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2010 年度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申报表 (本科类) 推 荐 单 位 深圳大学 所 属 学 校 深圳大学 课 程 名 称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课 程 类 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 ■理论课(含实践) □实验(践)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工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电气信息类 课 程 负 责 人 王志强 申 报 日 期 2010 年 6 月 17 日 广东省教育厅 制 ○一○年五月

2010年度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申报表 (本科类)csse.szu.edu.cn/multimedia/sbb/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 2015-06-30 ·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邮编)

  • Upload
    others

  • View
    5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2010 年度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申报表

(本科类)

推 荐 单 位 深圳大学

所 属 学 校 深圳大学

课 程 名 称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课 程 类 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 ■理论课(含实践) □实验(践)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工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电气信息类

课 程 负 责 人 王志强

申 报 日 期 2010 年 6 月 17 日

广东省教育厅 制

二○一○年五月

2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本人自愿牵头申报广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认可所填写的《2010

年度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申报表》(以下简称为《申请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

并承诺对所填写的《申请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

争议。项目申请如获准立项,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接受广东省教育厅或其授权(委

托)单位、以及本人所在单位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

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研究过程真实,

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

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

广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项目的声誉和公信力,不以项目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3.遵守广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有关管理规定以及广东省财务规章制度。

4.凡因项目内容、成果或研究过程引起的法律、学术、产权或经费使用问题

引起的纠纷,责任由相应的项目承担人员承担。

5.项目立项未获得资助或获得批准的资助经费低于申请的资助经费时,同意

承担项目并按申报预期完成研究建设任务。

6.同意广东省教育厅或其授权(委托)单位有权基于公益需要公布、使用、

宣传《任务书》内容及相关成果。

项目主持人(签章):_____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3

填 写 要 求

一、 以 word 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

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

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 1~4 名主讲

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4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王志强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06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教授 电 话 26534070

学 位 硕 士 职务 系主任 传 真 26534078

所在院系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邮编)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518060)

研究方向 计算机教育、多媒体、Petri 网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

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

(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一、讲授的主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 计算机基础 公共课 5 2 147

2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公共课 5 4 525

3 计算机导论 基础课 5 4 375

4 多媒体技术 专业课 3 5 455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序号 实践名称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 计算机基础实验 2 147

2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实验 4 525

3 计算机导论实验 4 375

4 多媒体技术实验 5 455

5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5 22

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序号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1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资

源的研究与开发

广东省教育厅 2009-2010

2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

容的改革与实践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

学改革工程项目

2005-2007

3 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的研

深圳大学教研项目 2006-2008

5

4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型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深圳大学重点教研

项目

2009-2010

5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三性实验 深圳大学教研项目 2006-2007

四、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序号 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

1 基于CDIO理念的多媒体应

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计算机教育 1 2009.06

2 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的

知识结构与特色分析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

坛论文集 2006

1 2007.06

3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

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

育研究会学术论文集

1 2006.07

4 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教

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

告论坛论文集 2005

1 2006.04

5 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及其

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 1 2008.08

6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与

评价机制

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

课程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1 2007.09

7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

系的改革与实践

高教探索(增刊) 1 2006.06

8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

改革与实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

告论坛论文集 2005

1 2006.04

9 软件工程本科专业课程

体系的构建

深圳大学学报

(社科版,增刊)

1 2005.06

10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

程体系的探讨

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

育研究会学术论文集

1 2004.07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序号 名称 授奖部门 时间 排名

1 基于网络与多媒体辅助教

学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

革研究

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

学成果二等奖

2005.08 1

2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

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

育研究会 2006 年学术

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6.07 1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多媒

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中的

应用初探

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

育研究会 2006 年学术

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6.07 2

4 离散数学双语教学与中文

教学之比较

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

文三等奖

2008.10 2

5 福牛记忆 中国大学生(文科)计

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

2009.08 指导教师

6

六、主编的规划教材

序号 教材名称 出版社 时间 规划教材

1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04 第2版被评为“十

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2 计算机导论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08 精选教材

3 计算机导论实验指导书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08 精选教材

4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0 精选教材

5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题

解与实验指导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0 精选教材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

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

一、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序号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

1 基于多模态信息融合的

跨媒体检索方法研究

深圳市科技计

划项目

2007-2009 主持人

2 KTV 歌唱系统中的评分

系统开发

企业横向课题 2010-2010 主持人

3 基于商讯网的汉字分词

别名匹配技术

企业横向课题 2008-2009 主持人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序号 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

1 基于内容的半监督流形

图像检索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

学版)

1 2009.08

2 Research on the

semantics based

cross-media information

retrieval

2009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1 2009.03

3 基于 X3D 的虚拟环境

建模的应用研究

福建电脑 1 2008.11

4 Interactive Multimedia

Synchronization Model

Based on Petri Nets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1 2007.11

5 面向普适计算的智能终

端系统研究

计算机系统应用 1 2006.08

7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序号 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 署名次序 时间

1 深超-21C 万亿次超级

计算机系统

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1 2004.11

2 磁分离准自动化学发光

免疫分析系统

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科

技成果鉴定证书

7 2005.07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8

2. 主讲教师情况(1)

2⑴-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傅向华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7.04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副教授 电 话 26534763

学 位 博 士 职务 传 真 26534078

所在院系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邮编)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518060)

研究方向 多媒体数据挖掘、信息检索

2⑴-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

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

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

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

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一、讲授的主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公共课 5 1 409

2 计算机基础 公共课 5 2 421

3 计算机图形学 专业课 3 3 203

4 计算方法 公共课 3 3 312

5 数据库系统原理 专业课 4 3 249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序号 实践名称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实验 1 409

2 计算机基础实验 2 421

3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 3 203

4 数据库系统原理实验 3 249

5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4 35

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序号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1 普及型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教

学探索

深圳大学教研项目 2008-2009

2 常用数据插值方法的实际应用 深圳大学教研项目 2007-2008

3 图形变换动画表示设计性实验 深圳大学教研项目 2006-2007

9

四、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序号 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

1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探索

计算机教育 1 2008.05

2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

试平台构建的探索与

实践

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

课程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1 2007.09

3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与评价机制

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

课程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3 2007.09

2⑴-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序号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

1 半监督流形学习算法

及其在 Web 数据挖掘

中的应用

广东省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

2007-2009 主持人

2 结构化 peer-to-peer

重叠网络的复杂查询

机制研究

深圳大学科研项

2006-2008 主持人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序号 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

1 基于 SOA 的数据与流程集

成.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

统 1 2007.12

2 基于分布式范围树的结构

化 P2P 多维范围查询 计算机科学 1 2007.08

3

A Constructive Algorithm for

Training Heterogeneous

Neural Network Ensemble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 2006.07

4 主题重叠网络的构造与搜

索机制研究 计算机科学 1 2007.06

5

Towards an Effective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Filter for P2P Based Focused

Web Crawling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1 2006.02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10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⑵-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杜智华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77.03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副教授 电 话 26958032

学 位 博 士 职务 传 真 26534078

所在院系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邮编)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518060)

研究方向 多媒体、生物信息学

2⑵-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

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

(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一、讲授的主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公共课 5 2 325

2 计算机基础 公共课 5 1 125

3 数据库技术 公共课 5 2 199

4 数据库系统原理 专业课 4 3 358

5 操作系统 专业课 4 2 117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序号 实践名称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 计算机工程实践 1 100

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 3

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序号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1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三性实验 深圳大学教研项目 2006-2007

四、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序号 名称 授奖部门 时间 排名

1 第二届优秀本科课堂教学奖 深圳大学 2008.09 1

11

2⑵-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序号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

1 粒子群算法在生物序列模

体(motif)识别中的应用

深圳大学 2007-2009 主持人

2 基于近似重复矢量的 DNA

序列数据压缩算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

2008-2010 第二参与人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序号 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

1 一种新颖的基因调控网络结

构学习方法

计算机应用

1 2009.06

2 Construction of Irregular

Quasi-Cyclic LDPC Codes by

Circulant Decomposition

Based on Difference Family

ICCSA'09

1 2009.03

3 Constructing Gene Networks

by Using a New Bayesian

Network Method

Proc.of ICBBT

2009

1 2009.04

4 A new structure learning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gene

networks

Proc. of ICBBE

2009

1 2009.06

5 PK-means: A New Algorithm

For Gene Clustering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Chemistry

1 2008.08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12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⑶-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杜文峰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7.07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讲师 电 话 26534763

学 位 博 士 职务 传 真 26534078

所在院系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邮编)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518060)

研究方向 多媒体通信,无线网络,服务切换

2⑶-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

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

(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一、讲授的主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公共课 5 3 435

2 计算机基础 公共课 5 2 296

3 多媒体技术 专业课 3 1 60

4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专业课 3 3 331

5 人机交互 专业课 2 1 110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序号 实践名称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 计算机工程实践 2 295

2 本科毕业设计 2 17

3 暑期实践 2 376

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序号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1 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与实验平台建设

深圳大学教

研项目 2008-2009

四、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序号 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

1 基于 RPG 模式的《多媒体技

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实践 计算机教育 1 2009.08

13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序号 名称 授奖部门 时间 排名

1 计算机工程实践 深圳大学优秀教师奖 2008.03 1

2 青年教师授课比赛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

学院二等奖 2009.06 1

3 四年一瞬 中国大学生(文科)计

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 2008.08 指导教师

4 我的奥运梦 广东省第二届大学生艺

术展演活动一等奖 2009.08 指导教师

5 永和和乐篇 19 届金犊奖电视广告

类佳作奖 2010.06 指导教师

2⑶-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序号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

1 无线局域网服务切换

技术及其切换协议制

定与分析

深圳大学科研项

2008-2008 主持人

2 基于 OpenID 规范的

身份管理系统及其在

电子商务中的应

深圳市科技计划

研究项目

2010-2012 第二

3 基于局部混合路由信

息的可扩展及可靠的

路由算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国际合作交流

项目

2007-2009 第四

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序号 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

1 Analysis of Channel

Allocation Scheme for

Wireless Cellular Network

IJAHUC

(SCI 索引,EI 索引)

1 2009.04

2 基于模数的 WiMAX 网络

高负载自适应冲突解决算

计算机科学 1 2009.08

3 WiMAX 网络 PMP 模式带

宽分配过程研究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 2008.08

4 N Modules Based

Self-adaptive Contention

Resolution Scheme for

HPCC08

(ISTP 索引,EI 索引)

1 2008.09

14

WiMAX P2MP Network

5 基于邻居集合的 WiMAX

网络带宽资源调度算法

软件学报 1 2006.02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15

2. 主讲教师情况⑷

2⑷-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李延红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76.01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讲师 电 话 26537111

学 位 硕 士 职务 传 真 26534078

所在院系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邮编)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518060)

研究方向 计算机教育、多媒体、数据库

2⑷-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

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

(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一、讲授的主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公共课 5 5 1067

2 计算机应用基础 公共课 5 4 488

3 数据结构 基础课 5 5 350

4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基础课 5 4 288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序号 实践名称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实验 5 1067

2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 4 488

3 数据结构实验 5 350

4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4 288

5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5 17

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序号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1 huffman 编码的设计与应用 深圳大学教研项目 2007-2008

四、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序号 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

1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多媒

体技术与应用中的应用初探

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

育研究会学术论文集

1 2006.07

16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序号 名称 授奖部门 时间 排名

1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中的

应用初探

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

研究会 2006 年学术年会

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6.07 1

2⑷-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序号 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

1 一个调度 Out-Tree 任

务图的新算法

计算机应用 2 2006.05

2 LSA_IT:一种 In-Tree

任务图的分层调度算法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 2006.01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17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

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王志强 男 1963.06 教授 计算机应用 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

焜文振 男 1962.03 教授 计算机应用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傅向华 男 1977.04 副教授 计算机软件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杜智华 女 1977.03 副教授 计算机应用 主讲教师,实验设计

梁正平 男 1979.11 副教授 计算机软件 课程讲授,实验指导

朱映映 女 1976.02 副教授 计算机应用 课程讲授,实验指导

陆克中 男 1982.02 副教授 计算机软件 课程讲授,实验指导

蔡 平 女 1960.07 讲师 计算机软件 主讲教师,实验设计

杜文峰 男 1977.07 讲师 计算机应用 主讲教师,教学研究

李延红 女 1976.01 讲师 计算机应用 主讲教师,实验设计

李坚强 男 1980.09 讲师 计算机应用 主讲教师,实验设计

朱泽轩 男 1981.08 讲师 计算机应用 课程讲授,实验指导

周 虹 女 1982.08 讲师 计算机应用 课程讲授,实验指导

申向军 男 1966.10 实验师 计算机应用 实验设计,实验指导

3-2

教学

队伍

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

师与学生的比例)

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力量雄厚,是一支充满活力、

师德好、勇于奉献、积极上进、团结创新的队伍,具体表现为:

专业化:14 名专任教师中 10 人为计算机应用专业,4 人为计算机软件专

业,教师队伍梯队合理;

高学历:14 名专任教师中有博士 9 名,硕士 5 名,他(她)们分别毕业于清

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

高职称:任课教师队伍中包含教授 2 人,副教授 5 人。

18

一、知识结构

课程组成员学历结构如下:

学历 博士 硕士 本科

人数 9 5 0

百分比 64.3% 35.7% 0%

课程组成员职称结构如下:

职称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人数 2 5 7

百分比 14.3% 35.7% 50%

二、年龄结构

课程组成员年龄结构如下:

年龄段 30 岁以下 30-39 岁 40-49 岁 50 岁以上

人数 3 7 4 0

百分比 21.4% 50% 28.6% 0%

三、学缘结构

课程组成员学缘结构如下:

毕业学校 专业

深圳大学 其它院校 计算机 其他

人数 0 14 14 0

百分比 0% 100% 100% 0%

四、师资配置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核心课程(必修课),每届

本科学生约有 2000 人,教师约 14 人(不包括其他院系授课教师)。

由于《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性很强,在教师辅导实验课的过程

中,每位教师由 2-3 名实验教师协助进行实验辅导,实验教师一般在计算机专业的

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中挑选,因此师生比约为 1:40。

19

3-3

教学

改革

与教

学研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为了提高《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本课程组自 2002 年就开始

规划和建设该课程。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结果

显示这些教改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该课程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更为有效。目

前已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包括获得多项教学研究课题、发表多篇教学研究论文

以及荣获多次教学奖励等)。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①积极探索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率先建立面向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

多媒体知识结构

由于多媒体技术课程知识丰富,涉及领域广泛,我们在国内外率先将多媒体技

术课程分成三门系列课程来适应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教学要求,即《多媒体技术及

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系统》。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或计算机专

业专科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多媒体硬件设

备和软件环境,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能够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或

创作多媒体作品。

《多媒体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

熟悉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能够设

计与开发多媒体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

《多媒体系统》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

熟练掌握多媒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能够研究多媒体系

统的组成和特征,构建并实现不同用途或目的的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我们已将以上这些观点在 2005 年 11 月召开的全国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

告论坛上作了题为“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专题报告(见

图 1),报告就深圳大学多媒体技术课程建设、分层次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等进行了

介绍,并和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图 1

20

同时,《现代教育报》的教材周刊连续两期转载以上观点,如图 2 所示。

2005.12.23 第 92 期(第 10 版)

2005.12.30 第93期(第10版)

图 2

②合理调整《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为了解决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与及时反映多媒体应用技术最新成果的矛盾,教

学内容应在稳定的理论知识中结合不断更新的实践性内容,适时调整多媒体创作工

具以增强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通过总结得出基本概念和最新技术与工具相

结合的教学内容,保证课程框架和基本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

表 1 是该课程的教学内容。

表 1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

章号 标题 知识结构

1 多媒体技术概述 多媒体基本概念,多媒体系统的组成,多媒体项目的

开发过程,应用领域

2 数字音频技术 声音数字化,音频压缩标准,声卡,音箱,音频处理软

件 Audition, MIDI,语音识别

3 图形与图像处理 图形与图像异同,图像数字化,图像压缩标准及工

具,扫描仪,图像处理软件 Photoshop

4 计算机动画技术 计算机动画及其设计方法,动画制作软件,Flash

5 数字视频技术 视频数字化,视频压缩标准,摄像头,数码摄像机,视

频编辑软件 Premiere,VCD/DVD 制作

6 多媒体著作工具 多媒体著作工具的概念,Authorware 或

Dreamweaver, 集成开发实例

7 多媒体应用系统 多媒体软件开发技术,多媒体教学系统,电子出版

物, 流媒体技术等

21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已由王志强教授在全国高等院校计

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 2006 学术年会上作了题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与实践”的专题报告(见图 3),报告就深圳大学《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

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课程特色等进行了介绍,并和与会代表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图 3

同时,本届学术年会还评选了优秀论文,王志强教授的论文“多媒体技术及应

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获优秀论文一等奖,李延红老师的论文“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中的应用初探”获优秀论文二等奖,如图 4 所示。

图 4

③加强实践环节,大力培养学生的多媒体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深圳大学于 2006 年 11 月组建了软件与多媒体实验室,现已具备大量的多媒体

技术实验设备(见表 2),主要用于学生制作多媒体素材、多媒体作品以及多媒体

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教学工作。

表 2 软件与多媒体实验室设备清单

序号 名称 数量

1 DELL 台式电脑 150

2 耳麦 150

3 DELL 工作站 2

4 苹果工作站 20

5 扫描仪 16

6 数码相机 1

7 数字摄像头 30

22

8 数码摄录一体机 2

9 桌面虚拟现实系统一套 2

10 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 1 批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实践教学重点在于熟悉和使用各种多媒体创作工

具(如 Audition、Photoshop、Flash、Premiere 和 Authorware 等)进行各种媒体素

材创作,目前实验室已经能够向学生提供 Windows 平台和 Mac 平台的音频处理、

图像处理、动画制作、数字视频采集及非线性编辑、多媒体著作工具等多项基础实

验。同时,该实验室也具备了《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中的前沿课题实践平台,

能够提供虚拟现实、流媒体制作等高级实践环境。

软件与多媒体实验室面向全校师生实行阶段性开放,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和

创新活动,利用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多媒体作品创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本课

程的学习热情。同时,该教学团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指委

主办的“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课程组老师在整个大赛过程中全程

指导学生创作并改进多媒体作品,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熟练多媒体创作工具,掌握多

媒体作品和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的过程,加深对《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内容的

深入理解。

在 2008、2009 两届的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中,我校学生取得了优

异的成绩,包括荣获一等奖 1 次,二等奖 3 次,三等奖 1 次,集体精神文明奖 1 次,

如图 5 所示。

图 5

23

④精心规划勤奋耕耘、持续不懈地进行教材建设

本课程已经进行了三轮教材建设,不断地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更新实验平台,

如表 3 所示。

表 3 三轮教材建设

序号 教材名称 出版社 时间

1 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与制作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8.03

2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04

3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第 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待出版

由本课程负责人王志强教授主编的教材----《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第 2 版)

已经被教育部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书作为我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课程的指定教材,内容深入浅出、知识全面、内容充实,已连续印刷 9 次,印数达

42000 册,深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技术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钟玉琢

教授,在编写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考试指定用书《多媒体技术》(高级)一

书时,曾邀请王志强教授参与部分编写工作,如图 6 所示。

编者的话:… …

图 6

24

3-4

青年

教师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一、培养措施

① 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召开教学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见图 7;

图 7

② 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进修和培训,不定期地派出青年教师参加各类

学术会议,开拓视野,了解最新技术动态。部分培训及会议参加情况列表如下:

李延红 2005.07 全国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谭浩强、吴文虎主讲)

傅向华 2006.08 IBM 软件测试技术培训(北京大学)

傅向华 2009.12 “2009 iPhone 全球技术巡讲”北京站活动

朱泽轩 2009.12 “2009 iPhone 全球技术巡讲”北京站活动

朱泽轩 2009.12 “2009 iPhone 手机开发技术培训”(广州中山大学)

③ 鼓励并带动青年教师参加和申报各类教研或科研课题,以科研促教学。部

分课题列表如下:

傅向华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半监督流形学习算法及其在 Web 数据挖

掘中的应用(No:7301329)

梁正平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No:08cxy-25)

杜文峰 深圳大学教研项目: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验平台建设

傅向华 深圳大学教研项目:普及型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教学探索

傅向华 深圳大学教研项目:图形变换动画表示设计性实验

傅向华 深圳大学青年基金:结构化 p2p 重叠网络的复杂查询机制研究

杜文峰 深圳大学青年基金:无线局域网服务切换技术及其切换协议制定与分析

④ 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提高教学总结和写作能力。参与教材部分

编写的青年教师有:

傅向华、梁正平、李延红 《计算机导论》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08

李延红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0

李延红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04

杜文峰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第 2 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待出版

⑤ 鼓励青年教师撰写教研论文和科研论文,提高青年教师的论文写作能力和

教学研究能力,目前已有多位老师发表了多篇教研论文。

梁正平 网络存储技术课程教学探讨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 2009.02

25

杜文峰 基于RPG模式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实践 计算机教育 2008.06

傅向华 以素质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计算机教育 2008.02

李延红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中的应用初探 全国高等

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讨会 2006.04

二、成效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了

较快的提高,先后多人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荣获各种奖励。

① 青年教师李延红 2009 年获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见图 8。

图 8

② 青年教师杜文峰、傅向华、朱泽轩、梁正平 2009 年荣获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见图 9。

图 9

③ 青年教师杜智华 2009 年获深圳大学第二届优秀本科课堂教学奖。

④ 青年教师杜文峰 2008 年获深圳大学“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称号,见图 10。

图 10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

学位)的人的比例。

26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是面向非计算专业本科生的一门综合必修课,它的发展和

建设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 1 阶段(2002-2004) 课程初建阶段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创建于 2002 年,当时选用的教材是本课程负责人王志强教

授主编的《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与制作》(电子工业出版社)。

经过 2 年的教学实践,本课程组对《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与制作》教材的内容进行了

修订,针对当时多媒体技术相关领域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选择和针对性地对原有教

材内容进行了裁减和补充。2004 年,《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教材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后包括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都曾使用过此教材,印数达 42000 本。

第 2 阶段(2005-2008) 规范发展阶段

2005 年 11 月召开的全国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上,王志强教授作了题为

“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专题报告,报告就深圳大学多媒体技术

课程建设、分层次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介绍,并和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

交流。同时,《现代教育报》的教材周刊连续两期转载以上观点。

2006 年 7 月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 2006 学术年会上,王志强教授

作了题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专题报告,报告就深圳大学《多媒

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课程特色等进行了介绍,并和与会代表进行

了交流与讨论。同时本届学术年会还评选了优秀论文,王志强教授的论文“多媒体技术及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获优秀论文一等奖,李延红老师的论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多

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中的应用初探”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6 年 11 月深圳大学组建了软件与多媒体实验室,进一步增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课程的教研实力,促进本课程在较短的时期内得到较快发展。

2008 年 2 月本课程专用教材《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第 2 版)被教育部评选为“十一

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教材主要针对原有教材的内容和多媒体创作工具的版本进行更新,

使用最新的主流软件进行实例介绍。

第 3 阶段(2008-2010) 深化改革阶段

2008 年王志强教授被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文史哲法教

类分委员会委员(任期 2008-2011 年),多次参加教指委工作会议,曾任多媒体技术及应

用课程组组长,主笔并修订“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基本教学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

教指委主办的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

为了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应用技术开发或创作多媒体作品的能力,课程组教师结合教

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2008 年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

设计大赛”和“2009 年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精神,分别于 2008 年和 2009

年在校内举办了“2008 年(首届)深圳大学文科计算机设计竞赛”和“2009 年(第二届)

27

深圳大学文科计算机设计竞赛”,组织我校参与《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学习的文科学

生参加比赛,并将校内获奖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全国大赛。

在 2008 年校内计算机设计竞赛中,传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和法学院的学生向竞赛组

委会提交了 53 件作品。由多个学院知名教授和老师组成的校内评委会,总共评出一等奖 1

名、二等奖 3 名和三等奖 4 名(见表 4),并且将一、二等奖作品推荐到当年的“2008 年中国

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 2 个、三等奖 1 个和集体精神文明

奖 1 个。

表 4 2008 年(首届)深圳大学文科计算机设计竞赛获奖名单

奖项 作品名称 作者 学院

一等奖 四年一瞬

罗秀琼 传播学院

刘晓彤 传播学院

钟 茜 传播学院

二等奖

色彩虚拟实验室

郑敏文 艺术设计学院

庞倬婷 传播学院

张倍境 传播学院

奥运海报

林锦霞 传播学院

谢丽婷 传播学院

王燕珊 传播学院

和谐社会 滕 菲 传播学院

谢玉媚 传播学院

三等奖

天佑中华

古伟之 法学院

陈本荣 法学院

蒋炳镇 法学院

起点,终点 邓玉森 艺术设计学院

我们的奥运梦 王 凤 传播学院

段佳惠 传播学院

奥运火炬传递路线

曾文亮 艺术设计学院

杨杰栋 艺术设计学院

刘志江 艺术设计学院

在 2009 年举行的校内竞赛中,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传播学院的学生提交了约 39 件

作品。经过校内初审和校内决赛总共评出一等奖 1 名、二等奖 3 名和三等奖 5 名(见表 5)。

同时,竞赛组委会也将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作品推荐到“2009 年(第二届)中国大学生

(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 1 个和二等奖 1 个。

表 5 2009 年(第二届)深圳大学文科计算机设计竞赛获奖名单

奖项 作品名称 作者 学院

一等奖 中国传统节日视觉元

素之福牛系列

张海粼 传播学院

赵凯华 传播学院

二等奖 传统节日作品——系

列海报

彭夏冰 传播学院

李娜 传播学院

28

殇(电子音乐)

贺天贶 师范学院

陈立超 师范学院

黄振鹏 师范学院

秋忆(电子音乐)

陈立超 师范学院

黄振鹏 师范学院

贺天贶 师范学院

三等奖

走进雨崩(校园 DV)

叶景愉 传播学院

王振权 传播学院

卓泳 传播学院

浪漫七夕(平面设计) 郑观英 传播学院

Lovely

(计算机动画)

黄智勇 传播学院

饶祥周 传播学院

王幸 传播学院

七夕传奇

(计算机动画)

邱创菁 传播学院

卢璐 传播学院

刘巧妃 传播学院

葬(电子音乐) 黄振鹏 师范学院

2010 年 5 月 22 日在合肥参加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组织的“计算机

基础核心课程实施方案”项目组第二次工作会议,会前王志强教授提交了深圳大学多媒体

技术及应用课程实施方案(模板 1),会上详细介绍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实施方案,

并与其他教指委委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29

4-2 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

程目标

深圳大学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综合性大学。办学的目标是到 2020

年,将深圳大学建设成一所与深圳率先实现现代化相适应,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有特色

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深圳大学坚持本科立校。以本科教学为中心,适应本科教育大众化,树立并践行“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办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素质以做人为本;以素质教

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精心锻

造教学特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现有本科教学学院 23 个,本科专业 60 个,综合了文学、经

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等 8 个学科门类。深圳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其中

本科生生源主要来自深圳市和广东省内,省外生源约占 1/10,目前在校本科生为 23683 人。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计算机公共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以学校

提出的“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培养社会需要的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

快的骨干人才”的教学改革思路为指导,全力促进我校信息技术的教学与普及,提高学生的多媒体

作品创作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多媒体硬件设备和多媒体软件

环境,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能够使用多媒体创作工具编制多媒体作品或开发多媒体应用软件。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多媒体软硬件的使用以及多媒体应用的系统

集成。理解多媒体信息表示和处理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多媒体素材的制作方法与处理技术,使用

专业创作工具进行多媒体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多媒体创作

工具,例如:Audition、Photoshop、Flash、Premiere 和 Authorware 等。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一门主要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涉及到多媒体

技术的基本概念、数字音频技术、图形与图像处理、计算机动画技术、数字视频技术、多媒体著作

工具和多媒体应用系统等领域知识。通过向学生讲授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应用技术,为学生今

后开展多媒体应用领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中的实用技术更新较快,且内容多,因此课堂理论讲授时间占

课程总学时的 3/5(即 54 学时),同时配有 36 学时上机实践。课堂理论主要讲授各种媒体的基本概

念、基础知识以及主流媒体创作工具的使用方法;上机实践对课堂讲授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行验证,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多媒体作品创作,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本课程知识模块的安排是:

第一模块 多媒体技术概述(3 学时)

主要内容: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多媒体系统的组成,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内

30

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

要求: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理解多媒体系

统的基本组成,了解多媒体技术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技术发展方向,了解多媒体技术的主要运用

领域和效果。

第二模块 数字音频技术(6 学时)

主要内容:数字音频基础,音频压缩标准,音频文件格式,声卡与音箱,音频处理软件 Audition、

MIDI 与音乐合成,语音识别。

要求:理解数字音频的基础知识,理解音频数字化过程,了解主流数字音频的压缩标准和发展

方向,了解当前主流音频文件存储格式,了解声卡和音箱的工作方式和相关参数指标,了解音频处

理软件 Audition 的使用方式和使用原理,了解 MIDI 的相关原理以及音乐合成的相关概念知识,理

解语音识别系统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第三模块 图形与图像处理(12 学时)

主要内容:图形与图像概述,图像压缩标准及工具,图像文件格式,显示设备与扫描仪,图像

处理软件 Photoshop。

要求:理解图形与图像的基础知识,理解模拟照片数字化过程,了解主流图像压缩标准和发展

方向,了解当前主流图形和图像文件的主要存储格式,了解图像压缩工具的使用方式,了解显示设

备和扫描仪的操作方式和工作原理,了解当前主流的图形处理软件和 Photoshop 的使用方式。

第四模块 计算机动画技术(9 学时)

主要内容:计算机动画概述,计算机动画的设计方法,动画制作软件 Flash。

要求:理解动画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动画的制作方法和技巧,了解动画制作软件 Flash 的制

作原理和使用方式。

第五模块 数字视频技术(6 学时)

主要内容:数字视频概述,视频压缩标准,视频文件格式,摄像头与数码摄像机,视频编辑软

件 Premiere 和 VCD/DVD 制作。

要求:理解数字视频的基础知识,理解视频数字化过程,了解主流视频压缩标准和发展方向,

了解当前主流的数字视频文件存储格式,了解数码摄像头和数字摄像机的参数指标和使用方式,了

解图形处理软件 Premiere 的使用方式,了解 VCD 和 DVD 视频光盘的制作方式。

第六模块 多媒体著作工具(12 学时)

主要内容:多媒体著作工具的概念, 多媒体著作工具的功能、分类与选择,多媒体著作工具

Authorware 或 Dreamweaver,多媒体作品集成开发实例。

要求:理解多媒体著作工具的制作原理,了解多媒体著作软件的功能、分类,以及选择多媒体

著作工具的主要参考因素,了解常用多媒体著作软件 Authorware 或 Dreamweaver 的使用方式。

第七模块 多媒体软件开发技术(6 学时)

主要内容:多媒体项目的开发过程,多媒体教学系统, 电子出版物, 流媒体技术等。

要求:了解当前主流的多媒体软件开发技术,掌握多媒体项目的开发过程,了解多媒体教学系

统、电子出版物等多媒体作品的开发过程,了解流媒体技术的开发方法。

31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课程的重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要求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

作能力,而且要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因此,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介绍具体的多媒体工具软件的操作,还应该讲述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基础概念的掌握对

学习和深入理解课程教学知识点非常重要,例如声音、图像、视频数字化等概念的学习对于学生后

期了解多媒体创作工具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经过本课程组教师多年的教学

实践,我们认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重点知识内容应包括如下几方面:

① 多媒体系统的层次结构及组成。对多媒体系统层次结构及组成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

把握多媒体系统的结构,理解软硬件之间的关系,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② 各种媒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的基本概念、数字

化过程、基本参数以及数据量计算等,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使用各种媒体处理

软件进行创作。

③ 常用的媒体文件格式。常用媒体文件格式是学生经常接触的,感性认识比较多,但由于文件

格式数量众多,容易让人一头雾水。以常用媒体文件格式入手,对其基本原理、特性以及转换工具

软件进行介绍,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编解码等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对多媒体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

能力。

④ 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创作工具软件。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介绍相应的处理和创

作工具软件,使学生掌握音频、视频、图像、动画等的处理和制作过程,有助于提高其应用能力和

操作水平。

⑤ 多种媒体集成的方法和技巧。在掌握素材制作工具的基础上,介绍综合利用多种媒体信息集

成完成某个应用系统或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的难点

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从理论上深层次地对课程

中涉及到的概念知识进行介绍,而且涉及工具软件较多,如何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好这些工具

软件,都是教学中的难点。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① 多媒体技术的理论部分涉及数学、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如音频、视频的数字化过程,

音频、视频、图像的压缩编码等内容,授课时如何把握难度和深度,使理论变得浅显易懂是教学的

一个难点。

② 课程中涉及音频、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处理的工具软件以及多媒体著作工具软件,这些

软件种类多,功能强大,操作复杂,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好这些工具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在最短

的时间内掌握它们,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③ 多媒体技术涉及范围广泛,技术更新较快,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如何合理组织内容,平衡教

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新颖性,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会马上过时,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④ 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处理和创作时,除要求懂得软件的操作外,还要求有音乐、美术、设计

等艺术方面的基本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进行创作,对理工科

32

教师来说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课程的解决办法

对于上述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课程组主要采取如下的一些措施进行解决:

① 丰富教学手段,形象展示理论知识

对于课程中的理论知识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形象生动地进行演示。

如在讲解音频、视频的数字化时,利用一系列示意图表示采样、量化、编码的整个过程;在讲解光

驱的工作原理时,利用 Flash 制作了动画,动态演示光盘的刻录、读取过程,形象直接,方便学生理

解。

② 转变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避免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在教学中注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理论和实践的双向

循环为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声音、图像和视频的数字化”内容

时,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利用麦克风录制声音、利用摄像头拍摄自己的照片和视频,并利用 Audition、

Photoshop 和 Premiere 等软件处理录制的文件,以加深对数字化过程的理解。

③ 改变教学方法,问题导向和案例驱动

由于工具软件多,操作复杂,没有时间介绍所有的功能,因此在具体软件介绍方面,采用问题

导向和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按需讲解,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例如在讲

解 Photoshop 图像处理软件时,通过制作海景洋房、婚纱特效等例子,将 Photoshop 的选择操作、抠

图操作、图层操作、特效等多个知识点有机组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④ 加强项目训练,开展文科设计竞赛

基于 CDIO 的教学理念,以项目为驱动力,强调“做中学”,在掌握多媒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应用能力的工程训练,并且每年举办文科设计竞赛。学生可以根

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综合性创新性项目,再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利用以前实验积累的多媒体素

材,完成多媒体应用软件的开发。从而不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设计富有创意

的多媒体作品或多媒体应用软件。例如,有一组学生选择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来设计和开发的福牛系

列平面作品,他们先制作牛头元素,然后利用牛头元素设计邮票、电话卡、帽子、衣服以及环保袋

等系列平面作品,该作品 2009 年参加全国文科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如图 11 所示。

图 11 福牛系列及其平面作品

33

⑤ 构建网络平台,提供丰富教学资源。

课程组利用学校的网上课程中心和自身开发的课程网站,以提供电子课件、配套习题、视频教

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多媒体相关软件操作复杂,一般上课阶段的演示操作只能

让学会有个大概认识,当其实验时往往会忘记具体的操作过程,因此将相关软件的操作过程录制成

视频,放置到网络上,方便学生随时回顾。

另外,为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相对稳定性,在软件介绍时,一般会采用比较新的软件版本

进行讲解,但所采用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要求一般不会变更。同时为提高教师的艺术设计水平,鼓励

教师参加艺术类多媒体培训,鼓励教师平时进行相关软件的设计与创作等。

4-2-4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一、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就是通过增加实践性环节(如验证型实验、设计

型实验等)的比重(理论:实践=3:2)来促进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相关概念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使得学生能

够熟练利用主流多媒体创作工具制作多媒体作品,通过在“做中学”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巩固课堂

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知识点覆盖全面、实用性强的实验内容,通

过以“做”促“学”,以“学”促“做”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多媒体作品

创作能力。与此同时,通过结合恰当的实践考核方式,帮助任课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

促进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效果

我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自开设以来,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摸索,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自

身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考核方式。课程组制订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大纲,编写了

体现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教材,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教学对象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

考核方式,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知识和内容更新较快、内容多、概念抽象,本

课程根据教学内容配有 36 学时的上机实践。上机实践内容对课堂讲授的软件使用方式进行验证,鼓

励学生进行相关媒体作品创作,增加学生对相关概念知识的了解。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了 7 个课内实验,分别对应课程教学内容的 7 个章节,做到知

识点衔接连续,内容分配均匀等特点,达到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课程

讲解知识的了解,课内实验内容如表 6 所示。

表 6 《多媒体技术及技术》课程实验内容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工具 实验要求 实验时数

1 Windows

多媒体工具软件

画图程序,媒体播放机

图像浏览软件,暴风影音 必做 2

2 声音获取与编辑 音频编辑软件 Audition

音频转换工具软件 必做 4

3 图象处理软件 数字图像的获取,Photoshop 的使用 必做 8

4 计算机动画制作 Flash 的使用 必做 6

34

5 数字视频处理 数字视频的获取,Premiere 的使用 必做 4

6 多媒体著作工具 Authorware,Dreamweaver 的使用 必做 8

7 多媒体应用软件 图文声像的整合 必做 4

合计 36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使用多媒体创作工具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业余时

间创作多媒体作品,切实提高了学生创作多媒体作品的能力。除了提供课内实践内容,学校机房和

多媒体实验室在课外时间均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为了增加我校学生在课外学习《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内容的积极性,我校

从 2008 年开始举办“深圳大学文科类计算机设计竞赛”。校内竞赛作为本课程课外实践的最终考核

方式,对优秀作品和优秀选手给予奖励,激发校内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多

媒体知识的掌握程度。大赛期间,我校教师发动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参加竞赛,并将校内获奖的优

秀作品推荐到“2008 年(首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和“2009 年(第二届)中国

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善提交作品的质量,我们先后邀请传播

学院美术专业和师范学院电子音乐专业的多名教师参加学生作品的评审,以及竞赛作品的评审和进

一步指导工作。在 2008 年和 2009 年举办的全国大赛中,我校学生在平面媒体、教学课件、数字 DV

和电子音乐等方面获得全国一等奖 1 个和二等奖 3 个、三等奖 1 个和集体精神文明奖 1 个。

具体而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实践体系有以下特点:

①根据学生实际和现有条件,自行设计实验内容,覆盖几乎所有的知识点,并力争使实验具有

可操作性,同时也体现出趣味性。

②积极开展小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锻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难度较大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该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③开展学生创新实验,老师根据知识点,提出一类要求,学生自己选择问题,最后完成实验,

提交实验作品。

④组织“深圳大学文科计算机设计竞赛”,结合每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赛精神,有针对性的

引导学生完成作品。

⑤校企合作,结合市场需要和需求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⑥对于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生加强相关实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对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更为有利。

⑦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实验教学相结合,开放实验环境和网络教学资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式实验。

⑧考核方式多样化,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单独计分和排名计分。

⑨改革考核制度,使最后的考核实现无纸化,完全在机上进行。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学生创作作品的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结果证明《多媒体技术

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机制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多媒体作品的鉴赏和创作能

力,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收集其它学院教师的反馈意

见,我们发现经过本课程学习的同学在完成课程作业的时候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学

到的知识来表示自己的想法,仍然能够保持勤于动手,认真思考的优点,在后期学期中成长快速。

35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选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

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一、教材建设与使用

好的课程教材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也是保证课程教学和建设质量的最根本保障。《多

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组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根据当前多媒体领域内的发展和教学对象

的特点,坚持不懈地坚持教材建设。本课程组编写的教材《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已改版三次,

连续印刷 9 次,印数达 42000 册,受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在教材的建设上,可以说是

“紧跟技术,与时俱进”,如图 12 所示。这三本教材分别是:

①王志强、刘清涛编著,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与制作,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3

②王志强、李延红编著,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

③王志强、杜文峰编著,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第 2 版),清华大学出版社,该版教材已

被教育部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图 12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除指定专门

教材外,本课程组还采取以下措施保证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① 指定优秀的教材和专著作为课程参考书

主要参考书目如下: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冯博琴等 2005.02

《多媒体应用基础》(第 3 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甘娜 2003.12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 彭波等 2006.04

《多媒体技术实验教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 彭波等 2006.05

《多媒体应用设计师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钟玉琢 2005.03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第 6 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美]Tay Vaughan 2004.11

②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多媒体的科技论文

通过阅读当前多媒体领域内的最新发展,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

36

兴趣,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③ 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料室和网络的作用

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要求学生查阅有关文献和文档,培养学生查阅科技文献的能力。目前

我校校园网和电子图书馆已经能够提供大量的科研数据库查询,扩大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范

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④ 指定阅读科技文献,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外语水平,效果显著;

⑤ 开设课程交流学习网站,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扩展材料。

自课程开设以来,除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以外,同时不断吸纳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改进

传统教学模式。目前已实现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实验指导等资源上网共享,促

使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选择学习,使用网上批改作业功能与教师进行交互,进一步促

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了解。目前该网站已经提供了比较完整的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

课件、教案、文献资料、教学指导、教学录像等材料。该网站文件齐全,内容丰富。与此同

时,本教学网站还提供模拟自测,便于学生随时进行训练和自我测试,评估自己对相关知识

点的掌握程度。

三、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为了配合《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理论教学,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本课程

组在编写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教材中包含了本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部分实验材料。通过在

课程教学中进行配套实验,使学生明确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的目的、要求及内容。与此同时,

配套实验的进行帮助学生从实际动手操作的角度回顾了相关课程知识点,做到了既锻炼了学

生实际动手能力,又复习了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知识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了被

充和延伸,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实践教学环境

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境由我校省级计算机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提供,建立了开放式、自

主式、网络式的实验环境。目前该实验中心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全部人员具有

硕士以上学历,相当数量的人员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本课程实验机房配置 600 台左右

高档多媒体计算机,占地面积约 1000 余平方米,中心在承担该科的教学实验任务的同时,

也坚持对选修该科的本科生全天开放,对学生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其它时

间加强和巩固动手能力。

与此同时,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已经在 2006 年 11 月建立软件与多媒体实验室,该实验室

自成立就为本课程提供基础实验和前沿实验,便于学生了解和学习《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

程中的前沿课题。该实验室目前面向全校师生实行阶段性开放,鼓励学生利用当前的实验条

件进行创新。学生也可以根据实际条件提出自选项目内容,多媒体技术实验室将尽可能的满

足学生的实践要求,并根据学科发展和当前多媒体技术领域的发展有选择性的增加相关实验

设备,保证为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研究先进技术所需要的基础平台。

目前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提供的若干台专用服务器构成了服务器群。精品课程网站服务器

37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环境;作业服务器供学生上传作业;考试服务器为学生模拟测试和在

线考试提供服务;课程教学网站服务器为学生网上提问、实验选课、即时评教等提供了服务。

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获取课程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教学资源,进行作业的提交、模拟

测试等。学生上机实践机房还配备了投影设备,教师可以直观地进行教学和答疑演示。上述

网络设施的建设和良好运行,为本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网络教学环境

自课程开设以来,除根据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之外,本课程组在网络教学环境建

设与应用方面亦做了大量工作,积极开发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目前已构建了良好的网络辅助

教学平台,实现了学习、答疑和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网络化,并提供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使教师和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

① 课程教学网站 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网站运用当前多媒体领域内的各种先进技术,发动本校

学生使用本课程中讲授的知识点建设而成。该网站作为本课程课外实践的最佳代表作,在设

计和建设过程中分别使用了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和多媒体著作工具

Dreamweaver,网站建设风格一致,运用多媒体软件工程思想进行项目管理。

目前在该网站上已经提供了大量的教学和课程参考材料,便于学生在课外展开相关学

习。网站内容主要包括:

课程介绍:课程公告、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进度表

网络课程:电子教案、实践指导、作业批阅、习题自测、知识百问、模式试卷

教学队伍: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师资结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成果

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实践教学

方法手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学效果: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学生评教、录像评价、课堂实录、学生作品

特色政策:特色创新、政策支持

在线练习是学生巩固学习、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目前,课程组在该部分设置了单选题、

多选题等类型的题目,题目涉及全书的各个章节。学生通过在线自测,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

握程度,系统自动判断答案的正确性。多媒体知识百问通过从课堂教学、网络师生交流栏目

等途径抽取了各个章节的常见和共性问题,组成了多媒体系统、音频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

术、视频处理技术、多媒体应用软件制作等模块的问答,共计 100 个问题。所有问题及解答

按照章节进行分类,方便同学进行查找。通过“知识百问”栏目,使同学们能更清楚地掌握

课程中的普遍疑难问题,而同学遇到问题时,也会首先查找栏目中是否存在类似问题。

②深圳大学网上课程 http://webcc.szu.edu.cn/

深圳大学网上课程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灵活的交流平台,教师可

以在上面发布消息、通知、课件、回复学生留言等。学生可以从上面下载课件、向老师提出

38

问题、提交作业等。深圳大学网上课程作为本课程的辅助网站,也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

很大的方便。

③ 信息应用能力测试与网络考试系统

随着大众教育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进一步

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我校信息技术的普及,培养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切实提高学

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我校从 2002 年开始建设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中心”,到目前已

完成对近万名学生的培训与测试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为了适应《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特点,更加方便快捷地测试学生多媒体创作工具

实际操作能力,测试中心建立部署了基于 Internet 网络的计算机考试系统。该考试系统采用

B/S 架构,运行在 Internet 网络上,通用性好,可以满足大多数课程的考试要求;提供从题库

系统、成卷系统、考试规划一直到计算机考试、自动阅卷、答卷信息评价的全线服务,自动

化程度高,实现了考试的完全无纸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动改卷实现对客、主观题的批改,

可以测试学生在 Windows 环境下部分多媒体应用软件使用能力。网络考试系统把测试的组织

者从传统的人工出题、考试规划和改卷等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自动的出题、考试、改

卷一条龙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大规模测试工作得开展成为可能。目前课题组正在为考

试系统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主观题的有效评测进行进一步优化的优化,扩大主观题的面向范

围。

④ 多媒体虚拟实验室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知识,课程组针对课本中的一些知

识开发了虚拟实验系统。通过形象的动画展示其基本的原理,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光

盘读写的原理,专门开发了光盘工作原理 flash 演示动画,该动画生动地描述了其原理,同

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图形图像处理部分,为了增强学生对视觉暂留和颜色合成等

原理理解,课程组专门设计了相应的虚拟实验,学生可以通过选择播放帧率和自主调节 RGB

各颜色来观测不同的实验现象,如图 13 所示。

图 13

与此同时,课题组还设计了虚拟实验系统-校园漫游、大学生生活视频等系统,让学生深

39

入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由于《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一门操作性十分强的课程,在虚拟

实验室中课程组制作介绍各种多媒体创作工具使用方法的 Flash 动画,通过演示软件的各操

作步骤,增加演示的互动性,让学生能够直接在上面进行操作,并能及时反馈操作的正确性,

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通过原理、操作的演示,以及操作练习的互动性,让学生真

正参与到多媒体虚拟实验室,达到直观学原理、有效学操作的目的。

40

4-4 教学方法与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

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

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是继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省级精品课程之后针对我校艺

术学院、传播学院、法学院、高尔夫学院以及管理学院等所开设的第二门计算机课程。通过

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使其具备使用多媒体创作软件和相关多媒体硬件设备进

行多媒体创作的能力。

通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教学改革、教学研讨和教学实践,《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组

教师针对本课程知识点多、内容覆盖广、技术更新较快等特点,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实

践,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融合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为学生设计各种有特点的实验

任务,并引导学生将其完成。在指导中发现采用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对其给出恰当的引导,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事实证明该方法可很好

地体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的教育思想,成果突出,

并得到学校师生的认可,现课程覆盖范围由最初的一个学院发展为现在的 5 个学院。

任务驱动式为主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活动包括四个部分:前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

估。

一、前期分析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开设于第二学期,且面向文科类学院。由于此时学生已经具

备了相当的软件使用和网络应用能力,对多媒体所涵盖的知识报有浓厚的兴趣,适合运用任

务驱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

二、设计与实施

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资源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设计的好坏以及完善与否决定了实施的成败和最终的教学效果。为此,课程组从以下三个方

面进行考虑和建设:

(1)立体化的教学环境

由于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来自学校文科类学院的大一本科生,学生人数较多。为了

加强本课程的教学效果,除了在课堂进行教材内容讲授的以外,我们还在学校内部网和

Internet 上提供了课程教学网站(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该网站除了向学生提供

课程教学的相关资料和课程信息以外,还提供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便于学生在课后自主

学习,形成“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教学环境。

① 课堂教学

课题组在学习和研究多媒体领域内的相关知识同时,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

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电子教案。在讲授《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之前,各个

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院学生的专业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充和定制,针对各个专业的

41

不同发展方向和要求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加强和补充。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完善,本课程在

教学过程中已经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多媒体材料,形成核心一致但形式丰富的多媒

体课件群,在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② 实验教学

只有让学生动手,才会有成就感,进而才会对课程产生兴趣,学起来才会变得比较从容。

实验中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进行实验,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搜集和归纳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在

下一次课堂教学中及时进行总结和强调。形成课堂——实验——课堂的循环信息刺激,有利

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强化记忆。

③ 网络教学

我们已经建成了《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网站,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指导”、“电

子教案”、“习题自测”、“辅导答疑”以及“交流讨论”等栏目,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任何时刻从任何地点都可以访问到课程相关信息,并能够及时与教师或者同学进行讨论。

总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部分紧密结合,灵活运用,能有效地调动学

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刻地理解。同时,我们还注重开发学生的学习潜

能,对之“授人以渔”,通过在每一知识点都提出思考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掌

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良好。

(2)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另一重要环节,课堂组织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

的质量和效果。课程组非常注重课堂教学方法,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①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

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巨大动力,教师有义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程之初就必

须清楚地告诉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讲清不同学习对象的学习目的(这个目的因人而异)。

如:对于“多媒体音频技术”一章,可首先让同学讨论并思考:生活中常听的音乐是如何得

到的?有些什么格式?同一首歌,为什么听起来效果差别很大?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常听的

音乐中包含许多不知道的知识,学生的兴趣自然高涨,接下来介绍多媒体音频技术的相关知

识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事了。

②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注重节奏教学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内容的概念多,内容多,但是相当部分又是同学们经常接

触到的一些知识,我们在课程进度方面采用“慢快结合,有张有弛”的节奏。“慢”是为了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消化接收新概念;“快”是当讲授日常接触的概念时,使学生理清知识

强化记忆即可,避免让学生产生“我知道,没意思”的情绪,同时可以适当加快教学进度,

以便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③精心准备,激情授课,善用“形成性练习”,强调交互式教学

教学方法需要强调讲课的高度激情,以教师高昂的情绪感染学生。为避免满堂灌,我们

要求教师课前根据当次授课内容精心设计几个适当的形成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时候

提出,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提问,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和问题,与学生探

讨问题的解决,而非给出答案。这种交互式方式,学生非常乐于接受。

42

④巧设任务(案例),妙用分组讨论,突出探究式教学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要求理论与应用并重,并希望同学能够掌握常用的多媒体制

作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行创作。但是“知道下棋规则并不等于会下棋”,同样对于多媒体软件

而言,不是知道了各个工具和菜单的功能,就等于会使用,而是要灵活运用并能进行创作,

此时利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究,强化理解。如,在

讲授 Photoshop 的使用方法时,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若干案例,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制作方法,

并进行分组小组讨论,最后请学生上讲台做,或者学生说老师做。该方法,有助于加强学生

的注意力,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效果良好。

⑤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原理的应用

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用浅显的语言进行表述是教学方法的技巧。如在讲到颜色深度与颜色

数目的关系时,学生不易理解。但是如果从一位二进制数可以表示 0,1 两个数,两位二进

制数可以表示四个不同的数开始作为切入点,说明在计算机中不同的颜色用不同的数值进行

表示,颜色深度就是二进制数的位数,颜色的数目就是限定位数的二进制可以表示的不同数

据的数目时,学生就会很快理解他们的关系就是所谓的以二为底的指数关系,即二的颜色深

度次方就是颜色数目,学生即可得到强烈的感性认识。多从应用角度和生活常识以及学生已

有的知识出发形象生动地解释理论,可大大开拓学生的思维。

⑥以人为本,诚心与学生交朋友,推崇亲情教学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讲授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很多学生的家中刚刚买了

电脑或正在考虑购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什么品牌好?要注意哪些?如何选购多媒

体板卡?如何安装多媒体制作软件?此时,作为计算机的专业教师可以为其提出专业的参考

意见,把他们当作朋友给出建议,对于推动教学工作是非常有益的,这种“亲情式”教学手

段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积极承办相关竞赛,拓展第二课堂,提升应用能力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题组除了正常的课程教学以外,同时也承办了“全国文科类计

算机设计大赛”的组织和培训工作。文科类计算机设计大赛旨在提高文科类学生运用信息技

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本竞赛中的两个重要竞

赛内容“媒体制作设计”和“电子艺术设计”正好与《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

相辅相成,课题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并提供相应的指导,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学生的学

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参加竞赛,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将起到极大的提升作

用。

三、全方位考核,实验考核与考试考核并重

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实验及平时考核与最后的期末考试在总评的比重达 40:

60,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会做(会实践)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懂理论),不能有所偏废。

本课程的实验较多,对实验的考核采取做完一个评价一个的考核方式,以学校的网上课

程中心为基础进行,教师通过网络下达任务,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实验要求,做完实验后通过

网络提交实验报告或(和)实验作品,教师通过网络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学生通过网络

43

可及时查看评价结果。教师还可以选择优秀的实验报告或作品予以公布,以起到激励作用。

考试与实验的考察重点不同,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情况,教考分离,试卷全部采

用选择题的方式,可保证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广的覆盖面,学生填涂答题卡,使用机器阅卷,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教师批阅的主观误差。

实验考核与考试考核并重的方式,保证在考察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对其多媒体

技术基础概念掌握的情况进行了考察,这种考核方式带有一定的阶段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减轻期末学生的集中复习压力和教师的工作压力,学生和教师反应良好。经过长期的特别是

近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实验考核与考试考核并重的考核方式,非常适合《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这类理论和实践并重,但是理论覆盖面相对专业课程较散、广、浅,实验内容相对专业实验

内容较常用的课程。

总之,经过多年的努力,本课程已经形成了立体开展、综合应用教学方法、积极拓展教

学手段、全方位考核的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特色。

44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

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一、校外专家评价

钟玉琢: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技术专业委员

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学部主任。

评价(见图 14):王志强教授多年来从事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带领的教学团

队在“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上取得了多项成果。

探讨并提出分层次教学体系,针对不同教学对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计算机专业本

科生及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设置不同的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其课程之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

内容有明显差异,上述观点多次在全国教学研讨会上介绍,获得同行肯定和好评。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材有特点,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

此该课程学生连续两届参加全国(文科)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都获得好成绩:一等奖 1 次,

二等奖 3 次,三等奖 1 次。同时该教学团队还获得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 次,全国高

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1 次,二等奖 1 次。

该教学团队是年富力强、梯队合理、教学优秀的教学队伍,有一批具有博士学历的年青

教师从事这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与研究,使该课程建设能够保持活力和较高水平。

同意推荐“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

图 14

杨士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技术专业委员会

主任

评价(见图 15):深圳大学计算机系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多媒体技术与应

45

用”课程,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如下成果:

1.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多层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思路,建立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系列课

程,这些成果多次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相关的学术会议上发表并得到同行认可。

2.注意教材建设。课程组已出版三部教材,其中王志强主编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获“教

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称号。

3.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支持了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清晰,成果突出。本人认为该课程已达到精品课的水平。同意推

荐参评。

图 15

冯博琴: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 年首届全国教学名师,2002 年全国五一

劳动奖章,2001 年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评价(见图 16):《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是高等学校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计算

机应用基础》的后续课程,同样具有开设普遍、受益面广的特点。深圳大学从 2003 年就开始

开设该课程,是国内较早开设该课程的高校之一。近年来,深圳大学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

化改革,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和实验教学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

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新颖,教学效果良好。该课程包括声音制作、平面设计、动画

制作、影视合成、多媒体软件设计等多个方面。课程组老师在讲授过程中深入浅出,突出重

点、难点,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师生互动、气氛活跃,深受学生喜欢。并开发了该课程

教学网站,使学生能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主动获取知识。

(2)课程组成员非常重视教学研究,经常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例如在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上,王志强老师做了题为“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教

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专题报告。在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研会 06 学术年会,王志强老师

和李延红老师的论文分获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

(3)在教材建设方面,他们能够紧跟多媒体技术的新发展,适时更新自编的主教材和实验

46

教材。目前已编写多本课程相关的图书,其中王志强和李延红老师编写的《多媒体技术及应

用》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并获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编撰的教材总结了老

师们的科研成果和创新的教学理念,使本课程能够成为“精品课程”打下很好的基础。

(4)充分开展第二课堂,举行“深圳大学首届文科类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多项活动,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鉴于《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所取得的成绩,本人认为该课程已达到精品课程的水平,

特此推荐。

图 16

二、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

黄云森教授评价(见图 17):“我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开设该

课程早,已有一支师资力量雄厚、人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王志强、李延红、朱映映等老

师教学认真,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

课程组十分重视教学研究,教研课题多,教研成果突出,多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和教

学软件奖。

课程组也非常重视教材建设,重视教学内容的精选和不断更新,由课程组老师编写的《多

媒体技术与应用》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全国许多高校所采用,已先后印刷 6 次,

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课程组重视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应用了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成功地“用多媒体教

多媒体”,制作了水平较高的课件,有精彩的动画演示,建设了较丰富的教学资源。

该课程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开设的实验课突出实用性,学生兴趣很大,如音频与

视频制作、图形与图像处理、动画创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实验课并借助于学校课程网站,

实现包括实验的发布、提交、实验报告的批改等环节,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建设,是一门很有特色的、

全校受益的课程,同意推荐申报精品课程。”

47

图 17

李超龙教授评价(见图 18):“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深圳大学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

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该课程教学工作量大,覆盖面较广,每年选课人数近 1200 人。教学

督导组很重视该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执行情况与教学质量,经多次检查,对该课程的评价如下:

重视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组的每位教师都认真备课,课程内容娴熟,重点

难点突出,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该课程的授课方式独特新颖,深入浅出,启发式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重视课程建设。……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作

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了加强。学生通过

学习本门课程,具备了初步的动画制作、影视合成、三维造型、平面设计、多媒体软件设计

等方面的能力,已能满足一些实际工作的要求。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效果好,学生受益大,得到督导组专家的肯定。

该课程符合精品课程条件,特此推荐。”

图 18

48

三、校内学生评教指标

学生一直对《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组老师的总体评价较好,特别是近两年来,学生

对《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组老师的评价高于全学院其他老师的平均总评成绩以及各项评

教指标,如图 19 所示。

图 19

项目

评价指标

教学态度

教师责任感强,有教案或讲稿,不迟到、缺席,为人师表

教师热爱教学,上课精神饱满,仪表大方整洁

教师热爱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严格要求

教师教学认真负责,能认真批改作业和回答学生提问

教学内容

教师熟悉课程内容,讲授熟练,能合理掌握时间和有效安排教学

教师教学有系统性,概念准确,重、难点突出

教师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吸收本学科新成果,介绍科学发展动向,充实

教学内容。

教师注意将本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联系实际,列举恰当实例,

不照本宣科

教师能运用普通话教学,语言清晰有序,板书合理工整

教学方法

教法富有启发性,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恰当增加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

参与讨论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教师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与阅读材料,提供课外参考书目或相应材料

在必要情况下,教师能有效运用教学辅助手段或现代化手段

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间有效交流

通过教师教学,学生能掌握本课程重点,理解难点

通过教师教学,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教师教学,学生对本课程、学科的兴趣得到提高

49

四、学生评价实录

梁欣哲(2005013037,外国语学院)(见图 20):

我是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大三的学生梁欣哲。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我没

能顺利通过《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这门综合必修课程。当我接到成绩单的那一刻,我十分懊

悔自己当初没有认真去学习这门课程,于是我暗下决心在大三的时候重修这门课程,并且要

加倍努力来学习。来到大三下学期,我根据自己的专业课程情况,在选课的预选阶段选择了

王志强老师主讲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因为我知道自己不擅长电脑,我希望选择一

位能够将课程内容讲解细致和清楚的老师,当时我打算旁听同一时段不同老师说教的这门课

程。可是,当我在上了王老师的第一堂课后,我就觉得自己不需要再去试听其他老师的课程

了,因为王老师讲得非常好。自从上了王老师的课程后,我不再为自己不擅长电脑而自卑了,

我发现只要认真听课并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我也一样能够像老师那样做出好的实验成果。

我渐渐地对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这门课程开始感兴趣,不再像以前那样排斥它了。在课上,我

惊喜地发现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由王老师主编的,这让我更信服王老师所讲的内容。在大一

上这门课程的时候,我选择的是另外一位老师主讲的《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相比之下,我

认为王老师对课程内容的讲解更细致、更全面和更有条理。在王老师浅入深出、娓娓道来的

精彩讲解下,有很多我以前听不懂的知识点,我现在居然都弄懂了。王老师很注重多媒体技

术的应用,对每一个课后的实验,他都会认真、细致的讲解和演示,对于我们提出的任何问

题,他也是不厌其烦的耐心解释和指导。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曾多次和我们强调:“你

们要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可以多尝试用计算机来协助

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以此提高效率和质量。”除了书本上的内容,王老师还专门给我们补充

了一些如编程方面的知识,他希望我们能多学一些,拓宽知识面!在课下,王老师很平易近

人,他常常和我们交流,听取我们对课程的想法和建议,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互动,使得教学

效果达到最佳!总而言之,我非常喜欢上王老师的课。

图 20

50

黄宇湄(2007080134,07 传播 3 班)(见图 21):

课堂教学评价:上课生动,幽默,风格独特。相关的软件课程的例子丰富、有趣,能够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最重要的是钻研精神,在课堂上遇到不会的或操作失败,总会在下一次的课

上再次讲解或演示。实验教学评价:指导耐心细致,作业也足够多,让学生有充分练习的机

会。教学内容评价:内容总体不错,但理论过多,实践仍不够,有些内容显得冗余。收获和

体会:学习这门课程,对于传播学院的学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这门课上所学到的各种媒体

演示相信对我的专业有蛮大的帮助。建议和意见:希望有机会的话,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可

放在同一节课,边学边操作会更有益。

图 21 图 22

钟秋霞(2007030247,07 法学院 5 班)(见图 22):

李延红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内容很丰富,涵盖的范围广,除了课程的内容外,还拓展

了许多相关的知识,是一位很有责任心的老师,在课堂上,我学了很多,但最让我欣赏的是:

李老师从来不会提前下课。李老师很注重我们的动手能力,总是很细心,很详细地向我们介

绍实验的内容,方法及步骤,所以每次的实验我们都可以做得得心应手,一般都可以及时交

上实验报告。李老师的教材内容很详细,很丰富,即使不上课,只看她的课件,也能掌握课

程的 70%,涵盖的范围广,不仅在学习上,在技术上也很详细,她还经常教我们一些常识的

事情能让我们确实运用于生活中。我不会虚伪地说“上李老师的课,即使是不先前预习,也

不会感到吃力,她总能以一种让人易于接受的口吻向我们授予课程知识”。所以,这个学期,

我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学得还不错,也终于动手做实验了,还有的就是:我会向老师问问题咯,

求知欲增强了。

51

4-6 课堂录像(课程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本课程组计划对全部课程内容进行录像并上网。目前已完成 3 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录像。

详细情况如表 7 所示。

表 7 课程教学录像情况表

章节 章节名称 教学内容 主讲人 备注

第 1章 多媒体技术概论 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多媒体系统的

组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 王志强 已上网

第 2章 数字音频技术

数字音频基础、音频压缩标准、声

卡与音箱

MIDI 与音乐合成、音频处理软件

Audition CS3、光存储技术

第 3 章 图形与图像处理

彩色空间表示与转换、数字图像基

础、静止图像压缩标准 李延红 已上网

扫描仪与数码相机、图像光盘制作

图像处理软件 Photoshop CS3

第 4 章 计算机动画技术

计算机动画概述、计算机动画系统

计算机动画的设计方法

矢量动画制作软件 Flash CS3

第 5 章 数字视频技术

数字视频基础、运动图像压缩标准 杜文峰 已上网

摄像头与数字摄像机

视频编辑软件 Premiere

VCD/DVD 制作系统

第 6 章 多媒体著作工具

多媒体著作工具概述

多媒体著作工具 Authorware

多媒体网页制作工具 Dreamweaver

第 7 章 多媒体软件开发

技术

多媒体软件工程概述、多媒体软件

开发实例

52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限 200 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一、率先提出分层次的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思路,建立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多媒体技术

系列课程,即多媒体技术及应用(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

和多媒体系统(计算机专业研究生)。

二、《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内容符合工程应用和社会需求,除学习多媒体的基

本概念和硬件设备外,主要讲授从各种媒体创作到多媒体应用软件制作所需用到的几乎全部

软件,为学生开发多媒体应用软件提供一种全方位解决方案。

三、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引入 CDIO(做中学)教学理念与 RPG(角色扮演游戏)实践

考核模式。学生可以自主把握学习过程,自主挑战各种学习任务,争取想要的课程成绩。

注:已在“计算机教育”杂志上发表“基于 CDIO 理念的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

改革”(2009.06)和“基于 RPG 模式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实践”(2009.08)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曾多次在全国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讨会

上作专题报告,得到同行代表的认可和热烈交流。由于我们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实验,编写

的教材《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很受读者的欢迎,得到包括北京大学、华南

理工大学和同济大学等教师的赞许和使用。同时该教材的第 2 版被教育部列入“十一五”国

家级规划教材,因此可以说本门课程的教学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5-3 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①根据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本课程的教学网站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②多媒体应用系统综合设计实验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53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一、建设目标与步骤

本课程建设目标是将本课程建设成国家精品课程,让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能够为

全国的读者共享,课程网站能够成为高校同类课程的交流园地。实现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并

存互补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和不同程度的学生需求。

二、课程资源与上网计划

经过课程组多年的教学积累和研究积累,课题组已经积累了大量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

和教研资源,便于后期教学工作的展开和教学效果的改进。

已有的课程资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①目前已经撰写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材 3 本,其中《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被选为“十

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②培养了一系列从事《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的青年教师,做到中年、青年为主

的教学团队。

③针对不同教学类型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形成了一系列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考核方式。

④形成了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课程教学电子教案和习题库,以及各种类型对象的实验指

导。

⑤已完成部分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录像,便于学生课外自学。

⑥购买和制作了一系列多媒体创作工具介绍和使用讲解视频,便于学生掌握工具使用。

⑦收集了大量优秀学生作品,涵盖《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各个章节和工具。

⑧积累了 2 次举办深圳大学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的经验,并且有参加全国文科类计算机

设计大赛的参赛经验,获得全国一等奖 1 个和二等奖 3 个、三等奖 1 个和集体精神文明奖 1

个。

⑨与我校各兄弟院系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培养关系,针对各个学院的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

设计了一系列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分明。

⑩积累了大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积累了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回答结果,形

成知识百问。

课程资源目前已上网的有: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电子教案、习题自测、实验指导、模

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参考文献目录、主讲教师教学录像、学生作品、获奖作品展示,以及课

程重点、难点内容的解析。

后续上网计划包括:本课堂教学的全程录像、知识百问、在线测试、系列课程的其他课

程内容。

54

三、课程建设规划

针对新时期学生信息素养不断提高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在本课程中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

应用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方式,分层次、多途径地提高教学整体性优势。

与此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学生实践内容与企业需求的结合程度,以企业需求和就业导向

为指导,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多媒体创作工具的使用,增强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本课程其余课堂录像内容预计在 3 年内全部录制完成并上网。课程录像摄制计划如表 8

所示。

表 8 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章节 章节名称 预计上网教学内容 主讲人 年份

第 2章 多媒体音频技术

数字音频基础、音频压缩标准、声

卡与音箱 王志强 2011

MIDI 与音乐合成、音频处理软件

Audition、光存储技术 李坚强 2011

第 3 章 图形与图像处理 扫描仪与数码相机、图像光盘制作 傅向华 2010

图像处理软件 Photoshop 李延红 2010

第 4 章 计算机动画技术

计算机动画概述、计算机动画系统 王志强 2010

计算机动画的设计方法 杜智华 2010

矢量动画制作软件 Flash 杜文峰 2010

第 5 章 多媒体视频技术

摄像头与数字摄像机 傅向华 2011

视频编辑软件 Premiere 杜智华 2011

VCD/DVD 制作系统 李坚强 2011

第 6 章 多媒体著作工具

多媒体著作工具概述 王志强 2012

基于图标的多媒体著作工具

Authorware 李延红 2012

多媒体网页制作工具 Dreamweaver 杜文峰 2012

第 7 章 多媒体应用系统 多媒体软件开发技术、多媒体软件

开发实例 杜文峰 2012

55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网址链接

一、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1)课程公告(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kcgg.html)

2)课程简介(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kcjj.html)

3)教学大纲(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jxdg.html)

4)实践大纲(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sydg.html)

5)教学进度表(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jxjdb.html)

6)任课教师介绍(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zjjs.html)

7)电子教案(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dzja.html)

8)实践指导(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sjzd.html)

9)辅助学习系统(学校内网)(http://webcc.szu.edu.cn)

10)师生交流系统(学校内网)(http://webcc.szu.edu.cn)

11)习题自测(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xtzc.html)

12)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mnsj.html)

13)文献资料(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wxzl.html)

14)主讲教师录像(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ktsl.html)

15)学生作品(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xszp.html)

二、课程网站的网址链接

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一、模拟试卷 1、2 网址链接

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mnsj.html

二、模拟试卷 1、2 参考答案

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ckda.html

56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7-1 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实施情况及效果

精品课程是近年来深圳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精

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将本科生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列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和构建特

区窗口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新体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

我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制度保障

根据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办学现状,我校制定了《深圳大学

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进一步规范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措

施,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确保建设质量。

二、人员和技术保障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已组成了一支精品课程技术支持小组,指派专人维护精品课程服

务器,对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网页和多媒体制作等方面进行高水平技术支持。

三、经费保障

为了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学校给予了课程建设经费支持。为鼓励教师积极投

身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学校对每门精品课程都给予经费的支持以及政策的支持。例如,省级

精品课程给予十万元建设经费,五万元奖金;校级精品课程给予五万元建设经费,一万元奖

金;校级精品扶持课程给予三万元建设经费,建设经费采取分期拔款的方式下发。今后,仍

会加大经费的支持力度。《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已经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如图 23 所示为学

校给予该课程建设的项目经费卡。

图 23

四、加强精品课程的管理

学校建立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采取一年一次的中期检查的方式,全面

了解精品课程和精品扶持课程建设进展情况,中期检查合格的课程方可拔后续经费;检查不

合格不予划拔后续经费,并限其整改,确保精品课程建设质量。

57

五、大力支持精品课程

近几年我校在打造精品课程、强化教学质量方面有了很大进步。目前,学校已建有 2 门

国家级精品课程,9 门省级精品课程和 45 门校级精品课程。学校教务处长期以来不断加大精

品课程建设的投入,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大力扶持精品课程,具体措施如图 24 所示

的文件。

图 24

7-2 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措施

学校非常重视本课程的建设问题,积极指导帮助协调本课程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

在课程录像、网站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例如:

①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学校以教学副校长牵头,成立了由教务处、网管中心、

高教研究所和系部负责人参加的校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定期检查课程建设情况,及时请

专家具体指导。对全校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已评出的课程进行管理。

②搭建优秀的建设平台。指定校影视中心,用最好的设备并搭建最好的平台、配备最好

的摄制和制作梯队为本课程的建设服务。

③加强课程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质量跟踪和中期管理,促进精品课程更进一

步丰富完善,保证后续建设的跟进。教务处每学期都对精品课程进行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

时解决,确保了本课程质量的逐步提升。

④健全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在精品课程中设立单项奖,如“最佳教学奖”、“最佳录

像奖”、“最佳多媒体制作奖”、“最佳网页奖”等,充分调动每一位精品课程成员的建设

积极性。

58

⑤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名师示范公开课的学习和教学观摩活动。学

校于 2010 年正式推行“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提升计划”,采取申报立项、按项目资助、

结项考核的方式进行。本课程组已有多名青年教师申报了该项目并获得了资助。

⑥保障建设的长期性。校学生处,学生勤工俭学办公室批准设立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勤工

俭学岗位,以确保本课程网站建设的长期性、实时性和延续性。

本课程组为了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课程发展,特制订了以下激励措施。

①奖励公开发表(应有刊号或书号)与本课程相关的教研论文。

②对教研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获单项奖,或在省级以上教学会议作专题发言的 3

种教研论文进行追加奖励:。

③发表教研论文的版面费给予报销,鼓励支持参加教学会议。

59

8. 说明栏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网站的访问路径为: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

欢迎访问并提宝贵意见!

60

附 录

一、教研项目 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jxyj3.html

[1] 王志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广东省教育厅,2009

[2] 王志强,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第三批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5

[3] 文振焜,网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专题学习网站,广东省教育厅 151 工程项目,2005

[4] 王志强,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软件开发,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全国高等

学校研究中心“21 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计划”立项课题,2000

[5] 王志强,微机原理及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广东省高教厅,1999

[6] 王志强,基于 CDIO 理念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深圳大学重点项

目,2009

[7] 朱泽轩,国外著名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本科培养特色的研究,深圳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2009

[8] 李坚强,嵌入式机器人平台实现,深圳大学教研项目,2009

[9] 傅向华,普及型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教学探索,深圳大学教研项目,2008

[10] 杜文峰,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验平台建设,深圳大学教研项目,2008

[11] 王志强,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深圳大学教研项目,2006

[12] 傅向华,图形变换动画表示设计性实验,深圳大学教研项目,2006

[13] 蔡 平,基于 WEB 的多媒体网络课程开发范例,深圳大学教研项目,2001

[14] 王志强,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总体设计与实践,深圳大学教研项目,1999

二、教研论文 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jxyj2.html

[15] 王志强,基于 CDIO 理念的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计算机教育,2009.06

[16] 王志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及其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08.08

[17] 杜文峰,基于 RPG 模式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实践,计算机教育,2008.06

[18] 傅向华,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计算机教育,2008.05

[19] 李坚强,基于 CDIO 模式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与探讨,计算机教育,2010.06

[20] 王志强,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讨会论文

集,2007.09

[21] 傅向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平台构建的探索与实践,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

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09

[22] 王志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

究会 2006 年会学术论文集,2006.11

[23] 王志强,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的知识结构与特色分析,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2006.11

[24] 文振焜,多媒体远程教学平台网站研究,高等教育创新与探索,2006.11

[25] 朱映映,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与研究,计算机教育,2006.08

[26] 李延红,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中的应用初探,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

基础教育研究会 2006 年会学术论文集,2006.07

[27] 王志强,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

61

文集,2005.10

[28] 王志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2005.10

[29] 王志强,软件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增

[30] 王志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

2004 年会学术论文集,2004.07

[31] 王志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大学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2002.05

[32] 王志强,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新型教学模式,2002 中国现代教育论坛,2002.03

[33] 王志强,基于 Web 的智能辅助教学系统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 增刊

[34] 蔡 平,多媒体教学网站的设计与构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增刊

[35] 王志强,计算机基本教学语言----Visual Basic,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增刊

[36] 王志强,网上多媒体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 2001 年

年会暨现代远程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1.10

[37] 王志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2001 中国现代教育论坛,

2001.03

[38] 王志强,基于 Windows 平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国电化教育,1999.03

三、教材 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jxcg.html

[39] 王志强;李延红,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04

[40] 王志强;蔡平,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03

[41] 王志强等,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与制作,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03

[42] 王志强等,计算机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08

[43] 王志强等,计算机导论实验指导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08

[44] 王志强等,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45] 王志强等,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题解与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46] 黄云森;陈柏荣;王志强,计算机基础教程(Windows 98 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04

[47] 黄云森;陈柏荣;王志强,计算机基础教程(Windows 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09

[48] 黄云森;陈柏荣;王志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培训教程(中级),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04

四、获奖证书 http://csse.szu.edu.cn/multimedia/hjzp.html

[49] 王志强;蔡平等,基于网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广东省教

学成果二等奖,2005

[50] 陈柏荣;王志强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与实践,广东省教

学成果二等奖,1997

[51] 王志强;蔡平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软件(网络版),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高教

组网络优秀奖,2002

[52] 王志强等,《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

研究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6

[53] 李延红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中的应用初探,全国高等学校

62

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06

[54] 王志强等,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国现代教育论坛编委会优秀论文一等

奖,2002

[55] 王志强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中国现代教育论坛编委会优

秀论文一等奖,2001

[56] 王志强(指导教师),福牛系列,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2009

[57] 杜文峰(指导教师),四年一瞬,首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2008

[58] 傅向华(指导教师),奥运海报,首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2008

[59] 傅向华(指导教师),奥运系列海报,广东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艺术作品

类非专业组二等奖,2008

五、其他

[60] 王志强被聘任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任期 2009-2012

年)

[61] 王志强当选为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任期 2008-2012

年),兼学术委员会委员

[62] 王志强被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文史哲法教类分委员会

委员(任期 2008-2011 年)

[63] 王志强于 2007 年当选为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工专业委员会委员

[64] 王志强于 2007 年当选为中国计算机学会 Petri 网专业委员会委员

[65] 王志强于 2007 年当选为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