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展传统文化区域培训 打造传统文化精品课程 培养传统文化名师团队 提升传统文化综合素养 分享传统文化校园成果 欢迎联系我们,让我们共同开启“2018 ·诗意之旅” 诗意之旅 一场公益之行 一场诗意之旅 一场文化之宴 010-82296735 18611016820 联系人 金锐 主编:金锐 电话:010-82296735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全 年 定 价 :135.00 元 零 售 价 格 :3.00 元 印刷:人民日报印刷厂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 质 检 电 话 :010- 65369738 周刊 让教师诗意地栖居 16 2018年1月31日 于细微处见真情 于细微处见真情 阮莉萍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在青少年记 忆力最好的年纪,应该有诗词经典相 伴,接受传统审美情趣的熏陶。要想 深入了解古典诗词,首先要熟读并背 诵大量的诗词篇章,只有积累了大量 诗词,才能做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驰骋于想象的世界中,逐步提高诗词 的鉴赏和创作水平。 触发内心的敏感点 诗词是美的,只要碰触这种美, 就会逐渐发现内心的敏感点,“向外 发现自然,向内发现深情”。 我曾经给学生讲过《红楼梦》的 故事,贾宝玉联题大观园的各处景 观,并与姐妹一起建立诗社,咏海棠、 咏菊花、咏梅花、咏柳絮,过着最具审 美情趣的青春,引发了学生作诗填词 的兴趣。又如王羲之的“兰亭雅集”、 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表现的都是 古人的高雅情趣。诗是心灵对现实 的超越,当记忆中存储的词汇越发丰 富,就会在相似的情境下涌现出各种 意象、典故、诗句,让心灵迸发思想的 火花,产生创作的激情。 所谓作诗填词,其实就是用古典 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 绪。在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规则之 后,教师要帮助他们触碰内心的敏感 点,让他们感受诗词中的审美。随事 命意、触景生情,诗词创作其实并不 难。当以《秋意》为题创作绝句时,许 多初学诗词的学生都能写出意境优 美的作品—学生王祥福写道:“鸿 雁南飞瓜果盛,鸣蝉遁迹稻香浮。白 霜红叶皆秋色,一夜乡心满地悠。 ”学 生韩静儒写道:“秋雨绵绵人意懒,西 风飒飒觉心慵。岁华过半休惆怅,圆 月佳期花气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 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诗词的情感必须真挚,只有真情实感 才是美的。诗词创作要求作者于细 微处见真情,从生活中找到能够打动 自己和他人的内容,然后再以诗词的 语言去描写、生发,才能让人产心灵 的共鸣。 形象是审美的源泉 许多诗词初学者的作品常有这样 的缺陷:一种是直接抒情,缺乏形象和 意境的美感;另一种是客观白描,缺乏 思想和情感的寄托。因此,诗词创作 要注意置身情境、酝酿情感,努力站在 精神体验的高度,寻找最能表情达意 的字句,营造诗意的氛围。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捕 捉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所谓“形 象”,就是诗词中展现的具有思想内 涵和艺术感染力的画卷,包括具体的 人物和自然景象。学生赵奕乐的《田 园春》写道:“四五更鸡唤人起,山家 六七炊烟弥。孩童八九相邀嬉,数十 农夫秧亩里。 ”这首诗就像一幅幅画 面的组合,通过描写山里人家的生 活,将景语和情语融为一体,“情景相 生,物我双会”。 想象是审美的源泉,也是诗意的 仓库,教师要引导学生凝神静心、剔除 杂念,通过联想、想像,将自己的情感 融入情境之中。比如,以《书》为题的 “十六字令”作品中,学生阮蔓菁写道: 书,册册如茶韵味初。闻虫语,醉入 纸林庐。 ”作者创设了一种与书相关的 情境,借助想象的翅膀,激发出情感的 力量,诗词之美也就相应而生了。 诗词创作中的“移情法”也很重 要,就是通过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相似 联想引发灵感,进入一种良好的写作情 境之中。学生吴涵这样描写“幽兰”: 空谷悬崖处,芝兰独自开。清幽银雪 裹,不必有人哀。 ”学生张锦洲笔下的 “含羞草”则是这样的: 含羞草待猜,布 置等谁来?若有意中影,迟疑也会开。 诗词创作讲究比兴,往往通过具 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在 上面的两首诗里,学生以花草喻人, 写出幽兰的孤独清高、含羞草的羞涩 期盼,寄寓各自的独特情感,让诗词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人一定是锤字炼句的能手,李 白被人称为“才大语终奇”,杜甫一生 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对于学生 而言,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可以明显提 升诗词语言的感染力。 常见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 助于触发诗人的丰富联想。学生林 雯在描写“蒲公英”时写道:“白雪绒 球轻若絮,随风飘散漫天语。问心纷 舞何当寻,春色星光灿烂处。 ”此诗的 前两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 法,描绘蒲公英轻盈洁白、随风曼舞 等特点,后两句则寓情于景,表达对 美好前景的期盼。 此外,还有一些有趣的“异体 诗”,虽然往往被视为文字游戏,但是 在中小学阶段,用来培养学生兴趣、 锻炼学生表达还是很见效的。比如, 学生庄佳慧用“微云绿岸柳花飞吟曲 归”十个字创作了一首绝句:“微云绿 岸柳花飞,岸柳花飞吟曲归。归曲吟 飞花柳岸,飞花柳岸绿云微。 ”这首诗 的语言精练、意象丰富,每一句都有 变化,整体的内容和风格又协调一 致,还要符合平仄和押韵要求,的确 是难度较大的诗词创作训练。 诗词创作过程中,除了修辞手 法,还要注重表现手法的结合运用, 诸如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侧衬反衬等,这些修辞和表现手法可 以使诗词更加含蓄蕴藉,也更加富于 情致和韵味。 构建境、情、意的“磁力场” 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这些都 是初学者在构思立意时容易出现的问 题。因此,作诗填词要有襟怀抱负,才 能写出真感情、美意境、深内涵。 诗词的重要构成就是“境”“情” “意”。古人云: “情动于物,思起于兴, 胸次郁勃,欲掩不能,而于稍事冷却, 笔下谈来,不可强为之。”优秀的诗词 自然晓畅,境、情、意三者之间浑然无 间。学生廖祺烨的“如梦令”写道: 宇皎然如雪,鸡唱坠林皓月。寥廓望 江郊,昨起清风始冽。心阅,心阅,千 古残阳似血。 ”词作通过“鸡唱” “江郊” “残阳”等意象,让视觉、听觉、触觉相 融合,构建了一个苍莽阔大的意象,表 达了对时序变化的敏锐感知以及对历 史变迁的深沉感慨。 “境”是诗词的表层,而“情”是诗 词的灵魂,包括情致、情感、情绪、情 味等,也是诗词具备感染力的最重要 因素之一。学生李丹的七律《春意》 写道:“迎面春风犹觉冽,俯身更讶绿 阶寥。风来携雨邀新酒,日上倚窗听 短箫。笑望红梅春意闹,戏投木李女 儿娇。心头当下无闲事,只道人间时 节迢。 ”春天里天真烂漫的少女,对着 凛冽春风和映阶碧草,从词句中流溢 出对生活的热爱,正是此诗的“情”之 所在。 “意”是作者赋予诗词的志向,包 括或明或暗的意旨、意图、意趣等,代表 诗词的中心题旨,具有美学特征贵新、贵远、贵奇。学生黄伟霖《望海 潮·保生大帝庙》的上阕写道:“九龙盘 壁,朱台青瓦,旌旗飘伴青灯。微步凌 波,清涟旖旎,春江柳絮新晴。长殿紫 烟腾,祷声空明处,还绕清笙。都道医 神,保生大帝,济沧生。 ”这一阕词既有 对闽南地区保生大帝庙的远观,又体 现了鲜明的民情风俗,还展示了民间 信仰神灵的人格内涵。作者将自己的 胸怀志向映射在“保生大帝”的庙宇和 形象刻画之中,虚实结合,将思想认知 升华到济世安民的高度。 由于积累和历练等方面的原因, 学生的诗词作品还有很大的进步空 间,但对于他们而言,培养基于诗词的 审美情趣、掌握基本的诗词创作手法 是目前阶段的主要任务。诗词创作从 酝酿情感、构思形象到立意谋篇、炼句 炼字,都要讲究方法,只有善于观察把 握生活和社会中的千姿百态,将真挚 的感情、丰富的意象、灵活的修辞结合 起来,构成境、情、意的“磁力场”,才能 创作出优秀的诗词作品。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漳州市厦大附中) 诗教点滴为了那两株蜡梅,上下课时,我 总爱穿过教学楼后面的花园小径。 冬天的小花园,少了玉兰的朱 紫、绣球的洁白、合欢的粉红,颇有些 没落世家的寂寞,尽管此时几树枇杷 花开得正艳,但那灰扑扑的白,终是 少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明媚。阳光快 到正午才姗姗而来,这样的阴冷让人 却步,但青砖小路两旁的蜡梅正在召 唤着我。 其实,蜡梅并不是真正的梅花。 蜡梅与梅花在植物学上既不同科也 不同属,花色、花形、株形等也不相 同,只因同是一个“梅”字,香味又略 有相似,往往被误认为是同类。李时 珍的《本草纲目》上说:“蜡梅,释名黄 梅。此物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 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虽说蜡梅不是“岁寒三友”中的 梅花,但并不影响我喜欢它,甚至固 执地认为“岁寒三友”中的“梅”是蜡 梅才对,因为真正的梅花往往要到立 春后才开放。也曾到南京的梅花山 赏梅,彤云艳霞、暗香疏影中,人流涌 动,热闹喧哗,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与文学作品中孤独寂寞的形象并不 相符。记忆中,与白雪相伴的似乎只 有蜡梅。 年少时,生活的老街上有蜡梅树 的人家真不少。记得有户人家,门前 有棵枝干粗大的老蜡梅树。每到冬 天,光光的枝丫上就会爬满密密的花 蕾,过不了多久,满树的金黄剔透, “那样的热热闹闹,而又那样的安安 静静”,清冽的香气浮动在空气中,吸 上一口,似乎五脏六腑都染上了 幽香。 踏雪寻梅,漫天的纷纷扬扬中, 寻找那遗世独立的梅花,自古就是雅 事一件。读过《红楼梦》的人,一定忘 不了妙玉请宝黛喝茶的细节,喝茶的 杯子是古玩奇珍,泡茶的水竟是五年 前收藏的梅花上的雪水。想来,五年 前的玄墓蟠香寺中,开着的也是蜡梅 花吧。那淡雅的黄色似温暖的小火 苗,静静映照着一颗孤独的心。轻轻 收集着花瓣上的雪,慢慢放进鬼脸青 的花瓮中,等着有一天,有人来品尝 这杯雪水茶、知音水。然而,世间总 是知音太少,聪明如黛玉也以为是 “旧年的雨水”,那怡红公子又怎懂得 这槛外人的心事?“今夜雪,有梅花, 似我愁”,那些高远孤苦的忧伤只能 与一树寒梅悄然相对。 幽州台上,陈子昂曾发出了“前 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 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叹。我们也 许没有林逋梅妻鹤子的决绝和勇气, 但一生中的雪落花飞,谁又能全部看 见呢?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 独地过冬,天地之间,谁又不是一剪 孤独的寒梅呢? 直到放假,小径旁的蜡梅也没等 来一场雪,雪总是可遇而不可求啊。 而我,等到了花开,那一朵朵生动的 金黄,让我看了又看。 脑海里浮现马林·索雷斯库的诗 句:“所有的事物,我都要看上两遍。 一遍让我欢欣,一遍令我忧伤。世界 完美地闭合,在两页封面之间。那里, 我聚拢起所有的事物,并将它们爱上 两遍。”在梅边,我也爱它两遍—一 遍,因为喜欢,一遍,因为懂得。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金湖县外国 语学校) 对于地名,古人多有忌讳。 据《史 记·张 耳 陈 余 列 传》记 载,刘邦过赵,张敖“自上食,礼甚 卑,有子婿礼”,但是刘邦却不领 情,“箕踞詈,甚慢易之”。张敖的 下属贯高、赵午等人看不下去,想 为主人出一口恶气。第二年,刘邦 再次路过赵地:“贯高等乃壁人柏 人,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 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 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刘邦心 神不宁,认为“柏人”即“迫人”的谐 音,出于对这一地名的忌讳,连夜 走了。 刘邦躲过了一劫,岑彭就没这 么幸运了。据《后汉书》记载,岑彭 攻打盘踞在蜀地的公孙述, “所营地 名彭亡,闻而恶之,欲徙,会日暮,蜀 刺客诈为亡奴降,夜刺杀彭”。岑彭 因为天晚没有拔营,就死在“彭亡” 这个地方,一代将星不幸陨落。 这些是于史有征的记录,小说 中也不乏地名之忌的故事。《三国 演义》中,庞统道号凤雏,后随刘备 入川。在雒城战役中小说家如此 写道:“庞统心下甚疑,勒住马问: ‘此处是何地?’数内有新降军士, 指道:‘此处地名落凤坡。’庞统惊 曰:‘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 不利于吾。’令后军疾退。只听山 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 白马者射来。可怜庞统竟死于乱 箭之下。”道号“凤雏”的庞统死于 “落凤坡”,按照小说叙述者的暗 示,乃是犯了地名之忌的缘故。 在京剧《李陵碑》中,杨业率领 的宋军寡不敌众,“金沙滩双龙会 一阵败了”,又被辽军围困于两狼 山。在悲愤和绝望中,杨业唱道: “虎撞羊群被困在两狼山,里无有 粮,外无有草,盼兵不到,眼见得我 这老残生就难以还朝。”最后碰死 在李陵碑上。“杨”与“羊”同音,“两 狼”逮“一羊”,结局正好印证了剧 中牧羊人“今日死老羊”的说法。 不仅“将军忌地名”,文人也忌 地名。据《尸子》一书记载,孔子“过 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淮南子》一书则说:“曾子立廉,不 饮盗泉。”孔子与曾子师徒皆不饮盗 泉之水,孔门中人的品格由此可见 一斑。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 崔侍御》一诗写道: “回车避朝歌,掩 口去盗泉。”李白在这里就用了“志 士不饮盗泉之水”的典故来凸显宇 文太守和崔侍御人格的高洁。 在中国古代,地名之忌影响至 巨,就连貌似强大的王廷对此都不敢 漠视。明人张岱在《夜航船》中针对 “雒邑”这一地名写道: “汉光武定居 洛邑,汉以火德王,忌水,故去‘水’而 加‘隹’,改‘洛’为‘雒’。后魏以土德 王,以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又 除‘隹’加‘水’。”一个地名,存在多种 有意为之的书写符号,可见为了国祚 长久,王廷都不敢掉以轻心。 其实,孟子固然说过“天时不 如地利”,地理条件十分重要,但须 知后面还有“地利不如人和”。如 果不在作为主体的人身上找原因, 而是把失败简单地归咎于地名之 上,那就未免舍本逐末了。 (作者单位系贵州财经大学) 梅边 孙怀平 人生边上 地名之忌 朱美禄 负暄琐话 诗词创作并非按照平仄规律将文字堆砌上去,而是要通过对生活、景物的观察体悟,用恰当的修辞和表达手法,将真挚、美 好的情感表达出来。在教师阮莉萍看来,诗词创作的关键是要让作者与读者产生共鸣,在细微之处反复打磨、不断推敲。 秋游翠微峰 浮云时聚散,秀岭半阴晴。 古径阶千级,幽林鸟一声。 风敲松子落,竹隐野人行。 暗谷无尘色,秋心似水清。 游兔子寮 古村还寂寂,林壑亦依依。 一抹烟痕淡,千家稻色肥。 听泉醒鹿梦,坐石忆鱼矶。 白鹭凌风起,山前自在飞。 夕望 苍山横暮霭,夕照浸秋江。 木落蝉声断,水流云影降。 看鸦归一一,数雁去双双。 夜色清堪掬,人家月满窗。 村游 晴塅荷将瘦,碧山橙渐肥。 村弯烟影直,地迥市声微。 涉水知深浅,听松忘是非。 沙鸥汀畔立,相看两无违。 过鹧鸪村 紫烟生郭外,晴照在山头。 云拥千章木,溪明一带楼。 听风情眷眷,掬水思悠悠。 今日鹧鸪鸟,花间不说愁。 (江西省宁都县会同中学 彭日生)

文 化...2016/01/31  · 梅花,但并不影响我喜欢它,甚至固 执地认为“岁寒三友”中的“梅”是蜡 梅才对,因为真正的梅花往往要到立 春后才开放。也曾到南京的梅花山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文 化...2016/01/31  · 梅花,但并不影响我喜欢它,甚至固 执地认为“岁寒三友”中的“梅”是蜡 梅才对,因为真正的梅花往往要到立 春后才开放。也曾到南京的梅花山

开展传统文化区域培训

打造传统文化精品课程

培养传统文化名师团队

提升传统文化综合素养

分享传统文化校园成果

欢迎联系我们,让我们共同开启“2018·诗意之旅”

诗意之旅一场公益之行 一场诗意之旅 一场文化之宴

咨 询 电 话

010-82296735

18611016820

联系人 金锐

主编:金锐 电话:010-82296735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全 年 定 价 :135.00 元 零 售 价 格 :3.00 元 印 刷 :人 民 日 报 印 刷 厂 地 址 :北 京 市 朝 阳 区 金 台 西 路 2 号 质 检 电 话 :010- 65369738

周刊文文 化化让 教 师 诗 意 地 栖 居

16版2018年1月31日

于细微处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真情□阮莉萍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在青少年记

忆力最好的年纪,应该有诗词经典相

伴,接受传统审美情趣的熏陶。要想

深入了解古典诗词,首先要熟读并背

诵大量的诗词篇章,只有积累了大量

诗词,才能做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驰骋于想象的世界中,逐步提高诗词

的鉴赏和创作水平。

触发内心的敏感点

诗词是美的,只要碰触这种美,

就会逐渐发现内心的敏感点,“向外

发现自然,向内发现深情”。

我曾经给学生讲过《红楼梦》的

故事,贾宝玉联题大观园的各处景

观,并与姐妹一起建立诗社,咏海棠、

咏菊花、咏梅花、咏柳絮,过着最具审

美情趣的青春,引发了学生作诗填词

的兴趣。又如王羲之的“兰亭雅集”、

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表现的都是

古人的高雅情趣。诗是心灵对现实

的超越,当记忆中存储的词汇越发丰

富,就会在相似的情境下涌现出各种

意象、典故、诗句,让心灵迸发思想的

火花,产生创作的激情。

所谓作诗填词,其实就是用古典

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

绪。在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规则之

后,教师要帮助他们触碰内心的敏感

点,让他们感受诗词中的审美。随事

命意、触景生情,诗词创作其实并不

难。当以《秋意》为题创作绝句时,许

多初学诗词的学生都能写出意境优

美的作品——学生王祥福写道:“鸿

雁南飞瓜果盛,鸣蝉遁迹稻香浮。白

霜红叶皆秋色,一夜乡心满地悠。”学

生韩静儒写道:“秋雨绵绵人意懒,西

风飒飒觉心慵。岁华过半休惆怅,圆

月佳期花气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

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诗词的情感必须真挚,只有真情实感

才是美的。诗词创作要求作者于细

微处见真情,从生活中找到能够打动

自己和他人的内容,然后再以诗词的

语言去描写、生发,才能让人产心灵

的共鸣。

形象是审美的源泉

许多诗词初学者的作品常有这样

的缺陷:一种是直接抒情,缺乏形象和

意境的美感;另一种是客观白描,缺乏

思想和情感的寄托。因此,诗词创作

要注意置身情境、酝酿情感,努力站在

精神体验的高度,寻找最能表情达意

的字句,营造诗意的氛围。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捕

捉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所谓“形

象”,就是诗词中展现的具有思想内

涵和艺术感染力的画卷,包括具体的

人物和自然景象。学生赵奕乐的《田

园春》写道:“四五更鸡唤人起,山家

六七炊烟弥。孩童八九相邀嬉,数十

农夫秧亩里。”这首诗就像一幅幅画

面的组合,通过描写山里人家的生

活,将景语和情语融为一体,“情景相

生,物我双会”。

想象是审美的源泉,也是诗意的

仓库,教师要引导学生凝神静心、剔除

杂念,通过联想、想像,将自己的情感

融入情境之中。比如,以《书》为题的

“十六字令”作品中,学生阮蔓菁写道:

“书,册册如茶韵味初。闻虫语,醉入

纸林庐。”作者创设了一种与书相关的

情境,借助想象的翅膀,激发出情感的

力量,诗词之美也就相应而生了。

诗词创作中的“移情法”也很重

要,就是通过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相似

联想引发灵感,进入一种良好的写作情

境之中。学生吴涵这样描写“幽兰”:

“空谷悬崖处,芝兰独自开。清幽银雪

裹,不必有人哀。”学生张锦洲笔下的

“含羞草”则是这样的:“含羞草待猜,布

置等谁来?若有意中影,迟疑也会开。”

诗词创作讲究比兴,往往通过具

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在

上面的两首诗里,学生以花草喻人,

写出幽兰的孤独清高、含羞草的羞涩

期盼,寄寓各自的独特情感,让诗词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人一定是锤字炼句的能手,李

白被人称为“才大语终奇”,杜甫一生

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对于学生

而言,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可以明显提

升诗词语言的感染力。

常见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

助于触发诗人的丰富联想。学生林

雯在描写“蒲公英”时写道:“白雪绒

球轻若絮,随风飘散漫天语。问心纷

舞何当寻,春色星光灿烂处。”此诗的

前两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

法,描绘蒲公英轻盈洁白、随风曼舞

等特点,后两句则寓情于景,表达对

美好前景的期盼。

此外,还有一些有趣的“异体

诗”,虽然往往被视为文字游戏,但是

在中小学阶段,用来培养学生兴趣、

锻炼学生表达还是很见效的。比如,

学生庄佳慧用“微云绿岸柳花飞吟曲

归”十个字创作了一首绝句:“微云绿

岸柳花飞,岸柳花飞吟曲归。归曲吟

飞花柳岸,飞花柳岸绿云微。”这首诗

的语言精练、意象丰富,每一句都有

变化,整体的内容和风格又协调一

致,还要符合平仄和押韵要求,的确

是难度较大的诗词创作训练。

诗词创作过程中,除了修辞手

法,还要注重表现手法的结合运用,

诸如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侧衬反衬等,这些修辞和表现手法可

以使诗词更加含蓄蕴藉,也更加富于

情致和韵味。

构建境、情、意的“磁力场”

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这些都

是初学者在构思立意时容易出现的问

题。因此,作诗填词要有襟怀抱负,才

能写出真感情、美意境、深内涵。

诗词的重要构成就是“境”“情”

“意”。古人云:“情动于物,思起于兴,

胸次郁勃,欲掩不能,而于稍事冷却,

笔下谈来,不可强为之。”优秀的诗词

自然晓畅,境、情、意三者之间浑然无

间。学生廖祺烨的“如梦令”写道:“琼

宇皎然如雪,鸡唱坠林皓月。寥廓望

江郊,昨起清风始冽。心阅,心阅,千

古残阳似血。”词作通过“鸡唱”“江郊”

“残阳”等意象,让视觉、听觉、触觉相

融合,构建了一个苍莽阔大的意象,表

达了对时序变化的敏锐感知以及对历

史变迁的深沉感慨。

“境”是诗词的表层,而“情”是诗

词的灵魂,包括情致、情感、情绪、情

味等,也是诗词具备感染力的最重要

因素之一。学生李丹的七律《春意》

写道:“迎面春风犹觉冽,俯身更讶绿

阶寥。风来携雨邀新酒,日上倚窗听

短箫。笑望红梅春意闹,戏投木李女

儿娇。心头当下无闲事,只道人间时

节迢。”春天里天真烂漫的少女,对着

凛冽春风和映阶碧草,从词句中流溢

出对生活的热爱,正是此诗的“情”之

所在。

“意”是作者赋予诗词的志向,包

括或明或暗的意旨、意图、意趣等,代表

诗词的中心题旨,具有美学特征——

贵新、贵远、贵奇。学生黄伟霖《望海

潮·保生大帝庙》的上阕写道:“九龙盘

壁,朱台青瓦,旌旗飘伴青灯。微步凌

波,清涟旖旎,春江柳絮新晴。长殿紫

烟腾,祷声空明处,还绕清笙。都道医

神,保生大帝,济沧生。”这一阕词既有

对闽南地区保生大帝庙的远观,又体

现了鲜明的民情风俗,还展示了民间

信仰神灵的人格内涵。作者将自己的

胸怀志向映射在“保生大帝”的庙宇和

形象刻画之中,虚实结合,将思想认知

升华到济世安民的高度。

由于积累和历练等方面的原因,

学生的诗词作品还有很大的进步空

间,但对于他们而言,培养基于诗词的

审美情趣、掌握基本的诗词创作手法

是目前阶段的主要任务。诗词创作从

酝酿情感、构思形象到立意谋篇、炼句

炼字,都要讲究方法,只有善于观察把

握生活和社会中的千姿百态,将真挚

的感情、丰富的意象、灵活的修辞结合

起来,构成境、情、意的“磁力场”,才能

创作出优秀的诗词作品。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漳州市厦大附中)

诗教点滴③

为了那两株蜡梅,上下课时,我

总爱穿过教学楼后面的花园小径。

冬天的小花园,少了玉兰的朱

紫、绣球的洁白、合欢的粉红,颇有些

没落世家的寂寞,尽管此时几树枇杷

花开得正艳,但那灰扑扑的白,终是

少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明媚。阳光快

到正午才姗姗而来,这样的阴冷让人

却步,但青砖小路两旁的蜡梅正在召

唤着我。

其实,蜡梅并不是真正的梅花。

蜡梅与梅花在植物学上既不同科也

不同属,花色、花形、株形等也不相

同,只因同是一个“梅”字,香味又略

有相似,往往被误认为是同类。李时

珍的《本草纲目》上说:“蜡梅,释名黄

梅。此物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

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虽说蜡梅不是“岁寒三友”中的

梅花,但并不影响我喜欢它,甚至固

执地认为“岁寒三友”中的“梅”是蜡

梅才对,因为真正的梅花往往要到立

春后才开放。也曾到南京的梅花山

赏梅,彤云艳霞、暗香疏影中,人流涌

动,热闹喧哗,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与文学作品中孤独寂寞的形象并不

相符。记忆中,与白雪相伴的似乎只

有蜡梅。

年少时,生活的老街上有蜡梅树

的人家真不少。记得有户人家,门前

有棵枝干粗大的老蜡梅树。每到冬

天,光光的枝丫上就会爬满密密的花

蕾,过不了多久,满树的金黄剔透,

“那样的热热闹闹,而又那样的安安

静静”,清冽的香气浮动在空气中,吸

上 一 口 ,似 乎 五 脏 六 腑 都 染 上 了

幽香。

踏雪寻梅,漫天的纷纷扬扬中,

寻找那遗世独立的梅花,自古就是雅

事一件。读过《红楼梦》的人,一定忘

不了妙玉请宝黛喝茶的细节,喝茶的

杯子是古玩奇珍,泡茶的水竟是五年

前收藏的梅花上的雪水。想来,五年

前的玄墓蟠香寺中,开着的也是蜡梅

花吧。那淡雅的黄色似温暖的小火

苗,静静映照着一颗孤独的心。轻轻

收集着花瓣上的雪,慢慢放进鬼脸青

的花瓮中,等着有一天,有人来品尝

这杯雪水茶、知音水。然而,世间总

是知音太少,聪明如黛玉也以为是

“旧年的雨水”,那怡红公子又怎懂得

这槛外人的心事?“今夜雪,有梅花,

似我愁”,那些高远孤苦的忧伤只能

与一树寒梅悄然相对。

幽州台上,陈子昂曾发出了“前

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

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叹。我们也

许没有林逋梅妻鹤子的决绝和勇气,

但一生中的雪落花飞,谁又能全部看

见呢?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

独地过冬,天地之间,谁又不是一剪

孤独的寒梅呢?

直到放假,小径旁的蜡梅也没等

来一场雪,雪总是可遇而不可求啊。

而我,等到了花开,那一朵朵生动的

金黄,让我看了又看。

脑海里浮现马林·索雷斯库的诗

句:“所有的事物,我都要看上两遍。

一遍让我欢欣,一遍令我忧伤。世界

完美地闭合,在两页封面之间。那里,

我聚拢起所有的事物,并将它们爱上

两遍。”在梅边,我也爱它两遍——一

遍,因为喜欢,一遍,因为懂得。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金湖县外国

语学校)

对于地名,古人多有忌讳。

据《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

载,刘邦过赵,张敖“自上食,礼甚

卑,有子婿礼”,但是刘邦却不领

情,“箕踞詈,甚慢易之”。张敖的

下属贯高、赵午等人看不下去,想

为主人出一口恶气。第二年,刘邦

再次路过赵地:“贯高等乃壁人柏

人,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

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

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刘邦心

神不宁,认为“柏人”即“迫人”的谐

音,出于对这一地名的忌讳,连夜

走了。

刘邦躲过了一劫,岑彭就没这

么幸运了。据《后汉书》记载,岑彭

攻打盘踞在蜀地的公孙述,“所营地

名彭亡,闻而恶之,欲徙,会日暮,蜀

刺客诈为亡奴降,夜刺杀彭”。岑彭

因为天晚没有拔营,就死在“彭亡”

这个地方,一代将星不幸陨落。

这些是于史有征的记录,小说

中也不乏地名之忌的故事。《三国

演义》中,庞统道号凤雏,后随刘备

入川。在雒城战役中小说家如此

写道:“庞统心下甚疑,勒住马问:

‘此处是何地?’数内有新降军士,

指道:‘此处地名落凤坡。’庞统惊

曰:‘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

不利于吾。’令后军疾退。只听山

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

白马者射来。可怜庞统竟死于乱

箭之下。”道号“凤雏”的庞统死于

“落凤坡”,按照小说叙述者的暗

示,乃是犯了地名之忌的缘故。

在京剧《李陵碑》中,杨业率领

的宋军寡不敌众,“金沙滩双龙会

一阵败了”,又被辽军围困于两狼

山。在悲愤和绝望中,杨业唱道:

“虎撞羊群被困在两狼山,里无有

粮,外无有草,盼兵不到,眼见得我

这老残生就难以还朝。”最后碰死

在李陵碑上。“杨”与“羊”同音,“两

狼”逮“一羊”,结局正好印证了剧

中牧羊人“今日死老羊”的说法。

不仅“将军忌地名”,文人也忌

地名。据《尸子》一书记载,孔子“过

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淮南子》一书则说:“曾子立廉,不

饮盗泉。”孔子与曾子师徒皆不饮盗

泉之水,孔门中人的品格由此可见

一斑。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

崔侍御》一诗写道:“回车避朝歌,掩

口去盗泉。”李白在这里就用了“志

士不饮盗泉之水”的典故来凸显宇

文太守和崔侍御人格的高洁。

在中国古代,地名之忌影响至

巨,就连貌似强大的王廷对此都不敢

漠视。明人张岱在《夜航船》中针对

“雒邑”这一地名写道:“汉光武定居

洛邑,汉以火德王,忌水,故去‘水’而

加‘隹’,改‘洛’为‘雒’。后魏以土德

王,以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又

除‘隹’加‘水’。”一个地名,存在多种

有意为之的书写符号,可见为了国祚

长久,王廷都不敢掉以轻心。

其实,孟子固然说过“天时不

如地利”,地理条件十分重要,但须

知后面还有“地利不如人和”。如

果不在作为主体的人身上找原因,

而是把失败简单地归咎于地名之

上,那就未免舍本逐末了。

(作者单位系贵州财经大学)

梅边□孙怀平

人生边上

地名之忌□朱美禄

负暄琐话

诗词创作并非按照平仄规律将文字堆砌上去,而是要通过对生活、景物的观察体悟,用恰当的修辞和表达手法,将真挚、美好的情感表达出来。在教师阮莉萍看来,诗词创作的关键是要让作者与读者产生共鸣,在细微之处反复打磨、不断推敲。

秋游翠微峰

浮云时聚散,秀岭半阴晴。

古径阶千级,幽林鸟一声。

风敲松子落,竹隐野人行。

暗谷无尘色,秋心似水清。

游兔子寮

古村还寂寂,林壑亦依依。

一抹烟痕淡,千家稻色肥。

听泉醒鹿梦,坐石忆鱼矶。

白鹭凌风起,山前自在飞。

夕望

苍山横暮霭,夕照浸秋江。

木落蝉声断,水流云影降。

看鸦归一一,数雁去双双。

夜色清堪掬,人家月满窗。

村游

晴塅荷将瘦,碧山橙渐肥。

村弯烟影直,地迥市声微。

涉水知深浅,听松忘是非。

沙鸥汀畔立,相看两无违。

过鹧鸪村

紫烟生郭外,晴照在山头。

云拥千章木,溪明一带楼。

听风情眷眷,掬水思悠悠。

今日鹧鸪鸟,花间不说愁。

(江西省宁都县会同中学 彭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