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漢書概說〉 1 漢 書 概 說 2012 李隆獻謹編 壹、班固的生平與著述 一、班固的先世與父親班彪 二、班固的生平與《漢書》的編纂及其他著作 貳、《漢書》的內容與體例 參、《漢書》的成就與貢獻 肆、《史》、《漢》優劣論 伍、《漢書》的注本與研讀參考書 壹、班固的生平與著述 一、班固的先世與父親班彪 根據《漢書》〈敘傳〉的記載,班固的祖先與楚同姓,乃春秋時代楚 國令尹(楚國執政官)子文的後代。根據《左傳》的記載,子文初生時, 被丟棄在雲夢大澤邊,由老虎哺乳,得以不死。楚人稱「乳」為「穀」, 稱「虎」為「於檡」,於是遂名「穀於檡」,字子文。楚人稱老虎為「班」,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 CC 「姓名 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 3.0 授權釋出】

漢 書 概 說 - 臺大開放式課程 (NTU OpenCourseWare)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1S122/101S122_AA08L01.pdf · 1 〈漢書概說〉 漢 書 概 說 (2012) 李隆獻謹編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 漢 書 概 說 〉 1

    漢 書 概 說

    ( 2012) 李隆獻謹編

    壹、班固的生平與著述

    一、班固的先世與父親班彪

    二、班固的生平與《漢書》的編纂及其他著作

    貳、《漢書》的內容與體例

    參、《漢書》的成就與貢獻

    肆、《史》、《漢》優劣論

    伍、《漢書》的注本與研讀參考書

    壹 、 班 固 的 生 平 與 著 述

    一 、 班 固 的 先 世 與 父 親 班 彪

    根據《漢書》〈敘傳〉的記載,班固的祖先與楚同姓,乃春秋時代楚

    國令尹(楚國執政官)子文的後代。根據《左傳》的記載,子文初生時,

    被丟棄在雲夢大澤邊,由老虎哺乳,得以不死。楚人稱「乳」為「穀」,

    稱「虎」為「於檡」,於是遂名「穀於檡」,字子文。楚人稱老虎為「班」,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 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 3.0 版授權釋出】

  • 〈 漢 書 概 說 〉 2

    子文名其子為「鬥班」。秦始皇滅楚時,子文後人遷居北方晉、代之間,

    遂以「班」為姓。

    始皇末年,天下大亂,班固七世祖班壹,避亂遷居樓煩(今山西雁

    門),經營畜牧,不久致富。時值西漢初年,實行「無為而治」,取消許

    多禁令,於是班壹「以財雄邊,出入弋獵,旌旗鼓吹,年百餘歲,以壽

    終,故北方多以『壹』為字者」 (《漢書》〈敘傳〉)。

    班壹生孺,「孺為任俠,州郡歌之」。 孺生長,官至上谷太守,乃

    班家最早登上仕途的人。長生回,被舉為該郡茂才,任山西長子縣令。

    回生況,乃班固曾祖父,被舉為孝廉,授郎官,積功勞封為上河(今寧

    夏境內黃河)農都尉,升任左曹越騎校尉。漢成帝初年,班況之女被選

    伃入宮中,受到寵幸,封為班倢 ,班家由此晉身外戚,官場得意。班況

    退休時,得到成帝大量賞賜,舉家遷往長安。此後世代從政,並受儒學

    薰陶,成為儒學世家。

    穉班況生三子:伯、斿、 。三兄弟因係貴戚子弟,晉身順利。班伯

    早年曾向西漢末年《詩經》大師師丹問學,大將軍王鳳向成帝推薦,召

    見宴昵殿,拜官中常侍。班氏先祖「家本北邊」 ,班伯也同樣具有「志

    節慷慨」 的豪爽氣質,屢次要求出使匈奴。班氏家族這種「任俠」的

    特點,對班固、班超兄弟有相當大的影響,驅使班固晚年隨大軍出征匈

    奴,班超更是立功西域。

    班固的二伯祖斿是個學者,「博學有俊材」 ,「左將軍史丹舉賢良

    方正,以對策為議郎,遷諫大夫」 ,與大學者劉向一起典校宮中祕書。

    班斿參與皇家藏書的校閱工作,使他歷史、文化的知識大為豐富,對班

    家子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班斿以學識淵博得到成帝的喜愛,「賜以祕書

    之副」 ─賞賜他皇家藏書的副本。這次賞賜,使班家擁有了大批珍貴

    的書籍,司馬遷的《太史公書》也在其中,為以後班彪、班固父子的著

    述《漢書》提供了優厚的條件與基礎。

    穉 穉班況幼子 ,是班固的祖父,與王莽同時,「王莽少與 兄弟同列,

    穉友善,兄事斿而弟畜 」 穉。班 在三兄弟中個性、處事最為謹慎,「由

    是班氏不顯莽朝,亦不罹咎」 ,得以避開新莽的政治風暴。

    班固的父親班彪,字叔皮,生於西漢平帝三年(西元三年),當時王

    莽已奪得漢朝政權,班家在政治上不再得勢,但其歷代累積的財富與豐

    富的藏書,使班彪與其堂兄班嗣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因為父輩的

    良好關係,與當時的學者都有往來,自然開闊了班家子弟的眼界,班固

    在《漢書》〈敘傳〉中曾自豪的說:

  • 〈 漢 書 概 說 〉 3

    家有賜書,內足於財,好古之士自遠方至,父黨揚子雲以下莫不

    造門。

    連當時最有名的大學者揚雄都來作客,可見班家在當時的名望與地

    位。

    班嗣崇尚老莊,班彪則心儀孔孟。班彪二十歲時,新朝敗亡,光武

    帝劉秀即位,但時局仍極為混亂,「隗囂據壟擁眾,招輯英俊,而公孫述

    稱帝於蜀漢,天下雲擾」 ,一般人都無法看清局勢的發展。二十五歲

    的班彪提出了有名的〈王命論〉,由正統思想出發,勸說割地的群雄擁戴

    光武帝劉秀,最後劉秀真的統一天下,印證了班彪的遠見。

    班彪勸說隗囂放棄割據,未能奏效,遂轉而投靠竇融,受到竇融的

    器重。竇融深為光武帝所倚重,於是班、竇兩家族發生密切的關係,對

    班固後來的經歷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最後竟因而屈死獄中。

    班彪於光武帝時被辟為官位不高的司徒掾,卻向朝廷建議了兩件大

    事:一為重設烏桓校尉,管理幫助漢朝抵擋匈奴的烏桓族人;二為建議

    接受匈奴求和的要求。班彪所建言的二事都與北方少數民族有關,這與

    他的家族出身有直接的關係,也間接促使後來班固的從征大漠、班超的

    威震西域。

    班彪「才高而好述作」 ,有賦、論、書、記、奏事多篇,但其最

    重要的著作,乃在漢書的濫觴─《史記後傳》。司馬遷的《史記》,內容

    止於武帝太初年間,後代多有補作、續作者,班彪皆不滿意,范曄《後

    漢書》〈班彪列傳〉說: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專心史籍之閒。武帝時,司馬遷著《史記》,

    自太初以後,闕而不錄,後好事者頗或綴集時事,然多鄙俗,不

    足以踵繼其書。彪乃繼採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

    因斟酌前史而譏正得失。

    班彪撰集的《史記後傳》無疑為班固的修《漢書》奠定了穩固而良

    好的基礎,《漢書》中有些篇章即為班彪原作,這與司馬遷父子的撰作《史

    記》,情況相當類似。

    二 、 班 固 的 生 平 與《 漢 書 》的 編 纂 及 其 他 著

    班固字孟堅,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三二),自幼聰明好學,加

  • 〈 漢 書 概 說 〉 4

    以出身儒學世家,受到良好的教育,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 ,十

    六歲入洛陽太學,用功苦讀,《後漢書》〈班彪列傳〉記述孟堅之學問與

    為人說:

    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

    為章句,舉大義而已。性寬和容眾,不以才能高人,諸儒以此慕

    之。

    班固在洛陽太學待到二十三歲,其父班彪卒時。這段期間的鑽研與

    讀書態度,奠定日後寫作《漢書》的良好基礎。

    建武三十年(五四),班彪病死,留下了遺著《史記後傳》。班固離

    開太學,返鄉守喪,並閱讀父親遺稿,「固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

    思,欲就其業」 (《後漢書》〈班彪列傳〉語)。於是自漢明帝永平初年

    (永平元年為西元五八)起開始編纂《漢書》。永平五年,有人向朝廷上

    書,告發他「私改作國史」,明帝下詔收捕,班固被關進了京兆監獄,家

    中書籍也全被查抄,幸其弟班超奔走解救,得以免除災難外,並自此走

    向仕途,《漢書》的編纂也由私撰變成官修。《後漢書》〈班彪列傳〉載其

    始末云:

    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有詔下郡,收固繫京兆獄,盡

    取其家書。先是扶風人蘇朗偽言圖讖事,下獄死。固弟超恐固為

    郡所覈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得召見,具言固所著述

    意,而郡亦上其書。顯宗甚奇之,召詣校書部,除蘭臺令史,與

    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遷

    為郎,典校祕書。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

    載記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復使終成前所著書。……固自永平中

    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餘年,至建初中乃成。當世甚重其書,學

    者莫不諷誦焉。

    班固為郎後,與皇帝接觸機會日多,「遂見親近」 。當時東漢建都

    洛陽,而關中耆老猶望遷都長安,班固於是作〈兩都賦〉,「盛稱洛邑制

    度之美,以折西賓淫侈之論」 。〈西都賦〉與〈東都賦〉皆宏篇巨構,

    乃東漢賦篇名作,文見《後漢書》〈班彪列傳〉。

    章帝即位,改元建初(七六)。「章帝雅好文學,固愈得幸,數入讀

    書禁中,或連日繼夜。每行巡狩,輒獻上賦頌,朝廷有大議,使難問公

    卿,辯論於前,賞賜恩寵甚渥」 (〈班彪列傳〉)。但班固的心情是鬱悶

    的,因為班彪以曠世通才,揚名當世,不幸以五十二歲英年早世,班固

    以才能文章顯於朝廷,積父子兩代才學,年屆四十,仍位列郎官,有感

  • 〈 漢 書 概 說 〉 5

    於東方朔、揚雄曾在文章中抱怨沒能趕上蘇秦、張儀、范雎、蔡澤之時,

    遂作〈答賓戲〉以明其「篤志於博學,以著述為業」 的心志,文見《漢

    書》〈敘傳〉。

    班固四十八歲(章帝建初四年,七九)時,主持了中國經學史上的

    一件大事─《白虎通義》的編撰。《後漢書》〈儒林列傳〉載其事云:

    建初中,大會諸儒於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肅宗親臨稱

    制,顧命史臣,著為通義。

    〈肅宗孝章帝紀〉載章帝詔書,謂「欲使諸儒共正經義,頗令學者

    得以自助」 ,詔下之後:

    於是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

    觀,講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奏,

    帝親稱制臨決,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議奏》。

    〈班彪列傳〉也說:

    天子會諸儒講論五經,作《白虎通德論》,令固撰集其事。

    這次會議的原始記錄或稱《白虎議奏》,或稱《白虎通德論》,班固

    以史官兼任記錄,漢章帝命其將會議記錄加以整理,成為《白虎通義》。

    「通義」猶云天下之公義,非一家之意見。可見章帝乃命班固調和各家

    說法,編輯成書。《白虎通》內容涉及古代政治制度、社會、文化、生活、

    倫理道德各方面,影響深遠。

    和帝永元元年(八九),南匈奴單于請求漢廷出兵討伐北匈奴,竇憲

    因罪懼誅,自請討伐北匈奴以贖罪,以固為中護軍,參與謀議。漢軍大

    勝,出塞三千餘里,追至燕然山,班固應竇憲之命,刻石勒功,記漢威

    德,即有名的〈封燕然山銘〉,文見《昭明文選》卷五十六。

    永元四年,竇憲以外戚專權,圖謀叛亂,畏罪自殺,班固因與竇氏

    關係密切,受到連累而免官。〈班彪列傳〉載班固之死說:

    固不教學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陽令种兢嘗

    行,固奴干其車騎,吏椎呼之,奴醉罵,兢大怒,畏憲不敢發,

    心銜之。及竇氏賓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繫固,遂死獄中。時年六

    十一。

    一代史學大家,竟因與外戚的關係及家庭教育的失敗而喪失寶貴的

    生命,令人扼腕!

    班固幾十年陸續寫作《漢書》,竟然功虧一簣,死時八表與〈天文志〉

    尚未完稿。和帝命固妹班昭就東觀皇家藏書續成之。班昭博學多才,完

  • 〈 漢 書 概 說 〉 6

    成《漢書》大部分續作,對《漢書》的傳布也有貢獻。由於《漢書》多

    古字,內容又博大豐贍,初流通時,世人多未能通曉,即使大學者亦不

    能免,《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班昭]傳〉便記載:

    《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伏於閣下,從昭受讀。

    班昭續成八表而卒,〈天文志〉由班氏同郡學者馬續奉詔編成。因此,

    《漢書》可說集合了班彪、班固、班昭、馬續四人之力,歷時數十年才

    完成,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班固一生的心血。

    《後漢書》〈班彪列傳〉章懷太子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說:

    固年十三,王充見之,拊其背謂彪曰:「此兒必記漢事。」

    這是東漢建武二十年(四四),班彪四十二歲時的事。這一年,東漢

    大思想家王充正值青春年華,因景仰班彪的學養,特地從會稽來到洛陽

    拜班彪為師。王充比班固年長五歲,因經常接觸,彼此熟悉,在班固年

    少時便充分了解到班固的才能與志向,班固也果然不負所望,完成了傳

    世巨著。

    班固除編撰《漢書》外,還寫了許多詩賦、文章。根據范曄的記載,

    有「〈典引〉、〈賓戲〉、〈應譏〉、詩、賦、銘、誄、頌、書、文、記、論、

    議、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 。明張溥曾輯為《班蘭臺集》,近人丁福

    保輯有《班孟堅集》。

    貳 、《 漢 書 》 的 內 容 與 體 例

    《漢書》〈敘傳〉對《漢書》的內容與體例有簡要的敘述:

    固以為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典籍,故雖堯、舜

    之盛,必有典謨之篇,然後揚名於後世,冠德於百王,故曰「巍

    巍乎其有成功,煥乎其有文章也」。漢紹堯運,以建帝業,至於六

    世1,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

    列。太初以後,闕而不錄,故探篹前記,綴輯所聞,以述《漢書》。

    起元高祖,終于孝平王莽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綜其行

    事,旁貫五經,上下洽通,為春秋考紀、表、志、傳,凡百篇。

    《漢書》共一百篇,後人以篇幅巨大,分為一百二十卷,主要記載漢高

    1 指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漢書》前六紀即此六人,可見當時

    蓋以呂后為帝。

  • 〈 漢 書 概 說 〉 7

    祖元年(前二0六)至王莽地皇四年(二三),二百三十年間的歷史。其

    體例大致沿用《史記》,而略有變改,如改「書」為「志」,併「世家」

    於列傳。茲略述其體例與創改大略及各類大致內容:

    紀 : 十 二 篇

    仿自《史記》「本紀」,而改稱「紀」,即〈敘傳〉所稱之「春秋考紀」,

    是從漢高帝到平帝的帝王編年大事紀。《史記》為通史,有〈項羽本紀〉,

    而不為惠帝立本紀;《漢書》為斷代史,專記漢主,故以項羽入傳,而作

    〈惠帝紀〉。又,王莽篡漢,稱帝十餘年,《漢書》雖以莽年紀元,但以

    之入傳。

    表 : 八 篇

    仿自《史記》十表,前六表分別譜列王侯世系,除因斷代而有所不

    同外,新增〈百官公卿表〉,記錄秦、漢官制沿革與漢代公卿大臣之遷免;

    又作〈古今人表〉,將上古至漢之歷史人物分為九等,是對漢代以前歷史

    人物的總評價。

    志 : 十 篇

    仿自《史記》八書,而改稱「志」。《史記》有〈禮〉、〈樂〉、〈律〉、

    〈歷〉四書,《漢書》併為〈禮樂〉、〈律歷〉二志,又改〈平準〉、〈河渠〉、

    〈封禪〉、〈天官〉四書為〈食貨〉、〈溝洫〉、〈郊祀〉、〈天文〉四志。並

    新增〈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志。敘述古代至漢朝之典章

    制度與經濟、文化,其時代不限於漢,以明沿革。

    傳 : 七 十 篇

    仿自《史記》「列傳」,而改稱「傳」。《史記》別立「世家」一體以

    記王侯世系,《漢書》則併之為傳。《史記》有〈刺客〉、〈滑稽〉、〈日者〉、

    〈龜策〉四傳,《漢書》無,而增〈西域傳〉。又《史記》末篇為〈太史

    公自序〉,《漢書》仿之,而作〈敘傳〉,唯其體例與司馬遷之自述生平與

    撰作動機頗不相同,而只簡要概述先世、父親班彪與其自身仕宦概況,

  • 〈 漢 書 概 說 〉 8

    而以載錄自撰作品為主,如全錄〈幽通賦〉與〈答賓戲〉。

    參 、《 漢 書 》 的 成 就 與 貢 獻

    《漢書》體例雖多因襲《史記》,亦有所損益,且更趨嚴謹,影響後

    世巨大而深遠。茲概述如下:

    一 、 首 創 斷 代 史 之 例 , 為 中 國 正 史 奠 定 格 局

    今日習稱之二十四史,除《史記》、《南史》、《北史》外,皆採用《漢

    書》紀傳體斷代史體例。又,後世沿用班固為前朝修史習慣,每逢朝代

    更易,即為前朝修史。因為年代相近,史料較為完備,各代歷史得以詳

    細保存。

    二 、 始 創 〈 藝 文 志 〉

    班固根據劉歆〈七略〉,著錄漢代皇家藏書,反映了古代學術概況與

    書籍流通的情形。〈七略〉後來亡佚,《漢書》〈藝文志〉遂成中國目錄學

    之祖。後代正史因之,或著〈藝文志〉,或立〈經籍志〉,使歷代學術更

    替與書籍情況得以大致掌握。

    三、創 立〈 古 今 人 表 〉、〈 百 官 公 卿 表 〉與〈 地

    理 〉、〈 刑 法 〉、〈 五 行 〉 等 志

    《漢書》諸志之設立,使司馬遷所訂立之史書體例更趨嚴整,尤其

    〈地理志〉,記錄郡國畫分情形與各地風土民情,後代正史亦多仿之,頗

    有助於中國地理之學的研治。

    四 、 資 料 詳 贍

    詳贍是《漢書》的特點與貢獻,《漢書》中有關漢武帝以前史事,多

    採用《史記》,甚至近乎抄襲,但《漢書》收錄許多詩賦、文章與重要詔

    令、奏牘,頗有助於文獻之保存。

  • 〈 漢 書 概 說 〉 9

    肆 、《 史 》、《 漢 》 優 劣 論

    《史記》、《漢書》並稱中國史學雙璧,歷來學者多《史》、《漢》並

    論,以言其異同,較其優劣。《史》、《漢》優劣之論,起於王充《論衡》,

    王充認為班氏父子「文義夾備,紀事詳贍」 ,勝於遷書。王充的意見,

    除了他是班彪的學生這一層關係外,實則反映了時代的文學風尚。漢代

    以下,唐代以前是駢文盛行,重視辭藻的時代,《史記》偏用散文,《漢

    書》則弘麗精整,多用排偶,所以唐代古文運動以前多尊《漢書》,古文

    運動以後,散文漸成正統,遂漸以《史記》為尚。

    晉人張輔獨不喜《漢書》,其評馬、班優劣云:

    世人稱司馬遷、班固之才優劣,多以班為勝;余以為史遷敘三千

    年事,五十萬言,班固敘二百年事,八十萬言,煩省不敵,固之

    不如遷,必矣!

    張氏純由文字之多寡論高下,自非篤論。劉知幾《史通.六家篇》

    論《史》、《漢》優劣云:

    尋《史記》疆宇遼闊,年月遐長,而分以紀、傳,散以書、表。

    每論家國一政,而胡、越相懸;敘君臣一時,而參、商是隔:此

    其為失者也。兼其所載,多聚舊記,時採雜言,故使覽之者事罕

    異聞,而語饒重出,此撰錄之煩者也。……且撰次無幾,而殘缺

    遽多,可謂勞而無功,述者所宜深誡也。……歷觀自古,史之所

    載也,《尚書》記周事,終秦穆,《春秋》述魯文,止哀公,《紀年》

    逮於魏亡,《史記》唯論於漢始。如《漢書》者,究西都之首末,

    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練,事甚該密,故學者尋討,易為

    其功。迄今,無改斯道。

    劉知幾純由斷代史之長處立論,未見通史之價值,亦有失公允。鄭

    樵則崇馬而抑班,〈通志.總序〉云:

    司馬氏父子……通黃帝、堯、舜至於秦、漢之世,勒成一書,分

    為五體: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歷,書以類事,傳以著人。

    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六經之後,惟

    有此作。……自《春秋》之後,惟《史記》擅製作之規模。不幸

    班固非其人,遂失會通之旨,司馬氏之門戶,自此衰矣。班固者,

    浮華之士也,全無學術,專事剽竊。……

    鄭樵著眼於「通史」之長,遂責班固「失會通之旨」,實則班固亦知

  • 〈 漢 書 概 說 〉 1 0

    會通,如十「志」與〈古今人表〉即貫通古今,鄭樵之說亦過於苛刻。

    平心而論,《史記》是通史,雖然不妨詳近略遠,然其敘漢事終究不

    能太詳,否則豈非將招來輕重失衡之譏?《漢書》斷代為書,自可利用

    史料,盡其頌功述德之職,故以詳審端麗見長。《史》、《漢》可說各自成

    家,各有所長,《史記》「文直而事覈」 ,《漢書》「文贍而事詳」 。

    司馬遷際遇多苦難,感慨遂多,微情妙旨,時在文字之外;班固個性寬

    和,情詞俱盡,一覽無遺。不過,以史論史,班固比史遷究竟要來得客

    觀,明茅坤說「《漢書》以矩獲勝」 ,清章學誠說「班氏守繩墨」 ,

    皆由此一觀點著眼。范曄《後漢書.班固傳論》說:

    司馬遷、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載籍之作,大義粲然著矣。議者咸

    稱二子有良史之才:遷文直而事覈,固文贍而事詳。若固之序事,

    不激詭,不抑抗,贍而不穢(蕪穢,失剪裁),詳而有體,使讀之

    者亹亹而不猒,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譏遷,以為是非頗謬於

    聖人,然其議論常排死節,否正直,而不敘殺身成仁之美,則輕

    仁義、賤守節愈矣!固傷遷博物洽聞,不能以智免極刑;然亦身

    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嗚呼,古人所以致論於目睫也。2

    范曄不愧是史家,其論《史》、《漢》敘事之特色與見解之高低,允

    稱確當。班固保守拘謹,自無史遷跌宕慷慨風神,但「詳贍」究為班固

    當行本色,兼以文字平和端麗,敘事溫潤雍容,娓娓有致,不愧史家名

    筆。

    伍 、《 漢 書 》 的 注 本 與 研 讀 參 考 書

    《漢書》詳贍典雅,多用古字駢文,誦讀不易,故自漢以下,作注

    者多。唐顏師古取服虔、應劭以下二十餘家之注,刪繁補略,裁以己見,

    書成而他注多亡佚,乃清代以前研讀《漢書》最重要注本。坊間流行之

    標點本即為顏師古之《漢書注》。

    清代學者如錢大昭 3、沈欽韓 4、周壽昌5等皆以精研兩漢史書名家。

    2 《史記.越世家》有「目見豪毛而不見其睫」 之說,此指班固缺乏自知之明。 3 著有《漢書辨疑》。 4 著有《漢書疏證》。 5 著有《漢書注校補》。

  • 〈 漢 書 概 說 〉 1 1

    清末周壽昌弟子王先謙擷取各家精義,成《漢書補注》6,考證翔實,資

    料豐富,多達百餘萬言,堪稱清儒研治《漢書》的集大成之書。

    頁碼 作品引用內容 版權

    標示

    作者/來源

    1-15 字體:華康魏碑體、華康中明

    體、華康仿宋體

    本作品由「威鋒數位開發股份有限公

    司」授權,且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

    利。您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向權利

    人取得授權。

    2 以財雄邊,出入弋獵,旌旗鼓

    吹,年百餘歲,以壽終,故北

    方多以『壹』為字者

    班固:《漢書》〈敘傳〉。本作品已超過

    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

    著作。

    2 孺為任俠,州郡歌之 班固:《漢書》〈敘傳〉。本作品已超過

    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

    著作。

    2 家本北邊 班固:《漢書》〈敘傳〉。本作品已超過

    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

    著作。

    2 志節慷慨 班固:《漢書》〈敘傳〉。本作品已超過

    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

    著作。

    2 博學有俊材 班固:《漢書》〈敘傳〉。本作品已超過

    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

    著作。

    2 左將軍史丹舉賢良方正,以對

    策為議郎,遷諫大夫

    班固:《漢書》〈敘傳〉。本作品已超過

    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

    6 有清.虛受堂刻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新文豐出版公司);上海師範大學古籍

    整理研究所整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 〈 漢 書 概 說 〉 1 2

    著作。

    2 賜以祕書之副 班固:《漢書》〈敘傳〉。本作品已超過

    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

    著作。

    2 王莽少與穉兄弟同列,友善,

    兄事斿而弟畜穉

    班固:《漢書》〈敘傳〉。本作品已超過

    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

    著作。

    2 由是班氏不顯莽朝,亦不罹咎 班固:《漢書》〈敘傳〉。本作品已超過

    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

    著作。

    3 家有賜書,內足於財,好古之

    士自遠方至,父黨揚子雲以下

    莫不造門。

    班固:《漢書》〈敘傳〉。本作品已超過

    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

    著作。

    3 隗囂據壟擁眾,招輯英俊,而

    公孫述稱帝於蜀漢,天下雲擾

    班固:《漢書》〈敘傳〉。本作品已超過

    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

    著作。

    3 才高而好述作 范曄:《後漢書》〈班彪列傳〉。本作品

    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

    領域之著作。

    3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因斟

    酌前史而譏正得失。

    范曄:《後漢書》〈班彪列傳〉。本作品

    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

    領域之著作。

    3 能屬文,誦詩賦 范曄:《後漢書》〈班彪列傳〉。本作品

    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

    領域之著作。

    4 及長,遂博貫載籍……不以才

    能高人,諸儒以此慕之。

    范曄:《後漢書》〈班彪列傳〉。本作品

    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

    領域之著作。

    4 固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

    研思,欲就其業

    范曄:《後漢書》〈班彪列傳〉。本作品

    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

    領域之著作。

  • 〈 漢 書 概 說 〉 1 3

    4 遂見親近 范曄:《後漢書》〈班彪列傳〉。本作品

    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

    領域之著作。

    4 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

    史……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

    不諷誦焉。

    范曄:《後漢書》〈班彪列傳〉。本作品

    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

    領域之著作。

    4 盛稱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賓

    淫侈之論

    范曄:《後漢書》〈班彪列傳〉。本作品

    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

    領域之著作。

    4 章帝雅好文學,固愈得幸……

    辯論於前,賞賜恩寵甚渥

    范曄:《後漢書》〈班彪列傳〉。本作品

    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

    領域之著作。

    4 篤志於博學,以著述為業 班固:《漢書》〈敘傳〉。本作品已超過

    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

    著作。

    5 建 初 中 , 大 會 諸 儒 於 白 虎

    觀……著為通義。

    范曄:《後漢書》〈儒林列傳〉。本作品

    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

    領域之著作。

    5 欲使諸儒共正經義,頗令學者

    得以自助

    范曄:《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本

    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

    公共領域之著作。

    5 於是下太常……如孝宣甘露

    石渠故事,作《白虎議奏》。

    范曄:《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本

    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

    公共領域之著作。

    5 天子會諸儒講論五經,作《白

    虎通德論》,令固撰集其事。

    范曄:《後漢書》〈班彪列傳〉。本作品

    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

    領域之著作。

    5 固 不 教 學 諸 子 … … 遂 死 獄

    中。時年六十一。

    范曄:《後漢書》〈班彪列傳〉。本作品

    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

    領域之著作。

    6 《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 范曄:《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

  • 〈 漢 書 概 說 〉 1 4

    同郡馬融伏於閣下,從昭受

    讀。

    傳〉。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

    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6 固年十三,王充見之,拊其背

    謂彪曰:「此兒必記漢事。」

    范曄:《後漢書》〈班彪列傳〉章懷太

    子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本作

    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

    共領域之著作。

    6 〈典引〉、〈賓戲〉、〈應譏〉……

    在者凡四十一篇

    范曄:《後漢書》〈班彪列傳〉。本作品

    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

    領域之著作。

    6 固以為唐、虞、三代……為春

    秋考紀、表、志、傳,凡百篇。

    班固:《漢書》〈敘傳〉。本作品已超過

    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

    著作。

    8 文義夾備,紀事詳贍 王充:《論衡》。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

    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著作。

    9 世人稱司馬遷、班固之才優

    劣……固之不如遷,必矣!

    《晉書·張輔傳》引張輔。本作品已

    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

    域之著作。

    9 尋《史記》疆宇遼闊,年月遐

    長……迄今,無改斯道。

    劉知幾:《史通.六家篇》。本作品已

    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

    域之著作。

    9 司馬氏父子……全無學術,專

    事剽竊。

    鄭樵:〈通志.總序〉。本作品已超過

    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

    著作。

    9 文直而事覈 范曄:《後漢書》〈班彪列傳〉。本作品

    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

    領域之著作。

    9 文贍而事詳 范曄:《後漢書》〈班彪列傳〉。本作品

    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

    領域之著作。

    9 《漢書》以矩獲勝 茅坤:〈漢書評林序〉。本作品已超過

    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域之

  • 〈 漢 書 概 說 〉 1 5

    著作。

    9 班氏守繩墨 章學誠:《文史通義‧書教下》。本作

    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

    共領域之著作。

    9-10 司馬遷、班固父子……嗚呼,

    古人所以致論於目睫也。

    范曄:《後漢書.班固傳論》。本作品

    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

    領域之著作。

    10 目見豪毛而不見其睫 司馬遷:《史記.越世家》。本作品已

    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公共領

    域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