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國國國國 國國國國國國國國國 國國國國 : 國國國國國國國國國國國 國 國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授課教師 :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 李 明. 一 . 國家利益( national interest ) :. 國家利益泛指國民的福祉、以及為保持本國政治理想和民族的生活方式而言。 James Rosenau 認為:國家利益可依其應用的目的,分別為政治分析的概念以及政治行動的概念。當作政治分析工具時,國家利益用以描繪、解釋和估量國家對外政策的本源。當作政治行動的手段時,它用以辯護、宣布、或贊成某些政策。這兩種作法,都可使國家受益。. 二、國家利益的要素 :. 杜克希克( Ivo D. Duchacek )指出組成國家利益的五項要素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授課教師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 李 明

Page 2: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一 . 國家利益( national interest ) :

國家利益泛指國民的福祉、以及為保持本國政治理想和民族的生活方式而言。 James Rosenau 認為:國家利益可依其應用的目的,分別為政治分析的概念以及政治行動的概念。當作政治分析工具時,國家利益用以描繪、解釋和估量國家對外政策的本源。當作政治行動的手段時,它用以辯護、宣布、或贊成某些政策。這兩種作法,都可使國家受益。

Page 3: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二、國家利益的要素 : 杜克希克( Ivo D. Duchacek )指出組成國家利益的五項要素

為:

1. 國家有形的本體—諸如國民生命財產等

2. 信仰體系—主義、信仰和重視的價值觀念等。

3.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為一國立國的根本,不容劇烈改變,

若受劇烈改變,不是革命就是外患。

     4. 經濟制度—經濟發展的模式常決定國家的施政路線國

家興衰。如中共在毛澤東時代的人民公社以

及鄧小平時代的改革開放政策,就大異其

趣。

      5. 領土完整—領土為任一國家生存之所繫,每個國家必

定傾其所有,誓死保衛國土,不輕易放棄。

Page 4: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三 . 國家利益的種類 :

1. 基本利益 vs. 次要利益

2. 永久利益 vs. 變動利益

3. 一般利益 vs. 特殊利益

4. 認同利益 vs. 對抗利益

5. 互補利益 vs. 爭執利益

Page 5: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四 . 國家利益的運作原則 : 1. 一般運作原則—決策者追求國家利益是為通則,不可能有決策 者的目標是使國家弱化或走向滅亡。相信一般決策者都有理性,採取理性抉擇,但理性選擇( rational choice )常有不及之處,各種因素使之無法純然「理性」,只能是「有限理性」。

2. 意識型態原則—民族主義、資本主義、法西斯主義、以及共

產主義的國家,追求的利益就有不同。

3. 政黨原則—不同政黨對於若干根本的國家利益,諸如國防、貿

易、 政治交往等就與其他政黨不同。

4.  官僚政治—不同政府部門都有本位主義,官僚政治就是議價政

治。

5.  少數民族與利益團體的影響—如美國的猶太人團體、天主教團

體、以及大企業,都對國家利益的解釋相當不同。

Page 6: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6. 依賴外國原則—新興國家和經濟、政治情勢不安的國

家、乃至依賴深的國家都有這種傾向,國

家的命運操之在人。

Page 7: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五 . 國家目標( national goal ) :

國家目標即是國家利益的顯現,國家目標比國家利益客觀,

且容易理解。

國家目標有 3 個層次:

1. 核心目標( core goals ) -- 國家的生存、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基本價值的維護、政治經濟體系的持續。

2. 中程目標( middle-range goals ) -- 僑民利益的保護、國際貿易

的增加、國家聲望的提升、國際事務的參與。

3. 遠程目標( long-range goals ) -- 國家理念的發揚、同質性國家

的增多、世界秩序的改變、國際政治的改造等。

國家目標的分別較為簡便,且層次清楚。

Page 8: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六 . 外交和外交政策的區別 :

A. 外交( diplomacy ) --

為一種 “ manners” ( 型態 ) 。 指稱的為一套體系或價值,在其中各國有所遵循,形成共守的準則,以建立世界秩序的正常和平發展。所稱的也可以是一種過程,通常是「和平互動」的方式,在其中各國求取自身的安全以及國家目標的實現。如將「外交」視為一個體系,這個體系是從 1648 年 Westphalia Treaty 之後所建立起來的,至今已有 300 多年的演變,如今還在推陳出新。

Page 9: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B. 外交政策( foreign policy ) --

為一種 “ matters” ( 內容 ) 。指稱的是政府據以規畫國際互動的政策指南。同時,外交政策宣示政府領袖試圖追求的目標,以及預備運用的手段。吾人可說美國外交政策為 “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而非 “ American diplomacy.”

吾人可以研究外交史( diplomatic history )的演變以及國際政治的型態;也可以研究各國的外交政策( foreign policy ),看看他們的差異,此即為「比較外交政策」一門學科的內涵。

Page 10: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七 . 外交政策之決定:

1. 決策( decision-making )

2. 決策者( decision makers )

3. 決策模型 ( decision-making models )

※ 理性模型( rational model ) --

根據這個模型,決策者會計算各種可能方案的成本效益,

然後做成選擇,相信他會選擇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方

案。

Page 11: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其程序 :

a.視情況設定各項目標。

b. 依據重要性排出目標的優先順序。

c.列舉達成目標的可行方案。

d.充分瞭解各種不同方案可能造成的結果。

e. 根據目標,選擇能夠獲得最佳結果的行動方案。

但是綜合而言,整個過程是一場動態的過程( dynamic

process ),必須依照國際環境或對手國的政策隨時因應

調整。

Page 12: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組織流程模型( organizational process model ) :

依據標準作業程序(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可見到一些政府體制下出現的或是「囫圇吞棗」、或是「不求甚解」、或是「科員政治」的結果。(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見招拆招的心理作祟,常有不利的後果)

※ 內部議價模型( government bargaining model ) :

亦稱為「官僚政治模型」,外交政策相當部分成為各部門

角力的反映。

 

Page 13: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理性模型經常被用作分析外交政策的起點,但是經常受到質疑,最主要的原因,即是在於組織本身的惰性和政府部門的角力,使理性減弱。甚或蕩然無存。

Page 14: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八 .個別決策者的重要性 :

決策者個人行為可能偏離理性模型者:

A. 誤認( misperception )、選擇性接受外界資訊( selective

perceptions )、以及資訊隔離( information screens )

B. 情感偏見( affective bias ) -- 「愛之欲之生,惡之欲之

死」,卻無法客觀正確。

C. 認知偏差( cognitive bias—mirror image) ( 看不順眼 ) 、過

分藉助歷史經驗( historical analogies ),以為歷史會

重現。

Page 15: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九、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 )的決策模型比較可信—

任何蒐集和處理資訊必須付出代價,沒有人能夠在做成決定之前想到每個可能的行動方案。決策者處理外交政策,通常不會求取「萬全之策」,決策必須在各個層面滿足決策者的「最低要求」,他們不可能一百分。

Page 16: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十、國家以下的行為者 :

1.  外交官

2. 利益團體— lobbying 的力量至大

3. 軍工複合體(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

4.  民意

5.  學者

Page 17: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十一、影響國家外交政策的因素 :

a. 該國的歷史文化

b. 國家力量

c.社會和經濟的需求

d. 有無敵國外患

Page 18: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十二、外交政策的主要型態 :

a.全球主義 (globalism)

b.孤立主義( isolationism )

c.結盟合作( alignment ) d. 不結盟主義( non-alignment )

Page 19: 國家利益、國家目標與外交政策

十三、幾個相關概念 :

1. 危機與危機管理

2. Groupthink (集體思維 )

3.Democratic Peace( 民主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