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小小小 ():BCN3113 13. Penulisan Laporan Penyelidikan Tindakan 13. 小小小小小小小小小 Penulisan Laporan Penyelidikan Tindakan 研研研研 The context/background of the study 研研研研 Literature review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Focus/ aspect of the practice to improve 研研研研研研研 The action plan 研研 Implementation of action plan 研研研研研研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研研研研 Data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研研 Reflection and implications 研研研研 Plan for further action 研研研研 Citation of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研研 Attachment13. 小小小小小小小小小 研 研 研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研研研 研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研 研研 研 研研研研研 研 研研 一。,一,、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一,。 研研研研研研研 ,,、、,、。 研 研研研研研 研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 Stenhouse研1981 研研研 )。一,( Ebbutt研1983 研研研研研 )。,一,,( Lomax & Paker研1995 )。: 小小小小小小小小小 小小小小 小小小 小小小小小小小小小小小 研 研 研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研研研研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研研研研研研研 体,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研研研研研研 研研研研研研 研研研研研研研 ,。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研研 研研研 ??? 研研研研研研 研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研 研 研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研研研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 研研研研研研研研研 ,。 1

行动研究报告格式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行动研究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行动研究报告格式

小学华语行动研究(方法):BCN311313. Penulisan Laporan Penyelidikan Tindakan

13. 行动研究报告的格式 (Penulisan Laporan Penyelidikan Tindakan )

研究背景 The context/background of the study

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研究焦点/确定研究的问题 Focus/ aspect of the practice to improve

收集数据的策略 The action plan

行动 Implementation of action plan

数据收集方法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数据分析 Data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反思 Reflection and implications

跟进活动 Plan for further action

参考资料 Citation of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附录(Attachment)

13. 行动研究报告的格式

撰写教育行动研究报告是行动研究的最后一个步骤。以文字形式总结和公开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更系统、更理性地总结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同时也能使自己的研究更广泛地接收同行和社会的评价、批评和建议,有利于改进今后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便于他人分享和借鉴自己的研究成果。

行动研究报告的撰写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格式,其主要内容是描述真实的教育行动研究过程及其行动要点,解释行动的背景、原因、依据,说明研究的可行性、可信度等。

行动研究之所以成为研究,必须是有系统的、自我反省批判的探究,而且也必须是公开于众人之前的(Stenhouse,1981)。如果一项教育行动研究可被视为是严谨的研究,那么从事此研究的教育实务工作者必须呈现其研究报告( Ebbutt,1983)。特别是如果教育实务工作者能够清楚明确地呈现其研究报告,以一种富有创意的手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并且对外发表甚至加以出版,将能协助更多的相关人士了解整个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与研究的结果(Lomax & Paker,1995)。兹将主要历程列表如下:

教育行动报告之呈现 清楚而具体地呈现 成功的研究报告呈现标准谁是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听读者?他们会用何种标准来判断这份报告?

具 体 地 呈 现 所 解 决 的 问题,厘清呈现教育的行动研究报告之目的。

清楚地了解听读者对象是谁?报告内容有清楚的参考架构,结构组织严谨。

1

Page 2: 行动研究报告格式

您是否呈现出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重要内容?

您 是 谁 ? 您 的 身 份 是 什么?您研究什么内容?

运 用 最 低 限 度 的 专 业 术语。

您的教育行动研究报告内容是否精简而且完整?

就上述阶段标准而言,您的教育行动研究报告是否具有高水准的内容?

能以精简而完整的方式呈现报告的内容,清楚地描述研究的优点与限制。

依时间顺序作为报告内容相当有用,但如能将情境活泼生动化也是重要的。

是否作成研究结论?并允许利用其他资料来源,就此结论进行批判对话?

指出 教 育 行 动 研 究 的启示,并运用其他相关资料来源进 行 对照与 批 判 评鉴。

对听读者而言,所呈现的教育行动研究报告内容形式与用语措词是否适切?

是否提供听读者足够的资讯,以便引导进一步追踪考验资料与继续探究?

提供足够资讯,以便听读者就其兴趣与关注的议题继续进行追踪探究。

进行教育行动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教育实务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拓展教育知识(Elliott,1998)。特别是进行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当中,可以开创新的知识领域。因为通过教育行动研究报告,呈现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成果,就像在提出对于教育知识的主张,公开地告诉听读者,您已经做到了改进教育实务工作、改善教育实务工作情境。

研究背景 (The context/background of the study)研究起因(背景、意义) 首先要阐述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的。其次,要阐述此项研究的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

问题。研究的起因叙述要简明扼要,只要说清楚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要研究这个问题就行了,不需要过多地去讨论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研究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阐述这部分内容时,最好认真、仔细地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

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做过哪些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 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 究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

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研究报告的撰写,必须正确处理借鉴别人研究成果与自己独立思考的关系。一方

面不能无视前人与他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那种为介绍而介绍,对所引用的观点及文献只述而不评、或者任意引申发挥的做法也是欠妥的。

2

Page 3: 行动研究报告格式

对引用的文献和观点,首先要搞清楚作者的意愿,文献内容的价值,从中挖掘实质性问题,从而加强论证的针对性;第二,要善于从众多的研究成果和文献中选取最典型的、富有说服力的材料。那种简单列举和大量堆砌的做法反而降低引用材料的论证作用,并使文章臃肿拖沓。

文献综述只需要表现出你对自己研究的主题了解多少,因此可以用介绍性的句子或段落描述。比如,教师想要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赞美”,在文献综述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写清楚以往研究中对教师的赞美分为哪些类型;教师赞美对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会有影响;你怎样看待这些研究;从当前的教 育背景出发,结合自身的实践,研究教师的赞美有何重要的意义,等等。

研究焦点 / 确定研究的问题 (Focus/ aspect of the practice to improve) 确定研究的问题包括对问题的描述及分析,在简单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得到问题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然后将研究问题进一步理清、精确化,重新界定问题,确定研究目的。

教师在教学情境中所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做为行动研究的题目,如汉语拼音教学、学生作业迟交、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基本学力测验成绩等。

研究题目以解决问题、改进措施或创新措施为主。 研究问题可以是:

(1) 目前暂时没有答案的。暂时没有答案的问题可以用“解决……”、“分析……”等方式来陈述。

(2) 也可以是已经有答案但是要改进的。要改进的问题可以用“提升……”、“改进……”等方式来陈述。

(3) 或是想要进一步规划的教学计划。规划性的问题可以用“……设计”、“……建构”、“……发展”等方式来陈述。

研究题目越具体越好,以能在教学中完成研究最佳。

对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时要注意: 行动研究要求所研究的问题具体、可操作。然而研究问题的表述应该具体(或概况)到什么程度?比如,一位四年级的教师针对本班学生自我中心严重、不能宽容他人、影响同伴交往的现象,准备进行让学生学会接纳他人的研究,那么,问题应该表述为“小学生学会接纳他人”的研究,还是应该将其表述为“如何让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会接纳他人”的研究?我们认为,应该采用后者,行动研究需要对问题的边界进行界定,研究对象要明确,教师研究的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不是所有年级的小学生,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接纳他人时心理特点的差异,将问题界定为四年级学生,在行动中就更有针对性。

对问题清楚的描述是开展行动研究的基础。问题呈现后,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问题时要写清楚这个问题属于哪方面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原因要从多方面来分析。

   

3

Page 4: 行动研究报告格式

行动计划 / 行动方案(The action plan)

对某项研究过程进行总体策划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要包括研究什么问题(论点),从什么地方获得什么数据(论据),这些数据(论据)如何解释来最有效地支持研究的问题。

通常研究过程的设计和步骤如下:

第一步:定义研究的基本问题

研究的问题指的是有争议或者大家缺乏了解的领域或知识,通过研究过程将这些问题弄清楚,或者为未来的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研究的问题通常都是可以用一个或者一系列的问题的表述或论断(Statement)来表达。

研究问题要明确具体,不要宽泛,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包容相关的问题。研究的问题不能是一个概念本身,而是一个有关这个概念的问题,也就是要对这个问题寻求具体的答案,而不是笼统地讲一个概念。在一般逻辑上,有三个层次的问题: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如何做)。

第二步:进行文献回顾

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 非常重要。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看,绝大多数的研究都不是孤立的结果。别人通常都会在你所研究的领域做过探索。既便不是与你的思路和方法一样,也会涉及到你所研究的领域。因此,承认别人的研究成果并对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论是一般研究的开始,也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识别和进行反思的前提和基础。注重文献检索和文献回顾会使研究者避免走许多弯路,也会使研究本身具有更大的价值。 通常,通过文献回顾,可以了解所进行的研究领域及其相关内容;知晓相关领域有影响的成果及其内容;比较和熟悉相关的问题和概念及其它们之间的关 系;知道哪些地方存在知识空缺或者是缺陷,从而进一步规划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文献回顾应该贯穿研究的整个过程,是研究的基础。这部分工作主要是从最终论文的注释中反映出来。

第三步:确定研究的分析方法

研究的分析方法一般指是用定量的分析方法,还是用定性的分析方法。不同研究问题往往要求不同的分析方法。例如在研究的探索阶段,所要研究的问题还没有界定清 楚,特别是测度指标不确定,理论的框架还很模糊,通常我们更需要定性的方法,也就是从收集和分析定性的数据来逐步推导出概念模型。如果在理论框架或概念模型比较清楚,测度指标比较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考虑用定量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量指标,用以验证理论假设,或者衡量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4

Page 5: 行动研究报告格式

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法不是对立的,两者之间是起到相辅相成作用的。所收集的定性资料可以通过编码和统计的方法用定量的方式来进行分析;所收集的定量数据往往也需要定性的方式来进行解释,特别是对测度指标的定义和描述能最大程度地辅助定量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第四步:进行数据的收集

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的研究分析方法,都要涉及如下问题:收集什么数据或资料,从哪里收集数据和资料,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通常数据的来源有两个:第一手数据(Primary Data)和第二手数据。(Secondary Data )。第一手数据是我们专门为回答我们的研究问题而收集的原始数据。第二手数据是别人曾为某目的而收集的数据。第一手数据与第二手数据各有优势。收集第一手数据,研究者可以专门针对自己

的需要收集,可以自己定义数据的范围,也可以排除某些不相关的因素的影响等。而第二手数据的优势是收集的速度快,成本相对低,但是第二手数据未必能够满足回答研究的需要,因为数据是别人为其自身的目的收集的,其数据定义、测度指标、收集的时间等与我们的研究要求未必十分吻合。所以,第二手的数据一般在研究中有三个作用:在某个角度上满足作为参考和比较的需要、文献回顾的需要,以及作为研究的唯一数据来源。用第二手数据作为唯一数据来源的研究多半是对历史行为进行回顾性的研究,或者是在各方面不可能收集到第一手数据的情况下。实际上,国家统计机构公布的大量数据为研究者解决了数据收集的问题。第二手数据来源包括:图书馆、互联网、在线和非在线数据库等。数据的形式为

书籍资料、论文资料、研究报告、统计资料等。第一手数据有许多的收集方式,定性数据的收集包括小组讨论、深度访问、实地考察等。定量数据收集主要就是问卷调查。可以采取面对面形式,也可以采取电话方式,甚至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收集第一手数据。

第五步: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数据的处理主要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并将原始的数据进行分类,以便转化成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形式。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编辑、数据编码和数据录入三个步骤。

数据编辑(Data Editing)就是要识别出数据的错误和遗漏,尽可能改正过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便于进一步的编码和录入。数据编码(Data Coding)就是对所收集的第一手数据(例如对问卷开放式问题的回答)进行有限的分类,并赋予一个数字或其他符号。

数据编码的主要目的是将许多的不同回答减少到对以后分析有意义的有限的分类。数据录入(Data Entry)是将所收集的第一手或者第二手数据录入到可以对数据进行观察和处理的计算机中,录入的设备包括计算机键盘、光电扫描仪等。研究者可以用

5

Page 6: 行动研究报告格式

统计分析软件,例如 SPSS 等对所形成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对于少量的数据,也可以使用工作表(Spreadsheet)来录入和处理。

数据的分析就是运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来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者要根据回答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统计方法和验证方法。对于有些研究,仅需要描述性的统计方法,对于另一些研究可能就需要对假设进行验证。在统计学中,假设的验证需要推论的统计方法(Inferential Statistics)。

第六步:得出结论,并完成论文

论文的撰写要结构合理、文字表达清楚确定,容易让人理解。形式上要尽量采取可视化的效果,例如多用图表来表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具体论文的撰写要考虑包含如下内容:摘要、研究介绍(包括背景、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样本选择、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研究的局限性)、研究的发现、结论(简要结论、建议、启示意义)、参考文献、附录。

行动计划进行程序(Implementation of action plan)记录研究者如何采取行动步骤进行研究,所拟定的行动方案的实际实施情况和影响范围,在行动的过程中是如何收集反馈信息的,等等。这一部分是对真实的行动研究过程的描述;但描述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行动实施过程中的对行动研究结果起到重要作用的关键事件、偶发事件,行动中关键人物,突出表现等;还应包括研究对象的主要作品(文字、图画等)都要真实的呈现。

数据收集方法 (Data collection methods)研究者应对所采用的数据收集方式进行论证,也就是要说明你收集数据的方式选

择——具体说明收集的数据是什么,从哪里收集数据,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数据的收集情况。

行动研究可使用质、量兼具的方式进行研究(林生传《教育研究法》,台北,2004)

数据分析 (Data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数据的分析就是运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来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者要具体地对数据进行质的分析或量的分析,尽可能结合文献,对数据进行概括总结。

反思和讨论 (Reflection and implications) 行动实施结束后,对整个行动研究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行动研究的效果。同时对行

动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讨论时,可将理论和结果融为一体,在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时有机地运用这些理论。

反思和讨论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思考:

6

Page 7: 行动研究报告格式

(1) 在行动目的方面:是否达成行动的目的?如是否获得解答?是否达到改进的目的?

(2)在教学实务方面:对于教学实务的帮助为何?实务与预期目的的差距情形?(3)在行动研究方面:行动设计是否妥当?能否更好?(4)在行动过程方面:是否碰到困境?如何突破?能否改进?(5)在专业成长方面:行动研究的过程与结果对于本身的专业成长是否有帮助?

哪些方面有成长?

下一步研究计划( Plan for further action)根据行动研究的结果,确定下一步行动研究的问题,制定下一步行动研究的计划。

参考资料 (Citation of references :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研究者须列出研究过程中参考过的书目和文章的索引,为读者提供查阅的线索。文献版本必须信实可靠,规范写法如下:(一) 引用专书

1. 格式:作者/编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例一: 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页 191。

例二: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 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页 43。

2. 再次征引同书时,可省略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二) 引用互联网文章/论文

1. 格式: 作者/译者〈文章/论文题目〉,《刊名》,刊期,网址。

例一:林天佑《教师行动研究准则:普及化的基石》,《学校行政双月刊》,2005年第 1期, http://www.guoxue.com/gjzl/gj412/gj412_05.htm

例二: 黄先炳《鸡蛋里挑骨头》,《法情·教育评论》,2008年 10月 24日,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

2. 再次征引同篇文章/论文时,可省略《刊名》刊期、网址、浏览日期。

附录(Attachment)附录即文章最后所附的资料。这是研究者认为有参阅价值或必要,但不便于正文中描述的内容。通常研究工具如问卷、量表、测验,重要的统计数据、旁证性资料等都可以作为附录放在结尾部分。

行动研究报告的撰写:行动研究报告透过学术论文的发表,与一般研究报告并无太大差异。大致上应呈

现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资料分析技术、行动策略的设计与执行、研究的发现 、结论与建议。最重要的是要呈现在行动研究中,对教育概念的理解与领悟、价值信念

7

Page 8: 行动研究报告格式

的改变,以及如何付诸于教学实践当中。并透过实践行动之评鉴、自我反省等整个研究过程中,自我改变与成长。

行动研究报告的形式一般比较灵活。 首先,上述部分不一定要在所有的研究报告中呈现,比如,有的研究报告就没有独立的文献综述部分,而是将文献资料融合在对问题的分析和界定之中。 其次,行动研究报告中的各部分内容不一定要按照上述顺序排列。比如,有的把反思和讨论部分提前,边行动边反思,而在反思后修改研究计划,重新拟定行动研究计划。 另外,对行动研究的反思也不要求面面俱到,研究者可以就自己体会最深、最感兴趣的一点进行讨论,而行动研究的结果也可能是失败的,对失败的总结和分析也可以 作为研究结果呈现,以便实践者借鉴。

简而言之,行动研究的写作格式不是固定不变的,研究者可根据需要灵活掌握。

写出教育研究报告之具体任务就写出教育研究报告之具体任务而言,下列事项值得研究者特别留意:

教育行动研究者应该组织一份写作工作计划流程表,并且将它具体写成书面文字 , 了 解 工 作 时 间流程 , 而 且 严 格掌控自 己 的 写 作 时 间 , 不 要轻易拖延(McNiff,1995)。您必须用心整理您的写作场所,尽可能让它成为有利于写作的工作情境,让各种所需的资料、证据与工具随时可以轻易取得。

教育行动研究者必须有所准备,可能要多次修改研究报告的草稿。第一次草稿通常可能文句内容冗长,往后每次修改都让它的焦点更为明确具体,直到写成一份精炼的研究报告文件位置(Altrichter,Posch & Somekh,1993)。而且撰写行动研究报告时也应该想一想,谁是您的教育行动研究报告之主要听读者,如 何 能 够让您 的 教 育 行 动 研 究 报 告 出 版产生 更 为 广大范围的流传(McNiff,Lomas & Whitehead,1996,68)。

参考书目(1) 申继亮主编《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0页-127页(2) 林天佑《教师行动研究准则:普及化的基石》,《学校行政双月刊》,2005/01

(3) 荆雁凌《中小学教师怎样进行课题研究(八)——教育科研方法之教育行动研究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 8期,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