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封封

感动中国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感动中国. Gan dong zhong guo. 封底. 下一页. 目录. 费俊龙、聂海胜 —— —— 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洪战辉——带妹妹上学. 王顺友——一名普通艰苦的邮递者. 黄伯云——二十年磨一剑. 邰丽华—— ——带着感恩的心面对人生. 魏青钢——英雄. 杨业功——崇高的军魂. 从飞——这个时代的榜样. 李春燕——活着的女菩萨. 陈健——坚守36年守墓. 目录. 下一页. 洪战辉——带妹妹上学.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感动中国

封底 下一页

Page 2: 感动中国

洪战辉——带妹妹上学

王顺友——一名普通艰苦的邮递者

魏青钢——英雄

从飞——这个时代的榜样

李春燕——活着的女菩萨

费俊龙、聂海胜—— ——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黄伯云——二十年磨一剑

邰丽华—— ——带着感恩的心面对人生

杨业功——崇高的军魂

陈健——坚守 36 年守墓

Page 3: 感动中国

这是最近人们非常熟悉的、一对来自河南农村的兄妹。 23 岁的哥哥洪战辉,是湖南怀化学院的大学生, 12 岁的妹妹叫洪趁趁,两年前跟随哥哥来到怀化念小学。

兄妹二人没有血缘关系,却有 12 年让人感叹的经历,亲情相依。 洪战辉:在我内心里我从来没想过她不是我亲生妹妹,而且当别人说你妹妹是不是你亲生的时

候,我心里就特敏感,我就觉得什么亲生不亲生的,她就是我妹妹。 人们感叹,当年洪战辉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竟能以刚刚 13 岁单薄的肩膀担起整个家庭的重

担,一边抚养年幼的妹妹、照顾弟弟和患病的父亲,一边打零工维持生活和自己的学业,顽强地走过了 11 年。

洪战辉经历艰辛坎坷,然而他是如何才凝聚起能够支撑自己 11 年的一股力量,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12 年前,父亲患了间歇性精神病, 3 个月后,刚出生 100 多天的妹妹,来到这个深陷困境的家庭。那时的洪战辉 12 岁。

洪战辉:这个衣服就是当初我爸爸把我妹妹捡回来的时候穿上的那一套,这个帽子就是当时她带的,妹妹被爸爸捡来的时候显得特别的瘦小,她的脑袋就显得特别大,眼睛也显得特别大,我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这个小妹妹,就舍不得再丢掉。

那时候, 12 岁的洪战辉还不明白抚养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 一年后,因为痛苦和绝望妈妈离家出走。而妹妹刚刚 1 岁,洪战辉也只有 13 岁。 洪战辉:那个时候真的觉得没有依靠,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自己抱着妹妹真不知道往哪去

走,真的是有点走投无路的感觉,但是又不知道去求谁,只有自己想办法。妹妹饿了就哭,妹妹一哭我就想办法给她吃的,有时给她做点粥吃,有时候是到邻居那搞点奶,或是想办法买点奶粉,实在是搞不起买不起的话就自己爬树搞一些鸟蛋,和鸡蛋一样吗,就做成那些汤给她吃,妹妹挺喜欢吃这些东西,然后妹妹吃饱了就不闹人。

 

洪战辉——带妹妹上学

目录 下一页

Page 4: 感动中国

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在偏远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部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共产党员王顺友克服种种难以想像的困难,为大山中的各族群众传递邮件,把履行邮政普遍服务责任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结合起来,把在艰苦岗位上忘我工作与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结合起来,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在王顺友身上有着忠诚、敬业、勤奋、奉献、乐观的品质,体现出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当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深入进行,我们刊发王顺友同志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就是要用邮政系统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为邮政系统广大党员提供学习的榜样,帮助大家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为全面实现邮政事业的发展改革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

王顺友,男,苗族, 1965 年 10 月出生,中共党员。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马班邮路乡邮投递员。

王顺友同志 1985 年 1 月参加工作,一直从事乡邮投递工作,负责木里县城至白碉乡、三桷垭乡、倮波乡,以及木里县城至卡乡邮件投递工作。 1999 年卡拉乡邮路调整后,王顺友只负责木里县城至白碉乡、三桷垭乡、倮波乡的邮件投递工作。,

王順友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郵遞員 , 他在馬班郵路的崗位上一幹就是 20 年 , 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以忠誠敬業、無私奉獻和樂觀向上的精神 ,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 ,贏得了各族群眾的讚譽。省委書記張學忠近日指出 :“涼山郵遞員王順友的事跡應總結 ,作為先進性教育的典型 ,加以弘揚。”在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中 ,我們要大力學習和宣傳這樣的先進典型 ,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

王顺友——一名普通艰苦的邮递者

目录 下一页

Page 5: 感动中国

—— 在家乡他就像泥土一样的朴实,在城里他淹没在喧闹的人群中,他和千千万万离乡离土的农民兄弟一样,奔波、忙碌、拉家带口过着平常的日子,可能他和我们擦肩而过的时候,我们都不一定能注意到他,然而就在那一瞬间,他让所有的人眼前一亮。

河南农民工,在青岛遭遇的麦莎台风中,三次跳入水中救人。

   2005 年 8 月 8日,青岛崂山区,成百上千的人们在岸边观看“麦莎”旋风带来的海潮。一个巨浪把岸边的一个女青年卷入海中。正在岸边的魏青刚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即冲出人群,纵身跳下两米多高的防浪墙向落水女青年游过去。在离岸大约 20 多米处抓住了落水女青年,但是被一排巨浪又将他们打散。

  魏青刚爬上岸以后,青岛市民警也已携带救生器具赶到。魏青刚对民警说:“我下去过一次,熟悉情况,让我再下去吧!”他穿上救生衣、套上救生圈,再次跳入汹涌的波涛中,但是没能成功,头晕目眩的魏青刚不得不又返回岸上。

  稍稍缓过神,魏青刚再次跳进大海。他顶着巨浪,一点点地靠近……他紧紧地抓住落水女 青年的手 , 岸上的民警急速拉着救生圈上的绳索,将他们拖向岸边。

  经过 连续三次、长达 40分钟的生死较量,落水女青年终于被魏青刚营 救上岸。

  人们询问他姓名的时候,魏青刚都没有回答。他穿着被海水泡透的 衣服、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缓步走回了位于半山腰的工棚里。 晚上,他没有对任何人讲起过自己救人的经历。  

  当地电视台当晚播发了由一位钱先生提供的 DV影像,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人们都不知道英雄是谁。直到事发三天后,协助营救的派出所民警通过查验身份证明,终于确认了英雄魏青刚的身份。

魏青钢——英雄

目录 下一页

Page 6: 感动中国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从飞——这个时代的榜样

下一页目录

幽雅的医院走廊人,一群人举着”从飞重飞”的牌子。这些人中,有学校里的学生,有企业的员工,有政府的公务员,可以说,这里挤满了社会各界的人士。

走廊上,没有一丝喧哗,有的只是一片片沉默。

尽管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出于对病人负责的考虑,把探望者挡在了门外,但是人们仍然伫立在这里。

有一种人,他们在尙有收支结余时奉献出自己的爱心,无疑,他们是可敬的。他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动了许多人。

与此不同的是从飞,在他急需钱的时候,他还在帮助他人。

这就是一种坚持,多少人曾肤浅的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给许多人捐了钱,然后以此做炫耀的资本,甚至还有人把人们的善款中饱私囊,这怎么能用无耻来概括?

政客们关心贫困的人们,因为这与他们的政绩挂钩,从飞关心社会的底层,因为他知道,只有知识能改变命运,不仅仅是自己的,还有他们的家庭。

有的人恐惧贫困,因为他们知道贫困的滋味,他们体验过穷困潦倒的生活,他们努力,为了自己的将来。他们不愿意回首贫困时期,他们巴不得把自己与穷困分开。

同样出身于农民家庭的从飞,却因为社会责任感,因为良心,使几百名学生有学上,自己只有一个年幼的女儿,却是一群孩子的爸爸。

Page 7: 感动中国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她是一位医生,虽然她从来没有机会穿上白大褂,甚至被人在医生的前面还要加上赤脚这两个字;她是一名医生,但是不像很多医生那样,不愁自己的衣食,她一个月也许能收入 600 多块钱,但是买药以及买相关的一些东西却要花出 900 多块钱,亏空 300 多,欠债也就越来越多;她是一名医生,自然被患者所需要,但是跟其他的医生比她的患者似乎对她更加需要,这该是一名怎样的医生?生命的意义,在遥远的苗寨被一个平凡女子的双手找回。没有翅膀她依然是天使。”

为了更好地给乡亲看病,李春燕毅然卖掉家里的两头耕牛,筹集了 2000元钱开了卫生室。卫生室的基本设施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床。为省下更多钱买药,李春燕连药箱也没买,把药放在房间的纸箱里,医疗器械则向父亲借。

大塘村有 2500 多名苗族村民,生活很艰苦,李春燕和当地许多村民一样买不起油盐。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落后,村民看病要走很远的山路到乡里,来回十分不便,且医疗费用很高。村民们往往因承受不起昂贵的费用而终止就医,甚至有的村民生病就求神拜佛,不仅白花了钱,也耽误了治疗。

后来,村民逐渐习惯了生病去“李医生”那儿打针吃药。其实严格地说,李春燕不能称作医生,只能叫做“卫生员”。因为她没有编制,不享受国家的工资和其他待遇。乡亲们来看病,没有钱付药费,只能记账赊欠。为了还药店的钱,她变卖了家里一切能卖的东西,包括丈夫买给她的耳环、戒指。由于卫生室长期入不敷出,难以支撑,李春燕在丈夫的劝说下决定外出打工,但最后在乡亲们的恳求下,出于责任和良知,她留了下来。

李春燕——活着的女菩萨

下一页目录

Page 8: 感动中国

颁奖词:颁奖词:谁能让全世界 1/5 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费俊龙、聂海胜—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费俊龙、聂海胜 颁奖词:谁能让全世界 1/5 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鉴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亿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事迹:“没有哪一年会让这么多的中国人那么久地凝望天空,在漫天的繁星中我们好像看到了两双黑眼睛。那黑眼睛里带着自豪、带着笑意,好像在和我们对视,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牵连着我们的是什么”。去年 10 月 12日至 17日,费俊龙、聂海胜完成了 5 天 5夜 115 小时的太空之旅,国人为之瞩目。2005 年 10 月 12日至 17日,两位航天员完成了 5 天 5夜 115 小时的太空之旅,他们创造了多项纪录: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在太空脱压力服;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过生日;第一次做太空试验;第一次在太空翻筋斗,这一个筋斗便翻了 351公里。没有哪一个会让这么多的中国人那么久地凝望天空,在漫天的繁星中我们好像看到了两双黑眼睛。那黑眼睛里带着自豪、带着笑意,好像在和我们对视,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牵连着我们的是什么。评委感言:做了惊天动地事,定是经天纬地人。他们的成功更多的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有志者事竟成。

下一页目录

Page 9: 感动中国

黄伯云——二十年磨一剑

黄伯云——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

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 黄伯云,中南大学校长。花二十年时间研制出来的高性能炭 /炭复合材料制成的飞机刹车片,目前,全世界只有英法美三个国家能够制造。

2003 年 9 月 20日,大型民用飞机上的试飞试验全部完成,中国飞机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被改写了。 2005 年 3 月 28日,黄伯云以他的成功结束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六年空缺的历史。

黄伯云说:“要搞就要搞第一的东西,要搞就要搞自主创新的东西。只有第一了,你才是原始的创新,你才是自主的创新,你才是自己的东西,否则我们就永远跟在人家的后面。”

评委感言: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家是祖国的。他站在了国际科技前沿,也站在了报效祖国的精神的制高点。

他花了 15 年,终于磨成了一柄倚天长剑——高性能炭 /炭复合材料制成的大型民用飞机刹车片,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 4 个拥有航空制动材料生产技术的国家。去年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6 年空缺的历史。

有件事让黄伯云至今感到屈辱:当时跟一个航空大国同时起步研究航空制动材料时,他们说自己的技术很先进了, 你花几百万美金来买我们的技术。但黄伯云没料想到的是,对方提供的试验样品竟是废料。

历经 15 年的坎坷,黄伯云和他的课题组终于收获了成功。就在中国科学家欢庆胜利之时,人们发现,当年卖废料的那个国家,在航空刹车片技术方面仍未实现突破。

2005 年 " 感动中国 "颁奖辞——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

下一页目录

Page 10: 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 2005 年度人物获奖者“邰丽华” 颁奖词颁奖词: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籍贯:湖北        出生年月: 1976 年 11 月        毕业院校:湖北美术学院        专业:美术装潢设计专业        职业:舞蹈演员        职业经历: 1994-1998 湖北美术学院本科         1998-1999武汉第一聋哑学校教师         1999-2003进入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艺术团

“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一样,有圆,有缺,有满,有空,这是没有办法去选择的。但是你可以选择看人生的角度。多看看人生的圆满,带着感恩的心态面对人生的不圆满。”

邰丽华—— ——带着感恩的心面对人生

下一页目录

Page 11: 感动中国

第二炮兵某基地原令员。 1963 年 8 月从湖北省应城市入伍,入伍 40 多年来,他牢记军人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奋发向上,争先创优,特别是走上基地领导工作岗位后,殚精竭虑,忘我工作,为部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呕心沥血,拼搏进取,做出了突出成绩。 2004 年 7 月因积劳成疾病病逝。他一心一意想打赢,参与筹建了我军第一个新型导弹旅

莽莽长剑整齐列阵,巨型战车轰鸣前行。 1999 年 10 月 1日,在国庆五十周年阅兵的导弹方阵中,有一位年过半百的军人在最前面的引导车内,精神矍铄,神情专注。他就是二炮受阅方阵总指挥杨业功同志。

国庆五十周年阅兵,杨司令员受命担任二炮阅兵大队大队长。自从进驻阅兵村后,他天天跟班训练,深入一线进行指导把关,特别是对计划安排、训练组织、道路勘察、装备保障等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他都亲临现场,亲自把关。

在严格的阅兵训练中,他始终坚持和受阅战士一起训练。烈日炎炎,炙热难耐,他都纹丝不动。毕竟是年过半百的年纪,杨司令员虽然很多时候也感觉身体有些吃不消,但他一直坚持着,他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大家鼓劲加油。

【颁奖辞】铸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

杨业功——崇高的军魂

下一页目录

Page 12: 感动中国

陈健——坚守 36 年守墓

为了 36 年前许下的诺言,他在祖国的边疆小镇上默默地为英雄守墓。他放弃了返回上海的机会,离开了妻子和儿女,用一生履行了这一感天动地的承诺。

2006 年 1 月 15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 2005 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现场,当央视主持人读到陈健的获奖评语和事迹时,全场的观众都为这位来自黑土地的老知青的感人事迹所动容。

陈健,上个世纪 60 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我省边陲小镇下乡插队。 1969 年 8 月 15日,我省逊克县逊别拉河突发洪水,堆放在河边的国防物资被冲到洪水中。当时正在这里插队的上海知青金训华和陈健一起跳进洪水中,奋力抢救国家财产,在这次抢救国家财产的过程中,年仅 20 岁的金训华壮烈牺牲,比他小一岁的陈健被金训华所救活了下来。因为感恩,也因为那份知青战友情,陈健在自己心里许下一个诺言,他要在那片黑土地上为金训华守墓一辈子。当知青开始返城的时候,妻子对守墓不理解,提出离婚。陈健二话没说,放弃了房产和孩子。他坚持要守墓。 36 年来,陈健当过农民、建筑工人、门卫和林业检查员,直至退休生活一直都很清贫。所幸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晁亚珍非常理解他,一直陪伴着他。然而不幸的是, 2005 年初,他 49 岁的妻子在医院检查时被诊断出患有尿毒症,无论透析还是换肾,都需要一笔巨额的医疗费用,这对领着微薄退休金的陈健和已经下岗的妻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好心人终有好报,一位和陈健一样曾经是知青的企业家得知陈健的事情后,出资帮他的妻子进行了换肾手术并且手术获得成功。我报曾经以《陈健有情有义大丈夫》、《同为知青感同身受北京老总助知青妻换肾》为题报道过此事。

获奖后的陈健对记者说:“如果还要我做一次选择的话,我依然会留在这片黑土地,陪伴我们的英雄一起度过余生!”

陈健感言 ■我不是不想回上海,也不是没有机会。一次生命的交换,让我内心留下了永远的歉疚。 ■我无法用生命去报答他(金训华),我对我所做的一切,昨天没后悔,今天也不后悔,即使明天

也不会后悔。人们也不该把金训华遗忘。  

下一页目录

Page 13: 感动中国

9780 753 4053

目录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