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农 谢谢谢 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农农农农农“农农农”——

农村学校的父母参与现象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农村学校的父母参与现象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家校链接的“关系化” ——. 谢爱磊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方法论. 4. 2. 相关发现. 现实背景与理论 基础. 基本 问题. 初步的结论与思考. 6. 目录. 3. 基本 问题. 一个悖论:教育机会的总体扩张与不平等分配 文献 国家与再分配机器 (Li 2005; Yang 2006; Zhong 2003) 制度 性分割(东西,城乡差距),重点学校制度 市场变革与地位竞争 (Li 2005; Li 2006; Liu 2004; Zhong 2003)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农村学校的父母参与现象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谢爱磊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家校链接的“关系化”——

目录

方法论4

相关发现

初步的结论与思考6

现实背景与理论基础3

基本问题2

基本问题

I. 一个悖论:教育机会的总体扩张与不平等分配

II. 文献

A. 国家与再分配机器 (Li 2005; Yang 2006; Zhong 2003)

制度性分割(东西,城乡差距),重点学校制度

B. 市场变革与地位竞争 (Li 2005; Li 2006; Liu 2004; Zhong 2003)

社会的结构性压力:家庭的经济与文化资源

.

基本问题

I. 解释:家长参与与优势生成的动力机制

• 网络(家庭、社区与家校)动员与社会资本的获得

I. 现象: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网络

• 结构?• 家长的策略?

现实背景与理论基础

II. 理论框架

• 社会阶层与家长参与的风格差异(Lareau,2000)

• 社会资本的生成与网络动员(Granovetter, 1973; Lin,2002)

• “关系”及其实践(费孝通, 1985; 阎云翔, 2000;Kipnis, 1997)

方法论I. 地区

256

入学

人数

:15809

毕业

生数

:17493

42

入学

人数

(率

):

17446 (99.7%)

毕业

生数

:15420

15

入学

人数

(率

):

7119 (46.2%)

毕业

生数

:5974

高校

高校

升学

率:

1835 (30.7%)

小学 初中 高中 高校

方法论

II. 田野工作

A. 时间 : 1 月 , 2009-2 月 , 2009; 6 月 , 2009-, 7 月2009; 9 月 , 2009-12 月 , 2009;

B. 主要方法:

• 访谈;• 田野笔记;• 文献分析。

表 1. 走访的学校

学校名称 类型 地点

山顶高中 省示范 城关镇

渡口高中 市示范 乡镇

花园初中 中心学校 乡镇

河岸初中 普通初级中学 村

花园小学 辅导小学 乡镇

四方小学 普通中学 村

表 2. 受访者与半开放式访谈的话题

受访者 数目 话题

家长 22

父母对参与教育的看法与理解 ,

不同家庭父母建立与学校之间

联系的过程与行动

教师 12

教师对家长参与的看法与理解 ,

教师与不同家长父母建立联系

的行动

校长 4 学校与家长参与相关的政策

编号 背景 受教育水平 子女教育1 干部 3 年大专 1 一本  

2 干部 3 年大专 2. 二本  

3 干部 4 年本科 3. 二本二本  

4 技术人员 ( 教师 ) 4 年本科 1. 一本 ;2. 一本  

5 技术人员 ( 教师 ) 4 年本科 1. 一本  

6 技术人员 ( 教师 ) 3 年大专 1. 一本 );2. 二本  

7 技术人员 ( 教师 ) 3 年大专 1. 一本 );2. 二本  

8 个体工商户 初中 1. 一本  

9 个体工商户 初中 1. 二本 ;2. 二本  

10 私营企业主 高中 1. 一本 ; 2. 高中学生  

11 私营企业主 初中 1. 二本 ;2. 一本  

12 农民(工) 初中 1. 三本 ; 2. 职业高中  

13 农民(工) 未接受教育 1. 初中 ( 初中 ); 2.TtU  

14 农民(工) 未接受教育 1. 初中 ; 2. 高中学生 ; 3. 二本  

15 农民(工) 初中 1. 一本 ;2. 高中学生  

16 农民(工) 初中 1. 初中 ; 2. 初中 ; 3. 初中  

17 农民(工) 初中 1. 初中 ; 2. 高中学生  

18 农民 初中 职业高中  

19 农民(工) 未接受教育 1. 小学 ; 2. 初中 ; 3. 高中  

20 农民 初中 1.TtU; 2. 初中 ; 3. 初中  

21 农民(工) 未接受教育 1. 初中 ; 2 初中 ; 3. 高中  

22 农民(工) 未接受教育 1. 初中 ; 2. 高中学生 ; 3. 初中学生  

表 3. 家长受访者

1 校长 县一中 男

2 校长 花园小学 男

3 校长 四方小学 男

4 校长 渡口高中 男

5 班主任 县一中 男

6 班主任 花园小学 男

7 班主任 县一中 女

8 班主任 县一中 男

9 班主任 渡口高中 男

10 班主任 渡口高中 男

11 班主任 渡口高中 男

12 班主任 河岸初中 男

13 教师 河岸初中 男

14 教师 河岸初中 男

15 教师 四方小学 男

16 教师 四方小学 男

表 4. 教师作为工作者接受访谈

发现 1 :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制度性链接——弱链接

I. 较少的正式渠道

A. 成绩通知单 “ 学习成绩信息”, “ 单向的信息流动”

发现 1 :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制度性链接——弱链接

B. 家长会

“ 去年,我们开了两次(家长会),让一年级 40 个家长来了学校。我们让成绩最好的两个孩子,在家长面前作报告,看看他们是怎么学习的。他们的家长感到非常有面子,光荣。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鼓励其他家长也让他们的孩子更加用功点。另外,就是这孩子的学习方法也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学学”。

发现 1 :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制度性链接——弱链接

C. 家访

“ 我们主要去那些住在镇上的。” .

为什么 ?

“ 住得近啊!大部分学生住的都太远了,每个学生都访,不可能。”

“ 现在学生太多,访不过来”

发现 1 :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制度性链接——弱链接

II. 家长的边缘性角色

A. 为教师提供信息

“ 比方说,最近这个学生成绩下降了,那可能我就要打电话问问家长,他家里是不是最近出了什么事情。”

发现 1 :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制度性链接——弱链接

B. 控制课后时间

“回去以后,不能让他们打游戏混去。”

C. 合作处理意外事件

“假如学生违反纪律了,老是上网不来上课,早恋了,或者出了什么意外,我们就让家长来学校……来学校就是看看怎么处理,一般我们就是说让他们把孩子领回家,别来了。当然,有时候是吓吓学生,吓吓家长,让他们重视(点孩子的教育)。”

发现 2 : 私人关系作为回应——策略与阶层差异

I. “拉关系”——对弱关系的改造

A. 攀亲戚 教师即亲戚 农民:“我舅舅就是中学的一个老师,小鬼(孩子)的什么事我都找他。”

通过亲戚认识教师 农民:“送孩子去山顶中学的时候,也不认识什么人,后来让孩子她姑父介绍了个人,姑父是我们这里中学的一个老师,认识山顶中学的一个校长。”

发现 2 : 私人关系作为回应——策略与阶层差异

A. 同事

干部与专业技术人员强调同事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自己与教师属于同一个部门

“ 我认识儿子的老师也算特别巧,我们都是吃公家饭的。先是不认识那个老师,那次很巧,他的爸爸生病住院,我就从一个同事那里知道这个事,他爸爸也是位老校长。我就让这个同事领着去看他,他爸爸也是比较感动,那个老师也是(就认识了)。”

发现 2 : 私人关系作为回应——策略与阶层差异

C. 朋友

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新型的经济精英都强调朋友在认识教师过程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自己与教师属于同一个社会圈子,容易接近教师:

“ 我儿子上高中的时候,他的老师我就不怎么认识了。我就找我的同事,让他帮我看看有没有熟人在那里做老师。然后刘老师(一个同事)就有个熟人在那里工作。我就通过这个关系认识了孩子的班主任。后来就经常和他打打电话,问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发现 2 : 私人关系作为回应——策略与阶层差异

I. “搞关系”——强关系的建立

A. 请客

农民:“那个时候,儿子出了点事,在学校里和人打架,要被开除,就去请老师吃饭,想看看是不是可以通融一下。”

干部:“有时候,就是一起坐坐——在镇里的小饭馆里。沟通沟通感情”

发现 2 : 私人关系作为回应——策略与阶层差异

B. 送礼

私营企业主:“我儿子上高中的时候,他的老师我就不怎么认识了。我就找我的同事,让他帮我看看有没有熟人在那里做老师。然后刘老师(一个同事)就有个熟人在那里工作。我就通过这个关系认识了孩子的班主任。后来过年,过节的时候,我就走动走动,送点烟酒什么的。”

发现 2 : 私人关系作为回应——策略与阶层差异

C. 陪读

“ 我就让他妈妈去陪读,租的老师的房子。他妈妈给他洗衣服。”

“ 他妈妈就在那里,给他烧饭,做点好吃的,买点荤菜,这样营养会好些。”

“ 我们就住学校附近啊。经常能碰到老师,就跟着老师问啊。老师和我也就熟悉了。孩子在学校里表现怎么样,我也就比较清楚了。”

初步的结论与思考

I. 制度空间与“关系化”策略A. 强链接的优势:弱关系无法满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需要

B. 网络链接的改造 :弱链接——私人性质的强关系

II. 传统文化与“关系化”“实践”A. 文化规则与关系生产的逻辑

B. 理性应用

初步的结论与思考

III. 社会分层的固化与私人关系网络的结构性压力

A. 同质性

B. 跨阶层交往的代价 (与教师的交往)

“ 我自己就抽两块钱一包的烟。但是见老师,怎么也得带点好烟吧。几百块一

条。觉得太贵了,我一年才赚万把块,一家的生活费加上孩子的学费,还有邻居

亲戚,哪家有什么事(结婚,生孩子,葬礼)都得花钱送“人情”啊。一年下来

剩不了多少。”

小结与初步反思

IV. 现实意义

A. 家庭与学校之间制度性链接的建立;

B. 正式的参与技巧的掌握;

多谢,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