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四四 54 四四四四四四 1 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 ,一一,,。,,一,一。,,一。,,。,;,。 江江 江江江 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 ,,一,一,,。一,,,,,。,,,,。,一,,,一,,。。: ,!一 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 。体一,一,。、,,一。。一,,,一,一。一,,。,,,。 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 ,,一;一,。,,,,,一,一,一,。 江江江江 一。,。 1 江 江 江 江 江江江江江江江江江 :,:, ·江 江江江江江江 《》《 ·江江 江江 ISBN 江江江江 1999 3江

中国神话精品8汉族民间神话(改)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MYTHOLOGY

Citation preview

四、汉族民间神话

54、江沽养天育地1

江沽出世就吸气屙水,屙一点积一点,不知多少万年,积水成了汪洋大海。江沽藏在

海里,为了吸气,她头上生出一根杆子,杆子顶端长出一片大荷叶。江沽通过杆子吸气,

时间长了,荷叶上凝结了一大颗露水珠。这水珠纯净透亮,也有了灵气,在荷叶上滚过来

滚过去。荷叶越长越大,大得无边;露水珠跟着长大,也大得无边。

江沽也叫江姑,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奇漂子,一个叫浪荡子,都生得顽皮,整天在

海里游玩。一天,他俩玩到海面上,发现了那个大荷叶,就跳到荷叶上玩,跳得荷叶乱颤

露水珠也跟着跳动滚荡。浪荡子想把露水珠抱住,撵到这边,它滚到那边,撵到那边,它

滚到这边。浪荡子火起,一下子扑过去,咬住露水珠,觉得甘甜可口,他就一气吞在肚子

里,肚皮胀得要破,不能动弹了。奇漂子连忙下海去找母亲江沽。江沽说:“那露水珠是准

备长天的,不等长成,就被你吞了,这还得了!”一气之下,把浪荡子咬断五节。五节尸

体一落海底,化成一座高山,这高山就是昆仑山。昆仑山把江沽、奇漂子都包在中间,元气

未散,凝成一个像鸡蛋样的精核。精核就孕育了盘古。一万八千年后,江沽转为盘古,从地

心里钻了出来,身子一抖,就有一万八千丈高。他睁开眼睛一看,四面是海洋,黑气沉沉。

他在海洋里四处摸索,摸到太荒山上,这太荒山就是昆仑山,山上荒凉无比。

盘古走到太荒山上,只见金光闪闪,原来是一把不知几千几万斤的金石斧头;又见一

个混元巨石,连着天盖。盘古举起斧头,劈开混元石柱,天盖慢慢升高,乌云渐渐下沉,

黑雾慢慢敞开,只见一对夫妻,一个闪着金光,一个闪着银光,随着山崩地裂沉入了海底。

天地仍然是一片黑暗。盘古不断地用斧头开天辟地,到底开辟出来光明。

1讲述者:曹良坤,采录者:胡崇峻,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9,第 3页。

55、盘古开天地(五则)

盘古斩蟒开天地2

古时候,世界上没有别人,只有混沌山上的盘古氏。

盘古活了一万二千年,慢慢化成了人形;又过了一万二千年,肚子里才长出了一颗心,

眼睛也才能看清世界上的东西。这时,世界还是一片浑浑蒙蒙的,天地间只有一股青气和

一股黄气。青气一来,大风吼叫;黄气一来,飞砂走石。

久而久之,盘古氏看出点名堂来了:那青气中有条青蟒作怪,黄气中有条黄蟒作怪,

这才弄得整个世界风沙弥漫。盘古想,要是把这两条蟒制伏了,世界就不会再混沌了。有一

次,一阵狂风狂沙,把盘古氏吹到半天空里颠来倒去,好半天,才猛甩下来,落在一个深

山洞口。只见那深处金光闪闪,原来是块神铁,一尺二寸长,八寸宽,两头大,中间细,

一面薄,一面厚,中间还有个圆洞。他拿起神铁,在乾坤石上磨了三年,装上一根木柄,

做成了一把斧头。他舞了舞斧头,树擦着树倒,石头碰着石裂。正在这时,那两条大蟒又搅

在一起,飞砂走石。盘古氏举起斧子向大蟒砍去。“轰隆”一声,蟒砍死了,风也息了,沙

也停了。只见一股青气朝上飘,越飘越高,成了天;那股黄气,化成了泥土,直往下坠,

成了地。盘古又将两条蟒的尸体装进了一个圆木盘内。

盘古降伏了两条大蟒,天渐渐高了,地也越来越厚,混沌世界清明了。他又四处奔走,

跑遍了大山沼泽,在昆仑山山洞中,发现了伏羲氏;在太乙山山洞中,找出了有巢氏;在

伏牛山遇见了洪钧老祖;在西边的大山沟里会见了燃灯古佛;泰山的燧人氏也从山洞中出

来了;天马山的神农氏也下了山。盘古把他们邀集在一堆,商量创建世界的事。这些人说,

盘古的功劳最大,就尊他为皇,称盘古为上皇。盘古又给这些人分了工,各人做好一件事

有巢氏筑巢躲风避雨;燧人氏钻石取火种;神农氏耕地种粮食;伏羲氏观看形势、报告凶

吉;洪钧老祖和燃灯古佛找出害人怪物,惩罚他们。

后来有巢氏架成了房屋;燧人氏弄到了火种;神农氏种了五谷,找到了治病的百草;

伏羲氏用盘古装蟒的圆木盘装成了八卦太极图,把青黄二蟒定为两仪,表示阴阳二气,旋

动八卦,就能预知凶吉;洪钧老祖和燃灯古佛琢磨出道佛两教,教化生灵,惩凶扬善。

2 讲述者:周海山,采录者:徐再跃,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9,第 5页。

神牛翻身地就动3

据老祖宗们说,这地动呀,有来头呢!

早先,盘古爷爷开天辟地的时候,天和地混混沌沌的连在一起。盘古爷爷让天神把天

帐子轻轻地提上去了。这地可重得了不得。天有多大盖儿,地就有多大边儿,天有天神爷爷

提着,这地教谁来撑着?盘古爷爷就想了个法子,用唾沫和着黄土捏了个神牛儿,吹了一

口气,把黄牛变成了活牛儿,就让牛儿到地下背着土地。可盘古爷爷又怕牛儿脾气犟,跑

神儿睡着了地塌下去,就又捏了个活公鸡守在牛儿的身边,把牛儿看着些。

不知道过了几千年,几万年,牛儿背着地,也着实太累了,想睡会儿觉,可公鸡仗着

盘古爷爷的吩咐,就是不答应。牛儿就骂:“死公鸡哎,死公鸡,我就睡一会儿,你凶4下

这么了干啥哩?”公鸡不服气:“死牛哎,死牛,你耍啥蛮哩,有理了给盘古爷说去

吧!”牛儿听公鸡提起了盘古爷爷,气得一声大吼,头摆了三摆,身子抖了三抖。这一下

可了不得啦,牛背上驮着的土地也哗啦哗啦地跟着抖。地上的山呀、水呀的挪了窝儿,变了

模样。生活在地上的人们都说是地动。其实,那是盘古爷爷的神牛和神公鸡斗嘴哩。

盘生划地5

盘古开天地以后,大地光秃秃的,什么也冇6得。

一天,盘古派儿子盘生去划分大地上的山、水、田、树、木、花草。临走时,盘古给儿子四

支画笔,要他察看地形,用这笔划分。还为他准备了六个饼子作干粮。

盘生蛮懒,走一天就不愿走了。他站在一块高地上,望着无边无岸的大地,心里想:

到处察看,只怕腿子也要走断哩,何苦?便用划山的笔随便划了三下。刚落笔,西北方就

长起了座座高山,大地变得小多了。他觉得肚子有点饿,拿起饼子,吃一个,划一笔。这支

笔是划水的,等把饼子吃完,大地上已是六分水了。

盘生见大地被山和水塞满了,着了慌,只好将划田的笔划了一下,成了一分田。树木、

3 讲述者:王老太太,采录者:曾城奎,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1,第 3页。4 凶:方言,厉害。5 讲述者:蓝德财,采录者:龚达雄,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9,第 7页。6 冇:没、没有。

花草无处可划,就用第四支笔胡乱点了一通。

盘古知道了,指着盘生骂道:“畜牲!你把大地分成三分山,六分水,一分田,后人

们么样生活?你这个好吃懒做的东西,只配吃屎。”一脚把盘生踢到粪堆里,变成“屎壳

螂”。

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7

远古时候,天地不分,一片混沌,是盘古用斧子劈开了天地。一天,盘古抬头一看天,

一块青石板,平得很。早晨,红霞片片;大白天,白云朵朵;到夜里,上面金针儿,银钉

钉,亮得扑闪闪的,好看得很。他又低头一看地,高山峻岭,深沟大泽的。他想:这天神坐

的地方,我给造得这么好看;而人生活的地方却是这个难看样子,他们在地上无法生活,

永世都会唾骂我的。于是,他决心把人生活的地方重新整治一番。

后来,他就驾了一对牛,套了一张犁,思谋着把地连耕带耱平整一番。这对牛金角角

银蹄蹄,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他的那张犁也是银犁把儿,金铧头,一犁能翻一座山,能

开一条沟。

盘古日日夜夜地耕,耕到咱这隆德固原一带,耕乏了,瞌睡得不能耕了,就擩住犁把

睡着了。到他醒来一看,中间落了一犁,留了一垅。这就形成了今儿个的六盘山。天下的地

耕完了,他就开始耱。他的耱是金肋子,银耱齿儿,一耱能耱千里宽。他从东面开始,南北

来回折着耱,耱到咱六盘山这一带,银耱正好担在六盘山的脊梁上。这时,一个女人打这

走过,看见盘古的耱很担惊,急着说:“看,看,看,小心把耱给担折了。”

这女人的话刚一出口,这耱“喀嚓”一声,把金肋子给折了。这一来,盘古没有耱耱

了,咱这地方就壅起了堆堆,形成了山山岭岭这个样子。

盘古活八百岁8

据说天和地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是盘古用巨斧劈开的。当时天下还没有人,阎王开

7 讲述者:高世民,采录者:杨登峰,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9,第 23页。8 讲述者:孙孝如,采录者:贲明广,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安徽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8,第 6页。

始造人。阎王把人名字写在书上.编成了一个生死簿子。盘古是天下第一人。阎王把他的名

字第一个写在一张纸上。每当阎王收人,他总要问:“你家住何处?今年有多大?几个孩

子?你夫(妻)叫什么名字,死了没有?”

死鬼中有个女鬼,说她丈夫叫盘古,年龄在八九十岁以上。阎王推算了一下,盘古活

到今天年龄在三百岁左右。好多年后,又一些女鬼来报到,又有两个女鬼说她丈夫叫盘古。

阎王心想:这盘古是一个人,他若活到一千年就成了精怪。那时就很难治服他了:阎王翻

遍生死册子都找不到盘古的名字,阎王很着急。阎王仔细地问那女鬼盘古的情况。女鬼说她

丈夫一生都没生过病,他能讲出前五百年的事情。阎王又问盘古为什么不死,女鬼说从没

听他讲过他不会死,阎王一时还理不出头绪。

直到盘古第八个老婆临死时,他的老婆拉着盘古的手说:“我死后很不放心,有谁来

照料你,我先到阎王那里等你,来生再与你结为夫妻。”由于平时夫妻俩十分恩爱,盘古

把心中八百年的心思告诉了爱妻,他说:“我不会死的,我已经活了八百八十年了,阎王

把我的名字搓成纸芯,穿在书脊上,无论阎王怎么翻找,都不会找到我的名字。我活到一

百岁多时,脱层皮又变成了小伙子了。千万不要告诉阎王啊。”盘古的第八个老婆死后到了

阴间,当阎王问她可知盘古为什么不死,她说不知道。阎王说:“你讲出盘古死不掉的原

因,让你回到人间再活百岁,同盘古结为夫妻。”这句话使盘古的老婆动了心,她就把盘

古告诉她的话全部告诉了阎王。阎王这才明白,他立即把纸芯抽下换掉,用红笔把盘古名

字划掉,但此时盘古已近九百年的寿命,灵魂虽收,人不得死。阎王又差两个小鬼来到凡

间,要捉拿盘古归天。

两个小鬼来到了盘古住处,找了很长时间没有找到他。原来盘古很怀念他刚死去的老

婆,外出解闷。那天他回家看到路边水田中有两个斗大的螺蛳在水田中走,他随口说道:

“我盘古活了八百八十年,从未见过螺蛳能耕田。”原来大螺蛳就是两个鬼差变的,他们

听到此话后断定此人是盘古,就把他捉拿了。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盘古活了八百八十年,有话不对妻子言。”

56、天和地的来历9

很久以前,世上没得光亮,到处一片昏暗,生灵万物都在昏昏暗暗的日子里摸着生活。

那时,人类想不出办法来改变这个状况,饿的饿死,病的病死,后来剩下来的人已经没有

好多了。在这些剩下的人当中,有一对夫妻,他们力气很大,也很勇敢,大家都很尊敬他

们,把他们叫勇力神。有一天,几个快要饿死的老人,对他们说:“尊敬的勇力神啊,我

们听老人说,有一个低洼的地方,能看到一丝光亮。那个有光亮的地方,说不定能救大家

的命。不过听说那地方很远很远,路也很难走。”勇力神夫妇听了几位老人的话,就照他们

所说的方向去找有一丝光亮的地方。

他们走了很久很久,有时爬山,有时过河,战胜了很多困难和危险,终于找到了那个

有一丝光亮的地方。他们非常高兴,赶忙跑过去看,那一丝光亮是从一个洞底下射出来的。

他俩趴下身子,钻进洞里使劲用背去顶洞壁,最后站了起来。接着他们又各人顶一方,使

尽全身力气,用双手托着继续往上顶。可是,他们谁也不能松手,因为一松手四周又要合

拢来。他俩为了救活还没有死的人,就这样继续顶着,顶着。不知过了好长时间,那女勇力

神口中流出一股鲜血。鲜血染红了一大片地方。她血流完了,死了。但是她的身子没有倒下

去,仍然伸着双手死死顶着。女勇力神死后不久,那男勇力神也口吐鲜血而死。他也没有倒

下去,仍然用双手死死地顶着。

世上有了光亮,人类得救了。他们把勇力神夫妇用手托上去的那地方称为天,踩着的

地方称为地。现在,早上太阳出来,晚上又落下去的时候,天上地下都有一片红光,据说

那就是勇力神夫妇的鲜血染红的。

9 讲述者:王绍华,采录者:寇天,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8,第 24页。

57、洪钧老祖分天地10

很久以前,没有天和地。后来天和地时有时无,有的时候,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也

有万物慢慢生出来;没有的时候,只有黑气一团,后世人叫它混沌。

相传最后使混沌分成天地两半的是洪钧老祖,等到女娲娘娘炼石补天,那是后来的事

了。在宇宙混沌万物全无的时候,洪钧老祖就漂在黑气中,眼见他要被黑气吞没了,洪钧

老祖想,应该让万物现真身,个个都有自己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哪能都这么化成一团

黑气,都无形无影,没头没脑呢?他用食指一指,黑气混沌中“刷”地出现一片霞光,变

做一个美丽的莲花座,托起洪钧老祖,洪钧老祖挺身用双手力劈黑气,“轰”的一声天地

分开,日月升起。洪钧老祖感叹自己的本领,夸耀地说:“天地生万物,先有洪钧,后有

天。”这时有声音接说:“我比洪钧还在先。”洪钧老祖看不见说话的是谁,只见有一处闪

闪发光。洪钧老祖吃惊地说:“我已过三个混沌,不知你是什么东西,也敢说大话?”闪

光处回答:“我已过十八个混沌了,在你修行的时候,我就在宇宙里了,不信你看,我每

过一个混沌,身上就长一节!”说完,只见闪闪发光的地方现出一条金光万道的大曲蟮,

十八节,节节放光,也就是蚯蚓。

洪钧老祖看了,叹口气说:“看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就是我的老师了。”据说

蚯蚓至今有节,节断了还能活着。还流传着这句童谣:先有洪钧后有天,我比洪钧还在先。

10 讲述者:刘景玉,采录者:刘恩华,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天津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天津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4,第 5页。

58、地母三姑造万物11

我们这儿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讲的是大黑、二白、三姑娘造万物的事。

也不知是什么年代,反正是很很远的事喽。那时,天王老子刚刚把天地分开,大地上

什么东西也没有。天王老子腋下抠出三条汗渍,捏了捏,成了三个人。他给三个人取名大黑、

二白、三姑娘。因捏第三个人时,天王无意中把腋毛捏进去一根,所以捏出一个姑娘来了。

天王老子派大黑、二白、三姑娘去大地上造物。大黑、二白、三姑娘跟天王老子要件法宝。

天王老子问:“你们要什么呢?”

“我要赶山鞭!”

“我要聚水瓶!”

“我要一个大葫芦!”

天王老子答应了他三人的要求,给大黑一根赶山鞭,给二白一个聚水瓶,给三姑娘一

个大金葫芦。他三人各自带上宝贝,分头去大地上造万物。

大黑到了地上,见到处奇形怪状的石头,便挥起赶山鞭,像赶羊子一样,把石头一堆

一堆地赶拢。从此,石头赶拢成堆的地方,就成了平坝。大黑赶石头赶了三天三夜,累得周

身骨架像散了架样疼,饿得眼睛起片子花。苦不住了,饿不住了。不待赶完大地上的石头,

扛起赶山鞭折回天上去了。

二白来到大地上,见大地七凸八凹,够难看哩。他便倒举起聚水瓶。“骨噜!骨噜!”

把瓶中的水往大地上倒,想把大地填平,重另安排大地。他倒水倒了三天三夜,累得手软

脚酸浑身飘,饿得清口水直淌。他可受不住了,收起聚水瓶,回转天上去了。二白倒在大地

上的水,倒下聚得多的地方成了海,倒下聚不住的,流淌成了江河。

三姑娘来到大地上,见到大地上除了山就是水,其他的东西一样也没有。她觉得没有

伙伴,太孤单了,就想先造些伙伴。她抠开葫芦嘴,倒一把葫芦籽在手心里。把葫芦籽往天

上一撒,即刻,葫芦变成了成千上万的雀鸟。“叽叽喳喳”地跟着她飞。她又再倒出一把葫

芦籽,往山上一撒,即刻,葫芦籽变成了成千上万的走兽。“衣衣呀呀”地跟着她跑。她不

停地一把一把葫芦籽遍处撒,葫芦籽落地后,有的变成了花、草、果树、瓜菜、五谷;有的变

成了鱼虾、虫虫……从此,大地上有了万物。三姑娘有了吃的东西,玩的伙伴,就在大地上

11 讲述者:杨五一 李鸿钧,采录者:县集成办公室,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3,第 113页。

定居下来。

再说大黑和二白,在天上看到了三姑娘造出了万物,便来到大地上同三姑娘分东西。

“赶石头我用的力最多,你要用金葫芦报答我!”大黑要独吞金葫芦。

“我使大地上有了水,大地上才有万物。我使的力气虽没大黑多,可功劳比他大,金葫

芦该我得!”二白也要独占金葫芦。

三姑娘左说右劝,并想出葫芦一破两半,大黑、二白各人一半的法子后,大黑和二白

才算罢休。

天王老子听到大黑、二白为难三姑娘,可发火了。不准大黑和二白回天空,也不准他俩

住在大地上。大黑和二白没法,只得住在半边葫芦中,成年累月在半空中飘来飘去。后来,

他俩分别成了太阳和月亮。他俩悬在半空中,没有吃的,眼看就要饿死。三姑娘念他二人赶

山、造海有功,就答应供他俩吃的。每年年头.三姑娘给大黑送去足够全年吃的东西;到了

八月十五日,又把全年的吃食给二白送去。据说,大年初一祭太阳神,中秋节献月亮神的

习俗,就是这么兴起来的。

再说,三姑娘把金葫芦一破两半时,葫芦中还剩下一颗种子。她把这颗葫芦种收藏在

头发中,过了三年,葫芦种变成了一个小男娃娃,只有芝麻那么大。又过了三年,小男娃

娃变成了麻子大。过了三年又三年……她头发中的小娃娃,逐渐变得有蚕豆大、核桃大……

最后到了梨子大时,他从三姑娘头上跳了下来。小男娃娃落地后,马上变成了一个大小伙

子。后来,他同三姑娘结成夫妻,生儿育女,从此,大地上有了人类。后人便把三姑娘称作

地母三姑老太。

59、女娲补天造人(七则)

女娲娘娘炼冰补天12

勿少人都晓得,女娲娘娘神通广大,炼石补天。其实,女娲娘娘炼的是冰,补的也不

止是西北天。

以前,盘古王开天辟地时,东南、西北两个地方缺了两块。女娲娘娘开始只看见西北天,

说:“勿对呀!天有洞,塌下来,老百姓奈好活日子呀?”想办法炼冰。听说冰比石头好

太阳照上去有许多种颜色。女娲娘娘炼成五色冰补西北天,跟四周围的一模一样。补完西北

天,女娲娘娘转身看东南天,才晓得那边也缺一块。这时候,女娲娘娘头上正好有块兜头

布,手一拉,就用兜头布去补,这一补,也就补成功了。为什么西北风都是冷的,东南风

又都是暖的,潮的,原因就是:西北天的天是冰,冰有冷气,东南天的天是女娲娘娘的头

布,头布上有娘娘的暖气和汗气。

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来历13

天是由四条鳌鱼顶起来的,每条鳌鱼顶一个角。它们顶着顶着渐渐冇得力气了,身子

发起颤来。这一颤,可不得了,弄得天摇地转,连风、火、水、土各位神仙的宝座也晃荡起来。

众神仙大怒,挥剑斩掉了一条鳌鱼的尾鳍,警告其他三条鳌鱼。谁知这么一来,惹出了大

祸,那鳌鱼乱动,天哗啦啦地塌了下来,天河的洪水流下大地,淹没了整个世界,生灵全

淹死了。

众仙神着了急,都想撑天补天。想来想去,一个个摇头叹气,都说冇得法子。还是女娲

有胆量,有本领,请她来干。她先把那条鳌鱼的尾鳍给接好,让它把塌下来的天撑起来。然

后她拣来无数五彩石子,放在炉子里猛火烧炼了四万几千年,把彩色石都炼成天蓝色时,

用来补天。她心灵手巧,把天补得和先前的一模一样。

12 讲述者:陈锦彪,采录者:钱瑞斌,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8,第 4页。13 讲述者:刘贵福,采录者:王少磊,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2第 7页。

女娲高兴得蹦蹦跳跳,请众仙神来观看。那风神只顾看,大步大步走着,一不小心,

踢翻了炼石的炉子,无数个火球滚了出来,直飞得满天都是。其中最大的一颗成了太阳;

小的呢,渐渐变冷,有的成了月亮,有的成了星星。那一条闪光的银河,也是炉水流成的

痕迹哩。鱼腿撑天14

地上还没有人烟的时候,鱼跟别的走兽一样,也长有四条腿,住在陆地上。后来,鱼

为哪样没有了腿,又到水里去过日子呢?

当初.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天和地差不多还是连在一起的,人们站在高一点的地方,

抬头就顶着天了。

有一天,女娲娘娘来到,看到天和地挨得这样紧,心想,这样下去不行,要想个法子

来把天撑得高高的才好。女娲娘娘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找了七七四十九天,都找不到能把

天撑起来的东西。

这天,女娲娘娘看到一大群野兽在山下跑来跑去,它们都有四条腿把身子撑起,站的

时候,能够站得稳稳当当的,女娲娘娘想:如果天也有四条腿就好了,只要这些野兽哪个

肯把自家的腿献出来,我就把天撑起来。

女娲娘娘边走边想,迎面碰上了豺、狼、虎、豹、牛、马、猪、羊,好多好多野兽,女娲娘

娘问它们:“天和地差不多连在一起了,你们不觉得难过呀?”这一问,野兽们个个叫苦

连天,都说:“咋个不难过呀!我们又有哪样法子呢?”

女娲娘娘说:“这个也不难,只要你们哪个肯献出四条腿,我就能把天顶得高高的,

大家就可以松松活活过日子啦。”

那些野兽一听要它们献四条腿,慌忙摇头说:“不行不行!我们只有四条腿,砍了咋

个走路?”说完就急忙躲开了,只有鱼没有走。

女娲娘娘问它:“鱼呀,你愿意把你的腿献出来吗?”

鱼说:“要得嘛!天和地挨得这样拢,大家的日子都难过,我愿献出我的腿把你

用。”

女娲说:“砍去了你的腿,你就再也不能走路了,你不会后悔?”

鱼说:“只要大家能安安逸逸过日子,我不后悔。”

14 讲述者:万康华,采录者:吴树雄,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贵州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3,第 6页。

女娲听了,暗暗称赞。鱼献出了腿,血流了一滩,痛得昏了过去,女娲娘娘连忙摸出

帕子把鱼的伤口包起,小小心心地打了两个纥繨。她把鱼的四条腿分东、西、南、北立在地上,

轻轻吹了一口仙气,四条腿就生了根,越长越高,把天撑住了。

天撑高了,鱼老实15高兴。女娲娘娘和鱼说:“鱼呀,多承你献出了四条腿,从今以后,

我把你放到海里头去,那点比陆地还要宽,你就到那点去好好过日子吧。”

女娲娘娘把鱼放进了大海。女娲娘娘用帕子打纥繨的地方就变成了鳍。从此,鱼就靠 

鳍和尾巴划水,游起来快当得很。

北斗七星16

天地刚分开的时候,地上到处都很荒凉。这时候,女娲生了一男一女。

一天,倒了支天柱,天塌了,成天往地上漏洪水、下雹子、刮牛鼻子大风。女娲整天忙

着炼五色石,顾不上照管自己的孩子。等补好天,小子得病死了,就剩下一个闺女。

女娲补天也累病了,日子长了,越想越觉得对不起孩子,病得越来越重。那年天大旱,

一年不下一滴雨,喝水吃饭都成了事。女娲有病,又吃不上喝不上,眼看就不沾气了17。这

可急坏了她的闺女。为了救母亲,十来岁的闺女劈开了个最大的葫芦瓢,掂着去找水。

她走啊走啊,也不知道走了有多远,走了多少日子,不论白天黑价18,到处找水。这天,

她走到一棵古树下面,累得实在走不动了,说坐下歇一歇吧,身子刚一沾地,就梦见一个

白胡子老头坐在一汪清水边,说:“闺女,你顺着这棵大树往西再走一截,就找到水了,

这水能治好你娘的病。”

闺女一激灵醒来,也不觉得累了,按老头指的方向走。走了半天,面前真有一汪清水!

喜欢得啥似的,拿瓢就舀,可舀来舀去怎么也舀不到瓢里。一想到病着的娘,急得哭开了

哭着哭着,觉得手里沉了。睁眼一看,瓢里的水满满的。闺女端起来紧走,生怕耽搁了娘的

病。

闺女人小不大记道,走了一会儿,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又走了一阵子,碰上了一条

狗,躺在那儿蔫得动弹不了。闺女看狗可怜,端过瓢来叫它喝水。狗哩,喝了两口,立时蹿

15 老实:十分、很、实在的意思。16 讲述者:王连镇,采录者:时文鸽,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北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3,第 14页。17 不沾气:方言,不沾,即不行、不中的意思,气,是语气词。18 黑价:方言,晚上,夜里。

了起来,活蹦乱跳说了话:“谢谢你救了我,你顺着我的脚印走,就能回到家。”

闺女知道怎么走了,心里很欢喜。可是光能白天走,黑价不能走。一想到自己出来多少

天了,还不知道娘在家咋样,急得直哭。一哭,惊动了白胡子老头,白胡子老头拿出七块

金刚石扔到瓢里,眨眼工夫,瓢里有了个明晃晃的勺子。老头对她说:“勺把指北,你瞅

着勺子走吧。”

有了这,闺女黑价也能赶路了。可是金刚石太沉,闺女走一会儿得歇大半天,急得又

哭起来。白胡子老头过来问她为嘛?闺女哭着说:“方向我能分清了,黑价也能赶路了,

就是我端不动.”白胡子老头吹了口仙气,瓢里的七块金刚石“唰”地飞了起来,越飞越

高,一直飞上了天,成了明亮亮的星星。

从这儿起,闺女白天按狗踩的爪子印走,黑价照着勺星指的方向走,一直回了家。

女娲喝了水,病全好了。她问闺女是咋回来的,闺女说:“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做了个

勺星,我按勺把指的方向往北走,就到了家。”当天晚上,女娲领着闺女冲勺星磕了个头

感谢白胡子老头哩。女娲叫那颗勺星为“北走星”。后来,人们把它叫成了“北斗星”。

女娲造人捏六畜19

对一年的头十天,这里有这样一个说法:一鸡、二狗、三羊、四猪、五马、六牛、七人、八

谷、九果、十菜。过年时,无论大人小孩儿都很关心这十天天气的好坏。比如说,大年初一是

晴天,人们就说这一年要多养鸡,这一年的鸡不会生病;初八这天是阴天,人们就说这年

的收成不会好,要省吃俭用。这是从何说起呢?

传说女娲娘娘降生后,地上没有人,没有鸡狗猪羊牛马,也没有五谷和瓜果蔬菜。她

就用泥巴捏了这些东西,捏好了放那儿晾晾,再吹口气儿,都成活的了。

女娲娘娘第一天捏了鸡子,第二天捏了狗,第三天捏了羊,第四天捏了猪,第五天捏

了马,第六天捏了牛。第七天捏人时,女娲娘娘把泥巴揉了揉,捏得格外细心。泥人捏好了,

还没晾干,天下了雪。女娲娘娘怕泥人冻坏了,就用树叶包起来。没咋古时候的人穿树叶儿,

这咱儿要穿衣裳哩。女娲娘娘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和人,又给造吃的东西,第八天她又捏

了五谷,第九天捏了瓜果,第十天捏了蔬菜。

19 讲述者:陈明绍,采录者:陈辉欣,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1,第 21页。

女娲造出鸡、狗、猪、羊、马、人、五谷、瓜果、蔬菜的这十天,后人说是一年的头十天,

所以有“一鸡二狗”到“九果十菜”的说法。人们过年正是庆贺人和这些生灵的生日哩。初

七这天是人的生日,家家户户都吃面条,这叫“长寿面”。

女娲定寿限20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生灵。各种动物,都要靠女娲来定寿限。

先是人去问女娲:“请问圣母,我们人过多大岁数呢?”

“人啊,过二十年噢。”

人心里想:二十年太少了,就问道:“那吃什呢做什呢啊?”

女娲说:“你想吃什呢就吃什呢,想做什呢就做什呢。”

而后,马来请问女娲:“圣母啊!我们马过多大岁数?”

“你们马吗?过四十年。”

“哪我们吃什呢?做什呢?”

“你们吃料啊!替人拉车,把人骑。”

马想:岁数四十年倒不少,只是吃的差,做的苦,受不了,还不如少要点寿限少受罪。

于是对女娲说:“我不要四十年,我要二十年就够了。”

人一听,连忙对马说:“马哎,好死不如恶活,二十年你不要,给我吧!”

“那你去问圣母啊!”

人就去问女娲。女娲回答说:“只要马同意,二十年就给你吧。”

第三个,牛去问女娲:“圣母啊,我们牛过多大岁数?吃什呢?做什呢?”

“你们牛啊,过四十年,但吃嘛——饭给人吃了,料给马吃了。你们吃草吧!终年给人

耕地、拉车。”

“乖乖!这多苦啊,我不要四十年,只要二十年就行了。”

人说:“牛啊,你二十年不要,也把我们人吧!”

“那你去问圣母。”

人去问女娲。女娲说:“只要牛同意,人就多过二十年吧。”

20 讲述者:李维波,采录者:刘胜松,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8,第 16页。

第四个,狗也去问女娲,能让它过多大岁数,吃什呢,做什呢?

女娲回答说:“你们狗能过二十年。人吃饭,马吃料,牛吃草,你们只有吃屎了。没有

大事给你们做,就给人看门吧。”

狗想:做的事蛮舒服,只是吃的太差,于是对女娲说:“我不要二十年,十年就够

了。”

人在一旁听了,就向女娲要求,把狗的十年也给他。女娲说:“狗不要了,就给你

吧!”

最后鸡子又去请示女娲赐多大岁数,吃什呢,做什呢。

女娲说:“你啊,把你过十年已没有什呢东西给你吃了,你自己找到什呢吃什呢。没

有大事,每天雄的五更替人叫明,雌的替人下蛋。”

鸡说:“圣母太不公平了,人有饭吃,马有料吃,牛有草吃,狗有屎吃,不给我们鸡

吃,叫我们自己找食。我们不要十年,就要五年吧!”

人听了,又向女娲要这五年。

所以现在人可以过到七十多岁,马过二十年,牛过二十年,狗过十年左右,鸡子最多

只能过五六年。

二十岁,是人的本分岁数,这一段跟娘老子生活,想吃什呢就吃什呢,想做什呢做什

呢,各事不问,随心所欲;二十岁到四十岁,是过马的寿限,是人的兴旺时期,所以好像

一匹野马到处奔跑;四十岁到六十岁,是过牛的寿限,所以稳稳重重,勤恳踏实,好像一

头老牛一样;六十到七十人已逐渐耳聋眼花,年老力衰了,各事都由儿女去应付,自己只

能在家看看门,尽狗的本分;七十向外,终日无事,带带孩子,夜里睡不着,每天五更就

喊女儿起来烧饭做活,起了鸡的本分。

伏羲女娲和他们的五谷孩儿21

相传盘古死后,他的头变成了高山峻岭.眼睛变为太阳和月亮,脂膏化成河流江海,

头发滋生花草和树木。那时候,世界上还没有人,只有盘古的儿子伏羲,女儿女娲,兄妹

两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伏羲找不到老婆,女娲找不到丈夫,兄妹俩就结为夫妻。后来,他

21 讲述者:杨吴氏,采录者:易之,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安徽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8,第 8页。

们生下五个儿子,大儿叫稷,二儿叫黍,三儿叫麦,四儿叫菽,五儿叫谷。

那时,世界是一片荒凉,一家七口人太寂寞了。于是女娲就挖来五色泥土,做各种各

样的泥人。她一天天地做泥人,做一个活一个,人就一天天地多起来。因为是用五色泥土做

的人,所以世界上就有五大种族。伏羲和女娲就当上五大种族的首领,教人们用大山上的

石头磨制成斧、刀和箭,用来猎获鸟兽;用树皮、草茎编织成网,用来捕捉鱼虾,就这样生

活着。

时间久了,人们捕获的动物渐渐少了,捕捉的鱼虾也渐渐少了,人们捕获不到充足的

食物常常挨饿。天长日久就受不了啦。女娲和伏羲心里很着急,咋办呢?他们就把地上长的

花草儿都尝一遍,树上结的果子都尝一遍,看什么东西好吃,就做人们的食物。就这样给

人们找着了水果和蔬菜。但这些东西都是应时生长,季节一过就没有了,人们还是常常挨

饿。

一天,女娲和伏羲把五个儿子叫到面前,女娲拿出五条袋子对五个儿子说:“你们都

长大了,该做事了。现在人们缺少吃的,常常挨饿。你们五人到九州去,为人们寻找能吃的

种籽。要不怕苦,不怕难。什么时候找着种籽,什么时候回来。”

五个儿子拎着娘交给的袋子出发了。他们爬山涉水,走遍了九州,经过三千六百个严

寒和暑热,都带着各自找着的种籽回来。女娲和伏羲就选出了五条土肥水足的山谷,叫五

个儿子把各自带回的种籽播种上。第二年都有了好收成。大儿稷种出的庄稼叫稷,二儿黍种

出的庄稼叫黍,三儿麦种出的庄稼叫麦,四儿菽种出的庄稼叫菽,五儿谷种出的庄稼叫谷

然后五人分头去四方教人耕种。因是五人在五条山谷里种出来的庄稼,所以又总称五谷。人

们有了五谷杂粮,从此天下太平了。

60、伏羲造鱼网22

伏羲和他妹子生的一百个小孩,见风长,长得快,要吃哩。那时,还没人会种稻,会

种麦,吃些野果子。野果子,被孩子们吃光了。怎办呢?伏羲就到河里摸鱼摸虾给孩子们吃。

一天,伏羲在河里摸鱼虾,遇到了海龙王。

龙王气呼呼地说:“伏羲,伏羲,你的心好,要造出人。为了人,你就拼死拼活来捉

我的小鱼小虾。这一来,我的子子孙孙不是没有了吗?”

伏羲叹了一口气,说:“海龙王,海龙王,你看这一百个孩子,一天一天在长大成人,

没得吃怎能成人哩!”

龙王想了一想,出了个难点子,说:“你要是摸鱼摸虾不用手,我就给你捉。”

摸鱼摸虾不用手捉,实际上是龙王想难倒伏羲。

这一来可好了,伏羲每天到河边,只好望着水里的鱼呀,虾呀,游来游去,蹦来蹦去。

一天,他躺在河岸上的大柳树下,想着捉鱼虾的办法,无意中看见身边一棵枯树,树桠上

一只蜘蛛在织网,捉蚊子、飞虫吃。伏羲想了想:如果做一个像蜘蛛网一样的东西来捉鱼捉

虾,不就行了嘛!

伏羲欢欢喜喜的跑回家中,带着妹子和孩子们上山割来葛藤,编起了像蜘蛛网一样的

网,拿着网到河里捕鱼虾,一网撒下去,捕的鱼可更多啦。

世上怎么会有鱼网?伏羲发明的呀!

22 讲述者:唐房玲,采录者:曹永春,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8,第 6页。

61、气葫芦23

岷县北温家山有个老人,人叫他“神仙爷”。他给人说:“人是气葫芦变的。”

相传在很古很古以前,天地浑沌,天上有清气,地下有浊气,清气浊气乱纷纷。清气

噗噗往下落,浊气腾腾向上升,它们连接起来粘着就很难分开了。可是清气浊气不能混,

一个又拼命往上升,一个又死劲向下沉,两个扯紧,中间细了,就变成了气葫芦。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代,阳坡月亮出来了,发着光,气葫芦就长上了明亮的眼睛;高山

突起了,气葫芦就有了鼻子和高低不平的脸颊;河水流来了,气葫芦上开了七窍。到了春

天,草木发芽,气葫芦上长上了毛发胡子;夏天一打雷,轰隆隆的响,气葫芦也有声音了

秋天来了,刮风落霜,气葫芦也出现了各种颜色;冬天呢,树木枯萎,气葫芦也有长眠的

时候。至于那一早一晚,一明一黑,气葫芦也就有了活动和睡觉的间歇。再说,一根蔓上,

也不是长着一个气葫芦,至少两个。上面是阳,下面是阴。阴阳相配,就能开花结果,一代

传一代,气葫芦也就越来越多了。

我们岷州,地处西方。西方在几万万年前原是汪洋大海。这个海,很大很大。它离王母

娘娘的瑶池近,气葫芦多年变化成精,也就咕噜咕噜动起来了。以后,昆仑山出现了,那

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气葫芦也就变得更机灵了。那时候,洪水横流,气葫芦没法生长,就

来护土,越护越多,出现了很多很多的山,于是就把咱岷州一带叫雍州。这些山中,岷山

最高也最长,岷山导江,洪水向东流,出现了大片土地,气葫芦就变成了人形,开始创造

工具,进行劳动生产,渐渐地变成现代人,也就有了文明的开始。

23 讲述者:汪珍生,采录者:景生魁,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1,第 5页。

62、山生葫芦传人种24

古时候,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只有奇形怪状的大山,密不见天的老林,凶恶可怕的飞

禽走兽……那时的山,不像今天的山,像生了根样的原地不动。那时的山,会走、会跑还会

飞,还会像飞禽走兽一样交配。老辈子讲,老黄坪后的公山、母山,就是这种山。

那时,天下最高的山,是老黄坪村后的天台山,在天台山的石崖上长着个像女生殖器

的大石缝。后人叫它母山。母山对面的山半腰,有一壁孤零零杵棒样的石包包,就像一具男

人的生殖器,后人叫它公山。公山和母山,可有灵气哩。一遇到天阴下雨,母山会发出 “叮

冬叮冬”的声响,好像唱调子。母山一发出声响,公山也跟着发出“衣噫彭冬”的回声,

和母山对起了调子。唱着唱着,公山和母山就靠拢起来。

过了九千九百年,母山怀孕了。山半腰,慢慢凸出了一个石包包。原先有囤箩大,过一

久,变成了海簸大,再后来呢,就有半座母山大喽。又过了九千九百年,母山生娃娃罗。那

时,只听得一声惊天巨响,“哗啦哗啦”!一直不断声地响了九千九百年。真算得上山摇

地动,昏天黑地。在响声中,母山一炸两半。随着“咕噜噜噜噜”的声响,从炸开的石缝中,

滚出了一青一红两个葫芦。待葫芦滚出来后,炸开的石缝就再也没合拢,后人管它叫石家

什25,现在还明明显显的摆着哩。

青葫芦滚呀滚呀,滚到了公山“胯”下,不动了。葫芦蒂蒂滚掉了,从葫芦蒂上“滴

咚!滴咚!”淌出一股清水,遍坡乱淌。后人便叫作水葫芦。红葫芦炸出后,滚了两滚也不

动了,生在石家什下。这红葫芦周身冒着火星,后人叫它火葫芦。

太阳升了又落,月亮缺了又圆,母山顶上的树叶青了又黄,公山顶上的茅草绿了又白。

水葫芦和火葫芦越长越大,越大越靠拢。后来两个葫芦连在了一起。火葫芦嫌水葫芦淌出的

水冰了自己的身子,水葫芦嫌火葫芦飞来的火星烧了自己的身子。火葫芦便把火星子一咕

噜往水上飞撒,想把水烧热。水葫芦也把水一咕噜往火星上洒,想把火泼熄。火葫芦上的火

星落在水里,变成了一小个一小个红葫芦。水葫芦上的水洒在火星上,变成了一小个一小

个青葫芦。

母山顶上的树叶快落尽了,小红葫芦和小青葫芦盖满了山山岭岭。小葫芦越长越大, 

24 讲述者:唐元清,采录者:章虹宇 奚锡钧 董瑞泽,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3,第 213页。25 石家什:土语,指生殖器。

山坡上装不下了,“咕噜噜!咕噜噜!”一股水往山坡下滚去。滚下的葫芦,你撞我碰,

还没滚到坡脚,一个个早撞碰得稀汪八烂。撞烂的葫芦里,飞落出红的、青的葫芦籽,随风

一吹,落到各处去。葫芦籽落到哪里,就在那里成活了。先吐出苗芽,又伸出嫩叶,再吐出

藤藤……最后,开出了一小朵朵花。葫芦花见风长,一开时,只有灯盏大。一转眼,成了脸

盆大,再就有铁锅大。花开到铁锅大,就再也不增大了。这时,花瓣往四周一垂,每朵花心

中,爬出了一个个小人人来。红葫芦籽开的花中爬出的是男人。青葫芦籽开的花中爬出的是

女人。从此,世上有了人类。

葫芦花中爬出的小人人,一落地就随风长大。密密麻麻的人,就像蚂蚁子一样遍地都

是,你踩着我,我压住你。一个地方可装不下偌多的人。人们就相互邀约着,各自寻找地方

落脚。有的住进崖洞里,有的住到树枝间,有的住在茅草内……落脚在当地的人,就在葫

芦山下搭了些茅棚住下来。这些人,就是黄坪村的祖先。

再说公山和母山,白天和黑夜也不分,还是常常合拢来,干那种事。一干起那种事来,

这可让山下的人家遭难了。石家什火星乱飞,飞来的火星子烧燃了人们居住的茅棚。老人讲,

老黄坪的村子爱遭火烧,就是石家什交配擦出的火星子引起的。

天天遭天火,这可苦坏了山下住着的人。人们就碰拢来商量法子,想把天火治伏住。最

后,人们从大山中撬出了一块大白石崖,磨了九千九百年,磨成了一面大镜子。这块大石

磨子,发出白花花的光,把山呀、树呀、人呀、住处呀照得一清二楚。大家齐心合力,抬的抬、

滚的滚、推的推、撬的撬,把石镜子抬到了山上,放在公、母山中间。想把两座山隔开了,免

得它俩干那种事,又引起天火。

石镜子嵌上后,公山、母山一合拢来交配,镜子中就照出了它俩的样子来。这可羞煞了,

从此,它俩也不好意思交配了。这儿就很少遭火灾了。那石镜子变成了一个月亮,如今,还

生在崖壁上,遇上好日子,还会发光哩。

63、土虫变人26

谁也说不清是多少年以前了,那时候,天地初开,满天满地都是呛得人喘不过气来的

灰土,天上人间都没有黑夜白日,混混沌沌的。

那时候,人世间没有人,只有一种长成人形的肉虫,整天在地面积存的灰土里拱来拱

去地啃草根。

也说不清开天辟地的神仙叫嘛名字了,咱就叫他老天爷吧。

老天爷有个老小儿,小小子整天被老天爷管束着,在冷冷清清的天庭实在太腻歪了,

一个瞅眼不见就溜出了天庭,想找个伴儿和他玩。可是,他出了天庭一看,万物不生,铺

天盖地的只是飞灰。好不容易,才在地面的灰土里见到了这些拱来拱去的土虫。老小儿见没

有别的可玩,就从土里扒拉土虫玩。玩来玩去,也玩腻歪了,老小儿淘气,正好憋了一泡

尿,就撒尿去刺(浇)土虫。这一下,不得了了,漫天下起了瓢泼大雨,一下子就把飞灰

压下去了。从此,灰土就全都积存在地面,天上就变得清亮了,不再是满天暴土扬场的。

再说那些土虫,让老小儿的尿一冲,满身的灰土冲净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就像小

鸡脱去了那层蛋壳,唰唰地就长大了,变成了眼下的人。

老小儿一见可有人跟他玩了,可高兴了,这一玩就忘了时辰。老天爷想起老小儿,遍

找不着,心里一着急,就传令天兵把太阳找来,打算派眼光最贼的太阳去找回老小儿。

这太阳离开天上的位置进天庭去见老天爷,走一步天就黑一点儿,走着走着,天也就

黑了。老小儿一见天黑了,才知道自己玩过了头,赶紧返身回到天上找他娘老天奶奶。要不,

人们都说“老爷儿骑墙,小孩儿找娘”呢。

自打土虫变成了人,别看身上显着干净,哪怕刚洗完澡,不过半个时辰,身上一搓,

还是有泥皴,这就是由于人是土虫变的缘故。

26 讲述者:黄老太太,采录者:李昶,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天津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天津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4,第 5页。

64、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27

很久很久以前,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给大地照明送暖,人们生活得很美

满。可是,太阳总感到自己的生活太单调,太孤独,便下令叫所有的动物去给它做媒说媳

妇。百兽们听了唯命是从,只有公鸡没有反应,却跑到沙漠中吃沙子去了。其它动物奇怪地

问:“你为什么吃沙子?”公鸡答:“太阳娶了媳妇,再生一个太阳,这样一照,我们还

能受得了吗!因此我捡沙子吃,防备以后的生活。”听了这话,动物们都不给太阳做媒了。

太阳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它发誓不再给人间温暖,就一头钻进大海里睡觉去了。这下

动物又开始埋怨公鸡了。第二天,天还没亮,公鸡就向大海边跑去,站在海边叫。太阳听了

这清脆的声音觉得奇怪,就露出头来看。公鸡见太阳露出半边脸,就又跑到远一点地方叫

起来;太阳看不见,又往上蹿了许多,露出了红红的脸蛋。公鸡又往远处跑,放声大叫,

太阳再升高许多。就这样,公鸡越跳越远,太阳竟忘了自己发的誓,一下子蹿出地平线好

高。

“太阳升起来了!”动物们高兴地喊起来。太阳这才想起自己的誓言,但它羞得无法再

回去,只得跟往常一样照亮。

从此,公鸡天天去叫鸣,太阳天天东升西落。

27 讲述者:李彦明,采录者:宋玲侠、艾伟杰,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陕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6,第 12页。

65、启明星的来历28

从前,有个叫启明的人,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汉子。

一天,太阳突然不见哒。世界一片漆黑,人们非常惊慌,没有办法,只好摸黑过日子。

启明气得冒火,到处打听发生这件事的根源。他走啊走啊,爬山过水,问了一处又一处,

大家都不晓得。后来,他来到一栋用岩巴29修成的屋门前,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问

道:“老奶奶,太阳突然不见哒,是个么得原因呢?”老奶奶说道:“是天上的一只恶狗

把它吞吃了,孩子。”他又问道:“那怎么才能把它弄出来呢?”老奶奶说:“不容易呀

要把狗杀死,剖开它的肚子,才能弄出来呢。那狗特别凶,连天上的神仙都有些怕它。”他

听了更加气愤,下狠心要杀掉天狗。老奶奶见他很勇敢,就告诉他一些杀狗的办法。

启明回到家里,告诉父母和妻子,说:“我去杀天狗。万一回不得来哒,你们就在天

快亮的时候,朝东方看,看到一颗又大又亮的星子,那就是我。”说完,急急忙忙地离家

走了。一路上,他遇到了好多凶猛的野兽和怪物。到了天狗歇的地方,他和天狗就打起了恶

仗。打了七天七夜,不分胜败,他全身被天狗咬得血淋淋的,天狗也被他刺了几剑。又杀了

三天三夜,天狗死在了他的剑下。他飞剑刺破天狗的肚皮,太阳从天狗肚里跳出来,升上

了天空。看着太阳又照亮了人间,他笑了。可他流血太多,突然朝东方倒下去了。

启明的妻子在家里等丈夫回来,每天天亮前坐在窗口边望着东方,等了十天,还是没

见影子。第十一天清早,鸡刚叫头遍,她来到窗口一看,哎呀,那不是一颗又大又亮的星

星吗?她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哭呀哭,一直哭到天亮。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启明,把天亮前出现在东方的那颗大星叫“启明星”。

28 讲述者:何兰秀,采录者:周俊琼,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2,第 9页。29 岩巴:岩石。

66、天蚂蟥30

天上年年落雨,为么事总落不完呢?地上年年得雨,为么事水也冇见多呢?原来,是

“天蚂蟥31”把水吸到天上去了。

相传,盘古开天后,水都在天上的天河里,地上冇得水。后来,地上有了人,天帝就

发令牌到天河里的天龙,每隔一段时间放些水给人用。这样过了蛮多年,天河的水快放干

了,地上又到处发大水。天帝晓得这事后,想叫天龙莫放水了,又怕失面子,就再发一道

令牌,叫天河里的天蚂蟥,把地上的水吸到天上去。

天蚂蝗花花绿绿,蛮好看,还长得吓人,每回落雨后,它一头架在天上,一头搭在地

上,往天上吸水;它有时出现在东边,那是在吸东洋大海的水;有时出现在西边,那是在

吸洞庭湖的水32。

30 讲述者:李赵保,采录者:李学文,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9,第 24页。31 天蚂蟥:指彩虹。32 通城县位于洞庭湖东面三四十公里处,故有此说。

67、风云雷雨雾的来历33

风云雷雨雾咋来的呢?先要从天地人说起。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十二地支,它们每个字管一万零八百年。十二个

字,就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这时,天化了,黑暗一次,什么也没有了。十二地支又按字向

前推,一万零八百年生天,一万零八百年生地,再过一万零八百年就生了人。人是两口子

儿子女子七十二个。

那时,天和地紧挨着,都是空荡荡的。两口子就商量分开住。男人带三十六个娃子上天,

女人带三十六个娃子下地。上天的男人称为“天父”,下地的女人称为“地母”。

后来不知咋搞的,天一节节上升,地一节节下沉,天离地越来越远,越来越高。天父

和地母谁也看不见谁了,再也不能见面团圆了。天父的三十六个娃子,在天上慢慢变成了

日月星辰;地母的三十六个娃子,在地上慢慢变成了山川河谷。

时间长了,地母想起了她的男人,鼻子里“呼扇呼扇”出着粗气,这便是风;天父想

起了他的女人,焦得直打哼声,这便是雷。地母想男人想累了,直打哈欠,喷出的水沫儿

便是雾;天父想女人想得流泪,眼泪滴下来便是雨。儿女们怕父母思念成病,便放烟子将

天地遮住,这就是云彩。

33 讲述者:葛朝荣,采录者:李征康,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9,第 25页。

68、风霜雨雪与火龙34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把天下分为五方: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

癸水,中央戊己土。管理北方的天神是北极雄天大帝。

北极雄天大帝的姐姐嫁给了南方的天神,生有一个儿子,就是火龙。这火龙生性顽皮,

喜欢到处游荡。火龙,火龙,浑身是熊熊烈火,他一出去,勿要说百姓的草房瓦屋,就是

高山峻岭的石头也会被他烧成火浆。他所到的地方就是一片火海,人和动物全部烧煞,房

屋和田地里的东西统统烧焦,给人间百姓带来邪气大的灾难。

火龙的爷娘管勿住他,就向北极雄天大帝商量,想把火龙寄养到北方水府里去,以水

克火。舅舅北极雄天大帝就把火龙接了去对他严加管教,还派了很多天兵天将看牢他,勿

许出去。火龙在舅舅家里倒也并勿冷清,有几个表弟兄陪他白相,这样他就勿再出来闯祸

世间百姓就平安无事了。

过了几年,火龙对舅舅的管教也慢慢服帖了,一天天长大起来,也懂事体了。有一年冬

天快要过年了,他愁眉苦脸,无精打采。舅舅问他:“有啥心事勿开心?”火龙说:“我

离开父母好几年了,蛮想念他们的。马上又要过年了,人家都是合家团圆,我见勿到父母

和兄弟姐妹,想想心里难过。”舅舅觉得外甥同几年前已经大勿一样,他长大了,再把他

整天关在我家里连父母都勿让见面,就有点勿合情理了。就当场答应火龙过年前后让他回

家探亲。

北极雄天大帝想着:火龙出门,板定35要给百姓带来灾害,所以特地派了冰神、雪神、

霜神、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全部出动,一路上护送火龙。说是护送,其实各个天神把火龙

团团围在当中,雷电开路,用冰、雪、风、雨将火龙身上的火紧紧“封”住,勿让他发格36。

尽管这样,但有辰光各个天神走起路来步子有快有慢,一勿小心,火龙就会蹿在外面,还

是使得人间百姓遭殃。

所以直到现在,一到冬天火龙回家探亲的季节,火灾就比平时要多。又因为火龙探亲

是从北方向东南而来的,所以到了冬天,西北风、雨、雪、冰、霜也就同时来到人间。

34 讲述者:施学忠,采录者:李振谷,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上海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2007,第 24页。35 板定:方言,一定;总归。36 发格:方言,发脾气,发火,发威。

69、四季的来历37

盘古开天地的时候,世间还很荒凉,四季不分,五谷不生。西边山上有个老人,他有

四个女儿。一天,他把女儿们喊拢说:“你们都长大了,都出去学门手艺回来。”

隔不多久,四姊妹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回来了。大姐学会了绣花,二姐学会了磨镜,

三姐学会了打车子,四妹学会了推磨。姐妹们都争着说自己学到的本事最大,互不相让。西

山老人要她们从大到小把学的手艺当众亮出来。

大姐摆开绣花架子,拿出金针彩线,才抽了三针就绣成箩筐大一朵牡丹花,又抽了三

针就给花朵配上了绿叶,再用衣袖轻轻一扇,牡丹花就活了,香气直钻人的鼻孔。二姐不

服气,摸出一块铜镜,坐在西山顶上用山脚下海子里的水磨起镜子来。只磨了三下铜镜就

透亮,再用手帕揩了三下,铜镜就发出炽热的光芒,热得老人直摇扇子,大姐绣的牡丹花

也被晒焦了。二姐还要继续磨镜子,三姐发气了。她拿出金斧头在海子边砍了一根梭罗树,

叮叮当当响了三声,打好一架水车,搅了几下,海子就搅干了,二姐也就磨不成镜子了。

四妹也不甘落后,把磨子搬出来,把东山提到磨子里一推,磨子转了三转,磨缝里便飞出

成千成万的石头,铺在三姐当门,那水车马上就搅不动了。

四姊妹还要争吵,老人发火了:“看你们把这儿弄成啥样子了!本事再大不和气也不

行,俗话说‘蛋碰蛋,两打烂’,现在乡亲们都来了,一定要当着大家和和气气地把手艺

献出来,为大家做好事。”

四姊妹被老人说服了。大姐换上绿衣服,二姐换上红衣服,三姐换上黄衣服,四妹换

上白衣服,在乡亲们面前敬了个礼,便开始显手艺了。大姐绣了床花毯子,上面的花朵万

紫千红,奇香阵阵,引来各种雀鸟叽叽喳喳唱个不停。大姐把毯子往空中一抛,毯子飞过

海子,飞出云外,落在地上把整块大地都盖着了。于是,山坡上果树成林,开花结果,平

坝上油菜花金黄,麦苗翠绿,各种庄稼开始长起来了。二姐摸出镜子,在海子边磨了磨,

镜子便亮晶晶的。她把镜子朝空中一抛,一轮火球高高升起,金光四射,大地一下暖和起

来,雾气散开了,水变清亮了,空气新鲜了,花开得很鲜艳,庄稼也长得很好。可是,当

二姐过了些时候,把镜子摘下来磨一磨、揩一揩时,浊气又起来了,一些鬼虫子趁机出来

飞进五谷中,爬到花果上,大吃大喝。二姐一见,,忙把镜子摇晃摇晃,空中就不住闪光,

37 讲述者:叶笏儒,采录者:邓欤,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8,第 38页。

吓得虫子趴在地上不敢动;她再把镜子磨荡磨荡,便发出轰隆隆的响声,虫子一下都被震

死了。可是,镜子越磨越亮,又热得人们受不了,五谷、花果都热得低下了头、弯下了腰。大

家正在着急,忽然刮过来一阵凉风,吹散了地上的热气,原来是三姐架着风车来了。除了

风车,她还给大家打好了水车、纺车、鸡公车。人们用水车车水浇地,用纺车纺线,用鸡公

车运送丰收的粮食、果子。四妹站在宝山顶上,不停地推磨子,磨出了漫天的白粉,一下把

大地遮盖得一个小黑点都没有。

四姊妹的手艺都显出来了,乡亲们和来自东南西北的客人们,都一个声地夸奖四姊妹

本事好又和气。西山老人也很高兴,给女儿们分了工,一天十二个时辰,从大到小各管三

个时辰。她们的一天,就是地上的一年,按十二月计算,她们刚好一人管一个季节,这就

是春、夏、秋、冬。

70、大陆的来历38

顶早辰光,天底下全是一片汪洋,呒没一块陆地。世上还没有人,其他生物也只有两

个怪东西,都是身体两边有翅膀,但勿会飞;肚皮底下生出两只脚,能够在水上游来游去

勿会沉下去。一个自称是绿鸭道人,另一个头上突出一个红块,自称红君老祖。伊拉经过千

千万万日脚修炼,都有蛮深的道行。

有一趟,伊拉在水面上碰头了。

绿鸭道人说:“其实我伲39勿光能在水面上游游,在陆地上也能走走的。可惜到东到

西全是水,倘若能有水也有陆地,那几何好哇!”

红君老祖说:“我可以把它变成陆地。”

绿鸭道人说:“侬40勒拉说大话了。这海洋蛮深,水又多,侬能把伊变成陆地?”

红君老祖说:“侬能把海底的泥含上来,我就有本事把伊变成陆地。”

绿鸭道人心想:海底虽然深,水又是急,但凭我的道行含点泥上来还是来事的,今朝

我倒要看看侬的道行到底有几何深。“好,看我的!”说完就一头钻进水里。

可是水太深太急,绿鸭道人第一次下去呒没成功。红君老祖老嘎三千 41说:“看来侬

的道行太推扳了。”

绿鸭道人好强,狠了狠心,“扑通”一声又向海底钻下去。过了一歇工夫,果然含了

一口泥上来了,得意洋洋说:“这一下要看侬的了。”

红君老祖说:“侬把眼睛闭上。”绿鸭道人闭拢眼睛,心里还在转念头:是勿是吹牛

皮,要看侬的颜色啦!

红君老祖把泥土在手掌心搓搓,两只手节头42捏捏,最后把泥块往四面八方掼出去。

泥块一碰到水面,水立刻退下去,露出一大块一大块陆地。等所有的泥块掼光,对绿鸭道

人喊了一声:“侬看!”

绿鸭道人张开眼睛一看,眼门前大水呒没了,一片连一片都是干土,看得绿鸭道人张

大眼睛嘴巴半天合勿拢,伊跳上去踏踏,有的地方还有点软冻冻,有的地方已经绷硬结实

38 讲述者:孙忠和,采录者:陈秀珠、俞成伟,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上海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7,第 14页。39 我伲:方言,我们。也说“伲”。40 侬:方言,你。41 老嘎三千:方言,倚老卖老,摆老资格。42 手节头:方言,手指。

上面勿要说可以走来走去,将来搭棚棚造房子都来事,对红君老祖十分服帖,连连说:

“佩服!佩服!”勿料再朝自家身上一看,原来全身浓浓密密的羽毛勿见了,只有一根毛

贴勒身上,吓得叫起来:“啊呀!我的毛呢?”梗转43一想,“喔,我两趟冲到洋底,用

仔蛮大的劲,再加下去太猛,水的力道把我身上的毛差勿多全冲刷光啦!”

红君老祖看绿鸭道人舍不得的样子,忙安慰伊说:“勿要急,我来还拨侬。”伸手把

绿鸭道人剩下来的毛索性拔下来,放勒手掌上,嘴巴里叽里咕噜念了一阵,再鼓气把手掌

上的毛朝绿鸭道人使劲一吹,绿鸭道人觉得身上痒几几44,慢慢叫浑身又长出了鸭毛。

原来绿鸭道人是一只鸭子,红君老祖是一只鹅。从此,鸭和鹅有时勒水里游游,有时

勒陆地上走走,水陆两便,交关适意。不过鸭的道行没有鹅那样高,勒一道辰光,对鹅总

是忌一脚45,有辰光鹅要发脾气,鸭只会退避,勿敢碰伊,到现在还是这样。  

43 梗转:方言,转过来;回过头来。44 痒几几:方言,形容身上有些痒的感觉。45 忌一脚:方言,对某人敬佩或有些畏惧。

71、龟母吞日46

很久以前,大别山下有两只神龟:一个龟母,一个龟子。龟子为了治住天下洪水,被

天帝处死了。

龟子死后,天帝的九个儿子,也就是九个太阳,结伴跑出天庭,满天嬉戏打闹,搅得

人世鸡飞狗跳墙。他们还放出支支金光箭,直射得江河断流,土地龟裂。

龟母得知儿子死讯,哭得天昏地暗,死去活来,流的眼泪成了河,这就是麻城龟山龟

头峰下的那条“龟头河”47。

龟母哭得最伤心时候,也正是九个太阳玩得最得意的时候。尽管黄河、长江被他们晒断

了流,“龟头河”却怎么也晒不干。天地生灵都争先恐后跑来饮这救命的神水。

龟母晓得光凭自己的一点泪水救不了几个生灵,就去找九个太阳,劝他们回天庭去玩,

不要把灾难带到人间。可九个太阳把龟母团团围住,说:“天是我父王的天,地是我母后

的地,我们想么样就么样!你个老王八,再要管我们的闲事,叫你跟你儿子一样下场!”

龟母也忍耐不住了,使出修炼千百万年的道法,张开口,猛地吸气,太阳个挨个地往它嘴

里钻。

龟母吞得性起,两只眼睛变得血红血红,一气吞下了八个太阳。剩下的一个,吓得就

地一滚,躲到一棵野菜叶子底下。最后,这个太阳还是没有躲脱,也被龟母吞进肚里。

天帝手下没有一个能降服龟母的天将。只好亲自来求龟母吐还他的儿子,哪怕只还一

个也要得。龟母一想,地上一团漆黑,也不是一回事。她狠了狠心,吐出一个太阳来。

龟母吐出了一个太阳,天帝却令雷公将龟母用铜锤打死,直打得龟母两头翘才罢手。

龟母死后,她的身子化作了高山,那就是麻城的“龟峰山”48。麻城人不忘龟母的恩德,至

今还爱将自己的儿子唤作“龟子”,表示对神龟母子的怀念哩!

46 讲述者:戴昌荣,采录者:郑重建,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9,第 19页。47 龟头河:北发源于龟峰山,南注入举水河。48 龟峰山:位于大别山东南部的麻城县境内,海拔 1250米。

72、贪狼赶日49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有一种叫贪狼的野兽,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口中伸出两个长牙,

四条麒麟腿,一条大扫帚尾巴,身子像个狼。它上天会飞,下水能游,在陆地上跑得快,

十分凶恶。飞禽走兽见了都吓得躲藏起来。这一天它在山谷中睡了一大觉后走出来,头顶上

的日头毒辣辣地晒着,它热得实在难受,就向日头大吼一声。它想,日头准会乖乖地躲开。

谁知,这日头爷不但一动不动,还撒出无数金针向它射来。它可真气极了,心里寻思:从

来还没有谁敢向我发威呢,你这个小小的日头,还要和我较量较量,真是不自量力!它立

时登云驾雾,向天宫奔去,张开血盆大口,想一口把日头吞进自己的肚里。它撵呀撵呀,

越撵这日头越大,越撵觉得这日头越热。越是这样,它就越不服气,越怕有谁比它还厉害。

贪狼撵到了晚上,日头不见了,觉着身上也凉快了。它说: “怎么样,日头到底怕我了

吧!”它觉得十分得意,应该去捉野兽充饥,但身子疲乏,懒得动弹,只好到山谷里去睡

觉。第二天,它一觉醒来,肚子饿得直叫唤,正要出去找食儿,那日头的条条金线又向它

射来,气得它大吼一声,一跃奔向天空,又去追赶。越赶日头越大,越赶日头越热。日头越

厉害,它越怕日头压过它,就拼命去追赶,它又热又饿,终于被日头晒得头晕脑涨,从空

中掉了下来,掉在山谷里摔死了。后来,这贪狼赶日的故事在人间传开了。

49 讲述者:鲁彦海,采录者:孙维新,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吉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2,第 8页。

73、武爷射太阳50

很古的时候,天上有九个太阳,晒得田土开裂,人些喊活不出来。有个打猎的人,叫

武爷51,有一手好箭法,一心要把太阳射下来。

一天,武爷上山打猎,太阳出来了。他拿起弓箭就射,哪晓得箭头是硬木料做的,经

不起九个太阳晒,射到半空中就化成了灰。

第二次,他把箭头换成了硬石头,刚射到半空中,就化成了水。他急得莫法,闷起脑

壳坐在山上。突然,嘎的一声,山岩上开了一道石门,走出一个白胡子老头。老头对武爷说:

“你想射太阳吗?要用龙骨做箭杆,虎骨做箭头。”武爷想问龙骨、虎骨哪里去找,还没开

口,白胡子老头就不见了。

过了几天,武爷上山去打猎,发现一条大蟒蛇,盘在石岩上,身子有水桶那么粗。他

想,蟒也算龙嘛,便一箭射去,把蟒射死了。他用蟒的骨头做成了九枝箭杆。隔了几天,武

爷又上山打猎,遇到一只老虎,向他猛扑过来。他转身让过,一箭射去,把老虎射死了。他

又用虎骨做成了九个箭头。

第二天,武爷带上龙骨和虎骨做成的箭上山。刚到山顶,太阳就出来了。他赶忙对准太

阳射了一箭,射下一个太阳。他又接连射落八个太阳。剩下的那个太阳,就赶紧躲起来了。

这下,天就黑了。

没有太阳还是不行。人些商量,喊鸟儿在树上叫唤,请太阳出来。太阳不晓得鸟儿叫些

啥子,还是躲起不出来。人些又喊公鸡去喊。公鸡唱声吆吆地叫:“哥哥喔,哥哥喔,太阳

哥哥出来喔,喔!”太阳听清楚了。他想出来,又怕遭射,还是躲着没动。隔了一阵,公鸡

又叫了第二遍,太阳还是有点不放心,心想等会儿再看。又隔了一阵,公鸡叫了第三遍,

太阳先伸出半个脑壳看了一下,晓得不会射它了,才慢慢走了出来。它一出来,天就亮了。

50 讲述者:周长权,采录者:魏福碧,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8,第 92页。51 武爷:对武艺高强者的泛称。

74、黄狗替人求粮52

在很早很早以前,老天爷怜惜人,春种秋收根本用不着锄耕浇灌,只要春天把种子埋

到地里,半月一个节气,到节气在地边转一圈儿,嘴里念着:“一步三根,草死苗活…

…”那庄稼就噌噌疯长,到了秋天,一棵麦子长九个穗儿,收的粮食囤满仓流。人们的日

子过富了,人也变懒了。

一天,老天爷幻化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乞婆下了凡尘,他要看看他变化出的人们怎么

丰衣足食过日子。老天爷来到田间,见有人竟连田边转一圈儿都懒得动,只躺在田边树荫

下,边吃着白面饼边念叨:“一步三根,草死苗活……”

老天爷要查验人心变得怎样,就朝村边一个院子走去,在门口长一声短一声吆喝着讨

饭。有个小媳妇正在灶上烙白面饼,一边烙还一边埋怨:“这白面饼还得磨面还得烙,老

天爷没长好心眼儿,还不索性在地里长出白面饼。”

老天爷在门口哀求道:“大嫂,行行好吧,给俺一口干粮吃,俺一天都没啥吃哩!”

小媳妇见是个浑身脏兮兮的老太婆,白了她一眼说:“行好?我还不知找谁行好替我

烙饼哩,你吃去一口,我得多烙一口……”

老天爷忙说:“你给我一口吃的,我替你烙饼。”

这时,屋里的小孩儿醒了。小媳妇气哼哼进屋抱出孩子,刚要往石墩上放,一摸冰凉,

就抓过几张烙好的饼放到小孩儿屁股下当垫子。

这可激怒了老天爷。他现出本相,大声叱责:“我念你们身单力薄,敌不过虎豹豺狼,

给你们好日子过,不想你们身子变懒心也变坏。从今以后,九穗儿麦子一粒不留,只长麦

秆儿不打粮,教你们知道知道挨饿的厉害!”

这一下,可把小媳妇吓坏了,急忙跪倒磕头求饶,也惊动了一方百姓,纷纷跪倒乞求

宽恕。但不管人们怎么哀告,老天爷横起心肠,理也不理。

这时,只见一条黄狗跑来跪倒在老天爷跟前,眼含热泪乞求老天爷:“老天爷呀,你

不怜惜大人,怜惜怜惜小孩子吧,还是给他们留下粮食活命吧。”

老天爷见黄狗求得哀切,就答应了。从此以后,麦子只生一个穗儿,人们必须春种夏

锄,耕犁耪割,才能收粮食。人们都说,人吃的是狗的粮,也不敢再糟践粮食。

52 讲述者:高振环,采录者:王维刚,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天津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天津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4,第 8页。

75、稻谷的来历53

很久以前,人间没有稻谷,大地一片荒芜。人们饿得昏倒在地,个个骨瘦如柴。

玉皇大帝看到人间这副样子,就叫天鼠从仓库衔一粒豆样大的谷子,送给人间播种。

天鼠衔起谷子,刚到半空,碰到一只麻雀。麻雀问:“你把谷子衔到哪里去?”天鼠指指

下面,麻雀点点头,说:“我帮你送吧!”说完,接过谷子就朝人间飞。麻雀飞吃力了,

停在一块断岩上歇息,气一透,口一张,圆滚滚的谷子骨碌碌掉到岩缝里去了,麻雀慌得 

“急急急”乱叫。蚂蟥听见,从水沟里钻出来。麻雀就把天鼠交给它送给人间播种的谷子掉

到岩缝里的事,一五一十说了一遍。蚂蟥听了,把身体一缩,滚下岩缝。不一会儿身上粘着

谷子从岩缝里爬上来了,麻雀急忙衔起谷子飞到田里,小小心心放下,又盖了一层土,种

起了谷子。从此,人世间才有饭吃。

玉皇大帝晓得天鼠、蚂蟥和麻雀有功劳,就对麻雀说:“候种田人把谷子种好,你去

吃田里那些瘪谷吧。”又对蚂蟥说:“稻谷花开了,你就去吃谷花,好让稻谷早些结果。”

在—旁的天鼠着急地问:“我呢?”玉皇太帝看了他一眼,说:“田边会留三棵谷子给你

的。”天鼠、蚂蟥和麻雀都高高兴兴走了。

麻雀到了田里,不知哪些是好谷,哪是瘪谷,就在稻头顶上乱跳乱飞乱吃。蚂蟥错把

吃稻花听作浪花,看到人们下田,双脚起了水花,就拚命叮牢不放。天鼠走到田头,到处

寻不到三棵谷子,就乱咬乱拉乱吃,还到人家里,咬仓咬柜不饶人,与人势不两立。

53 讲述者:何樟喜,采录者:曾如美,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7,第 57页。

76、打五谷54

许多许多年前,有一回,世界叫洪水淹了,地上的山川草木,人兽飞禽,一个也不见

了,只见水连着天、天连着水。那些很高很高的山,在水面上只露着半截尖尖儿。

后来,水慢慢退了,一些避在山尖上的人们就下来了。可地上啥也没有了,只剩下光

秃秃的山,孤巴巴淌着的河水。那一眼望不透的大平川里,翻拉羊皮连根草也不粘;太阳

一晒,沉在地底下的泥,牛皮似的卷起来了。没吃的,没穿的,没用的,眼睁睁儿剩下的

这些人活不成了,世界看着看着周留55不下来了。

开天辟地的天皇也不知到哪里去了,只有人皇的人们去找五谷的神灵们,求他们快快

生长出来,搭救人和生灵,周留人间世界。咳!这五谷的神灵们趁这个要命空儿,出来拿

人56了,他们说:“哼!要我们长出来,世界就得我们管,天下的人和生灵要听我们使唤,

人的死活要听我们的安排哩!”人皇一听,怪生气的,他说:“噢?你们要称王称霸,骑

在人的头顶上吗?你们还要人来种哩, 荒天背上老热太儿57下苦流汗才长成哩,你们凭啥

要管人哩么!”五谷神们冷笑一声说:“哼,不答应就罢了,你们的命,这早晚就在我们

手里哩,我们偏不长,看你们咋呢!”人皇说:“咳!照你们说,要人死完,世界没了不

成吗!还是快长吧。”五谷神们把头抬得高高的,闪着眼皮儿,理也不理。看着人们黄瘦无

力,他们相互一挤眼儿,动起武来了,想把人们打死哩!那青稞、麦子神射起他们满身的

箭来——就是麦芒么;豆儿神挥起大刀——刀样的豆荚儿不是么?洋芋神把铜锤抡来抡去

——就是洋芋花结的青蛋儿么;白米神披着金甲就往人伙里冲——就是那米壳;高粱神挑

起长枪就朝人刺——高粱秆儿么!

人们见了这阵势,气得眼里冒火哩,人皇说:“打就打,人要活哩,世界要留哩,世

界由了你们那才怪哩;由了猪,要把天下秽通58哩。”人们拿起了土疙瘩,大石头,就和五

谷神打开了,打呀打呀,人多力大,那几个五谷神吃不住了,转身就跑,人们追啊追啊他

们又往地下钻开了。这时,人皇追上豌豆,就狠狠地当腰一脚,把豌豆神的腰踢了进去,

还踢出屎来了——你见着没?豌豆不是弯着吗?就是那时候才弯下的,那个蹶出来的芽芽

54 讲述者:谢福田,采录者:谢承华,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青海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7,第 18页。55 周留:当地方言,即传留。56 拿人:当地方言,要挟、威胁之意。57 老热太儿:当地方言,即太阳。58 秽通:当地方言,即拱遍天下。

儿就是踢出来的屎。那扁豆儿一见,吓得屁滚尿流,挤着抢着往外长,因此就挤扁了,原

来它还是滚圆滚圆的哩!人皇又一把抓住青裸麦子神,问它长不长,它还支支吾吾不出气

人皇翻手就抽了它身上的筋,它又痛又喊,急忙说:“我长我长。”到今天,青稞、麦子上

那正中的槽槽儿,就是那时候抽了筋留下的。白米神一见这阵势,吓得急忙磕头求饶,不

提防头磕得太猛,“啪”一下,把额头给碰进去了,到现在那白米上陷进去的一片疤,就

是那时候碰下的。人们一阵乱石头把洋芋神打得浑身坑坑洼洼,满地打滚,吓得它一长就

长出了一大堆;早先听得那洋芋像果子一样光溜溜的,还一根才结一个哩!人们把高粱打

得披头散发,鲜血直流,它喊着哭着急忙长开了。你没见那高粱长得七枝八杈的,血一样

红。

从此五谷服了人们管,庄稼长得绿油油儿的,嫩闪闪儿的,越来越茂盛了。人们有了

吃,有了穿,世界就周留到现在了。

77、神农和生姜59

很古的时候,生姜的杆杆绿茵茵的,花朵又大又香又漂亮。但是,它浑身有毒,人摸

了手烂,闻了鼻子烂。大家都讨厌它,只要看到它就给它一棒棒,还把它连根挖出来,让

太阳晒死它。生姜眼看自己要绝种,就东山躲,西坡藏,一天到晚都提心吊胆的。

有一天,生姜逃到一块菜园地边。它见篱笆里头长满了庄稼和花草,一个老大爷正在

挑水浇园,心想:园子里的伙伴,过去跟自己一样,土里生,野地长,但有的没长大就给

牛羊吃了,有的在别处都绝种了,没想到在这里还能长得这么壮实!生姜推醒打瞌睡的冬

瓜问:“你们为啥在这儿睡懒觉,那个浇水的人是谁?”

冬瓜伸了个懒腰,说:“他叫神农。多亏了他,把我们从沟边野地挖回来种上,经佑

得把把细细的,我们才长得这样伸伸展展,当药又当菜,子孙几代同堂。”

生姜听冬瓜这一说,一筋斗就翻到神农面前,喊道:“神农呀,你太偏心了!你把我

的伙伴当宝,为啥不把我种上呢?我都快要断子绝孙了。”

神农看了看生姜,问:“你是哪个,有啥本事呀?”

“我叫生姜,哪个都不敢惹我,牛羊吃了我烂心肝,虎豹碰了我烂脚杆。”

神农哈哈大笑说:“你的本事太大了,在我这里用不上。我这里种的,都是给人治病

当粮当菜的。你只晓得害人,莫怪我老头子对你偏心呀!”神农说完,提起脚就往生姜身

上踩。

生姜晓得这一脚踩下来,就没得命了,忙把脑壳一硬,屁股一蹶,就钻进泥巴地里去

了。它这一钻,把浑身毒性擦掉了。

没过半年,神农看到地里冒出了小苗苗,一锄头下去,把生姜挖了出来。他尝了一下,

辣乎乎的,能当药也能当菜。他对生姜说:“生姜呀生姜,念你去毒生热有功,就让你陪

着儿孙永留人世吧!”

从此,生姜年年下种年年长,老姜伴着新姜长,世世代代传了下来。

59 讲述者:刘府信,采录者:刘西源,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8,第 70页。

78、人为啥没有尾巴60

远古的时候,人跟动物一样,也是有尾巴的。狗有尾巴,猫有尾巴,猪有尾巴,羊有

尾巴,人咋能没有尾巴呢?那时,人的尾巴可管乎啦,身上一发痒,用尾巴抽打抽打,就

不痒痒了。夜里睡觉时,把尾巴一蜷,围住身子,虫子就钻不进来乱咬了。上山砍柴,尾巴

一垂,硬邦邦的,能当拐杖用;下湖61干活,尾巴一翘,像一杆旗子,老远就能看到。人这

尾巴还有一绝,能探得出宝藏来。无论什么宝物,无论藏在什么地方,人用尾巴一扫就知

晓了,拿来就用。所以,人在世间有吃有喝,又有钱花,过日子不犯愁。尾巴是人的第三只

手,第三条腿,第三个眼睛。人对尾巴也十分爱护,平时总把尾巴夹起来,生怕冻着它,

伤着它,这可是一件活宝啊!

后来,人的尾巴咋没了呢?那是遭到土地老爷的嫉妒,被阎王爷割掉了。因为人这尾

巴还能知晓生老病死,可主贵62啦!人要是生毛病了,只要看看尾巴就能知晓。小毛病,尾

巴懒得动;大毛病,尾巴翘不起来。如果尾巴梢发黄了、掉毛了,人也就活不多长时间了。

人知道自己快死了,就及早安排后事,把好吃的吃光,好用的用完,不留一点在世上。这

样一倒腾63,天底下没了积蓄,那土地庙也就没了香火。土地老爷恨透了人的尾巴,便跑到

天庭向玉皇大帝奏了一本,说人的尾巴作怪,调唆64人花光世间的财富,弄得土地庙里断

了香火。玉皇大帝准奏,下了一道御旨,让阎王爷把投胎人的尾巴都统统割掉,以免招惹

是非。

人被割掉了尾巴,身上少了一件宝物,怎么也不愿意去投胎。阎王爷很生气,便飞起

一脚,把人踢到了人间。所以,人在落草65的时候,腚上总有一块是青的,那就是被阎王爷

一脚踢的。人来到世间,觉得没有尾巴,像个光腚猴,实在难看,便摘些树叶子串起来围

住屁股,用它来挡寒遮丑。这就是人为什么要穿裤子的由来。

60 讲述者:蒋天美,记录者:周伯之 郭鹏,选自《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邳州卷》,周伯之、殷延明殷召义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6,第 7页。61 下湖:下地,下田。62 主贵:金贵。63 倒腾:瞎折腾。64 调唆:挑拨。65 落草:出生,降生。

79、哑巴水和说话水66

古时候,世上一切生灵,不论是人还是飞禽走兽,还是各种虫子,都能讲话.时时刻

刻讲,吵得不停,闹得天上,人间一刻不得安宁,连玉皇大帝都嫌吵得头痛。后来.太白

金星向玉帝献了一计:把下界万物的头领都聚集起来,从天庭上带下两种仙水,一种喝下

去能讲话,一种喝下去变哑巴,叫他们各自挑一碗喝。这当中,会讲话的水只有一碗,哪

个喝了,哪个就主管凡间的事。玉皇大帝一听,蛮好,就传旨照太白金星的主意办。

这一天,神台放着千万个碗,里面盛的水,只有一碗又浑又脏,其余碗里的水都清清

的,还带香味哩。万物的头领都抢着喝清水,临了,只剩下两碗,一碗是清水,一碗就是

那脏水,怎么会多出两碗的?原来,还有人和青蛙没赶到。

人在田里多干了农活,去迟了。青蛙哩,在路上一蹦一跳走得慢,也就落在后头了。这

时候,人走在路上,看到青蛙蹦得蛮吃力,就把它捧起来,放在自己衣兜里,带着青蛙一

起来到神台。这次太白金星带来的仙水,青蛙早已晓得哪种水会讲话,哪种水是哑巴水。青

蛙想:还是人好,会种田,心又好,还肯帮助别人,让他能讲话来主宰我们万物吧!到了

神台跟前,青蛙一骨碌从衣兜里跳下来,捧起那碗清水就喝。人一看,猜到青蛙在抢喝哑

巴水了,连忙去夺,那碗里只剩下了一口水,人就把这口水喝下肚去了。这时候,神台上

只剩一碗又浑又脏的水啰,人只好把它喝了。

走这以后,世上只有人会讲话,其余的生灵都哑巴了。因为人也喝了一口哑巴水,人

里头也就有了少数哑巴。人为了报答青蛙的恩情,就把青蛙带到家里,放在门前的池塘里

养起来。青蛙看到人对他好,就经常帮人在田里捉害虫。人和青蛙就这样和睦地一代代相处

下来。直到现在,小孩一声捉青蛙,大人马上就出来管啦:“别捉青蛙,它会保护庄稼

哩!”

66 讲述者:邵家应,采录者:吴明立,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8,第 18页。

80、喉节与乳房67

很久很久以前,还没有天,也没有地,到处是模糊一团。在这当中有一只鹿撞东撞西

到处寻食吃,看见啥,就吃啥,勿管有啥味道,好吃难吃,总是随便啥都吃。有一次,鹿

看见一棵绿颜色的东西在混沌当中露出一点尖尖头。鹿吃了一口,觉得又嫩又香,味道蛮

好吃,以后就别的东西都勿吃了,专门寻这种东西吃。这就是草。可是在混沌世界里,模模

糊糊,寻起来蛮难,鹿就发了狠劲用尖锐的大角一挑,把天地分开了。清气上升化为天,

浊气沉下去变作地。鹿乘着清气升到天上,从此就专吃像灵芝、桔梗、沙参一类的仙草,蹩

脚68的草已经勿要吃了。

后来,鹿嫌比69仙草也勿好吃了,勿晓得从啥地方弄来一粒仙桃种子,把它种在天宫

后园,除了自己日夜守护以外,又叫两个生灵天天去浇水。这两个生灵赤身裸体,勿晓得

难为情,也勿晓得传后代,只晓得巴巴结结70做生活71。又过了勿晓得多少年,仙桃树结出

一个大桃子,圆滚滚,红稀稀,香喷喷,看了真讨人欢喜,两个生灵蛮想尝尝,可是鹿日

夜勿合眼看牢,所以勿敢,实在是怕鹿的神角非常厉害。

有一天,鹿实在吃勿消了,闭闭眼睛打个瞌目充。这辰光,其中一个生灵嘴巴馋痨72虫

快要爬出来了,就把仙桃摘下来,咬了两大口,竟咬去了一大半,剩下的一小半递给另一

个生灵吃。另一个生灵刚把仙桃放进嘴里,鹿突然醒了。这个生灵心里一急,连桃带核统统

咽下去了。勿料仙桃核硬,上勿上落勿落梗在喉咙里。鹿非常光火,用神角东一挑西一顶,

把两个生灵从天上掼下去。幸亏他们都吃了仙桃,落到地上总算没有掼伤,在地上打了一

个滚又站起来。头一个嘴巴馋的生灵胸脯鼓起左右两个大块,成了一对乳房,据说就是吃

的那两口仙桃变的。后吃仙桃的那个喉咙里突出一块,成了喉节,据说这喉节就是那梗住

的仙桃核。两个生灵都觉得浑身热乎乎的,竟怕起难为情来了,这就变成为男人和女人,

女人用树叶把上身和下身遮起来,男人也用树叶把下身遮起来。他们又突然开口讲起闲话

来,还懂得爱慕,也懂得了繁衍后代的事体。

从此,他们就结为夫妻,生儿育女,世界上开始有了人类,仙桃的灵气也就代代相传

67 讲述者:刘曼芳,采录者:吴本雄,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上海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2007,第 7页。68 蹩脚:方言,质量不好;差;本领不强。69 嫌比:嫌读 yi。方言,不满意;厌恶。70 巴巴结结:方言,勤奋。也说巴结。71 生活:方言,活儿。72 馋痨:方言,口馋。

下来。直到现在,到了大热天,男人穿短裤赤膊,女人无论怎么热始终勿赤膊。而男人喉咙

里的仙桃核直到现在还没有咽下去。

所以,男人都有喉节,女人都有一对乳房,世界上没有一个例外。

81、人和龙73

传说古代人类和禽兽语言相通,能互相帮助,甚至结成亲友。其中,人类和龙的关系

最为亲密。龙甘愿为人类看守庄稼和房屋,人类有什么好吃的也分给它们吃。后来,人和龙

不仅成了亲家,还搬到一块儿住,成了一家人。

那时,龙在百年之内就要死去,而人却长生不老。可是,人每年要蜕皮,蜕皮时要发

大昏,疼痛难忍,少则要四十九天,多则要八十一天。因此,人觉得能像龙那样没有蜕皮

的痛苦,哪怕享百年之福就死去也是值得的。而龙呢,又非常羡慕人的长生不老。于是,人

和龙商量,打个对调,龙蜕皮长生不老,人享百年之福。

然而,这事儿却不知道叫哪个多嘴的神仙知道了,并向玉皇大帝告了密。玉皇十分恼

怒,叫道:“蜕皮是我赐给人类的苦果,怎能调换?”就在玉帝发怒的当儿,人和龙已在

家中调换了。玉帝闻奏,急令雷公、电母去灭绝龙和人。众仙一听,慌忙跪下求情。玉帝见状,

只好开恩,降旨道:“那就把龙打成蛇,赶到大海里去!把人类蠢三分,不再与禽兽通语

言,常有疾病灾难!”谕毕,狂风呼啸,雷声隆隆,电光火闪,山崩地裂,翻江倒海,龙

被赶到大海里去了。从此,人和龙分开,不再是一家人了。人就在百年之内死去,辛酸一生,

并常有病痛灾难伴随。龙变成了蛇,年年蜕皮,却有千年之寿。

以后,人为纪念和龙的友谊,常常用“龙”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龙也忘不了人类,

常常回来帮助人捕鼠捉虫。

73 讲述者:黄仙花,采录者:吴超,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8,第 46页。

82、神农吃茶74

听祖辈人说,古时候,神农氏坐天下。他身身像龙,长个牛脑壳,独独没有角。那阵子,

人些在树林子里过日子。才刚刚儿兴五谷,他们多半还是啃野物肉,饱一顿饿一顿的,常

常肚皮发胀,神农也胀得没奈何。

有一天,神农睡在树脚下,天上在下雨。雨水洒在树叶子上,又一滴一滴滴到了神农

的脸上,慢慢个儿流进他的嘴里。他吃了那水水,人一下清爽了,肚皮也没得早先那么胀。

他伸手捋把叶叶来嚼,好涩嘴呵。虽说涩嘴,却可以消饱胀。过后,他天天都要讨点这种树

叶子揣在身上,肚皮发胀就嚼一口。

神农尝百草,百草百味,苦酸辣麻,啥子怪味都有,经常遭毒倒。神农尝草过后。赶紧

嚼一口树叶叶,消胀解毒。以后,他就把那树叶子当成一味药。这就是后来的茶。那一阵,

不叫“茶”,只晓得嚼起它涩嘴,就叫它“涩”。

74 讲述者:孙雨光,采录者:王纯五,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8,第 69页。

83、轩辕制衣服75

伏羲兄妹制人烟后,地上长了野草呀,野花呀,树子很多,有胡栗树76呀,青冈树呀,

马桑树呀。这些东西是经过禹王疏通九河的五百年,神农皇帝又是几百年,才长起来的。可

那阵子的人哎,还没得衣裳穿,男男女女都是光着身子。玉皇大帝一看,就派轩辕黄帝下

凡来制衣裳。

轩辕下了凡,要制衣裳拿哪样来做呢?他转来转去,看到山坡上好多树上都吊起角角,

就是现在的蚕茧,遍山遍岭多得很。轩辕把角角摘下来一撕哎,还绵扎,可以制衣裳。他就

把那些角角摘下来,但是哪个来纺纱织布啊?当时人些又不得行。

轩辕就上天请七仙女下凡。她是专管纺织的。你看,她纺起飞快,没多久就纺起很多纱,

织了很多绸缎。轩辕就用这些制了衣裳。他想,我的事情已经快办完了,我啷个才能转回天

上呢?他就跟七仙女说:“你下凡的期限到了,你是归张大姐77管的,可以回天上去了,

我咋个才能转去得到啊?”

七仙女说:“玉皇大帝还没下旨召你转去,你还不能转去。你就在下面等玉皇大帝的

旨意吧。”

说完,七仙女就升天了。轩辕气晕了,他一屁股坐在地上。想啊,想啊,我啷个才能转

去得到呢?玉皇大帝没有下旨来,我硬是回去不到了哦!

过了一阵子,玉皇大帝听到七仙女摆,轩辕下凡后,吃了不少的苦,帮人些制了衣裳,

人些对他也很好。玉皇大帝听了,说:“恁个嘛,就传旨叫他转来。”

玉皇大帝旨传下来的时候,轩辕正在打瞌睡。这一喊,他眼睛都没睁,坐在那里就上

了天。所以,传说轩辕皇帝是睡着了死的。

75 讲述者:谢治中,采录者:严小华、李子硕,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8,第 60页。76 胡栗树:青冈木的一种,民间叫大叶子青冈。77 张大姐:传说玉皇大帝姓张,张大姐为玉皇的大女儿。

84、苍颉造字78

相传苍颉是一个怪人。他头大如斗,身高二丈有余,长了四只眼睛。特别是额颅上的眼

睛,大如铜铃,能够看到一千里以外的东西,因而老百姓都叫他千里眼。

千里眼虽然长得凶恶,可他是面恶心善,常给老百姓做好事。他看得远,脑筋灵,到

处给老百姓想办法,解决困难。他看到老百姓把每天吃用剩下来的食物,用一样一样的东

西作记号,太麻烦了,也难记得很,就想替老百姓造—样简单的物儿作记号。他想呀想,

想了九九八十一天,也没想出来个好方子79;亏当他脑筋灵,后来终于想出了一个好方子

——造字。

方子虽说想出来了,那么到底造多少字呢?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后,决定造一斗字。字

咋能用斗量呢?原来他做了一个木斗,每造—个字,就向木斗里放上一粒黄米,直到把斗

放满,才算把字造够了。

他连明带夜地造,多亏长了四只眼。白天,他用这两只眼造字,那两只眼休息;晚上,

他又用那两只眼造字,这两只眼休息。造呀造,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总算造满了一斗字。

各国的国王听说苍颉把字造成了,都日夜兼程地赶来要字。只有中国的国王离得近,

赶来得最早,苍颉给他一升字,他嫌少,又给他一升,他还嫌不够,一直要到九升,苍颉

说啥也不给了。趁国王起身,苍颉往外送的时候,国王的一个大臣又偷了七合80,苍颉只剩

三合字了。他只好把剩下的三合字给其他一国家一粒一粒地数着分。分到最后,只剩二十六

个字了,可是还有几个国家都没有分到字。苍颉只好说:“你们这几个国家就把这些字拿

去吧!”几个国王就拿上字回国去了。

中国连分带偷九升七,可惜,认完字的人却不多,据说只有后来的孔夫子识完了。我

们这个地方到今儿个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苍颉造字一斗米,

孔子认了九升七;

只剩三合撒在番邦地,

各国寥寥儿无几。

78 讲述者:刘铭,采录者:梁志强,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9,第 24页。79 方子:指方法,办法。80 合:音 ge,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

85、颛顼降水怪81

颛顼当帝王时,这片儿82出了个黄水怪,厉害得很。它一吐黄水就发大水,淹得房倒屋

塌,害得人没法儿过,谁也不敢惹它。这事儿叫颛顼知道了,就来跟它斗。谁知那黄水怪凶

得很,颛顼跟它斗了九九八十一天,也没斗过它。这咋弄咧?没法儿,颛顼就上天找女娲

娘娘帮忙,女娲送给他一把降妖宝剑。

颛顼拿着降妖宝剑从天上回来,又找黄水怪斗。这一斗,黄水怪看斗不过,眨眼就跑

没影儿了。这里有个大沙堆,颛顼用宝剑一挑,挑成个山,起名叫鲋鰅山;又用宝剑在山

旁边划—道河,起名叫硝河。这片儿有山有水了,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

过了些年,黄水怪不知道打哪儿又来了,它恼哇,一口把硝河的水喝干了,一尾巴把

鲋鰅山打碎啦!打这儿以后啊,硝河变成了干沟,鲋鰅山又变成了大沙堆。颛顼知道了,

就连明搭夜地赶来跟黄水怪斗。走到半路,碰见个算卦先生,颛顼跟他开玩笑说:“你说

你的卦灵,你算算我能死到啥地方?”算卦先生掐指一算,说:“你呀,头枕无石山,脚

蹬无水河,死在一寇之地。”颛顼也没在意,哈哈一笑走了。

颛顼到这儿找到黄水怪,又打了七七四十九天,到底把黄水怪打死了。这会儿,他也

使得没一点儿劲儿了。颛顼觉着自己快不中了,抬头看见前边过来个老头儿,就问:“这

是谁家的地呀?”老头儿说:“这是寇家的地。”颛顼一听是寇家的地,想起了算卦先生

的话,四下一看,只见硝河干巴巴的,大沙堆像个山丘,就交代那老头儿,等他死了,就

埋在这儿。说罢大笑三声,就死在这儿了。

颛顼死后,帝喾接替他当了帝王。后来帝喾死了,也叫人把他埋到了这儿。这庄西头儿

那两个大坟,就是颛顼跟帝喾的坟,大家都叫它“二帝陵”。

81 讲述者:寇四妮,采录者:张毅力,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001,第 40页。82 这片儿:这一带。

86、禹封巨灵神83

盘古开天辟地后,开辟出来的大地,样子就如一只大盘,四沿高凸,中间低凹,天上

落下的雨水,全都积盛在中间,一点也泄流不出去。这样,人就常年累月泡浸在水里,这

日子怎么过得下去!

后来,大地上出了个很能干的人,叫大禹,带着大家齐心合力治水,又采石又搬土,

把地上的水分隔成条条块块,使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水成了江河湖泊。这样,人们总算不要

日日夜夜泡在水里,可以在堤岸上过日子了。可是,天不断的落雨,江河湖泊的水就不断

地上涨,大家就得不停地抬石搬土加高堤岸,三日三,九日九,堤岸太高了,就会倒堤坍

岸,日子还是没法安耽84。

这时,有个大汉出主意,说只有把大地四沿高凸的“边”打开缺口,把盛积的水泄流

出去,才是根本的治水法子。主意是好,可是谁能打通这么坚硬厚实的大地沿边呢?那个

大汉说,他身强力大个子壮实,只有让他来试试。当然,他现在的力量还不行,要养三年

三年里,他闭目张嘴困觉,叫大家把每天吃的喝的就倒进他那张开的嘴中,说罢,大汉就

卧倒睡去了。

一晃三年,三年里,大家不停地给大汉添吃加喝,第一年,由日进十斗增到日进百斗;

第二年,由日进百斗增到日进千斗;第三年,由日进千斗增到日进万斗。到了第三年,这

卧躺着的大汉身子长了又长,长得几乎和大地的长短不差上下了。这时,大汉醒了,他感

到浑身是劲,一个翻身,举起巨掌,用力一劈,把坚硬厚实的地沿劈开了个大缺口,随后

又抬起大脚,奋力一蹬,把坚硬厚实的地沿又蹬开了个大缺口,盘一样的大地有了两个大

缺口,积水就哗哗向缺口涌泄出去。没多时节,汪洋大海般的积水就退落了老多老多,大

地上的人真快活呀,都高叫欢笑起来,这大汉因为一掌一脚已耗尽了他全部精力,也倒了

下去,永远起不来了。

大家为了纪念这个大汉,就把他用巨掌劈开地沿泄出的那股水流叫“掌江”,把他用

大脚蹬开地沿泄出去的那股水流叫“皇河”,因为他是大家推出但呒没登位的皇帝呀!后

来,年代一久,叫白了,就叫成“长江”和“黄河”。

后来,大禹就仿学这大汉的法子,带领大家把地沿打通成许多大小缺口,使大地间的

83 讲述者:吴玉生、采录者:唐宗龙,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 ISBN中心出版, 1997,第 64页。84 安耽:安稳,太平。

积水都能畅通流出去。从此,世人才消除了长年累月受洪水泡浸的苦日子。

因为治水有功,大禹被大家推上当了皇帝,称为“大禹王”。大禹王又尊封那位大汉

为“巨灵皇帝”,也就是“巨灵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