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合 肥 学 院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3 年)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合 肥 学 院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hfuu.edu.cn...一、应用型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 7 1、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7 2、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情况

  • Upload
    others

  • View
    2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合 肥 学 院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3 年)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1

目 录

学校基本情况………………………………………………………………………3

第一部分 本科教学基本情况……………………………………………………3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3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4

三、全日制在校生及生源情况…………………………………………………4

第二部分 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情况………………………………………………4

一、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4

1、师资数量与结构…………………………………………………………4

2、提升教师能力的政策和措施……………………………………………4

二、教学条件持续改善…………………………………………………………6

1、教学经费投入……………………………………………………………6

2、教学基本设施……………………………………………………………6

3、实验室、实习基地、实验条件建设……………………………………6

4、图书文献资料……………………………………………………………6

5、数字化校园建设及信息共享……………………………………………6

第三部分 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情况………………………………………………7

一、应用型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7

1、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7

2、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情况…………………………………………7

3、新专业建设情况…………………………………………………………8

二、模块化教学改革正在全面推进……………………………………………8

三、产学研合作育人良性机制初步形成………………………………………9

1、共同制定培养方案………………………………………………………9

2、共同实施教学活动………………………………………………………9

3、共同建设实验平台………………………………………………………9

4、共同开展科学研究………………………………………………………10

四、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加强……………………………………………………10

1、增加投入,改善条件……………………………………………………10

2、加强基地建设,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10

3、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10

4、扶持学生组织建设,加强创业指导和实践活动的开展………………11

5、做好调研工作,广泛宣传创业典型……………………………………11

五、学风建设成效明显…………………………………………………………11

2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监督和约束机制………………………11

2、继续推行学风建设“六大工程”………………………………………11

六、国际合作领域与层次进一步拓展…………………………………………11

1、师生交流工作……………………………………………………………11

2、外事出访与接待来访工作………………………………………………12

3、服务地方和科技合作工作………………………………………………12

第四部分 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12

一、教学督导二级工作体系有效运行………………………………………12

1、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工作有序进行………………………………………12

2、加强教学督导工作的规范与研讨………………………………………12

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常抓不懈……………………………………13

1、试卷专项检查……………………………………………………………13

2、毕业设计(论文)专项检查……………………………………………13

3、2013 年认知实习工作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13

三、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工作效果良好……………………………………13

四、分类听课制度取得成效…………………………………………………13

五、本科专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目标及责任主体得到明确………………13

第五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14

一、学生获奖数量多、层次高、专业性强…………………………………14

二、就业形势良好……………………………………………………………14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较高……………………………………………14

第六部分 特色发展………………………………………………………………15

一、坚定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探索地方高校走新型大学发展之路…15

二、围绕能力培养推进各项改革,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15

三、对接社会需求推进协同创新,提升服务合肥发展的能力……………15

四、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搭建对外合作交流平台…………………16

第七部分 需要解决的问题………………………………………………………16

3

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的通知》(教办函

〔2014〕23 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编制发布 2013 年本科教学

质量报告的通知》(教高厅函〔2014〕35 号),以及《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落实高

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的通知》(皖教秘〔2014〕330 号)文件精神要求,现

发布《合肥学院 2013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学校基本情况

合肥学院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大学,

前身合肥联合大学于 1980 年建校。办学之初,学校实行适当收费、不包分配、

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后勤社会化的办学模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

体进行了广泛报道,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岗村”。1985 年学校成为安

徽省人民政府与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省州共建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2002 年,以合肥联合大学为主体,与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组

建合肥学院。学校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寻地方高校科学发展

之路,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和大力培养适应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 2004 年起,学校围绕应用

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经验,结合学校实际进行系统

的设计和改革,构建了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009 年,学

校《借鉴德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创新和实践》课题获省级教学

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专家组对该成果进行鉴定认为:

“该项成果具有很多原创性,开创了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道路”。

学校是国家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

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53 所试点学校之一,国家首批承担“卓越工程师教

育培养计划”的 61 所大学之一,中德共建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全国应用型

本科高校专门委员会副主席单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第一部分 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

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一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国际视野

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合肥,服务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

4

发展。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现有

51 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专业 13 个(国家特色专业 5 个、国家“卓越计划”

试点专业 4 个、国家级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3 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

业 1 个),已形成“工、经、管为主,文、理、艺术、教育协调发展”的为地方

经济建设培养急需人才的专业体系。

学校 51 个本科专业中,工学专业 20 个,占 39.2%;理学专业 5 个,占 9.8%;

艺术学专业 5 个,占 9.8%;文学专业 8 个,占 15.7%;经济学专业 3 个,占 5.9%;

管理学专业 8 个,占 15.7%;教育学专业 2 个,占 3.9%。

三、全日制在校生及生源情况

全日制在校生数 15207 人,普通本科学生数 14686 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

生总数的 96.57%。

本科生生源质量较高。普通文理科专业省内招生近六年文科投档分数线高出

二本建档分数线分别为 24、26、28、28、35、34 分,理科高出建档分数线分别

为 26、29、35、43、39、35 分,逐年稳步提高。我校在省内二本院校分数线排

名文科分别为第 5、5、3、2、2、1 位,理科分别为第 7、7、4、3、2、2 位,

位次逐年提升。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分数多数呈逐年上升态势,其

中湖南、陕西、河北、山东、河南省投档线高出本省二本最低投档线 30 分左右,

少数新增招生省份(如辽宁、重庆、广东)存在一志愿投档缺额情况。

本科招生计划数、实际录取数。招生计划总数 4500 人,实际录取新生普通

本科 4497 人(含专升本 100 人),高水平运动员(本科)3 人。

第二部分 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情况

一、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1、师资数量与结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810 人,其中教授(正高)67 人、副教授(副高)226

人,讲师(中级)373 人,助教 144 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36.17%;

具有博士学位的 125 人,具有硕士学位的 515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79.01%;

45 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 69.6%。学校现有全国优秀教师 3 人,1 人荣获全国“五

一”劳动奖章;引进皖江学者 2 名,外籍教师中 3 人获中国“国家友谊奖”,10

人次获“黄山友谊奖”。

2、提升教师能力的政策和措施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一方面,根据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

5

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研究确定引进与培养的师资总量和应用型师资队伍评

价标准。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工、经、管为主,文、理、教育、艺术学协调

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为龙头”的导向,确定引进与培养的师资

专业结构、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努力形成教学科研团队。

(2)突出教师能力培养。为了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学

校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对新进年轻教师实行导师制,

安排从事“三助”工作,开展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项目、青年教师外语培训

项目、青年教师课程研究项目、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等,引导青年教师提

升教学能力。二是实施“教师教学改革项目”,通过项目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方法

与手段的改革,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三是借鉴国外经验,

实施“教师实训计划”,每年选派 30 名 45 岁以下青年教师到相关学科专业的科

研院所、企业或行业参加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参与技术创新、课题研究等实践

活动。

(3)重视实验教师培养。实验教学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之一,为此学校一是成立“实验技术教研室”,实验教师在进修培训、教师资格

认定、职称评审、教学竞赛等方面享有和理论课教师同等权利,支持和鼓励实

验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二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实验教师学历结构

和业务水平,选派素质高、能力强的实验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攻读学位。三是

鼓励理论课教师到实验室从事实践教学。四是引进优秀硕士毕业生、博士生到

实验教学岗位,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实验环境,以教学促科研,以科

研成果拓展和反哺实验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4)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国际合作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充分整

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由封闭管理向开放管理的转变。为此,学校

一是推行和完善“柔性”引进人才机制。以“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和“兼

职教授”等多种形式,聘用海内外知名专家或学者。二是双进双培,共建实践

教育资源。学校实践就业基地进企业,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实践能力;行

业主管部门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进学校。三是双聘双挂,共建师资队伍。

学校与 30 余家企业建立“双聘”(学校聘任企业人才任兼职教师,企业聘任学

校教师任工程师、设计师等)、“双挂”(教师到企业,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制

度,强化“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抓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切实把师德建设

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地位,把师德考核纳入教师考核的指标体系,通过各

种宣传、会议、培训、评优评先等引导教师树立优良教风与校园文明新风。将

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各个环节,教书育人、管理育人

6

和服务育人的良好风气和局面已经形成。

二、教学条件持续改善

1、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始终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保证重要教学环节足额经费支持。2013

年,本科生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2809.95 万元,生均 1847.8 元;本科实验经费

279.21 万元,生均 183.61 元;本科实习经费 261.45 万元,生均 171.93 元。

2、教学基本设施

为保证办学质量,学校大力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教

学行政用房面积 296176.96 平方米,生均 19.48 平方米。实验室面积 17700 平

方米,生均 1.16 平方米。各类功能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运动场及体育设

施齐备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学校对本科教学必需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合理配置,物尽其用。截至 2013

年底,学校教学科研仪器总值 1.9 亿元,生均 1.25 万元;2013 年新增教学科研

仪器设备 4466 万元。

3、实验室、实习基地、实验条件建设

学校累计完成各级财政支持实验室建设资金 4403 万,其中合肥市财政 1143

万,安徽省财政资金约 2760 万,中央财政 500 万。新建、扩建云计算实验室、

智能化图形设计实验室、PCB 及 SMT 制作检测实训中心、外语多语种网络教学平

台、能源化学实验室、网络贸易实验室等近 30 个实验室(实验平台),进一步

改善了实验室硬件设施条件。

学校与合肥市各区县、省市有关研究院所以及三一重机有限公司、安徽安利

合成革股份公司、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 20 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

研合作及实习基地建设协议,积极构建学校对外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合作

交流的重要平台。

4、图书文献资料

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通过采用先进的文献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

图书文献资料利用率,为本科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

104.56 万册,生均馆藏 68.76 册;新增图书 5.82 万册,生均年进书 3.83 册;

电子图书 69.73 万种,新增 6.56 万种;电子期刊 2.16 万种,其中外文 9224 种。

基本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5、数字化校园建设及信息共享

合肥学院数字化校园软件平台、协同办公系统、电子支付平台等项目已基本

实施完成,协同办公平台正式上线使用。数字化校园项目的建设标志着合肥学

院信息化建设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7

在教育信息化推广与建设方面,国际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化

工系和外语系等单位利用 Moodle 平台使网络教学进一步深入,数千师生参与网

络教学活动;以 Moodle 平台应用研究为方向,有多名教师承担了省级教研项目,

为学校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学校无线校园网络一期工程建成使用,实现了大部分公共区域的无线网络覆

盖;建设了学校网络迎新系统,提高了迎新工作信息化水平。建立了“学风建

设”、“思政教育”和“教学成果展示”等专题站点。

第三部分 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情况

一、应用型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

1、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一是围绕地方产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重点

产业、新兴产业进行广泛调研,了解产业界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

求,及时实施专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开设了一批安徽省暨合肥市急需的新专业,

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物流管理、德语、朝鲜语、交通工程、秘书学和酒店

管理等专业;二是积极改造传统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应用型特色,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三是借力国际合

作优势,借鉴

国外专业建设经验,吸收国外优质教学资源,推进合作专业建设。我校是安

徽省唯一拥有 3 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专业的学校。

2013 年,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1493 门,实践教学学分文科占总学分的 30%

左右,理工科占总学分的 40%左右,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 10%左右。教授讲授

本科课程门(次)数占课程总门(次)数的 6.5%。

2、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情况

我校现有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

程与工艺等 5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化学

工程与工艺、自动化等 4 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工

业设计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以这 10 个专业为“模块化教

学改革”试点专业,积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特色,发挥示范作用。一是探索

实行源于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制定应

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二是

专业建设引入国际工程教育标准,分批试点接受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组织的专业

认证。三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通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优良

的资源保障,保证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并通过完善的内、外部质量控制机制

8

进行持续改进,最终保证学生培养质量。

表 1. 国家级、省级各类专业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级别 项目类别

1 工业设计 国家级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2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级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 自动化 国家级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4 软件工程 国家级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6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级 特色专业

7 电子信息工程 国家级 特色专业

8 物流管理 国家级 特色专业

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 特色专业

10 生物工程 国家级 特色专业

11 国际经济与贸易 省级 特色专业

12 工程管理 省级 特色专业

13 旅游管理 省级 特色专业

14 金融学 省级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15 学前教育 省级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注:其中电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专

业同为省级特色专业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3、新专业建设情况

依托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平台,对近年新申报获批的能源化学工程、交

通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加大建设力度。一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

加强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注重与用人单位合作育人,

突出学生工程意识与专业素质培养与训练;二是加强新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及时补充、调整、培训教师,确保新专业

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三是加大新专业实验室投入与建设力度,

加强实验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满足教学需求。

二、模块化教学改革正在全面推进

学校以“模块化教学改革”核心,以本科教学工程为依托,系统设计、项目

推进,继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发挥学校教师教学能力

发展中心作用,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培训,使试点专

业教师通过到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学习,对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意

9

义、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邀请国内外教育教学专家和行业、企业工程师

来校指导,实现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二是发挥本科教学工程的平台作

用,划拨专项建设经费、追加配套建设经费等,用于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

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三是以项目制推进模块化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

改革。学校以项目立项方式鼓励教师开展项目教学、基于问题教学、案例教学

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四是设立专项经费加强模块教材

(讲义)建设。模块化教学改革打破了学科逻辑体系,需要教师根据专业能力

对应的知识点进行知识重组,重新编写相应的教材和讲义。

三、产学研合作育人良性机制初步形成

1、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校与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安徽省固废处

理中心等行业主管部门签订了合作育人协议,成立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

授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适应行业(企业)

需求的现场工程师。定期邀请行业部门专家召开论证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

修订。在修订过程中,广泛吸收业界专家的意见,将行业最新的前沿知识,专

业对应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要素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力求使人才培养方案更

加科学,课程体系设置更加合理,教学内容、实习实践、研究环节安排更加完

善。

2、共同实施教学活动。通过实施学校教师、企业教师的“双挂”、“双聘”,

使部分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企业教师共同完成。校企教师共同研究教学内容,

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共同把握培养方向,共同确定毕业选

题,共同承担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答辩。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

软件工程专业,学校联合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制定了“企业课程嵌入

(大一至大三)+企业轮岗实习(大四)”的两段式软件人才联合培养课程,校

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收到很好的成效。

3、共同建设实验平台。实行学校实践就业基地进企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行业主管部门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进学校,建设“嵌入式”实验室,培育

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013 年,“合肥学院—合肥合锻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工

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合肥学院—深圳市建筑装饰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

心”获批成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我校安徽合大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继续

积极推动与地方环保部门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好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指

导和培养本科和研究生 100 余人次;配合合肥市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三

期工程 24 个项目,开展了巢湖流域 82 条河流底泥检测工作。2013 年,合肥学

院深装合大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连续开展了两届“景观设计师”培训班,学生以

“跟项目”形式与设计师展开教学活动,并对已设计的部分产品进行了试生产。

10

4、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学校先后制订《合肥学院委托类科研项目管理暂行

规定》、《合肥学院校企共建产学研育人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合肥学院协同创

新平台建设规划》等,探索企业为创新主体、市场为创新导向、产学研用为创

新途径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2013 年 7 月建立了以张懿院士为核心的“合

肥学院水环境治理及污染控制院士专家工作站”,皖江学者曹宏斌研究员聘为我

院特聘教授,已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如提出了《派河污染源解析工作方案》,

派河污染源解析工作取得初步成果,环巢湖流域清洁生产工作已开始启动,蓝

藻脱水试验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合肥学院环境工程研究院获得授权专利 13 项,

申请专利 21 项,承担的安徽城市污泥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化示范已通过验

收,并实现宿州市 100 吨/天污泥处置项目和阜阳市 120 吨/天污泥深度脱水工

程应用;与劲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垃圾清运设备研究获安徽省科学

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在此工作基础上获批成立了“安徽省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

修复协同创新中心”。校内 25 个研发机构工作稳步推进,旅游规划与咨询研究

所获得全国丙级旅游规划资质,依托学校图书馆 20OkWp 光伏等示范项目正在积

极建设光伏电站示范和推广应用平台。与庐江县人民政府、肥东经济开发区管

委会等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由单一的产学研项目合作向区域协同拓

展和延伸。

四、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加强

1、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列入财务预算,2013 年拨款

50 万元用于扶持创新创业项目。近年来,对 3000 多名学生进行了创业意识培训、

创办企业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训,共获得人社部门资助 20 多万元。

2、加强基地建设,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2013 年 4 月,与合肥

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共建成功,目前已有 2 名毕业生创立的企

业顺利入驻该基地。利用现有资源建立了化工工程师之家、电子创新实验室、

卓越计算机工程师之家、机械创新实验室等一批有示范性、影响力的创新创业

基地,积极开展与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合肥市中小企业局等相关企事业单位

的合作,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

3、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一是用

舆论造势。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和学校有关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

制度,使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全院师生的共识。二是用活动引领。学

校通过科技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模拟企业招聘会、“挑战杯”

系列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实践。三是用表彰激励。学校设立了

专项奖学金,用于表彰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取得佳绩的学生;同时,对指导学生

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老师,记算其教学工作量,并给予奖励。通过表彰奖励,

11

激发全院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四是组织学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 年,我院共有 178 个创新创业项目获得了“国家

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86 个项目获得了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

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

4、扶持学生组织建设,加强创业指导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大学生创

业就业协会、电子爱好者协会、软件爱好者协会、计算机协会等学生社团建设,

院系学生会常设科技部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举办了“对话

企业家”创业辅导报告会系列活动、“大学生如何创业”专题辅导报告会、“青

春导航”创新创业系列活动、创业沙龙、创业咖啡、模拟企业招聘会、模拟企

业经营、模拟企业商务谈判等多项比赛和活动,参与人数达 5000 多人次,提高

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信心和水平。

5、做好调研工作,广泛宣传创业典型。学校设有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挂

靠学生处。多年来,学校坚持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调研和分析工作,针

对创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每年开展的“十大榜样学子”评优评先系列活

动中,都会选树 1 位以上的创新创业典型。2013 年 6 月,中国青年报、中国日

报、经济日报、合肥日报、新华网、南方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我院毕业生陈艺鹏

的创业事迹。

五、学风建设成效明显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监督和约束机制。先后出台了《合肥学院

关于反对学术不端行为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实施细则》《合肥学院学术不端行

为查处机制》等相关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学术、教学、科研管理办法,从制度

层面加强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引导和教育,起到了良好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建

立健全举报机制,开通举报专线,设立专门的举报邮箱,促进学术道德建设。

2、继续推行学风建设“六大工程”。一是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实

践工程”。二是实施“争当师德标兵的师德建设工程”。三是实施“优良学风班、

文明寝室创建工程”。四是实施“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创建工程”。五是实施“大

学生创新教育工程”。六是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程”。

六、国际合作领域与层次进一步拓展

学校与德国、韩国、日本、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台湾等

国家和地区的 47 所高校在高层互访、学生培养、教师进修、科学研究、课程共

建、学生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学校是安徽省 17 所可接

纳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

1、师生交流工作

本学年共有90多名留学生来学校留学或访学。派出85名留学生赴德国学习,

12

120 余名学生赴韩国学习,2 名学生赴台湾铭传大学学习。派出 5 名教师赴美国

任访问学者,2 名教师受 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资助赴德国任短期访问

学者,20 多人次教师赴德国、韩国参加学术交流,10 名教师赴德国参加模块化

培训。目前共有 23 名外国文教专家长期在学校工作,教授外语,其中德国专家

13 名,韩国专家 8 名,日本专家 1 名,菲律宾专家 1 名。

2、外事出访与接待来访工作

接待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代表团、德国驻上海领事馆副总领事马丁·图

姆尔、韩国驻华使馆经济参赞李忠勉、马来西亚驻华使馆教育参赞林佑穰、法

国孔泰大学代表团、美国布隆菲尔德学院代表团、荷兰萨克逊应用科学大学代

表团等国外及台湾地区团组近 50 个。与荷兰萨克逊应用科学大学及美国布隆菲

尔德学院签署友好合作协议。出席第四届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CDAH)”、“第六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研讨会”等。

3、服务地方和科技合作工作

发挥“中国安徽-德国中心”、“中国合肥-韩国中心”平台作用,加强与国外

政府、高校和企业间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交流,为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

的友好合作提供广阔平台。主办了第五届环境技术及知识转化国际会议。

第四部分 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

学校建立了常态化运行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一、教学督导二级工作体系有效运行

1、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听课评课。2013-2014 学年学校

各级教学督导深入课堂一线进行随堂听课,并在课后与任课教师进行面对面的

深入交流,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二是参与各项

检查工作。各级教学督导参加 2012-2013 学年期末试卷专项检查和 2013 届毕业

论文(设计)质量检查活动;开展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常规检查工作。三

是加强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如生物系、机械系、思政部、艺术系、计科系、

旅游系、管理系、公体部、教育系等教学单位教学督导组通过组织教学观摩、

向青年教师提供教学资料、试讲听课、教案检查、指导教学方法等方式,一对

一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指导教师备案办法。

2、加强教学督导工作的规范与研讨。一是各教学单位督导组在《合肥学院

教学督导章程》的基础上,修定了各教学单位督导组工作职责。二是加强督导

工作研讨,2013 年组织召开了全校教学督导工作研讨会,从“推进学校内涵式

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代教育理论与课堂教学评价”、“抓住教学关

键环节 建设应用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三个方面对全校教学督导进行了专

13

题培训。2013 年 12 月组织召开了全校教学督导工作经验交流会,评选 2013 年

优秀教学督导和教学督导组。各教学单位教学督导工作定位准确,思路明确,

坚持“督”与“导”相结合,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中发挥了应有的

作用。

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常抓不懈

1、试卷专项检查。开展了 2012-2013 学年两个学期期末试卷的专项检查,

以教学单位自查和学校组织抽查两阶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涵盖了全院 16 个教

学单位 2012-2013 学年两个学期所有开设课程的试卷。在系部自查基础上,学

校检查组共完成试卷评价表 733 份,工作总结 34 份,向教学单位反馈试卷质量

问题 232 条,建议 80 条,系部依据反馈意见进行整改;发布《2012-2013 学年

试卷质量分析报告》。

2、毕业设计(论文)专项检查。2013 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专项检查工

作,涵盖全院 14 个系部毕业设计(论文)。在系部自查基础上,学校检查组抽

调论文 1000 篇,抽查率达到 30.12%。向系部反馈问题 134 条,整改建议 63 条。

系部依据反馈意见进行整改并提出了防微杜渐的整改措施;发布《2013 年毕业

设计(论文)质量分析报告》。

3、2013 年认知实习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对各教学单位 2013 年认知实习

工作相关材料进行了收集和统计分析,包括认知实习学生、指导教师、基地基

本情况统计,认知实习实际情况,对认知实习工作的建议及优秀指导教师事迹

推荐;发布《合肥学院 2013 年认知实习工作调研分析报告》,

三、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工作效果良好

2013 年学生评教活动收集相关评教信息 127 条,对 47 条重要的待整改信息

以《教学质量反馈信息通知单》向相关部门和教学单位进行了及时反馈,并限

期回复处理意见和整改落实情况,并将处理情况定期转达学生评教组织,为学

生和系部间“学”、“教”、“管”搭建了平台。2013 年,学生教学信息员评教受

评教师 5891 人次,被评为优秀的教师达 80.01%、良好的教师达 19.13%,学生

整体满意度达到 99.14%。组织开展教师评学工作。2013 年,参加评学教师 770

人,全校被评班级 811 个(不含重复),共收教师评学表 2461 份,其中 80 分以

上班级 753 个,占 92.85%。

四、分类听课制度取得成效

组织实施分类听课。2013 年,全校校级领导听课检查 28 节次,处级领导听

课检查 332 节次,校级督导听课 75 节次,系督导听课 1026 节次,教研(实验)

室主任听课 754 节次,系教学办公室主任听课 139 节次;全校共听课 2354 节次,

对听课检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了反馈和整改。

五、本科专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目标及责任主体得到明确

14

制定和发布了《合肥学院本科专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目标及责任主体》,其

中包括全校本科专业、11 个专业方向及 5 个公共课在 15 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

目标和相对应的 89 个责任主体,有利于明确主要教学环节中系部相关岗位的职

责权限,规范教学行为,为进一步加强主要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和监控提供了

保障。

第五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获奖数量多、层次高、专业性强

本学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比赛奖项 284 个。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 87 项

(国家级一等奖 6 项),省市级奖项 197 项。获得大学生科技创新类比赛奖项 221

项,占学生比赛总获奖项的 77.78%。如“哈工大杯”第十六届全国机器人锦标

赛暨“博思威龙杯”第五届国际仿人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中获得 2 个一等奖。

在 2013 年第四届全国高校电子信息实践创新作品评选中获得 2 个一等奖,在

2013 年中国大学生节奏体语锦标赛中获得 2 个一等奖。

二、就业形势良好

2013 届本科毕业生 3385 人,其中 2938 人到企事业单位工作,266 人考取硕

士研究生,57 人出国深造,124 人未找到合适工作或不愿意就业,年终就业率

为 96.34%。一是毕业生服务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突出,从就业流向来看,

2013 届毕业生中在合肥市就业的有 1678 人,占到纯就业总人数的 57.11%;在

安徽省内就业人数为 2212,占纯就业总人数的 75.29%。二是毕业生的选择更加

理性和多元化。从毕业生的签约单位来看,企业占到了 90%以上。三是不同专业

就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总体来看,我院工科、经管类等同市场结合度较好的

各专业就业率相对更高。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较高

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因往届毕业生在企业

的良好表现,科大讯飞、安徽建工集团、海螺集团、佳通轮胎、理文化工、精

英模具、海尔集团、联宝电子、艺龙网、新东方、徽商集团等企业都同学校建

立了良好的合作。安徽佳通轮胎公司人事部经理宋敬作为企业代表在一次校企

合作座谈会上指出:“从佳通多年来同合肥学院的合作来看,学校实行的一系列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改革和实践为毕业生进入职场建立了一个亚职业的缓冲期,

同其他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合肥学院的毕业生少了一些天之骄子的清高,多了

些踏实和肯干。”香港上市公司理文化工有限公司每年都从我院招聘 10 多名化

工专业毕业生,该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师铮对我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合

肥学院学生专业素质过硬,工作踏实,特别能吃苦,很多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来

15

自合肥学院,他们成为企业的骨干!”

第六部分 特色发展

合肥学院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积极借鉴德国应

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

应用型人才之路。

一、坚定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探索地方高校走新型大学发展之路

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学习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

成功经验,围绕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改革,构

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领导先后 4 次应邀赴国家教育

行政学院,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党委书记、校长班作案例教学报告。2009 年,

学校被教育部列入全国第二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研制的两所试点院校

之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做法被吸收到合格评估方案中,成为国家标准。专家

组评价:合肥学院为我国的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2009 年至今,全国

290 多批次高校(约占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的 85%)、2900 多人次组团来校专题学

习考察,被教育部誉为“地方高校第一方阵的排头兵”。

二、围绕能力培养推进各项改革,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根据合肥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重大发展战略布局,瞄准合肥市的支

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深度互动,培养地方经济

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学校现有的 52 个本科专业基本涵盖合肥市主导产业和战

略性新兴产业,培养了大量地方急需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近 60%在合肥

就业,近 80%在安徽就业。2012 年在经开区就业的学生 1417 人,2013 年,在经

开区就业的 1050 人,仅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科大讯飞,近两年就录用了合肥学

院 100 多名毕业生。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6%以上,连续三年被评为全

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0 年至今,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得

省级以上奖项 718 项,其中国家级奖项 278 项,国家级一等奖以上奖项 45 项,

多个奖项为全省高校唯一或首次。如: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特等

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NEC 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

赛和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七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国际

知名创意设计大奖“红点奖”、葡萄牙 2014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足球锦标赛)

公开赛 2D 仿真组季军等。

三、对接社会需求推进协同创新,提升服务合肥发展的能力

产学研基地是培养师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近几年来,学校先

后与合肥市各区县、省市有关研究院所以及三一重机、合肥热电集团、安徽南

16

风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建筑装饰有限公司、上海朝日教育管理集团、

合肥荣事达小家电有限公司、西北化工研究院、深圳讯方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科大讯飞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宏实集团有限公司、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公司、

安徽安利合成革股份公司、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 80 余家企业签订产

学研合作基地建设协议。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实践基地有 191 个,建有合肥学院

水环境治理及污染控制院士专家工作站、合芜蚌自主创新平台—“合肥环境工

程研究院”、 “安徽省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建

筑节能技术平台”、中德合作环境技术转化中心等平台,在教师培养、学生实习、

实训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实施校企双方“双聘双挂”,提高教师科研和实践

能力。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有企业工作经历、行业背景、工程背景和经过行

业培训的将近六成。

四、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搭建对外合作交流平台

学校自 1985 年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以来,积极开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韩国、日本、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

爱尔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 47 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形成鲜明的办学特

色。学校与国外高校在办学理念、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

项目、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平台建设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合作。现有 3 个教育

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物流管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

计”),13 个中外合作培养专业。学校先后有近 200 名教师赴德国、韩国、美国

等国学习进修,输送了 2200 余名学生赴国外高校学习,接收 1100 余名德国、

韩国学生来校学习、实习、完成毕业论文、参加夏令营等。学校先后成功主办

或举办了六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五届“环境知识与技术

转化国际会议”等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从 2001 年开始,在德国 DAAD(德意志

学术交流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连续成功举办了 13 届中德韩工业设计 workshop

合作交流活动。学校建有“中国安徽-德国中心”、“中国合肥-韩国中心”,是安

徽省及合肥市对德、对韩重要的合作交流平台。学校先后协助合肥市有关单位

引进了德国大陆轮胎公司、西伟德集团等外资企业以及韩商投资兴建“韩国城”

等项目。帮助合肥市先后与德国奥斯那布吕克市、罗斯托克市、韩国瑞山市结

成友好城市。德国物流协会在我校设立了德国物流协会合肥分会。

第七部分 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3 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

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教育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入度还不够,社会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还未得

17

到充分发挥,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实践教

学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师队伍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模

块化教学改革还处在试点推广阶段,推进的速度还需进一步加快。

学校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结合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

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就进一步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和教学

科研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等工作进行

了全面部署。

我校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安徽省和合

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质量提升,推进内涵发展,强化办

学特色,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新的更

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