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訂閱《醫勞新聞》 http://goo.gl/forms/zy0cxSiobO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 第三期 中華民國一 O 五年二月五日 星期五 B1 爭取醫師 適用勞基法的 保障侷限與鬥 爭意義 D1 當法律和救護 相會──王碩 E1 About DRG 亞東實習醫學生猝死事件 致哀聲明 104 年 12 月 16 日,陽明大六實習醫學生被發現倒地在亞東醫院 宿舍,當晚,醫勞小組成員也前往現場了解狀況,懸著一顆心期盼著 能有一絲希望,但最終的消息還是令人遺憾。對這位實習醫學生的離 去,我們要向他的同學與家人致上最深的哀悼,同時也感謝醫療團隊 的積極搶救,雖然無常的力量依然令我們嘆息。 我們相信院方與校方都會給予同學與家屬最多的協助及心理上的 支持,願往者安歇,而生者亦能早日走過創傷。對媒體及許多人談論 的過勞及醫師工作因素,需要強調的是,過勞的職業病認定有一定的 基準,重點在於疾病的「促發」,無法從對於臨床工作的片面印象推知, 遑論各院各科別訓練內容歧異。 我們感念大眾對這議題的重視,但在還原實習工作的真實情況前, 過多的臆測或妄加評論,對於現實鮮有助益。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 是情緒引起的猜疑與攻訐,而對大眾及醫學生們的失落及焦慮,或許 唯有院方進一步的釐清才是正途;如果真有什麼是我們錯過的,我們 當然有義務讓遺憾不再重現。 過勞案件 ☆ 奇美醫院蔡伯羌醫師 二審結果於 2015 年 1 月 8 日宣判,判決認定奇美醫院需負起 職災賠償責任,惟在責任歸屬上認定奇美醫院能夠抵充 65% 的責任,因此最終需賠償金額為 780 餘萬,全案仍可上訴。 ☆ 成大醫院林彥廷,民事部份 一審台南地方法院判決林家敗訴。 ☆ 長庚張醫師,一審 長庚醫院敗訴, 須賠償醫師 181 萬元退休金。 ☆ 嘉基護士陳怡君。

《醫勞新聞》1050205 第三期

  • View
    25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itation preview

新聞提要

訂閱《醫勞新聞》 http://goo.gl/forms/zy0cxSiobO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 第三期

中華民國一 O五年二月五日 星期五

B1 爭取醫師適用勞基法的保障侷限與鬥爭意義

D1 當法律和救護 相會──王碩

E1 About DRG

亞東實習醫學生猝死事件 致哀聲明  104年 12月16日,陽明大六實習醫學生被發現倒地在亞東醫院

宿舍,當晚,醫勞小組成員也前往現場了解狀況,懸著一顆心期盼著

能有一絲希望,但最終的消息還是令人遺憾。對這位實習醫學生的離

去,我們要向他的同學與家人致上最深的哀悼,同時也感謝醫療團隊

的積極搶救,雖然無常的力量依然令我們嘆息。

  我們相信院方與校方都會給予同學與家屬最多的協助及心理上的

支持,願往者安歇,而生者亦能早日走過創傷。對媒體及許多人談論

的過勞及醫師工作因素,需要強調的是,過勞的職業病認定有一定的

基準,重點在於疾病的「促發」,無法從對於臨床工作的片面印象推知,

遑論各院各科別訓練內容歧異。

  我們感念大眾對這議題的重視,但在還原實習工作的真實情況前,

過多的臆測或妄加評論,對於現實鮮有助益。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

是情緒引起的猜疑與攻訐,而對大眾及醫學生們的失落及焦慮,或許

唯有院方進一步的釐清才是正途;如果真有什麼是我們錯過的,我們

當然有義務讓遺憾不再重現。

過勞案件

☆ 奇美醫院蔡伯羌醫師

  二審結果於 2015 年 1 月 8 日宣判,判決認定奇美醫院需負起

職災賠償責任,惟在責任歸屬上認定奇美醫院能夠抵充 65%

的責任,因此最終需賠償金額為

780 餘萬,全案仍可上訴。

☆ 成大醫院林彥廷,民事部份

一審台南地方法院判決林家敗訴。

☆ 長庚張醫師,一審長庚醫院敗訴,

須賠償醫師 181 萬元退休金。

☆ 嘉基護士陳怡君。

大事記

12 月大事記

醫勞小組成大分部成員:吳懷玨、湯柏筠,利用大一普通社會學課堂上向校內同學分享醫療勞動面臨的問題。大多數人提及工時過長、但也有人提到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醫病關係和對健保制度的批評,討論氣氛熱絡。

講座由台南市立醫院陳信諭醫師主持,醫勞小組陳亮甫主講。講者先描繪出健保、過勞、醫病關係等三方向的醫師勞動議題及醫勞小組致力進行的倡議行動與組織工作。末尾有民眾從自身就醫經驗與職災案例出發,點出醫師過勞對於民眾健康造成的嚴重傷害。

工鬥團體在 12/26 舉辦北區論壇,醫勞小組受邀分享「工鬥五鬥一案」中「醫消護鬥全民健康」的訴求。主講人林毅先從醫師的血汗日常談起,並一一列出近年來疑似過勞的案例,進而討論醫師納入勞基法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透過座談與民眾就自身經驗進行對話,並增進大家對於醫師勞動議題的重視是我們的初衷,而我們更期待的無非是激起勞動者的權利意識,期待更廣泛意義上的勞工團結。

12月 08日

12 月 20 日

12月25日

12月26日

【校園講座 @成大】 賣肝者言──醫療勞動的現在未來進行式

【懶人包】 「6+2」實習新制即將上路,但你知道...

【南之洛馱思論壇】 生死場上的修煉 -醫療人員的勞動困境

【工鬥團體北區論壇】 青年產業後備軍戰出來!

大事記 A1

這份懶人包我們使用簡單的圖示,歸納出未來新制「6+2」醫學系學生進入臨床課程以後

可能出現的幾個問題:

1. 參與臨床工作,確定沒有生活津貼

2. 參與臨床工作,確定需要隔夜的實習

3. 迄今沒有關於工時、值班數、照顧病人數的明文限制,且可能授權給各校「自行訂定」。

4. 畢業以後限制在教學醫院工作,並且可能綁定 PGY 受訓醫院。

實際上還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但這不就是問題的所在嗎?

學校是否向真正受影響的低年級醫學系學生,充分的說明前後的差異,以及可能面臨的問題?

想看完整的懶人包嗎?

連結在此:http://ppt.cc/GZzve

大事記大事記 A2

1 月大事記

01月 04日 【工鬥】工鬥團體與蔡英文見面

01月 09日 【工鬥遊行】鬥陣拚未來,工人鬥總統

工鬥團體於 1/4 下午與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及其他代表會面,重申勞團諸多訴求。會議中醫勞小組委請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代為提問,希望確認民進黨對於「受雇醫師納入勞基法」的立場,蔡英文給予正面回應:承諾當選後將要求勞動部宣佈實施醫師納入勞基法。

今年五月,蔡英文即將走馬上任,請與我們一同發揮監督力量,督促民進黨還給醫師應有的勞動權!

https://goo.gl/hPm9ZW

大事記大事記 A3

  2013 年 04 月 29 日,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公布「2012 醫師

工作環境問卷調查」(http://goo.gl/kfvJIs),調查結果指出實

習醫師每周工作時間為 88.06 個小時,而住院醫師每周工作時間為

100.32 個小時,且每次值班的最長連續工作時間更高達 35.84 個小

時。相關量表更指出,醫師的職場疲勞與工作負荷明顯超標,而嚴重

過勞的狀態更影響醫師的健康生活、醫療品質與臨床學習,造成全面

且重要的整體影響。(攝影:陳韋綸/苦勞網)

  晚上九點,拖著下班的疲累步伐踏入醫院宿舍的電梯,駝著身子

的我,靠在電梯牆上,看著鏡子裡疲憊而憔悴的身形,突然覺得眼前

的自己十分地陌生。幾個月下來,病房工作的淬鍊,不知不覺在身上

留下許多印痕,不說服役時養成的運動習慣和規律作息早已遠去,就

連剛進入醫院時,無論是對於工作夥伴的友善態度,或者面對病人和

家屬的親切笑容,也都已經不復存在。當每天只能奢求多點休息時間

時,那些兼顧身體、心理與社會的全人醫療照顧理想,不只不切實際,

更顯得過分沉重。

  「都太遠了,根本什麼都不想了,只想能逃離醫院放假好好睡覺

休息而已。」

  這是醫師生涯中,第六個月的內科住院醫師訓練,即便疲憊的病

房工作終究鍛造出更獨當一面的臨床照護能力,痛苦的記憶也慢慢淡

去,但看著鏡中憔悴的陌生身影,想著作為代價而不得不割捨的健康

生活、情緒控制和勞動理想,我仍然十分懷念那個六個月前的自己。

醫院基層醫師的勞動困境:值班制+責任制!

不同於「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的一般勞工朋友,在醫

院工作的醫事人員,除了同樣的責任制工作,還必須合力撐起醫院風

雨無阻、全年無休的連續運作,以滿足住院病人的連續照護需求。然

而,和其他醫事人員,以輪班制度來因應夜間或假日工作不同,台灣

醫院基層醫師的工作制度,是在正常的上班時間外,外加夜間值班或

假日值班的「值班制度」。

雖然經過這幾年的爭取,陸續有零星醫院以值班後補休、大

夜班專人輪班等方式,改良傳統的值班制度,嘗試回應「醫師過勞」、

「血汗醫院」的批評,但大多數醫院仍然繼續沿用傳統的值班制度,

至多只有因為近年人力逐漸回流,而減少值班的頻率而已。

為什麼是勞基法?爭取醫師適用勞基法的保障侷限與鬥爭意義 撰文 /陳秉暉

刊登 /勞動視野論壇

專題報導專題報導 B1

  所謂的「值班制度」,指的是在正常上班時間外,還需要以每三到五天一次、每個月十到六次的頻率,輪流負責所有人下班後,夜間或假日的

持續病人照護。在值班制度中,值班完全是在正常上班時間以外的額外負擔,並不會在結束值班後得到任何補償性的休息,反而還要繼續接下來的

正常上班時間。所以,值班醫師會在從早上到晚上的正常上班時間後,接續從晚上到隔天早上的夜間值班時間,再接著隔天早上到晚上的正常上班

時間;或是從早上到隔天早上的整天假日值班時間後,接續隔天早上到晚上的正常上班時間。

  假設我們以七點上班、五點下班、一周上班五天為例,再加上總共四次的夜間和假日值班,值班制度下,基層醫師的工作樣貌如下。

  可以看到,在傳統的值班制度下,台灣醫院的

基層醫師不僅每周工作時間高達 80 個小時以上,

每次值班必須連續工作 34 個小時以上,即使平均

而言,夜間或假日值班的工作強度未必像正常上班

時間般密集,還可以找零碎的時間休息,然而這些

都還只是班表所反映的工作狀況,尚未考慮到責任

制工作下,醫師們普遍提早上班或延後下班,或者

把臨床工作帶回家完成的狀況。綜觀之,在平均每

週工作時數達 80 個小時以上的基層醫師,都是全

台灣最嚴重過勞的一群人。

  過於疲累的工作狀態,讓基層醫師的體諒與

耐心少了,不可避免地提供了次級的臨床醫療服

務,在睡眠中斷的半夜處理病人問題,也增加醫療

疏失的可能性,過長的工作時間壓縮了日常生活,

更少的休息與休閒時間,也意味著連自我進修的可

能性都被嚴重限縮,而每次值班長達 34 個小時以

上的連續工作時間,不只造成反覆的急性睡眠剝

奪,更不斷打亂醫師日常的生活作息規律。

  這些惡劣的勞動條件,都讓醫師在疲累的臨床

工作後,無法在下次上班前,獲得足夠的休息時

間,於是工作疲勞不斷慢性累積,工作與生活也愈

加失衡。在生活被工作填滿的狀況下,許多基層醫

師只能不斷犧牲生活中的各種層面,換取更多的休

息時間,在生活空間不斷限縮下,醫師逐漸失去對

於工作以外的生活想像,成為很少踏出醫院、名符其實的「住院醫師」,以至於一旦把工作從生活抽

出,卻常常連生活時間可以如何安排都成了問題。

  然而,即使臨床工作佔了生活中如此重要的部分,但是臨床工作的繁重,以及因為過勞而生、對

於臨床工作的厭惡情緒,都讓基層醫師無法也不願有太多對於臨床工作的省思,畢竟一旦連生活都可

以作為代價割捨,就更別提對於更好、更人性的臨床工作制度「如何可能」的想像。

  相較之下,基層醫師們更傾向於透過較為擅長的個人流動,逃離這個吃人的勞動困境。確實,過

去這樣嚇人的勞動困境,大抵只發生在負責一線病人照顧的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身上,然而隨著醫療

服務需求的增長,以及醫師數量擴張的人口紅利消失,有愈來愈多的偏遠中小型醫院沒有任何住

院或實習醫師,甚至就算相對人力充足的醫學中心,也開始面臨住院或實習醫師不足的窘境。

於是,除了訓練年限的逐漸延長,這套傳統值班制度下的惡劣勞動條件,也逐漸落到年輕主治

醫師身上,「幾年過去,咬牙撐過就海闊天空」的許諾,也變得愈來愈遙遠、愈來愈不切實際。

專題報導專題報導 B2

爭取適用勞基法的鬥爭意義

  從四年前投入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開始,作為組織者可以發現,

即使平常在醫院中或在網路上,充斥著基層醫師對於惡劣勞動條件的

抱怨,但無論是五一勞動節或秋鬥的上街遊行,或者平時在校園或醫

院舉辦的相關活動,即使是切身相關的勞動困境,臨床工作者要能出

席參與,都十分難能可貴,畢竟當每周超過 80 個小時在工作,基層

醫師不只很難挺身而出捍衛自己應有的勞動權益,有時甚至連去正確

理解自己勞動困境的樣貌為何,都十分困難。

  當自己進入醫院工作後,尤其是作為住院醫師,就更能切身理解

對於臨床工作者來說,當生活被臨床工作佔滿、壓縮,要撥出時間參

與組織,甚至只是定期追蹤組織的訊息,都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可以

說,過長的工作時間本身不只是惡劣勞動條件的一環,更是讓勞動者

無力反抗,並繼續惡化勞動條件的重要因子。然而,反過來說,縮減

工時的鬥爭,不僅最能回應基層醫師目前最深受其害的勞動困境,更

能期許透過減少工時從工作中釋放,當基層醫師有時間有能量,不只

能反思自己的勞動困境,更能挺身而出捍衛自己的勞動權益。

  理論上,面對受僱醫師工時過長的過勞問題,身為主管機關的勞

動部責無旁貸,然而勞動部不僅不願主動掌握醫師的勞動狀況,更以

「醫界沒有共識」或「尊重衛福部意見」為藉口,不斷缺席醫師過勞

的相關討論,不願意主動積極介入受僱醫師的勞動問題,反而放任同

是醫院經營者的衛福部主導醫師過勞的議題。四年來,面對基層醫師

對於醫師過勞的不滿聲浪,衛福部試圖在醫院評鑑的架構下,建構住

院醫師的工時規範,並以醫院評鑑作為醫師納入勞基法前的過渡期,

預計透過輔導醫院革新工作制度與落實配套措施,在八年後讓住院醫

師納入勞基法。

  2015年 07月 14日,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召開「血汗英雄請命!

衛福部別掩蓋五大科醫師慘況」記者會,公布衛福部「103年教學醫院住

院醫師工時評鑑」,指出醫師過勞問題不僅毫無改善,翻開即將正式上路的

「104年教學醫院正式評鑑」的相關規範,更發現由於評鑑監測手段過少

且適用範圍過窄,衛福部根本就無法完整掌握實際的工作狀況,醫院欺騙造

假、評鑑粉飾太平的狀況俯拾即是。就算醫院據實以報,評鑑仍然存在工時

標準過寬和通過門檻過低的問題,可以說就算通過評鑑,也只是在人力緊

繃、備容量不足的狀況下超限運轉。

專題報導 B3專題報導

  然而,透過已經正式上路的醫院評鑑,我們可以看到,比起同樣

以醫院評鑑規範工時的美國,台灣醫院評鑑的標準不僅過於寬鬆,更

重要的是,單純依靠現有的評鑑訪視,缺少實際的打卡狀況,醫院根

本不願也無法呈現基層醫師真正的工作樣貌,然而除了醫院自行回報

的班表或工時數據,衛福部根本沒有任何有效機制,可以掌握醫師的

實際工作狀況,那麼在納入勞基法前的這八年過渡期間,根據醫院偽

造的班表與工時數據,衛福部可以如何輔導醫院,又能提出怎樣的配

套措施解決醫師工時過長的問題,屆時這張八年前的支票是否如實兌

現,著實讓人懷疑。

  面對基層醫師要求納入勞基法進行工時規範的聲浪,衛福部以及

醫院管理階層總是主張醫師人力缺口過大而窒礙難行,需要時間準備

相關配套措施,然而在他們提出的醫院評鑑中,相同的工時標準卻沒

有任何類似的問題,根本就只是再次證明,衛福部其實沒有要透過醫

院評鑑落實工時規範,也不會對醫院管理階層造成任何影響,所以才

沒有任何配套措施或緩衝因應的需求。事實上,深諳評鑑玩法的衛福

部,不可能不知道醫院評鑑的造假問題,前衛福部醫事司李偉強司長

就曾經私下表示,透過評鑑規範住院醫師工時,衛福部才能靈活調整

工時規範的實施日程與查緝強度,衛福部以及醫院管理階層有多少誠

意解決工時問題,其如意算盤昭然若揭,與其評鑑意在保障住院醫師

工時,不如說評鑑根本就是血汗醫院的遮羞布。

  相較之下,同樣是四年前,在民國 87 年擴大適用勞基法的其他

醫療保健服務業工作者,卻能在衛福部以及醫院管理階層的意料之外,

由勞委會單獨主導,頂住來自衛福部以及醫院管理階層事後的反彈聲

浪,逐步排除適用勞基法第 84-1 條,對於醫療保健服務業工作者來

說,可謂是勞動權益爭取上的重要進展。當年在衛生署的會議場上,

即便醫院管理階層不斷向衛福部抱怨勞基法的「不受控制」與「不近

人情」,卻無法改變當年勞委會的決議,以此為借鏡,就可以看出醫

師納入勞基法的重要性。

  2011 年,黃淑英立法委員陸續召開多場記者會要求勞委會針對保全員嚴

重超時過勞進行改善,並於同年 05 月 05 日與 06 月 13 日於勞基法修正草

案協商會議提出附帶決議,要求勞委會限期五個月內,對於目前核定適用勞基

法第 84-1 條的工作者,其適用行業與工時保障進行全面檢討,並要求訂定工

時審核參考指引,以確保勞工的安全健康與合理勞動條件。同年 08 月 07 日

的父親節前夕,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新竹地區保全業產業工會、勞動

黨等團體,聚集於勞委會前抗議,呼籲反對超時工作、廢除勞基法第84-1條。

勞委會在各界壓力下,繼訂定「保全業之保全人員工作時間審核參考指引」後,

也針對適用勞基法第 84-1 條的行業進行全面檢討,在檢討條文內容與適用性

後,於同年11月17日,公布針對勞基法第84-1條的完整檢討報告,其中「醫

療保健服務業」、「托兒所保育員」及「一般旅館鋪床工」三種行業,約十五

萬名勞工,將逐步排除適用勞基法第 84-1 條,回歸勞基法第 30 條的正常工

作時間規範。(表格:湯雅雯/聯合報)

專題報導 B4專題報導

  回顧整件事的前因後果,最初起因於勞工團體對於資方濫用勞基法第 84-1 條的批評,讓勞委會在輿論壓力下不得不全面檢討勞基法 84-1 條的

適用與規範,而醫療保健服務業的逐步排除適用,其實也只是這整波勞工運動中的一環而已。特別的是,在這波勞基法 84-1 條的全面檢討中,醫療

保健服務業工作者的勞動權益爭取,不只沒有像往後被成功操作成與病人權益,甚至社會大眾就醫權利的利益衝突,反而因為共同的勞動困境,得益

於作為整體勞工階級的一份子,而享有共同爭取而來的勞動條件改善。

  由此可見,醫師納入勞基法的行動意義,不僅在於工時規範的落實,以及往後持續爭取勞動權益的戰場設定,更在於只有受僱醫師與所有勞工同

樣適用勞動基準法而有相似脈絡下的勞動困境,只有

受僱醫師的勞動問題,也同樣是整體勞工階級勞動問

題的一部分時,我們才能期許受僱醫師往後能和所有

勞動者團結一致,不被資方個別分化,才能匯聚力量

共同為彼此的勞動權益一起發聲。

勞基法保障的現實侷限

  然而,即便納入勞基法在基層醫師勞動權益的爭取

上,佔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但看看同在病房護理站忙碌的

護理師,即使早在民國 87 年就擴大適用勞基法,甚至在

民國 103 年就排除適用勞基法第 84-1 條的責任制工時,

但勞動法令的進步並不保證勞動權益的保障,至今超時工

作、打卡記錄造假、正負時數、最低服務年限,各種違法

情況所在多有,護理師的勞動困境,並沒有獲得多少改

善,但這不只意味著政府怠於落實勞動法令,這更意味著

身為「當事人」的勞工,不只沒有在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

起身反抗,更沒有在平時好好組織起來,一起主動守護彼

此得來不易的勞動保護。

  事實上,不斷迴避、不敢直接面對勞資衝突,幾乎是

台灣勞工運動的普遍困境。勞資衝突往往發生在勞資關係

已經結束,或者即將結束的狀態下;不然就是由作為「第

三方」的組織者或聲援者,出面替作為「當事人」的勞工

向國家或社會施加壓力,再回頭把壓力間接施向資方。

2016年 11月下旬,台北市勞動局針對台北市軍公私立醫院進行勞動條件陪同鑑定檢查專案,並於2016年 01月 11

日公布勞動檢查結果(http://goo.gl/oy6SBX),其中有 89%未給付加班費、72%未依規定召開勞資會議、56%超

時工作、39%未經勞資會議同意延長工時,可見基層護理人員工時過長、過勞工作的狀況仍然十分嚴重。

專題報導專題報導 B5

  作為組織者,我們其實也知道,透過理論建構、法條政策和媒體

操作去對政府施加壓力,一直都是最簡單的捷徑,但在政府角色不斷

限縮,資方力量不斷增長的情境下,就算勞動法規不斷進步,政府卻

沒有實質落實的能力,怎麼努力也只是讓法律與現實的落差不斷擴大。

在勞動權益的爭取上,政府與社會第三方的介入固然重要,但勞資關

係始終才是主角,而勞資衝突更是不可迴避的核心;無論就勞動法令

的落實、勞動條件的保護或勞工運動的長期發展來說,如果沒有成功

的勞工草根組織,沒有在勞工運動中發展成形,成為作為「當事人」

的勞工階級主體,並透過培力與賦權而具有力量,只仰賴作為「第三

方」的組織者或聲援者帶頭反抗,這種種不具勞工主體性的勞工運動,

根本就走不了多久、也走不了多遠。然而,對於組織者來說,組織勞

工、拜託勞工要團結反抗,一直都是耗費最多時間心力、也最為困難

的事情。

  然而,同樣作為勞動者,無論是在自傳履歷中,對於勞工運動參

與經驗的遮掩隱藏,或者在工作場所中,對於表露組織者身分的瞻前

顧後,我們也完全理解困境背後,所代表的是每個勞工內心深處,對

於直接勞資衝突後,被資方針對性報復的深深恐懼。每當下班回家,

終於有時間休息喘氣時,總是必須要面對究竟是要休息玩耍,或者投

入組織運作的掙扎選擇,怎麼會不知道困境背後,代表的其實是比起

透過個人流動逃離勞動困境,每個勞工究竟是否願意繼續留下,共同

團結去努力改變當下面對的勞動困境。

  身為「當事人」的我們,面對這些投入參與的兩難困境,總是期

待身為「第三方」的他們,能替已經夠困窘、夠辛苦的勞工出頭,爭

取勞工應得的勞動權益。但是,勞動權益的爭取,既不是辛苦血汗勞

動,就能理所當然換來的回報,也從不是仰賴他人協助,就能從天而

降、不請自來的禮物,勞工自身的投入與參與,絕對是能否捍衛勞動

權益的重要關鍵。事實上,面對資本主義營利結構下「必須」貪得無

厭的資方,這從來就不是單純為了勞動權益的爭取,我們願意付出多

少代價投入參與的兩難問題,而是面對資方無窮無盡的剝削與壓榨,

如果身為勞工的我們不在平時團結組織,主動捍衛自己的勞動權益,

終將陷入連最基本的勞動權益都被吃乾抹淨的勞動困境。

結語:基層醫師的團結方向

  回到基層醫師的勞動權益爭取,我們其實也無法自外於台灣勞工

運動的普遍困境,無論是醫師社群的階級森嚴與封閉保守,或者臨床

工作的繁重忙碌,都讓基層醫師的草根組織寸步難行,身為組織者的

我們仍需不斷探索各種組織方式,嘗試解決基層醫師投入參與的困境;

然而同樣身為勞動者,面對眼前切身相關的勞動困境,我們也該思索

作為能動者,如果我們不去努力榨取自己的動能,又怎麼會知道侷限

在哪裡?

  在爭取勞動權益的漫漫長路上,伸出友善雙手的絕對所在多有,

但從來就沒有任何不勞而獲的捷徑或便車,也從來就沒有那個可以說

「那就靠你了」的勞工英雄,唯一可以仰賴的永遠就只有我們自己。

勞動視野工作室成立於 2011 年 1 月,由數名關心台灣勞動事務與

工會 / 工運發展之工會實務工作者與勞動法律研究者等所組成。工作

室以基層勞動者的立場出發,希冀藉由協同勞方組織工會、發展勞動

者集體力量以減輕並進而消弭資方對勞動者之壓迫,最終實現勞工自

治自決之目標。http://laborvision.pixnet.net/blog

專題報導 B6專題報導

  日前健保署公開數家公私立醫院財報,並且

列舉數十家「最賺錢」醫院,其中林口長庚醫院

以 27.8 億的總盈餘再度名列第一,除了醫療業

務部分 10.9 億以外,股利收入尤其傲人;而其

餘大型私立財團法人醫學中心如中國附醫、彰化

基督教醫院等也有 10 餘億的盈餘。消息一出,

各家媒體爭相報導,好似血汗醫院真的被找到把

柄,醫護人員的勞動環境問題終於找到元凶。

  然而一片對於血汗醫院的罵聲,也令筆者

不免憂心,日前方有社區醫院協會上街抗議健保

點值偏厚醫學中心、放任中小型醫院虧本,又有

南投市醫師公會串聯轄下醫師退出健保特約,以

凸顯資源分配的失衡。健保署此時釋出這樣「醫

院賺很大」的消息,專挑大型醫療財團法人供社

會批鬥,卻不提許多公立及中小型醫院其實是靠

著醫療業務以外的收入(如捐獻、停車場等)苦

撐;看似重視民眾就醫權益,卻沒有因應高齡化

社會來到、新進技術藥品醫材帶動醫療支出節節

上漲,而相應調整保費或公共挹注;相反的,居

然調降健保費率及補充保費以圖政策買票之實。

  又以 2016 年元旦起即將第三階段上路的

「診斷關聯群 (DRG)」制度而言,健保署一再

告訴社會大眾「不管怎麼限縮,醫院總是賺錢」,

使醫事人員在診療過程中受制於成本因素而處處

掣肘;一旦醫師努力使得對於某項疾病治療的平

均價格降低,來年健保署則又以「還有調降空

間」為由調低給付價格。「鼓勵醫院將盈餘與員

工分享」的口號講得響亮,但實際上對於醫院將

核刪成本轉嫁至醫療人員身上的政策,又未見具

體作為。這樣偏安的政府,其撙節開支、不顧醫

公審血汗醫院的居心 撰文 /陳宥任、陳亮甫刊登 /蘋果即時

療品質的掌櫃心態不證自明。

  但需要同等看待的,是醫院內部勞資分配不

均的問題,護理人員工時、加班費支付違反勞基

法的情形,幾乎是各間醫院的常態,即便是醫務

利益名列前茅的醫療院所,在歷來數次勞動檢查

當中被糾舉的狀況屢見不顯,住院醫師納入勞基

法的議題更是為醫院經營者百般阻撓。近來醫院

財報受法規約束必須公開,恰好給予社會大眾一

個機會,檢視諸醫療院所在醫療業務快速擴增的

同時,人事花費是否真有同步跟上?口口聲聲宣

稱醫療本業虧損的醫院,其財報上高額的「其他

醫務費用」和「管理費用」實質內容為何?作為

醫事勞動者,指責健保給付無可厚非,但倘若期

待「涓滴效應」底下,增加給付量或者全額自費

就能提升勞動品質,顯然是緣木求魚。

  我們缺乏的顯然不是媒體對於血汗醫院流於

表面的公審,而是細密的勞動檢查確保醫療機構

落實勞動法規保障,是法規面上訂定醫師合理工

時及工作量,是健保的開源與合理分配讓中小型

醫院不致夾縫求生-民調甚至顯示民眾對於提升

保費的一定程度支持,以及工會的組成、勞資會

議賦予勞工對於資方經營管理的進一步介入,血

汗問題方能有解,不然長遠看來「我可能無法救

你」的窘境終究要讓民眾受害。

醫療財團法人歷年財務報表

http://goo.gl/5YsZBF

選文評書選文評書 C1

  訪談那天晚上,走入咖啡廳,王碩正坐在桌

角讀著為法研所考試準備的教科書。即將畢業於

台大法律系的他,參加過台大工會、也曾和友人

在台北地院志願提供訴訟輔導。不若醫勞小組成

員大多是醫學相關科系出身,王碩的背景顯得格

外出眾。因此,在對話開始前,我們都很好奇:

身為一個法律人,怎麼會對醫療環境的改革有這

麼大的熱忱?從台大工會到醫勞小組,他又是如

何看待各組織可能面臨的困境?

  回顧王碩和醫療產業最初的結緣,起源於大

二時在臉書上看著朋友在台北市高級救護隊分享

處理 OHCA( 到院前死亡 )病人的經驗,當時的

王碩深受震撼,也喚醒國中時代曾萌生的從醫念

頭。因此自 2013 年底,他一頭栽進了鳳凰志工

的救護員受訓,經過每周出勤的密集訓練,如今

已經拿到 EMT-2 的執照。他認為:「到院前的

救護和醫療有一定的相關。……救護先接觸到的

醫療單位就是急診,剛好那陣子台灣的醫療糾紛

也比較嚴重,某些地方風土民情比較剽悍,印象

最深的是(病人家屬)抬棺啊、撒冥紙啊、把醫

療器材打破一大堆。」透過出勤時與急診部門的

密切合作,再加上醫療糾紛議題慢慢在社群媒體

間散播,王碩作為一個對公法有濃厚興趣的法律

系學生,開始思索該如何梳理台灣面臨的醫療困

境。

  而同一年,在台大工會學長陳成曄的介紹

下,王碩也有了首次和醫勞小組接觸的機會。他

記得第一次參與醫勞小組大會,會議中討論起醫

師納入勞基法的議題,「結果……超級火爆!」

回憶當時醫勞小組內部針對實習醫學生該如何解

套適用於勞基法所產生的激烈辯論,眼睛微瞇、

身材穩重、猶如一尊慈祥笑佛的王碩,針對「火

爆」場面的感想竟然是:「還蠻喜歡的。」

  「反正知道大家想做的事情都差不多,激烈

的討論反而可以更加徹底。」因為對醫勞小組理

念上的認同,當小組內意識到需要更懂法律的專

才時,王碩便義不容辭的接下來了法律顧問的工

作,自此,在醫勞小組的版內討論,總可以見到

他活躍地發表從法律出發的觀點。

  也因為這份工作,使他對組織運作的困境有

更深的想法。談到醫勞小組和台大工會的比較,

他說:醫勞小組比台大工會更具優勢的地方,是

本身具有相對穩定性,組織成員流動不如台大工

會高。台大工會成員隨著研究所畢業、撰寫論文

而隱退,擔任助教的時間頂多二、三年,還來不

及熟悉自身的勞動條件就已離開,較不容易感受

到參與工會、運動的價值。再者,由於醫師還沒

納入勞基法,醫勞小組等於是在體制外爭取到體

制內的過程,能靈活自在地表示論述,抨擊較能

具著力點與發展性。但一旦成立工會,大量的庶

務性事務會需要有額外專職的會務人員擔任,如

理清帳目、開會員大會、選理監事等;「組織除

了提供理念支持,還須提供實惠」,到時候,工

會也就有義務處理會員的勞資糾紛,協助會員在

法律上進行爭訟。

  「並不是說醫勞小組不適合成立工會,但成

立後,得面對部份現實」。王碩的一番話,其實

也道破了醫勞小組在漸漸擴張之際所遭逢的困

境。自太陽花運動以來,台灣各類倡議團體和新

當法律和救護相會──王碩 訪談/記錄 葉怡廷、王昱婷

興政黨更加活躍。熱血是一時的,要將一連串想

法化身為制度,需要永續經營的能量,更需要組

織重整不間斷的思索。

焦點人物焦點人物 D1

the less I know. But I know I have a fickle

heart and bitterness. And a wandering eye,

and a heaviness in my head.) 看著對談間,

手拿法律叢書、身穿鳳凰志工隊出勤制服的王

碩,時而堅定,時而在諸多可能性中徘徊苦惱的

神情,反而更讓人敬佩在面對大學畢業,生涯轉

折的重要時刻,他竟然還願意投身醫勞小組提供

所長。「志願服務的過程中,自己獲得的遠比被

服務者還多。」願王碩的話,承載著勇氣和熱忱,

也能領著他成功穿越理想和現實的平衡考驗。

  醫勞小組在去年十月於慕哲咖啡館舉辦「團

結作為方法」座談會,也是希望針對團體內部分

工激盪出更多想法。因此,我們好奇王碩對組織

經營有甚麼樣的想法,「組織能力不能只繫於幾

個人身上,」他以個人層次的角度出發,「大家

都不是專任的會務人員,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涯

要發展。有沒有獲得報酬一定會對個人時間的分

配產生影響,就算這個可以做為畢生的志業,但

還是要先解決自己該怎麼活下去的問題。」

  所幸,正如醫勞小組有些成員在畢業後,會

將醫師勞動議題作為志業發展的可能性,納入選

科的生涯考量,王碩雖然認為組織運動有其困

難,卻也認為將社會參與的熱忱與職業結合,不

失為一個權衡方式。對於王碩來說,人與國家的

關係,不僅是法律領域中相對廣闊有待開發的藍

海,更和醫療救護的興趣有緊密的關係,「行政

契約其實涵括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交通法規、健

康保險,甚至是衛福部頒布的任何行政命令,如

許多醫生、醫學生抨擊的公費生政策,其實都

是」,言談中,顯露出即將攻讀台大法研所的公

法組的他,將如何把自己的專業與熱情結合,毫

不畏縮地貢獻給這複雜的人世。

  訪談將近尾聲,咖啡廳裡愛戴兒 (Adele) 唱

起了熟悉的旋律:「做得越多,我知道得越少。

我明白我有顆反覆無常的心加上苦痛,一隻游

移的眼,加上腦袋裝載的沉重。」(More I do,

自太陽花運動以來,台灣各類倡議

團體和新興政黨更加活躍。熱血是

一時的,要將一連串想法化身為制

度,需要永續經營的能量,更需要

組織重整不間斷的思索。薪資遲發、欠缺保障的勞動條件,認為必須透過

工會團結校內勞工,才有可能向校方爭取權益。

http://ntu-laborunion.blogspot.com/

https://www.facebook.com/ntu.laborunion/

臺 灣 大 學 工 會 於

2012 年 12 月召開

成立大會,參加者包

括約用人員、各單位

工讀生,以及專任研

究助理。對於臺大近

年來的無預警減薪、

鳳凰志工隊

隸屬於內政部消防署民力運用組。

鼓勵社會大眾發揮「助人最樂, 服務

最榮」的精神,進而擁抱「鳳凰情」,

展現「天使心」,投入志工行列。

焦點人物焦點人物 D2

About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導入三階段

‧2010/01/01 第一階段 導入 164項

‧2014/07/01 第二階段 導入 237項

‧2016/03/01第三階段 導入 1132項

【醫勞小組懶人包】

臨床醫師對TW-DRG應有的基本認識

https://goo.gl/5j2LOQ

從醫療經濟學觀點看健保給付制度

黃致翰醫師演講投影片

https://goo.gl/ANoS9E

分享 公醫時代

DRG:醫療人球的推手?

http://goo.gl/cwpM5z

同步刊載於康健雜誌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公佈欄公佈欄 E1

還記得上一期醫勞新聞提到,我們將和「靠北住院醫師」粉專合作,刊登兩個月以來的經典貼文嗎?而回顧今年的一月大選,當候選人們在辯論台上講得口沫橫飛,住院醫師們也在網路平台上靠北得鏗鏘有力。

靠北住院醫師 NO.65

  「為什麼臺灣的選舉幾乎完全看不到醫療政策?這幾年因

為食安和空汙的問題健康政策的確開始受到重視,人口老化也

讓長照政策成為焦點,但位居其中的醫療政策呢?

英國大選的時候 NHS 該怎麼面對財政的負擔與民眾的需求可

是各黨角力的重點;美國 affordable care act 也是不斷被討

論的核心。

  臺灣呢?醫護過勞要怎麼處理?醫療糾紛要如何減少?偏

鄉醫療資源缺乏如何提升?看到現在好像只有小英有醫療政策

白皮書,其他人不管在總統還是立委層次都忘記了醫療是健康

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請問各位醫療人員,如果連自己最熟

悉的議題都沒辦法做參考,你們是依據甚麼來決定自己該投給

哪個候選人及政黨呢?」

靠北住院醫師 分享

英國醫師公會帶領 junior doctor 罷工,臺灣

醫師公會只會威脅退出健保,稍微給點甜頭就

乖乖被摸頭,廢!

  英國公會醫師聯合

罷工活動,乃因初級醫

生超時的工作量,以及

低薪現況。

靠北住院醫師 NO. 63

  「作為一個退輔會體系醫院的住院醫師,可以明顯感覺的這一個月

來榮民北北們的低落與不時的憤慨,有的甚至會大聲抱怨這個島上的人

民忘恩負義,或是和鄰床的袍澤哀嘆是否國家不要他們了。

  北北啊,現在即將失勢的就是 60 年前為了政治鬥爭害你們妻離子

散的那群人哪!而當你們孤身一人在急診室、ICU 或榮院榮家逐漸凋

零之時,他們所算計的是如何從你們的身上冠冕堂皇的榨取最後的剩餘

價值,是我們,這座島上的人民,在幫你放鼻胃管、拍痰、做復健哪!

( 好吧,有時候是其他島上的人民在幫你拍痰做復健 )

  反省時代的悲劇,莫要敵視最後這一批即將逝去的異鄉遊子」

「選戰是一時的,北北的健康是長久的。」

北北啊,謹記血壓控制。

「選戰是一時的,政策是長久的。」

醫療問題和所有國民切身相關,以長遠的眼光

和開放的胸懷,正視崩壞的醫療體系並論之。

「選戰是一時的,爭取勞權的路是長久的。」

高鐵的員工應有加班費,地方的醫師應知勞權!

公佈欄公佈欄 E2

訂閱《醫勞新聞》 http://goo.gl/forms/zy0cxsio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