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7 陈启文长篇报告文学 《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 每当一次写作进入尾声 每当一次写作进入尾声无论短暂还是漫长 无论短暂还是漫长都有如释重负之感 都有如释重负之感然而 然而对黄河的书写 对黄河的书写在画上最后一个句号后 在画上最后一个句号后感觉却依然如我书写的这 感觉却依然如我书写的这 条大河一样复杂而沉重 条大河一样复杂而沉重似乎还远远没有写完 似乎还远远没有写完永远没有尽头 永远没有尽头在采写以中国七大江河水系为线索的 在采写以中国七大江河水系为线索的 命脉 命脉—中国水利调查 —中国水利调查我就萌生了一个念头 我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趁年富力强 趁年富力强还跑得动 还跑得动把中国七大江河都单独写 把中国七大江河都单独写 一本书 一本书这也是我初步设想的 这也是我初步设想的 中华江河丛书 中华江河丛书黄河是一条有个性 黄河是一条有个性命运感的大河 命运感的大河更是一条既错综复杂又变幻莫测的岁月长河 更是一条既错综复杂又变幻莫测的岁月长河在关于江 在关于江 河水系的书写中 河水系的书写中这也是一条让我难以描述的大河 这也是一条让我难以描述的大河几乎所有大小江河 几乎所有大小江河 存在的问题及症结 存在的问题及症结在黄河身上都能找到 在黄河身上都能找到无论是从中华文化源流的主 无论是从中华文化源流的主 流意义看 流意义看还是从中国江河治理的现实出发 还是从中国江河治理的现实出发黄河 黄河几乎是别无选择地摆 几乎是别无选择地摆 在了第一位 在了第一位奔波于大河上下 奔波于大河上下最切身的感受就是自身的渺小和占有时空的局 最切身的感受就是自身的渺小和占有时空的局 一个人要把一条 一个人要把一条万里长河从头到尾走一遍 万里长河从头到尾走一遍哪怕以如今飞奔的速度 哪怕以如今飞奔的速度也只能是浮光掠影 也只能是浮光掠影若要把一条长河从头到尾走一遍 若要把一条长河从头到尾走一遍还真不是一次性 还真不是一次性 就能完成的 就能完成的回顾近几年来 回顾近几年来我一次又一次地穿行于一条长河贯穿的峡 我一次又一次地穿行于一条长河贯穿的峡 高原与平原间 高原与平原间虽是雪泥鸿 虽是雪泥鸿亦可立此存照 亦可立此存照这也是对自我遗忘的 这也是对自我遗忘的 一种抵抗 一种抵抗记得在青藏高原的冰川上 记得在青藏高原的冰川上我曾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 我曾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让我 让我 有了窒息般的死亡体验 有了窒息般的死亡体验当时我都想到要准备遗嘱了 当时我都想到要准备遗嘱了然而最后还是坚 然而最后还是坚 持了下来 持了下来后来见到劳模谢会贵 后来见到劳模谢会贵我感觉到自己太脆弱 我感觉到自己太脆弱那些一辈子坚 那些一辈子坚 守在这艰苦环境里的默默奉献的黄河水利人 守在这艰苦环境里的默默奉献的黄河水利人他们承受的艰难 他们承受的艰难他们所 他们所 表现出来的坚韧 表现出来的坚韧是最让人钦佩的 是最让人钦佩的黄河一线水利工作者的动人事迹和 黄河一线水利工作者的动人事迹和 求实 求实负责 负责奉献 奉献的精神面貌 的精神面貌让我对黄河 让我对黄河黄河人打心眼里敬佩 黄河人打心眼里敬佩深为 深为 感动 感动深受启发 深受启发一条大河的咆哮之声渐远 一条大河的咆哮之声渐远事实上她也早已不再是一条纵横决荡的 事实上她也早已不再是一条纵横决荡的 大河 大河在静穆的天地间 在静穆的天地间她看上去是如此安详 她看上去是如此安详但每次在与她对视的刹 但每次在与她对视的刹 我依然充满了一种突如其来的震骇 我依然充满了一种突如其来的震骇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我对黄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我对黄 河的感觉 河的感觉那就是敬畏 那就是敬畏长篇报告文学 长篇报告文学 大河上下 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 —黄河的命运》, 》, 陈启文著 陈启文著安徽文艺 安徽文艺 出版社 出版社 2016 2016 8 8 月出版 月出版 文学评论 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责任编辑:行超 创作谈 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 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 大河上下 大河上下—黄 —黄 河的命运 河的命运 由安徽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 由安徽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一 这是一 部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部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思接千载的震撼之作 思接千载的震撼之作为出版人 为出版人我十分庆幸和自豪遇到了这部原创 我十分庆幸和自豪遇到了这部原创 开创性的佳作 开创性的佳作并对启文的文学能量 并对启文的文学能量才气 才气 和担当表示由衷的敬佩 和担当表示由衷的敬佩陈启文创作 陈启文创作 大河上下 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 —黄河的命运 饱含深情的 饱含深情的以创作水利题材非虚构文本见长 以创作水利题材非虚构文本见长 的陈启文 的陈启文其代表作 其代表作 河床 河床》《 》《命脉 命脉等蜚声海内 等蜚声海内 早在创作 早在创作 命脉 命脉—中国水利调查 —中国水利调查 他就 他就 萌发了写作一部完整的黄河之书的念头 萌发了写作一部完整的黄河之书的念头在他 在他 看来 看来命脉 命脉黄河仅占一章的篇幅 黄河仅占一章的篇幅 7 7 万字 万字 ), ), 而以这么短的篇幅要描述出一条万里巨 而以这么短的篇幅要描述出一条万里巨 川的全貌是根本不可能的 川的全貌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深入 只有深入才会深刻 才会深刻 感觉到 感觉到黄河是一条最有个性 黄河是一条最有个性最有命运感的大 最有命运感的大 更是一条既错综复杂 更是一条既错综复杂又变幻莫测的岁月长 又变幻莫测的岁月长 在关于江河水系的书写中 在关于江河水系的书写中这也是一条让我 这也是一条让我 难以描述的大河 难以描述的大河几乎所有大小江河存在的问 几乎所有大小江河存在的问 题及症结 题及症结在黄河身上都能找到 在黄河身上都能找到无论是从中华 无论是从中华 文化源流的主流意义看 文化源流的主流意义看还是从中国江河治理 还是从中国江河治理 的现实出发 的现实出发黄河 黄河几乎是别无选择地摆在了第 几乎是别无选择地摆在了第 一位 一位基于此 基于此2012 2012 5 5 月始 月始历时 历时 3 3 年多的 年多的 时间 时间他从黄河的源头出发 他从黄河的源头出发追踪着这条大河的 追踪着这条大河的 流向 流向一路探访 一路探访行至黄河的入海口 行至黄河的入海口多年后 多年后者回味道 者回味道个人从逆水而上到顺水而下 个人从逆水而上到顺水而下当你 当你 同河流保持一致的方向时 同河流保持一致的方向时或许才会与这条长河 或许才会与这条长河 有更默契的 有更默契的高度一致的命运感 高度一致的命运感这次深入的采 这次深入的采 访 访陈启文历险历难 陈启文历险历难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九死其犹未悔江河 江河 文学 文学创作的艰辛实非常人可以想象焉 创作的艰辛实非常人可以想象焉正是对 正是对 民族母亲河的深情与使命 民族母亲河的深情与使命激励着他超越自身的 激励着他超越自身的 局限 局限完成了一次精彩的人生体验和创作升华 完成了一次精彩的人生体验和创作升华陈启文对民族母亲河充满着无限的礼赞 陈启文对民族母亲河充满着无限的礼赞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大半篇幅是 一大半篇幅是 由万里黄河抒写和渲染出来的 由万里黄河抒写和渲染出来的面对黄河这条 面对黄河这条 民族母亲河 民族母亲河作者情不自禁地写出了他内心深 作者情不自禁地写出了他内心深 处的感动 处的感动绝美 绝美敬畏 敬畏跪下 跪下都是文本中 都是文本中 不断出现的词语 不断出现的词语这不仅是作者对黄河自然之 这不仅是作者对黄河自然之 景的感触和喟叹 景的感触和喟叹更源于他对人民治理黄河历 更源于他对人民治理黄河历 史的追踪和自豪 史的追踪和自豪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史无 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史无 前例的人民治黄辉煌长卷 前例的人民治黄辉煌长卷热情讴歌了人民治 热情讴歌了人民治 黄所取得的黄河不断流 黄所取得的黄河不断流堤防不决口 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 河床不抬 高等一系列巨大成就 高等一系列巨大成就在作者笔下 在作者笔下一代代黄河 一代代黄河 一代代水利人的形象被刻画得有血有肉 一代代水利人的形象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我们油然而生对那些默默奉献 我们油然而生对那些默默奉献甚至为工作献 甚至为工作献 出了生命的水利人和水利建设者的崇高敬意 出了生命的水利人和水利建设者的崇高敬意陈启文创作 陈启文创作 大河上下 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 —黄河的命运 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黄河的命运 黄河的命运就是中华民族 就是中华民族 的命运 的命运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是一条河 又是一条河 情特殊 情特殊灾难深重 灾难深重极其复杂难治的河流 极其复杂难治的河流素被 素被 称为 称为 中国之忧患 中国之忧患作者的采访和写作触及一 作者的采访和写作触及一 系列我们必须正 系列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视的问题如黄河源区的冰川 如黄河源区的冰川 消融 消融水源枯竭 水源枯竭生态恶化 生态恶化黄河沿岸的水资源 黄河沿岸的水资源 短缺 短缺水资源过度开 水资源过度开居民饮水困难 居民饮水困难人为的 人为的 环境污染与破坏等等 环境污染与破坏等等 尤其是当下突显出来 尤其是当下突显出来 的水资源危机和水质性危机 的水资源危机和水质性危机 需要政府各 需要政府各 关部门 关部门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在共同推进 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在共同推进 中有效化解日益严峻的形势 中有效化解日益严峻的形势作者在此引用了 作者在此引用了 恩格斯早已对人类发出的警示 恩格斯早已对人类发出的警示人类对于大 人类对于大 自然的每一次胜利 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将受到大自然的加倍报 都将受到大自然的加倍报 以警示人类 以警示人类面对自然当常怀敬畏之心 面对自然当常怀敬畏之心在作品的上篇 在作品的上篇中篇 中篇下篇中 下篇中作者对黄河 作者对黄河 患之源 患之源黄河的命门 黄河的命门当黄河成为一个悬 当黄河成为一个悬 发出追问和探究 发出追问和探究让我们一次次掩卷而思 让我们一次次掩卷而思我十分认同书中所言及的 我十分认同书中所言及的 黄河人的共识 黄河人的共识流是有生命的 流是有生命的若此 若此我们当站在人类命运的 我们当站在人类命运的 高度 高度自觉维护黄 自觉维护黄河的健康生命 河的健康生命从而达到 从而达到 人合一 人合一人水和谐 人水和谐的理想境界 的理想境界作者系时代出版传媒股份公司总经理助 作者系时代出版传媒股份公司总经理助 安徽文艺出版社社长 安徽文艺出版社社长 以赤子之心谱写水利佳作 以赤子之心谱写水利佳作 刘雅鸣 刘雅鸣 黄河 黄河这条大约在 这条大约在 160 160 万年前逐渐生成的河 万年前逐渐生成的河 自青藏高原起步 自青藏高原起步经黄土高原 经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东平原一路弯转向东 东平原一路弯转向东汇入大海 汇入大海黄河流经中国 黄河流经中国 九省区 九省区流域面积约 流域面积约 75 75 万平方公里 万平方公里流域人口约 流域人口约 1 1. .7 7 亿 亿这条中国第二 这条中国第二世界第五大河 世界第五大河其流域历 其流域历 史与中华文化 史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及发展 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及发展沿革 沿革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 所以要理解中华文化和 要理解中华文化和 历史 历史不了解黄河不行 不了解黄河不行黄河像一条纽带 黄河像一条纽带把我 把我 们的昨天 们的昨天今天甚至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 今天甚至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认识 认识 黄河的历史 黄河的历史认识黄河的文化 认识黄河的文化认识它的自然环 认识它的自然环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认识黄河曾经危害和不断被治理 认识黄河曾经危害和不断被治理 的过程 的过程了解黄河的故事以及各种与我们的国家 了解黄河的故事以及各种与我们的国家 人民命运纠结发展的成败经验 人民命运纠结发展的成败经验是了解中国文化 是了解中国文化 历史和国家命运性格的重要对象 历史和国家命运性格的重要对象面对黄河一直是一件非常庄重严肃的活 面对黄河一直是一件非常庄重严肃的活 而对于书写黄河 而对于书写黄河更是一种需要责任担当和 更是一种需要责任担当和 真诚情感及才学能力的活动 真诚情感及才学能力的活动因此 因此陈启文的长 陈启文的长 篇报告文学 篇报告文学 大河上下 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 —黄河的命运具有很 具有很 丰富的意义 丰富的意义不仅中国的读者需要认真看这部 不仅中国的读者需要认真看这部 外国的读者想了解中国更需要看 外国的读者想了解中国更需要看这样对于 这样对于 黄河带有精彩传记性的书写 黄河带有精彩传记性的书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 非常有价值的文本 非常有价值的文本此前 此前曾经有过从不同的角 曾经有过从不同的角 度接近黄河的作品 度接近黄河的作品但大多都因为专业或局部等 但大多都因为专业或局部等 原因 原因难以在整体上给黄河一个全面的关注 难以在整体上给黄河一个全面的关注启文的 启文的 大河上下 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 —黄河的命运努力从整体 努力从整体 到具体 到具体从历史到现实 从历史到现实给黄河以自然发展和人 给黄河以自然发展和人 文更新的全面调查与描绘 文更新的全面调查与描绘在我看来 在我看来这是迄今 这是迄今 为止最好的一部有关黄河命运的传记 为止最好的一部有关黄河命运的传记它有充足 它有充足 的理由走向广大的读者 的理由走向广大的读者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陈启文的创作实力 陈启文的创作实力创作成就和创作态度很 创作成就和创作态度很 令人钦佩 令人钦佩也是决定这部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 也是决定这部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陈启文是一个把握大题材能力并擅长大叙事头 陈启文是一个把握大题材能力并擅长大叙事头 条的人 条的人为了写这部书 为了写这部书他用几年的时间穿越风 他用几年的时间穿越风 经历高寒炎热 经历高寒炎热从黄河的源头沿河而下直到 从黄河的源头沿河而下直到 入海口 入海口源头的高寒缺氧和田野调查路上的各种 源头的高寒缺氧和田野调查路上的各种 艰险使他记忆深刻 艰险使他记忆深刻他用一颗赤诚之心去观察 他用一颗赤诚之心去观察感受 感受理解黄河的历史与中华文化 理解黄河的历史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起 中华民族起 伏命运的融合 伏命运的融合冲突 冲突纠缠 纠缠文化 文化文学地叙述了 文学地叙述了 长期以来治黄的成败得失等 长期以来治黄的成败得失等大河上下 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 —黄河的命运是黄河自然呈 是黄河自然呈 现状貌和人为塑造的历史真实记述 现状貌和人为塑造的历史真实记述既写了黄河 既写了黄河 上的大工程 上的大工程也写了黄河沿岸普通人的命运 也写了黄河沿岸普通人的命运时与我们国家 时与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纠葛在一起 民族的命运纠葛在一起内容相 内容相 当丰富 当丰富书中描绘了长久艰难地在青藏高原玛 书中描绘了长久艰难地在青藏高原玛 多县的黄河第一水文站检测水情的谢会贵 多县的黄河第一水文站检测水情的谢会贵为刘 为刘 家峡水电枢纽工程复杂修建无私奉献的孟朝云 家峡水电枢纽工程复杂修建无私奉献的孟朝云水利专家李仪祉和将自己的生命几乎全部投入 水利专家李仪祉和将自己的生命几乎全部投入 到黄河治理的王化云 到黄河治理的王化云林秀山等人物 林秀山等人物都因为融 都因为融 入了十分丰富的有关自然 入了十分丰富的有关自然政治 政治科学 科学管理 管理生等丰富人文历史而显得丰厚和灵动 生等丰富人文历史而显得丰厚和灵动这些以 这些以 个人行走的方式直接现场调查 个人行走的方式直接现场调查观察 观察感受获得 感受获得 的大量资料信息 的大量资料信息在得到国家水利部的大力支持 在得到国家水利部的大力支持 使得作家有一种背靠大山看云卷云舒的从容 使得作家有一种背靠大山看云卷云舒的从容 和清晰发现 和清晰发现完全不同于那些单纯以行走为主要 完全不同于那些单纯以行走为主要 目的 目的大多向人们提供一些旅途见闻式的零碎感 大多向人们提供一些旅途见闻式的零碎感 受写作 受写作陈启文的作品是读万卷书 陈启文的作品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 行万里路的 发现 发现研究 研究感知和归纳的结晶 感知和归纳的结晶在我看来 在我看来是目 是目 前写黄河 前写黄河认识黄河 认识黄河理解黄河最全面深入 理解黄河最全面深入最深 最深 刻坚实的一部作品 刻坚实的一部作品不仅有精彩故事 不仅有精彩故事更有独到 更有独到 的见解 的见解它既是一部历史的书 它既是一部历史的书文化的书 文化的书又是 又是 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的书 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的书好读的书 好读的书作者用写实的形式 作者用写实的形式以黄河的流径为线索 以黄河的流径为线索将历史和现实的丰富内容贯穿到一起 将历史和现实的丰富内容贯穿到一起在河流不 在河流不 断延伸的同时 断延伸的同时适当地停留徘徊 适当地停留徘徊在其沿岸如陕 在其沿岸如陕 西关中 西关中河套地区 河套地区晋陕峡谷 晋陕峡谷汾何两岸 汾何两岸中原地 中原地 河口地区等地看中华历史文化的繁衍变化 河口地区等地看中华历史文化的繁衍变化调查黄土高原和黄河支流洮河 调查黄土高原和黄河支流洮河延河 延河渭河 渭河汾河 汾河 等环境对黄河的不断塑造改变 等环境对黄河的不断塑造改变具有系统性的自 具有系统性的自 然追踪和文化考察特性 然追踪和文化考察特性在充分的事实把握和 在充分的事实把握和 信息收集的基础上 信息收集的基础上作者的理性思辨表达显示出 作者的理性思辨表达显示出 震撼的力量 震撼的力量是真实激情地解读黄河的呕心沥血 是真实激情地解读黄河的呕心沥血 之作 之作明显是用力 明显是用力用心 用心用情 用情用才的行走写 用才的行走写 黄土 黄土黄河 黄河黄种人 黄种人是一种自然和种族的命 是一种自然和种族的命 运交集 运交集也是一种大自然与中华民族相遇共进的 也是一种大自然与中华民族相遇共进的 历史表现 历史表现黄河的历史复杂又曲折 黄河的历史复杂又曲折表现了中国 表现了中国 文化历史和精神情感与克服艰难不断走向新生 文化历史和精神情感与克服艰难不断走向新生 的过程 的过程正是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 正是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 ,《大河上 大河上 —黄河的命运 —黄河的命运有种宏大厚重 有种宏大厚重丰富灵动的 丰富灵动的 命运感 命运感具有引人入胜的诱惑力 具有引人入胜的诱惑力让人受益多多 让人受益多多黄河是一个用再多浩繁的书写都难以穷尽 黄河是一个用再多浩繁的书写都难以穷尽 的对象 的对象但是 但是这并不说明人们在黄河面前就无 这并不说明人们在黄河面前就无 法形成系统 法形成系统个性的表达 个性的表达陈启文的 陈启文的 大河上 大河上 —黄河的命运 —黄河的命运 拧住了黄河的自然沿革和人 拧住了黄河的自然沿革和人 类努力对其治理的痕迹 类努力对其治理的痕迹使很多看似紊乱的历史 使很多看似紊乱的历史 文化和自然传说故事有了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 文化和自然传说故事有了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 框架 框架具备了分段 具备了分段分部 分部分点表达 分点表达最后形成合 最后形成合 力交响的可能 力交响的可能这部作品结构大气宏伟 这部作品结构大气宏伟严谨有 严谨有 叙述又将河 叙述又将河文等有机地融合交叉进 文等有机地融合交叉进 语言精简 语言精简富有节奏 富有节奏细节捕捉敏锐生动 细节捕捉敏锐生动作者具有较高的历史全局视点和眼光 作者具有较高的历史全局视点和眼光对不 对不 少重大事件的认识评判 少重大事件的认识评判具有气魄和见识 具有气魄和见识颇有 颇有 启发力量 启发力量。《 。《 大河上下 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 —黄河的命运 是一部具 是一部具 有浓郁精神情感的文学作品 有浓郁精神情感的文学作品在内容的深厚丰盈 在内容的深厚丰盈 和文学真实艺术的表达方面 和文学真实艺术的表达方面都会是别人不易比 都会是别人不易比 肩的扛鼎之作 肩的扛鼎之作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陈启文 陈启文 陈启文历时数年创作完成的 陈启文历时数年创作完成的 45 45 万字长篇报告文 万字长篇报告文 大河上下 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 —黄河的命运》, 》, 对于全国的文学界 对于全国的文学界出版界和水利行业来说 出版界和水利行业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不仅为 这不仅为 海外读者更加真实 海外读者更加真实全面 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黄河打 系统地了解和认识黄河打 开了一扇窗户 开了一扇窗户同时也是中国水利文学走出国门 同时也是中国水利文学走出国门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一件大事 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一件大事黄河落天走东海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万里写入胸怀间九曲黄河万里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是一条世界公 同时也是一条世界公 认最复杂 认最复杂最难治的多沙河流 最难治的多沙河流黄河承载着中华民族 黄河承载着中华民族 的文明与历史 的文明与历史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塑造着中华 塑造着中华 儿女的性格 儿女的性格中华文化中的恢弘大度 中华文化中的恢弘大度兼容并蓄 兼容并蓄迈奔放 迈奔放热情率真以及波澜不惊 热情率真以及波澜不惊玄妙高深 玄妙高深刚柔并 刚柔并 厚重坚韧等特质都能在黄河中找到根源 厚重坚韧等特质都能在黄河中找到根源黄河在 黄河在 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占据的特殊地位 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占据的特殊地位决定了 决定了 黄河 黄河是一个十分厚重 是一个十分厚重深邃的文学题材 深邃的文学题材陈启文创作的 陈启文创作的 大河上下 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 —黄河的命运 一书 一书一经出版即在国内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一经出版即在国内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该书立 该书立 体式展现了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当前面貌 体式展现了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当前面貌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新中国治理黄河的举措 新中国治理黄河的举措经验成 经验成 效与得失 效与得失还有令人揪心的黄河源头冰川消融 还有令人揪心的黄河源头冰川消融流域 流域 生态环境恶化与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生态环境恶化与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可以说是黄河今 可以说是黄河今 昔的一次集大成之作 昔的一次集大成之作处处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处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深刻领悟 处的深刻领悟当前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讲好中国故事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 传播好 中国声音 中国声音而黄 而黄河是向海外介绍中国 河是向海外介绍中国展现中国一个不 展现中国一个不 可或缺的绝好题材 可或缺的绝好题材。《 。《 大河上下 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 —黄河的命运 面向 面向 海外推介发行 海外推介发行将黄河的历史与现状 将黄河的历史与现状黄河的故事讲给 黄河的故事讲给 海外读者听 海外读者听从中国千百年来治水的艰辛 从中国千百年来治水的艰辛治水的牺 治水的牺 到目前中国水利的大发展 到目前中国水利的大发展大繁荣 大繁荣让各国读者了 让各国读者了 解中国的历史 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 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观点 中国的观点看到中国党 看到中国党 和政府为社会发展 和政府为社会发展人民 人民福祉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福祉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出的巨大贡献 出的巨大贡献必将更好地理解中国 必将更好地理解中国读懂中国 读懂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 我国 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 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 先行者倡者 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 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 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 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 时代的进步要求河上下 河上下—黄河的命运 —黄河的命运 正是践行总书记要求的一次 正是践行总书记要求的一次 积极努力 积极努力为了创作本书 为了创作本书陈启文怀着一颗忧国忧民 陈启文怀着一颗忧国忧民 的赤子之心 的赤子之心长途跋涉在母亲河的沟涧溪湾 长途跋涉在母亲河的沟涧溪湾他克服 他克服 强烈的高原反应深入黄河源区 强烈的高原反应深入黄河源区用心感受黄河的神奇 用心感受黄河的神奇 壮美和岁月变迁 壮美和岁月变迁从古人的固堤建坝 从古人的固堤建坝到今人的调水 到今人的调水 调沙 调沙他沿途考察水利工程建设的历程 他沿途考察水利工程建设的历程成效与得失 成效与得失他全景式了解黄河两岸水文地理 他全景式了解黄河两岸水文地理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风土人 风土人 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使本书更加厚重 使本书更加厚重深邃 深邃在总 在总 结成效与进步的同时 结成效与进步的同时也警觉到黄河流域许多不容忽 也警觉到黄河流域许多不容忽 视的问题……陈启文创作的这部堪称鸿篇巨著的水 视的问题……陈启文创作的这部堪称鸿篇巨著的水 利题材报告文学作品 利题材报告文学作品是其继 是其继 2012 2012 命脉 命脉—中国 —中国 水利调查 水利调查 之后的又一部重大水利精品力作 之后的又一部重大水利精品力作我认为 我认为作为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皇皇巨著 作为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皇皇巨著,《 ,《 河上下 河上下—黄河的命运 —黄河的命运一书具有四项宝贵的价值 一书具有四项宝贵的价值一是思想深邃 一是思想深邃陈启文感悟着黄河上下的自然与生 陈启文感悟着黄河上下的自然与生 地域与人文之间的血脉关系 地域与人文之间的血脉关系细述沧桑流年 细述沧桑流年并通 并通 过对一条岁月长河的溯源 过对一条岁月长河的溯源试图对一个伟大民族的源 试图对一个伟大民族的源 崛起 崛起兴盛历程和民族精神的内核进行系统的探 兴盛历程和民族精神的内核进行系统的探 努力呈现中华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努力呈现中华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揭示中华民族 揭示中华民族 的精神情怀 的精神情怀二是审视历史 二是审视历史陈启文通过查阅古今 陈启文通过查阅古今 典籍 典籍走访实地 走访实地采访当事人 采访当事人对黄河正源之争 对黄河正源之争源区 源区 生态环境退化 生态环境退化黄河泥沙来源 黄河泥沙来源河套平原历史变迁 河套平原历史变迁浪底工程建设等许多问题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厘清 浪底工程建设等许多问题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厘清梳理 梳理其探寻之执著 其探寻之执著采访之深入让人感动 采访之深入让人感动三是笔 三是笔 接地气 接地气水利人和水利建设者 水利人和水利建设者长期默默奉献 长期默默奉献有的 有的 甚至为工作献出了生命 甚至为工作献出了生命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少 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少 为人知 为人知陈启文笔下的水利前辈李仪祉 陈启文笔下的水利前辈李仪祉当代黄河源 当代黄河源 区的水文人谢会贵 区的水文人谢会贵以及几十年前龙羊峡 以及几十年前龙羊峡刘家峡等 刘家峡等 水利工程战天斗地 水利工程战天斗地舍生忘死的无名建设者 舍生忘死的无名建设者生动鲜 生动鲜 活地展现了 活地展现了 献身 献身负责 负责求实 求实的水利人形象 的水利人形象四是 四是 不避问题 不避问题书中触及黄河源区持续的冰川消融 书中触及黄河源区持续的冰川消融水源 水源 枯竭 枯竭生态恶化 生态恶化黄河沿岸的水资源短缺 黄河沿岸的水资源短缺居民饮水困 居民饮水困 人为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 人为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 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近年来 近年来中央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 中央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 生态 安全 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对水利的认识高度和重 对水利的认识高度和重 视程度前所未有 视程度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又把水利列为八大基 党的十八大又把水利列为八大基 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 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 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 提出 生态文明要融入经济建设 生态文明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 社会 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 实现中华 民族永续发展 民族永续发展可以说 可以说我国水利建设的投资规模 我国水利建设的投资规模国家对水利的政策支持 国家对水利的政策支持全社会的治水兴水热潮均前 全社会的治水兴水热潮均前 所未有 所未有建成了一批强基础 建成了一批强基础管长远 管长远利发展 利发展惠民生 惠民生 的重大水利工程 的重大水利工程这对保障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向好发 这对保障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向好发 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 同时对水利在支撑经济社会发 对水利在支撑经济社会发 保障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上也提出了新的更 保障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上也提出了新的更 高的要求 高的要求当今中国水利更加注重水资源节约保护 当今中国水利更加注重水资源节约保护合理开发 合理开发更加注重民生水利保障能力 更加注重民生水利保障能力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 水和谐 水和谐大力推进水利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水利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说 习近平总书记说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 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 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水利是造福民 水利是造福民 生的伟大事业 生的伟大事业水利也是文艺的富矿 水利也是文艺的富矿中国当代波澜 中国当代波澜 壮阔的治水兴水实践 壮阔的治水兴水实践有无数先进的思想 有无数先进的思想厚重的题 厚重的题 鲜活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 鲜活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也为文艺工作者提供 也为文艺工作者提供 了丰富多彩的素材 了丰富多彩的素材需要借助文学艺术的笔墨来描绘 需要借助文学艺术的笔墨来描绘 勾勒 勾勒需要通过更多的水利文学艺术的精品力作来呈 需要通过更多的水利文学艺术的精品力作来呈 现表现 现表现期待更多作家能够将目光投向水利事业和 期待更多作家能够将目光投向水利事业和 中国的江河湖泊 中国的江河湖泊讲述精彩的水利故事 讲述精彩的水利故事塑造生动的 塑造生动的 水利人物 水利人物引导社会各界 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水利事业 关心支持水利事业也期待 也期待 更多优秀的水利作品能够走出国门 更多优秀的水利作品能够走出国门向全世界讲好水 向全世界讲好水 利故事 利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传播好中国声音作者系水利部党组成员 作者系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副部长 小浪底工程一角 小浪底工程一角 一部书写黄河的历史之书 一部书写黄河的历史之书文化之书 文化之书文学之书 文学之书 李炳银 李炳银

《大河上下 黄河的命运》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7B160921_Print.pdf · 境、人文环境,认识黄河曾经危害和不断被治理 的过程,了解黄河的故事以及各种与我们的国家

  • Upload
    others

  • View
    1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大河上下 黄河的命运》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7B160921_Print.pdf · 境、人文环境,认识黄河曾经危害和不断被治理 的过程,了解黄河的故事以及各种与我们的国家

37

陈启文长篇报告文学

《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

每当一次写作进入尾声每当一次写作进入尾声,,无论短暂还是漫长无论短暂还是漫长,,都有如释重负之感都有如释重负之感。。

然而然而,,对黄河的书写对黄河的书写,,在画上最后一个句号后在画上最后一个句号后,,感觉却依然如我书写的这感觉却依然如我书写的这

条大河一样复杂而沉重条大河一样复杂而沉重,,似乎还远远没有写完似乎还远远没有写完,,永远没有尽头永远没有尽头。。

在采写以中国七大江河水系为线索的在采写以中国七大江河水系为线索的《《命脉命脉———中国水利调查—中国水利调查》》时时,,

我就萌生了一个念头我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趁年富力强趁年富力强,,还跑得动还跑得动,,把中国七大江河都单独写把中国七大江河都单独写

一本书一本书,,这也是我初步设想的这也是我初步设想的““中华江河丛书中华江河丛书””。。黄河是一条有个性黄河是一条有个性、、有有

命运感的大河命运感的大河,,更是一条既错综复杂又变幻莫测的岁月长河更是一条既错综复杂又变幻莫测的岁月长河。。在关于江在关于江

河水系的书写中河水系的书写中,,这也是一条让我难以描述的大河这也是一条让我难以描述的大河,,几乎所有大小江河几乎所有大小江河

存在的问题及症结存在的问题及症结,,在黄河身上都能找到在黄河身上都能找到。。无论是从中华文化源流的主无论是从中华文化源流的主

流意义看流意义看,,还是从中国江河治理的现实出发还是从中国江河治理的现实出发,,黄河黄河,,几乎是别无选择地摆几乎是别无选择地摆

在了第一位在了第一位。。

奔波于大河上下奔波于大河上下,,最切身的感受就是自身的渺小和占有时空的局最切身的感受就是自身的渺小和占有时空的局

限限,,一个人要把一条一个人要把一条万里长河从头到尾走一遍万里长河从头到尾走一遍,,哪怕以如今飞奔的速度哪怕以如今飞奔的速度,,

也只能是浮光掠影也只能是浮光掠影。。若要把一条长河从头到尾走一遍若要把一条长河从头到尾走一遍,,还真不是一次性还真不是一次性

就能完成的就能完成的。。回顾近几年来回顾近几年来,,我一次又一次地穿行于一条长河贯穿的峡我一次又一次地穿行于一条长河贯穿的峡

谷谷、、高原与平原间高原与平原间,,虽是雪泥鸿虽是雪泥鸿爪爪,,亦可立此存照亦可立此存照,,这也是对自我遗忘的这也是对自我遗忘的

一种抵抗一种抵抗。。

记得在青藏高原的冰川上记得在青藏高原的冰川上,,我曾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我曾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让我让我

有了窒息般的死亡体验有了窒息般的死亡体验,,当时我都想到要准备遗嘱了当时我都想到要准备遗嘱了,,然而最后还是坚然而最后还是坚

持了下来持了下来。。后来见到劳模谢会贵后来见到劳模谢会贵,,我感觉到自己太脆弱我感觉到自己太脆弱,,那些一辈子坚那些一辈子坚

守在这艰苦环境里的默默奉献的黄河水利人守在这艰苦环境里的默默奉献的黄河水利人,,他们承受的艰难他们承受的艰难,,他们所他们所

表现出来的坚韧表现出来的坚韧,,是最让人钦佩的是最让人钦佩的。。黄河一线水利工作者的动人事迹和黄河一线水利工作者的动人事迹和

““求实求实、、负责负责、、奉献奉献””的精神面貌的精神面貌,,让我对黄河让我对黄河、、黄河人打心眼里敬佩黄河人打心眼里敬佩,,深为深为

感动感动、、深受启发深受启发。。

一条大河的咆哮之声渐远一条大河的咆哮之声渐远,,事实上她也早已不再是一条纵横决荡的事实上她也早已不再是一条纵横决荡的

大河大河。。在静穆的天地间在静穆的天地间,,她看上去是如此安详她看上去是如此安详,,但每次在与她对视的刹但每次在与她对视的刹

那那,,我依然充满了一种突如其来的震骇我依然充满了一种突如其来的震骇,,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我对黄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我对黄

河的感觉河的感觉,,那就是敬畏那就是敬畏。。

((长篇报告文学长篇报告文学《《大河上下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黄河的命运》,》,陈启文著陈启文著,,安徽文艺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社20162016年年88月出版月出版))

文学评论 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责任编辑:行 超

■创作谈

牛红旗长篇非虚构作品牛红旗长篇非虚构作品《《七沟十八弯七沟十八弯》:》:

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河上下大河上下———黄—黄

河的命运河的命运》》由安徽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由安徽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一这是一

部读来令人荡气回肠部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思接千载的震撼之作思接千载的震撼之作。。作作

为出版人为出版人,,我十分庆幸和自豪遇到了这部原创我十分庆幸和自豪遇到了这部原创

性性、、开创性的佳作开创性的佳作,,并对启文的文学能量并对启文的文学能量、、才气才气

和担当表示由衷的敬佩和担当表示由衷的敬佩。。

陈启文创作陈启文创作《《大河上下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黄河的命运》》是是

饱含深情的饱含深情的。。以创作水利题材非虚构文本见长以创作水利题材非虚构文本见长

的陈启文的陈启文,,其代表作其代表作《《河床河床》《》《命脉命脉》》等蜚声海内等蜚声海内

外外。。早在创作早在创作《《命脉命脉———中国水利调查—中国水利调查》》时时,,他就他就

萌发了写作一部完整的黄河之书的念头萌发了写作一部完整的黄河之书的念头。。在他在他

看来看来,,““在在《《命脉命脉》》中中,,黄河仅占一章的篇幅黄河仅占一章的篇幅((约约77

万字万字),),而以这么短的篇幅要描述出一条万里巨而以这么短的篇幅要描述出一条万里巨

川的全貌是根本不可能的川的全貌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深入只有深入,,才会深刻才会深刻

感觉到感觉到,,黄河是一条最有个性黄河是一条最有个性、、最有命运感的大最有命运感的大

河河,,更是一条既错综复杂更是一条既错综复杂,,又变幻莫测的岁月长又变幻莫测的岁月长

河河。。在关于江河水系的书写中在关于江河水系的书写中,,这也是一条让我这也是一条让我

难以描述的大河难以描述的大河,,几乎所有大小江河存在的问几乎所有大小江河存在的问

题及症结题及症结,,在黄河身上都能找到在黄河身上都能找到。。无论是从中华无论是从中华

文化源流的主流意义看文化源流的主流意义看,,还是从中国江河治理还是从中国江河治理

的现实出发的现实出发,,黄河黄河,,几乎是别无选择地摆在了第几乎是别无选择地摆在了第

一位一位””。。基于此基于此,,从从20122012年年55月始月始,,历时历时33年多的年多的

时间时间,,他从黄河的源头出发他从黄河的源头出发,,追踪着这条大河的追踪着这条大河的

流向流向,,一路探访一路探访,,行至黄河的入海口行至黄河的入海口。。多年后多年后,,作作

者回味道者回味道::““一一个人从逆水而上到顺水而下个人从逆水而上到顺水而下,,当你当你

同河流保持一致的方向时同河流保持一致的方向时,,或许才会与这条长河或许才会与这条长河

有更默契的有更默契的、、高度一致的命运感高度一致的命运感。。””这次深入的采这次深入的采

访访,,陈启文历险历难陈启文历险历难,,““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九死其犹未悔””,,““江河江河

文学文学””创作的艰辛实非常人可以想象焉创作的艰辛实非常人可以想象焉。。正是对正是对

民族母亲河的深情与使命民族母亲河的深情与使命,,激励着他超越自身的激励着他超越自身的

局限局限,,完成了一次精彩的人生体验和创作升华完成了一次精彩的人生体验和创作升华。。

陈启文对民族母亲河充满着无限的礼赞陈启文对民族母亲河充满着无限的礼赞。。

““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大半篇幅是一大半篇幅是

由万里黄河抒写和渲染出来的由万里黄河抒写和渲染出来的。。””面对黄河这条面对黄河这条

民族母亲河民族母亲河,,作者情不自禁地写出了他内心深作者情不自禁地写出了他内心深

处的感动处的感动::““绝美绝美””、、““敬畏敬畏””、、““跪下跪下””,,都是文本中都是文本中

不断出现的词语不断出现的词语。。这不仅是作者对黄河自然之这不仅是作者对黄河自然之

景的感触和喟叹景的感触和喟叹,,更源于他对人民治理黄河历更源于他对人民治理黄河历

史的追踪和自豪史的追踪和自豪。。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史无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史无

前例的人民治黄辉煌长卷前例的人民治黄辉煌长卷,,热情讴歌了人民治热情讴歌了人民治

黄所取得的黄河不断流黄所取得的黄河不断流、、堤防不决口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河床不抬

高等一系列巨大成就高等一系列巨大成就。。在作者笔下在作者笔下,,一代代黄河一代代黄河

人人、、一代代水利人的形象被刻画得有血有肉一代代水利人的形象被刻画得有血有肉,,让让

我们油然而生对那些默默奉献我们油然而生对那些默默奉献,,甚至为工作献甚至为工作献

出了生命的水利人和水利建设者的崇高敬意出了生命的水利人和水利建设者的崇高敬意。。

陈启文创作陈启文创作《《大河上下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黄河的命运》》有有

着强烈的忧患意识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黄河的命运黄河的命运,,就是中华民族就是中华民族

的命运的命运。。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是一条河又是一条河

情特殊情特殊、、灾难深重灾难深重、、极其复杂难治的河流极其复杂难治的河流,,素被素被

称为称为““中国之忧患中国之忧患””。。作者的采访和写作触及一作者的采访和写作触及一

系列我们必须正系列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视的问题,,如黄河源区的冰川如黄河源区的冰川

消融消融、、水源枯竭水源枯竭、、生态恶化生态恶化,,黄河沿岸的水资源黄河沿岸的水资源

短缺短缺、、水资源过度开水资源过度开发发、、居民饮水困难居民饮水困难、、人为的人为的

环境污染与破坏等等环境污染与破坏等等;;尤其是当下突显出来尤其是当下突显出来

的水资源危机和水质性危机的水资源危机和水质性危机,,需要政府各需要政府各相相

关部门关部门、、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在共同推进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在共同推进

中有效化解日益严峻的形势中有效化解日益严峻的形势。。作者在此引用了作者在此引用了

恩格斯早已对人类发出的警示恩格斯早已对人类发出的警示::““人类对于大人类对于大

自然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将受到大自然的加倍报都将受到大自然的加倍报

复复。。””以警示人类以警示人类,,面对自然当常怀敬畏之心面对自然当常怀敬畏之心。。

在作品的上篇在作品的上篇、、中篇中篇、、下篇中下篇中,,作者对黄河作者对黄河““忧忧

患之源患之源””、、““黄河的命门黄河的命门””、、““当黄河成为一个悬当黄河成为一个悬

念念””发出追问和探究发出追问和探究,,让我们一次次掩卷而思让我们一次次掩卷而思。。

我十分认同书中所言及的我十分认同书中所言及的““黄河人的共识黄河人的共识””::河河

流是有生命的流是有生命的。。若此若此,,我们当站在人类命运的我们当站在人类命运的

高度高度,,自觉维护黄自觉维护黄河的健康生命河的健康生命,,从而达到从而达到““天天

人合一人合一””、、““人水和谐人水和谐””的理想境界的理想境界。。

((作者系时代出版传媒股份公司总经理助作者系时代出版传媒股份公司总经理助

理理、、安徽文艺出版社社长安徽文艺出版社社长))

母亲河的礼赞和忧思

母亲河的礼赞和忧思

□□朱寒冬

朱寒冬

以赤子之心谱写水利佳作以赤子之心谱写水利佳作□□刘雅鸣刘雅鸣

黄河黄河,,这条大约在这条大约在160160万年前逐渐生成的河万年前逐渐生成的河

流流,,自青藏高原起步自青藏高原起步,,经黄土高原经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山山

东平原一路弯转向东东平原一路弯转向东,,汇入大海汇入大海。。黄河流经中国黄河流经中国

九省区九省区,,流域面积约流域面积约7575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流域人口约流域人口约

11..77亿亿。。这条中国第二这条中国第二、、世界第五大河世界第五大河,,其流域历其流域历

史与中华文化史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及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及发展、、沿革沿革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所以,,要理解中华文化和要理解中华文化和

历史历史,,不了解黄河不行不了解黄河不行。。黄河像一条纽带黄河像一条纽带,,把我把我

们的昨天们的昨天、、今天甚至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天甚至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认识认识

黄河的历史黄河的历史,,认识黄河的文化认识黄河的文化,,认识它的自然环认识它的自然环

境境、、人文环境人文环境,,认识黄河曾经危害和不断被治理认识黄河曾经危害和不断被治理

的过程的过程,,了解黄河的故事以及各种与我们的国家了解黄河的故事以及各种与我们的国家

人民命运纠结发展的成败经验人民命运纠结发展的成败经验,,是了解中国文化是了解中国文化

历史和国家命运性格的重要对象历史和国家命运性格的重要对象。。

面对黄河一直是一件非常庄重严肃的活面对黄河一直是一件非常庄重严肃的活

动动。。而对于书写黄河而对于书写黄河,,更是一种需要责任担当和更是一种需要责任担当和

真诚情感及才学能力的活动真诚情感及才学能力的活动。。因此因此,,陈启文的长陈启文的长

篇报告文学篇报告文学《《大河上下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黄河的命运》》具有很具有很

丰富的意义丰富的意义。。不仅中国的读者需要认真看这部不仅中国的读者需要认真看这部

书书,,外国的读者想了解中国更需要看外国的读者想了解中国更需要看。。这样对于这样对于

黄河带有精彩传记性的书写黄河带有精彩传记性的书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为人们提供了一个

非常有价值的文本非常有价值的文本。。此前此前,,曾经有过从不同的角曾经有过从不同的角

度接近黄河的作品度接近黄河的作品,,但大多都因为专业或局部等但大多都因为专业或局部等

原因原因,,难以在整体上给黄河一个全面的关注难以在整体上给黄河一个全面的关注。。陈陈

启文的启文的《《大河上下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黄河的命运》》努力从整体努力从整体

到具体到具体、、从历史到现实从历史到现实,,给黄河以自然发展和人给黄河以自然发展和人

文更新的全面调查与描绘文更新的全面调查与描绘。。在我看来在我看来,,这是迄今这是迄今

为止最好的一部有关黄河命运的传记为止最好的一部有关黄河命运的传记,,它有充足它有充足

的理由走向广大的读者的理由走向广大的读者,,走向世界走向世界。。

陈启文的创作实力陈启文的创作实力、、创作成就和创作态度很创作成就和创作态度很

令人钦佩令人钦佩,,也是决定这部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这部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

陈启文是一个把握大题材能力并擅长大叙事头陈启文是一个把握大题材能力并擅长大叙事头

条的人条的人。。为了写这部书为了写这部书,,他用几年的时间穿越风他用几年的时间穿越风

雨雨,,经历高寒炎热经历高寒炎热,,从黄河的源头沿河而下直到从黄河的源头沿河而下直到

入海口入海口,,源头的高寒缺氧和田野调查路上的各种源头的高寒缺氧和田野调查路上的各种

艰险使他记忆深刻艰险使他记忆深刻。。他用一颗赤诚之心去观察他用一颗赤诚之心去观察、、

感受感受、、理解黄河的历史与中华文化理解黄河的历史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起中华民族起

伏命运的融合伏命运的融合、、冲突冲突、、纠缠纠缠,,文化文化、、文学地叙述了文学地叙述了

长期以来治黄的成败得失等长期以来治黄的成败得失等。。

《《大河上下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黄河的命运》》是黄河自然呈是黄河自然呈

现状貌和人为塑造的历史真实记述现状貌和人为塑造的历史真实记述,,既写了黄河既写了黄河

上的大工程上的大工程,,也写了黄河沿岸普通人的命运也写了黄河沿岸普通人的命运,,同同

时与我们国家时与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纠葛在一起民族的命运纠葛在一起,,内容相内容相

当丰富当丰富。。书中描绘了长久艰难地在青藏高原玛书中描绘了长久艰难地在青藏高原玛

多县的黄河第一水文站检测水情的谢会贵多县的黄河第一水文站检测水情的谢会贵,,为刘为刘

家峡水电枢纽工程复杂修建无私奉献的孟朝云家峡水电枢纽工程复杂修建无私奉献的孟朝云,,

水利专家李仪祉和将自己的生命几乎全部投入水利专家李仪祉和将自己的生命几乎全部投入

到黄河治理的王化云到黄河治理的王化云、、林秀山等人物林秀山等人物,,都因为融都因为融

入了十分丰富的有关自然入了十分丰富的有关自然、、政治政治、、科学科学、、管理管理、、人人

生等丰富人文历史而显得丰厚和灵动生等丰富人文历史而显得丰厚和灵动。。这些以这些以

个人行走的方式直接现场调查个人行走的方式直接现场调查、、观察观察、、感受获得感受获得

的大量资料信息的大量资料信息,,在得到国家水利部的大力支持在得到国家水利部的大力支持

后后,,使得作家有一种背靠大山看云卷云舒的从容使得作家有一种背靠大山看云卷云舒的从容

和清晰发现和清晰发现,,完全不同于那些单纯以行走为主要完全不同于那些单纯以行走为主要

目的目的,,大多向人们提供一些旅途见闻式的零碎感大多向人们提供一些旅途见闻式的零碎感

受写作受写作。。陈启文的作品是读万卷书陈启文的作品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行万里路的

发现发现、、研究研究、、感知和归纳的结晶感知和归纳的结晶。。在我看来在我看来,,是目是目

前写黄河前写黄河、、认识黄河认识黄河、、理解黄河最全面深入理解黄河最全面深入、、最深最深

刻坚实的一部作品刻坚实的一部作品,,不仅有精彩故事不仅有精彩故事,,更有独到更有独到

的见解的见解。。它既是一部历史的书它既是一部历史的书、、文化的书文化的书,,又是又是

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的书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的书、、好读的书好读的书。。

作者用写实的形式作者用写实的形式,,以黄河的流径为线索以黄河的流径为线索,,

将历史和现实的丰富内容贯穿到一起将历史和现实的丰富内容贯穿到一起,,在河流不在河流不

断延伸的同时断延伸的同时,,适当地停留徘徊适当地停留徘徊,,在其沿岸如陕在其沿岸如陕

西关中西关中、、河套地区河套地区、、晋陕峡谷晋陕峡谷、、汾何两岸汾何两岸、、中原地中原地

区区、、河口地区等地看中华历史文化的繁衍变化河口地区等地看中华历史文化的繁衍变化;;

调查黄土高原和黄河支流洮河调查黄土高原和黄河支流洮河、、延河延河、、渭河渭河、、汾河汾河

等环境对黄河的不断塑造改变等环境对黄河的不断塑造改变,,具有系统性的自具有系统性的自

然追踪和文化考察特性然追踪和文化考察特性。。在充分的事实把握和在充分的事实把握和

信息收集的基础上信息收集的基础上,,作者的理性思辨表达显示出作者的理性思辨表达显示出

震撼的力量震撼的力量,,是真实激情地解读黄河的呕心沥血是真实激情地解读黄河的呕心沥血

之作之作,,明显是用力明显是用力、、用心用心、、用情用情、、用才的行走写用才的行走写

作作。。黄土黄土、、黄河黄河、、黄种人黄种人,,是一种自然和种族的命是一种自然和种族的命

运交集运交集,,也是一种大自然与中华民族相遇共进的也是一种大自然与中华民族相遇共进的

历史表现历史表现。。黄河的历史复杂又曲折黄河的历史复杂又曲折,,表现了中国表现了中国

文化历史和精神情感与克服艰难不断走向新生文化历史和精神情感与克服艰难不断走向新生

的过程的过程。。正是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正是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大河上大河上

下下———黄河的命运—黄河的命运》》有种宏大厚重有种宏大厚重、、丰富灵动的丰富灵动的

命运感命运感,,具有引人入胜的诱惑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诱惑力,,让人受益多多让人受益多多。。

黄河是一个用再多浩繁的书写都难以穷尽黄河是一个用再多浩繁的书写都难以穷尽

的对象的对象。。但是但是,,这并不说明人们在黄河面前就无这并不说明人们在黄河面前就无

法形成系统法形成系统、、个性的表达个性的表达。。陈启文的陈启文的《《大河上大河上

下下———黄河的命运—黄河的命运》》拧住了黄河的自然沿革和人拧住了黄河的自然沿革和人

类努力对其治理的痕迹类努力对其治理的痕迹,,使很多看似紊乱的历史使很多看似紊乱的历史

文化和自然传说故事有了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文化和自然传说故事有了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

框架框架,,具备了分段具备了分段、、分部分部、、分点表达分点表达,,最后形成合最后形成合

力交响的可能力交响的可能。。这部作品结构大气宏伟这部作品结构大气宏伟,,严谨有严谨有

序序,,叙述又将河叙述又将河、、事事、、人人、、文等有机地融合交叉进文等有机地融合交叉进

行行,,语言精简语言精简、、富有节奏富有节奏,,细节捕捉敏锐生动细节捕捉敏锐生动。。同同

时时,,作者具有较高的历史全局视点和眼光作者具有较高的历史全局视点和眼光,,对不对不

少重大事件的认识评判少重大事件的认识评判,,具有气魄和见识具有气魄和见识,,颇有颇有

启发力量启发力量。《。《大河上下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黄河的命运》》是一部具是一部具

有浓郁精神情感的文学作品有浓郁精神情感的文学作品,,在内容的深厚丰盈在内容的深厚丰盈

和文学真实艺术的表达方面和文学真实艺术的表达方面,,都会是别人不易比都会是别人不易比

肩的扛鼎之作肩的扛鼎之作。。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陈启文陈启文

陈启文历时数年创作完成的陈启文历时数年创作完成的4545万字长篇报告文万字长篇报告文

学学《《大河上下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黄河的命运》,》,对于全国的文学界对于全国的文学界、、

出版界和水利行业来说出版界和水利行业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不仅为这不仅为

海外读者更加真实海外读者更加真实、、全面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黄河打系统地了解和认识黄河打

开了一扇窗户开了一扇窗户,,同时也是中国水利文学走出国门同时也是中国水利文学走出国门、、提提

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一件大事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一件大事。。

““黄河落天走东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万里写入胸怀间。。””

““九曲黄河万里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是一条世界公同时也是一条世界公

认最复杂认最复杂、、最难治的多沙河流最难治的多沙河流。。黄河承载着中华民族黄河承载着中华民族

的文明与历史的文明与历史,,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塑造着中华塑造着中华

儿女的性格儿女的性格。。中华文化中的恢弘大度中华文化中的恢弘大度、、兼容并蓄兼容并蓄、、豪豪

迈奔放迈奔放、、热情率真以及波澜不惊热情率真以及波澜不惊、、玄妙高深玄妙高深、、刚柔并刚柔并

济济、、厚重坚韧等特质都能在黄河中找到根源厚重坚韧等特质都能在黄河中找到根源。。黄河在黄河在

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占据的特殊地位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占据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决定了

““黄河黄河””是一个十分厚重是一个十分厚重、、深邃的文学题材深邃的文学题材。。

陈启文创作的陈启文创作的《《大河上下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黄河的命运》》一书一书,,

一经出版即在国内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一经出版即在国内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该书立该书立

体式展现了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当前面貌体式展现了黄河及黄河流域的当前面貌、、历史文化历史文化、、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新中国治理黄河的举措新中国治理黄河的举措、、经验成经验成

效与得失效与得失,,还有令人揪心的黄河源头冰川消融还有令人揪心的黄河源头冰川消融、、流域流域

生态环境恶化与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生态环境恶化与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可以说是黄河今可以说是黄河今

昔的一次集大成之作昔的一次集大成之作,,处处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处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深刻领悟处的深刻领悟。。

当前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讲好中国故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传播好

中国声音中国声音,,而黄而黄河是向海外介绍中国河是向海外介绍中国、、展现中国一个不展现中国一个不

可或缺的绝好题材可或缺的绝好题材。《。《大河上下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黄河的命运》》面向面向

海外推介发行海外推介发行,,将黄河的历史与现状将黄河的历史与现状、、黄河的故事讲给黄河的故事讲给

海外读者听海外读者听,,从中国千百年来治水的艰辛从中国千百年来治水的艰辛、、治水的牺治水的牺

牲牲,,到目前中国水利的大发展到目前中国水利的大发展、、大繁荣大繁荣,,让各国读者了让各国读者了

解中国的历史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观点中国的观点,,看到中国党看到中国党

和政府为社会发展和政府为社会发展、、人民人民福祉所付出的不懈努力福祉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作作

出的巨大贡献出的巨大贡献,,必将更好地理解中国必将更好地理解中国,,读懂中国读懂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我国

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行者、、先先

倡者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时代的进步要求。。””《《大大

河上下河上下———黄河的命运—黄河的命运》》正是践行总书记要求的一次正是践行总书记要求的一次

积极努力积极努力。。为了创作本书为了创作本书,,陈启文怀着一颗忧国忧民陈启文怀着一颗忧国忧民

的赤子之心的赤子之心,,长途跋涉在母亲河的沟涧溪湾长途跋涉在母亲河的沟涧溪湾。。他克服他克服

强烈的高原反应深入黄河源区强烈的高原反应深入黄河源区,,用心感受黄河的神奇用心感受黄河的神奇

壮美和岁月变迁壮美和岁月变迁;;从古人的固堤建坝从古人的固堤建坝,,到今人的调水到今人的调水

调沙调沙,,他沿途考察水利工程建设的历程他沿途考察水利工程建设的历程、、成效与得失成效与得失;;

他全景式了解黄河两岸水文地理他全景式了解黄河两岸水文地理、、历史文化历史文化、、风土人风土人

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使本书更加厚重使本书更加厚重、、深邃深邃;;在总在总

结成效与进步的同时结成效与进步的同时,,也警觉到黄河流域许多不容忽也警觉到黄河流域许多不容忽

视的问题……陈启文创作的这部堪称鸿篇巨著的水视的问题……陈启文创作的这部堪称鸿篇巨著的水

利题材报告文学作品利题材报告文学作品,,是其继是其继20122012年年《《命脉命脉———中国—中国

水利调查水利调查》》之后的又一部重大水利精品力作之后的又一部重大水利精品力作。。

我认为我认为,,作为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皇皇巨著作为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皇皇巨著,《,《大大

河上下河上下———黄河的命运—黄河的命运》》一书具有四项宝贵的价值一书具有四项宝贵的价值::

一是思想深邃一是思想深邃。。陈启文感悟着黄河上下的自然与生陈启文感悟着黄河上下的自然与生

命命、、地域与人文之间的血脉关系地域与人文之间的血脉关系,,细述沧桑流年细述沧桑流年,,并通并通

过对一条岁月长河的溯源过对一条岁月长河的溯源,,试图对一个伟大民族的源试图对一个伟大民族的源

头头、、崛起崛起、、兴盛历程和民族精神的内核进行系统的探兴盛历程和民族精神的内核进行系统的探

究究,,努力呈现中华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努力呈现中华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揭示中华民族揭示中华民族

的精神情怀的精神情怀。。二是审视历史二是审视历史。。陈启文通过查阅古今陈启文通过查阅古今

典籍典籍、、走访实地走访实地、、采访当事人采访当事人,,对黄河正源之争对黄河正源之争、、源区源区

生态环境退化生态环境退化、、黄河泥沙来源黄河泥沙来源、、河套平原历史变迁河套平原历史变迁、、小小

浪底工程建设等许多问题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厘清浪底工程建设等许多问题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厘清、、

梳理梳理,,其探寻之执著其探寻之执著、、采访之深入让人感动采访之深入让人感动。。三是笔三是笔

接地气接地气。。水利人和水利建设者水利人和水利建设者,,长期默默奉献长期默默奉献,,有的有的

甚至为工作献出了生命甚至为工作献出了生命,,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少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少

为人知为人知。。陈启文笔下的水利前辈李仪祉陈启文笔下的水利前辈李仪祉、、当代黄河源当代黄河源

区的水文人谢会贵区的水文人谢会贵,,以及几十年前龙羊峡以及几十年前龙羊峡、、刘家峡等刘家峡等

水利工程战天斗地水利工程战天斗地、、舍生忘死的无名建设者舍生忘死的无名建设者,,生动鲜生动鲜

活地展现了活地展现了““献身献身、、负责负责、、求实求实””的水利人形象的水利人形象。。四是四是

不避问题不避问题。。书中触及黄河源区持续的冰川消融书中触及黄河源区持续的冰川消融、、水源水源

枯竭枯竭、、生态恶化生态恶化,,黄河沿岸的水资源短缺黄河沿岸的水资源短缺、、居民饮水困居民饮水困

难难、、人为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人为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

题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近年来,,中央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中央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生态

安全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对水利的认识高度和重对水利的认识高度和重

视程度前所未有视程度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又把水利列为八大基党的十八大又把水利列为八大基

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提出

生态文明要融入经济建设生态文明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社会

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实现中华

民族永续发展民族永续发展。。可以说可以说,,我国水利建设的投资规模我国水利建设的投资规模、、

国家对水利的政策支持国家对水利的政策支持、、全社会的治水兴水热潮均前全社会的治水兴水热潮均前

所未有所未有,,建成了一批强基础建成了一批强基础、、管长远管长远、、利发展利发展、、惠民生惠民生

的重大水利工程的重大水利工程,,这对保障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向好发这对保障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向好发

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同时,,对水利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对水利在支撑经济社会发

展展、、保障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上也提出了新的更保障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上也提出了新的更

高的要求高的要求,,当今中国水利更加注重水资源节约保护当今中国水利更加注重水资源节约保护、、

合理开发合理开发,,更加注重民生水利保障能力更加注重民生水利保障能力,,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人人

水和谐水和谐””,,大力推进水利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水利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说习近平总书记说::““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

家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水利是造福民水利是造福民

生的伟大事业生的伟大事业,,水利也是文艺的富矿水利也是文艺的富矿。。中国当代波澜中国当代波澜

壮阔的治水兴水实践壮阔的治水兴水实践,,有无数先进的思想有无数先进的思想、、厚重的题厚重的题

材材、、鲜活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也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也为文艺工作者提供

了丰富多彩的素材了丰富多彩的素材,,需要借助文学艺术的笔墨来描绘需要借助文学艺术的笔墨来描绘

勾勒勾勒,,需要通过更多的水利文学艺术的精品力作来呈需要通过更多的水利文学艺术的精品力作来呈

现表现现表现。。期待更多作家能够将目光投向水利事业和期待更多作家能够将目光投向水利事业和

中国的江河湖泊中国的江河湖泊,,讲述精彩的水利故事讲述精彩的水利故事,,塑造生动的塑造生动的

水利人物水利人物,,引导社会各界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水利事业关心支持水利事业,,也期待也期待

更多优秀的水利作品能够走出国门更多优秀的水利作品能够走出国门,,向全世界讲好水向全世界讲好水

利故事利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者系水利部党组成员作者系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副部长))

感恩与敬畏

□□陈启文

陈启文

小浪底工程一角小浪底工程一角

一部书写黄河的历史之书一部书写黄河的历史之书、、文化之书文化之书、、文学之书文学之书□□李炳银李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