四渡赤水出奇兵》《娄山关大捷》《彝海结盟》《飞渡泸定

桥》《翻越雪山》《草地铁流》《智夺腊子口》《直罗镇大捷》《大

会师》12幅长8米、宽3米的作品,它们由来自中央军委政

治工作部宣传局、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广州美

院、湖北美院、鲁迅美院、西安美院的12个团队新近创作完

成。作品以长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为题材,以油画和

中国画的形式塑造了光辉的典型形象和激荡人心的场景,

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岁月,展览现场还展出了

写生手稿、创作草图等200余件。

据介绍,此次大规模主题性美术创作是深入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展览筹备历时一

年,主办方数次召开策划会、评审会。各团队通过重走长征

路、考证史料、搜集素材等方式,在最大程度尊重史实的基

础上,以当代艺术视角拓展了革命历史题材和主题性美术

创作的表现形式。参展艺术家在采访中表示,美术家们应

该用自己的作品来描绘这个时代的巨大变迁,反映人民群

众的精神面貌,表达这个时代的精气神,通过优秀的美术作

品激励和鼓舞人民群众走好新的”长征路”。本次展览将持

续至11月10日。

图为《十送红军》(中国画) 吴宪生(中国美术学院)作

以美术新作弘扬长征精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在国博举行

本报讯 10月24日,由文化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

同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2016“汉学与当代中国”

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文化部副部长丁

伟等出席开幕式。

景俊海在致辞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来,沿

线各国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

相通,不断深化合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早期收获。我们有

足够的理由相信,“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将为世界的发展注

入新的动力,也将为世界中国学研究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为

中外学者的学术交流合作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希望各位

汉学家朋友从各自的专业视角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积极建

言献策。我想,这样的交流互鉴将使中国学研究的现实意

义更加突出。”

“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自2013年首次举办以来,先

后邀请了逾百名中外专家学者围绕国际汉学和当代中国研

究的前沿话题展开研讨,已成为中外高端思想文化对话的

重要平台。在此次座谈会上,有来自26个国家的海外学者

参与,其中有10位学者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中方共有17位各领域专家,包括学者陈平原、范迪安、房

宁、葛剑雄、黄平、李国强、刘梦溪等。座谈会以“全球视野

下的‘一带一路’”为主题,就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

展、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

沿线各国之间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以及“一带一路”在全

球的影响与作用等内容展开讨论。 (欣 闻)

2016“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