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 主编:何君林 编辑:陈艮霞 美编:郑翔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16 科技生活 · 巴渝文学 参加过一些读书会,有文学沙龙举办的,有 图书馆举办的,有作协举办的,但让我感受最深 的最有品质的读书会,还是最近在中央党校参 加的第 11 期“理论视野·读书会”。其实,参加 这次读书会很偶然,恰逢我在中央党校参加全 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校长研修班(第六期)学 习培训,这个读书会是中央党校举办的第三场 读书会。 2018 年 12 月 26 日这天,我听同班的学员 说,晚上可以去参加一个读书会,在大有书局楼 上,不知他是从什么渠道得来的这个消息,没有 正式的通知。大有书局距离我们 19 号学员楼 很近,昨晚已经在这里给我们党校的每位老师 买了一本《党校精品课》,知道这个地方。于是, 吃过晚饭,我来到大有书局,想看看能不能再买 几本有价值的书,顺便也看看能不能参加这个 读书会活动。在书店转来转去,买了朱光潜的 《谈美书简》、郭齐勇的《中国文化精神特质》以 及牟钟鉴的《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之后,我 转到楼上继续选书。这时,参加读书会的学员 陆陆续续上楼来了。我看了一下楼上的这个读 书会会场,很雅致,四周用高大的书架围住,书 架上摆放着各种待售的书籍,书香味十足。会 场四面墙上有木刻的书法横匾装饰:正前方是 高军法的木刻横匾,内容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 书”,字体有篆书的味道,苍劲、凝重、大气,其下 是幻灯投影仪,上面打着今晚读书会主题字幕; 其他三面墙上也是木刻横匾,有贾平凹书 写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启功 书写的“瑞气集门”,还有一幅“唯有读书妙”,没 有看清楚落款是谁的书法。 参加读书会的人很多,至少有100多位。 直到此时,我才知道今晚读书会的主题是:改革 开放·初心使命—强国与企业家精神。我们 也可以参加。主讲人是李河君。读书会由中国 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论视野》杂志社、中 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党校培训部联合 举办。参加读书会的对象主要是中央党校中青 班的学员,也有部分党校的教授,只有少数是我 们这次党校校长研修班的学员。 我对李河君了解不多,从手机上查阅,结果 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李河君赫赫有名,他是中 国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2015 年,李河君以 1600 亿元的个人财富被《胡润财 富》评为中国大陆首富。 我在会场找了一个新加的位置坐下,工作人 员送来一本李河君的著作《中国领先一把—第 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我翻看了一下,这本书 主要讲了工业革命的本质是能源的革命,未来 人类对能源的竞争,不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核 心技术的竞争,还讲了“薄膜发电和互联网技术 的结合将带来人类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战略判 断。不一会,李河君一行来了,其中有他的秘 书,有汉能集团的领导,也有这次读书会主办方 的负责人。我一看,李河君年龄和我差不多,五 十多岁的样子,长得高大英武,国字形的脸庞挂 着笑容,眼镜后面是一双深邃的大眼睛。他一 到来,读书会便正式开始。中国马克思主义研 究基金会秘书长薛伟江主持读书会,他简单介 绍了李河君的情况,便请李河君发表主题演讲。 李河君首先讲的是读书,他介绍了自己的 读书情况。他说,这两三年,他花时间读了一些 书。他读书的习惯是早上起床读 40 分钟的书, 锻炼一下,再读40分钟的书。中午也读40分钟 的书,一天保证2个小时的读书时间。从2016 年到现在,他一共读了567本书。他介绍说,他 每读一本书,就要在书上标注读书的时间和本 次。谈到读书的体会,他说了三点:一是读书可 以让没钱变有钱,让穷变富,让富变贵,让贵者 守成。二是读书就是核心竞争力,读书最大的 收获是可以增加灵感,读书最大的诱惑是容易 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三是你越读书就会觉得自 己越无知,当自己觉得无知的时候,才可以真正 读书。他读书的信念是:读千本书,走万里路。 李河君还给我们推荐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化 哲学的书籍。 之后,李河君给我们分享了汉能集团近30 年来致力于清洁能源事业的传奇发展历程,并 深有感触地总结道:“国运则我运,与国家共命 运的企业才有未来;企业强则国强,一个国家的 强大最终都集中表现在企业的强大。”用李河君 的话说,他29年来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清洁能 源。汉能的发展史,可以用“两个 8 年”来概括: 第一个 8 年从 2002 年起,耗资 200 亿元,在海拔 2000多米的中国云南金沙江,建成了一个迄今 为止世界上自行建设的最大的私营水电站金安桥水力发电站,总装机300万千瓦时;第二 个 8 年从 2010 年起,投资 500 亿元,进军具有独 特技术优势的薄膜太阳能行业,成功地使汉能 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全产业链 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之一,成为全球薄膜太阳能 行业的领导者之一。 李河君演讲完后是大家的提问环节。提 问很是热烈,问题也很多,有询问薄膜太阳能 发电成本、适用范围、具体的产品、发电电量 的,还有学员邀请李河君去他们老少边穷地 区利用薄膜太阳能扶贫的,不一而足。中央 党校两个教授的问题很刁钻,要李河君从哲 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他企业的发展。回 答问题的过程中,李河君还向我们展示了薄 膜太阳能发电的背包,说只要背上背包,就可 以给手机充电。还展示了薄膜太阳能发电的 瓦、墙砖等产品。他说:“这个薄膜太阳能发 电适用范围非常广阔,各种建筑的墙体可以 发电,盖的瓦可以发电,农业生产的薄膜大棚 也可以发电。”他还比较了薄膜太阳能发电和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说薄膜发电成本肯 定比光伏发电低。提问时间花了一个多小 时,大家还意犹未尽。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江生 用三个问题对本场演讲作了点评。第一个问 题是汉能为什么“能”?首先是借大势,汉能把 握时代脉络,借改革开放大势;其次是借人民 需求大势,人民期待生活更美好;最后是借 科技大势,选择正确的发展路线—薄 膜太阳能。第二个问题,汉能能不能继 续“能”?肯定能!因为薄膜太阳能发电成本 的下降,专利技术多,走在科技进步的前列, 且中国改革开放大势已成,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会不断向前。第三个问题,我们的国家“能 不能”呢?一定能!因为有很多很多像李河 君一样优秀的企业家,像汉能一样优秀的企 业,而且在中国的科学技术领域,科技工作者 在不断成长,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 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薛伟江最后总 结道:“读书会重在读心,重在求道,不在求 书;重在获取智慧,而不在简单获取一般的知 识;重在提高素质能力,而不是获取某种报 酬;重在提高心性,而不是简单做某种事情。 本次读书会大家就能感受到这种气息,这种 读书会才是有品质的。” 当下,就在当下,写作似乎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社会变革的阵痛,已让越来越多的人变得麻木 起来。信仰日益缺失,人心日益浮躁。相比写作, 酒精和咖啡的吸引力更大,扑克和麻将的拥趸更 多。所以写作是少数人的,甚至是极少数人的。 很难说清楚,自己对文字的钟情、对书写的热 爱到底缘于何时,为何会愈久弥坚? 大概是小学二年级一次惯常的看图写话课,当 别的同学苦苦思索如何才能把一句话写长时,我自作 聪明地套用着书本上的词语,在花朵前加上“美丽”、 树木前加上“茂密”、心情前加上“高兴”。这样,不仅 顺利达到字数“要求”,而且让老师大为悦目。那节 课,他拿着我的作业本,在教室前后走动,反复朗读了 几遍,对我赞赏有加。或许就是这样一次无意的“投 机取巧”,点燃了潜藏在我内心的那份热爱,播下了一 枚痴诚的种子。自此以后,我对文字的那种执着,不 可抑制地生根、发芽,日渐成长起来。 20世纪90年代初期,偏居乡村一隅,不仅物质生活 是清苦的,精神生活也是空乏的。兴趣像一棵草,在我 心里不停地疯长。但家里能找出来的课外读物少得可 怜,还好有大我好几岁的姐姐,她的课本被我解馋般一 一翻了个遍。那些优美的词句和段落,也被我有意无意 地记下来、攒起来,成了学校作文竞赛时的“利器”。 写作,通常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只有外化于 形,才能内化于心。如同书法临摹一样,熟能生巧、 巧中生己,最后自成风格。 小学毕业考试时,我的语文破天荒地得了“满 分”,成了那个夏天村里人人议论的一件“大事”。 “连作文都没有扣分”更是一张名片,让我还未到镇 上念初中,就已被老师和同学“认识”。 初中语文老师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我们学校, 他“奇思妙想”地办起了学校第一份文学刊物。起 初是手刻油印的四版小报,逢双月出版,发到每个 班级。那可真是油墨馨香、清香扑鼻啊!受到内心 那份挚爱的驱使,我把自己的习作投过去,不仅顺 利发表收到样报,而且还得到一块钱的稿费。那份 叫《绿叶》的小报后来变成了一本薄薄的册子,电脑 排版、复印出刊,我的名字几乎期期出现在上边。 语文老师对我也格外偏爱,他宿舍内满架子的藏书 任由我选读,但须精心爱护,定期归还。 文字变成铅字,对于每一个爱好码字的人来 讲,都是最大的乐趣和成就。我亦然。 大学时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文专业,虽一度 被网络游戏深深迷惑,以致逃课成癖、学业荒废,但 写作一直没有落下,而且得到了众多师长的极大鼓 励和帮助。 走出学校进入社会,身上的棱角被时间慢慢磨 去,许多曾无比在意的东西,也习惯了淡然,甚至淡 漠,比如世俗。但不论怎么改变,我在大多数人的 眼中依旧“怪异”。对香烟、酒精的排斥,对棋牌、娱 乐的生疏,尤其是在KTV里的蹩脚和局促,加倍出 卖着我的“落伍”。只有抚摩书册、翻卷书页,特别 是华灯初上的时刻,城市一隅,一盏灯下,一张书 桌,轻轻铺开稿纸,旋转笔筒,让笔尖与纸张亲密接 触,让文字不紧不慢地填满每一个格子,我的心才 是自然的、安然的、怡然的。只有这样的时刻,我才 能触摸到生活真实存在,感知到岁月安好如初。 虽然工作繁缛、生活繁芜,曾经炽烈的热爱有所降 温,曾经疯狂的执着有所退潮,但手中的笔一直舍不得 丢掉。我坚持写着,写远去的乡村、定格的童年, 写打工的父亲、留守的母亲,写身边的弱小、悲喜的 感触……工作之余、生活之外,写作成了最大的调剂。 人生漫漫,如果没有寄托,将是多么可怕的事 情。不管是繁盛也好,稀疏也罢,苍翠也好、萎黄也 罢,人总得有一片精神的栖息地,在那里小心安放 最本真、最内核的自己。 因为写着、乐着,所以生活一直都是饱满的。 我想,我会一直写下去! 偶遇 三个女人,在天印石下 数桃树开出的红花,桑树上的嫩叶 把塑料袋里的鱼腥草,放到鼻翼下闻 她们凑在一起剪裁相机里的春光河水的微澜,岸边的胡豆花和瓦房上 的炊烟 指点新翻的泥土,和触手可及的未来 她们安享这个午后的恬静、温暖 我们的经过让她们兴奋,但跟着羞怯 像庄稼一样质朴,刻意以乡村自谦 记忆 这一道堤坝斜伸手臂,连接到新公路上 刚好承接村民们的热情。此刻,我像 一个归来者 专门寻找记忆;而不是以局外人的身 份,印证乡愁 那年的云暗淡,小路蜿蜒,母亲的呼唤 也是曲折的 我们遇到许多困难,就像鱼儿置身浅水 侧着身子啪啪地拍几下,就过去了 在天印新村下车,遇见一位老人 时光一样耐心,老伴像另一束安详的 光芒 他们隔代照耀小孙女的童年 解说 终于等来了春天。历经雨水和惊蛰 我们从重庆抵达塘坝天印村 此行的向导是一位年轻的诗人 他解说每一块石头,每一片泥土,没有 完工的路 和尚未发芽的树,以及雨后婉转的鸟鸣 都带着朗诵的深情。他让我们聆听花 开的声音 我们顺着他的声调一步一步向上 临近村民从荒芜的风中,也听出了希望 地名 天印。我来到这里,仿佛接受上天的 旨意 随身携带的书籍,扉页上写着我们长久的漂泊,终归回到了故乡 有天空为证,有定居的云为证 两块亘古留守的石头,是一座山峰和 另一座山峰的叠加 一座山峰率先承受土地的苦难 它低身修行,功底扎实,有韧性的重心 一座山峰坚持撑开低沉的天空 平静舒缓地处理事务:比如四季轮回, 阴晴雨雪 有时接受人间纷争,有人指石发誓 他们声名远播,一生联袂出场。成为 一方倚靠 以此为村名,村民衣食无忧 天印在,即身安心安 在天印,不再诉说忧伤,咱们只谈幸福 模拟 好久没有回乡了。此时我模拟做一个 农民 回到天印村。每天早起,去除草途中 小鸟开始好像不礼貌,杂草也略好于 庄稼 别人的比我种得还差,是我最大的安慰 你来做客,我把最好的庄稼指给你看 然后说,这些都不是我的 我种的庄稼并不好,但收工的时候 却像走在星光大道上 我学习给黄瓜牵线,给丝瓜搭桥 替番茄找出路,帮藤菜引水源 溪水潺潺,我和同院的人清洗小菜 不亲近繁华,更钟情于简朴 每天,都在微小的场面里,自得其乐 在塘坝天印村 写着 谢子清 乐着 活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吴先勇 一枝一叶总关情(篆刻)。 袁铭 (组诗)

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品质读书会 · 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 主编:何君林 编辑:陈艮霞 美编:郑翔 16 科技生活·巴渝文学

  • Upload
    others

  • View
    2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主编:何君林 编辑:陈艮霞 美编:郑翔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科技生活·巴渝文学参加过一些读书会,有文学沙龙举办的,有

图书馆举办的,有作协举办的,但让我感受最深

的最有品质的读书会,还是最近在中央党校参

加的第11期“理论视野·读书会”。其实,参加

这次读书会很偶然,恰逢我在中央党校参加全

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校长研修班(第六期)学

习培训,这个读书会是中央党校举办的第三场

读书会。

2018 年 12 月 26 日这天,我听同班的学员

说,晚上可以去参加一个读书会,在大有书局楼

上,不知他是从什么渠道得来的这个消息,没有

正式的通知。大有书局距离我们19 号学员楼

很近,昨晚已经在这里给我们党校的每位老师

买了一本《党校精品课》,知道这个地方。于是,

吃过晚饭,我来到大有书局,想看看能不能再买

几本有价值的书,顺便也看看能不能参加这个

读书会活动。在书店转来转去,买了朱光潜的

《谈美书简》、郭齐勇的《中国文化精神特质》以

及牟钟鉴的《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之后,我

转到楼上继续选书。这时,参加读书会的学员

陆陆续续上楼来了。我看了一下楼上的这个读

书会会场,很雅致,四周用高大的书架围住,书

架上摆放着各种待售的书籍,书香味十足。会

场四面墙上有木刻的书法横匾装饰:正前方是

高军法的木刻横匾,内容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

书”,字体有篆书的味道,苍劲、凝重、大气,其下

是幻灯投影仪,上面打着今晚读书会主题字幕;

其他三面墙上也是木刻横匾,有贾平凹书

写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启功

书写的“瑞气集门”,还有一幅“唯有读书妙”,没

有看清楚落款是谁的书法。

参加读书会的人很多,至少有 100 多位。

直到此时,我才知道今晚读书会的主题是:改革

开放·初心使命——强国与企业家精神。我们

也可以参加。主讲人是李河君。读书会由中国

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论视野》杂志社、中

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党校培训部联合

举办。参加读书会的对象主要是中央党校中青

班的学员,也有部分党校的教授,只有少数是我

们这次党校校长研修班的学员。

我对李河君了解不多,从手机上查阅,结果

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李河君赫赫有名,他是中

国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2015

年,李河君以 1600 亿元的个人财富被《胡润财

富》评为中国大陆首富。

我在会场找了一个新加的位置坐下,工作人

员送来一本李河君的著作《中国领先一把——第

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我翻看了一下,这本书

主要讲了工业革命的本质是能源的革命,未来

人类对能源的竞争,不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核

心技术的竞争,还讲了“薄膜发电和互联网技术

的结合将带来人类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战略判

断。不一会,李河君一行来了,其中有他的秘

书,有汉能集团的领导,也有这次读书会主办方

的负责人。我一看,李河君年龄和我差不多,五

十多岁的样子,长得高大英武,国字形的脸庞挂

着笑容,眼镜后面是一双深邃的大眼睛。他一

到来,读书会便正式开始。中国马克思主义研

究基金会秘书长薛伟江主持读书会,他简单介

绍了李河君的情况,便请李河君发表主题演讲。

李河君首先讲的是读书,他介绍了自己的

读书情况。他说,这两三年,他花时间读了一些

书。他读书的习惯是早上起床读40分钟的书,

锻炼一下,再读40分钟的书。中午也读40分钟

的书,一天保证2个小时的读书时间。从2016

年到现在,他一共读了567本书。他介绍说,他

每读一本书,就要在书上标注读书的时间和本

次。谈到读书的体会,他说了三点:一是读书可

以让没钱变有钱,让穷变富,让富变贵,让贵者

守成。二是读书就是核心竞争力,读书最大的

收获是可以增加灵感,读书最大的诱惑是容易

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三是你越读书就会觉得自

己越无知,当自己觉得无知的时候,才可以真正

读书。他读书的信念是:读千本书,走万里路。

李河君还给我们推荐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化

哲学的书籍。

之后,李河君给我们分享了汉能集团近30

年来致力于清洁能源事业的传奇发展历程,并

深有感触地总结道:“国运则我运,与国家共命

运的企业才有未来;企业强则国强,一个国家的

强大最终都集中表现在企业的强大。”用李河君

的话说,他29年来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清洁能

源。汉能的发展史,可以用“两个8年”来概括:

第一个8年从2002年起,耗资200亿元,在海拔

2000多米的中国云南金沙江,建成了一个迄今

为止世界上自行建设的最大的私营水电站——

金安桥水力发电站,总装机300万千瓦时;第二

个8年从2010年起,投资500亿元,进军具有独

特技术优势的薄膜太阳能行业,成功地使汉能

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全产业链

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之一,成为全球薄膜太阳能

行业的领导者之一。

李河君演讲完后是大家的提问环节。提

问很是热烈,问题也很多,有询问薄膜太阳能

发电成本、适用范围、具体的产品、发电电量

的,还有学员邀请李河君去他们老少边穷地

区利用薄膜太阳能扶贫的,不一而足。中央

党校两个教授的问题很刁钻,要李河君从哲

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他企业的发展。回

答问题的过程中,李河君还向我们展示了薄

膜太阳能发电的背包,说只要背上背包,就可

以给手机充电。还展示了薄膜太阳能发电的

瓦、墙砖等产品。他说:“这个薄膜太阳能发

电适用范围非常广阔,各种建筑的墙体可以

发电,盖的瓦可以发电,农业生产的薄膜大棚

也可以发电。”他还比较了薄膜太阳能发电和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说薄膜发电成本肯

定比光伏发电低。提问时间花了一个多小

时,大家还意犹未尽。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江生

用三个问题对本场演讲作了点评。第一个问

题是汉能为什么“能”?首先是借大势,汉能把

握时代脉络,借改革开放大势;其次是借人民

需求大势,人民期待生活更美好;最后是借

科技大势,选择正确的发展路线——薄

膜太阳能。第二个问题,汉能能不能继

续“能”?肯定能!因为薄膜太阳能发电成本

的下降,专利技术多,走在科技进步的前列,

且中国改革开放大势已成,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会不断向前。第三个问题,我们的国家“能

不能”呢?一定能!因为有很多很多像李河

君一样优秀的企业家,像汉能一样优秀的企

业,而且在中国的科学技术领域,科技工作者

在不断成长,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

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薛伟江最后总

结道:“读书会重在读心,重在求道,不在求

书;重在获取智慧,而不在简单获取一般的知

识;重在提高素质能力,而不是获取某种报

酬;重在提高心性,而不是简单做某种事情。

本次读书会大家就能感受到这种气息,这种

读书会才是有品质的。”

当下,就在当下,写作似乎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社会变革的阵痛,已让越来越多的人变得麻木

起来。信仰日益缺失,人心日益浮躁。相比写作,

酒精和咖啡的吸引力更大,扑克和麻将的拥趸更

多。所以写作是少数人的,甚至是极少数人的。

很难说清楚,自己对文字的钟情、对书写的热

爱到底缘于何时,为何会愈久弥坚?

大概是小学二年级一次惯常的看图写话课,当

别的同学苦苦思索如何才能把一句话写长时,我自作

聪明地套用着书本上的词语,在花朵前加上“美丽”、

树木前加上“茂密”、心情前加上“高兴”。这样,不仅

顺利达到字数“要求”,而且让老师大为悦目。那节

课,他拿着我的作业本,在教室前后走动,反复朗读了

几遍,对我赞赏有加。或许就是这样一次无意的“投

机取巧”,点燃了潜藏在我内心的那份热爱,播下了一

枚痴诚的种子。自此以后,我对文字的那种执着,不

可抑制地生根、发芽,日渐成长起来。

20世纪90年代初期,偏居乡村一隅,不仅物质生活

是清苦的,精神生活也是空乏的。兴趣像一棵草,在我

心里不停地疯长。但家里能找出来的课外读物少得可

怜,还好有大我好几岁的姐姐,她的课本被我解馋般一

一翻了个遍。那些优美的词句和段落,也被我有意无意

地记下来、攒起来,成了学校作文竞赛时的“利器”。

写作,通常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只有外化于

形,才能内化于心。如同书法临摹一样,熟能生巧、

巧中生己,最后自成风格。

小学毕业考试时,我的语文破天荒地得了“满

分”,成了那个夏天村里人人议论的一件“大事”。

“连作文都没有扣分”更是一张名片,让我还未到镇

上念初中,就已被老师和同学“认识”。

初中语文老师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我们学校,

他“奇思妙想”地办起了学校第一份文学刊物。起

初是手刻油印的四版小报,逢双月出版,发到每个

班级。那可真是油墨馨香、清香扑鼻啊!受到内心

那份挚爱的驱使,我把自己的习作投过去,不仅顺

利发表收到样报,而且还得到一块钱的稿费。那份

叫《绿叶》的小报后来变成了一本薄薄的册子,电脑

排版、复印出刊,我的名字几乎期期出现在上边。

语文老师对我也格外偏爱,他宿舍内满架子的藏书

任由我选读,但须精心爱护,定期归还。

文字变成铅字,对于每一个爱好码字的人来

讲,都是最大的乐趣和成就。我亦然。

大学时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文专业,虽一度

被网络游戏深深迷惑,以致逃课成癖、学业荒废,但

写作一直没有落下,而且得到了众多师长的极大鼓

励和帮助。

走出学校进入社会,身上的棱角被时间慢慢磨

去,许多曾无比在意的东西,也习惯了淡然,甚至淡

漠,比如世俗。但不论怎么改变,我在大多数人的

眼中依旧“怪异”。对香烟、酒精的排斥,对棋牌、娱

乐的生疏,尤其是在KTV里的蹩脚和局促,加倍出

卖着我的“落伍”。只有抚摩书册、翻卷书页,特别

是华灯初上的时刻,城市一隅,一盏灯下,一张书

桌,轻轻铺开稿纸,旋转笔筒,让笔尖与纸张亲密接

触,让文字不紧不慢地填满每一个格子,我的心才

是自然的、安然的、怡然的。只有这样的时刻,我才

能触摸到生活真实存在,感知到岁月安好如初。

虽然工作繁缛、生活繁芜,曾经炽烈的热爱有所降

温,曾经疯狂的执着有所退潮,但手中的笔一直舍不得

丢掉。我坚持写着,写远去的乡村、定格的童年,

写打工的父亲、留守的母亲,写身边的弱小、悲喜的

感触……工作之余、生活之外,写作成了最大的调剂。

人生漫漫,如果没有寄托,将是多么可怕的事

情。不管是繁盛也好,稀疏也罢,苍翠也好、萎黄也

罢,人总得有一片精神的栖息地,在那里小心安放

最本真、最内核的自己。

因为写着、乐着,所以生活一直都是饱满的。

我想,我会一直写下去!

偶遇

三个女人,在天印石下

数桃树开出的红花,桑树上的嫩叶

把塑料袋里的鱼腥草,放到鼻翼下闻

她们凑在一起剪裁相机里的春光——

河水的微澜,岸边的胡豆花和瓦房上

的炊烟

指点新翻的泥土,和触手可及的未来

她们安享这个午后的恬静、温暖

我们的经过让她们兴奋,但跟着羞怯

像庄稼一样质朴,刻意以乡村自谦

记忆这一道堤坝斜伸手臂,连接到新公路上

刚好承接村民们的热情。此刻,我像

一个归来者

专门寻找记忆;而不是以局外人的身

份,印证乡愁

那年的云暗淡,小路蜿蜒,母亲的呼唤

也是曲折的

我们遇到许多困难,就像鱼儿置身浅水

侧着身子啪啪地拍几下,就过去了

在天印新村下车,遇见一位老人

时光一样耐心,老伴像另一束安详的

光芒

他们隔代照耀小孙女的童年

解说终于等来了春天。历经雨水和惊蛰

我们从重庆抵达塘坝天印村

此行的向导是一位年轻的诗人

他解说每一块石头,每一片泥土,没有

完工的路

和尚未发芽的树,以及雨后婉转的鸟鸣

都带着朗诵的深情。他让我们聆听花

开的声音

我们顺着他的声调一步一步向上

临近村民从荒芜的风中,也听出了希望

地名天印。我来到这里,仿佛接受上天的

旨意

随身携带的书籍,扉页上写着——

我们长久的漂泊,终归回到了故乡

有天空为证,有定居的云为证

两块亘古留守的石头,是一座山峰和另一座山峰的叠加一座山峰率先承受土地的苦难它低身修行,功底扎实,有韧性的重心一座山峰坚持撑开低沉的天空平静舒缓地处理事务:比如四季轮回,阴晴雨雪有时接受人间纷争,有人指石发誓

他们声名远播,一生联袂出场。成为一方倚靠以此为村名,村民衣食无忧

天印在,即身安心安在天印,不再诉说忧伤,咱们只谈幸福

模拟好久没有回乡了。此时我模拟做一个农民回到天印村。每天早起,去除草途中小鸟开始好像不礼貌,杂草也略好于庄稼别人的比我种得还差,是我最大的安慰你来做客,我把最好的庄稼指给你看然后说,这些都不是我的我种的庄稼并不好,但收工的时候却像走在星光大道上我学习给黄瓜牵线,给丝瓜搭桥替番茄找出路,帮藤菜引水源溪水潺潺,我和同院的人清洗小菜不亲近繁华,更钟情于简朴

每天,都在微小的场面里,自得其乐

在塘坝天印村■大 窗

写着

■谢子清

乐着活着

品质读书会

■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吴先勇 摄

一枝一叶总关情(篆刻)。 袁铭

(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