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午休时分,中国第一高楼 —上海中心,整栋 大厦的电梯仿佛都在朝着 22 层前进。 22 层的陆家嘴金融城党建服务中心,像一座空 中花园。休闲区有人健身、读书;展示区有党史教 育课堂;会议区鲜红党旗下,党员在学习讨论;弧形 窗外,黄浦江蜿蜒流过…… 陆家嘴金融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 区, 31.78 平方公里区域内集聚了 252 座高层楼宇。 上海中心有近百家中外企业入驻,其中九成为非公 企业,集聚了上万名“白领”“金领” —五湖四海如 何聚沙成塔?金融城、自贸区本质在于开放,党建 同样凸显开放性创新思维:寻找与“白领”教育背 景、职业习惯、兴趣爱好的契合点,让服务线上送到 “手机端”、线下送到“楼门口”。 从传统领域到新兴领域,党的组织嵌入城市最 活跃的细胞,党的工作触角不断延伸,党的网络遍 布每一个角落。整座城市温度,因为党建红线贯穿 而不断提升。 杨浦区区域化党建联盟汇聚复旦、同济等 10 所高校力量,共同打造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黄浦区 针对“停车难”,推动居民区与楼宇党组织签订“潮 汐式”停车公约,实现停车位错时共享,满足百姓需 求…… 同一屋檐下,都是一家人。 基层党建 勇于探索走在前 本报记者 曹玲娟 拉着行李箱,到一个个办事窗口打开箱子递材 料……从前上海办落户手续时常见的一幕,已一去 不复返。今年 8 1 日起,人才引进直接落户所需材 料从原来 16 18 项减到最少仅需 4 项;留学回国人 员落户,从原来 22 25 项减到最少仅需 5 项。 办事方便的“秘诀”,正是一网通办。 为改善营商环境、便利群众办事, 2018 3 月, 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一网通办,力推面向企业和市 民的所有政务服务“进一网,能通办”,让数据多跑 路、市民少跑腿。 新建的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实现了人口、法人、 空间地理和电子证照四大基础数据库数据归集纳 入,公共数据由政府部门管理为中心,向以用户服 务为中心转变。 以往人才引进,需要用人单位提供诸多资格要 件,比如营业执照、地区总部批复、高新技术企业证 书等;个人则需提供社保缴纳、随迁子女就读材料 等。通过大数据中心平台的信息共享,极大简化了 申报材料,也极大提高了审核效率。 截至 6 28 日,上海一网通办平台注册企业和 公民用户数超过 1100 万,实现了身份认证、总客服、 公共支付、物流快递的统一。平台已接入 1674 项政 务服务事项, 90%网上办事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 次办成”, 99%的民生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 一网通办 营商环境更优化 本报记者 谢卫群 “新药审评正在进行,我们都在等待!”在中科 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公司,“甘露寡 糖二酸(GV 971 )”的研发者们心头热气腾腾。 期盼着的,还有所有投入巨资研发新药却均告失 利的跨国制药企业,以及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 人及其家庭。 2018 年下半年, GV971 顺利完成最为关键的 临床 3 期试验,递交新药上市申请。 这消息,全球振奋。目前,世界上约有 4680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还在以每 20 年递增一倍的速 度增加。 重磅新药 GV971 完全由我国自主创新研 发,诞生地就在上海张江科学城。作为中国首个生 物医药产业专业基地的张江药谷,已孵化出 400 家生物医药企业,仅潜力独角兽企业就达 70 多家; 20 款药物通过海外上市审批,进军国际市场;我国 每批准 3 个一类新药,就有 1 个来自张江。 其实,从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 等重大科技成果,到前沿基础研究的中国十大科学 进展,再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卡脖子”关键技 术,原始创新、自主研发队伍中,总有上海的身影。 2018 年,中国在三大国际权威科技期刊上发表的原 创论文中,上海科学家占近 1/3。最新报告显示,上 海已跻身全球创新策源力引领者队列。 张江药谷 凸显科创策源力 本报记者 姜泓冰 “医疗点开到家门口了!”在上海, 100% 的居民 家庭在 15 分钟内可达最近医疗点。近年来,上海全 力推进卫生健康“15 分钟服务圈”建设,成效初显。 作为最早试点家庭医生制度的地区, 2011 年上 海家庭医生制度 1.0 版启动,签约居民超过 1000 人; 2016 年起打造的 2.0 版,即居民在与家庭医生团 队签约基础上,选择 1 家区级和 1 家市级医院的“1+ 1+1”组合签约,签约人数已超 700 万, 60 岁以上居 民签约率超过 60% ;签约居民在“1+1+1”组合内就 诊率高达 71%,分级诊疗秩序初步形成。 “家庭医生制度更成熟,社区首诊率提高,基层 筛查越来越多,专业技能要求更高,我们身后有大 医院、医联体支撑。”徐汇区斜土路街道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家庭医生朱兰说。 8700 多名像朱兰这样的家庭医生的忙碌,密织 起上海分级诊疗体系的基层网底。冠心病筛查、脑 卒中筛查、慢阻肺筛查、糖尿病并发症早期干预、长 期照护保险评估、社区日托所和养老机构开展医养 结合……生活在这座超大城市的人们,正从传统的 “看病”,走向“治小病、管慢病、防大病”的“保健康” 新阶段。 家庭医生 惠及居民千百万 本报记者 姜泓冰 “今年夏天,最热的不是天气,是生活垃圾分 类。”在上海,这句话很是流行。 今年 7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 施行,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开始迈入“法治时代”。7 月份,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每天 4400 吨,较 2018 年底增长 5 倍;湿垃圾分出量每天 8200 吨,较 2018 年底增长 1.1 倍;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每天 1.7 万吨,比 2018 年底减少 21%。垃圾分类进展有序,实 效明显。 看似举手之劳,却是系统工程,垃圾分类考验 着城市基层治理的“绣花”能力。徐汇区田林十二 村是社区治理“老先进”,推行垃圾分类之初,也遭 到不少居民质疑。小区内撤桶后,保洁员、志愿 者、居委会干部轮流上岗,监督引导居民自行分类 投放,但定点垃圾箱房外仍有零散垃圾袋。居民 们你一言我一语,想出妙招:将门禁卡与垃圾箱房 卡合二为一。“谁错误投放垃圾,居委会智慧社区 管理平台能随时追溯找到事主,还可自动登记绿 色账户积分。”社区党总支书记赵国庆说。 现在,田林十二村居民的“定时定点”投放 率达 90% ,习惯基本养成。街道在小区东南 角设置错时投放点,为部分住户的钟点工、 夜班族开通门禁“副卡”,方便不同人群。 有温度的督导,让居民看在眼里、暖在心 里。 76 岁的党员志愿者沈友章感慨: “有大家支持,就能打赢垃圾分类持 久战。” 垃圾分类 引领都市新风尚 本报记者 创新铸魂 温暖 民生 13 13 2019 8 28 日 星期三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让群众有更多获 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鞭策上海百尺竿 头更进一步,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上海自贸区税务局自助办税服务区。 资料图片 在外滩,交警为外籍游客答疑。 乐凌浩2017 年,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在上海 诞生。 谢震霖市民在晨跑。 杨建正上海光源。 资料图片 版式设计: 张丹峰

2019 8 28 创新铸魂 温暖民生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9-08/28/13/rmrb2019082813.pdf · 利的跨国制药企业,以及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 人及其家庭。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2019 8 28 创新铸魂 温暖民生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9-08/28/13/rmrb2019082813.pdf · 利的跨国制药企业,以及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 人及其家庭。

午休时分,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整栋

大厦的电梯仿佛都在朝着 22 层前进。

22 层的陆家嘴金融城党建服务中心,像一座空

中花园。休闲区有人健身、读书;展示区有党史教

育课堂;会议区鲜红党旗下,党员在学习讨论;弧形

窗外,黄浦江蜿蜒流过……

陆家嘴金融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

区,31.78 平方公里区域内集聚了 252 座高层楼宇。

上海中心有近百家中外企业入驻,其中九成为非公

企业,集聚了上万名“白领”“金领”——五湖四海如

何聚沙成塔?金融城、自贸区本质在于开放,党建

同样凸显开放性创新思维:寻找与“白领”教育背

景、职业习惯、兴趣爱好的契合点,让服务线上送到

“手机端”、线下送到“楼门口”。

从传统领域到新兴领域,党的组织嵌入城市最

活跃的细胞,党的工作触角不断延伸,党的网络遍

布每一个角落。整座城市温度,因为党建红线贯穿

而不断提升。

杨浦区区域化党建联盟汇聚复旦、同济等 10所高校力量,共同打造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黄浦区

针对“停车难”,推动居民区与楼宇党组织签订“潮

汐式”停车公约,实现停车位错时共享,满足百姓需

求……

同一屋檐下,都是一家人。

基层党建 勇于探索走在前本报记者 曹玲娟

拉着行李箱,到一个个办事窗口打开箱子递材

料……从前上海办落户手续时常见的一幕,已一去

不复返。今年 8 月 1 日起,人才引进直接落户所需材

料从原来 16 至 18 项减到最少仅需 4 项;留学回国人

员落户,从原来 22至 25项减到最少仅需 5项。

办事方便的“秘诀”,正是一网通办。

为改善营商环境、便利群众办事,2018 年 3 月,

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一网通办,力推面向企业和市

民的所有政务服务“进一网,能通办”,让数据多跑

路、市民少跑腿。

新建的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实现了人口、法人、

空间地理和电子证照四大基础数据库数据归集纳

入,公共数据由政府部门管理为中心,向以用户服

务为中心转变。

以往人才引进,需要用人单位提供诸多资格要

件,比如营业执照、地区总部批复、高新技术企业证

书等;个人则需提供社保缴纳、随迁子女就读材料

等。通过大数据中心平台的信息共享,极大简化了

申报材料,也极大提高了审核效率。

截至 6 月 28 日,上海一网通办平台注册企业和

公民用户数超过 1100 万,实现了身份认证、总客服、

公共支付、物流快递的统一。平台已接入 1674 项政

务服务事项,90%网上办事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

次办成”,99%的民生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

一网通办 营商环境更优化本报记者 谢卫群

“新药审评正在进行,我们都在等待!”在中科

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公司,“甘露寡

糖 二 酸(GV—971)”的 研 发 者 们 心 头 热 气 腾 腾 。

期盼着的,还有所有投入巨资研发新药却均告失

利的跨国制药企业,以及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

人及其家庭。

2018 年下半年,GV—971 顺利完成最为关键的

临床 3 期试验,递交新药上市申请。

这消息,全球振奋。目前,世界上约有 4680 万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还在以每 20 年递增一倍的速

度增加。

重 磅 新 药 GV—971 完 全 由 我 国 自 主 创 新 研

发,诞生地就在上海张江科学城。作为中国首个生

物医药产业专业基地的张江药谷,已孵化出 400 多

家生物医药企业,仅潜力独角兽企业就达 70 多家;

20 款药物通过海外上市审批,进军国际市场;我国

每批准 3 个一类新药,就有 1 个来自张江。

其实,从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

等重大科技成果,到前沿基础研究的中国十大科学

进展,再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卡脖子”关键技

术,原始创新、自主研发队伍中,总有上海的身影。

2018 年,中国在三大国际权威科技期刊上发表的原

创论文中,上海科学家占近 1/3。最新报告显示,上

海已跻身全球创新策源力引领者队列。

张江药谷 凸显科创策源力本报记者 姜泓冰

“医疗点开到家门口了!”在上海,100%的居民

家庭在 15 分钟内可达最近医疗点。近年来,上海全

力推进卫生健康“15分钟服务圈”建设,成效初显。

作为最早试点家庭医生制度的地区,2011 年上

海家庭医生制度 1.0 版启动,签约居民超过 1000 万

人;2016 年起打造的 2.0 版,即居民在与家庭医生团

队签约基础上,选择 1 家区级和 1 家市级医院的“1+1+1”组合签约,签约人数已超 700 万,60 岁以上居

民签约率超过 60%;签约居民在“1+1+1”组合内就

诊率高达 71%,分级诊疗秩序初步形成。

“家庭医生制度更成熟,社区首诊率提高,基层

筛查越来越多,专业技能要求更高,我们身后有大

医院、医联体支撑。”徐汇区斜土路街道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家庭医生朱兰说。

8700 多名像朱兰这样的家庭医生的忙碌,密织

起上海分级诊疗体系的基层网底。冠心病筛查、脑

卒中筛查、慢阻肺筛查、糖尿病并发症早期干预、长

期照护保险评估、社区日托所和养老机构开展医养

结合……生活在这座超大城市的人们,正从传统的

“看病”,走向“治小病、管慢病、防大病”的“保健康”

新阶段。

家庭医生 惠及居民千百万本报记者 姜泓冰

“今年夏天,最热的不是天气,是生活垃圾分

类。”在上海,这句话很是流行。

今年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

施行,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开始迈入“法治时代”。7月份,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每天 4400 吨,较

2018 年底增长 5 倍;湿垃圾分出量每天 8200 吨,较

2018 年底增长 1.1 倍;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每天 1.7

万吨,比 2018 年底减少 21%。垃圾分类进展有序,实

效明显。

看似举手之劳,却是系统工程,垃圾分类考验

着城市基层治理的“绣花”能力。徐汇区田林十二

村是社区治理“老先进”,推行垃圾分类之初,也遭

到 不 少 居 民 质 疑 。 小 区 内 撤 桶 后 ,保 洁 员 、志 愿

者、居委会干部轮流上岗,监督引导居民自行分类

投放,但定点垃圾箱房外仍有零散垃圾袋。居民

们你一言我一语,想出妙招:将门禁卡与垃圾箱房

卡合二为一。“谁错误投放垃圾,居委会智慧社区

管理平台能随时追溯找到事主,还可自动登记绿

色账户积分。”社区党总支书记赵国庆说。

现在,田林十二村居民的“定时定点”投放

率 达 90% ,习 惯 基 本 养 成 。 街 道 在 小 区 东 南

角 设 置 错 时 投 放 点 ,为 部 分 住 户 的 钟 点 工 、

夜 班 族 开 通 门 禁“ 副 卡 ”,方 便 不 同 人 群 。

有 温 度的督导,让居民看在眼里、暖在心

里 。 76 岁 的 党 员 志 愿 者 沈 友 章 感 慨 :

“ 有 大 家 支 持 ,就 能 打 赢 垃 圾 分 类 持

久战。”

垃圾分类 引领都市新风尚本报记者 田 泓

创新铸魂 温暖民民生

13132019年 8月 28日 星期三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鞭策上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图①:上海自贸区税务局自助办税服务区。

资料图片

图②:在外滩,交警为外籍游客答疑。

乐凌浩摄

图③:2017 年,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在上海

诞生。 谢震霖摄

图④:市民在晨跑。 杨建正摄

图⑤:上海光源。 资料图片

⑤⑤

①①

②②

③③

④④

版式设计:张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