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Page 2: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研究倫理的歷史追溯到美國在1980年代被揭發之一連串的不當研究行為,這些行為迫使美國政府開始思考研究過程中的道德議題,並促使全球許多研究者開始省思自身的研究行為是否妥當。時至今日,在報章雜誌中仍可見到一些涉及不當研究行為的案件,顯示研究倫理仍是需要被持續關注的議題。 本單元將介紹何謂不當的研究行為,以及常見的不當研究行為類型,包括「資料蒐集程序不當」、「捏造與篡改(變造)研究資料」、「剽竊與抄襲」、「不當之作者定義和不當掛名」、「重複發表與出版研究成果、申請計畫」等五大類型。期望在解釋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和內涵後,能有助於學習者在研究過程中察覺潛在或不恰當的研究行為,以避免在研究中犯下違反倫理規範的錯誤。

Page 3: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單元目標

• 了解不當研究行為之定義及內涵。

• 辨認常見之不當研究行為的五種類型。

• 理解研究人員在進行研究工作時,應該避免的不當行為。

本單元將介紹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內涵,並幫助學習者理解常見之違反研究倫理的行為類型,進而達到以下目標:

Page 4: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Outline

• 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

• 不當研究行為的類型

Page 5: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

何謂不當研究行為呢?不當研究行為係指有明確的證據顯示,研究者明知不當、卻仍故意進行明顯偏離普世所能接受之研究作為(Steneck, 2007)。另外,根據2000年由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STP)所提之《聯邦不當研究行為政策》(Federal Research Misconduct Policy)的定義,不當研究行為是「在提出、執行或審核研究計畫或報告研究結果時,捏造(fabrication)、篡改(falsification)或抄襲(plagiarism)的作為」,可簡稱為FFP(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 2000)。

Page 6: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然而必須注意的是,由於研究過程是複雜且多元的,因此捏造、篡改和抄襲僅是不當研究行為的最低標準,仍有其他研究行為是必須被規範的。以下將分別介紹五種常見的不當研究行為類型。

圖片擷自台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

Page 7: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不當研究行為的類型

依據研究的進行階段,在此將常見的不當研究行為分為五種類型,分別是:(1)資料蒐集程序不當、(2)捏造與篡改(變造)研究資料、(3)剽竊與抄襲、(4)不當之作者定義和不當掛名,以及(5)重複發表與出版研究成果、申請計畫;以下分別說明之。

圖片擷自台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

Page 8: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2.1資料蒐集程序不當

https://youtu.be/HAhRkhidoQI

情境劇-研究生了沒 請各位同學到下面網址觀看情境劇-研究生了沒

Page 9: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2.1資料蒐集程序不當

不當的資料蒐集程序大略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在以「生物」為研究對象時(如:人體、動物),自他們身上不當地蒐集研究所需的資料,或對他們施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種則是在以「非生物」為研究對象時,因人為疏失或儀器及設備失常等因素,所造成的資料蒐集問題。 舉例而言,當研究者在進行人體試驗時,若沒有完整地讓受試者理解研究的真實目的,或未取得受試者的同意即開始進行研究,不但會產生資料正當性的疑慮,甚至可能危害受試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此外,即使該研究是屬於非侵入性、低風險的試驗,如:蒐集腦波、眼球移動等生理訊號,研究者仍要恪守基本的倫理規範,以保障研究的正當性及維護受試者的權利。一般而言,以生物為研究對象的研究通常較為複雜,因此除了道德規準外,研究者也會被要求遵循更嚴格的法律規範,如:《人體研究法》、《動物保護法》等。

Page 10: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2.1資料蒐集程序不當

第二種是以非生物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常見於電子電機、資訊科技、自然科學或工程等領域中。這類研究較容易發生於當受試者或研究者,不遵守實驗程序或實驗儀器的操作步驟,或缺乏實驗室使用安全的正確知識,以及設備失常或校正失當時,因研究資料被不當蒐集和錯誤記錄,進而衍生出資料蒐集程序不當的爭議。 合乎程序及倫理規範地蒐集、分析和保存資料,是研究者最基本的知能。研究人員在處理資料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每一個細節。首先,事前應詳細規劃和正確記錄研究資料的蒐集和處理歷程,才能正確地詮釋研究成果及發表研究著作。反之,如果在研究過程中不注意細節,可能會產生研究成果遭質疑的風險;這不但會影響研究者的個人聲譽,事後的調查或研究修正和重做等補救事宜,也都是曠日廢時、勞心勞力,且消耗社會資源的工作。

Page 11: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2.1資料蒐集程序不當

此外,即使社會給予研究者修正和重做研究的機會,不當的資料蒐集程序也可能已經對受試者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傷害。另外,錯誤的研究成果一旦被公佈,又沒有被察覺的話,也可能誤導其他研究者做出錯誤的詮釋,甚至使行政或立法單位因為不精確的結果而做出錯誤的決策。由此可知,為了追求研究的正確性和維護社會大眾的福祉,研究者應該在研究設計和規劃上多付出一些心力,並考慮每一個研究步驟是否合乎研究倫理的要求,才能避免錯誤,並確保研究成果的公正和品質,同時免於侵害到受試者及相關人等的身心健康和基本權利。

Page 12: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國外案例】塔斯基吉梅毒試驗(Tuskegee syphilis experiment)

在1932年至1972年間,一項由美國政府補助的研究計畫,曾以免費治療梅毒(俗稱壞血病)為名,在阿拉巴馬州一個以非洲裔為主的社區,進行一系列人體試驗。事實上,研究小組並沒有誠實告知研究受試者,該實驗的目的僅是在追蹤梅毒病患在未接受任何治療下的病程發展,因此所謂的治療只是提供沒有療效的安慰劑(如維他命)。更嚴重的是,即使在1950年代,青黴素已被認定是治療梅毒的標準流程,研究小組仍刻意隱瞞這項發展,且未對參加實驗的黑人提供任何實質的醫療協助。 這項實驗在1972年被揭發時,已有許多受試者死於梅毒或其他併發症,更有許多婦女因配偶而感染梅毒,生下許多出生即垂直感染梅毒的嬰兒。這項實驗看似是目的良善之醫學研究,但背後卻潛藏著研究資料蒐集程序不當的重大瑕疵。

資料來源: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3)

Page 13: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案例解析

在該案例中,研究者的資料蒐集程序具有嚴重的瑕疵,包括沒有誠實地告知受試者真正的研究流程及目的,違反人體研究應落實「知情同意」的原則。此外,即使研究人員已經知道能有效治療梅毒的方法,仍沒有對受試患者施予適當的醫療協助。再者,在該案例中,研究者不但直接侵害受試者的生理健康,使患者的病況加重,其隱瞞治療方法的作法,更間接危害到其他相關人等(配偶、新生嬰兒)的安全及健康,而這一切行為皆是嚴重違反研究倫理的。 研究者務必謹記,所有研究必須植基於人類福祉之上,一旦研究過程所產生的風險及傷害可能會大於所創造的福祉,則應立即停止該研究。在此案例中,研究者可能期望藉由犧牲一些受試者的健康,以換取人類對梅毒病症的認知,雖然看似目的良善,但這類以他人生命安全為賭注的研究方法,已違背增進人類福祉的初衷,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

Page 14: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2.2捏造與篡改(變造)研究資料

捏造、篡改或變造研究資料或成果,都是嚴重違反研究倫理的行為。捏造(fabrication)是指研究者偽造、虛構研究過程中不存在的資料,包括視覺圖像、數據資料,以及研究程序或結果等,並將虛構的資料做為研究成果,甚至發表為研究著作。篡改(falsification)則是指研究者刻意操弄研究資料、研究過程、儀器設備等,或是更改和刪除研究數據,以期符合預期的研究假設。篡改也包含刻意隱藏未符預期或矛盾的研究成果、過度美化研究資料,導致研究結果無法真實、正確地呈現。

Page 15: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2.2捏造與篡改(變造)研究資料

綜合而言,研究者切勿因為研究時間不足、著作發表壓力,或因力求完美的結果,而不當操弄儀器,甚至更改數據、圖表等內容。近年來期刊的論文審查機制日趨嚴格,資訊的流通也越來越發達,使每一篇研究論文在發表後都有機會被更多人閱讀及檢視,故研究者若篡改或造假,是很容易被發現的。研究者切莫心存僥倖,以身試法。如果研究者被發現更改或造假研究結果,不僅損害社會大眾對科學研究的信任,研究者本身也可能遭受輿論撻伐,使自己的研究生涯留下污點。

Page 16: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臺灣案例】不當美化研究圖像

某大學教授執行一項由科技部補助的研究計畫,研究結果刊登在國際知名的期刊,然而文章中的圖像卻遭他國研究者質疑其真偽。經由調查證實,執行研究的研究生承認曾過度「美化」該圖像,也坦承未完整保留原始資料,使得研究結果無法被檢驗。最後,該大學教授同意撤回已刊登的論文、重新執行實驗,並接受科技部的懲處。此外,在論文發表時已取得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也被撤銷學位,並轉回博士生學籍。

Page 17: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案例解析

在該案例中,執行研究的博士生涉及一些違反研究倫理的行為,包括他過度美化研究用的圖像,使研究結果無法在論文中被正確呈現;此外,他沒有善盡保存原始資料的責任,使後續的驗證工作無法進行,無法查證其研究真確性。雖然無從得知該博士生刻意美化研究圖像之真正目的,但可能的原因包括使研究結果更具吸引力及說服力等;這類的行為不但很容易誤導其他研究者做出錯誤的研究詮釋,也會侵害研究者自身的學術誠信。誠信的重建是一條漫長且辛苦的道路,研究者應竭力避免任何可能傷害個人信譽的行為,才能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他人的信任及尊重。 此外,就該博士生之指導教授而言,即使執行不當行為的人不是他,但他沒有善盡監督之責,使其指導的博士生做出篡改研究資料的行為,他也為此付出代價。由此可知,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指導教授和學生間,以及同儕間(如:實驗室的工作夥伴)的相互監督,著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彼此適度的監督、提醒及討論,能有效預防一些不當研究行為的發生。

Page 18: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2.3抄襲與剽竊

剽竊或抄襲是研究工作中常見的不當行為類型,剽竊的英文為plagiarism,也可稱之為抄襲。在牛津線上字典的定義中,剽竊的定義為:「冒用他人的作品或想法,並當作自己本身的所有物(The practice of taking someone else's work or ideas and passing them off as one's ow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而不當研究行為中的剽竊或抄襲,則是指在研究過程中盜用或借用他人之研究構想、過程或成果,或將他人的文字或圖表複製至自己的研究著作中,但卻未正確引註出處(Steneck, 2007)。此外,若研究者在其研究著作中翻譯他人的文字、圖表等(如:英文翻譯成中文),並當做是自己的作品,在未註明原文出處的情況下,即使語言已被轉換,仍有構成抄襲行為的疑慮。

Page 19: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2.3抄襲與剽竊

為了避免抄襲,研究者撰寫論文時,除了標註原文出處外,常見的寫作手法有「引述」(quote)、「引用」(cite)及「摘寫」(summarize)三種。一般論文寫作最常見的錯誤即是「過度引用」,例如:把大量原文稍微修改,放在自己的文章中,或將外文的論文整段翻譯成中文,卻用引用的方式書寫,造成疑似抄襲的狀況。

Page 20: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2.4不當之作者定義、掛名

近年來因為學術分工更為精細,許多研究需要仰賴很多人的力量才得以完成。因此,誰有資格成為研究成果的作者(authorship),便成為研究倫理的重要討論議題之一。此外,在臺灣,許多大專院校對教師或研究生,都有研究成果績效的要求,以作為評鑑或畢業的門檻,所以不當掛名的狀況也可能因此加劇。不當作者定義或不當掛名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而言,不當之作者定義或不當掛名是指「蓄意就著作人姓名為不實之記載」(黃銘傑,2011),可能的狀況包括:作者的分配與排序不公平、未取得他人的同意,便將其掛名為作者、代替作品的原著作人發表,以及比較少見的論文代寫等行為。

Page 21: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2.4不當之作者定義、掛名

作者的定義 誰可以掛名為作者?根據美國心理學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0)的定義,作者並不一定只是論文寫作的人,凡對此研究有實質貢獻,例如:擬定研究問題或假設者、建構實驗設計、組織及進行統計分析者、詮釋研究結果者、主筆撰寫研究報告者等人,便有資格成為作者之一。然而,在研究中若只擔負單一功能的人員,例如:建議或指導統計分析、蒐集或鍵入資料、修改或撰寫電腦程式、幫忙招募受試者等,這些人則沒有足夠的資格成為作者。論文的作者如果想要對上述提及的人員表示感謝,可以在論文的「致謝」(acknowledgement)中表明謝意。

Page 22: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2.5重複發表與出版研究成果、申請計畫

最後一種常見的不當行為,是重複申請、發表或出版研究計劃或成果。「重複申請、發表或出版」是指將同一份研究資料、學術著作、研究計劃書或研究概念等,重複用於申請不同的補助,或重複出版及發表在不同的刊物或研討會上。一旦這些重複的行為產生,若沒有得到首次補助或出版單位的許可,則可能構成常聽到的「一稿多投」,也可能產生侵害補助或出版單位之著作權的法律問題。

Page 23: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2.5重複發表與出版研究成果、申請計畫

國內外許多補助研究經費的單位,或學術期刊和研討會,多有明確規定研究者不可以重複申請補助,或重複出版及發表相同(或過於類同)的研究資料和著作,也不可以一稿多投。假設已錄取之研究計劃書或著作被查出一稿多投,研究者通常會被要求繳回補助經費,或被撤銷刊登的資格,同時也可能影響其日後申請經費或投稿期刊時的成功率。

Page 24: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2.5重複發表與出版研究成果、申請計畫

另一個和「一稿多投」相關的概念是「自我抄襲」(self-plagiarism)。在某些狀況下,有些作者會誤認為,大量引用自己已發表之著作,又將之列於參考文獻中的作法不甚合意或不合適,因此,他們便選擇將過去已發表之著作中的語句或概念重複使用,但卻不將他們列於參考文獻中。事實上,研究者不應該刻意隱瞞個人曾發表過之相似的研究成果,這會誤導審查人或讀者對新作之貢獻度和創見度的判斷。然而,自我抄襲的嚴重程度,會視抄襲的內容和幅度而定,包括是否有誇大創新貢獻,或抄襲內容是否為論文的核心部分等。

Page 25: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2.5重複發表與出版研究成果、申請計畫

重複發表研究成果固然是一種不當的研究行為,然而,將研究結果進行不合理的分割和發表,也是不合乎研究倫理的作法。這種行為在英文上稱之為piecemeal publication或fragmented publication,中文則稱為「分散發表」,較常發生在有發表績效壓力的研究者身上;他們採取這種作法以求在短時間內、使用最少的研究心力,達到最多的發表篇數。

Page 26: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2.5重複發表與出版研究成果、申請計畫

當研究者將一個原本可以在合理篇幅內即完整詮釋的研究,過度分割成數小個研究,並分散出版時,除了會造成研究倫理上的誠信問題外,也可能減損該研究的正確性、誇大研究的貢獻度,也容易使其他研究者看不到研究成果的全貌,進而誤導研究界和社會大眾。 案例說明 若一位醫學研究者將一份關於成功治療50位病患的新藥研究,不當切割成三個研究成果並分別發表,且未清楚說明分散發表的原因時,他可能誤導其他研究者(及病患),使他們重複詮釋新藥的實施成果,並認為該藥已成功治癒150人。

Page 27: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臺灣案例】研究者重複申請研究計畫補助事件

在科技部所公佈之違反研究倫理樣態的報告中,曾提及一個重複發表的事件。「A教授與B教授兩人所提之兩件專題研究計畫申請書內容雷同,B所提計畫書將A列為共同主持人,而A所提計畫書未將B列為共同主持人,且依計畫申請書簽名日期判斷,B之計畫書較先提出,故A有重複向國科會申請補助及誤導為兩件計畫之情事。」

資料來源:科技部(2010)

Page 28: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案例解析

研究者應該避免重複申請計畫,否則將造成審查資源的重複及浪費。一般而言,內容雷同的研究計畫是不能重複申請補助的;若研究者認為計畫內容只是看似雷同,但實質上是有差異的,則應在申請計畫時明確說明兩者間的異同處。此外,若重複申請計畫而未被發現,很可能產生「自我抄襲」(self-plagiarism)或過度誇釋創新貢獻的疑慮,這些皆是違反研究倫理的行為。再者,這些重複之作也容易誤導其他研究者或社會大眾,產生過度詮釋研究結果的情況。 雖然研究生較少執行申請研究計畫的工作,但不僅是申請計畫時不能一稿多投,在將個人著作投稿於學術期刊或研討會時,也不能將沒有實質差異的內容重複投稿或發表,否則也會涉及有違研究倫理、不被學術社群所允許的行為,研究生們應避免類似的情事發生。

Page 29: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結語

在進入研究所的同時,每位同學應要瞭解自己背負的學術責任。身為一位研究者,在臺灣能夠享受充分的學術自由,但正因為自由,所以更需要遵守研究倫理,並嚴格自律。我們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必須謹慎小心,因為稍有不慎,就可能會落入「不當研究行為」或「違反研究倫理」的坑洞中。有些觸犯研究倫理的研究生,甚至是專業研究者,常表示他們是無心的,是因為對研究倫理的知識和訓練不足,才會陷入違規的情事中,但這類的理由並不足以作為一個合理的辯駁。因此,負責任的研究者必須對研究倫理的規範有充分地認識,才能避免從事不當研究行為。 研究者必須謹記,若不遵守研究倫理,不但會影響個人尊嚴及聲譽,也可能會遭受法律制裁,甚至毀掉學術及研究前途。因此,研究者必須秉持公正的態度、尊重並保護受試者的隱私,並對研究社群中的其他研究者保持誠信、負責任的行為,致力於研究工作,以期造福更多的研究後進和社會大眾。

Page 30: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科技部(2010)。88-99年國科會處理違反學術倫理案件彙整表。取自http://b037.web.ym.edu.tw/ezcatfiles/b037/img/img/1135/e1-2.pdf 黃銘傑(2011)。著作權法與學術倫理面面觀。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2(2),4-13。

Page 31: 4.不當研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 el.fotech.edu.twel.fotech.edu.tw/localuser/eetuml/web1/Academic research/chap4.pdf予生、心理上無法承受的實驗流程,進而造成他們的苦痛,甚至死亡。第二

英文參考文獻 1.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0). 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org/ethics/code/principles.pdf

2.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3).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philis study at Tuskegee. Retrieved from

http://www.cdc.gov/tuskegee/timeline.htm

3.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 (2000). Federal Research Misconduct

Policy. Retrieved from

http://ori.hhs.gov/policies/fed_research_misconduct.shtml

4.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Plagiarism [Oxford dictionaries

language matt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plagiarism

5.Steneck, N. H. (2007). ORI introduction to the 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