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址:如皋市惠政东路 188 邮编:226500 电话: 时政部 87658897 民生部 87658165 文艺出版部 87179877 政务专题部 87658336 如皋市金鼎印刷有限公司 87515115 水绘园 水绘园 A4 2019 11 15 日 星期五 本版编辑:谢爱平 E-mail[email protected] 昨天,闺蜜“坦白”了她是怎样给最爱的人过生 日的元旦一过,新年一到,我就会查日历。第一个查 他的生日,几月,几号,星期几?他的生日在深秋, 比较晚,很讨厌,害得我大半年都不踏实,总觉得有 个重要的日子在等着我,不能忘了,千万不能忘了。 其实,是不可能忘的! 他和我的生日是一句乘法口诀,也是一道特简单 的数学题,就是几乘几等于几的那种模式。只要上到 小学二年级就懂。有缘,有意思吧。老天爷就是这么 睿智幽默可爱。 亦不知他还记不记得,我送他的第一个生日礼 物。那年那天的一次聊天,他说了他的生日,我记 着,不忘了。然后算好时间,在他生日的前一天,能 在单位收到我的礼物。那是一个特大信封,拆开,一 个大信封。再拆,还是一个信封。再拆,一个小信 封,里面有一张信纸,叠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接 着拆,里面有张小纸条,上面写着“生日快乐”。我写 的,专门练了几百遍,就四个字,别的什么都没有。 署名是我名字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我只写了前后 两个,中间是问号。你猜! 当然猜得到,当然惊喜。这都是小女生爱做的 事。恋爱中的人嘛。 这份生日礼物,几乎没花什么钱,就几个信封几 张邮票。可是,他说无价!妥善珍藏! 后来,后来的后来,有一回我只提前发了一个长 短信,而且还不是当天,提前了有十几天,但他却很 感动,开心,快乐,不忘。那天我去上海旅游,专门 去看上海世博“中国馆”,然后去东方明珠电视塔。在 259米高处的透明观光走廊上,看蓝天白云、高楼林 立、长桥卧波、百舸争流……临近傍晚,彩霞满天, 夕阳正红,我突然想他了,好想好想。好想他这会儿 能和我一起看夕阳。又突然想到他快要过生日了,所 以我发信息:多年以后,你是否还记得曾经有一个 人,在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电视塔上,提前祝你 “生日快乐”!我还在发信息的地方拍了照片。后来我 才知道,就在这个观光层上,还曾有世界上最高的空 中邮局,成为吉尼斯之最。我怎么就没看到呢?我只 顾看外面了。如果我知道了,一定又会算好时间,请 人家帮忙,让他正好在生日这一天收到我的空中祝 福。也不遗憾,他说我的短信他看了 999 遍…… 今年,我送他什么呢?一有时间,我就在脑子里 盘来盘去。我想要为他“洗手做羹汤”。做面,手擀 面。已记不得什么时候擀过面。 首先,要有最好的面粉。我爸把磨的面粉就送到 了我面前。然后,我动手擀面。先把头发扎起来,换 上平底鞋,系上我新买的粉紫小花带荷叶边的围裙。 打开手机上的音乐,循环播放特喜欢的王菲的《传 奇》 和付笛生、任静的 《知心爱人》。然后,开始和 面。什么鸡蛋啊,盐啊,菠菜汁,胡萝卜汁我都不 加,就水和面。我要做最简单、最纯净的手擀面。我 要熬猪油,放一点点,香;熬鸡汤,母鸡;韭黄炒文 蛤,文蛤是在摊位前现场劈开的那种;还要水煮一只 荷包蛋,放碗底……最后用一个比较大的,漂亮时尚 的碗来装。 我不是大厨!我不会做炸酱面、热干面、刀削 面、锅盖面、担担面,也不会做烩面、拉面、炒面、 卤面、捞面、冷面,就这一碗极普通的面,一碗我亲 手做的手擀面。送给你!祝你生日快乐! 就不说闺蜜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了。你懂的! “扑!”黄豆荚炸裂的音质,饱满,脆蹦。正午时 分,农人大都不在田地里,陪伴这一片金色豆子和稻 子的,只有白鹭的翅膀和鸣叫。 秋收,毕竟是一年中忙碌的时节。我专程回老 家,决意要帮着父亲搭把手。父亲领着我,来到责任 田边。圆滚滚的太阳大大咧咧地照耀,煦风送爽,把 稻浪又梳理了几遍。江海平原上的庄稼,大抵会比其 他地方成熟得早。 阳光在谷穗上跳跃。父亲的目光比阳光更火辣。 掐一穗稻穗。“吐—”吐半口唾沫,搓。糠是糠, 米是米,用豁了的门牙咀嚼比去年更沉甸甸的味道。 “明天收割!”父亲说这话时,像宣布发起总攻的将 军。 “通通通”,收割机的“人”字型轮胎碾进我家的 三亩责任地。不过学生一堂课的工夫,三下五除二, 秸秆留在田地里,金黄的谷子已经堆满门前的晒场。 开镰、肩挑、登场、脱粒、飏谷这一大堆活计, 让联合收割机一下子大包大揽了!晒场上,圆圆的、 尖尖的谷堆,如大地坚挺的乳房。 其实,根本不用我做什么出力流汗的活计。我好 似一把日渐锈蚀的镰刀,完全使不上力。 千百年来,华夏大地一直轮回播放着二十四个节 气的“四季歌”。在这首反复传唱的歌子里,三麦二 豆、瓜果蔬菜,还有以弯月镰为代表的农用生产工 具,都被称为“名词”,而我则将镰刀视作忙忙碌碌 的“动词”! 过去,镰刀弯着,胳膊肘往里弯着,谷粒饱满, 喜悦地收获,农家的日子便清亮起来。季节闲下来, 农人才停下来,农具才歇下来。稻麦轮作,返青、分 蘖、拔节、抽穗、扬花、灌浆,直到黄熟,年成的丰 歉,镰刀最是心知肚明。农具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 者。如今,镰刀、扁担、飏锨、墒锄、笊筢、锄头、 制钵桶、喷雾器、独轮车、牛轭头,以及一些土得难 以准确用文字记述的农具们,在我家工具间里排列有 序,安享“夕阳红”的静美时光。曾经在广袤大地上 吆五喝六的主角儿,现在连跑个龙套的机会都难得逮 到。 收获的镰刀没有了“动词”的属性,也便无法衍 生出“咔嚓咔嚓”收稻、割麦的“象声词”。想起那 些沾着露水、雨水的成熟作物,想起叼着麦、稻秸秆 “七分裤”的日子,退役的镰刀心头还是潮着温热。 只是现在镰刀很愧疚,觉得最对不住拜把子兄弟扁 担,还有那个打着骨头连着筋的老伙计—“哼唷哼 唷”的挑麦号子。 “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插秧不弯腰,收割 不用刀。”小时候,总觉得这些只是憧憬,跟乡村、 乡民相当遥远,农具们也觉得那愿景好是好,不过是 耕牛嘴笼前吊着的谷穗,是望得见吃不着的。谁也没 有想到,现在农家的日子,比那顺口溜还顺、还溜。 作为农家子弟,对庄稼人侍弄土地的虔诚和对粮 食的敬畏,那是刻骨铭心的。布谷催播,劳燕护耕。 在麦子将熟未熟的时候,农人先辟出一小块地,翻 耕,梳理平整,预留作“秧母”。同时,利用晴好天 气,晾晒稻种,然后,在大缸里放上石灰水,撇去浮 着的秕谷,浸种催芽。整理畹面后,在田地里漫上一 遍水,均匀播种。秧苗杆粗、油绿,便为丰产丰收夯 实了笃厚的底子。农人常说:“苗壮看秧,娶妻看 娘。”这道理朴实,比喻也接地气。待到秧苗“满 月”后,起秧,挑到大田移栽。“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南北朝布袋和尚的诗歌说的便是 插秧场景。之后,驱赶鸟雀,病虫防治,拔除稗草, 灌溉追肥,哪一样都不能马虎。秧苗土里生,水里 长。单说灌溉,延续了几千年的戽水车取水灌田,那 些都是壮汉出蛮力的重活,汗珠子摔成八个瓣。祖辈 们常说,一粒米是七斤四两水喂大的。1949年后,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挖灌溉渠道,电灌站泵水,才 让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后来,渠道硬质 化,预制块修筑防渗渠,直到现在混凝土浇筑暗渠, 既减少了水的耗损,又少占了耕地。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过去,从选种开始 到收获入库共有九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出纰 漏。如今的农民真是好福气,这些繁琐冗长的程序全 部“删繁就简”了。播种机撒种,插秧机莳秧,小型 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收割机收割、脱粒、扬净。在 水泥场地上,火爆的太阳晒两天,便可以入仓。这个 机那个机的,早已成了田间地头的“壮劳力”,任庄 稼人随意使唤调遣。人变“懒”了,但是地里的产出 可着劲“噌噌噌”往上蹿。 平心而论,无论是在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还 是第一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时期,以镰刀为代 表的农具们在农耕舞台上一直相当投入、敬业。只是 农业现代化的浪潮风起云涌,来得太猛,以致农具们 还没来得及卸妆,连鞠个躬、道一声别这退场前的 “仪式感”都没有,就不得不谢幕了。其实,农人也 是。 一大帮子农具已经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实 用”功能日渐丧失,“观赏”功能日益凸显。在农具 间里,他们成了“稀罕物”,几乎不会再有什么新鲜 的故事,他们曾经的故事大致都“老火”成传说了。 那些站有站姿、坐有坐相的农具,留给我们的是农耕 文明的背影! 民以食为天,国以地为基。“社”为土地,“稷” 是粮食,这些原始崇拜器物,被先人推上祭坛,奉为 土地神和五谷神。自古以来,仓廪虚与实,决定社会 乱与稳,以农为本的华夏民族一直把粮食安全作为治 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因此,“社稷”也便成了国家的 代名词。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 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 的新战略。我国用仅仅全球 7%的耕地就养活了全球 1/5 的人口,中华民族创造奇迹一如囊中探物。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我正 感慨间,一群小学生唱着 《节气歌》,夹着画板,走 进金色的田野,“画丰收”来了。把稻花香“定格” 下来,也好! 呆萌的历史给了 西充两个“特写镜头” 我默读:秦末和明末 纪信披着歇马桥的星 戴着灯杆山的月。揖别乡亲 解下乡愁的活结扣。白马 朝向龙马洞,那一阵长嘶 比雪还白 从军的路不好走,饭并不可口 遥想老家的腊肉火锅,直咽 口水。鸿门摆下的大餐 肉骨头里藏匿剑刃。那一晚 高悬于古诗词中的秦时明月 已经蒙垢。纪信 打一束追光灯,圈定 沛公逃逸的狼狈和吁吁气喘 月亮走,汉王也走。逆光 请缨为替身,高危工种 一丛烈焰把纪信的忠骨 烧烤成老火的条砖。提早 为西汉的墙基夯实大方脚 诳楚存汉。蹈火的行为艺术 成就了城隍老爷秦篆的“忠义” 而古元真龙皇帝张献忠最是腻歪 软塌塌的御笔 签名潦草,最后一个字 写得如同甩断的马鞭 其实,在明清上下阙之间 所谓大顺、大西,不过是间奏垫乐 顺治三年农历十月十四。在凤凰山 深居简出的月亮 为牛市的大清和熊市的大西营帐 左一把,右一把,雨露均沾 衣蟒半臂,腰插三矢。英武的农民领袖 还不曾“咚咚锵”地正面亮相 铜戟还未及拉开架势,“嗖—” 肃亲王豪格的箭镞先发制人 三尺锦褥,和三千匹西充丝绸般 温润的月光裹尸。草莽英雄的戏台 轰然塌方了!原本也没有 几块石砾,只勉强够堆垒 一座盖世枭雄的坟头。好在 有绵延数十里的凤凰山守灵 今夜,西充月比二荆条辣椒丰腴 三分。我试图破译月光的唇语 黄葛树作笔,瓜子沟、太阳溪为砚 饱蘸西充月色,临摹 “忠”字的篆、草两种写法 他伏在她的病床上,沉沉 的。远方,熹微的阳光钝化为星 星点点的温暖,散落在他们的脸 上,疲惫间,浓缩出年轮般年复 一圈的爱与情。 她十七岁嫁给他,柴米油盐 酱醋茶的生活已是五十年了,然 金婚已过,恩爱如初。她最大的 缺憾便是没给他生下个一男半 女,婆家常常因这事不给她好脸 色,他便带着她,搬离那座村 庄,来到这里,明月清风,安好 甜蜜。 余生安好,多多指教。这本 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可老天偏 偏是那样狠心,阴雨绵绵的一 天,她倒在了路上,猝不及防。 他接到电话后,猛地一怔, 随后,便飞似的冲到医院,趴到 手术室的门上。他的脸僵硬着, 泪恣意流淌,是苦涩的味道。这 么些年,他从未如此沉沦地哭 过。 末了,她从冰冷的手术室被 推了出来,医生说是因肌瘤引起 的晕厥,但发现有癌细胞的扩散 现象。听罢,如五雷轰顶,但他 很快便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因为 他知道,麻醉药效一过,她便要 醒了。 他替她摁好被角,笑着说: “没什么大事,观察观察便好 了。”她竟真的信了,也是笑 着,笑得清澈。逆流而成的悲 伤,终是抵不过跨越半世纪的甜 美爱情。他又笑了,这次的笑 里,是希冀与幸福。 余下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 不陪着她,回忆过往的糖馅里的 生活,展望未来周游世界的美 好,尽管,他不知道她能否痊 愈。打饭,洗衣服,帮她翻身下 床,他不曾抱怨一句。他就在她 身边,守护着,珍惜着。 老天还是眷顾有情人的,她 也只是前期,听到这里,他却不 曾松下一口气,仍是一如既往地 细致,亲力亲为,从未离开。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他们的爱情,平淡中流溢出奢华 与甜蜜。相比那些指天誓日的爱 情,他们的爱情,才是像钻石一 般的永恒。 明月清风半世纪,真好! 写在记者节 迎着季节最初的朝霞,迎着 季节最后的夕阳,走进千家万户 的心中。 所有的梦,都铺满金色的诗 句,如同路边的胡杨,耸立成一 种燃烧的语言。 这一刻的眼眸,都饱含着一 分感激,丝丝缕缕的情节,在风 中摇曳着对远方的深深思念。 其实,在你回首的那个瞬 间,就已注定有一种青春的跋 涉,来自昔日铿锵的誓言。 无论那首歌谣,是否会随着 时间的轮回而褪色,你都会是我 最虔诚的守候。因为,是你用镜 头和手中的笔关注着社会,感受 着生活。 你说,心灵的河流没有边, 也没有岸。唯有被大地沉吟的旋 律,会成为古老村庄走来的风 景。因为你肩负着历史的使命, 承载着时代的重托。 你顶烈日,冒严寒,去车 间,下基层。收割后的稻场,拔 节的庄稼地,洋溢笑容的社区街 道,到处留下了你的足迹。阳光 高举的记忆,却在美丽邂逅中, 流淌出最深最痛的音符。 我知道,如果人生再给你一 次选择,你依然会选择这个行 当,在梦想与现实间自由穿行, 在思想和写作中不断升华。 面对迎面而至的冬日,能够留下的始终是被白雪掩埋的谜底。 没有人会知道,在那个草长莺飞的三月,还有一份忠实的情感,原 本就属于这硕果累累的秋天。 为了远方 远方是一种境界,远方是一种渴望。 踏着时间的节奏,纷至沓来的脚步中,孕育着一种青春的活 力,孕育着一种理想的飞翔。 村庄无须刻画,原本的花开花落,就是这样刻骨铭心;原本的 痛苦与幸福,就是这样朴素与浑厚。 透过如水的月色,是谁的身影模糊了眺望的视线。让曾经的故 事,一次次切入新时代的肌肤、新时代的脉搏。 你需要的,只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是一支善于表达的 笔,还需要一副好嗓门。 为了远方,为了人民的重托,你敢于铁肩担道义;为了社会的 信任,你乐于妙手著文章! 唯有沉默的忧伤,再次打动被月光缝纫的黑夜。真的,我不想 惊动煤油灯上跳动的呓语,日子却被你重复成永远的往事,如同那 件曾经被母亲打满补丁的衣服。 其实,你一直是那盏不灭的灯,无论漂泊的路有多远,无论最 初的方言是否改变,你的每一篇稿件、每一个镜头,都书写着光荣 与梦想。 因为你深深懂得,社会对新闻工作的尊重和认同,来自这份职 业的特殊性,更来自于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职业道德操守。 为此,你时刻不忘身份,落笔不忘责任,始终保持着为祖国的 改革和发展鼓与呼,始终保持着为蒸蒸日上高歌的热情。 记者节的歌 浪迹城市与乡村之间,用心去聆听时代的节奏,一次次拍打着 仰望的长空。尽管风餐露宿、终日奔波是你的生活底色,加班加 点、通宵达旦是你的工作常态。 而事实上,以往的魂牵梦绕,以往的铮铮诺言,都已在时光的 穿越中,变得遥不可及。但你始终无悔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以 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涉过情感的河流,真的好像握着你的手,让被泪水湿润的相 聚,不再成为悠悠的往事。 秋日的天空,是一片宽阔的海洋,在村庄,在原野,在心中, 以各种姿势展示着内心的澎湃。 不要说,“记者”的称谓折射着神圣与荣光,但记者的职责更加 蕴涵着正义与奉献。在人民的心中,记者始终是被阳光催熟的赞歌。 沿着淡淡惆怅,走进爱的呢喃,走进岁月的深深浅浅,却发现 你早已伫立成一尊永恒的塑像,让我无法走过,让我无法穿越。 而今有些事,已经渐渐淡出记忆,而有些事,却如昨日刚刚发 生,记忆清晰甚至刻骨铭心,这或许就是人生积淀。 江东瘦月 西充月色 洪德洋 明月清风半世纪 李韩哲 生日快乐 花非花 甲天下 陈耀剪纸

2019年11月15日星期五 本版编辑:谢爱平 [email protected]/rgrb/other/5dcd498b9f7ce.pdf · 小学二年级就懂。有缘,有意思吧。老天爷就是这么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2019年11月15日星期五 本版编辑:谢爱平 1879698212@qqepaper.file.routeryun.com/rgrb/other/5dcd498b9f7ce.pdf · 小学二年级就懂。有缘,有意思吧。老天爷就是这么

地址:如皋市惠政东路188号 邮编:226500 电话: 时政部 87658897 民生部 87658165 文艺出版部 87179877 政务专题部 87658336 如皋市金鼎印刷有限公司 87515115

【【水绘园水绘园】】A4 2019年11月15日星期五 本版编辑:谢爱平 E-mail:[email protected]

昨天,闺蜜“坦白”了她是怎样给最爱的人过生日的——

元旦一过,新年一到,我就会查日历。第一个查他的生日,几月,几号,星期几?他的生日在深秋,比较晚,很讨厌,害得我大半年都不踏实,总觉得有个重要的日子在等着我,不能忘了,千万不能忘了。其实,是不可能忘的!

他和我的生日是一句乘法口诀,也是一道特简单的数学题,就是几乘几等于几的那种模式。只要上到小学二年级就懂。有缘,有意思吧。老天爷就是这么睿智幽默可爱。

亦不知他还记不记得,我送他的第一个生日礼物。那年那天的一次聊天,他说了他的生日,我记着,不忘了。然后算好时间,在他生日的前一天,能在单位收到我的礼物。那是一个特大信封,拆开,一个大信封。再拆,还是一个信封。再拆,一个小信封,里面有一张信纸,叠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接着拆,里面有张小纸条,上面写着“生日快乐”。我写的,专门练了几百遍,就四个字,别的什么都没有。署名是我名字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我只写了前后两个,中间是问号。你猜!

当然猜得到,当然惊喜。这都是小女生爱做的事。恋爱中的人嘛。

这份生日礼物,几乎没花什么钱,就几个信封几张邮票。可是,他说无价!妥善珍藏!

后来,后来的后来,有一回我只提前发了一个长短信,而且还不是当天,提前了有十几天,但他却很感动,开心,快乐,不忘。那天我去上海旅游,专门去看上海世博“中国馆”,然后去东方明珠电视塔。在259米高处的透明观光走廊上,看蓝天白云、高楼林

立、长桥卧波、百舸争流……临近傍晚,彩霞满天,夕阳正红,我突然想他了,好想好想。好想他这会儿能和我一起看夕阳。又突然想到他快要过生日了,所以我发信息:多年以后,你是否还记得曾经有一个人,在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电视塔上,提前祝你

“生日快乐”!我还在发信息的地方拍了照片。后来我才知道,就在这个观光层上,还曾有世界上最高的空中邮局,成为吉尼斯之最。我怎么就没看到呢?我只顾看外面了。如果我知道了,一定又会算好时间,请人家帮忙,让他正好在生日这一天收到我的空中祝福。也不遗憾,他说我的短信他看了999遍……

今年,我送他什么呢?一有时间,我就在脑子里盘来盘去。我想要为他“洗手做羹汤”。做面,手擀面。已记不得什么时候擀过面。

首先,要有最好的面粉。我爸把磨的面粉就送到了我面前。然后,我动手擀面。先把头发扎起来,换上平底鞋,系上我新买的粉紫小花带荷叶边的围裙。打开手机上的音乐,循环播放特喜欢的王菲的《传奇》和付笛生、任静的《知心爱人》。然后,开始和面。什么鸡蛋啊,盐啊,菠菜汁,胡萝卜汁我都不加,就水和面。我要做最简单、最纯净的手擀面。我要熬猪油,放一点点,香;熬鸡汤,母鸡;韭黄炒文蛤,文蛤是在摊位前现场劈开的那种;还要水煮一只荷包蛋,放碗底……最后用一个比较大的,漂亮时尚的碗来装。

我不是大厨!我不会做炸酱面、热干面、刀削面、锅盖面、担担面,也不会做烩面、拉面、炒面、卤面、捞面、冷面,就这一碗极普通的面,一碗我亲手做的手擀面。送给你!祝你生日快乐!

就不说闺蜜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了。你懂的!

“扑!”黄豆荚炸裂的音质,饱满,脆蹦。正午时分,农人大都不在田地里,陪伴这一片金色豆子和稻子的,只有白鹭的翅膀和鸣叫。

秋收,毕竟是一年中忙碌的时节。我专程回老家,决意要帮着父亲搭把手。父亲领着我,来到责任田边。圆滚滚的太阳大大咧咧地照耀,煦风送爽,把稻浪又梳理了几遍。江海平原上的庄稼,大抵会比其他地方成熟得早。

阳光在谷穗上跳跃。父亲的目光比阳光更火辣。掐一穗稻穗。“吐——”吐半口唾沫,搓。糠是糠,米是米,用豁了的门牙咀嚼比去年更沉甸甸的味道。

“明天收割!”父亲说这话时,像宣布发起总攻的将军。

“通通通”,收割机的“人”字型轮胎碾进我家的三亩责任地。不过学生一堂课的工夫,三下五除二,秸秆留在田地里,金黄的谷子已经堆满门前的晒场。

开镰、肩挑、登场、脱粒、飏谷这一大堆活计,让联合收割机一下子大包大揽了!晒场上,圆圆的、尖尖的谷堆,如大地坚挺的乳房。

其实,根本不用我做什么出力流汗的活计。我好似一把日渐锈蚀的镰刀,完全使不上力。

千百年来,华夏大地一直轮回播放着二十四个节气的“四季歌”。在这首反复传唱的歌子里,三麦二豆、瓜果蔬菜,还有以弯月镰为代表的农用生产工具,都被称为“名词”,而我则将镰刀视作忙忙碌碌的“动词”!

过去,镰刀弯着,胳膊肘往里弯着,谷粒饱满,喜悦地收获,农家的日子便清亮起来。季节闲下来,农人才停下来,农具才歇下来。稻麦轮作,返青、分蘖、拔节、抽穗、扬花、灌浆,直到黄熟,年成的丰歉,镰刀最是心知肚明。农具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如今,镰刀、扁担、飏锨、墒锄、笊筢、锄头、制钵桶、喷雾器、独轮车、牛轭头,以及一些土得难以准确用文字记述的农具们,在我家工具间里排列有序,安享“夕阳红”的静美时光。曾经在广袤大地上

吆五喝六的主角儿,现在连跑个龙套的机会都难得逮到。

收获的镰刀没有了“动词”的属性,也便无法衍生出“咔嚓咔嚓”收稻、割麦的“象声词”。想起那些沾着露水、雨水的成熟作物,想起叼着麦、稻秸秆

“七分裤”的日子,退役的镰刀心头还是潮着温热。只是现在镰刀很愧疚,觉得最对不住拜把子兄弟扁担,还有那个打着骨头连着筋的老伙计——“哼唷哼唷”的挑麦号子。

“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插秧不弯腰,收割不用刀。”小时候,总觉得这些只是憧憬,跟乡村、乡民相当遥远,农具们也觉得那愿景好是好,不过是耕牛嘴笼前吊着的谷穗,是望得见吃不着的。谁也没有想到,现在农家的日子,比那顺口溜还顺、还溜。

作为农家子弟,对庄稼人侍弄土地的虔诚和对粮食的敬畏,那是刻骨铭心的。布谷催播,劳燕护耕。在麦子将熟未熟的时候,农人先辟出一小块地,翻耕,梳理平整,预留作“秧母”。同时,利用晴好天气,晾晒稻种,然后,在大缸里放上石灰水,撇去浮着的秕谷,浸种催芽。整理畹面后,在田地里漫上一遍水,均匀播种。秧苗杆粗、油绿,便为丰产丰收夯实了笃厚的底子。农人常说:“苗壮看秧,娶妻看娘。”这道理朴实,比喻也接地气。待到秧苗“满月”后,起秧,挑到大田移栽。“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南北朝布袋和尚的诗歌说的便是插秧场景。之后,驱赶鸟雀,病虫防治,拔除稗草,灌溉追肥,哪一样都不能马虎。秧苗土里生,水里长。单说灌溉,延续了几千年的戽水车取水灌田,那些都是壮汉出蛮力的重活,汗珠子摔成八个瓣。祖辈们常说,一粒米是七斤四两水喂大的。1949年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挖灌溉渠道,电灌站泵水,才让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后来,渠道硬质化,预制块修筑防渗渠,直到现在混凝土浇筑暗渠,既减少了水的耗损,又少占了耕地。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过去,从选种开始

到收获入库共有九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出纰漏。如今的农民真是好福气,这些繁琐冗长的程序全部“删繁就简”了。播种机撒种,插秧机莳秧,小型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收割机收割、脱粒、扬净。在水泥场地上,火爆的太阳晒两天,便可以入仓。这个机那个机的,早已成了田间地头的“壮劳力”,任庄稼人随意使唤调遣。人变“懒”了,但是地里的产出可着劲“噌噌噌”往上蹿。

平心而论,无论是在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还是第一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时期,以镰刀为代表的农具们在农耕舞台上一直相当投入、敬业。只是农业现代化的浪潮风起云涌,来得太猛,以致农具们还没来得及卸妆,连鞠个躬、道一声别这退场前的

“仪式感”都没有,就不得不谢幕了。其实,农人也是。

一大帮子农具已经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实用”功能日渐丧失,“观赏”功能日益凸显。在农具间里,他们成了“稀罕物”,几乎不会再有什么新鲜的故事,他们曾经的故事大致都“老火”成传说了。那些站有站姿、坐有坐相的农具,留给我们的是农耕文明的背影!

民以食为天,国以地为基。“社”为土地,“稷”是粮食,这些原始崇拜器物,被先人推上祭坛,奉为土地神和五谷神。自古以来,仓廪虚与实,决定社会乱与稳,以农为本的华夏民族一直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因此,“社稷”也便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我国用仅仅全球7%的耕地就养活了全球1/5的人口,中华民族创造奇迹一如囊中探物。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我正感慨间,一群小学生唱着《节气歌》,夹着画板,走进金色的田野,“画丰收”来了。把稻花香“定格”下来,也好!

呆萌的历史给了

西充两个“特写镜头”

我默读:秦末和明末

纪信披着歇马桥的星

戴着灯杆山的月。揖别乡亲

解下乡愁的活结扣。白马

朝向龙马洞,那一阵长嘶

比雪还白

从军的路不好走,饭并不可口

遥想老家的腊肉火锅,直咽

口水。鸿门摆下的大餐

肉骨头里藏匿剑刃。那一晚

高悬于古诗词中的秦时明月

已经蒙垢。纪信

打一束追光灯,圈定

沛公逃逸的狼狈和吁吁气喘

月亮走,汉王也走。逆光

请缨为替身,高危工种

一丛烈焰把纪信的忠骨

烧烤成老火的条砖。提早

为西汉的墙基夯实大方脚

诳楚存汉。蹈火的行为艺术

成就了城隍老爷秦篆的“忠义”

而古元真龙皇帝张献忠最是腻歪

软塌塌的御笔

签名潦草,最后一个字

写得如同甩断的马鞭

其实,在明清上下阙之间

所谓大顺、大西,不过是间奏垫乐

顺治三年农历十月十四。在凤凰山

深居简出的月亮

为牛市的大清和熊市的大西营帐

左一把,右一把,雨露均沾

衣蟒半臂,腰插三矢。英武的农民领袖

还不曾“咚咚锵”地正面亮相

铜戟还未及拉开架势,“嗖——”

肃亲王豪格的箭镞先发制人

三尺锦褥,和三千匹西充丝绸般

温润的月光裹尸。草莽英雄的戏台

轰然塌方了!原本也没有

几块石砾,只勉强够堆垒

一座盖世枭雄的坟头。好在

有绵延数十里的凤凰山守灵

今夜,西充月比二荆条辣椒丰腴

三分。我试图破译月光的唇语

黄葛树作笔,瓜子沟、太阳溪为砚

饱蘸西充月色,临摹

“忠”字的篆、草两种写法

他伏在她的病床上,沉沉的。远方,熹微的阳光钝化为星星点点的温暖,散落在他们的脸上,疲惫间,浓缩出年轮般年复一圈的爱与情。

她十七岁嫁给他,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已是五十年了,然金婚已过,恩爱如初。她最大的缺憾便是没给他生下个一男半女,婆家常常因这事不给她好脸色,他便带着她,搬离那座村庄,来到这里,明月清风,安好甜蜜。

余生安好,多多指教。这本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可老天偏偏是那样狠心,阴雨绵绵的一天,她倒在了路上,猝不及防。

他接到电话后,猛地一怔,随后,便飞似的冲到医院,趴到手术室的门上。他的脸僵硬着,泪恣意流淌,是苦涩的味道。这么些年,他从未如此沉沦地哭过。

末了,她从冰冷的手术室被推了出来,医生说是因肌瘤引起的晕厥,但发现有癌细胞的扩散现象。听罢,如五雷轰顶,但他

很快便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因为他知道,麻醉药效一过,她便要醒了。

他替她摁好被角,笑着说:“没什么大事,观察观察便好了。”她竟真的信了,也是笑着,笑得清澈。逆流而成的悲伤,终是抵不过跨越半世纪的甜美爱情。他又笑了,这次的笑里,是希冀与幸福。

余下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陪着她,回忆过往的糖馅里的生活,展望未来周游世界的美好,尽管,他不知道她能否痊愈。打饭,洗衣服,帮她翻身下床,他不曾抱怨一句。他就在她身边,守护着,珍惜着。

老天还是眷顾有情人的,她也只是前期,听到这里,他却不曾松下一口气,仍是一如既往地细致,亲力亲为,从未离开。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他们的爱情,平淡中流溢出奢华与甜蜜。相比那些指天誓日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才是像钻石一般的永恒。

明月清风半世纪,真好!

记者节是首歌(组章)

□丁梅华

写在记者节

迎着季节最初的朝霞,迎着季节最后的夕阳,走进千家万户的心中。

所有的梦,都铺满金色的诗句,如同路边的胡杨,耸立成一种燃烧的语言。

这一刻的眼眸,都饱含着一分感激,丝丝缕缕的情节,在风中摇曳着对远方的深深思念。

其实,在你回首的那个瞬间,就已注定有一种青春的跋涉,来自昔日铿锵的誓言。

无论那首歌谣,是否会随着时间的轮回而褪色,你都会是我最虔诚的守候。因为,是你用镜头和手中的笔关注着社会,感受着生活。

你说,心灵的河流没有边,也没有岸。唯有被大地沉吟的旋律,会成为古老村庄走来的风景。因为你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承载着时代的重托。

你顶烈日,冒严寒,去车间,下基层。收割后的稻场,拔节的庄稼地,洋溢笑容的社区街道,到处留下了你的足迹。阳光高举的记忆,却在美丽邂逅中,流淌出最深最痛的音符。

我知道,如果人生再给你一次选择,你依然会选择这个行当,在梦想与现实间自由穿行,

在思想和写作中不断升华。面对迎面而至的冬日,能够留下的始终是被白雪掩埋的谜底。

没有人会知道,在那个草长莺飞的三月,还有一份忠实的情感,原本就属于这硕果累累的秋天。

为了远方

远方是一种境界,远方是一种渴望。踏着时间的节奏,纷至沓来的脚步中,孕育着一种青春的活

力,孕育着一种理想的飞翔。村庄无须刻画,原本的花开花落,就是这样刻骨铭心;原本的

痛苦与幸福,就是这样朴素与浑厚。透过如水的月色,是谁的身影模糊了眺望的视线。让曾经的故

事,一次次切入新时代的肌肤、新时代的脉搏。你需要的,只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是一支善于表达的

笔,还需要一副好嗓门。为了远方,为了人民的重托,你敢于铁肩担道义;为了社会的

信任,你乐于妙手著文章!唯有沉默的忧伤,再次打动被月光缝纫的黑夜。真的,我不想

惊动煤油灯上跳动的呓语,日子却被你重复成永远的往事,如同那件曾经被母亲打满补丁的衣服。

其实,你一直是那盏不灭的灯,无论漂泊的路有多远,无论最初的方言是否改变,你的每一篇稿件、每一个镜头,都书写着光荣与梦想。

因为你深深懂得,社会对新闻工作的尊重和认同,来自这份职业的特殊性,更来自于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职业道德操守。

为此,你时刻不忘身份,落笔不忘责任,始终保持着为祖国的改革和发展鼓与呼,始终保持着为蒸蒸日上高歌的热情。

记者节的歌

浪迹城市与乡村之间,用心去聆听时代的节奏,一次次拍打着仰望的长空。尽管风餐露宿、终日奔波是你的生活底色,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是你的工作常态。

而事实上,以往的魂牵梦绕,以往的铮铮诺言,都已在时光的穿越中,变得遥不可及。但你始终无悔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涉过情感的河流,真的好像握着你的手,让被泪水湿润的相聚,不再成为悠悠的往事。

秋日的天空,是一片宽阔的海洋,在村庄,在原野,在心中,以各种姿势展示着内心的澎湃。

不要说,“记者”的称谓折射着神圣与荣光,但记者的职责更加蕴涵着正义与奉献。在人民的心中,记者始终是被阳光催熟的赞歌。

沿着淡淡惆怅,走进爱的呢喃,走进岁月的深深浅浅,却发现你早已伫立成一尊永恒的塑像,让我无法走过,让我无法穿越。

而今有些事,已经渐渐淡出记忆,而有些事,却如昨日刚刚发生,记忆清晰甚至刻骨铭心,这或许就是人生积淀。

稻 谷 香□江东瘦月

西充月色□洪德洋

明月清风半世纪□李韩哲

生日快乐□花非花

甲天下 陈耀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