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 2019 7 12 日 星期五 悦读 电话: 028-86641711 Email[email protected] 编辑 沈群 美编 赵磊 校对 胡玉萍 杨慎( 1488-1559 ),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 人。十一岁能诗,二十四岁状元及第,三十七岁放 逐滇云,流离三十余载,终老戍所。生前率解缙、徐 渭合称“三才子”, “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 为第一” ;身后齐名李、苏,“岷江不出人则已,一 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 。一代鸿儒,满 腹经纶,人品才学,备受尊崇。追瞻其一生,历尽沧 ,笃守方位,奋发于学博才宏,出彩于诚实贤明。 一、旷世才华,源自心力 “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心力中来……” 杨升庵才华横溢、学问渊博,堪称一代百科全书式 鸿儒,家学渊源只是外因,勤奋求索才是内蕴。 洽闻博学精于勤。 “国初迄于嘉隆,文人学士 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 其学问造诣,在很 大程度上源于不懈努力。在生之年,著述四百余 种,流传至今一百七十四种,包罗经、史、诗、文、词 曲、音韵、金石、书画、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纵 观成就之斐然,时人难企及,史上不多见。毕生专 注锲而不舍,身处困境心无旁骛,乃集大成之因。 少年即发奋。 深受家风熏陶,启蒙时便“奋志诵读, 不出户外”,勤学不辍, “自束发以来,手所抄集,帙 成逾百,卷计越千” 。年未总角,便“于诸经古书, 无所不通,子史百家音律之言,一阅辄不忘” 。孩 提时,学拟《古战场文》,写出“青楼断红粉之魂,白 日照翠苔之骨”名句,广为传诵;学拟《过秦论》,切 中肯綮,挥笔立就,被其祖父杨春夸为“吾家贾谊 也”。垂髫之年,所赋《黄叶诗》轰动京城,被当朝大 儒李东阳称为“吾小友也”,收为门生。人夸“神 童”,自觉“愚钝”,天资聪颖而专注发奋,其不泯然 众人,当非偶然。 入仕尤好学。 凭“学而优”步入仕 途,更以勤勉问学蜚声同侪。身在机枢,手不释卷, “居常诵咏古人书,日探索三代以来旧所觌经史子 集百氏之言” ,旁征博引、解惑释疑之能,当朝无 出其右。任翰林院修撰时,“益专文事,三载考绩, 同官韪之” 。为经筵讲官时,武宗读《文献通考》 《秘书通考》,发现二书分别有“注张” “汪张”星名, 下问钦天监、翰林院,皆莫衷一是,杨升庵历引《周 礼》《史记》《汉书》,证明当作“汪张”,即柳星。“骐 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其博闻 强识,显然功在持之以恒而治学严谨,不辞事务繁 琐而用心好学。 困厄亦专注。 从朝臣到戍卒,从京 师到边陲,漫长的流放生涯,困厄的环境遭遇,未 能颓废其精神,进而坚韧其心志。困境之中,坚持 “呕心苦志,摹文读经,延搜百氏,穷探古迹,凿石 辨剥泐,破冢出遗忘” ,三十余年如一日, “凡宇宙 名物,经史百家,下至稗官小说,医卜技能,草木虫 鱼,靡不究心多识,阐其理,博其趣,而订其讹 谬” 。仕途不顺,转而矢志学问,终因才学卓越留 名青史。博学则“有明一代,罕有其匹” ,文学则诗 词曲文俱佳,其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 “三百年来最上乘” ,其词堪称“当代词宗” ,《二 十一史弹词》被世代传诵。虽然,获取资料渠道狭 窄,博杂专精难以兼顾,其著述未免“瑕瑜互见,真 伪互存”,但是,总体上应该无损“精华亦复不少” “有明一代,固铁中铮铮者也” 的客观评价。 “所谓 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 的人和忘我的人。” 好学穷理、老而不倦,无论顺 逆穷达,皆专注于事、锁定于业、精勤于志。其遗今 财富,显然不止编纂的浩繁卷册。 问题导向崇于实。 为“治天下”而“知天下”,学 以致用解决问题,是杨升庵的一贯主张和实践。 齿学问空疏之士风。 明代以经学取士的制度局限, 导致不少士子选择捷径,往往通过熟读一经,投机 取巧博得功名。更有甚者,买来“坊刻”(八股文“范 文”),改头换面去应试, “学问空疏,遂为明代士人 与官僚之通病” 。对一些士子耽于“坊刻”之弊,其 直言针砭: “士子专读时义,一题之文必有坊刻。稍 换首尾,强半类同”“天下之人惟知此物可以取功 名,享富贵,此之谓学问,此之谓士人,而他书一切 不观” 。深恶“空学”之人,深爱“实学”之士。任殿 试掌卷官时,发现考生舒芬的策对试卷崇实尚用, 但阁老梁储却将之列为第三,乃据理力争,终使列 为第一,遂成“状元慧眼识状元”之佳话。谪戍后, “杨门七子” 及密切往来之人,了无束书不观、游 谈无根之辈。 躬行求实致用之作风。 治学贵专,治 世需博。治世之道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治学方略 便突出广泛性、针对性,正是这一导向,促成了“博 学洽闻”。特别是遭贬之后,更注重直面难题,逐一 研究。为解决当地少数民族缺史籍的问题,主动从 学习民族语言、了解民俗风情、考察河流山川入 手,编纂《南诏野史》《南中志》《云南山川志》等。针 对古书典籍中疑难错漏问题,著作《丹铅录》《谭苑 醍醐》诸书,或予证解,或予纠补。发现注疏经学典 籍需要先通字学的问题,着手研究《说文解字》、文 字音义,开明清学者重视音韵学先河。“‘信信,信 也;疑疑,亦信也’。古之学者,成于善疑;今之学 者,画于不疑。” 其涉猎范围广泛、研究对象繁杂, 单纯就学术角度而言,或有不够专一深入之嫌。然 而,直面问题之“疑”,力求致用之“信”,不仅有助 于学问,亦有益于世教。 实践探索敏于思。 “独立性是天才的基本特 征。” 杨升庵主张躬身体验、独立思考,强调从实 践获得真知、靠实践检验真知。 倡导实践致知。 认为知识获得的渠道主要有二:一是“躬阅”,依靠 自身经历;二是“载籍”,依靠阅读书卷,因而自觉 把“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相统一。儒学延至宋明, 心学盛行,推崇“德性之知”“发明本心”,贬低“见 闻之知”的书籍较多,向来嗜书的杨升庵自然大多 涉猎。通过书籍和现实的类比,发现心学阔论高 谈、避实就虚,既不利于济世,亦有欺民之害,因而 极力主张儒学应“明明白白,平平正正”。特别是贬 谪云南之后,得以更加广泛考察社会,发现所见的 真实与所闻的“载籍”时有偏颇,进而探本溯源、辨 伪存真,由此开启明清史学考信之端,成为考据学 的先驱。注重眼见为实,强调“体之于身”,从而鲜 明提出“闻不若见”“知不若行”的学识验证标准。 “世间之事尚不能究,况天下之事乎。”诚然,生也 有涯,知也无涯,凡事皆以个人“见”“行”为真,或 许片面,但贵知重行、知行合一的实践意义不可否 认。 注重理性思考。 在博观群书、汲取前贤思想精 髓的基础上,更重视社会实践中的独立思索。虽自 称是程朱之学的信奉者,但并不盲从,而是苦其心 志,思他人所未思,发他人之未发,对“性即礼” “存 理灭欲”、抑制“人欲”等观点,从是否合乎人之常 情的角度,独立思考而别有见解。认为圣贤和百姓 的本性兼有善恶, “上智不能无人心” “下愚不能无 道心”,鲜明提出“合性情论”,倡言“六欲皆得其 宜”,成为明代摒弃程朱理学糟粕的旗手。据此,明 后期李贽、王夫之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循情以定性”等观点,进一步摆脱宋明理学思想 桎梏,启发了人文意识的觉醒。“学而不思则罔”。 才学,仅属“术”的层次;思想,才是“道”的境界。其 贵行重思,以行的实践促进思的升华,从渊博学问 家向积极思想者进化的历程,无疑具有导向价值。 二、率真性情,发乎品格 性格影响甚而决定命运。或许,即便史上不发 生“议大礼案”,杨升庵也难能仕途亨达,但注定流 芳后世,可谓失之于率真性情,得之于方正品格。 实诚耿介乃忠贞。 从来实诚之士,皆以进退得 失为轻,以气节品格为重,言必由衷,行必守信。杨 升庵不出例外。 直抒胸臆,憎爱分明。 “于学术辨其 真赝,于朋从分其凤鸷,于尚友师其峻特,于专务审 其义命。” 不愿左右逢源而虚与委蛇,不肯“内方外 圆”而表里两端;仗义气而直言,秉性情而笃行,乃 其风骨使然。明武宗不理朝政,上《丁丑封事》切谏 无果,气愤之下,假托身体有病,自求罢官回乡。明 世宗听信桂萼、张璁的主张并重用二人,为“议大 礼”做准备,他义正辞严上疏“臣等与萼辈学术不 同,议论亦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 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暨超擢萼辈,不 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鲜明 表达君子小人不并立、正论邪说不并行的坚决态 度。受云南布政使之托编《云南通志》,一当地权贵 与当朝宰辅张璁交往密切,以此胁迫并许以重金, 请求曲笔溢美身世,其断然拒绝,直到被迫离开昆 明也未妥协。居永昌卫,豪绅以珠玉珍宝换其字画 不可得,而身在下层的村夫野老、歌女舞妓,不费毫 厘之资,每每获得。横眉冷对所憎,俯首以交所爱, 恶恶善善不发违心之言,甘于困顿不失率真之心。 其为人为官,仕途受阻,遭“小人构陷”,也许正是因 为过于耿介。而观其一生,以势利眼光评价,或算固 执而不识时务,以品性标准衡量,应属从容而别有 气节。 抱守初心,立场恒定。 杨升庵毕生正心而诚 意,始终皆如一,纵使尴尬碰壁,也未明哲保身,决 定了命运坎坷,演绎了精彩纷呈。嘉靖三年七月,与 学士丰熙等再上《议大礼疏》,率众撼廷门哭谏,十 日之内两次被廷杖,毙而复苏,直至被谪滇南。挨打 也罢,遭贬也罢,不改忠君以义之初衷,并无事君以 谀之嫌疑。前有其父杨廷和“常守三缄口,常怀一寸 丹” “端做闲官,只守闲官” 的谆谆告诫,后有“七十 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 到翻为滇海囚” 的落落遭遇,皆是其平生不说违心 话、不做昧心事、不掩饰本来品性的尚好注脚。不 然,作为科举状元、宰辅之子、闺阁近臣,若遭挫折 之后略能折中,稍肯逢迎,结局岂是老死边陲?谪戍 三十五年间,无年无人甘冒杖责、下狱、流放甚至杀 头之祸上书朝廷,请求宽宥其罪;辞世数百年后,其 举止犹为人津津乐道,足以说明实诚耿介的品性, 任何时代都不乏社会认同。 怜民扶弱方仁者。 强者之强,时常体现于对弱 者的深切同情。和所有享誉后世的士大夫一样,杨 升庵始终抱持仁者情怀,系心社会底层、关爱黎民 百姓。 爱民忧民。 出身贵胄,却俯身民间,由己及 人,体察民瘼,其爱民之情发自肺腑,更无装模作样 之痕迹。作为文人士子,眼中不止风花雪月,而是目 光向下,心怜弱者,其忧民之心更显真切,并无隔靴 搔痒的敷衍。观其《海口行》《后海口行》《宝井篇》 《滇池涸》等大量叙事诗,讽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 官欢喜海夫怨”之类劳民伤财、横征暴敛的苛政,直 书“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唯愁军饷急,松茂正 干戈”,反映百姓即便遇到丰年也不得温饱的现实, 呼吁轻徭薄赋、善政惠民,营造“亿兆歌舞如更生” 的安居乐业社会环境。这些诗文脍炙民口、契合民 意、深得民望,正缘于其自视黎庶一员,为黎庶发 声。 亲民惠民。 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 远”,皆尽心竭力,为民请命,为民谋福,显见其“民 本”之心。嘉靖元年,其奉世宗之命使蜀,代祭江渎 神及蜀蕃诸陵寝,归朝所献《江祀记》写道“是知天 咫,焉知民则?福在和民,和民在善政。善政则神依, 失政则民罔依”。直言劝谏当政者应以惠民利民为 重、祭神敬神为轻。贬谪之后,犹以戴罪之身,时常 为民鼓呼解难。嘉靖二十五年,安宁州官欲加征州 民盐牛税,与民争利, “公言于当道,得免。”嘉靖三 十一年,云南巡抚拟征民丁,再次修浚海口,百姓深 苦之,其深叹“海已涸矣,田已出矣,民已疲矣”,上 《与巡抚赵剑门论修海口书》,谴责地方官借浚海之 名谋利自肥, “浚海乃罢”。杨升庵殁,百姓自发为其 塑像,供奉于多处祠堂庙宇。敬民者,民恒敬之;爱 民者,民恒爱之;亲民者,民恒亲之。历史跨越数百 年,其足迹所至处,仍多流传智斗权贵、愚弄劣绅而 为民谋利的佳话,或许是对“为民做实事,远在功名 利禄之上”情怀的公允评价。 胸怀豁达自乐观。 智者不为行役,贤者不为时 拘。从翰林修撰到边陲戍卒,巨大的人生落差,数十 年羁旅生涯,杨升庵漂泊而不落魄,命舛而无牢骚, 足见豁达、乐观的情怀。 一生明辨是非,一时放下是 非。 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却又拿得起、放得下,彰 显其胸怀雅量。放逐期间,潜心学问, “藏智若愚,敛 辩若讷,言质而信,貌古而朴,与人衔接,慷慨率真, 评论古昔,靡有倦怠,以故士大夫乘车舆就访者无 虚日” “议大礼”决定了人生历程的急转直下,但 其是是非非,心头能迅速撇开,正如其诗所表“怨诽 不学《离骚》侣,正葩仍为《风》《雅》仙。” 如果为此 耿耿,时怀屈子之牢骚、贾生之怨谤,岂能怡心山 水、托兴酒边,着意文章、陶情词曲,功未立于庙堂, 名却满于江湖。当然,放下一时争论,并未模糊历史 评判。因为洞明“是非成败转头空” ,才把“古今多 少事,都付笑谈中” 。因为深信“青山依旧在,几 度夕阳红” ,才能“惯看秋月春风” ,像一个旁观者 面对一时是非,从而顺其是非验证时间,赢得释怀 空间,找到超脱出路。 心不混淆黑白,眼能容纳黑 白。 跳出非黑即白的窠臼、非此即彼的定式,内心守 住“君子小人不并立”、泾渭分明的底线,眼光达到 “以世眼观无真不俗,以法眼观无俗不真”、黑白耦 合的境界,彰显其见识厚重。三十余年背井离乡,却 平和自号“滇南戍史” “逸史氏” “金马碧鸡老兵”;戍 边远离朝廷,一腔报国之志消磨于山水,就安心做 “博南山人”“洞天真逸”。甚而“泸州尝醉,胡粉傅 面,作双丫髻插花,门生舁之,诸妓捧觞,游行城市, 不为怍” ,特立而独行。其能如此,或说是故意佯 狂,以掩当政者耳目。但仔细考察,性情如此洒脱不 羁、乐天知命,繁文缛节岂能约束其身,世俗眼光岂 能窥探其心,沧桑冷暖岂能迷失其真我。“天之顾 畀,厚矣笃矣。吾之涯分,止矣足矣。困而亨,冲而 盈,宠为辱,平为福耶!死亦不忧,生亦不喜,生顺死 安,可谓云尔。” 一生坎坷,到头却将经历中的混沌 昼夜都看作通透时日,感恩知足;逆顺、祸福、宠辱、 生死,只作寻常。如果“长戚戚”,哪能“坦荡荡”,身 后被尊为“杨戍仙”? 三、溢彩人生,因守方位 出彩的人生并不以道路坎坷为前提,历史的 长河却一再验证:不迷失方位的舟船才能避免搁 浅沙滩的宿命。杨升庵的精彩,贵在随着时间地点 条件的变化,皆能直面现实而尽力所及,笃守进取 儒士、坦荡君子、诚信凡人的方位。 儒士的修齐指向。 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杨升庵没有因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下”的选择性取向,而是无论穷达,都笃定“修齐”为 “本”、 “治平”为“用”的方位。 修身齐家固本。 未齐一 家,不能言治国;未修其身,不能言济天下。做良好 家风的继承者、弘扬者,在杨升庵的修齐实践中,举 足轻重。 “天知、神知、子知、我知” “家人重执业、家 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 “读书登科是 第二事,修身齐家乃第一事”的祖训,深植其心,印 证其行。乡试夺魁后完婚,操办“清素一如田家礼”。 返乡居家丁继母忧时,已名高状元,品至翰林,身为 内阁首辅之子,毫无春风得意的浮躁, “礼不忘乎口 诵,义每绝于币交” “居家读《礼》,同馆世好赙赠一 无所受” ,对待故交一同往日,无居高临下之骄倨; 对待欲攀附者,不悖常情、止于礼仪。远戍滇南,致 书劝妻子: “休想高楼大厦” “休想鹅掌豚蹄” “休想 花容月貌”,唯求“温良恭俭”“安分守己”“孝顺忠 厚”。走到人生尽头,还谆谆告诫后人“临利不敢先 人,见义不敢后身。谅无补于事业,要不负于君 亲” ,让良好家风世代赓续。 惠泽天下致用。 骨子里 深藏教养且执念济世,不做“独善其身”的闲读书 者,无论地位尊卑、处境顺逆,皆竭力做“仰不愧于 天,俯不怍于人”的真儒士,倾其所学,发挥作用,乃 其经世实践之路径。为经筵讲官,专作《正心》《君使 臣,臣事君》讲章,竭力于本分,兢兢业业授学,以期 世宗成为善治天下、善驭群臣的明主。为殿试受卷 官,以选拔治世有用之才为己任, “所取多知名士, 官至馆阁台省者若干人” 。谪戍期间,虽偶尔放浪 形骸,但并未消极颓废,不在其位难谋其政,便积极 参与修史以资治世,著书立说以资教化,辟馆授学 以育人才。仅从传道授业来看, “滇之东西,地以数 千里计,及门而授业者恒千百人。脱颖而登科甲,居 魁选者,蔼蔼然吉士也” 。其力促当地少数民族文 化发展的踪影,可见一斑。不管个人境遇如何,皆能 一如既往完善自我以惠及时世,皆能奋发进取、尽 力本分而致用他人,仅此而言,似已实现对一般儒 者的卓然超越。 君子的义利选择。 “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 顶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坚持义利统 一,义利矛盾则先义后利,不可得兼则重义轻利, 绝不以私利而弃大义,是杨升庵的“道德律”。无论 环境如何变迁、角色如何转化,其义利选择皆未摇 摆。任翰林院修撰,参与纂修《武宗实录》,事必直 书,不文过饰非,以修史求信为大义。任经筵讲官, 针对佞臣本该被判死罪,却因贿赂而破例获赦之 事,专引《尚书》为世宗解析: “圣人赎刑之制,用于 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 理”,嫉恶如仇,凛然无畏。“大议礼”之争,直谏世 宗勿“任私恩而弃大义”,大呼“国家养士百五十 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约集众臣哭谏于朝门。 戍边之处,逢少数民族首领安铨、凤朝文纠众发动 叛乱,虽身为罪臣、位卑戍卒,而义气凛然,慷慨陈 词:“此吾效国之日也”,主动组织家童和百余戍 卒,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赶到木密戍所,协助守将 并施计成功退敌。“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 人谋。”“知我罪我《春秋》笔,今吾故吾《逍遥》 篇。” 贬谪终生,其深知宵小之辈的构陷是原因, 却依然故我,秉持春秋大义、抱定浩然正气,从未 有“此一时彼一时”的变通。 “知有可为有可不为”, “临利”则先人后己, “见义”能舍生忘死,其遭遇值 得同情,风姿值得仰慕。 凡人的诚信内蕴。 历来贤哲,本于平凡。为子、 为夫、为父、为士,状元才子也好,罪臣戍卒也罢, 每一途程、每一角色,杨升庵都抱守凡人的诚信和 敦厚。 为子尽孝道。 年方十二,生母去世,“极其悲 号,废食骨立”,丧母之痛,现于形神。身在戍所,闻 父亲患病,骑马疾驰十九日,千里迢迢从戍所赶回 探望,其父喜见其面,大病竟愈。父病逝,告假回籍 奔丧之请被驳回,念及无缘与父亲生死之别的最 后一面,失声恸哭直至泣血,云南巡抚“哀其不幸, 怜其纯孝”,上疏世宗,乃获准假。作为人子,为完 成父亲未竟之业而不遗余力。他深知父亲的治世 主张,虽理解其来信告诫缄口的苦心,却依然在 “议大礼”之际明知不可为而为。奔波蜀滇之暇,为 不让父亲对四川艺文志的研究心血淹没历史尘 埃,精心编纂《全蜀艺文志》。 为夫贵真情。 敬妻如 宾,相濡以沫。对发妻王安人情深意重,《亡妻王安 人墓志铭》和《九月三日见新月》《送终安人王氏葬 恩波阡》等悼亡、忆旧诗文,字字铭心,催人泪下, 不忍卒读。视续妻黄峨如知己,爱其人惜其才而激 发其趣,同心从事散曲创作,有《杨升庵夫妇散曲》 遗世,黄峨以“曲中李易安”闻名,应有其玉成之 力。尽管三十余载身各东西,但情如磐石,不少脍 炙人口的诗词足以见证。成婚六年便遭贬谪,江陵 驿站分别之际,杨升庵情辞凄楚:“楚塞巴山横渡 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 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 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离别愁。” 回到 桂湖,有感物是人非,黄峨的思念之情百转千回: “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 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 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二人相怜相惜的凄美爱情,堪称千古佳话。 为父重 严慈。 远在滇南,或利用返乡之机身教示范,或利 用书信往来言传教诲,尽严教子女之责。据传,其 妻黄峨自滇归蜀之际,专门手书《四足歌》(另说: 《四足歌》为清道光年间四川布政使苏廷玉假托杨 升庵之口而作)令其捎回,“茅屋是吾居……但得 个不漏足矣。淡饭充吾饥……但得个不饥足矣。丑 妇是吾妻……但得个贤惠足矣。蠢子是吾儿…… 但得个孝顺足矣。”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 方面教育子女不要追求画栋雕梁、膏粱珍馐、俊俏 妖娆、聪明刚强,而是要奋发进取、洁身自好,本于 朴实、安分知足。或许,只有饱历沧桑的人,才能透 彻生活的真实内涵。其不着意于子女如何延续书 香门第、贵胄世家的虚荣,而是严守好本分,足见 其严得真切、严得踏实。颠沛流离中,幼子染疾而 夭折,切责自己无力救治,深痛老年丧孺子,数日 茶饭不思、老泪双悬,足见其慈也朴素、慈也恳切。 为士讲操守。 得意,足够清醒;失意,少有沉沦,看 似平凡却出尘。观其得志于少年,手不释卷;奉职 于廷阙,诤言直谏;谪居于边远,孜孜求索,无非士 子本分。流放数十年,交游遍天下,每到之处都有 诗酒酬唱,尽显文人率性。存诗两千五百余首, “思 乡” “思归”主题占三分之一,皆是游子共鸣……尤 其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官宦世家子弟,极力主张天 下“无贵族”,质疑人才血统论、“官人以世”、任人 唯亲;作为科举状元,直言“科举为破坏人才之 具”,深切学历至上的官员选拔标准、“八股取士” 的应试教育时弊。勇于跳出维护既得利益的俗套, 不断校正方位以更好面对实际,无疑是平凡中展 示的风采。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杨升庵饱历坎 坷,毕生精彩,或因真才实学,或因至情正义,或 因方位笃定。人们至今仰慕的,岂止“升庵科第” 的名头? 注: 清·张廷玉等《明史·杨慎传》(中华书局, 1974) 明·李贽《续焚书》(中华书局, 1974) 李贽《续藏书·文学名臣修撰杨公慎传》(中 华书局, 1974) 明·顾起元《升庵外集序》(明·杨慎《升庵外 集》,中华书局, 1986) 明·杨慎《丹铅别录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明·游居敬《翰林修撰升庵杨公墓志铭》 (清·黄宗羲《明文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陈寅恪《陈寅恪文集》(蒋天枢整理、校勘,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武汉大学出版 社, 1997) 清·王夫之《明诗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明·周逊《刻词品序》(清·黄宗羲《明文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爱尔兰·萧伯纳语 钱穆《国史大纲·元明之部》(商务印书馆, 2010) 杨士云、李元阳、张含、王廷表、胡廷禄、唐 吴懋 明·杨慎《丹铅续录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德国·歌德语 明·杨慎《太史升庵文集》(简称《升庵集》,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2) 明·杨廷和《水仙子·八月十六日有怀寄京 师两儿》(杨崇焕《杨文忠公年谱》,杨升庵博物馆 馆藏本) 明·杨慎《升庵七十行戍稿》(倪宗新编校 《杨升庵诗词》,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5) 明·杨慎《二十一史弹词》(严迪昌《金元明 清词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 明·尹守衡《明史窃·杨慎传》(上海古籍出 版社, 1996) 明·杨慎《临终绝笔自赞》(清·黄宗羲《明文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倪宗新《杨升庵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5) 德国·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 民出版社, 2004) 明·杨慎《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杨慎 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明·黄峨《寄外》(明·俞宪《盛明百家诗》,齐 鲁书社, 1997) 唐·杜甫《梦李白》(清·彭定求等编《全唐 诗》,中华书局出版社, 1979) 博学奇才 实诚贤士 —杨升庵人生瞻念 陶武先 新都桂湖杨升庵塑像 (陈俊汐摄)

博学奇才 实诚贤士 - epaper.file.routeryun.comepaper.file.routeryun.com/scjjrb/other/5d2759ce55cf9.pdf · 伪互存”,但是,总体上应该无损“精华亦复不少”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博学奇才 实诚贤士 - epaper.file.routeryun.comepaper.file.routeryun.com/scjjrb/other/5d2759ce55cf9.pdf · 伪互存”,但是,总体上应该无损“精华亦复不少”

52019年7月12日 星期五 悦读

电话028-86641711 Emailxwb93126com

编辑 沈群 美编 赵磊 校对 胡玉萍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十一岁能诗二十四岁状元及第三十七岁放逐滇云流离三十余载终老戍所生前率解缙徐渭合称ldquo三才子rdquoldquo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为第一rdquo①身后齐名李苏ldquo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rdquo②一代鸿儒满腹经纶人品才学备受尊崇追瞻其一生历尽沧桑笃守方位奋发于学博才宏出彩于诚实贤明

一旷世才华源自心力

ldquo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心力中来helliphelliprdquo③

杨升庵才华横溢学问渊博堪称一代百科全书式鸿儒家学渊源只是外因勤奋求索才是内蕴

洽闻博学精于勤ldquo国初迄于嘉隆文人学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rdquo④其学问造诣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不懈努力在生之年著述四百余种流传至今一百七十四种包罗经史诗文词曲音韵金石书画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纵观成就之斐然时人难企及史上不多见毕生专注锲而不舍身处困境心无旁骛乃集大成之因少年即发奋深受家风熏陶启蒙时便ldquo奋志诵读不出户外rdquo勤学不辍ldquo自束发以来手所抄集帙成逾百卷计越千rdquo⑤年未总角便ldquo于诸经古书无所不通子史百家音律之言一阅辄不忘rdquo⑥孩提时学拟《古战场文》写出ldquo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rdquo名句广为传诵学拟《过秦论》切中肯綮挥笔立就被其祖父杨春夸为ldquo吾家贾谊也rdquo垂髫之年所赋《黄叶诗》轰动京城被当朝大儒李东阳称为ldquo吾小友也rdquo收为门生人夸ldquo神童rdquo自觉ldquo愚钝rdquo天资聪颖而专注发奋其不泯然众人当非偶然入仕尤好学凭ldquo学而优rdquo步入仕途更以勤勉问学蜚声同侪身在机枢手不释卷

ldquo居常诵咏古人书日探索三代以来旧所觌经史子集百氏之言rdquo⑥旁征博引解惑释疑之能当朝无出其右任翰林院修撰时ldquo益专文事三载考绩同官韪之rdquo⑥为经筵讲官时武宗读《文献通考》

《秘书通考》发现二书分别有ldquo注张rdquoldquo汪张rdquo星名下问钦天监翰林院皆莫衷一是杨升庵历引《周礼》《史记》《汉书》证明当作ldquo汪张rdquo即柳星ldquo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rdquo其博闻强识显然功在持之以恒而治学严谨不辞事务繁琐而用心好学困厄亦专注从朝臣到戍卒从京师到边陲漫长的流放生涯困厄的环境遭遇未能颓废其精神进而坚韧其心志困境之中坚持

ldquo呕心苦志摹文读经延搜百氏穷探古迹凿石辨剥泐破冢出遗忘rdquo③三十余年如一日ldquo凡宇宙名物经史百家下至稗官小说医卜技能草木虫鱼靡不究心多识阐其理博其趣而订其讹谬rdquo③仕途不顺转而矢志学问终因才学卓越留名青史博学则ldquo有明一代罕有其匹rdquo⑦文学则诗词曲文俱佳其诗ldquo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rdquo⑧

ldquo三百年来最上乘rdquo⑨其词堪称ldquo当代词宗rdquo⑩《二十一史弹词》被世代传诵虽然获取资料渠道狭窄博杂专精难以兼顾其著述未免ldquo瑕瑜互见真伪互存rdquo但是总体上应该无损ldquo精华亦复不少rdquo

ldquo有明一代固铁中铮铮者也rdquo⑧的客观评价ldquo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rdquo104877810486491048659好学穷理老而不倦无论顺逆穷达皆专注于事锁定于业精勤于志其遗今财富显然不止编纂的浩繁卷册

问题导向崇于实为ldquo治天下rdquo而ldquo知天下rdquo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是杨升庵的一贯主张和实践切齿学问空疏之士风明代以经学取士的制度局限导致不少士子选择捷径往往通过熟读一经投机取巧博得功名更有甚者买来ldquo坊刻rdquo(八股文ldquo范文rdquo)改头换面去应试ldquo学问空疏遂为明代士人与官僚之通病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0对一些士子耽于ldquo坊刻rdquo之弊其直言针砭ldquo士子专读时义一题之文必有坊刻稍换首尾强半类同rdquoldquo天下之人惟知此物可以取功名享富贵此之谓学问此之谓士人而他书一切不观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0深恶ldquo空学rdquo之人深爱ldquo实学rdquo之士任殿试掌卷官时发现考生舒芬的策对试卷崇实尚用但阁老梁储却将之列为第三乃据理力争终使列为第一遂成ldquo状元慧眼识状元rdquo之佳话谪戍后

ldquo杨门七子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1及密切往来之人了无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辈躬行求实致用之作风治学贵专治世需博治世之道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治学方略便突出广泛性针对性正是这一导向促成了ldquo博学洽闻rdquo特别是遭贬之后更注重直面难题逐一研究为解决当地少数民族缺史籍的问题主动从学习民族语言了解民俗风情考察河流山川入手编纂《南诏野史》《南中志》《云南山川志》等针对古书典籍中疑难错漏问题著作《丹铅录》《谭苑醍醐》诸书或予证解或予纠补发现注疏经学典籍需要先通字学的问题着手研究《说文解字》文字音义开明清学者重视音韵学先河ldquolsquo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rsquo古之学者成于善疑今之学者画于不疑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2其涉猎范围广泛研究对象繁杂单纯就学术角度而言或有不够专一深入之嫌然而直面问题之ldquo疑rdquo力求致用之ldquo信rdquo不仅有助于学问亦有益于世教

实践探索敏于思ldquo独立性是天才的基本特征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3杨升庵主张躬身体验独立思考强调从实践获得真知靠实践检验真知倡导实践致知其认为知识获得的渠道主要有二一是ldquo躬阅rdquo依靠自身经历二是ldquo载籍rdquo依靠阅读书卷因而自觉把ldquo行万里路rdquoldquo读万卷书rdquo相统一儒学延至宋明心学盛行推崇ldquo德性之知rdquoldquo发明本心rdquo贬低ldquo见闻之知rdquo的书籍较多向来嗜书的杨升庵自然大多涉猎通过书籍和现实的类比发现心学阔论高谈避实就虚既不利于济世亦有欺民之害因而极力主张儒学应ldquo明明白白平平正正rdquo特别是贬谪云南之后得以更加广泛考察社会发现所见的真实与所闻的ldquo载籍rdquo时有偏颇进而探本溯源辨

伪存真由此开启明清史学考信之端成为考据学的先驱注重眼见为实强调ldquo体之于身rdquo从而鲜明提出ldquo闻不若见rdquoldquo知不若行rdquo的学识验证标准

ldquo世间之事尚不能究况天下之事乎rdquo诚然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凡事皆以个人ldquo见rdquoldquo行rdquo为真或许片面但贵知重行知行合一的实践意义不可否认注重理性思考在博观群书汲取前贤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更重视社会实践中的独立思索虽自称是程朱之学的信奉者但并不盲从而是苦其心志思他人所未思发他人之未发对ldquo性即礼rdquoldquo存理灭欲rdquo抑制ldquo人欲rdquo等观点从是否合乎人之常情的角度独立思考而别有见解认为圣贤和百姓的本性兼有善恶ldquo上智不能无人心rdquoldquo下愚不能无道心rdquo鲜明提出ldquo合性情论rdquo倡言ldquo六欲皆得其宜rdquo成为明代摒弃程朱理学糟粕的旗手据此明后期李贽王夫之提出ldquo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rdquo

ldquo循情以定性rdquo等观点进一步摆脱宋明理学思想桎梏启发了人文意识的觉醒ldquo学而不思则罔rdquo才学仅属ldquo术rdquo的层次思想才是ldquo道rdquo的境界其贵行重思以行的实践促进思的升华从渊博学问家向积极思想者进化的历程无疑具有导向价值

二率真性情发乎品格

性格影响甚而决定命运或许即便史上不发生ldquo议大礼案rdquo杨升庵也难能仕途亨达但注定流芳后世可谓失之于率真性情得之于方正品格

实诚耿介乃忠贞从来实诚之士皆以进退得失为轻以气节品格为重言必由衷行必守信杨升庵不出例外直抒胸臆憎爱分明ldquo于学术辨其真赝于朋从分其凤鸷于尚友师其峻特于专务审其义命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4不愿左右逢源而虚与委蛇不肯ldquo内方外圆rdquo而表里两端仗义气而直言秉性情而笃行乃其风骨使然明武宗不理朝政上《丁丑封事》切谏无果气愤之下假托身体有病自求罢官回乡明世宗听信桂萼张璁的主张并重用二人为ldquo议大礼rdquo做准备他义正辞严上疏ldquo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暨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rdquo①鲜明表达君子小人不并立正论邪说不并行的坚决态度受云南布政使之托编《云南通志》一当地权贵与当朝宰辅张璁交往密切以此胁迫并许以重金请求曲笔溢美身世其断然拒绝直到被迫离开昆明也未妥协居永昌卫豪绅以珠玉珍宝换其字画不可得而身在下层的村夫野老歌女舞妓不费毫厘之资每每获得横眉冷对所憎俯首以交所爱恶恶善善不发违心之言甘于困顿不失率真之心其为人为官仕途受阻遭ldquo小人构陷rdquo也许正是因为过于耿介而观其一生以势利眼光评价或算固执而不识时务以品性标准衡量应属从容而别有气节抱守初心立场恒定杨升庵毕生正心而诚意始终皆如一纵使尴尬碰壁也未明哲保身决定了命运坎坷演绎了精彩纷呈嘉靖三年七月与学士丰熙等再上《议大礼疏》率众撼廷门哭谏十日之内两次被廷杖毙而复苏直至被谪滇南挨打也罢遭贬也罢不改忠君以义之初衷并无事君以谀之嫌疑前有其父杨廷和ldquo常守三缄口常怀一寸丹rdquoldquo端做闲官只守闲官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5的谆谆告诫后有ldquo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6的落落遭遇皆是其平生不说违心话不做昧心事不掩饰本来品性的尚好注脚不然作为科举状元宰辅之子闺阁近臣若遭挫折之后略能折中稍肯逢迎结局岂是老死边陲谪戍三十五年间无年无人甘冒杖责下狱流放甚至杀头之祸上书朝廷请求宽宥其罪辞世数百年后其举止犹为人津津乐道足以说明实诚耿介的品性任何时代都不乏社会认同

怜民扶弱方仁者强者之强时常体现于对弱者的深切同情和所有享誉后世的士大夫一样杨升庵始终抱持仁者情怀系心社会底层关爱黎民百姓爱民忧民出身贵胄却俯身民间由己及人体察民瘼其爱民之情发自肺腑更无装模作样

之痕迹作为文人士子眼中不止风花雪月而是目光向下心怜弱者其忧民之心更显真切并无隔靴搔痒的敷衍观其《海口行》《后海口行》《宝井篇》

《滇池涸》等大量叙事诗讽刺ldquo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rdquo之类劳民伤财横征暴敛的苛政直书ldquo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唯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rdquo反映百姓即便遇到丰年也不得温饱的现实呼吁轻徭薄赋善政惠民营造ldquo亿兆歌舞如更生rdquo的安居乐业社会环境这些诗文脍炙民口契合民意深得民望正缘于其自视黎庶一员为黎庶发声亲民惠民无论ldquo居庙堂之高rdquo还是ldquo处江湖之远rdquo皆尽心竭力为民请命为民谋福显见其ldquo民本rdquo之心嘉靖元年其奉世宗之命使蜀代祭江渎神及蜀蕃诸陵寝归朝所献《江祀记》写道ldquo是知天咫焉知民则福在和民和民在善政善政则神依失政则民罔依rdquo直言劝谏当政者应以惠民利民为重祭神敬神为轻贬谪之后犹以戴罪之身时常为民鼓呼解难嘉靖二十五年安宁州官欲加征州民盐牛税与民争利ldquo公言于当道得免rdquo嘉靖三十一年云南巡抚拟征民丁再次修浚海口百姓深苦之其深叹ldquo海已涸矣田已出矣民已疲矣rdquo上

《与巡抚赵剑门论修海口书》谴责地方官借浚海之名谋利自肥ldquo浚海乃罢rdquo杨升庵殁百姓自发为其塑像供奉于多处祠堂庙宇敬民者民恒敬之爱民者民恒爱之亲民者民恒亲之历史跨越数百年其足迹所至处仍多流传智斗权贵愚弄劣绅而为民谋利的佳话或许是对ldquo为民做实事远在功名利禄之上rdquo情怀的公允评价

胸怀豁达自乐观智者不为行役贤者不为时拘从翰林修撰到边陲戍卒巨大的人生落差数十年羁旅生涯杨升庵漂泊而不落魄命舛而无牢骚足见豁达乐观的情怀一生明辨是非一时放下是非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却又拿得起放得下彰显其胸怀雅量放逐期间潜心学问ldquo藏智若愚敛辩若讷言质而信貌古而朴与人衔接慷慨率真评论古昔靡有倦怠以故士大夫乘车舆就访者无虚日rdquo⑥ldquo议大礼rdquo决定了人生历程的急转直下但其是是非非心头能迅速撇开正如其诗所表ldquo怨诽不学《离骚》侣正葩仍为《风》《雅》仙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6如果为此耿耿时怀屈子之牢骚贾生之怨谤岂能怡心山水托兴酒边着意文章陶情词曲功未立于庙堂名却满于江湖当然放下一时争论并未模糊历史评判因为洞明ldquo是非成败转头空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7才把ldquo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7因为深信ldquo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7才能ldquo惯看秋月春风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7像一个旁观者面对一时是非从而顺其是非验证时间赢得释怀空间找到超脱出路心不混淆黑白眼能容纳黑白跳出非黑即白的窠臼非此即彼的定式内心守住ldquo君子小人不并立rdquo泾渭分明的底线眼光达到

ldquo以世眼观无真不俗以法眼观无俗不真rdquo黑白耦合的境界彰显其见识厚重三十余年背井离乡却平和自号ldquo滇南戍史rdquoldquo逸史氏rdquoldquo金马碧鸡老兵rdquo戍边远离朝廷一腔报国之志消磨于山水就安心做

ldquo博南山人rdquoldquo洞天真逸rdquo甚而ldquo泸州尝醉胡粉傅面作双丫髻插花门生舁之诸妓捧觞游行城市不为怍rdquo104877810486501048658特立而独行其能如此或说是故意佯狂以掩当政者耳目但仔细考察性情如此洒脱不羁乐天知命繁文缛节岂能约束其身世俗眼光岂能窥探其心沧桑冷暖岂能迷失其真我ldquo天之顾畀厚矣笃矣吾之涯分止矣足矣困而亨冲而盈宠为辱平为福耶死亦不忧生亦不喜生顺死安可谓云尔rdquo104877810486501048659一生坎坷到头却将经历中的混沌昼夜都看作通透时日感恩知足逆顺祸福宠辱生死只作寻常如果ldquo长戚戚rdquo哪能ldquo坦荡荡rdquo身后被尊为ldquo杨戍仙rdquo

三溢彩人生因守方位

出彩的人生并不以道路坎坷为前提历史的长河却一再验证不迷失方位的舟船才能避免搁浅沙滩的宿命杨升庵的精彩贵在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皆能直面现实而尽力所及笃守进取儒士坦荡君子诚信凡人的方位

儒士的修齐指向对于ldquo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dquo杨升庵没有因循ldquo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rdquo的选择性取向而是无论穷达都笃定ldquo修齐rdquo为

ldquo本rdquoldquo治平rdquo为ldquo用rdquo的方位修身齐家固本未齐一家不能言治国未修其身不能言济天下做良好家风的继承者弘扬者在杨升庵的修齐实践中举足轻重ldquo天知神知子知我知rdquoldquo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rdquoldquo读书登科是第二事修身齐家乃第一事rdquo的祖训深植其心印证其行乡试夺魁后完婚操办ldquo清素一如田家礼rdquo返乡居家丁继母忧时已名高状元品至翰林身为内阁首辅之子毫无春风得意的浮躁ldquo礼不忘乎口诵义每绝于币交rdquoldquo居家读《礼》同馆世好赙赠一无所受rdquo104877810486501048660对待故交一同往日无居高临下之骄倨对待欲攀附者不悖常情止于礼仪远戍滇南致书劝妻子ldquo休想高楼大厦rdquoldquo休想鹅掌豚蹄rdquoldquo休想花容月貌rdquo唯求ldquo温良恭俭rdquoldquo安分守己rdquoldquo孝顺忠厚rdquo走到人生尽头还谆谆告诫后人ldquo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谅无补于事业要不负于君亲rdquo104877810486501048659让良好家风世代赓续惠泽天下致用骨子里深藏教养且执念济世不做ldquo独善其身rdquo的闲读书者无论地位尊卑处境顺逆皆竭力做ldquo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rdquo的真儒士倾其所学发挥作用乃其经世实践之路径为经筵讲官专作《正心》《君使臣臣事君》讲章竭力于本分兢兢业业授学以期世宗成为善治天下善驭群臣的明主为殿试受卷官以选拔治世有用之才为己任ldquo所取多知名士官至馆阁台省者若干人rdquo⑥谪戍期间虽偶尔放浪形骸但并未消极颓废不在其位难谋其政便积极参与修史以资治世著书立说以资教化辟馆授学以育人才仅从传道授业来看ldquo滇之东西地以数千里计及门而授业者恒千百人脱颖而登科甲居魁选者蔼蔼然吉士也rdquo⑥其力促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踪影可见一斑不管个人境遇如何皆能一如既往完善自我以惠及时世皆能奋发进取尽力本分而致用他人仅此而言似已实现对一般儒者的卓然超越

君子的义利选择ldquo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rdquo104877810486501048661坚持义利统一义利矛盾则先义后利不可得兼则重义轻利绝不以私利而弃大义是杨升庵的ldquo道德律rdquo无论环境如何变迁角色如何转化其义利选择皆未摇摆任翰林院修撰参与纂修《武宗实录》事必直书不文过饰非以修史求信为大义任经筵讲官针对佞臣本该被判死罪却因贿赂而破例获赦之事专引《尚书》为世宗解析ldquo圣人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rdquo嫉恶如仇凛然无畏ldquo大议礼rdquo之争直谏世宗勿ldquo任私恩而弃大义rdquo大呼ldquo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rdquo约集众臣哭谏于朝门戍边之处逢少数民族首领安铨凤朝文纠众发动叛乱虽身为罪臣位卑戍卒而义气凛然慷慨陈词ldquo此吾效国之日也rdquo主动组织家童和百余戍卒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赶到木密戍所协助守将并施计成功退敌ldquo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rdquoldquo知我罪我《春秋》笔今吾故吾《逍遥》篇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6贬谪终生其深知宵小之辈的构陷是原因却依然故我秉持春秋大义抱定浩然正气从未有ldquo此一时彼一时rdquo的变通ldquo知有可为有可不为rdquo

ldquo临利rdquo则先人后己ldquo见义rdquo能舍生忘死其遭遇值得同情风姿值得仰慕

凡人的诚信内蕴历来贤哲本于平凡为子为夫为父为士状元才子也好罪臣戍卒也罢每一途程每一角色杨升庵都抱守凡人的诚信和敦厚为子尽孝道年方十二生母去世ldquo极其悲号废食骨立rdquo丧母之痛现于形神身在戍所闻父亲患病骑马疾驰十九日千里迢迢从戍所赶回探望其父喜见其面大病竟愈父病逝告假回籍奔丧之请被驳回念及无缘与父亲生死之别的最后一面失声恸哭直至泣血云南巡抚ldquo哀其不幸怜其纯孝rdquo上疏世宗乃获准假作为人子为完成父亲未竟之业而不遗余力他深知父亲的治世主张虽理解其来信告诫缄口的苦心却依然在

ldquo议大礼rdquo之际明知不可为而为奔波蜀滇之暇为不让父亲对四川艺文志的研究心血淹没历史尘埃精心编纂《全蜀艺文志》为夫贵真情敬妻如宾相濡以沫对发妻王安人情深意重《亡妻王安人墓志铭》和《九月三日见新月》《送终安人王氏葬恩波阡》等悼亡忆旧诗文字字铭心催人泪下不忍卒读视续妻黄峨如知己爱其人惜其才而激发其趣同心从事散曲创作有《杨升庵夫妇散曲》遗世黄峨以ldquo曲中李易安rdquo闻名应有其玉成之力尽管三十余载身各东西但情如磐石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足以见证成婚六年便遭贬谪江陵驿站分别之际杨升庵情辞凄楚ldquo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离别愁rdquo104877810486501048662回到桂湖有感物是人非黄峨的思念之情百转千回

ldquo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rdquo104877810486501048663

二人相怜相惜的凄美爱情堪称千古佳话为父重严慈远在滇南或利用返乡之机身教示范或利用书信往来言传教诲尽严教子女之责据传其妻黄峨自滇归蜀之际专门手书《四足歌》(另说

《四足歌》为清道光年间四川布政使苏廷玉假托杨升庵之口而作)令其捎回ldquo茅屋是吾居helliphellip但得个不漏足矣淡饭充吾饥helliphellip但得个不饥足矣丑妇是吾妻helliphellip但得个贤惠足矣蠢子是吾儿helliphellip但得个孝顺足矣rdquo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教育子女不要追求画栋雕梁膏粱珍馐俊俏妖娆聪明刚强而是要奋发进取洁身自好本于朴实安分知足或许只有饱历沧桑的人才能透彻生活的真实内涵其不着意于子女如何延续书香门第贵胄世家的虚荣而是严守好本分足见其严得真切严得踏实颠沛流离中幼子染疾而夭折切责自己无力救治深痛老年丧孺子数日茶饭不思老泪双悬足见其慈也朴素慈也恳切为士讲操守得意足够清醒失意少有沉沦看似平凡却出尘观其得志于少年手不释卷奉职于廷阙诤言直谏谪居于边远孜孜求索无非士子本分流放数十年交游遍天下每到之处都有诗酒酬唱尽显文人率性存诗两千五百余首ldquo思乡rdquoldquo思归rdquo主题占三分之一皆是游子共鸣helliphellip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官宦世家子弟极力主张天下ldquo无贵族rdquo质疑人才血统论ldquo官人以世rdquo任人唯亲作为科举状元直言ldquo科举为破坏人才之具rdquo深切学历至上的官员选拔标准ldquo八股取士rdquo的应试教育时弊勇于跳出维护既得利益的俗套不断校正方位以更好面对实际无疑是平凡中展示的风采

ldquo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rdquo104877810486501048664杨升庵饱历坎坷毕生精彩或因真才实学或因至情正义或因方位笃定人们至今仰慕的岂止ldquo升庵科第rdquo的名头

注①清middot张廷玉等《明史middot杨慎传》(中华书局

1974)②明middot李贽《续焚书》(中华书局1974)③李贽《续藏书middot文学名臣修撰杨公慎传》(中

华书局1974)④明middot顾起元《升庵外集序》(明middot杨慎《升庵外

集》中华书局1986)⑤明middot杨慎《丹铅别录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⑥明middot游居敬《翰林修撰升庵杨公墓志铭》

(清middot黄宗羲《明文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⑦陈寅恪《陈寅恪文集》(蒋天枢整理校勘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⑧清middot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武汉大学出版

社1997)⑨清middot王夫之《明诗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⑩明middot周逊《刻词品序》(清middot黄宗羲《明文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04877810486491048659爱尔兰middot萧伯纳语104877810486491048660钱穆《国史大纲middot元明之部》(商务印书馆

2010)104877810486491048661杨士云李元阳张含王廷表胡廷禄唐

吴懋104877810486491048662明middot杨慎《丹铅续录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104877810486491048663德国middot歌德语104877810486491048664明middot杨慎《太史升庵文集》(简称《升庵集》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104877810486491048665明middot杨廷和《水仙子middot八月十六日有怀寄京

师两儿》(杨崇焕《杨文忠公年谱》杨升庵博物馆馆藏本)

104877810486491048666明middot杨慎《升庵七十行戍稿》(倪宗新编校《杨升庵诗词》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04877810486491048667明middot杨慎《二十一史弹词》(严迪昌《金元明清词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04877810486501048658明middot尹守衡《明史窃middot杨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04877810486501048659明middot杨慎《临终绝笔自赞》(清middot黄宗羲《明文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04877810486501048660倪宗新《杨升庵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04877810486501048661德国middot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

104877810486501048662明middot杨慎《临江仙middot戍云南江陵别内》(《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104877810486501048663明middot黄峨《寄外》(明middot俞宪《盛明百家诗》齐鲁书社1997)

104877810486501048664唐middot杜甫《梦李白》(清middot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

博学奇才 实诚贤士mdashmdash杨升庵人生瞻念

陶武先

新都桂湖杨升庵塑像 (陈俊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