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A C T 065 專欄。 建築。 城市:作為機械或器官 淺說黑林的城市思維 │「城市」乃是「現代建築運動」最主要的課題 「城市」,或者更廣義地說「人群集居」,是發軔 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現代建築運動」(e Modern Architecture Movement)最主要的課題。其源 由並不難理解:工業革命後的機械生產模式,需要極 為大量密集的勞動人力,於是人們以歷史上前所未有 的數量與密度集結在一起。高密度的集居不論在實質 層面(如衛生、防災)或非實質層面(如倫理、心靈) 上,對社會都產生莫大的衝擊與負擔。在十九世紀末 的歐洲,這樣的社會負擔其殘酷嚴苛的情狀已經到了 文―――汪文琦 上圖│市中心區的透視圖。提案為《三百 萬居民的當代城市》,由居住於法國的瑞 士裔建築師柯比意於1922年提出。 下圖│南北方向街道的透視圖。《高層建 築的都市》,1924年由德國建築師、後 來擔任包浩斯城市課程教授的希爾貝斯 艾默提出。

城市:作為機械或器官 The City: as a Machine or an Organ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淺說黑林的城市思維 On Hugo Häring's Theory of City. 汪文琦著。By WANG Wen-chi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城市:作為機械或器官 The City: as a Machine or an Organ

A│C│T 0 6 5

專欄。 建築。

城市:作為機械或器官 淺說黑林的城市思維

│「城市」乃是「現代建築運動」最主要的課題

「城市」,或者更廣義地說「人群集居」,是發軔

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現代建築運動」(The

Modern Architecture Movement)最主要的課題。其源

由並不難理解:工業革命後的機械生產模式,需要極

為大量密集的勞動人力,於是人們以歷史上前所未有

的數量與密度集結在一起。高密度的集居不論在實質

層面(如衛生、防災)或非實質層面(如倫理、心靈)

上,對社會都產生莫大的衝擊與負擔。在十九世紀末

的歐洲,這樣的社會負擔其殘酷嚴苛的情狀已經到了

文―――汪文琦

上圖│市中心區的透視圖。提案為《三百

萬居民的當代城市》,由居住於法國的瑞

士裔建築師柯比意於1922年提出。

下圖│南北方向街道的透視圖。《高層建

築的都市》,1924年由德國建築師、後

來擔任包浩斯城市課程教授的希爾貝斯

艾默提出。

Page 2: 城市:作為機械或器官 The City: as a Machine or an Organ

0 6 6 A│C│T

令人不忍卒睹的地步。在此一歷史背景之下,「現代

建築運動」的核心始終懷藏深厚的社會思維,不以堂

皇的私人巨構為標的,而以平常人民的居所為探索課

題、以集居的合理形式為思考要點。於是,各式各樣

的城市與反城市提案在這個時期紛紛被提了出來、各

種類型的居住模式與營建方法也熱烈地被討論著。事

實上,我們當前的居住環境,大至城區劃分、小至廚

具安排,都是直接沿用或是受到當時提案的影響。值

得注意的是,195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中心對於「現代

運動」(The Modern Movement)、乃至「現代建築運

動」的反省與檢討,往往忽略其社會思維的深層歷史

脈絡,以致嚴重誤解運動中的核心課題。「現代建築

運動」顯然是「現代運動」的一部分;事實上,現代

城市課題的分歧性與豐富性,恰恰也反映了「現代運

動」的分歧性與豐富性;並且一直到今天仍是如此。

│「現代運動」乃是產生於歐洲、並且作為

歐洲獨特的歷史發展課題而成立

雖然說,工業革命直接影響了「現代運動」的發

展,但是,「現代運動」真正的根源卻在於歐洲進入

近代以來一連串的歷史性重大變革,包括文藝復興運

動、宗教改革運動、啟蒙運動等等。正是這一連串的

歷史變動,使歐洲在面對最基本人生意義的觀點上,

終於形成徹底的分裂,而所謂「現代運動」,也就是

彌合此一分裂的一系列努力。歐洲在中世紀政治神學

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面對人類的存有意義時,或者

著重人之作為「物質實體」、或者著重人之作為「精

神實體」的巨大困惑;由於無法在二者之間獲得融貫

或平衡,思想上的分裂最終也造成了歐洲本身在實

質上一直存在著龐大的、地理上的東西方隔閡,亦

即:歐西看重人的「物質性」,而歐東總是相對的更

為看重人的「精神性」。(直到近代,大批的歐洲文獻

仍然持續地論述這個課題,並檢視歐東、歐西的分裂

現實;若是我們不察,往往將文獻中的「東方」誤認

為指涉的是「我們東亞」,而不明白那其實是「歐洲

東部」之謂,也就愈讀愈糊塗、不明其究竟了。這其

實也是筆者自己曾經犯過的一個慘痛錯誤。)由於近

代歐洲一系列的歷史運動,歷時近千年的思辨在十九

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再次達到衝突的高點。當時,自

然科學初步取得的莫大成功對於歐洲人的世界觀產生

全面而深入的影響,將人類的存有意義封限在純粹

的「物質性」之上,已然形成此時最強而有力的思想

趨勢。這時,一方面那對「精神性」持堅定信仰的歐

東思想界針對所謂的「歐西價值」展開強烈的反擊,

專欄。 建築。

兩幅大約繪於第九世紀的「聖馬太像」。

以其對於披衣的表現為例,一者著眼於

「實質形象」、一者則更看重衣服的「意

念」。針對這種區別,渥林格試圖論證:

「第一性的東西並不是自然原型,而是從

自然原型中抽象出來的法則。」圖片出處

─E. H. Gombrich著,雨芸譯,《藝術的故

事》,台北:聯經,1980,圖108,109

Page 3: 城市:作為機械或器官 The City: as a Machine or an Organ

A│C│T 0 6 7

另一方面,自身由於「物質性」偏頗而引起重重人性

危機的歐西世界也亟思自救之道。因此,發軔於此一

時期的「現代運動」也就往往或是強烈批判物質性傾

向、或是支持物質性傾向並對上述批判進行反擊,僅

有在少數的情況下,人們能夠回到初衷、企圖彌合此

一分裂。然而,歐西世界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開始

向歐東的「精神性」產生價值的翻轉,其跡象首先在

藝術領域裡顯著地表現了出來。這一點,最鮮明的

的例子莫過於渥林格(Wilhelm Worringer, 1881-1965)

在1908年於慕尼黑出版的《抽象與移情》(Abstraktion

und Einfühlung)一書了。這本著作,由於其不僅總

結了當時歐洲文藝思想嶄新的發展趨向,並且也對即

將風起雲湧的歐洲現代藝術風潮產生關鍵性的推動

力量,因而成為現代藝術史最重要的代表文獻之一。

渥林格在書中區分兩種不同的藝術傾向,一者強調

物質實體並且主要憑藉人類感知上的「移情」作用而

產生,另一者則著重於精神實體與人類感知上的「抽

象」作用。前者以繼承自古希臘藝術的歐西藝術為代

表,後者則包括了廣義歐東傳統藝術以及自羅馬時代

晚期一直到中世紀哥德式(所謂「前文藝復興時期」)

的藝術潮流。「第一性的東西並不是自然原型,而是

從自然原型中抽象出來的法則。」【註1】渥林格深入的辨

析,不僅使歐西世界長久以來所漠視、貶抑的歐東藝

術那種「抽象」表現風格重新獲得重視,甚至為這種

昔稱的「野蠻藝術」贏得了更高於歐西藝術的價值地

位。這發生於世紀之交的價值翻轉,即是激勵現代藝

術巨大變革最為重要的內在動力。以各式各樣類似的

概念及轉換的語彙,歐東的價值被重新帶進歐西世

界,並且被認為是平衡當時已然偏頗發展的歐西價值

之重要契機。就建築的領域而言,1917年第一次世

界大戰期間,由建築家、畫家、雕刻家、詩人、音

樂家等,於荷蘭所成立的「風格派」(De Stijl)團體非

常具有代表性。他們於1918年發表〈風格派宣言 I〉,

其中的前三點是這麼說的:【註2】

1. 有一種舊的、也有一種新的時代意識。舊的關注

於「私我」(the individual)。新的關注於「大公」

(the universal)。「私我」對於「大公」的排擠既表

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也顯露在當今的

藝術裡。

2. 戰爭摧毀舊世界和它的內蘊:無所不在的「私

我」優先性。

3. 新的藝術已經將新的時代意識之內涵表現了出

來:「大公」與「私我」的平衡關係。

在此,「精神性」與「物質性」的主題轉換成「大公」

與「私我」的辯証,不僅深刻洞察了歐洲衝突、分裂

實有其內在綿延連續的根源,另一方面也更加貼近地

指出了歐洲社會現況的實質問題所在。需要特別注意

的是,「私我」與「『私我』優先性」是兩件截然不同

的事情,歐洲文化真正的問題所在並非「私我」(作為

具體存在之人的實體無法也毋需排拒淨盡「私我」),

真正的問題在於將「私我」上昇為一種至高無上的價

值,所謂「無所不在的『私我』優先性」才是歐洲文化

真正需要面對的危機。在這樣的脈絡底下,1919年

成立於德國威瑪(Weimar)的包浩斯學校(Bauhaus)

包浩斯宣言的附圖。1919年

成立於德國威瑪的包浩斯學

校以中世紀大教堂為形象的

木刻版畫作為其宣言附圖。

圖片出處─Lyonel Feiniger.

Zukunftskathedrale. Holzs-

chnitt, 1919.

Page 4: 城市:作為機械或器官 The City: as a Machine or an Organ

0 6 8 A│C│T

以中世紀大教堂為形象的木刻版畫作為其宣言附圖,

也就不難理解了。作為藝術學校的包浩斯,希望跨越

文藝復興帶來的個人英雄主義習氣,回歸中世紀眾人

共同合作、匿名貢獻的藝術創作形態。這顯然徹底呼

應了上述「風格派」的洞見,卻和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將包浩斯理解為某種樣式塑造的歷史見解極為相左

──這是所謂對「現代運動」誤解的一個微小例子罷

了。1933年希特勒(Adolf Hitler)上台,「現代運動」

徹底受阻。然而,對歐洲而言,「現代運動」的結束

只有兩種可能:其一,歐洲終於彌合了其分裂的價值

觀;以及另一種可能,歐洲完全傾向於其中之一的價

值觀,而徹底忘記還有另一種價值系統,以致毋需再

致力於彌合。然而,現在看來,歐洲的「現代運動」

無論如何則仍然在進行著。

│插話:全世界是在進行「歐洲化」的過程中,

被動地進入「現代運動」境域

由上可以理解,「現代運動」事實上是解決歐洲自

身問題的一場歐洲文化運動。這場仍在進行中的文化

思辨,按理說是與歐洲以外的文化個體沒有直接關

係的;因為,這一類攸關整個文化群體本質變化的討

論,通常得由該群體內部主動進行辯析、提出論點、

並尋求方向,方為具體有效。文化與文化之間能夠彼

此借鑒、參照與影響,卻無法繼承與移植。是以歐洲

文化的問題,他人其實不宜、也無法插手。然而,歷

史的實況卻是:十九世紀開始,全世界在歐洲帝國

主義的擴張運動中,疾速而全面地捲入了「歐洲化」

的漩渦。(在此,「歐洲化」一詞也將「美國化」包含

在內。「歐洲化」與「美國化」的歷史糾葛與複雜關係

在此暫且無法細究。同樣的,下方稱「歐洲」時,隨

文意往往也將美國包含在內。)而隨著「歐洲化」的發

展,世界上各個不同的文化體系陸陸續續、被動地進

入「現代運動」的境遇。對歐洲以外的各個文化系統

而言,這樣的「現代運動」與其自身文化之間始終存

在著兩種必然的命運:第一,這些歐洲以外的文化體

系面對「現代運動」始終只能處於被動的地位,也就

是,歐洲不斷提出種種課題以及種種論點,這些歐

洲以外的文化體系緊緊跟隨其後、探討這些課題與

論點。之所以有這種狀況,原因很簡單:這些歐洲

以外的文化體系本身壓根兒沒有「現代運動」所要面

對的問題──這以「精神性」與「物質性」分裂、「私

我」對「大公」的傾壓所表徵的困境──,或者說,

這些歐洲以外的文化體是在「歐洲化」之後才彷若有

了「現代運動」所要面對的問題,所以,這些歐洲以

外的文化體是不可能先於歐洲提出「現代運動」課題

的。對此,人們只要試著想想,在臺灣的大都市裡,

人們相對來講是比較「歐洲化」了,因此出現將「私

我」上昇為一種至高無上價值的狀況也就陸續時有所

聞;然而,在某一仍然完善保有傳統文化的臺灣原

住民聚落裡,將「私我」上昇為一種至高無上價值的

狀況則可能聞所未聞。因此,對於臺灣的大都市而

言,「現代運動」所要面對的課題有某種意義、然而

卻是一個近期才出現、而並非如歐洲是一個數百年的

以及全面的課題。至於對某一臺灣原住民聚落而言,

所謂的「現代運動」課題,顯然是全然失效而無意義

的了。因此可知,歐洲以外的文化體系不論是就時

間性或課題性而言,面對「現代運動」都必然是被動

的。與此密切相關連地則產生了第二項必然的命運:

這些歐洲以外的文化體大多時候將「現代運動」課題

當作自身的文化課題,從而忽略或誤解自己歷史發展

進程中真正的文化特徵。這些歐洲以外的文化體有的

將「現代運動」觀點硬生生套用於自己的文化現實之

上、曲解自身文化傳統的意義;有的將自身獨特歷史

發展的轉變過程混淆為「現代運動」過程、錯失自身

真正的問題根源所在。諸多含混交錯的認知狀態,使

得這些歐洲以外的文化體陷入長期政治與社會的震

盪以及文化的迷惘之中。由於「現代運動」以及自身

文化發展如今已然犬牙交錯、難以釐清,加以「歐洲

專欄。 建築。

Page 5: 城市:作為機械或器官 The City: as a Machine or an Organ

A│C│T 0 6 9

化」或隱或顯仍然為目前世界的主流價值所在,這種

情況也就仍然持續、並且有不斷加強的傾向。以一個

建築學上的例子來說,風水學作為蘊含建築學核心論

題的傳統學科應該有其自身內涵,然而卻在歷史發展

過程中夾雜種種臆說,漸至神秘難解。我們當前知識

界面對此一文化傳統則依循「現代運動」的步伐,擺

盪於將風水學視為無據的迷信,或將其論證為一種接

近於「地磁學」、「生物學」或「生態學」等等的「準自

然科學」,從而錯失掌握風水學真正內涵的機會。這

個看似微小的例子,卻隱藏著一整個文化體系「人生

論」、「宇宙論」與「存有論」的棄守,關係不能不說

極為重大。而這樣的例子百餘年來可說俯拾皆是。

│城市課題的衝突性充分反映歐洲「現代運動」的

難題:1920年代的狀況

就各個層面而言,1920年代可以說都是「現代運

動」發展的關鍵時期──它或者更有活力、或者自

我毀滅。然而,由於希特勒的崛起阻斷了「現代運

動」以及緊接著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權力重組,世

界的指針事實上一直到今天也就仍然停留在1920年

代⋯⋯1926年,德國現代建築運動重要團體「環社」

(Der Ring)的秘書長黑林(Hugo Häring)發表〈兩座

城市〉(Zwei Städte)一文,【註3】徹底檢討「現代運動」

的城市課題。一如標題所示,透過對兩件1920年代

的城市提案進行深入批判,黑林試圖探索城市的內

在意涵。第一件提案為《三百萬居民的當代城市》,

由居住於法國的瑞士裔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於1922年提出。【註4】整座城市由巨大的環

形綠帶區分為市中心與市郊,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穿

越綠帶連結兩區,其中,一百萬人居住於市中心、兩

百萬人居住於市郊。提案顯然特別著力於市中心的構

成:駕車經由高架道路以一百公里時速穿越碩大的凱

旋門之後,人們就進入了棋盤式劃分的市中心,它的

內圈為24幢60層高的辦公大樓,外圈為10或12層的

住宅建築,這些房子由草坪與成蔭的綠樹所圍繞,四

處是餐廳、咖啡館與精品店⋯⋯第二件提案為《高層

建築的都市》,由德國建築師、後來擔任包浩斯城市

課程教授的希爾貝斯艾默(Ludwig Hilberseimer, 1885-

1967)於1924年提出。【註5】整座城市區分為上、下相

疊的兩部分,五層樓高的下半部為工業、商業與服務

業之用,並且由各類型不同交通工具的道路系統相連

結;上半部由十五層樓高的版狀大樓平行排列而成,

為純居住之用,並且由人行步道彼此連通。垂直電梯

連結城市上方的居住與下方的工作兩部分,城市的交

通量因此降到最低。人們享有均一平等的社會分配與

生活,城市的所有窗口具有齊一相同的樣貌⋯⋯將近

一個世紀快要過去了,這兩件當年充滿幻想性的城市

提案,對於我們今日而言事實上卻有一種莫大的熟悉

感。由菁英色彩鮮明的摩天辦公大樓作為引領,柯比

意將城市生活設想為渡假園區般的舒適愜意,在資本

主義統馭世界的今天,這早已成為各地公、私部門地

產開發一致慣用的迷人語彙。希爾貝斯艾默徹底均質

齊一的都市面貌,則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社會主義熱

情中,在各地化為公正社會的樣板世界。黑林在這篇

1926年的文章裡,對這兩件「技術完善、規模宏偉、

充滿夢幻」的城市提案深表憂心,他反問:這樣的城

市是為了什麼呢?它們解決了都市的交通、衛生、密

度等難題,但是城市難道只是為了經濟、為了營生、

為了企業的經營管理?黑林指認,兩件提案是在徹底

排除「人」和「土地」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一方面它們

誤解人的涵義、排除人的多樣性與豐富需求,一方面

將土地作為渡假生活中的妝點或是乾脆將其忘記。【註

6】這裡,人們看到歐洲千年來的思辨在二十世紀產生

異常詭譎的結果──「精神性」與「物質性」、「大公」

與「私我」彼此糾結穿刺、兩敗俱傷。或是視人為物

質享樂的個體,或是視人為具有崇高情操的群體,然

而,不論何者都過著一致化、規則化、標準化的群居

生活,遵循著機械定律、毫無個別的心靈尊嚴。黑

Page 6: 城市:作為機械或器官 The City: as a Machine or an Organ

0 7 0 A│C│T

林因此大聲疾呼,我們不要「福特主義」(Fordismus;

Fordism),不要都市作為經濟的祭品,不要都市僅僅

依據機械原則來組織。作為這些都市提案的反對者,

黑林倡議,社會生活乃是為了支持個體的生命實踐,

城市的形態乃是為了協助「人之所以為人」的完成;

城市因此需要依據「器官一般的」(organhaft; organ-

like)原則來規劃。【註7】黑林可以說在第一時間就辨認

出「現代運動」中城市思維隱含的巨大問題,在往後

的幾年中,他並且不斷發表相關的論點與提出一些城

市規劃構想,直到1930年代中期在納粹政權的言論

箝制政策下喪失公開發表的可能為止。然而不可諱言

的是,黑林此時的論點還缺少必要的完整性,沒能對

「現代運動」中城市思維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借鑒於異文化:黑林與「中華藝工聯盟」

(Der Chinesische Werkbund)

面對歐洲文化的困頓,「現代運動」借鑒歐洲以外

的文化以扭轉自身的疲態、發展新的契機,在歷史上

曾經產生過頗為豐饒的成果。較為著名的例子如歐洲

現代藝術,曾經分別自非洲的雕刻或東亞的書畫獲得

啟發,發展出自身嶄新的創作思維,留下許多開創性

的作品。黑林在1920年代歐洲的東亞熱潮中非常注

意中國的古文化思想,當時品量繁多、翻譯信實的中

國古籍德文譯本如《周易》、《論語》、《孟子》、《道

德經》、《莊子》、《禮記》、《呂氏春秋》等等,提供

他深入探索中國傳統思想的機會。此一研究興趣一直

持續到1940年代,在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火中,經由

他的發起,他與留在柏林的友人、建築師夏隆(Hans

Scharoun, 1893-1972)以及時任夏隆助手、來自中國

的李承寬(1914-2003)組成了一個讀書會,名為「中

華藝工聯盟」,進一步徹底研究傳統中國的建築、城

市與文化內涵。此一密集的深入研究,終於深深影

響了他們三人日後的建築思想與創作。就黑林而言,

1920年代他城市的思考,所謂依據「器官一般的」原

則來規劃之都市究竟是何含意?所謂協助「人之所以

為人」的完成之城市形態究竟是何模樣?這在他於二

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那一年、也就是1945年所完成的

一件《套間住宅群》(Studie für eine Appartementsiedlung)

計畫裡,【註8】終於呈現堅定而具體的樣貌。黑林建議

的住宅群是一層樓的,所謂的「套間」也就是一般公

寓的獨立單元,它們並且各自都擁有向南的獨立院

子;一共十組套間構成一個完整單元,其中包括了單

元管理員的套間與伙房的套間,每組套間依大小容納

1至4人,整個單元一共可提供24至27人居住。他們

有共同的出入口、共同的中庭內院、內院旁的餐廳以

及餐廳後方共同的工作室。事實上,基於「中華藝工

聯盟」對《孟子》書中「井田制度」所蘊含的政治、經

濟與社會思想之深入探討,黑林顯然企圖以此一計

畫來回應「井田制度」的理念,並且提供「現代運動」

新的思考起點。依據《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

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

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又「鄉

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

親睦。」「中華藝工聯盟」將「井田制度」理解為一種

對「生活與工作共同體」的理想構思,這種共同體介

於有直接血緣關係的小家庭組織與更廣大的社會組成

之間。經由這種共同體,人們找到私人與公共、個人

與團體的平衡關係,並且既不需要犧牲掉個體的獨立

自主性,也不需要排除整體中必要的、緩急輕重的位

階秩序。這裡自下而上的、要求個體具有一定的自發

性、主動性,這些主動性自然地彼此交織在一起,並

且共同指向公共福祉的優先地位。【註9】黑林所構思的

套間住宅可以彼此相連,構成城市的基本組織單元;

與城市的公共設施相排比,則依據整體中緩急輕重與

精神的位階秩序來安置──這是黑林所謂的「器官一

般的」、非機械的原理。再則,整體構成為個體的獨

立自主性留下空間,個體的主動性則在於積極創建共

同的福祉,對照於因為「五色、五音、五味與馳騁畋

專欄。 建築。

Page 7: 城市:作為機械或器官 The City: as a Machine or an Organ

A│C│T 0 7 1

獵」而「盲、聾、爽、發狂」的現代城市生活,【註10】

這方能稱得上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完成。然而,這

樣的城市有了生命、活了起來、不再是機械,也許

可以稱得上是一具完好的「器官」,但是黑林認為這

是不夠的,因為它還缺少自身的「形態」(Gestalt)。

黑林承認,「形態」的概念在此非常難以解釋,他試

著舉例說明:人的五官就其作為解剖學的對象而言,

都是相同的;然而作為一種「形態」,世界上則沒有

任何一副五官相重複。因此,唯有「形態」才是生命

真正的載體,缺少「形態」,器官也就喪失了它的本

質。【註11】透過這個例子,黑林想要讓人理解,就像我

們的容貌呈現自身內在的精神狀態,而內在的精神狀

態取決於對於「道理」(Logos)體認的多寡深淺,城

市的「形態」也將來自於其內在精神以及與「道理」的

符應程度,這涉及了城市獨特的歷史人文、地理景

緻以及最重要的──它的人民。因此毫不意外的,黑

十八世紀的台南府神農壇。

作為理想政治社會的古老象

徵,壇前設有「井田」一畦。

圖片出處─Wang 2010: 163.

夏隆與李承寬,《達姆

施塔特國校》平面圖,

Darmstadt,1951,未

興建。該學校依照精神

等級秩序的空間配置安

排,充分反映了黑林的

城市理想。圖片出處

─Wang 2010: 326.

就黑林而言,1920年代他城市的思考,所謂依據

「器官一般的」原則來規劃之都市究竟是何含意?

所謂協助「人之所以為人」的完成之城市形態究

竟是何模樣?這在他於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那一

年、也就是1945年所完成的一件《套間住宅群》

計畫裡,終於呈現堅定而具體的樣貌。圖片出處

─黑林,《套間住宅群》,單元平面圖,1945

Page 8: 城市:作為機械或器官 The City: as a Machine or an Organ

0 7 2 A│C│T

汪文琦

柏林藝術大學(UdK Berlin)建築學系博士(Dr.-Ing.)。國立臺南藝術

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著有:Chen-kuan Lee und der Chine-

sische Werkbund: mit Hugo Häring und Hans Scharoun, Berlin:Reimer,

2010;《自身的建築行動》,台北:田園城市,預計2012年8月出版

【註釋】

1.Wilhelm Worringer. Abstraktion und Einfühlung:

Ein Beitrag zur Stilpsychologie. Amsterdam: Verl.

der Kunst, 1996, p. 99. 中譯本:渥林格著,

魏雅婷譯,《抽象與移情》,台北: 亞太,

1992,頁 100。(此譯本亦即是中國大陸「王

才勇譯本」,在許多地方譯文嚴重曲解作者

原意,需要特別留意。)

2.參見Ulrich Conrads (ed.). Programme und

Manifeste zur Architektur des 20. Jahrhunderts,

Frankfurt/M: Ullstein, 1964, pp. 36-37.

3.Hugo Häring. “Zwei Städte,” in Hugo Häring:

Schriften, Entwürfe, Bauten. Ed. by Heinrich

Lauterbach and Jürgen Joedicke. Stuttgart: Karl

Krämer, 1965, pp. 17-19.

4.曾在1922年公開展覽,然而在1925年於巴

黎出版的《城市學》(Urbanisme)一書第二

部分「實驗工作,理論研究」,柯比意對該

提案重新作了最詳實的解說,下文對此提

案之描述皆參考該書;請參見柯比意著,

葉朝憲譯,《城市學》,台北:田園城市,

2007,頁163-241。

5.希爾貝斯艾默後來再度論及這個提案,

認為其「作為一個想法來說是錯誤的」,

「由各個角度看都是非人性的」。Ludwig

Hilberseimer. Entfaltung einer Planungsidee.

Frankfurt/M: Ullstein, 1963, p. 22.

6.同註3,p. 18.

7.同註3,pp. 18-19.

8.Hugo Häring.“Studie für eine

Appartementsiedlung,” in Hugo Häring:

Architekt des Neuen Bauens. Ed. by Matthias

Schirren. Ostfildern-Ruit: Hatje Cantz, 2001,

p. 246.

9.參見Wen-chi Wang. Chen-kuan Lee und der

Chinesische Werkbund: mit Hugo Häring und

Hans Scharoun. Berlin: Reimer, 2010, pp. 161-

163.

10.引自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

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道德經》為

1920年代包浩斯的熱門讀物,許多包浩斯

的師生喜歡引用其中的句子。黑林於其著

作中也大量引用老子的思想。

11.Hugo Häring. “Arbeit am Grundriss,” in

Hugo Häring: Schriften, Entwürfe, Bauten. Ed.

by Heinrich Lauterbach and Jürgen Joedicke.

Stuttgart: Karl Krämer, 1965, p. 77.

12.Hugo Häring. Fragmente. Berlin: Gebr. Mann,

1968, pp. 281-283.

13.《孟子.萬章上》引《尚書.泰誓》:「天

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闡述民主的

內涵與理念,值得參考。

林的城市思想最終涉及政治學與教育學的領域,著

重人民的教育養成與政治行動的問題。他認為當代

最主要的問題在於以「民主」之名所四處橫行的直接

與間接暴力,提議將「民主」(Demokratie)一字的字

頭「人民」(Demo-)以「道理」(Logo-)取代,成為

以「道理」為主的社會生活,是為他所稱的「道主」

(Logokratie)【註12】──人民的思考、行事終於屏除私

心而無有不符合道理的狀況,所謂民視民聽即是天視

天聽,方能徹底實現真正的民主理念。【註13】黑林的

思想最終對夏隆與李承寬產生非常大的引導作用,他

們的作品如《達姆施塔特國校》(Volksschule Darmstadt,

1951)、《柏林愛樂音樂廳》(Konzerthaus des Berliner

Philharmonischen Orchesters, 1957-1963)、《柏林國家圖

書館》(Staatsbibliothek, 1964-1978)等等,可以說充分

體現了黑林在城市與建築上的深刻思維。除此之外,

黑林的思想一直到今天仍然鮮少為人所理解,當代的

城市發展仍然停留在他1926年所批判的那種狀態之

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專欄。 建築。

上圖│夏隆,《柏林國家

圖書館》,主閱覽室,

Berlin,1964–1978。圖片

出處─Peter Blundell Jones.

Hans Scharoun. London:

Phaidon, 1995, p. 200

下圖│電影《慾望之翼/

柏林蒼穹下》利用柏林國

家圖書館作為場景;導

演Wenders非常深入地掌

握到,柏林國家圖書館

內部事實上即是依照城

市的理念所安排,「人之

所以為人」的問題成為建

築、城市與電影的共同

主 題。Wim Wenders, Der

Himmel über Berlin (Wings

of Desire), 1987, 127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