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 12 31 美丽洲 责任编辑 朱吉吉 8 龙门古镇 ○面朝大海 三余草堂 永远的年画 ○郁建民 粮食和书报 ○姚水林 50 后”一代人的生命中曾经缺过两 样东西,一样是粮食,一样是书报。 先说粮食。祖祖辈辈虽然都是种田 人,可当我懂事的那一刻起,奶奶总是年年 为一家人的吃饭犯愁。关于家里的粮食问 题,至今印象深刻的有三件事情: 一件是奶奶拉着我的小手去村里的人 民公社大食堂领饭,先是白米饭,后来是稀 粥,再后来是“瓜菜代”,最后是清汤寡水的 米汤。 米汤不耐饥,奶奶就重新放一些乱七 八糟的东西煮一下,有树叶子,有捣碎的葛 藤根,有捡来的烂菜帮子,还有偷偷摸摸买 来的米糠和番薯秧子,再就是房前屋后挖 出来的一种叫“洋姜”的食物,煮过之后有 一股特别的气味,吃进嘴里总是恶心。这 是第二件事情。 第三件事情是:几十年之后,活了 83 岁的奶奶去世的前一年,奶奶跟我说,人啊 要记得别人的好,那一年,你跟我一起去张 家舍头借米,人家是隔了几代的亲戚,一次 就借给我们二十斤,还帮我们背到家里,你 还记得吗?我说:“记得,记得,那是 1962 年,我 6 岁。” 7 岁那年我上学了,那是我接触书的 开始。在我的意识里,书就是课本,课本就 是书,因为 50 多户人家的鹤山前,唯一能 见到的书就是学长们用过的旧课本。那个 年代,书是进不到农村的。而且,村里连份 报纸也没有,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报纸,是 1970 年到塘栖中学读书以后,那是一张四 开的《杭州日报》。 在塘栖中学,从初中到高中,由于众所 周知的原因,四年半的时间里,我们所能读 到的书报非常有限,学校图书馆的老书都 封尘着,阅览室空空如也,班里的那张《杭 州日报》是我们唯一的课外读物,到了高中 的时候,班里有同学的爸爸给他了一份《参 考消息》,那也只有我们几个关系好的同学 才能借阅。 那是一个“一本宝书八个戏,《鲁迅》走 在《金光大道》上”的年代,学校里、社会上 无书可读,新华书店也无书可卖。我们几 个调皮的学生就打起了学校图书馆封尘的 旧图书的主意,趁着为图书馆劳动的机会, 把一包图书偷了出来。《青春之歌》《平原枪 声》《苦菜花》这些,就成为了我们爱不释手 的读物。 借来的书好读,偷来的书读起来更有 味道。虽然做了错事,我们却还用鲁迅的 话安慰自己:“窃书不算偷!”不过,自从做 过了这样的错事之后,爱读书看报的病根 就从此落下了。就像饥饿良久,盛宴来临, 当社会上有了更多可读书报杂志的时候, 我犹如老鼠掉进了米缸、狗熊落入了蜜罐, 尽情地享受饕餮大餐。文学的、政论的、野 史的、传奇的,甚至是地摊八卦也不放过。 几十年来这样读书报杂志的结果,副 作用也来了,就是时而清醒,时而迷茫,终 于到了读腻了的一天。正如今天面对丰富 的食物,每天带着一个半饥半饱的肚子吃 饭,总是缺乏那么一点饥肠辘辘时大碗喝 酒、大口吃肉的快感。 粮食和书报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填补 人们内心匮乏感的宝贝。可惜,如同大多 数人不珍惜粮食一样,现在也有太多人不 珍惜书报、不爱书报了。可话又要说回来, 现在的书报,也像现在的有些粮食和食品 一样,因为添加剂、转基因等等,吃多了不 一定有益于健康。 休息日,离开杭州。五十公里的路程虽 不远,但也足以远离闹市。这里见不到迎面 涌来的西装革履的典型白领,也见不到朴素 的家庭主妇牵着养尊处优的小孩子咿咿呀 呀,这里安逸而闲静,这里民风淳朴,风俗独 特。 传东汉名士严子陵曾到此一游,赞叹: “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龙门古镇便 因此名声大噪。 进入龙门古镇,它与其它古镇不同,它的 景区也是生活区。我们跟着导游在错综复杂 的小巷里穿行,这里你见不到张灯结彩,门庭 若市的景区饭店,也没有像模像样的土特产 街市,这里你只会见到用卵石作墙垣的民房 民居,坐在自家院子里择菜的老人和妇女。 我们跌跌撞撞地闯入,村民们倒也见怪 不怪,乐呵呵地向我们打招呼,还拿了刚炸的 面筋给我们品尝。刚要掏钱,村民便不高兴 了,说是送的不要钱。如此一来,我与朋友顿 时尴尬得面面相觑。 古镇的村民们傍溪而筑,滨溪而居。午 后,搬了小椅与一位坐在自家厅堂外的老人 促膝而谈。老人用夹杂着浓浓乡音的普通话 告诉我们村里有百分之九十的村民都姓孙, 他可是正统的孙权后人哦!老人年纪约 80 岁上下,精神头仍是很好,他说他还是每天参 与劳作,只有劳作生活才能富足。 我拍下一张照片:一位老人端坐在厅院 里,仰望着黑色瓦片的屋顶,缝隙间射入丝丝 缕缕的阳光,烟尘穿过那一束光线射到墙角 边的农具上,谷物上。辛勤的耕耘劳作,换来 的五谷丰登,丰衣足食。龙门人的勤劳、耿直 清晰可见,一览无余。 龙门古镇的美其实更融在青山绿水间。 古镇背靠龙门山,发源于龙门山瀑布的龙门 溪水让全村人全年可饮到甘甜的泉水,还有 那一望无垠的田野,在秋日的暮色中蒸腾着 一股溽热的泥土与庄稼的浓烈香气。偶见田 间劳作的村民在焚烧稻杆,那烟雾在田野上 弥漫着一层淡淡的蓝。听溪水潺声流动,看 巍峨耸立的龙门山,观慈祥平和的太婆桥,这 就是龙门人一天田园生活的开始。 恋恋不舍,我想我会再返回古镇龙门。 在孙氏宗祠前安静地站一会,或是找一方幽 静的庭院闲坐读书,也或是在深长的弄堂里 寻觅孙氏家族那深不可测的意境。 走过龙门,用我不算太年轻的脚步。 携千溪,纳百水,天泽积流成河。 逾万山,通四海,雨蕴清流入溪。怡韵 汩汩流淌,恣情赳赳不息。天目为源, 蓄势接力,历坎坷而成涛涌;洪泄滚滚, 濞沸激湍,驰骋吴越竞奇。涓涓淙淙, 碧波粼粼,清流吟雅丽之曲,渺渺叆叆, 闲云漭漭,浊浪渲慷慨之诗。淡看湍濑 之流,缱绻而紜沨沛,经尽沧桑迭代,笑 傲杭嘉之境者,苕溪也。 急夫,一泓浩浩,二流汤汤。蜿蜒 澎湃,竞奔太泽。著诗意,奏绵延之琴 音;灿画屏,荡逶迤之图签。仰沾时雨, 均摊两岸损益。势随涨落,福祸上下同 担。坦荡襟怀,德系福祸之根由;从容 义气,悠叙桑梓之情缘。秋去荡荻花之 秀,春来抜芦枪万杆。冬来苕荻映雪, 夏至绿浪摇天。碧波荡漾,鸭凫泳涵。 芦苕灿灿,炫两岸风物之俊美;萑苇森 森,扬万里客货之风帆。潮涌一溪,锦 麟相随,赏禹航锦山沃水。鸿鹄一笑, 稚鸡应和,看鸟衔落英而飞还。地胜天 缘,妙手难绘;烟波一水,黎庶独羡。其 善贞贞,蓄养方圆数万百姓;其德赫赫, 灌溉两岸千亩良田。拥仙境而仰禹航 之迹,心知尧惠。襟运河而汇八方圣 水,遥见舜天。览钱塘,看帝都画桥烟 柳;观盛概,阅沧海浩水云烟。佐西溪, 韵流原始生态之美。仰西湖,诗画西子 古今盛观。 尔乃忠烈兼备,慕灵光而布德泽, 始有精忠岳武穆;韵流福祉,斡紫气升 平豫泰,乃肇良渚史前文明。吞云吐 雾,览胜域若轻纱罩水。推演航迹,看 烟岚而浩渺苍穹。飘飘乎,似仙女竟舞 彩带。隐隐然,若美人荡开风情。随心 而泊,观夫云涌风起;踏浪而行,笑看潮 起潮澭。浪遏飞舟,潮来月落。棹浮碧 水,浪去日升。玉女锦丛脱颖。雾缠山 嶅,仙磋浮于云端;云锁雾敛,瑞寐迷于 烟踪。银涛雪浪,泫涌江河婉丽之明 媚;清霭绕树,大罩众翠渲艳于朦胧。 飞霞流丹,照映白鹭而飞;潜波映日;洞 见紫麟追踪。蕙草芳馨,开张天性而扬 峻美。佳果遍地,乃闻甘甜而输香风。 秀色满天,风情恬淡自然。岁月苍桑, 何计得失过功。激流缓波,织出粼粼诗 韵,清风细雨,荡漾袅袅柔情。梦耶幻 耶,观紫气疑是桃源,画意诗情。慕灵 光而成仙境。夏风冬月,写不尽凛凛正 气;春露秋霜,书不完代代英名。 还记得儿时每到腊月,小孩子们就盼 着过年,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尤其 那一张张年画,好像寒冬腊月里的雪花,于 流连中静静地飞舞着。至于年画的记忆碎 片难以忘却,是因为儿时春节的年味、春节 的情怀,值得令人回味。 每到过年前几天,家家户户备年货,买 两张年画是必不可少的,回家和着春联一 块儿张贴。有贴张灶神,希望来年每顿都 有米下锅,不断炊;有贴张财神,希望来年 能够有财运,生活可以改善;有贴张“福禄 寿喜”,祝福全家人健康吉祥;还有贴张门 神,将邪恶鬼魅拒之门外…… 我们孩子最喜欢的,却是那种带有故 事的年画,像什么《穆桂英挂帅》《呼延庆打 擂》等,因为画得好,其中的故事也好。到 20 世纪 60 年代,年画大都是戏里的英雄 人物,如手提红灯的李玉和、机智勇敢的阿 庆嫂、深山擒匪的杨子荣等。再后来,有了 古装年画如《西厢记》中的红娘,《白蛇传》 中的许仙、白娘子、小青;牛郎和织女被银 河分隔两岸,《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等 人物画,画面精美,古香古色,演绎出一股 浓郁的书卷气的氛围。直到产生了如《五 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福禄寿三 星图》《莲年有余》《一团和气》等经典彩色 年画。不仅画面生动活泼,内容也同样充 实丰富,贴在家里,给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 趣。 到了过年这一天,家家户户贴上红艳 艳的春联、精神威武的门神、在报纸糊的房 间内贴上几张年画,浓浓的年味就弥漫在 整个屋子里。我们呢,一会跑你家看、一会 跑他家看:有四肢如藕节一般胖胖乎乎的 娃娃抱着大红的鲤鱼,有额头突出拄着拐 棍慈母善脸的老寿仙,或者老寿星捧聚宝 盆什么的,有百孝图,松、竹、梅等花鸟虫鱼 ……一般床头的墙上,贴的都是最典型的 吉祥如意,西面的墙上,通常贴一些风景类 的,屋里顿时就亮堂起来,看着很赏心悦 目。 对于农家来说,过年贴上年画是十分 重要的,也非常讲究,再穷再苦,也不能让 家里的墙面空着。揭下旧的春联和年画, 贴上崭新的春联和年画,那是对新的一年 的憧憬,也是对来年生活的美好追求。而 对于孩子们来说,年画就意味着新年的真 正到来,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平时吃不上 的花生、柿饼、糖果,可以去走亲戚,看谁家 年画多,年画好,比较品评一番。也只有贴 了年画、春联、门神、放了鞭炮,全家人才围 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了。 每年一到春节,预示着农历新年的来 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年画也 是故乡人普遍的心理需求的艺术表达。红 红火火的年画贴在墙上,就像门窗上的那 些对联挂钱,在我心底里贴下了一份喜悦、 一份幸福,那是透着温暖的感动,成了永远 的年画。 邮箱: [email protected] 来稿请寄:杭州市余杭区临平 朝阳东路 185 号余杭晨报社 专副刊部“美丽洲”栏收 余杭苕溪赋并序 溪者,水流速度变化多端,自然淡水之流也。桥者,跨水行 空之通道也。客居杭州,携家人游于余杭,览苕溪,观通济大桥, 得见苕溪俊美,通济巍然。远山衔水,桥楼卧澜。车水马龙,盛 况空前。更有碑亭画廊,点缀桥畔。水韵山色,人文璀璨,名家 题咏,翘楚撰联。知千年重镇,赏百年桥涵。阅万古苕溪,思良 渚史前。积淀厚重,绰约不凡。杭风禹迹,灿然目前。欣然为 赋,以补当年夙愿。

8 日 美丽洲 - yhcb.eyh.cnyhcb.eyh.cn/resfile/2016-12-31/08/yhcb2016123108.pdf · 2016 年12 月31 日 美丽洲 8 责任编辑 朱吉吉 游龙门古镇 面朝大海 三余草堂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8 日 美丽洲 - yhcb.eyh.cnyhcb.eyh.cn/resfile/2016-12-31/08/yhcb2016123108.pdf · 2016 年12 月31 日 美丽洲 8 责任编辑 朱吉吉 游龙门古镇 面朝大海 三余草堂

2016年12月31日 美 丽 洲责任编辑 朱吉吉8

游龙门古镇

○面朝大海

○三余草堂

永远的年画 ○郁建民

粮食和书报

○姚水林

“50 后”一代人的生命中曾经缺过两样东西,一样是粮食,一样是书报。

先说粮食。祖祖辈辈虽然都是种田人,可当我懂事的那一刻起,奶奶总是年年为一家人的吃饭犯愁。关于家里的粮食问题,至今印象深刻的有三件事情:

一件是奶奶拉着我的小手去村里的人民公社大食堂领饭,先是白米饭,后来是稀粥,再后来是“瓜菜代”,最后是清汤寡水的米汤。

米汤不耐饥,奶奶就重新放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煮一下,有树叶子,有捣碎的葛藤根,有捡来的烂菜帮子,还有偷偷摸摸买来的米糠和番薯秧子,再就是房前屋后挖出来的一种叫“洋姜”的食物,煮过之后有一股特别的气味,吃进嘴里总是恶心。这是第二件事情。

第三件事情是:几十年之后,活了 83岁的奶奶去世的前一年,奶奶跟我说,人啊要记得别人的好,那一年,你跟我一起去张家舍头借米,人家是隔了几代的亲戚,一次就借给我们二十斤,还帮我们背到家里,你还记得吗?我说:“记得,记得,那是 1962年,我6岁。”

7 岁那年我上学了,那是我接触书的开始。在我的意识里,书就是课本,课本就是书,因为 50多户人家的鹤山前,唯一能见到的书就是学长们用过的旧课本。那个年代,书是进不到农村的。而且,村里连份报纸也没有,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报纸,是1970年到塘栖中学读书以后,那是一张四开的《杭州日报》。

在塘栖中学,从初中到高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四年半的时间里,我们所能读到的书报非常有限,学校图书馆的老书都封尘着,阅览室空空如也,班里的那张《杭州日报》是我们唯一的课外读物,到了高中的时候,班里有同学的爸爸给他了一份《参考消息》,那也只有我们几个关系好的同学才能借阅。

那是一个“一本宝书八个戏,《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的年代,学校里、社会上无书可读,新华书店也无书可卖。我们几个调皮的学生就打起了学校图书馆封尘的旧图书的主意,趁着为图书馆劳动的机会,把一包图书偷了出来。《青春之歌》《平原枪声》《苦菜花》这些,就成为了我们爱不释手的读物。

借来的书好读,偷来的书读起来更有味道。虽然做了错事,我们却还用鲁迅的话安慰自己:“窃书不算偷!”不过,自从做过了这样的错事之后,爱读书看报的病根就从此落下了。就像饥饿良久,盛宴来临,当社会上有了更多可读书报杂志的时候,我犹如老鼠掉进了米缸、狗熊落入了蜜罐,尽情地享受饕餮大餐。文学的、政论的、野史的、传奇的,甚至是地摊八卦也不放过。

几十年来这样读书报杂志的结果,副作用也来了,就是时而清醒,时而迷茫,终于到了读腻了的一天。正如今天面对丰富的食物,每天带着一个半饥半饱的肚子吃饭,总是缺乏那么一点饥肠辘辘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快感。

粮食和书报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填补人们内心匮乏感的宝贝。可惜,如同大多数人不珍惜粮食一样,现在也有太多人不珍惜书报、不爱书报了。可话又要说回来,现在的书报,也像现在的有些粮食和食品一样,因为添加剂、转基因等等,吃多了不一定有益于健康。

休息日,离开杭州。五十公里的路程虽不远,但也足以远离闹市。这里见不到迎面涌来的西装革履的典型白领,也见不到朴素的家庭主妇牵着养尊处优的小孩子咿咿呀呀,这里安逸而闲静,这里民风淳朴,风俗独特。

传东汉名士严子陵曾到此一游,赞叹:“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龙门古镇便因此名声大噪。

进入龙门古镇,它与其它古镇不同,它的景区也是生活区。我们跟着导游在错综复杂的小巷里穿行,这里你见不到张灯结彩,门庭若市的景区饭店,也没有像模像样的土特产街市,这里你只会见到用卵石作墙垣的民房民居,坐在自家院子里择菜的老人和妇女。

我们跌跌撞撞地闯入,村民们倒也见怪不怪,乐呵呵地向我们打招呼,还拿了刚炸的面筋给我们品尝。刚要掏钱,村民便不高兴了,说是送的不要钱。如此一来,我与朋友顿时尴尬得面面相觑。

古镇的村民们傍溪而筑,滨溪而居。午后,搬了小椅与一位坐在自家厅堂外的老人促膝而谈。老人用夹杂着浓浓乡音的普通话告诉我们村里有百分之九十的村民都姓孙,他可是正统的孙权后人哦!老人年纪约 80岁上下,精神头仍是很好,他说他还是每天参与劳作,只有劳作生活才能富足。

我拍下一张照片:一位老人端坐在厅院里,仰望着黑色瓦片的屋顶,缝隙间射入丝丝缕缕的阳光,烟尘穿过那一束光线射到墙角边的农具上,谷物上。辛勤的耕耘劳作,换来的五谷丰登,丰衣足食。龙门人的勤劳、耿直清晰可见,一览无余。

龙门古镇的美其实更融在青山绿水间。古镇背靠龙门山,发源于龙门山瀑布的龙门溪水让全村人全年可饮到甘甜的泉水,还有那一望无垠的田野,在秋日的暮色中蒸腾着一股溽热的泥土与庄稼的浓烈香气。偶见田间劳作的村民在焚烧稻杆,那烟雾在田野上弥漫着一层淡淡的蓝。听溪水潺声流动,看巍峨耸立的龙门山,观慈祥平和的太婆桥,这就是龙门人一天田园生活的开始。

恋恋不舍,我想我会再返回古镇龙门。在孙氏宗祠前安静地站一会,或是找一方幽静的庭院闲坐读书,也或是在深长的弄堂里寻觅孙氏家族那深不可测的意境。

走过龙门,用我不算太年轻的脚步。

携千溪,纳百水,天泽积流成河。逾万山,通四海,雨蕴清流入溪。怡韵汩汩流淌,恣情赳赳不息。天目为源,蓄势接力,历坎坷而成涛涌;洪泄滚滚,濞沸激湍,驰骋吴越竞奇。涓涓淙淙,碧波粼粼,清流吟雅丽之曲,渺渺叆叆,闲云漭漭,浊浪渲慷慨之诗。淡看湍濑之流,缱绻而紜沨沛,经尽沧桑迭代,笑傲杭嘉之境者,苕溪也。

急夫,一泓浩浩,二流汤汤。蜿蜒澎湃,竞奔太泽。著诗意,奏绵延之琴音;灿画屏,荡逶迤之图签。仰沾时雨,均摊两岸损益。势随涨落,福祸上下同担。坦荡襟怀,德系福祸之根由;从容义气,悠叙桑梓之情缘。秋去荡荻花之秀,春来抜芦枪万杆。冬来苕荻映雪,夏至绿浪摇天。碧波荡漾,鸭凫泳涵。芦苕灿灿,炫两岸风物之俊美;萑苇森森,扬万里客货之风帆。潮涌一溪,锦麟相随,赏禹航锦山沃水。鸿鹄一笑,稚鸡应和,看鸟衔落英而飞还。地胜天缘,妙手难绘;烟波一水,黎庶独羡。其善贞贞,蓄养方圆数万百姓;其德赫赫,灌溉两岸千亩良田。拥仙境而仰禹航之迹,心知尧惠。襟运河而汇八方圣

水,遥见舜天。览钱塘,看帝都画桥烟柳;观盛概,阅沧海浩水云烟。佐西溪,韵流原始生态之美。仰西湖,诗画西子古今盛观。

尔乃忠烈兼备,慕灵光而布德泽,始有精忠岳武穆;韵流福祉,斡紫气升平豫泰,乃肇良渚史前文明。吞云吐雾,览胜域若轻纱罩水。推演航迹,看烟岚而浩渺苍穹。飘飘乎,似仙女竟舞彩带。隐隐然,若美人荡开风情。随心而泊,观夫云涌风起;踏浪而行,笑看潮起潮澭。浪遏飞舟,潮来月落。棹浮碧水,浪去日升。玉女锦丛脱颖。雾缠山嶅,仙磋浮于云端;云锁雾敛,瑞寐迷于烟踪。银涛雪浪,泫涌江河婉丽之明媚;清霭绕树,大罩众翠渲艳于朦胧。飞霞流丹,照映白鹭而飞;潜波映日;洞见紫麟追踪。蕙草芳馨,开张天性而扬峻美。佳果遍地,乃闻甘甜而输香风。秀色满天,风情恬淡自然。岁月苍桑,何计得失过功。激流缓波,织出粼粼诗韵,清风细雨,荡漾袅袅柔情。梦耶幻耶,观紫气疑是桃源,画意诗情。慕灵光而成仙境。夏风冬月,写不尽凛凛正气;春露秋霜,书不完代代英名。

还记得儿时每到腊月,小孩子们就盼着过年,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尤其那一张张年画,好像寒冬腊月里的雪花,于流连中静静地飞舞着。至于年画的记忆碎片难以忘却,是因为儿时春节的年味、春节的情怀,值得令人回味。

每到过年前几天,家家户户备年货,买两张年画是必不可少的,回家和着春联一块儿张贴。有贴张灶神,希望来年每顿都有米下锅,不断炊;有贴张财神,希望来年能够有财运,生活可以改善;有贴张“福禄寿喜”,祝福全家人健康吉祥;还有贴张门神,将邪恶鬼魅拒之门外……

我们孩子最喜欢的,却是那种带有故事的年画,像什么《穆桂英挂帅》《呼延庆打擂》等,因为画得好,其中的故事也好。到了 20世纪 60年代,年画大都是戏里的英雄人物,如手提红灯的李玉和、机智勇敢的阿庆嫂、深山擒匪的杨子荣等。再后来,有了古装年画如《西厢记》中的红娘,《白蛇传》中的许仙、白娘子、小青;牛郎和织女被银河分隔两岸,《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等人物画,画面精美,古香古色,演绎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的氛围。直到产生了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福禄寿三星图》《莲年有余》《一团和气》等经典彩色年画。不仅画面生动活泼,内容也同样充实丰富,贴在家里,给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到了过年这一天,家家户户贴上红艳

艳的春联、精神威武的门神、在报纸糊的房间内贴上几张年画,浓浓的年味就弥漫在整个屋子里。我们呢,一会跑你家看、一会跑他家看:有四肢如藕节一般胖胖乎乎的娃娃抱着大红的鲤鱼,有额头突出拄着拐棍慈母善脸的老寿仙,或者老寿星捧聚宝盆什么的,有百孝图,松、竹、梅等花鸟虫鱼……一般床头的墙上,贴的都是最典型的吉祥如意,西面的墙上,通常贴一些风景类的,屋里顿时就亮堂起来,看着很赏心悦目。

对于农家来说,过年贴上年画是十分重要的,也非常讲究,再穷再苦,也不能让家里的墙面空着。揭下旧的春联和年画,贴上崭新的春联和年画,那是对新的一年的憧憬,也是对来年生活的美好追求。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年画就意味着新年的真正到来,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平时吃不上的花生、柿饼、糖果,可以去走亲戚,看谁家年画多,年画好,比较品评一番。也只有贴了年画、春联、门神、放了鞭炮,全家人才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了。

每年一到春节,预示着农历新年的来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年画也是故乡人普遍的心理需求的艺术表达。红红火火的年画贴在墙上,就像门窗上的那些对联挂钱,在我心底里贴下了一份喜悦、一份幸福,那是透着温暖的感动,成了永远的年画。

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稿请寄:杭州市余杭区临平

朝阳东路185号余杭晨报社

专副刊部“美丽洲”栏收

余杭苕溪赋并序

溪者,水流速度变化多端,自然淡水之流也。桥者,跨水行空之通道也。客居杭州,携家人游于余杭,览苕溪,观通济大桥,得见苕溪俊美,通济巍然。远山衔水,桥楼卧澜。车水马龙,盛况空前。更有碑亭画廊,点缀桥畔。水韵山色,人文璀璨,名家题咏,翘楚撰联。知千年重镇,赏百年桥涵。阅万古苕溪,思良渚史前。积淀厚重,绰约不凡。杭风禹迹,灿然目前。欣然为赋,以补当年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