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 大娄山 责任编辑 刘伊霜 这些年来,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人们的腰杆 子也挺起来了,衣袋里更有了钱。然而,在这祥 和与安宁的氛围中,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却存在 着诸多问题:比如有的作品缺少“灵魂”,不能“与 时代同步”;有的作品没有“以人民为中心”,难以 “用明德引领风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的文艺 工作者去探讨,去研究。 为什么今天的好作品会越来越少呢?我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金钱的诱惑。 在这个以经济为主的年代里,促使一些作家艺术 家只看眼前利益,忽视了作品“为谁服务“的追 求。因为,这一时期的文艺多以娱乐为主,没有 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二是贪图享受。我们的作 家艺术家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体验生活,不愿深 入实际,他们“闭门造车”,凭空而写,因此作品缺 少根基,没有民族性。三是过于追求自我。他们 不关心别人,不过问政治,不顾及自己所创造的 角色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只图自己一时的痛快。 这样的作品当然就留不下来,也就没有生命力。 我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发表诗作,后来写了 一点散文。我认为,现在写诗的作者很多,然而 看诗、读诗、懂诗者甚少。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 来,诗歌开始走下坡路,越来越不景气。追其原 由,或许是诗歌写得太“朦胧”了。有些作者故弄 玄虚、装腔作势、创造生词、反意表述,慢慢地,诗 歌没有了格式,诗歌没有了韵脚,诗歌没有了标 点符号,也没有了内在的节奏感和朗诵性,就连 我这个写诗的人也看不懂。 有次在一个座谈会上,我在与一位“著名”中 年词作家交换意见时,我建议他把“A段”和“B段” 的歌词韵脚统一下,这样便于群众记忆,他却回 答我:“现在我们还故意去探索歌词不押韵呢。” 也许我的观念太老了。但我可以断定:不押韵的 歌词就是不顺口,不顺口的歌曲就难以传唱。有 时我在想,或许是有的写诗者压根从理论上就没 解决什么叫“押韵”,什么叫“平仄”的问题。 记得 1979 年夏天,那时我还在贵州,在一次 音乐界的文艺创作座谈会上,我发言谈及“文艺 创作一定要深入生活,文艺作品要为工农兵服 务”时,当即就被一部分老作者把我轰下了台。 他们指着我说:“你说得不对,什么叫深入生活? 难道我们在城市里就不叫生活了吗?两口子在 家也是生活嘛,为什么文艺作品必须为工农兵服 务?为城市里的青年人服务就错了吗?”那时,朦 胧诗开始盛行,港台流行歌曲推波助澜,文艺创 作便以娱乐为主了。 据我所知,有的作家可以长期不出门、不接 触社会,仅凭借别人讲述的一个小故事梗概便开 始凭空写作,随意编造长篇故事,那书硬是一部 接一部地出版。我们试想一下,这样的作品能奉 献给人民大众吗?能与时代同步吗?能产生社 会影响吗?当然不会! 我是从事电影工作的,在电影厂生活已经三 十多年了。大约从十多年前开始,我们搞电影的 人就很少有兴趣看电影了,早年我们厂里的大礼 堂总是高朋满座,一票难求,后来是稀稀拉拉,到 现在是空空荡荡。 早年的岁月,我就是个电影迷,每年我都能 准确地预测到“金鸡奖”影片的得主。可如今 呢?我却很少看电影和电视剧了,特别是电视 剧,每当我看见那些穿着白领、披着皮大衣,一脸 “小鲜肉”和一副“大家闺秀”模样的男男女女们, 他们挥舞着手枪与日本鬼子奋战的场面时,我就 越看越生气。我是当过警卫员的,一把手枪最多 8 发子弹,自动手枪也才 12 发子弹,有效射程为 15米至20米。可电影和电视里的他们,一抬手 就能打退日本兵一个连,你看了你相信吗?抗日 战争我们打了 8 年,如此艰难的岁月,就被这帮先 生们的作品糟蹋了。其实这是对我们抗日英雄 的不尊敬,是在误导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我敢 说,这类影视剧(片)的编剧和导演,他们压根就 没有深入过生活,他们的这种做法让人从心底里 感到可怕。 据我所知,一部影视剧拍下来,主创和主演 的报酬是非常丰厚的。拍摄这些影视剧(片),国 家、商家、人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然而,这些作 品后来大多数成为一次性消费,让投资者负债累 累,血本无归,有的甚至倾家荡产。 为什么有这么多堆积如山的电视剧(片)还 在一批又一批地生产呢?为什么有的人还在钻 头觅缝地去鼓动拍摄呢?其中的奥秘就不言而 喻啦,因为,“拍摄者”有收入,“投资方”想出名, “赞助人”有私利。 过去的电影电视剧为什么生命力那么强,让 观众百看不厌?其主要原因就是作家艺术家不 计个人报酬,一心深入生活,写好自己的剧本,演 好自己的戏,这样的作品既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 响,也能培养出一批真正的文学艺术家。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作曲,毕业后在贵州省军 区演出队任创作组组长。三十岁那年我发表了 一首《战友之歌》,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音乐家协 会,后来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事专业作曲。 记得 1979 年《战友之歌》所得的稿费是:词 6 元,曲 6 元。1981 年总政文化部向全军推荐“优 秀队列歌曲”时,给我的奖金是 50 元。当时社会 上曾流传过一句话,叫做“《十五的月亮》16 元”。 也就是说,像《十五的月亮》这样一首优秀作品, 词曲作者各自才有 8 元钱的稿费收入。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大潮的一浪高过一浪,各 媒体、商家相互抬价,把影星歌星捧上了天。那 时,他们演出一场最高可达数十万元,他们乘飞 机是坐头等舱,到达一个地方有警车开道,住房 是高级宾馆。其实,报酬越高的年代,越难创作 出好作品,这是一个辩证的哲理性规律。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是在毛泽东时代培养 教育出来的一个文艺工作者。我的创作轨迹永 远是在主旋律和正能量的方向上运行,我的心永 远不会改变,我们的脉搏始终在和祖国前进的步 伐一起跳动。 我坚信,好的作品只能来自于清苦的人生耕 耘! 好作品只能来自苦耕耘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感恩墙 炙热文字像出窖的墙砖 在乡村文化墙筑高民心丰碑 逗号是飘落的粒粒喜泪 感叹号是挺立的自信脊梁 新旧图片镶嵌兴旺的画卷 展现村民翻犁春天的故事 行行暖流洗涤苦涩阴霾 排排字钉铆紧鱼水深情 养殖户 扶贫霞光燃旺创业梦想 畜禽哼断贫穷的阴影 收割蓝天白云酿制的精料 欢唱音符缀满诗行 扭开沼液的致富开关 产业路上传递自信的接力赛 劳作芳香倾醉甜蜜日子 喜悦红花红了山村期望 森林卫士 刀斧曾经锯痛岁月神经 荒山秃岭刮起呻吟风暴 如今挥锹种植绿色音符 林涛琴弦弹奏山欢水笑 警醒的眼眸似枝上探头 巡查突来的雨雪风霜 看绿色屏障搭建欢庆舞台 生态银行发放张张小康支票 脱贫素描 (组诗) 刘志模 刘志模 世界上最小的海也有一万多平方公里,比如马 尔马拉海,11350平方公里。你那桐梓有多少竹子, 敢称“竹海”?就算桐梓县的 3202 平方公里土地上全 部栽上竹子,也不能称为“海”呀。 朋友的说法没错。但我反问,你没听过《最小的 海》那首歌吗?“最小的海,就在恋人的眼眶里。”桐梓 方竹被誉为“中国独有、世界一绝” “笋中之王、竹类之 冠”,你说,桐梓竹海不是在桐梓人民的眼眶里吗? 桐梓县平均海拔1100米,县境内海拔大于1700 米的主要山峰就有 18 座,在这些高海拔潮湿山区,已 拥有成片方竹林 80 万亩。 站在高山之巅,你仿佛站在绿色的波浪上,四周 低矮的山峰在脚底匍匐,成片成片的竹子在你脚底 绵延开来。静止时,竹海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修女,风 过处,竹浪就婆娑起舞。竹叶正面是青翠色,反面是 苍白色,风翻叶卷,青翠色、苍白色就随着竹浪翻滚, 青一浪,白一浪,变幻莫测。因为山体落差变化大, 颜色的深浅次第也呈波浪式变化。站在山巅看竹 海,比站在岸边看大海更有味道。大海有它的壮美 坦荡,而竹海也自有它的落差起伏、浪头万丈和雄浑 深邃。大海是睡着的、平躺的美,竹海是挺拔的、刚 毅的美。 古人写竹的诗句,往往小巧。比如“我种南窗竹” 或者是“窗前一丛竹”等等,都很自我,视野局限在一 窗一地。就算“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浸沙一万枝”, 那“一万枝”,也仅仅是桐梓竹海的小丘之一隅而已。 而《赋得阶前嫩竹》等,大多写竹的神魂,似乎没人写 过竹海的恢弘、博大和旷远。就连白居易那样的大诗 人,也只是“种竹百余茎”。 今天桐梓人种竹,彰显的却是劳动人民的力量。 桐梓地处黔北渝南,山高坡陡、沟壑纵横,80%以上的 耕地是坡耕地,全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 深,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桐梓人民“跨越九重山,织 牢九张网”,向贫困宣战,近四年中修建的农村道路、 安全饮水、安全住房,超过了历史的总和。不仅如此, 桐梓人民还找到了“生态银行” —桐梓方竹。全县 党员干部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走,上下齐心、一鼓作 气,在冬春之交、天寒地冻的时候,桐梓的山巅岭岗到 处都是栽种方竹的忙碌身影。再过两三年,东到马鬃 岭,南到十二茅坡,西到尧龙山,北到柏芷山,凡是 1200米以上的山头上,就全都布满方竹了。 一次,我到官仓镇仙人山下走访一名族兄。他 是一名退休教师,我到他家的时候,他已经到仙人山 上栽竹去了。我问他,你一个月几千块的退休工资, 还去干那么辛苦的活儿?他说,政府号召发展方竹产 业,这个举措好,我退休了一样要支持! 栽竹是一门技术活。据有经验的竹农讲,栽竹 子不要踩踏得太紧,泥土要松一点。 “三年长根,两年 长干。”把竹窝的泥土踩得太实了,竹根伸不出来,长 势就不好。竹笋在出土之前,先在泥土里面盘根错节 地生长,默默无闻地积蓄力量,当竹根占据足够的地 盘,吸收足够营养的时候,竹笋一夜之间冒出来,几天 时间就长成凌云之势。 竹子是很有智慧的一种植物。竹笋刚刚冒出来 的时候,轻轻一碰就折断了。可是,当竹子长成林,你 就是划成竹片、竹篾,无论怎样弯来绕去都不能折断, 甚至千斤之重,篾丝也能承受。 竹性与人性是相通的。联想到桐梓人民有史以 来的生存现状,都是在土地贫瘠的山坡地上挣扎,如 果没有竹子一样的智慧和韧性,怎能生存发展?而 今,桐梓竹海已经基本成形,待到桐梓打通和世界连 接的市场渠道,桐梓竹海定能托举致富的巨轮…… 桐梓竹海 桐梓竹海 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完了《道德经》,这是 我三十多年来看得最认真的一本书。 何为“道”?第一次看到十多章的时候,认为 不可说为道,《道德经》就是讲要人心向善,像孩 子一样清澈、明亮,而凡事是有对立面的,比如有 长就有短,如果没有比较,又何来长短之分?而喜与 悲、难与易都应是如此。当全文看完以后,我又有了 另一番理解。 我对《道德经》第八章中“上善若水,水利万 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几句话感受 颇深。以前只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道 理,但其实不然:水,不争,无形,滋润万物而不求 回报,帮我们洗去污物,甚至甘于停留在众人不 喜欢的地方,它以雌柔克刚强,上善乃大善,此 “善”与之前理解的“人心向善”又有了区别。它 像水一样有包容性、渗透性,而这一点刚好与茶 相通。茶是可以喝的唐诗宋词,是观音净瓶里的 甘露,是聊斋志异里的小翠,是任由你想象的一 杯“水”,所以茶也是具有包容性的。 茶道,其实就是饮茶过程中从生理需求到精 神需求的升华过程,是茶人自我修养、处世之道、 审美意趣的表达,它是“道”的表现形式之一。林 治先生在《中国茶道》一书中说:“儒学是中国茶 道的文化筋骨,道学是中国茶道的灵魂,佛学为 中国茶道增添了神韵。”老子自然而然的思想也 刚好和茶的属性相似,茶的生长环境除了空气、 水、温度等大自然的元素外,无需加其他东西,也 因为“无”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茶,而这些茶也只需 要无色无味的水就能冲泡出风味不一的茶汤,这 正是大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成就的,诠释 “道法自然”的哲思。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 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 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说解决困难,要 从易处着手,成就大事要从细小处开始。而现 在的人欲望太多,走得太快,被欲望和物质蒙蔽 了双眼。现在人的眼睛都蒙上了灰,只有小孩 子的眼睛清澈、见底。而饮茶、习茶则可以让我 们在这个越来越快的时代放慢脚步,烧水煮茶, 细细品味,静下心思考。三千多年前,没有手 机、没有网络,也没有那么多欲望,所以那时的 古人才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和发现,才有了甲骨 文的产生,为我们悠久的文明萌发了种子,塑造 了品格。 “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 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 以言下之。”老子的这些思想告诉我们甘居下、不 自满,要退让谦卑;而茶的姿态也告诉我们,浮沉 乃世间常态,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自然而然,道 法自然。 老子的思想相融于茶文化,赋予了中国茶文 化空灵、虚静的意境,让每一杯茶的甘芳浸润心 田,让每一位茶人与道一体,达到无为、无争、无 忧的至高境界。 道德经 道德经 品茶文化 品茶文化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王宗伦 王宗伦 壮志凌云造天渠 壮志凌云造天渠 董仕民 董仕民 杜兴成 杜兴成 仡乡美如画 仡乡美如画 田东 田东

大娄山 - cnepaper.comcnepaper.com/zyrbszb/resfile/2019-04-21/02/02.pdf机是坐头等舱,到达一个地方有警车开道,住房 是高级宾馆。其实,报酬越高的年代,越难创作

  • Upload
    others

  • View
    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大娄山 - cnepaper.comcnepaper.com/zyrbszb/resfile/2019-04-21/02/02.pdf机是坐头等舱,到达一个地方有警车开道,住房 是高级宾馆。其实,报酬越高的年代,越难创作

2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大娄山责任编辑 刘伊霜

这些年来,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人们的腰杆子也挺起来了,衣袋里更有了钱。然而,在这祥和与安宁的氛围中,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有的作品缺少“灵魂”,不能“与时代同步”;有的作品没有“以人民为中心”,难以

“用明德引领风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去探讨,去研究。

为什么今天的好作品会越来越少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金钱的诱惑。在这个以经济为主的年代里,促使一些作家艺术家只看眼前利益,忽视了作品“为谁服务“的追求。因为,这一时期的文艺多以娱乐为主,没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二是贪图享受。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体验生活,不愿深入实际,他们“闭门造车”,凭空而写,因此作品缺少根基,没有民族性。三是过于追求自我。他们不关心别人,不过问政治,不顾及自己所创造的角色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只图自己一时的痛快。这样的作品当然就留不下来,也就没有生命力。

我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发表诗作,后来写了一点散文。我认为,现在写诗的作者很多,然而看诗、读诗、懂诗者甚少。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诗歌开始走下坡路,越来越不景气。追其原由,或许是诗歌写得太“朦胧”了。有些作者故弄玄虚、装腔作势、创造生词、反意表述,慢慢地,诗歌没有了格式,诗歌没有了韵脚,诗歌没有了标点符号,也没有了内在的节奏感和朗诵性,就连我这个写诗的人也看不懂。

有次在一个座谈会上,我在与一位“著名”中年词作家交换意见时,我建议他把“A段”和“B段”的歌词韵脚统一下,这样便于群众记忆,他却回答我:“现在我们还故意去探索歌词不押韵呢。”也许我的观念太老了。但我可以断定:不押韵的歌词就是不顺口,不顺口的歌曲就难以传唱。有时我在想,或许是有的写诗者压根从理论上就没解决什么叫“押韵”,什么叫“平仄”的问题。

记得1979年夏天,那时我还在贵州,在一次

音乐界的文艺创作座谈会上,我发言谈及“文艺创作一定要深入生活,文艺作品要为工农兵服务”时,当即就被一部分老作者把我轰下了台。他们指着我说:“你说得不对,什么叫深入生活?难道我们在城市里就不叫生活了吗?两口子在家也是生活嘛,为什么文艺作品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为城市里的青年人服务就错了吗?”那时,朦胧诗开始盛行,港台流行歌曲推波助澜,文艺创作便以娱乐为主了。

据我所知,有的作家可以长期不出门、不接触社会,仅凭借别人讲述的一个小故事梗概便开始凭空写作,随意编造长篇故事,那书硬是一部接一部地出版。我们试想一下,这样的作品能奉献给人民大众吗?能与时代同步吗?能产生社会影响吗?当然不会!

我是从事电影工作的,在电影厂生活已经三十多年了。大约从十多年前开始,我们搞电影的人就很少有兴趣看电影了,早年我们厂里的大礼堂总是高朋满座,一票难求,后来是稀稀拉拉,到现在是空空荡荡。

早年的岁月,我就是个电影迷,每年我都能准确地预测到“金鸡奖”影片的得主。可如今呢?我却很少看电影和电视剧了,特别是电视剧,每当我看见那些穿着白领、披着皮大衣,一脸

“小鲜肉”和一副“大家闺秀”模样的男男女女们,他们挥舞着手枪与日本鬼子奋战的场面时,我就越看越生气。我是当过警卫员的,一把手枪最多8发子弹,自动手枪也才12发子弹,有效射程为15米至20米。可电影和电视里的他们,一抬手就能打退日本兵一个连,你看了你相信吗?抗日战争我们打了8年,如此艰难的岁月,就被这帮先生们的作品糟蹋了。其实这是对我们抗日英雄的不尊敬,是在误导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我敢说,这类影视剧(片)的编剧和导演,他们压根就没有深入过生活,他们的这种做法让人从心底里感到可怕。

据我所知,一部影视剧拍下来,主创和主演

的报酬是非常丰厚的。拍摄这些影视剧(片),国家、商家、人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然而,这些作品后来大多数成为一次性消费,让投资者负债累累,血本无归,有的甚至倾家荡产。

为什么有这么多堆积如山的电视剧(片)还在一批又一批地生产呢?为什么有的人还在钻头觅缝地去鼓动拍摄呢?其中的奥秘就不言而喻啦,因为,“拍摄者”有收入,“投资方”想出名,

“赞助人”有私利。过去的电影电视剧为什么生命力那么强,让

观众百看不厌?其主要原因就是作家艺术家不计个人报酬,一心深入生活,写好自己的剧本,演好自己的戏,这样的作品既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也能培养出一批真正的文学艺术家。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作曲,毕业后在贵州省军区演出队任创作组组长。三十岁那年我发表了一首《战友之歌》,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后来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事专业作曲。

记得1979年《战友之歌》所得的稿费是:词6元,曲6元。1981年总政文化部向全军推荐“优秀队列歌曲”时,给我的奖金是50元。当时社会上曾流传过一句话,叫做“《十五的月亮》16元”。也就是说,像《十五的月亮》这样一首优秀作品,词曲作者各自才有8元钱的稿费收入。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大潮的一浪高过一浪,各媒体、商家相互抬价,把影星歌星捧上了天。那时,他们演出一场最高可达数十万元,他们乘飞机是坐头等舱,到达一个地方有警车开道,住房是高级宾馆。其实,报酬越高的年代,越难创作出好作品,这是一个辩证的哲理性规律。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是在毛泽东时代培养教育出来的一个文艺工作者。我的创作轨迹永远是在主旋律和正能量的方向上运行,我的心永远不会改变,我们的脉搏始终在和祖国前进的步伐一起跳动。

我坚信,好的作品只能来自于清苦的人生耕耘!

好作品只能来自苦耕耘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感恩墙

炙热文字像出窖的墙砖在乡村文化墙筑高民心丰碑逗号是飘落的粒粒喜泪感叹号是挺立的自信脊梁

新旧图片镶嵌兴旺的画卷展现村民翻犁春天的故事行行暖流洗涤苦涩阴霾排排字钉铆紧鱼水深情

养殖户

扶贫霞光燃旺创业梦想畜禽哼断贫穷的阴影收割蓝天白云酿制的精料欢唱音符缀满诗行

扭开沼液的致富开关产业路上传递自信的接力赛劳作芳香倾醉甜蜜日子喜悦红花红了山村期望

森林卫士

刀斧曾经锯痛岁月神经荒山秃岭刮起呻吟风暴如今挥锹种植绿色音符林涛琴弦弹奏山欢水笑

警醒的眼眸似枝上探头巡查突来的雨雪风霜看绿色屏障搭建欢庆舞台生态银行发放张张小康支票

脱贫素描(组诗)

刘志模刘志模名城诗坛

世界上最小的海也有一万多平方公里,比如马尔马拉海,11350平方公里。你那桐梓有多少竹子,敢称“竹海”?就算桐梓县的3202平方公里土地上全部栽上竹子,也不能称为“海”呀。

朋友的说法没错。但我反问,你没听过《最小的海》那首歌吗?“最小的海,就在恋人的眼眶里。”桐梓方竹被誉为“中国独有、世界一绝”“笋中之王、竹类之冠”,你说,桐梓竹海不是在桐梓人民的眼眶里吗?

桐梓县平均海拔1100米,县境内海拔大于1700米的主要山峰就有18座,在这些高海拔潮湿山区,已拥有成片方竹林80万亩。

站在高山之巅,你仿佛站在绿色的波浪上,四周低矮的山峰在脚底匍匐,成片成片的竹子在你脚底绵延开来。静止时,竹海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修女,风过处,竹浪就婆娑起舞。竹叶正面是青翠色,反面是苍白色,风翻叶卷,青翠色、苍白色就随着竹浪翻滚,青一浪,白一浪,变幻莫测。因为山体落差变化大,颜色的深浅次第也呈波浪式变化。站在山巅看竹海,比站在岸边看大海更有味道。大海有它的壮美坦荡,而竹海也自有它的落差起伏、浪头万丈和雄浑深邃。大海是睡着的、平躺的美,竹海是挺拔的、刚毅的美。

古人写竹的诗句,往往小巧。比如“我种南窗竹”或者是“窗前一丛竹”等等,都很自我,视野局限在一窗一地。就算“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浸沙一万枝”,那“一万枝”,也仅仅是桐梓竹海的小丘之一隅而已。而《赋得阶前嫩竹》等,大多写竹的神魂,似乎没人写过竹海的恢弘、博大和旷远。就连白居易那样的大诗人,也只是“种竹百余茎”。

今天桐梓人种竹,彰显的却是劳动人民的力量。桐梓地处黔北渝南,山高坡陡、沟壑纵横,80%以上的

耕地是坡耕地,全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桐梓人民“跨越九重山,织牢九张网”,向贫困宣战,近四年中修建的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安全住房,超过了历史的总和。不仅如此,桐梓人民还找到了“生态银行”——桐梓方竹。全县党员干部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走,上下齐心、一鼓作气,在冬春之交、天寒地冻的时候,桐梓的山巅岭岗到处都是栽种方竹的忙碌身影。再过两三年,东到马鬃岭,南到十二茅坡,西到尧龙山,北到柏芷山,凡是1200米以上的山头上,就全都布满方竹了。

一次,我到官仓镇仙人山下走访一名族兄。他是一名退休教师,我到他家的时候,他已经到仙人山上栽竹去了。我问他,你一个月几千块的退休工资,还去干那么辛苦的活儿?他说,政府号召发展方竹产业,这个举措好,我退休了一样要支持!

栽竹是一门技术活。据有经验的竹农讲,栽竹子不要踩踏得太紧,泥土要松一点。“三年长根,两年长干。”把竹窝的泥土踩得太实了,竹根伸不出来,长势就不好。竹笋在出土之前,先在泥土里面盘根错节地生长,默默无闻地积蓄力量,当竹根占据足够的地盘,吸收足够营养的时候,竹笋一夜之间冒出来,几天时间就长成凌云之势。

竹子是很有智慧的一种植物。竹笋刚刚冒出来的时候,轻轻一碰就折断了。可是,当竹子长成林,你就是划成竹片、竹篾,无论怎样弯来绕去都不能折断,甚至千斤之重,篾丝也能承受。

竹性与人性是相通的。联想到桐梓人民有史以来的生存现状,都是在土地贫瘠的山坡地上挣扎,如果没有竹子一样的智慧和韧性,怎能生存发展?而今,桐梓竹海已经基本成形,待到桐梓打通和世界连接的市场渠道,桐梓竹海定能托举致富的巨轮……

桐梓竹海桐梓竹海

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完了《道德经》,这是我三十多年来看得最认真的一本书。

何为“道”?第一次看到十多章的时候,认为不可说为道,《道德经》就是讲要人心向善,像孩子一样清澈、明亮,而凡事是有对立面的,比如有长就有短,如果没有比较,又何来长短之分?而喜与悲、难与易都应是如此。当全文看完以后,我又有了另一番理解。

我对《道德经》第八章中“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几句话感受颇深。以前只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但其实不然:水,不争,无形,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帮我们洗去污物,甚至甘于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地方,它以雌柔克刚强,上善乃大善,此

“善”与之前理解的“人心向善”又有了区别。它像水一样有包容性、渗透性,而这一点刚好与茶相通。茶是可以喝的唐诗宋词,是观音净瓶里的甘露,是聊斋志异里的小翠,是任由你想象的一杯“水”,所以茶也是具有包容性的。

茶道,其实就是饮茶过程中从生理需求到精神需求的升华过程,是茶人自我修养、处世之道、审美意趣的表达,它是“道”的表现形式之一。林治先生在《中国茶道》一书中说:“儒学是中国茶道的文化筋骨,道学是中国茶道的灵魂,佛学为中国茶道增添了神韵。”老子自然而然的思想也刚好和茶的属性相似,茶的生长环境除了空气、水、温度等大自然的元素外,无需加其他东西,也因为“无”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茶,而这些茶也只需

要无色无味的水就能冲泡出风味不一的茶汤,这正是大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成就的,诠释

“道法自然”的哲思。“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

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说解决困难,要从易处着手,成就大事要从细小处开始。而现在的人欲望太多,走得太快,被欲望和物质蒙蔽了双眼。现在人的眼睛都蒙上了灰,只有小孩子的眼睛清澈、见底。而饮茶、习茶则可以让我们在这个越来越快的时代放慢脚步,烧水煮茶,细细品味,静下心思考。三千多年前,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也没有那么多欲望,所以那时的古人才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和发现,才有了甲骨文的产生,为我们悠久的文明萌发了种子,塑造了品格。

“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老子的这些思想告诉我们甘居下、不自满,要退让谦卑;而茶的姿态也告诉我们,浮沉乃世间常态,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自然而然,道法自然。

老子的思想相融于茶文化,赋予了中国茶文化空灵、虚静的意境,让每一杯茶的甘芳浸润心田,让每一位茶人与道一体,达到无为、无争、无忧的至高境界。

读读《《道德经道德经》》品茶文化品茶文化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丁丁丁丁

冉冉 琼琼读书会第

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

王宗伦王宗伦地域风物

壮志凌云造天渠壮志凌云造天渠 董仕民董仕民 作作

杜兴成杜兴成名家新作

仡乡美如画仡乡美如画 田东田东 摄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