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2014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5 11

2014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jwc.cczu.edu.cnjwc.cczu.edu.cn/.../a670bcd4-b508-4b72-8bbf-d1cc78b0201e.pdf自然科学基金立项40 项,其中国家重点项目2 项,项目质量和级别显著提升;

  • Upload
    others

  • View
    3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2014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5年 11月

目 录

一、2014 年学校发展概况 ............................................. 1

二、2014 年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 2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 2

(二)本科专业设置及学科门类情况 ................................ 2

(三)学生情况 .................................................. 2

1.在校生情况及生师比......................................... 2

2.本科生生源质量及提高生源质量的措施......................... 3

3.2014年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及实际报到率 ...................... 3

4.转专业的本科生数量及其年级分布............................. 5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5

(一)教师情况 .................................................. 5

1.师资队伍结构............................................... 5

2.兼职教师情况............................................... 6

3.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6

4.2014年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 6

(二)教学条件 .................................................. 7

1.学科建设................................................... 7

2.教学经费................................................... 8

3.土地和房屋................................................. 8

4.教学科研仪器装备........................................... 8

5.图书资源................................................... 9

6.体育场馆.................................................. 10

7.产学研合作平台............................................ 10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10

(一)教学建设 ................................................. 10

1.专业建设.................................................. 10

2.课程、课堂教学规模及教材建设.............................. 11

3.实践教学建设.............................................. 11

4.教育信息化................................................ 13

5.教学研究.................................................. 13

6.学生国际交流.............................................. 14

7.学生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 15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16

1. 深入进行“跟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6

2.“3+2”、“3+4”培养模式进展................................ 18

3.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19

五、质量保障体系................................................... 19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 19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 20

(三)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情况 ..................................... 20

(四)日常监控与运行情况 ....................................... 21

(五)校内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情况 ............................... 21

六、学生学习效果................................................... 21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 21

1.调查方法.................................................. 21

2.调查结果.................................................. 22

(二)应届毕业生毕业率及学位授予率 ............................. 23

(三)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 23

(四)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 24

(五)攻读研究生情况 ........................................... 24

(六)毕业生创业情况 ........................................... 25

(七)校园文化活动及获奖情况 ................................... 25

(八)大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 26

七、学校特色及本科教学持续改进方向................................. 26

(一)学校特色与经验 ........................................... 26

(二)本科教学持续改进方向 ..................................... 27

1.课程及考核方式改革仍需继续推进............................ 27

2.内涵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仍有较大空间........................ 27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7

1

常州大学 2014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常州大学历经三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为主、

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以“产学研”结合为鲜明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以建

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为目标,构建内涵式发展体系,彰显办

学特色,提升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教学品质与教育质量。

一、2014 年学校发展概况

2014 年,学校以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为根本目的,积极构建“一体两翼”的发

展路径,推进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人才培养理念日渐清晰,教学管理服务水

平不断提高。在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最新排名结果中, 学校继续保持教学

研究 I 办学类型,综合排名由 277 位上升到 263 位,教师学术水平排名从 166 位

提高到 148 位。邵辉教授荣获 2014 年“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石油石化安全人才

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学科

建设上,本年度学校新增 3 个本科专业和 3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获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40 项,其中国家重点项目 2 项,项目质量和级别显著提升;

获科技部项目 3 项;全年科研到款实现 1.56 亿元;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10

项,实现了在艺术学科和教育学科领域零的突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6 项。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斩获金奖,取得了该项赛

事获奖级别的历史突破。

2014 年学校大力推进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对外

交流中实现了全面丰收,学校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战略在学校 协调在部门 办

学在学院”的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继续深化,智慧校园建设初见成效,怀德学院迁

址靖江办学迎来首批新生,对外合作交流工作呈现新局面。华罗庚学院、史良法

学院和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传承了名人名家的学术精神和人文情怀;谢克昌院士

和陈勇院士加盟常州大学,实现了人才队伍建设由高原型向高原高峰型转变;虚

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伏科学与技

术实验室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材料学院获批“国家级材料科学与工

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使得学校国家级实验平台实现了质的飞跃;“先进催化与

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获得省级立项;学校获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基地”,获得江苏省第 13 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5 项;学校进入教育部第七

批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名单。

同时,2014 年学校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教育宣传工

作先进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全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科

2

协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节能工作先进院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2014 年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为目的,秉承持续改进

的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能力建设为抓手,强化办学特色,注重创新发展,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学校深化“跟进式教育”育人新模式,全面践行“教学跟进、教育跟进、管

理跟进、活动跟进、服务跟进”,全面推动“跟进式教育”理念下本科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持续进行“跟进式教育”理念下课程和教学方法体系改革,不断完善

“跟进式教育”理念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着力构建契合学生和社会需求的多元

化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奋力争创“学在常大”的美誉。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立足江苏,面向地方,服务行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专业

素养、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及学科门类情况

学校根据办学定位,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构建“主干的理工

科、精干的文科”和服务石油石化新能源行业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截止 2014

年,学校拥有 1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42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 个工程领域和 1 个艺术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授予

点,其中 2014 年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 3 个。有 65 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

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以及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

其中,工学涵盖 38 个本科专业,约占 58%;理学涵盖 3 个本科专业,约占 5%;

管理学涵盖 8 个本科专业,约占 12%;文学专业 4 个,约占 6%;艺术学专业 5

个,约占 7%;经济学与法学专业各两个,各约占 3%;医学、农学、教育学专

业各 1 个,各约占 2%。

(三)学生情况

1.在校生情况及生师比

2014 年末,全校共有全日制本科生 12810 人(不含独立学院),研究生 1519

人。全年录取新生 3551 名,其中硕士研究生 496 人、博士研究生 2 人,本科一

批 834 人,本科二批 2219 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 89.40%。

生师比为 17.78:1 。

3

2.本科生生源质量及提高生源质量的措施

2014 年,学校在全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共招收本科生 3340 人,其中在

18 个省市投放 17 个本一专业进行招生。本一招生地区在 2013 年的基础上新增

内蒙古、吉林、陕西、甘肃和宁夏五个省份,本一招生计划规模达到 878名,较

2013年增加 160名,其中外省投放规模达 526名,较 2013年增加 149名。艺术

类校考继续扩大规模,在全国 8个省份组织了艺术类校考,共投放了 145名招生

计划(9668名考生报考,较 2013年增加了 2408名),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社会影

响力和美誉度。

学校艺术类一次性平行志愿录取率为 100%,最高分为 507分。今年学校外

省生源质量再次得到提升。在内蒙古、黑龙江、安徽、山东、贵州和重庆 6个省

市本一批次一次性志愿录取率为 100%,尤为突出的在安徽省理科录取最低分超

出控制线 35分,文科超 18分。本二批次中有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浙

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

云南等省份文理科均高于省控线 20分以上录取。

3.2014 年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及实际报到率

2014 年,各本科招生专业总数、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及实际报到率见表 1。

表 1 2014 年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及实际报到率统计表

序号 专业名称 录取人数 报到人数 报到率%

1 国际经济与贸易 75 75 100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生源质量

为进一步拓展招生宣传方式,提高生源质量,学校积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

道,进行立体式宣传,使招生宣传产生最大影响力,谋求最佳效果,进一步提升学校知

名度。

今年除继续通过《扬子晚报》、《常州日报》、省考试院《江苏招生考试报》以及《中

国独立学院在线》、《江苏招生网》、常大微博等新闻媒体,还增加了《360 教育在线》、

《2014 年宁夏报考普通高等院校填报志愿指南》、常大微信微博等新闻媒介,全方位宣

传我校招生情况。参加扬子晚报、省招就中心,以及各地区招办组织举办的各类咨询会

50 余场,进一步提升了我校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今年继续做好 20 部招生热线咨

询电话的接听工作,通过公开报名选拔数名优秀师生作为接听咨询热线志愿者,经系统

培训后上岗解答考生关于报考我校的各类问题。

4

2 会计学 57 57 100

3 市场营销 40 38 95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61 56 91.8

5 工商管理 36 35 97.2

6 物流管理 74 74 100

7 人力资源管理 72 71 98.6

8 金融学 30 29 96.7

9 财务管理 30 29 96.7

10 法学(经济法) 30 30 100

11 法学(律师实务) 32 31 96.9

12 社会工作 66 63 95.5

13 英语(只招英语考生) 51 51 100

14 日语 25 25 100

15 西班牙语 50 50 100

16 化学工程与工艺 139 137 98.6

17 应用化学 102 100 98

18 食品质量与安全 32 32 100

19 能源化学工程 64 63 98.4

20 制药工程 120 117 97.5

21 生物工程 36 33 91.7

22 药学 32 31 96.9

23 护理学 69 67 97.1

24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89 87 97.8

2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64 63 98.4

26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5 33 94.3

27 机械电子工程 64 63 98.4

28 车辆工程 30 30 100

29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34 34 100

3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4 34 100

31 能源与动力工程 64 64 100

32 油气储运工程 95 94 98.9

33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32 32 100

34 石油工程 60 58 96.7

35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14 111 97.4

36 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 59 58 98.3

37 金属材料工程 64 63 98.4

38 材料化学 62 60 96.8

39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33 32 97

40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69 68 98.6

41 安全工程 64 63 98.4

42 环境工程 65 65 100

43 土木工程 60 60 100

44 工程管理 34 33 97.1

4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培养) 66 63 95.5

5

46 自动化 64 62 96.9

47 电子信息工程 82 80 97.6

48 软件工程(嵌入式培养) 36 35 97.2

49 物联网工程 32 31 96.9

50 信息与计算科学 64 61 95.3

51 数学与应用数学 32 30 93.8

52 电子科学与技术 64 63 98.4

53 园林 32 32 100

54 产品设计 65 64 98.5

55 视觉传达设计 35 35 100

56 环境设计(景观设计) 34 34 100

57 环境设计(室内设计) 35 35 100

58 美术学 33 33 100

59 休闲体育 85 85 100

60 汉语言文学 32 31 96.9

4.转专业的本科生数量及其年级分布

2014 年,学校共有 47 名 2013 级本科生转专业。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教师情况

1.师资队伍结构

截止到 2014 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 937 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 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

人选 2 人,国家中组织部“千人计划”人选 2 人,其中“外专千人”1 人,教育

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 人,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

委员会委员 2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2 人,获“全国优秀教师”、“全

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3 人;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40 人,其中中青年首席科学家 1 人、中青年领

军人才 7 人、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45 人,江苏特聘教授 4 人,江苏省“双创

计划”人才 5 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0 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

技创新团队 5 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26 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70 人。在《中国

大学评价》中,2014 年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列全国本科院校第 148 位。

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教师 171 人,副高级职称教师 246 人,高级职称

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44.5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

91.04%,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423 人,占 45.14%。专任教师中,最高学位

在外校获得的比例达 97.54%。学校注重梯队建设,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6

其中,45 岁及以下教师 667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71.18%。专任教师“职称-

学历-学缘分布情况”见表 2,专任教师“职称-年龄”情况见表 3。

表 2 专任教师“职称-学历-学缘”情况表

职 称 博士学位 硕士学位 外校毕业

总 计 人数 比例%

正高级 116 28 164 95.91% 171

副高级 118 98 242 98.37% 246

中、初级 189 307 508 97.69% 520

总计 423 433 914 97.55% 937

表 3 专任教师“职称-年龄”情况表

职 称 30 岁及以下 31-45 岁 46 岁及以上 合 计

正高级 0 27 144 171

副高级 0 148 98 246

中、初级 56 436 28 520

总计 56 611 270 937

30 岁统计口径为:1986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的,46 岁统计口径为 1969 年 12 月 30 日

以前的。专任教师统计截止时间为 2014 年 12 月。

2.兼职教师情况

2014 年,除专任教师外,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新增两院院士 2 名、外

籍教授 9 名,兼职教授 10 名。

3.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2014 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课程 3197 门次,其中教授、副教授分别为本科

生开课 573 门次和 1014 门次,分别占总数的 17.92%和 31.72%,共计占 53.99%;

为本科生授课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为 123 人,占教授人数的 97.62%;为本科

生授课的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为 199 人,占副教授人数的 88.05%。

4.2014 年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2014 年,学校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 人;1 人荣获“全国

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 人增列“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外专千人);2 人获得“江

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1 个团队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

科技创新团队、5 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7 人入选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 人入选“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

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7 人申请到“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

2014 年学校共引进教师 47 人,其中教授 4 人,博士 38 人,20 人为海外留

学回国高层次人才。

7

实施四大工程 提升师资水平

2014年学校通过学术能力提升工程、国际化视野拓展工程、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工程

以及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四大工程”建设,共选送 8名教师攻读博士后,15名教

师攻读博士学位,54名教师到国外进行为期 3-12月的研修、访学。另外,通过“教授

博士柔性进企业”、“青年教师到知名企业锻炼”等项目,选派了 46名教师深入企业锻

炼学习。

5.具有三个月以上境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

2014 年具有 3 个月以上境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数量为 54 人,占专任教师

的 6.3 %,具体情况见表 4。

表 4 教师三个月海外访学情况表

西

西

数 19 6 7 3 2 1 1 2 1 1 4 1 1 3 2

(二)教学条件

1.学科建设

学校以石化行业为基础的学科与科研工作得到了行业内外的大力支持。近年

学校与石化企业科技攻关合作中产生的重大成果屡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

国家级科技发明奖,围绕石油化工支柱产业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油气储运工

程学科、环境科学学科、材料学学科已经成为在行业内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群。

目前,学校建成了化工过程机械、应用化学(精细化工)2 个部级重点学科,

化学工艺、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油气储运工程 4 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成精细

石油化工和油气储运工程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油气井口装备工程中心、

江苏省特种工程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兽用抗寄生虫药物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江苏省工业自动化热工仪表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等 4 个省级工程中心。

2014 年,顺利完成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立项学科的验收。新能源材

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学科都获得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

期项目立项。

8

2.教学经费

2014 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投入为 4921.15 万元,其中实习经费 99.93

万元,实验经费 408.59 万元。本科教学经费总额及生均情况见表 5、表 6。

表 5 2014年本科教学经费情况表

项目

公共财政拨款资金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

总额

其中:商品和服务支

其中:其他资本性支出

总额 其中:本科实验经费

其中:本科实习经费

金额

(万元) 21003.26 351.2 3068 1615.48 4132.12 408.59 99.93

表 6 2014年生均本科教学经费情况

项目 生均公共财

政拨款资金

生均本科教学经费

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占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

和的比例 总额

其中:生

均 本 科

实 验 经

其中:生

均本科实

习经费

金额

(元) 15973.28 3142.54 310.74 76 14.45%

备注: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包括:日常运行支出+实践教学支出+学生活动经费支出

专项支出包括: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其他教学、教师培训专项

3.土地和房屋

学校现有武进、白云两个校区,占地面积 1500 亩(合 100 万平方米),总

办学建筑面积约 54.83 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约 28.45 万平方米,生

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 19.87 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中教室面积 64,842 平方

米、实验室面积 84,071 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44,279 平方米,生均实验室

面积(含怀德学院)5.87 平方米。

4. 教学科研仪器装备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越,一贯重视教学、科研的内涵建设,每年

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装备的购置和更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

习条件。至 2014 年底,学校拥有固定资产总值 14.69 亿,生均固定资产价值 9.38

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 3.22 亿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

值 3978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2.06 万元, 是教育部规定的生均教学科

研仪器设备值的 4 倍。2014 年学校通过自筹经费投入、中央与地方共建投入、

省财政优势学科投入、人才引进配套专项投入、科研经费投入等渠道建设化学工

9

程与工艺、高分子、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药学、

制药、安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石油

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管理与会计、金融、

国贸、法学、园林、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美术学、外国语、休

闲体育等专业教学平台,建设了化工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

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平台,建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

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工业催化与分离学科、机械表面工程研究中心、石油

工程学院基础测试、艺术学院设计艺术、环境安全测试、环境材料与资源再生测

试等科研平台。

5.图书资源

截止 2014 年底,图书馆订购和自建了中国学术期刊、万方数据、维普超星

和 Science Direct、Spring Link、Ebsco、Scifinder Scholar(CA)、EI、Web of Science

等中外文数据库 50 多个。具体数据见表 7。

表 7 2014 年图书馆数据一览表

类别 数量

纸质文献(册)

中外文纸质图书总量(册) 1541866

生均纸质图书(册) 92.53

当年新增纸质图书(册) 50242

中外文纸质期刊(种/份) 715/1010

纸质图书外借量(册次) 122985

电子文献

中外文电子图书(册) 960821

生均电子图书(册) 58.8

中外文文电子期刊(种) 59000

电子资源使用次数(次) 6836054

全文下载量(篇) 1697312

图书馆在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地方的经济建设

与文化建设。2014 年,常州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成功申报并获批教育部部级科

技查新工作站,全年共为常州大学以及常州地方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 140 多个

项目的科技查新和咨询任务,为他们在课题立项、成果申报、专利申请等方面提

供了帮助。图书馆还设立了常州地方文化特色馆等特色馆藏。通过在媒体的介绍

宣传,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积极参与,纷纷向图书馆无偿捐赠家谱、作品、图书等

10

反应常州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地方特色馆藏,全年共接收各类捐赠图

书 980 多册。

6.体育场馆

学校共有 400 米标准田径场 2 片;综合体育馆 1 座,游泳馆 1 座,训练馆 2

座,体育馆总建筑面积约 21000 平方米;拥有室外篮球场 39 片,塑胶排球场 6

片,塑胶网球场 5 片,乒乓球房 2 个,室内塑胶羽毛球场地 11 片,健美操房、瑜

伽房、武术房、跆拳道房、健身房等其他场地约 15 个。

7.产学研合作平台

2014 年产学研平台建设全面突破。获批第二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

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科技部科技服务业载体建设项目 1 个,

获批校企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个;成立常州大学西太湖大学科技园,常

州大学城镇矿山研究院;与地方政府共建了常州大学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赣榆分

中心、淮安分中心,常州大学海安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心,常州大学溧阳知识产

权服务中心;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 363 个;申报江苏省产学研

前瞻项目 39 项,获批 33 项,获批经费 720 万元,立项率为 84.6%,位居全省高

校第一位,立项数位居全省高校第二位。截止到 2014 年底,我校累计拥有江苏

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2 个,校企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18 个,在溧阳、海安、

镇江、常熟、赣榆、淮安和克拉玛依等地建立技术转移分中心 7 个,校企联合研

发中心 28 个,产学研基地 256 个,校企联盟 288 个,与 30 多个县区级以上政府,

40 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建设

1.专业建设

学校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及

时调整专业结构布局,注重新增专业的内涵建设,促进各专业协调发展。截止

2014 年底,学校有 3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 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

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 个省级品牌专业,7 个省级特色专业,7 个省

级重点专业类。

2014 年,针对专业发展状况,学校继续将专业建设相关工作作为工作重点,

围绕专业内涵建设进行改革,主要包括:(1)深化专业负责人制度,全面做好专

11

业内涵建设;(2)完善校内专业评估制度,建立专业发展状态数据库;(3)推动

有条件的工科专业接受专业认证,安全工程、制药工程两个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

育专业认证。

2.课程、课堂教学规模及教材建设

2014 年学校共开设 1205 门课程,其中双语教学课程有 48 门。选修课学分

占总学分的 28.42%,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 12.62%。

学校的课堂教学规模设置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兼顾学生学习需要和办学

效益。目前,学校理工类课程课堂规模平均为 76 人,人文类课程课堂规模平均

为 78 人。

2014 年,《物理实验(第二版)》、《化工原理实验》、《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

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物理实验(第二版)》、《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第 2 版)》、

《系统安全工程》3 本教材入选 2014 年省重点教材立项建设项目。《太阳能电池

材料》等 19 本教材获得校级立项资助,本年度共出版自编教材 35 本。

3.实践教学建设

(1)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

学校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工作,截止 2014 年,已经建有 2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

中心(现代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 个国家级大学

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常州大学--中国石化集团华东石油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3 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示范中心。学校梳理了校级实验室,重新建制校

级实验中心 24 个。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运行稳定,为多学科创新活动的

协同合作提供了平台,不断促进科技创新与艺术创新。

12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以大工程观为引领,以化工企业的过程环节为纽带,虚

实结合,化工单元装置校内建设,以“实”为主,以“虚”为辅;全流程生产装置校外

建设,以“实”为主,校内建设以“虚”为主。自主开发了甲醇合成与精制 3D 仿真软

件,拥有常减压(3D 版)、单元仿真以及城市污水处理仿真等近三十套软件,拥有 9 套

网上 3D 虚拟实验室。

中心面向全校 8 个大化工类本科专业开设了 5 门仿真课程,为 25 门课程提供教学

资源,年完成约 50000 总教学人时数。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常州工程职业

技术学院等兄弟学校每年组织近 500 人来中心仿真实习。中心连续三年接待企业培训,

江苏省暑期高职化工类教师培训等项目。

(2)实习基地

学校在继续与石化行业的深度合作,并加强文科实习基地建设,增加资金投

入、加大建设力度,按照每个专业建立 5 个以上校外实习基地的原则,建成了如:

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中国南车戚墅堰

机车工艺研究所、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常发集团、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常州

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等 201 个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了实习的需要。

(3)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利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学抄袭检测系统对毕业设计进行检测,要

求学院指定负责人进行论文检测工作,细化了工作分工。每篇毕业设计(论文)

有两次检测机会,既促进了论文原创,也避免检测系统成为试错工具。提高答辩

质量,对论文答辩评审表进行改进,细化了部分评审要求,并随机巡视答辩现场,

保证答辩过程组织有序。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抽检与评优工作。抽检工作由教

务处随机抽取毕业设计(论文),送专家评审,将评审意见向有关学院及指导教

师反馈;评优工作是在学院推荐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专家评审,经分管校领导批

准后,将评优结果予以公示。2014 年省级毕业设计(论文)评优,我校共推荐

了 9 篇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3 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最终

获得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5 项,优秀毕业设计团队 2 个。

(4)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求,运用系统论的观点,

打破课程界限,依靠学科建立分层次、多模块、分段式互相衔接的、与理论教学

13

既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三层次、多模块、点线面结合”

实验体系,即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工程训练提升为平台,创新能力培养为目

的的实验教学体系。实行“教室(理论教学)—工程实验(实验室)—工厂(仿

真模拟)”的实践教学方式。研制集“验证(原理)—综合(训练)-创新(开发)”

“三位一体”的实验装置。所有承担理论教学的教师均承担实践教学。

4.教育信息化

常州大学信息化建设起步早,起点高,教育信息资源充足。1995 年开始校

园网建设,是中国教科网(CERNET)全国第 92 个接入单位和 36 个城市节点之

一,连续多年获评为“江苏省高校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学校已建成三校区互联,骨干万兆、千兆到楼、百兆交换到桌面,校园实现

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IPv4/IPv6 双栈互通,多出口带宽达 3.3G 的校园网;学

校高起点规划并启动智慧校园建设,不断完善自主建设的教务管理系统和平台,

引进电子图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等系统资源,

为师生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5.教学研究

学校历来重视教学管理改革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采取立项资助教育教学研

究课题、评选优秀教学质量奖和教学成果奖等多种措施,有序推进教学改革与教

学研究。2014 年学校教学改革立项 101 项,鼓励一线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并应

用于课堂教学。在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优化集成的基础上,由邵辉教授领衔申报

《石油石化安全人才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

果奖一等奖。

智慧校园建设初见成效

2014 年,学校投入一千万元启动“智慧常大”一期建设,重点打造基于共享数据平

台、统一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等平台的教师和学生一体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增强为

师生提供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服务能力,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

一期建设实现智慧校园的平台化,基本建成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数据中心,大力提升

校园网络安全与计算存储服务能力;基本建成了智慧校园数据、身份、门户等软件基础

平台,并与教学、财务、网关、图书等已有系统实现集成;全新的学校信息门户和“以

人为本”的教师门户、OA 系统、迎新离校、移动校园、微门户等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相

继成功上线,应用效果明显。

14

2014 年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

该成果以“尊重生命价值”为导向,以培养“安全系统思维、安全工程应用能力和安全

职业人格品质”的石油石化安全人才为目标,针对石油石化生产特殊需求的专门人才培养进

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石油石化安全人才五元创新培养模式,中国教育报、光明日

报、新华日报等重要媒体进行了报道。

6.学生国际交流

(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014 年,学校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合作举办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与爱尔兰国立大学梅努斯合作举

办制药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校在籍总人数为

385 人,赴境外学习学生总人数累计达 275 人,具体情况如表 8。

表 8 2014 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校在籍情况表

专业

年级 化工 计算机 工商 信管 电子 制药 小计

2012 级 14 7 5 6 25 31 88

2013 级 27 19 24 26 46 36 178

2014 级 5 28 0 28 48 48 157

小计 46 54 29 60 119 115 423

(2)学生境外留学

2014 年度我校学生赴境外交流或实习 19 批次共 140 人,学生出国人数比

2013 年增长 47%。分别赴芬兰萨塔昆塔应用科技大学、瑞典延雪平大学、美国

加州富乐敦州立大学、西班牙加迪斯大学、西班牙塔拉戈纳大学、英国考文垂大

学、英国班戈大学、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德国莱比锡应用技术大学、德国埃森经

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日本高知大学、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泰国宋卡王子大学

等高校交流学习。出国学生分布更加合理,专业发展均衡,出国学生来自全校

13 个学院,20 个不同专业,涵盖多数学科门类。

针对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2014 年度新项目拓展 5 项,比 2013 年度增

长了一倍。积极配合省教育厅继续推进大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项目,并首次

开拓美国加州富乐敦州立大学大学生领导力项目、考文垂大学暑期夏令营项目、

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暑期交流项目等短期游学项目。交流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有进

一步的提升。

(3)留学生工作

15

2014 年累计有来自 20 个国家的 110 名留学生在我校参加长短期交流项目及

学历教育,比去年同期增长 225%。本科学历留学生达到了两位数,研究生学历

留学生实现了“零”的突破。留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一名留学生在校运

动会 3000 米长跑中取得第一名;在 2014“我爱常州”境外人士才艺展示大赛中,

我校留学生组合凭借一首“中国范儿”获得了最佳风尚奖。留学生还积极筹办了

我校首届留学生国际文化节,反响强烈。

(4)校际交流活动

2014 年,学校接待来访外宾 49 批次 191 人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11 份,

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非洲毛里求斯大学、西班牙罗维拉.维尔吉利大学、

墨西哥恰帕丘拉理工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实质性的合

作关系。2014 年初与芬兰萨塔昆塔应用技术大学联合举办第三届“中芬科技论

坛”,与会各方寻求到更多的合作契机,合作也更加深入。

7.学生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

2014 年,学校重点加强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和过程监督工作,积极做好各类

学科竞赛项目的协调与服务工作,主动为竞赛实施学院提供支持和解决困难;坚

决执行学科竞赛工作流程及“一赛一备”制,不断完善学科竞赛项目网上管理系

统,优化竞赛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加大对学科竞赛宣传力度,通过聘请竞赛主办

方人员或校内指导教师开展竞赛宣讲活动,如开展第一届中国中关村科技机器人

运动会、第一届全国高校云计算应用创新大赛等校内宣讲。

学校以深入开展校内外“挑战杯”创业竞赛为抓手,整合资源,进一步浓厚

校园创新创业氛围。2014 年全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共计 282

项,其中国家级奖励 73 项。重点赛事实现重大突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

大赛获得金奖 1 项,实现该项赛事的历史性突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

赛获得特等奖 1 项及“银杯奖”。 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

技竞赛二等奖 1 项;在 2014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交流展示会中,我

校有 3 个项目参展,获得最具潜力创新项目奖 1 项 。

学校科学与艺术创新中心通过充分发挥中心的资源集聚优势和规模效应,开

展竞赛核心技术攻关和集中训练,力争形成学科竞赛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培育机

制。先后有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 RoboCup 公开赛、全国大学生电

子设计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数十只参赛队伍累计 600 余人次入

驻训练。

中心上半年成立了电子设计、智能车、机器人、ACM 程序设计、无线航模、

脑机接口、物理与实验科技制作、3D 打印、雅器制作和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等 10

16

个学生课外研学兴趣小组。下半年经过整合,形成了无线航模、机器人运动、3D

技术和陶艺制作等 4 个学生创新俱乐部,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建俱乐部或实验

室的模式,已与常州天鹅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机器人运动工作委员会常州分委会、

宜兴碧然陶瓷厂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中心全年共接待校内外各级各类参观来访 50 余次,累计 500 多人次,已逐

渐成为展示学生创新活动的窗口和亮点。中心陶艺工作室除承担正常的教学任

务,还举办了教职工陶艺制作培训班及留学生陶艺体验活动,开展了唐三彩陶瓷

壁画及青瓷研究,营造了优良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深入进行“跟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建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生为中心、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的

人才培养机制

2014 年,学校在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石油石化安全人才五元创新培

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近年来的人才培养经验,结合化学工

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安全工程三个专业的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实践,逐渐形成了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生为中心、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的人才培养机制,如

图 1 所示:

图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生为中心、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的人才培养机制

以创新创业基地为平台 扶持大学生创业。

2014 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经过常州市大学生创业园评估认定专家组评估,符合

认定条件,获评常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在常州科教城内新增创业孵化场所 300 平方米,新引

进 6 个大学生孵化项目进行孵化;在校内常青藤创业社区现有 9 个项目稳定开展创业活动;

今年有 6 个团队在校团委指导下进行了工商注册,拥有稳定的营业额,项目孵化前景良好。

新一轮人才培养过程

合格

不合格

需求导向

查找问题

学生

培养目标

毕业生要求

持续改进

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

支持条件 解决方案

培养实施

符合国际工程教育

标准的人才输出

合格认证

培养方案

(学生为中心)

17

(2)构建了“跟进式”人才培养质量定量评估体系

“跟进式教育”是常州大学浦玉忠教授结合高等教育实践多年潜心研究人才

培养的结晶,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成果)为导向,实施综合

素质培养,对育人的各个环节“跟进式”持续改进,实现从“文本”到“人本”

的飞跃”,参见图 2 所示:

图 2 “跟进式教育”的理念

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以全

体学生为中心综合确立的。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属于顶层设计,具有纲领、综合与

系统性,必须将其再细分为具体、可操作的评估要点,才能进行有效地定量评估。

依据“跟进式教育”理念,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构建了“跟进式”人才培

养质量定量评估体系,如图 3 所示:

社会反馈

评估条件

跟进 跟进

跟进 跟进 跟进 跟进

目标导向

学生中心

毕业生毕

业要求

毕业 3~5

年的预期

培养

目标

毕业要求

的指标点

毕业生、单

位、家庭、

社会等综合

指标点的

支撑课程

课程体系、师资

队伍、保障条件

达成度定

量评估

图 3 “跟进式”人才培养质量定量评估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定量评估体系的落脚点是支撑课程,支撑课程是由培养目标确

定的,是人才培养必须的各类理论(专业)课程、实验与实践课程、科技创新、

毕业设计(论文)等,并构成了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都是可以定量考核的,

同时根据他们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对人才培养的贡献)赋予不同的权重,这就

是形成人才培养质量定量评估的基础数据来源。通过对支撑课程的定量评估结果

追溯评估支撑课程对应指标点的达成评估,以此类推,进行毕业要求、最后形成

对培养目标的定量评估结果。在定量评估过程中,每一环节的评估结果都是“跟

进”课程、教学、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人才培养过程,实施持续改进的依

学生 综合素

质培养 目标(社会需求) 成果(人本的实现)

由目标出发的“正向跟进”

由成果出发的“反馈跟进”

18

据与方向。

(3)实施了有效的“跟进式”人才培养质量定量评估

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生为中心、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的人才培养机

制指导下,依据“跟进式”人才培养质量定量评估体系,安全工程专业的国际工

程教育认证中,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专业在校内工程教育专业中均实施了有效地“跟进式”人才培养质量定量

评估,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全校推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定量评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其定量评估程序如图 4 所示:

“跟进式”人才培养质量定量评估是对所有毕业要求逐条评估,每一条毕业

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估又由支撑课程、指标点达成度评估构成,形成支撑课程、指

标点、毕业要求(由里向外)的三层嵌套循环评估程序。

在定量评估过程中要解决好支撑课程在评估中的权重确定、支撑课程考核方

式是否科学合理、达成度标准的确定、支撑课程考核结果数据的采集、支撑课程

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估的计算等关键问题。

图 4 “跟进式”人才培养质量定量评估程序

2.“3+2”、“3+4”培养模式进展

为密切跟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2014 年,学校在往年的基础上继续试点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与合作院校加强沟通与联系,做好此类项目课程体

19

系的衔接工作,初步形成学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与培养方案。2014 年,

继续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

术学校、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 4 所国家示范职校合作开展试点工

作,2014 年合作学校招生 190 人,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电气工

程及其自动化三个专业。

3.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秉承持续改进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深化学分制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

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梳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优

化课程体系,在课程与学生能力达成之间形成矩阵,从学生毕业能力要求出发,

重构培养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注重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执行理

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总学时的 25%,人文社会科学不少于

15%,要求根据形势的发展开设前沿课程,同时有条件的专业开设辅修专业,给

学生多种选择。

五、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根据办学目标,采用全覆盖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构建了教学质量保障组

织系统、教学质量标准系统、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教学信息系统、评价与诊

断系统、反馈与调控系统的全链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组

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日趋完善,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行和教育

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深入推进本科教

育教学改革。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按照“教学质量优先、拔尖人

才优先、学科建设优先、自主创新优先”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内涵发展为主题,

整体提高,重点突破,着力抓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工程建

设,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特色鲜明的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始终把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作为

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学校坚持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为立足点;科研工作必须

以科研育人为立足点;物质资源投入必须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升为立

足点;工作评价体系必须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为立足点,形

成了全校上下关注教学、参与教学、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

20

同时,形成多部门协同机制。组织实施新任教师教学训练计划,通过系列教

育教学专题讲座、教学观摩和教学实践训练,着力提升新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组织实施在岗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具有引领示范作

用的教学名师培育工程,选拔部分教学优秀的教师作为教学型教师进行重点培

养,从岗位聘任、岗位工资待遇、各类评优等方面从制度上予以倾斜;举办名师

讲座、教学观摩课、名师工作坊等活动,启迪教师教学智慧,培育教学文化,为

青年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范例;搭建教师交流活动平台(如教学主题研讨会、教

学沙龙等),开展教师教学交流活动,分享成功经验,提升教学水平;进行教师

教学发展网络平台建设,为教师教学、个人发展、教师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与服务。

这些具体措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

提高。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明确本科教育为学校的办学主体,

始终将本科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

服务于教学。

学校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管理,学院党政一把手是本科教学工作的第一

责任人。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教学工作,研究学校教学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学校领导在人才培养各环节投入了大量精力。每学期坚持听课制度,开学初,

校领导分别带队巡视本科教学;学期中,参与对口学院的期中教学检查工作;学

期末,参加考试周的考场巡视工作。

学校领导注重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等建立良好的互动联

系,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积极争取社会办学资源。

学校领导校院领导每年寒暑假召开的中层干部培训会议上,校党委书记、校

长都有关于教学工作的专题报告,并要求会后在全校教职员工中传达会议精神,

对报告中提出的教学改革措施坚决贯彻执行。

(三)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情况

学校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将控制和调节贯穿于各部门、各阶段、各层次、

各环节和各项活动中,将教学质量监控从课堂教学延伸到教学的其他环节,从教

师的教学质量延伸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基本形成了全程、全员、全要素的质量监

控与保障机制。

同时,为进一步规范教学工作,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不断健全质量

保障制度体系。2014 年,在已有制度基础上,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新制定《常

州大学本科教学督导组听评课工作规范》(常大〔2014〕34 号)进一步加强对课

21

堂教学的督查和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

(四)日常监控与运行情况

学校构建了督导、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同行听课制度,力求全面动员,全员

参与。2014 年教学质量管理中心累计安排督导听课 1300 余人次,覆盖率 23.74%,

同行听课覆盖率79.54%,继续开展学生评教工作,2014-2015-1学期,全校共11565

名学生参与网上评教,参评率 99.9%。2014-2015-2 学期,全校共 12875 名人学

生参与网上评教,参评率 96.89%。

(五)校内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情况

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专业竞争力,学校聘请相关

认证专家就认证流程、资料准备、现场考察等方面对工程教育认证进行了详细解

读。2014 年 7 月,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发布的《关于公布山东大学机械

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 86 个专业认证结论的通知》(工认秘[2014]10 号),我校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顺利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有效期为 3 年。化学工程与

工艺专业成为学校首个接受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其所进行的认证工作为学校开

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学校召开认证工作总结会议,

推进其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申请,积极借助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来引领专业建

设,提升学校工科专业整体水平。同年制药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开展了工程

教育认证现场考查,并顺利通过现场考查。实践证明,工程教育认证引领了追求

卓越工程教育的正确方向,为学校规范专业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为提升专业建

设整体水平提供了有利契机。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安全工程三个专业顺

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察,标志着学校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理念为引领,

全面推进专业内涵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1.调查方法

为了解学生求学满意度及学习性投入情况,继 13 年首次实施“常州大学学

生满意度”及“学习性投入度”两项调查后,学校于 2014 年 6 月继续开展“学

生求学满意度”及“学习性投入度”两项调查。此次调查采取网上填写方式,面

向在校本科生大一至大四学生,共获得满意度调查有效问卷 2437 份,学习投入

度有效问卷 2188 份。

学生满意度问卷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学校环境、学校

条件与利用、学校社会声誉七项维度。满意度调查采用 5 点计分法,即“很不满

22

意”计 1 分,“不满意”计 2 分,“一般”计 3 分,“满意”计 4 分,“很满意”计

5 分。

2.调查结果

(1)教师教学

数据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满意度的平均得分为 3.727(指标满分为

5,以下均同),高于理论平均值。其中,学生对于“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适当,

教学水平高,效果好。让我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与“老师经常与学生交流,关

心学生的学业与生活,并给予实际指导”两项指标满意程度最低,平均得分为

3.61。

(2)教学管理

学生对教学管理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3.641。其中,学生对“学生较容易选

到想选修的课程”满意度最低,平均得分为 3.44。

(3)学生工作

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学生工作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3.739。其中,学生对“学

生能通过有效方式向学校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且能够得到及时反馈”的

满意度最低,平均得分为 3.65。

(4)学校环境

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环境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3.775。其中,学生对

于“学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氛围”该项指标满意度最低,平均得分为

3.67。

(5)学校条件与利用

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条件与利用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3.639。其中,

学生对于“校园网运行状况良好”该项指标满意度最低,平均得分为 3.44。

(6)学校社会声誉

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社会声誉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3.7。在对学校社

会声誉的满意度上,学生对“学校的知名度”及“再次选择忠诚度”总体满意度

相对较低。但是将近 77%的学生认同“学校发展前景良好”,79%的学生表示“毕

业后,会继续关心和支持母校建设”。

(7)个人收获

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个人收获的满意度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 3.875。其中,

学生对于“我在学校里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我在学校得到人生最好的历

练与成长”、“在本校的学习是我宝贵的、愉快的、值得珍藏的学习经历”满意度

最高,平均得分分别为 3.88、3.89、4.01。

23

(二)应届毕业生毕业率及学位授予率

2014 年全校本科毕业生 3008 人,获得毕业证书 2965 人,授予学位 2943 人,

毕业率 98.57%,学位授予率 97.84%,毕业率、学位授予率保持稳定。

(三)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4 年,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 92.09%,年终就业率为 98.69%,继续保

持在省内本科院校前列。各专业具体就业情况详见表 9。

表 9 常州大学 2014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院系/专业)

专业 总就业率 其中

协议就业率 灵活就业率 升学出国率

98.69% (3080/3121) 81.45% (2542/3121) 0.38% (12/3121) 16.85% (526/3121)

应用化学 100.00% (100/100) 78.00% (78/100) 0.00% (0/100) 22.00% (22/100)

化学工程与工艺 100.00% (224/224) 75.45% (169/224) 0.00% (0/224) 24.55% (55/224)

轻化工程 100.00% (29/29) 82.76% (24/29) 0.00% (0/29) 17.24% (5/29)

材料化学 100.00% (68/68) 70.59% (48/68) 0.00% (0/68) 29.41% (20/68)

金属材料工程 98.44% (63/64) 76.56% (49/64) 0.00% (0/64) 21.88% (14/6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98.40% (123/125) 64.80% (81/125) 0.00% (0/125) 33.60% (42/125)

材料科学与工程 100.00% (63/63) 80.95% (51/63) 0.00% (0/63) 19.05% (12/6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00.00% (104/104) 75.96% (79/104) 0.00% (0/104) 24.04% (25/104)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00.00% (66/66) 90.91% (60/66) 0.00% (0/66) 9.09% (6/6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100.00% (92/92) 85.87% (79/92) 0.00% (0/92) 14.13% (13/9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0.00% (72/72) 77.78% (56/72) 0.00% (0/72) 22.22% (16/72)

国际经济与贸易 96.10% (74/77) 83.12% (64/77) 0.00% (0/77) 12.99% (10/77)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0.00% (36/36) 80.56% (29/36) 5.56% (2/36) 13.89% (5/36)

工商管理 96.15% (50/52) 92.31% (48/52) 1.92% (1/52) 1.92% (1/52)

市场营销 100.00% (51/51) 100.00% (51/51) 0.00% (0/51) 0.00% (0/51)

会计学 99.91% (282/291) 83.85% (244/291) 4.12% (12/291) 8.93% (26/291)

人力资源管理 100.00% (29/29) 86.21% (25/29) 0.00% (0/29) 13.79% (4/29)

物流管理 100.00% (65/65) 90.77% (59/65) 3.08% (2/65) 6.15% (4/65)

公共事业管理 100.00% (43/43) 93.02% (40/43) 0.00% (0/43) 6.98% (3/43)

数学与应用数学 100.00% (27/27) 85.19% (23/27) 0.00% (0/27) 14.81% (4/27)

信息与计算科学 98.00% (49/50) 90.00% (45/50) 0.00% (0/50) 8.00% (4/50)

自动化 100.00% (67/67) 86.57% (58/67) 0.00% (0/67) 13.43% (9/67)

电子信息工程 100.00% (90/90) 92.22% (83/90) 0.00% (0/90) 7.78% (7/90)

通信工程 97.06% (33/34) 76.47% (26/34) 0.00% (0/34) 20.59% (7/3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0.00% (68/68) 91.18% (62/68) 0.00% (0/68) 8.82% (6/68)

电子科学与技术 100.00% (60/60) 71.67% (43/60) 0.00% (0/60) 28.33% (17/60)

24

英语 98.11% (52/53) 77.36% (41/53) 0.00% (0/53) 20.75% (11/53)

日语 96.88% (31/32) 78.13% (25/32) 0.00% (0/32) 18.75% (6/32)

法学 99.07% (107/108) 84.26% (91/108) 0.00% (0/108) 14.81% (16/108)

社会工作 100.00% (23/23) 100.00% (23/23) 0.00% (0/23) 0.00% (0/23)

艺术设计 97.73% (86/88) 95.45% (84/88) 2.27% (2/88) 0.00% (0/88)

工业设计 97.62% (41/42) 95.24% (40/42) 0.00% (0/42) 2.38% (1/42)

环境科学 100.00% (25/25) 64.00% (16/25) 0.00% (0/25) 36.00% (9/25)

土木工程 100.00% (84/84) 79.76% (67/84) 0.00% (0/84) 20.24% (17/84)

给水排水工程 100.00% (69/69) 82.61% (57/69) 0.00% (0/69) 17.39% (12/69)

环境工程 100.00% (62/62) 64.52% (40/62) 0.00% (0/62) 35.48% (22/62)

安全工程 98.28% (57/58) 79.31% (46/58) 0.00% (0/58) 18.97% (11/58)

制药工程 100.00% (58/58) 63.79% (37/58) 0.00% (0/58) 36.21% (21/58)

生物工程 96.77% (30/31) 70.97% (22/31) 0.00% (0/31) 25.81% (8/31)

石油工程 98.90% (90/91) 76.92% (70/91) 0.00% (0/91) 21.98% (20/91)

热能与动力工程 98.57% (69/70) 88.57% (62/70) 0.00% (0/70) 10.00% (7/70)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100.00% (26/26) 88.46% (23/26) 0.00% (0/26) 11.54% (3/26)

油气储运工程 100.00% (114/114) 92.98% (106/114) 0.00% (0/114) 7.02% (8/114)

电子信息工程(境外) 87.50% (7/8) 0.00% (0/8) 0.00% (0/8) 87.50% (7/8)

化学工程与工艺(境外) 81.82% (9/11) 36.36% (4/11) 0.00% (0/11) 45.45% (5/1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境外) 0.00% (0/2) 0.00% (0/2) 0.00% (0/2) 0.00% (0/2)

工商管理(境外) 47.37% (9/19) 21.05% (4/19) 0.00% (0/19) 26.32% (5/19)

(四)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学校以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形式向用人单位进行满意度调查。其中,现场

访谈用人单位 201 家、电子邮件形式发放问卷 350 份、电话回访用人单位 110 家,

合计调查数为 661 家,有效数为 624 家。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

总体评价满意的为 582 家,占有效调查总数的 93.27%;总体评价不是很满意的

为 23 家,占有效调查总数的 3.69%。被调查的单位,认为毕业生在职业道德、

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动手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好,在职业规划、人文素养方面尚

需进一步提高。

(五)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4 年学校共有 500 人考取研究生,具体情况见表 10。

表 10 常州大学 2014届学生考研录取统计

学 院 毕业生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石化学院食品学院 353 78 22.10%

制药学院护理学院 89 31 34.83%

25

机械学院轨道学院 320 59 18.44%

石油工程学院 290 41 14.14%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20 94 29.37%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296 76 25.70%

信息学院数理学院 396 56 14.14%

商学院 644 32 4.96%

史良法学院 131 16 12.21%

艺术学院 130 1 0.77%

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 85 16 18.80%

小计 3054 500 16.37%

(六)毕业生创业情况

2014 年,学校积极探索学生创业教育路径,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

创新机制,学校投入 100 多万建设了“常青藤”大学生创业社区,为进入社区的

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免租的办公场地和免费的办公设备,实现由创业项目到创业公

司、创业实践到创业实体的转化。

创业社区引进江苏爱荷华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协同建设大学生创业社区,

为社区项目提供咨询指导;与常州市人社局合作在创业社区设立 SYB、GYB 培

训站,免费为学生进行创业课程的培训,全年培训 SYB 学生数 120 余人,培训

GYB 学生数 600 余人;社区依托常州市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加推优秀创业项目

入驻常州市创意产业园等校外孵化基地。校政企联动在社区开展“协同创业”,

形成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合力。

(七)校园文化活动及获奖情况

2014 年,举办第十八届科技学术节、第三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第六届社

团文化节等活动,开展活动 170 多项, 18000 多人次参与。开展了“校园文化下

连队”系列活动,组织校社联、广播站和民乐团等将精品文化活动主动走入团员

青年、对接青年文化需求,把校园文化的内化教育功能与大学生自我塑造有机结

合起来,促进大学生成才成人;大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省市大型活动的表演,在

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校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获得重唱与小合唱

甲组一等奖,并获得了“优秀创作奖”,舞蹈团获得甲组二等奖,曲艺团甲组二

等奖,在艺术作品的评选中,我校共有 16 件作品获奖;在“高雅艺术进校园”

系列活动方面,全年先后开展墨能量当代青年名家水墨邀请展、京胡演奏音乐会、

“江南心、中国梦”民族器乐音乐会、陆林深书法艺术讲座等四场活动,累计有

26

1000 多名学生接受了文化艺术的熏陶。按照团中央统一部署,开展“走下网络、

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先后开展“校园吉尼斯”

活动 12 项、“勇往直前、暴走校园”活动,参与的学生多达 5000 余人次,引领

了校园生活新风尚,营造了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八)大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2014 年常州大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功上报数据人数 8097 人

(不含怀德学院),其中男生 4602 人,女生 3495 人,合格率达 88.96%。

学校通过开展多个项目的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包括早锻炼,调动学生体育

锻炼兴趣,并且要求学生每周至少活动 2 次以上,每次半小时,每次课外体育俱

乐部活动时间约有 3000 人次进行体育活动。

校内群体活动中,以体育健身节为载体,开展田径运动会、篮球联赛、三对

三篮球比赛、排球联赛、足球联赛、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团体赛、健美操、街

舞、啦啦操等传统项目比赛,更增加了趣味性强、培养团队意识的项目,如校园

接力跑、阳光体育绿色公益跑、拔河、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

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注重学生课余训练,田径、龙舟、舞龙、篮球、足球等属于常年训练项

目。运动队参加江苏省第 18 届运动会高校部比赛,取得女子沙滩排球亚军、跆

拳道比赛个人项目 2 银 3 铜、田径比赛中男子跳远银牌和铜牌,其他项目也取得

了突破,舞龙获自选套路第 6 名、规定套路第 11 名,女足获第 5 名,龙舟获团

体第 6 名。在常州市各类比赛中,我校运动队亦有不错表现。男子排球队在常州

市大学生排球比赛中获冠军,舞龙队获常州市“棕榈湾杯”舞龙比赛冠军等。

七、学校特色及本科教学持续改进方向

(一)学校特色与经验

学校把“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

能,让每一个学生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些年结合社会发展

与自身发展定位,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学校中心任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充分

发展为学校的目标追求,始终坚持“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多方位,立体

化服务于每个学生,继续深入构建“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发展”的“跟进式教

育”育人新模式。

“跟进式教育”把“跟进”作为一种贴近学生、贴近实践、贴近问题,以学

生为中心的主动的工作方式,在高校育人的整个环节都可以推广实施,进而形成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育人整个环节的“跟进式教育”育人新模式。该模式已经在

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育人成果。

27

(二)本科教学持续改进方向

1.课程及考核方式改革仍需继续推进

学校一贯鼓励和支持课程及教学方法改革,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鼓

励教师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学校坚持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利

用现代信息化资源,优化校内外资源配置,以铸就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师专业

化发展为根本,以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核心,重点支持建设各级各类

高水平视频公开课、共享课程。同时,不断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继续支持翻转

课堂改革实践,打造一流的教学平台,做好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2.内涵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仍有较大空间

学校专业内涵建设仍需加强,特别是新增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特色还不够

鲜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为此,

学校将在坚持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强化

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教

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积极改善教学

条件;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及科技活动开展,提高学

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学校通过内培外引,师资水平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但是,与学校整

体的快速发展相比,师资队伍建设仍然不能满足需求。为此,学校将通过科学规

划、制度创新、团队建设等措施,打破条条框框,不拘一格,发挥学院的积极性

与能动性,将拥有工程背景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下一步师

资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

28

附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 89.40%。

2. 专任教师 9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 171人,副高级职称教师 246人,

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44.5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

师比例为 91.04%,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423人,占 45.14%。专任教师中,

最高学位在外校获得的比例达 97.54%。学校注重梯队建设,师资队伍以中青年

教师为主, 其中,45 岁及以下教师 667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71.18%。

3. 学校有 65 个本科专业,当年招生专业数 58个,新增专业 3个,停(未)

招专业 7个。

4. 生师比为 17.78:1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2.06万元

6.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 3978 万元

7. 生均纸质图书 92.53册,电子图书 58.8册

8.电子图书 960821册,电子期刊 59000 种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9.87平方米

10. 生均本科教学经费 3142.54元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1615.48万元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 310.74元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76元

14. 学校共开设课程 1205门

15.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12.62%

16.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28.42%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97.62%

18.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 17.92

19.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98.57%

20.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97.84%

21.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92.09%

22. 体质测试达标率 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