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胡楚生(NO › upload › download › 200324090… · Web view‧王俊三 (NO.31-05) 亨利‧詹姆士《金杯》中的交換經濟 ‧吳黌銘 (NO.31-06) 漢語複指代名詞的指稱關係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胡楚生(NO

第1~63期興大人文學報目錄

合計: 754篇第63期主題論文: 文化脈絡下的空間書寫

‧梁文菁(NO.63-01) 後九一一的都會生活 ― 馬丁・昆普的《城市》(2008)‧陳宛利(NO.63-02) “The Dark Clouds’ Silver Lining”: Dynamic Explorations of

Self-identity in Krapp’s Last Tape

‧許惠芬(NO.63-03) Henry David Thoreau’s Walden, Dharma and Deep Ecology

一般論文:

‧莊坤成(NO.63-04) 漢文帝放鑄立意析論‧吳政憲(NO.63-05) 理蕃先鋒―近代臺灣隘勇線「臼砲」之原理與應用(1895-1914)

第62期‧吳政憲(NO.62-01) 「掩堡」― 近代臺灣隘勇線硬體設施之研究(1906-1914)

‧洪玉儒(NO.62-02) The Transform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Mexicans in California and Mexico: From 1882 to 1930

‧張玉燕(NO.62-03) 比較分析聖經與荷馬史詩中「轉向」之敘述

‧韓震緯(NO.62-04) Gender, Home, and Irish Nation-Building in Brian Friel’s Dancing at Lughnasa

第61期

主題論文: 兒童/青少年文學與文化

‧楊麗中(NO.61-01) A Childlike Ragpicker: Toward a Benjaminian Reading of WALL-E

一般論文

‧胡紹平(NO.61-02) 論李國修《半里長城》之諷刺手法

‧楊克隆(NO.61-03) 清代平埔族土地流失原由新探

‧江彥賢(NO.61-04) 扭轉法國頹勢 ─― 路易十八與1818年歐洲駐軍的撤離

‧謝文珊(NO.61-05) A Critique of Stigma Transformation in Alice Munro’s

“Face” and “Child’s Play”

‧許惠芬(NO.61-06) Thoreauvian Narcissism in Walden

第60期

主題論文: 如釋道三家思想重探與新詮

‧蕭振聲(NO.60-01) 老子「無名」思想重詮

‧謝君直(NO.60-02) 老子思想的道論及其生命治療之意涵

‧蔡智力(NO.60-03) 朱熹對孔子「思無邪」說之詮釋

‧李映瑾(NO.60.04) 韓國《東文選》中的佛教願文初探

一般論文

‧王晴慧(NO.60-05) 符號詮釋與文本接受──論明清白蛇女符旨意蘊及隱喻的女教思想

‧謝政達(NO.60-06) 書法批評的詩性語言與譬喻

‧施譯涵(NO.60-07) 書寫差異與婦德規訓──以南宋光宗慈懿李后事蹟為探究對象

‧廖瑩芝(NO.60-08) 邊緣族群與救贖想像──張作驥之《黑暗之光》與《美麗時光》

‧蕭碧莉(NO.60-09) To Become a Remarkable Young Woman: The Governess’s

Construction of Self in Henry James’s The Turn of the Screw

第59期

主題論文: 東亞大眾文化 (II)

‧范玉廷(NO.59-01) 異種身體與獵奇觀看──清末年畫的精妖圖像

一般論文

‧林東毅(NO.59-02) 唐以前重玄「道、性、心」思想詮釋

──以《太上洞玄寶元上經》、《無上內秘真藏經》、

《太玄真一本際經》為例

‧李佩蓉(NO.59-03) 妙解連環──李漁《十二樓》的情/禮衝突新解

‧閻耀棕(NO.59-04) 漢學興起下的王鳴盛〈洪範〉學研究

‧張文朝(NO.59-05) 今村完道的《周易》觀及其對臺灣經學的影響

‧張政偉(NO.59-06) 糜文開、裴溥言《詩經欣賞與研究》之研究方法與價值

‧洪玉儒(NO.59-07) 美國排華意識的形成及其研究發展析探

‧許惠芬(NO.59-08) Through the Mirror of Dharma: “The Sisters” and “The Dead” in  Joyce’s Dubliners

‧黃嘉音(NO.59-09) “No other doctrine needs”: Knowledge in Paradise Lost and   Paradise Regained

第58期主題論文: 東亞大眾文化 (I)

‧翁小珉(NO.58-01) 由符號指涉邁向詩意創造

  ──從海德格中後期語言與藝術觀點探討武俠小說中的招式書寫

‧陳建源(NO.58-02) 地方美食展演的再解讀──以爌肉飯與彰化爌肉飯節之行銷為例

一般論文

‧陳昭坤(NO.58-03) 論黃庭堅與黃龍派諸子之交游及其與佛門相關之翰墨

‧韓翔中(NO.58-04) 英國政策對中國政情的影響──以「東南互保」問題為例

‧周安邦(NO.58-05) 以圖文互證觀點探究牙刷在中國的演變

‧Zdenka Gredel-Manuele (NO.58-06) The Historian’s Craft and the Politics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in

Germany

‧許惠芬(NO.58-07) The Violent Bear It Away: A Mythic Hero’s Journey into Enlightenment

第57期

主題論文: 環境思想與世界文學

‧李為堯(NO.57-01)Healing the Nation with Nature : William Wordsworth’s Vernal Ode

一般論文

‧黃 旭(NO.57-02)秦漢時期東南地區文化變革考略──以會稽郡人口的流動與遷徙為例

‧八百谷晃義(NO.57-03)晚清維新運動時期政治宣傳中的宣傳冊子

‧江曉輝(NO.57-04)魯迅〈摩羅詩力說〉對傳統詩學觀的改造及意義

‧施懿芹(NO.57-05)Starting from the Family : Gender Relation and Black Resistance inLorraine Hansberry's A Raisin in the Sun 

第56期

主題論文:圖像敘事

‧王 倩(NO.56-01) 論宿州褚蘭漢墓車馬出行圖方位模式

‧謝世維(NO.56-02) 真形、神圖與靈符──道教三皇文視覺文化初探

‧林素幸(NO.56-03) 縱探語境

──從張光宇《西遊漫記》探索二十世紀出中國美術史及大眾文化之發展與意義

一般論文

‧周美香(NO.56-04) 荷治時期(1624-1662)臺灣的語言政策演變與影響

‧施譯涵(NO.56-05) 天命、夢兆與婦德實踐─《宋史‧高宗憲聖慈烈吳皇后傳》

‧佘嘉玲(NO.56-05) Re-envsioning 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the Short Story Genre in Nawal El Saadawi, Salwa Bakr and Ibyihal

Salem

第55期

一般論文

‧許嘉哲(NO.55-01) 至辯不言―─從西方修辭學視角探討莊子〈人間世〉裏的兩則寓言

‧周安邦(NO.55-02) 由明代日用類書〈農桑門〉中收錄的蠶桑竹枝詞探究吳中地區的

蠶業活動

‧何孟興(NO.55-03) 仗劍閩海―─浯嶼水寨把總沈有容事蹟之研究(1601-1606年)

‧卲軒磊 大澤肇(NO.55-04) 從數位典藏到數位人文―─以日本東洋文庫之經驗為案例

‧黃惠瑜(NO.55-05) Counter-Actualization, Actualization, and Passability of the Event:

A Response to Ian Buchanan’s Critique of Deleuzian Transcendental

Empiricist Ethics

‧周廷戎(NO.55-06) “Officer in Charge of the Dead”: Traumatic Identity and

the Autobiographical Self in Philip Caputo’s A Rumor of War

第54期

主題論文:庶民經驗的人文探討

‧何維剛(NO.54-01) 孫權冊封蔣子文的歷史意義――從南朝封神現象談起

‧張剛琿(NO.54-02) A Problematic Appropriation of the Mulan Folklore in The Woman Warrior

‧利亮時 楊忠龍(NO.54-03) 二戰後馬國客家聚落的演變──以士乃新村為例

一般論文

‧黃泊凱(NO.54-04) 湛甘泉與王陽明工夫進路之比較

‧陳祺助(NO.54-05) 王船山與戴東原哲學較論

‧陳秋良(NO.54-06) 笑亦有道──談晚明詼諧寓言的雅謔理論

‧楊孟珠(NO.54-07)「絕地天通」的神話學解釋脈絡考

‧林松燕(NO.54-08) Economics and Feelings:

Property and Propriety in Ann Radcliffe’s The Mysteries of Udolpho

第53期

主題論文: 全球生態理論與華語文學

(王 諾 (NO.53-01) 處所理論與生態文學

(劉 蓓 (NO53-02) 論張煒創作的地方意識及其文學建構

一般論文

(吳鈺崧 (NO53-03) 生命自足解困之可能解題

──從《莊子‧應帝王》有關「非人」之解探究其創生價值

(周振興 (NO.53-04) 朱彝尊、王士禎評杜異同述論

(王政文 (NO.53-05) 古文書所見清代沙轆社土地流失原因析探

(許麗芳 (NO.53-06) 殖民時空下的多重視角

  ―─佐多稻子《台灣之旅》(1943-1944)的臺灣書寫

(李建德 (NO.53-07) 從萬物有靈到聖王崇拜―─臺灣三官信仰流變之探析

(李欣霖 (NO.53-08) 一貫道初期在雲彰地區的人文考察―─以斗六崇修堂為核心之探索

第52期

主題論文: 中部臺灣社會與文化專題

( 邱正略 (NO.52-01) 腦丁、隘勇與客家移民—埔里、魚池比較研究(1875-1945)

( 許世融 (NO.52-02) 20 世紀上半臺中地區閩客族群的分布―幾種日治時期種族祖籍調查的分析比較

( 王志宇 (NO.52-03) 中秋烤肉—論戰後中秋節俗活動的變遷

一般論文

( 陳峻誌 (NO.52-04) 水創生觀下的太歲數術―數術規律之提出及「咸池為太歲」之辨析

( 劉峻佑 (NO.52-05) 宗密會通儒釋的孝親觀

( 陳治維 (NO.52-06) 近四十年臺灣學界研究清儒義理思想舉要論述

( 陳富容 (NO.52-07) 《楚昭王疎者下船》之版本異文研究

( 郭玲妦 (NO.52-08) 科舉、婚姻、人際網絡—北宋士人家族之起家與婚姻取向

( 王俊斌 (NO.52-09) 理性反思、詩性想像與倫理教育

―論Peter Winch 與Martha Nussbaum 哲學思考的文學跨界

第51期

主題論文: 跨界與創新

( 洪章夫 (NO.51-01) 從昆蟲的形態及生態詮考《詩經》中「莎雞」之物種

( 廖啟宏 (NO.51-02) 從環繞〈碩人〉的批評看讀者的理解模式

── 一項跨學科研究的嘗試間接抱怨反應行為跨文化影響之研究

( 游惠遠 (NO.51-03) 台灣當代膠彩藝術中的陰性書寫

( 蔡琰/臧國仁 (NO.51-04) 兒孫輩輔助家中長輩學習電腦之調查研究

一般論文

( 賴怡璇 (NO.51-05) 論程朱的老子權詐說 從《郭店楚簡.老子甲》簡1論述

( 程諾蘭 (NO.51-06) 墨子倫理觀與周代親親倫理思想之背離關係探討

( 陳怡安 (NO.51-07) 蔣韻《櫟樹的囚徒》的死亡美學與家族女書

( 李鴻麟 (NO.51-08) The Semantic Status of Chinese Classifiers

中文分類詞的語意地位

( 陳麗閔/王萸芳 (NO.51-09) A Study of Compliment Response Strategies Employed

by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臺灣高職生回應讚美語所使用的策略探究

第50期

主題論文: 跨文化言談行為比較

( 陳泱璉/何德華 (NO.50-01) Compliment Exchanges in Taiwan TV Programs

臺灣電視節目之讚美行為探討

( 余明忠 (NO.50-02) Cultural Influences on the Responses to Indirect Complaints

間接抱怨反應行為跨文化影響之研究

( 林玉惠/何博欽 (NO.50-03) Internal Modifications in Apology Realization : A Need for a Multi-leveled Categorization

言談行為研究中多層次分析之必要性──以道歉語行之內部修正語為例

( 陳春美 (NO.50-04) Politeness of Japanese Learners in cross-Cultural Mandarin Classrooms

跨文化華語課室日籍學習者禮貌言談行為之研究

一般論文

( 徐培晃 (NO.50-05) 《水滸傳》英雄的求生與再生──以女性為切入點

( 李名媛 (NO.50-06) 臺灣傳統文人林玉書之詞作探討

( 羅秀美 (NO.50-07) 小說家之外的孟瑤──從「女性散文」與「孟瑤三史」論其文學史定位

( 應 雄 (NO.50-08) 從分身到重覆──黑澤清的《分身》與高達的《新浪潮》

( 白若思 (NO.50-09) On the Connection of the Cults of Historical Persons and Baojuan Storytelling:

With Baojuan of small King of Thousand Sages of the Changshu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論歷史人物崇拜與寶卷講唱的關係

──以中國江蘇省常熟縣的《千聖小王寶卷》為例

第49期

主題論文: 文學與文化文本中的環境意識與自然現象

( 陳惠齡 (NO.49-01) 「移動」的情境與隱喻

──《詩經‧采薇》一詩所建構的時間頻譜及其景觀詩學

( 李晶菁 (NO.49-02) Uninhabited” Land Intruded:An Environmentalist Study on The Tempest

入侵 「無人島」── 莎士比亞《暴風雨》之環境主義研究

一般論文

( 何孟興 (NO.49-03) 明末澎湖遊擊兵力裁減源由之研究

( 陳麗如 (NO.49-04) 論古典小說「鏡象書寫」的兩度裂變 ──《古鏡記》與《紅樓夢》

( 黃佳駿 (NO.49-05) 嚴復《莊子評點》緣中西會通所析釋之「道」論

( 唐毓麗 (NO.49-06) 病患的意義──談《天河撩亂》及《丁莊夢》的家族/國族紀事與身體

第48期

主題論文: 詼諧文學

( 黃東陽 (NO.48-01) 演繹的風流─―南宋笑話書《東坡問答錄》之編纂基調與敘事原理考論

( 萇瑞松 (NO.48-02) 縫隙中的騷動─―《三言》三姑六婆喜劇話語研究

( 陳怡安 (NO.48-03) 神聖的戲仿──試論《豆棚閒話》中的喜劇人物

一般論文

( 姜龍翔 (NO.48-04) 論朱子疑辨〈書序〉之淵源及其義理思維

( 徐培晃 (NO.48-05) 三鬧《牡丹亭》

( 朱孟庭 (NO.48-06) 清末民初經典白話譯註的興起與開展──以教育政策的興革為論

( 石美玲 (NO.48-07) 刑天符號變衍──台灣畫家侯俊明戲仿畫風試論

第47期

主題論文: 清代詩話的書寫與論述

( 連文萍 (NO.47-01) 追尋勝國貴胄─―朱彝尊對明代皇族詩歌的編纂與評述

( 徐國能 (NO.47-02) 葉燮、沈德潛詩論關係考辨

( 丁憶如 (NO.47-03) 「忠愛隨地施」──論潘德輿《養一齋詩話》的論詩特質

( 謝秀卉 (NO.47-04) 以詩話為世戒──林昌彝《射鷹樓詩話》之風教意義闡釋

一般論文

( 柯佩君 (NO.47-05) 論上博簡非楚系色彩之字形

( 白崢勇 (NO.47-06) 論《墨子》思想中的道教根源

( 康 珮 (NO.47-07) 論《水滸傳》的狂歡精神與庶民性格

( 黄雅莉 (NO.47-08) 清代詞學批評中的「正變觀」析論─―以詞派之間的遞嬗為觀察點

( 董崇選 (NO.47-09) Why Literature in a Language Department? 語言學系為何要文學?

書評

( 王妙純 (NO.47-10)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析評

第46期

( 閔秋英 (NO.46-01) 泊然於聲華馳逐之外─―從《二家詩選》看王士禎的神韻詩學

( 劉麗卿 (NO.46-02) 清代臺灣異於中土奇異的物產與飲食書寫——以詩文為考察對象

( 李郁周 (NO.46-03) 陳丁奇書學淵源探析

( 鄭昱蘋 (NO.46-04) 日治公學校國語教科書裡的性別操演

( 何孟興 (NO.46-05) 明末浯澎遊兵的建立與廢除(1616 -1621年)

第45期

( 鄭柏彥 (NO.45-01) 中國古代文學史源流論述中的「文統」與「道統」

( 陳祺助 (NO.45-02) 王船山的人性論——以先天善性與後天習性之關係為中心的討論

( 鄭鍾賢 (NO.45-03) 往大陸的地理移動與帝國主體性之形成

( 朴光賢 (NO.45-04) 「混血」的自畫像——殖民地/帝國的界線與記憶

( 張登翰 (NO.45-05) The Conflict/Continuity between Renaissance and Neoclassicism:

Multi-voiced Presentation of the Human Capability in Pope’s Essay on Criticism (文藝復興與新古典之衝突/承續─―波普《批評論》對人之能力的多重音論呈現)

( 董崇選 (NO.45-06) The Nietzschean and Foucauldean Prospero:Shakespeare’s Vision of Power (莎翁的權力─―尼采式與福寇式的普羅斯伯羅)

第44期

( 程諾蘭 (NO.44-01) 人我間愛的對待關係——以亞里斯多德、先秦孔孟為探討

( 何慧俐 (NO.44-02) 貂蟬故事的流衍與文化意涵

( 李鴻玟 (NO.44-03) 妙在象外——論嵇康詩「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之審美意蘊

( 林培雅 (NO.44-04) 閨女變媽祖——台中市萬和宮老二媽由來傳說探討

( 林美秀 (NO.44-05) 清領時期吳德功儒學價值觀念的形成

( 張慧美 (NO.44-06) 朱翱反切所透露的語音訊息

( 張淑萍 (NO.44-07) 顎化作用在國語中的例外演變

( 何孟興 (NO.44-08) 金門、澎湖孰重?論明代福建泉州海防佈署重心之移轉(1368年-1598年)

( 江亞玉 (NO.44-09) 避邪與祈福-中國獅文化的演變

( 董崇選 (NO.44-10) The Two Lears: Shakespeare’s Humanist Vision of Nature

兩個李爾:莎翁的人文自然觀

( 張崇旂 (NO.44-11) 從比較文化談台灣英語學習的文化衝突

( 曾建綱 (NO.44-12) 論楊牧英詩中譯之問題:以鄧約翰〈良辰〉(The good-morrow) 為例

第43期

( 陳靜容 (NO.43-01) 試論中國「山水詩」詩類名稱之晚出及其與「題贊」山水之關係衡定

( 陳富容 (NO.43-02) 無言誰會憑(倚)闌意 —— 中國韻文學中的「憑(倚)闌」意探

( 彭慧賢 (NO.43-03) 從西周戰爭銘文再探《詩經》征伐動詞

( 呂光華 (NO.43-04) 論劉卲《人物志》的性質目的及其修養論

( 張繼光 (NO.43-05) 明清民歌中的戲曲相關手法初探

( 廖藤葉 (NO.43-06) 《鐵旗陣》「把子記載」研究

( 廖淑芳 (NO.43-07) 互文、改編與讀者的閱讀生產

—— 由陳若曦小說<春遲>中的性騷擾與阿Q 的關聯談起

( 林幼萍 (NO.43-08) 建構理論對藝術人文教學的影響與實踐 —— 以表演藝術賞析課程為例

( 李信成 (NO.43-09) 清代宜蘭的「保甲」與「清庄聯甲」之研究

( 劉慧如 (NO.43-1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cademic Self-Concept among Lower-and

Higher-Performing EFL Learners in Homogeneously Grouped English Classes

低能力與高能力等級的EFL 學生在英文能力分班實施下學業自我概念之差異

比較研究

( 蔡雅茹 (NO.43-11) The Construction of a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in Web-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網路輔助外語學習中知識管理系統之建構

( 董崇選 (NO.43-12) Teaching for Three Kinds of Competence

為三種智能而教學

第42期

· 施盈佑 (NO.42-01) 王船山《詩廣傳》義理研究—— 以「由用證體」之「情」論「人道」的豁顯

· 羅凡晸 (NO.42-0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數位內容之設計與建置

· 楊翼風 (NO.42-03) 大乘佛教中的佛智思想—— 般若、如來藏、唯識思想對佛智詮釋的異同

· 李巧雯 (NO.42-04) 美國臺灣移民的經濟發展析探

· 高婉瑜 (NO.42-05) 兩性拒絕行為的比較研究 —— 以台南市為例

第41期

· 劉德明 (NO.41-01) 史部史鈔類的發展與標準─以《四庫全書總目》為核心

· 祁立峰 (NO.41-02) 想像的系譜:論歷代詩話中的「六朝文學系譜」

· 陳盈妃 (NO.41-03) 明初詞壇所反映之社會現象探究

· 康 珮 (NO.41-04) 從傅柯的微觀權力探討《忠義水滸全書》中水滸身體與權力的關係

· 劉幼嫻 (NO.41-05) 談李漁以稗官為傳奇藍本的創作理念─以小說〈生我樓〉與傳奇《巧團圓》為例

· 吳孟昌 (NO.41-06) 論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文學解脫論」

· 藍建春 (NO.41-07) 類型、文選與典律生成:臺灣自然寫作的個案研究

· 嚴嘉琪/蘇若水 (NO.41-08) 探討台灣英語教育的迷思與爭議

· 曾建綱 (NO.41-09) 「愛之真標的……極樂群島」:鄧約翰<哀歌第14首:愛的巡航>及其航海隱喻

· 董崇選 (NO.41-10) The Jew and the Moor: Shakespeare’s Racial Vision

· 林松燕 (NO.41-11) What is a Woman? Nobody as “Some Body” in Frances Burney’s The Wanderer

第40期

· 胡楚生 (NO.40-01) 柳翼謀《國史要義》中「春秋學」之成份及其特質

· 林世榮 (NO.40-02) 熊十力《易》學辨偽證論

· 卓國浚 (NO.40-03) 釋《文心雕龍‧詮賦》「彥伯梗概,情韻不匱」

· 林雪鈴 (NO.40-04) 青女神話之流傳異變與原始面貌探論

· 陳清茂 (NO.40-05)「馬王堆黃老帛書四種」書名相關問題探討

· 戴玉珍 (NO.40-06) 莊子天人思想與《黃帝內經》養生觀之比較研究

· 鄒濬智 (NO.40-07) 戰國楚簡所見楚人祭祖禮研究

· 張文昌 (NO.40-08) 中國禮典傳統形成與禮官職能演變之關係──以魏晉南北朝為探索中心

· 王幼華 (NO.40-09) 原鄉再現與認同歧異──清代臺灣民變論析

· 開一心 (NO.40-10) 空間、呼名、語言與身份╱認同的情境性──論《水之色》

第39期

· 經觀榮 (NO.39-01) 孔子的安人之學

· 陳祺助 (NO.39-02) 王船山論本體「純然一氣」下的氣之「體」、「用」關係及其涵義

· 葉珠紅 (NO.39-03) 三階教滅亡芻議

· 高禎臨 (NO.39-04) 論戲曲對於《詩》教精神與社會作用的承繼與轉化

· 林仁昱 (NO.39-05)〈行路難〉體制分析與搭配曲調推究

· 黃東陽 (NO.39-06) 誤入與遊歷──宋傳奇〈王榭〉仙鄉變型例探究

· 王幼華 (NO.39-07) 吳子光〈雙峰草堂記〉連作創作技巧論析

· 陳建民 (NO.39-08) 簡政珍詩中後現代精神的正面導向

· 余文堂 (NO.39-09) 元、明兩朝漢文典籍與圖籍中對「德國」的敘述

· 李君山 (NO.39-10) 「一個中國」原則之史的考察(1900-1950)

──以20世紀中國外交承認之遞變為主線

· 吳政憲 (NO.39-11)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發電量之研究(1920-1939)

· 黃小平 (NO.39-12) The Issue of Equality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America, 1760s – 1780s

· 王俊三 (NO.39-13) From Restricted to Unrestricted Expenditure: Body Economy in James’s

The Sacred Fount

· 鄭冠榮 (NO.39-14) Ritual in Thomas Hardy’s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 周淑娟 (NO.39-15) Death of the Revolting Ma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Foucault’s Last Works in His Study of Subjectivity

· 周淑媚 (NO.39-16) 白璧德人文主義的中國闡說及其影響((以薩依德的理論旅行說為徑

第38期

· 胡楚生 (NO.38-01) 陳援庵《通鑑胡注表微》中「表微」之方法例釋

· 呂珍玉 (NO.38-02) 《詩經》「維」字用法與詞義研究

· 黃東陽 (NO.38-03) 由唐人小說察考勸善書的思想淵源與要義

· 卓國浚 (NO.38-04) 進王褒而退馬融:兼釋「子淵〈洞簫〉窮變於聲貌」

· 孫世民 (NO.38-05) 嵇康養生論探析

· 趙國蓉 (NO.38-06) 試論稼軒豪放詞的美學意涵

· 葉珠紅 (NO.38-07) 論吳道子因妒殺人

· 林仁昱 (NO.38-08) 〈天烏烏〉歌謠辭類型與定型化發展研究

· 吳政憲 (NO.38-09) 日治時期臺灣電力市場成長動力分析(1920-1938)

· 林志龍 (NO.38-10) 萬國郵盟中國代表權爭議始末:1949-1971

· 張弘毅 (NO.38-11) 韓牧(John Higham)與美國進步派史學

· 林鳳女庒 (NO.38-12) 清季自強運動興起的一項動力―― 論魏源的經世思想

· 朱祖德 (NO.38-13) 三國時期孫吳的經濟發展

· 詹麗萍 (NO.38-14) 新世紀數位館藏發展的挑戰

· 董崇選 (NO.38-15) 概談西洋文學理論之分類

· 李靜桂 (NO.38-16) Kan as a Performative Verb in Mandarin Chinese: A Cas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emantics/Pragmatics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第37期

· 張繼光 (NO.37-01) 明清小曲曲文傳衍之類型及原因析探

· 呂珍玉 (NO.37-02)《詩經》「烝」字釋義

· 經觀榮 (NO.37-03) 梁漱溟的人生思想

· 高婉瑜 (NO.37-04) 漢文佛典中後綴「來」的語法化歷程

· 周淑媚 (NO.37-05) 論《學衡》時期吳宓的詩學與翻譯

· 葉珠紅 (NO.37-06)《天祿琳琅》續編本寒山、拾得詩辨偽

· 江右瑜 (NO.37-07) 啖助與趙匡《春秋》學之異同

· 邱湘雲 (NO.37-08) 禪學對唐代詩歌美學的影響

· 李君山 (NO.37-09)「九一八」後之熱河危機(1932-33) ──國民政府決策及派系隔閡之探討

· 謝蕙風 (NO.37-10) 清末上海的婦女報刊(1898-1911)

· 董崇選 (NO.37-11) Biotechnology and Creative Writing

· 鄭冠榮 (NO.37-12) Intoxication and Detoxication: Coleridge as a Modernist and Modernity in

“Kubla Khan”

· 朱志天 (NO.37-13) 奴顏婢膝:御妻學校中傳授的馴悍秘訣

第36期

上 冊

· 胡楚生 (NO.36-01) 邵懿辰〈論禮運首段有錯簡〉說駁議

· 蘇慧霜 (NO.36-02) 哀怨起騷人──騷體悲秋文學探析

· 張錦瑤 (NO.36-03) 徐渭「文藝創作觀」對明代中葉後劇論與畫論的影響

· 李宜學 (NO.36-04) 論〈陳多壽生死夫妻〉對「陳壽」故事所採取的閱讀策略

· 陳金現 (NO.36-05) 梅堯臣的夢與詩

· 陳祺助 (NO.36-06) 從「陰陽」觀念的用法論王船山哲學方法的理論涵義

· 蕭裕民 (NO.36-07)《莊子》內外雜篇新論──從思想的一致性來觀察

· 施又文 (NO.36-08) 魏晉南朝士人服散之探究

· 高禎臨 (NO.36-09) 孟棨《本事詩》題材在後代戲曲之運用

· 陳富容 (NO.36-10)《長生殿》對唐代「李楊情事詩」之運用及其意義

· 賴素玫 (NO.36-11) 試論唐傳奇〈薛偉〉魚服夢幻的結構與象徵

· 陳忠和 (NO.36-12) 晚明山水小品中遨遊型態與臥遊型態的真偽辨析

· 顏智英 (NO.36-13) 論章法結構的「變化律」及其心理基礎

· 劉昌佳 (NO.36-14) 周敦頤對《 太極圖》的「順化」說 與「逆 化」說

· 葉珠紅 (NO.36-15)《寒山詩集》版本問題探究

下 冊

· 黃武智 (NO.36-16)《台海使槎錄》的史料價值與學術價值__以〈番俗六考〉與〈番俗雜記〉為例

· 陳登武 (NO.36-17) 唐代的獄政與監獄管理

· 黃秀政 (NO.36-18) 論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及其對臺灣的傷害

· 周幸君 (NO.36-19) Migration, Flânerie, and the Third Space: From Leopold Bloom’s Wandering to James Joyce’s Reconstruction of Irishness

· 朱志天 (NO.36-20) 兔死狗烹__《亨利八世》中輾軋刺耳的歷史狂想曲

· 林春菊 (NO.36-21) 從流行文化看日治時期台灣內台歌仔戲的崛起__以1920~1930為線索

第35期

上 冊

‧胡楚生 (NO.35-01) 伊川《易傳》中政治思想之解析

‧林淑貞 (NO.35-02) 從地域流轉看李白世用之困頓與轉化

‧廖崇斐 (NO.35-03) 從《白虎通義》看漢代的儒學

‧顏智英 (NO.35-04) 論辭章章法的對稱性及其美感──以古典詩詞為例

‧廖藤葉 (NO.35-05) 元曲中的劉邦、項羽論

‧葉守桓 (NO.35-06) 從「治療學」觀點論李二曲的成聖之道

‧張錦瑤 (NO.35-07) 明代曲論「雙美說」

‧林香伶 (NO.35-08) 五四時期中國新舊文學陣營的重組過程──以胡適和南社成員的論辯為討論對象 ‧劉昌佳 (NO.35-09)《莊子》的語言層次論與道

‧陳忠和 (NO.35-10) 晚明山水小品中「遊貴有言」的審美表現理念

‧董崇選 (NO.35-11) 英國奧古斯督時代所謂「才智」之再探討

‧韋金龍 (NO.35-12) 網路文字資訊閱讀在國內大一英文教學應用之個案研究

‧吳黌銘 (NO.35-13) 中文經驗時貌詞「過」在複合動詞中間的句構位置檢驗

下 冊

‧宋維科 (NO.35-14) 詮釋學、法律、與新修辭學

‧陳建民 (NO.35-15) 傳記翻譯的策略:重譯《中流砥柱》的實錄探討

‧鄭冠榮 (NO.35-16) 巴克汀的敘述、身體、庶民觀

‧劉鳳芯 (NO.35-17) 聆聽來自青少年傷口的聲音:論哈涅特《挖洞的小孩》的創傷記憶、鬼魅

再現、與童年形

‧湯雅蜜 (NO.35-18) 北魏和糴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張文杰 (NO.35-19) 評張著《關隴武將與周隋政權

‧陳登武 (NO.35-20) 論唐代交通事故處理的法律課題──以「康失芬行車傷人案」為中心

‧羅麗馨 (NO.35-21) 元軍征日──中世日本的對外觀

‧李隆生 (NO.35-22) 明末(1636-1644)中國對日本出口貿易的數量分析

‧李君山 (NO.35-23) 「一二八」事變與國府對日政策之轉變──以《蔣中正總統檔案》為中心的探討

‧王英男 (NO.35-24)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及其功績

‧熊彬杉 (NO.35-25) 法國貴族人口家庭── 十一世紀至路易十四

第34期

上 冊

‧劉錦賢 (NO. 34-01) 易道之「懼以終始」論述

‧王慶光 (NO. 34-02) 荀子之駁正「黃老之學」並倡導「文化生命」

‧賴素玫 (NO. 34-03) 六朝志怪小說中夢與死亡的意義交涉

‧劉昌佳 (NO. 34-04) 從《壇經》看王維詩文的禪學思維

‧洪錦淳 (NO. 34-05) 佛教「水路法會」對道教文化的融攝

‧蔡妙真 (NO. 34-06) 衝突與抉擇──「虯髯客傳」的人物性格塑造及其意涵

‧林淑貞 (NO. 34-07) 東坡詞「今昔對照」敘寫基模及其豁顯之境遇感與時間意識

‧林文彬 (NO. 34-08) 王船山援莊入儒論

‧石美玲 (NO. 34-09) 蔡秋桐小說詞彙及詞法研究

‧陳靜琪 (NO. 34-10) 臺灣廟會陣頭小戲演劇特質之研究

‧陳星平 (NO. 34-11) 篆刻藝術的發展過程及其特色

‧陳璦婷 (NO. 34-12) 譬喻揭祕──《馬蘭的故事》的植物與土地想像

‧簡政珍 (NO. 34-13) 長詩美學的發展──台灣現代詩美學初探

‧朱志天 (NO. 34-14) 一語道破:仲夏夜林中造夢精的工作本質及影響

‧李靜桂 (NO. 34-15) 從認知語法看含身體部位詞之方位詞

‧古綺玲 (NO. 34-16) 去殖民化的詩學:奧黛蘿德詩作中的黑人母性書寫

下冊

‧吳昌廉 (NO. 34-17) 秦漢「自占」初探

‧李隆生 (NO. 34-18) 從交換理論和比較研究探討西漢地主與佃農間產出分配的模式

‧宋德熹 張文杰 (NO. 34-19) 北朝政權中河西大姓的角色與地位

‧李明仁 (NO. 34-20) 鮮卑拓跋氏君主繼承制研究

‧陳登武 (NO. 34-21) 唐代庶民侵害社會法益罪──以強盜罪為中心

‧湯雅蜜 (NO. 34-22) 唐代和糴政策的實施與問題

‧羅麗馨 (NO. 34-23) 廣西省的米價及米糧流通( 1714~1784).

‧楊護源 (NO. 34-24) 清代方志有關台中地區的史事及其問題──以周璽《彰化縣志》為中心

‧王振勳 (NO. 34-25) 晚清中國在新加坡設置領事館的經濟考量

‧黃秀政 林鉦昇 (NO. 34-26) 日治時期林氏宗族在臺灣中部的發展──以臺中林氏宗廟相關衍派 為中心

‧劉瑞寬 (NO. 34-27) 寫實的意象:民初美術革命觀的演變

‧曾鼎甲 ( NO. 34-28) 戰後臺灣縣(市)志有關經濟類目之研究──以《臺中縣志‧經濟志》為例

‧李昭容 (NO. 34-29) 從工匠到藝師──探究傳統藝師李松林之成就歷程

‧王英男 (NO. 34-30) 法王路易十三與首相利希留

‧廖寶隆 (NO. 34-31) 法國第五共和憲政背景之探究

‧蘇小鳳 (NO. 34-32) 從採莓理論探討電子書之理想檢索特色

第33期

上 冊

‧胡楚生 (NO. 33-01) 柳宗元贈序文探究

‧陳欽忠 (NO. 33-02) 清代顏體發展與雅俗觀念之遞嬗

‧李建崑 (NO. 33-03) 王建《宮詞》探論

‧韓碧琴 (NO. 33-04)《禮記‧緇衣》與郭店楚簡〈緇衣〉之比較

‧林清源 (NO. 33-05) 楚國金文資料分期彙編

‧李建福 (NO. 33-06) 正反變化,詼詭奇譎──韓愈〈進學解〉章法結構及特色探究

‧簡齊儒 (NO. 33-07) 支付與回報、試煉與公理──從「社會學交換論」觀點探析台灣地理師風水傳 說

‧王幼華 (NO. 33-08) 清代台灣平埔族歌謠書寫研究

‧簡政珍 (NO. 33-09) 詩與現實:早期台灣現代詩的現實觀照

‧韋金龍 (NO. 33-10) 網路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的模式及應用指導綱領

‧阮秀莉 (NO. 33-11)「消逝」的九二一集集烈震:從大敘述到小敘述

‧劉建陵 (NO. 33-12) 魔幻大俠 吉苛德

‧陳建民 (NO. 33-13) 心境關係的中式思維對英文基本句型的認知與設計

‧王俊三 (NO. 33-14) 眼與金字塔:梅爾維爾〈抄寫員巴托比〉中的死亡經濟

‧吳黌銘 (NO. 33-15) 漢語把字句的比較研究

‧鄭冠榮 (NO. 33-16) 浪漫的怪誕:論羅伯‧伯恩斯的湯姆奇遇

‧陳麗珍 (NO. 33-17) 夏娃之愛──馬克吐溫在「亞當家族日記」(Adamic Diaries)中對母性的描述

‧李靜桂 (NO. 33-18) 指「人」集合詞之換喩現象

‧古綺玲 (NO. 33-19) 邊緣出擊:黑人女性主義論後現代議題- ---反本質論、身份認同政治、菁英理論

‧朱志天 (NO. 33-20) 痹癆之疾,殆於癰疽:

玫瑰戰爭—《亨利六世》三部劇中所呈現之政治無能

‧趙姬玉 (NO. 33-21) 從「讀本」看中國通俗小說在日本江戶時代的流傳與影響

下 冊

‧吳昌廉 (NO. 33-22) 蕭何收秦圖書初探

‧洪神皆 (NO. 33-23) 漢代崇儒政策的研究

‧洪淑湄 (NO. 33-24) 漢代之賜杖

‧宋德熹 (NO. 33-25) 唐代前期門第世族的郡望與偽冒問題

‧林時民 (NO. 33-26) 劉知幾論史家技藝

‧陳登武 (NO. 33-27) 從敦煌變文看唐代訴訟制度──以〈鷰子賦〉為中心

‧楊宇勛 (NO. 33-28) 宋代的乞丐

‧黃純怡 (NO. 33-29) 宋代刺配法的施行與肉刑的爭論

‧劉瑞寬 (NO. 33-30) 清季畫論與畫家的關係:繪畫思想及論述形式的分析

‧余文堂 (NO. 33-31) 清末首屆留德軍事學生研究(1876~1881)

‧楊正寬 (NO. 33-32)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檔案管理與應用

‧陳靜琪 (NO. 33-33) 臺南縣鹽分地帶演劇活動之研究

‧王英男 (NO. 33-34) 影響路易十四一生決策的兩位人物:利希留與馬札漢

‧陳靜瑜 (NO. 33-35) 美國中國移民與義大利移民的共同性與特殊性比較研究(1865~1965年)

‧黃秀政 (NO. 33-36) 譜學與金石碑刻研究的創新──評林著《地方文獻論集》

‧詹麗萍 (NO. 33-37) 圖書館數位化館藏的建置內容、經費架構及使用研究

第32期

上 冊

‧胡楚生 (NO.32-01) 引史證經 義取鑑戒──楊萬里《誠齋易傳》試探

‧徐照華 (NO.32-02) 鄭板橋的世情詞研究

‧尤雅姿 (NO.32-03)《世說新語》書名異稱辨疑

‧賴芳伶 (NO.32-04) 有限的英雄主義,無盡的悲劇意識──楊牧〈卻坐〉與〈失落的指環〉的深沉內蘊

‧劉錦賢 (NO.32-05) 儒家之知幾保命觀

‧韓碧琴 (NO.32-06) 焦循手批《禮記註疏》之探賾

‧林文彬 (NO.32-07) 試論智旭《周易禪解》天台學之特色系

‧蕭義玲 (NO.32-08) 生命夢想的形成──解讀廖鴻基海洋寫作的一個面向‧石美玲 (NO.32-09) 賴和小說中的閩南語詞彙解讀及其特點分析

‧楊 翠 (NO.32-10)「妖精」的自傳.「女人」的小說──論李昂《自傳小說》中的性記憶文本

‧董崇選 (NO.32-11) Signification and Equivocation: Shakespeare’s Semiotic Vision in Macbeth

‧張亞麗 (NO.32-12) 法國文學中譯之困境與誤譯現象

‧王俊三 (NO.32-13) 再現死亡:福納克《我彌留之際》的存在與敘述

‧朱崇儀 (NO.32-14) 邁向一個真實的兩性相交:伊莉葛來論女性神聖與靈性相合

‧林建光 (NO.32-15) 論德利羅小說《天秤座》中的主體與歷史書寫

‧周淑娟 (NO.32-16) 街頭漫遊者(the flaneur)的凝視:論《中進鎮》(Middlemarch)中歷史的觀察與呈現

‧李靜桂 (NO.32-17) 容器量詞的概念結構

‧韋金龍 (NO.32-18) 外文系學生對網際網路輔助英文作文教學態度之探討:個案研究

‧吳黌銘 (NO.32-19) 控制關係的複指代詞

下 冊

‧詹麗萍 (NO.32-20) 書籍與位元:網路時代的圖書館館藏發展

‧蘇小鳳 (NO.32-21) 英、美學術圖書館之虛擬參考服務:從電子郵件至現場網路影音同步參考諮

詢服務

‧吳昌廉 (NO.32-22) 衛宏「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說考辨

‧張文杰 (NO.32-23) 從邊陲到中央—北朝隴西李氏發展史論

‧任育才 (NO.32-24) 唐太宗君臣治國之志略探賾──以《貞觀政要》為中心‧林時民 (NO.32-25) 鄭樵的史學批評及其成就

‧黃純怡 (NO.32-26) 宋代戶絕之家的立嗣──以判例為主的探討

‧王明蓀 (NO.32-27) 論東北遼代之古城

‧傅光森 (NO.32-28)《至正金陵新志》與《至順鎮江志》之比較──以政制及人物記載為例

‧何孟興 (NO.32-29) 明嘉靖年間閩海賊巢浯嶼島

‧唐啟華 (NO.32-30)「大國地位」的追求──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的努力

‧林正珍、林鴻鈞 (NO.32-31) 國聯中國教育考察團與一九三○年代中國教育制度的變遷

‧黃秀政 (NO.32-32) 楊家駱與新方志——以《北碚九志》為例

‧孟祥瀚 (NO.32-33) 清代台東成廣澳的拓墾與發展

‧王靜儀 (NO.32-34) 梧棲水陸交通發展與臺中港開港

‧韓復智 (NO.32-35) 編著《錢穆先生學術年譜》的動機與過程(附《簡譜》)

‧李淑卿 (NO.32-36) 筆簡神全──李琦以默寫創作的肖像畫

‧邱詩珊 (NO.32-37) 台灣省交響樂團與台灣文化協進會的分期發展與比較(1945-1949)

‧周樑楷 (NO.32-38) 影像中的人物與歷史:以《白宮風暴》為討論對象

‧陳靜瑜 (NO.32-39) 近半世紀來美國華僑社會史的研究取向述評

‧孫若怡 (NO.32-40) 文化面向:法國大革命史研究的新走向

‧王世平 (NO.32-41) 秦漢唐的騎兵與馬(演講稿)

第31期

‧胡楚生 (NO.31-01) 「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盧仝《春秋摘微》析評與表現方法

‧林文彬 (NO.31-02) 釋德清《觀老莊影響論》初探

‧王慶光 (NO.31-03) 柏拉圖《曼諾》篇及其「德不可救」的論證

‧董崇選 (NO.31-04) 王權與裝騙:莎士比亞《亨利四世》中之解構慧眼

‧王俊三 (NO.31-05) 亨利‧詹姆士《金杯》中的交換經濟

‧吳黌銘 (NO.31-06) 漢語複指代名詞的指稱關係

‧謝健雄 (NO.31-07) 從教學觀點探討英語隱喻辭

‧卓惇慧 (NO.31-08) 母語作為外語學習之教室用語------師生之認知析評

第30期

‧胡楚生 (NO.30-01) 試論《春秋公羊傳》中「借事明義」之思維模式與表現方法

‧朱崇儀 (NO.30-02) 性別與書寫的關聯──談陰性書寫

‧許東海 (NO.30-03) 從劉勰辭賦論看李白的「詩人之賦」及其通變特色

‧李宜涯 (NO.30-04)《西蜀夢》與《花關索傳》之比較研究 ─論詞話與雜劇之關係

‧曾宣毅 (NO.30-05)《丹尼爾‧徳隆達》中商品與交易的符號意義

‧董崇選 (NO.30-06) 渥滋華斯的地點意識

‧李靜桂 (NO.30-07) 由認知語言學觀點再論漢語量詞「條」

‧吳黌銘 (NO.30-08) 漢語主詞與受詞的界定

第29期

‧胡楚生 (NO.29-01) 晚清知識份子變法圖強之改革規劃──以孫詒讓《周禮政要》為例

‧李建崑 (NO.29-02) 論唐代元和時期流貶文人之行旅詩

‧簡政珍 (NO.29-03) 陳若曦:回歸與放逐的辯證

‧朱崇儀 (NO.29-04) 閨怨詩與艷詩的「主體」

‧王英男 (NO.29-05) 自由之君(Ie Roi Libre )- -亨利四世(Henri Quatre)

‧董崇選 (NO.29-06) 從浪漫運動到後現代作風-----世紀末文藝的省思

‧吳黌銘 (NO.29-07) 漢語「虛範疇」與「一般性詞組語法」

‧張持正 (NO.29-08) 商品、美學、意識型態:康德美學初探

‧周淑娟 (NO.29-09) 起源的迷思:《最後的莫希根人》中的國族論述

第28期

‧李建崑 (NO.28-01) 論賈島之寒狹詩風及其在中晚唐詩壇之地位

‧韓碧琴 (NO.28-02)《儀禮》〈有司徹〉〈特牲饋食禮〉儀節之比較研究

‧黃秀政 (NO.28-03) 清代鹿港的移墾與社會發展

‧唐啟華 (NO.28-04) 民國初年的北京政府「修約外交」之萌芽,1912-1918

‧曾祥鐸 (NO.28-05) 羅素對歷史哲學的批評與誤解

‧簡政珍 (NO.28-06) 艾許柏瑞「凸鏡自畫像」裡意象的雙重曲折

‧董崇選 (NO.28-07) 羅密歐與茱麗葉最「可悲的喜劇」:莎士比亞的反諷靈視

‧邱貴芬 (NO.28-08) 後殖民主義與當代多媒體文化

‧姚崇昆 (NO.28-09) 結合閱讀與寫作:評論性寫作之個案研究

‧李靜桂 (NO.28-10) “高手”中的”手”是多義字還是提喻

‧吳黌銘 (NO.28-11) 論「最小分離」理論的觀念

‧李順興 (NO.28-12) 詹明信文化總體論的適用範疇:以其評論現代中國文學為例

‧陳淑卿 (NO.28-13) 文藝復興女性書寫傳統的階級意識:愛米莉雅‧藍能:

”庫恆莊園描寫”的自我之感

‧張持正 (NO.28-14) 後現代身體

第27期

‧胡楚生 (NO.27-01) 釋《淮南子》中「道」的意義與「道」的效用

‧李建昆 (NO.27-02) 孟郊詩歷代評論資料述論

‧江乾益 (NO.27-03) 儒家倫理學說與台灣現代化關係的探討

‧尤雅姿 (NO.27-04) 論魏晉士人時空意識之發生發展與體驗~援近代西方思想體系討論之

‧任育才 (NO.27-05) 唐代官學體系的形成

‧黃秀政‧陳靜寬 (NO.27-06) 清代鹿港的防務與官治組織

‧董崇選 (NO.27-07) 布雷克的辨証靈視

‧李靜桂 (NO.27-08) 中文單音節名詞與分類中的基本層次

‧蔡奉杉 (NO.27-09) 謀殺機器----論哈里斯《紅龍》中的誘拐論

‧朱崇儀 (NO.27-10) 可以將《女勇士》視為一個跨文化的童話或民間傳奇嗎?

‧葉淑華 (NO.27-11) 語言教學中繪圖教材應用的研究

第26期

‧李建昆 (NO.26-01) 韓孟詩人集團之詩歌唱和研究

‧尤雅姿 (NO.26-02) 《世說新語》所表現之幽默現象及其意義之探究~從美學的觀點出發

‧徐照華 (NO.26-03) 由《四嬋娟》論洪昇的婦女觀與婚姻觀

‧董崇選 (NO.26-04) 作者「死」了嗎?

‧姚崇昆 (NO.26-05) 論溝通式英聽教學

‧湯雄飛 (NO.26-06) 韓非與莊周用喻風格上之差異

‧李靜桂 (NO.26-07) 中文逆序複合詞之特性:類屬詞即典範型

‧黃文忠 (NO.26-08) 尼采的語言理論

‧阮秀莉 (NO.26-09) 自我與他者:女性聲音與巴赫汀「眾聲喧嘩論」和「對話論的反思」

‧蔡奉杉 (NO.26-10) 認同作用的清單:惠特曼〈自我之歌〉的名錄

‧張持正 (NO.26-11) 從拉崗看候米巴巴的殖民論述時空觀

‧葉淑華 (NO.26-12) 語言行為中使用視聽教學方法之探討

‧林建光 (NO.26-13) 科幻小說性質初探:兼論雷得利史考特之「銀翼殺手」

‧林嘉惠 (NO.26-14) 台灣人學習日與之盲點解析與其指導方法---以賽音為例---

‧陳淑卿 (NO.26-15) 希區考克「蝴蝶夢」中的觀眾問題

‧楊護源‧黃秀政 (NO.26-16) 邱逢甲與一八九五年反割台運動

‧陳靜瑜 (NO.26-17) 美京華阜的近貌及其面臨的問題

‧黃純怡 (NO.26-18) 宋代土地交易初探

第25期

‧朱維煥 (NO.25-01) 莊子所言之「心」之闡釋

‧陳器文 (NO.25-02) 沖喜故事的四階段演變

‧羅麗馨 (NO.25-03) 明代的銅礦業

‧林時民 (NO.25-04) 章學誠史學中的方法論

‧曾宣毅 (NO.25-05) 「閱讀生命」:《理查‧費佛拉的考驗》和《十字路口的黛安娜》

的符號學研究

‧董崇選 (NO.25-06) 作品、本文、言說:文學問題,新與舊

‧李靜桂 (NO.25-07) 由原始型理論看含”心”詞彙

‧黃文忠 (NO.25-08) 葉慈戲中的悲劇狂喜與面具

‧朱崇儀 (NO.25-09) 女權結構下《紅樓夢》王熙鳳無法逃脫的悲劇腳本

‧阮秀莉 (NO.25-10) 現代‧後現代‧與敘述之折衝

‧張持正 (NO.25-11) 愛默生的自我觀

第24期

‧胡楚生 (NO.24-01) 方東樹〈辨道論〉探析

‧李建崑 (NO.24-02) 試論韓愈詩三種風格特徵

‧吳昌廉 (NO.24-03) 秦始皇諱「正」問題之探討

‧董崇選 (NO.24-04) 渥滋華斯的雙面雙聲問題新探

‧蕭坤風 (NO.24-05) 以武臂對抗腦海:試論哈姆雷特的”心思閱讀”方法

‧李靜桂 (NO.24-06) 隱喻:從替換的符號到概念的反映

‧邱貴芬 (NO.24-07) 詭譎難解的「他者」:閱讀《印度之旅》

‧黃文忠 (NO.24-08) 試論艾略特詩中的多重聲者

‧朱崇儀 (NO.24-09) 細審《紅樓夢》後四十回虛偽的對稱

‧陳靜瑜 (NO.24-10) 美國爭取票權運動的領袖:史坦敦的”新女性”表現

‧蔡慧玉 (NO.24-11) 一九三二~一九四五台灣社會奉仕運動之保甲制度戰時動員

第23期

‧胡楚生 (NO.23-01) 俞樾「群經平議」中之解經方法

‧江乾益 (NO.23-02) 陰陽家之思想及其對漢代經學之影響

‧李建崑 (NO.23-03) 元好問及其《論詩三十首》

‧賴芳伶 (NO.23-04) 清末小說《東歐女豪傑》析論

‧簡政珍 (NO.23-05) 白先勇作品中的敘述者和放逐者

‧曾宣毅 (NO.23-06)《教授》與《簡愛》中的閱讀及性別策略

‧董崇選 (NO.23-07) 始於樂止乎智:福洛斯特的詩歌理論或詩歌結構?

‧李靜桂 (NO.23-08) 故事中的結構移轉:對話分析

‧劉建陵 (NO.23-09) 道明會會士在台灣(十七世紀)

‧朱崇儀 (NO.23-10) 本源消失及無可磨滅的差異《紅樓夢》序言的另一種讀法

‧鄭冠榮 (NO.23-11)《蝴蝶春夢》中裴迪南及米蘭達的經濟關係

‧尼克利 (NO.23-12) 論Gish Jen的《典型的美國人》中的個人主義

‧陳靜瑜 (NO.23-13) 舊金山華埠中國移民生活與社會組織1850~1882年

‧蔡慧玉 (NO.23-14) 台灣日治下(1895~1945)的保甲制度:以功能和結構的演變為例

第22期

‧胡楚生 (NO.22-01) 論韓愈與王仲舒的交誼及其影響

‧李建崑 (NO.22-02) 歷代學者對韓愈詩之評價

‧賴芳伶 (NO.22-03) 關於晚清幾部庚子事變的小說彈詞

‧薛克旋 (NO.22-04) 歷史的仮名づかいから現代仮名づかいへの經緯

‧車傳鼎 (NO.22-05) 元魏權貴官僚之聚斂貲財

‧宋德喜 (NO.22-06)「關隴集團」政權中的河南竇氏—代北外戚家族個案研究之二

‧簡政珍 (NO.22-07) 葉維廉自我而足的放逐意象

‧曾宣毅 (NO.22-08) 莎士比亞的《奧塞羅》:符號,詮釋與悲劇

‧董崇選 (NO.22-09) 莎翁的「一字劇」:《李爾王》中的Nature

‧姚崇昆 (NO.22-10) 中國留學生學術性英文寫作過程之調查分析

‧蕭坤風 (NO.22-11) 蕭伯納的劇作《皮格瑪俐》中所呈現之語言與言談

‧李靜桂 (NO.22-12) 中英文說明文主題移轉

‧邱貴芬 (NO.22-13) 女性主義與體制化論述:從廖輝英的通俗小說談起

‧劉建基 (NO.22-14) 顛覆性的逾越:論馮內果小說《冠軍早餐》

‧蔡奉杉 (NO.22-15) 莎達那培拉斯的自憐夢:浪漫的想像與拜倫的凝視

‧王良行 (NO.22-16) 中英「自由貿易」制度之形成及其「自由」之程度,一八六一~一九一三

‧唐啟華 (NO.22-17) 英國與民國十六年張作霖搜查北京俄使館事件的關係

第21期

‧胡楚生 (NO.21-01) 嚴幾道「莊子評點」要義闡釋

‧徐志平 (NO.21-02) 明刻本《幽怪錄》對《續玄怪錄》研究的價值

‧李建崑 (NO.21-03) 韓愈之仕宦生涯與詩歌創作

‧黃乃隆 (NO.21-04)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首創民間推動留學教育新模式析論

‧任育才 (NO.21-05)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生年考辦

‧吳昌廉 (NO.21-06) 秦漢道制考略

‧林正珍 (NO.21-07) 近代中國思想史上墨學復興的意義

‧劉瑞寬 (NO.21-08) 清末民初繪畫思潮出探

‧孟祥瀚 (NO.21-09) 日據時期東部地區人口增加之研究

‧簡政珍 (NO.21-10) 余光中:書寫的放逐世界

‧姚崇昆 (NO.21-11) 中國大學生英文寫作過程的個案研究

‧蕭坤風 (NO.21-12) 貝瑞門之《復原》中拉康式之符號割席

‧董崇選 (NO.21-13) 海明威的存在主義 結尾

‧邱貴芬 (NO.21-14) 小說中語言和現實的再造

‧李靜桂 (NO.21-15) 中文歇後語之語言網路

‧陳淑卿 (NO.21-16) 他者的語言:航向燈塔的女性主義正文策略

‧劉建基 (NO.21-17) 嘉年華修辭:論馬內果小說「五號屠宰場」

‧鄭冠榮 (NO.21-18) 文藝復興時期田園詩的兩種類型

‧張持正 (NO.21-19) 破碎的空間型式:霍布葛里耶窺看者的研究

‧黃小平 (NO.21-20) 華人在夏威夷的經濟活動,1820S—1874

第20期

‧胡楚生 (NO.20-01) 試論康有為「論語注」中之進化思想

‧石美玲 (NO.20-02) 日據下搖籃期(一九二O ~ 一九二九)台灣文學作品中的方言詞彙

‧黃秀政 (NO.20-03) 清代治台政策的再檢討:以渡台禁令為例

‧王明蓀 (NO.20-04) 略論民國初年之「泛蒙古運動」

‧王英男 (NO.20-05) 戰前日俄於東北鐵路設施、設備、附屬利益之攫取與東北地方人文

景觀之改變

‧車傳鼎 (NO.20-06) 外族附漢後之順應

‧李啟範 (NO.20-07) 莎劇「哈姆雷特」中奧菲麗亞角色的探討

‧董崇選 (NO.20-08) 愛默生「超越論」的再探討

‧張亞麗 (NO.20-09) 中法文以「手」字形象化比喻的對比分析

‧廖招治 (NO.20-10) 商用英文中學生需求的分析

‧鄭冠榮 (NO.20-11) 顛覆父權社會的力量:論喬塞坎城故事中巴斯婦人的論述

‧周淑娟 (NO.20-12) 約瑟海勒之法規二十二中瘋狂的市詭

第19期

‧胡楚生 (NO.19-01) 跋陳蘭甫「東塾雜俎」

‧朱維煥 (NO.19-02) 老子「天門開闔」與易傳「闔戶」「闢戶」 之會通

‧王淑禎 (NO.19-03) 「卜居」「漁父」人生對話之辨析

‧李建崑 (NO.19-04) 試論韓愈七首託鳥為喻之古體詩

‧賴芳伶 (NO.19-05) 晚清女權小說的淵源及其影響

‧李建福 (NO.19-06) 再論漁洋論詩絕句「苦為南華求向郭,前惟山谷後錢盧」——

兼答簡恩定先生

‧吳昌廉 (NO.19-07) 戰國縱橫家書與相關古籍之關係

‧車傳鼎 (NO.19-08) 五胡十六國外族政權之掠戶及各族支流移

‧江天健 (NO.19-09) 北宋英宗濮議之剖析

‧羅麗馨 (NO.19-10) 明代官手工業物料的供應與管理

‧王英男 (NO.19-11) 東北鐵路發展史上最引起爭議的問題—吉會鐵路

‧余文堂 (NO.19-12) 泰西塔斯(P.C. Tacitus)和他的「日耳曼誌」(Germania)

‧董崇選 (NO.19-13) 從「易文」論閱讀與寫作

‧吳新發 (NO.19-14) “肉體的獨白:布萊希特的「巴爾」”

‧姚崇昆 (NO.19-15) 綜論教學理論與研究及台灣之英語教學

‧孫若怡 (NO.19-16) 工業化後的兩個不同現象:一九四九~一九八O年間中華民國與

埃及經濟發展的比較研究

第18期

‧胡楚生 (NO.18-01) 康有為「長興學記」與葉德輝「長興學記駮義」

‧簡恩定 (NO.18-02) 漁洋論詩絕句「苦為南華尋向郭,前為山谷後前盧」正解

‧李建福 (NO.18-03) 漁洋論詩絕句證析(二)

‧黃乃隆 (NO.18-04) 蔡元培與中國教育學術的現代化——為紀念蔡先生一百二十歲冥誕而作

‧車傳鼎 (NO.18-05) 中國古代氏族分合與父權保存之關係

‧王英男 (NO.18-06) 論外蒙古與中俄關係

‧孫若怡 (NO.18-07) 法國大革命立法會議時期的黨派衝突

‧蕭坤風 (NO.18-08) 從「西西利亞節日」論閱讀之美感變形

‧董崇選 (NO.18-09) 魔鏡配神燈:試調和文學的模仿論與表現論

‧姚崇昆 (NO.18-10) 中國字的辨識方法及其對英文閱讀技巧影響之研究—

中文為母語及第二語之比較分析

‧陳麗珍 (NO.18-11) 儒家思想與愛默生超越主義之「人性」哲學

‧黃文忠 (NO.18-12) 奧塞羅最後講詞之解析

‧余文堂 (NO.18-13) 中國大陸的經濟特區和加工出口區(一九七八~一九八一)

‧王英男 (NO.18-14) 早期東北之鐵路建設與日本侵略

第17期

‧胡楚生 (NO.17-01) 王船山「老莊申韓論」發微

‧李建福 (NO.17-02) 漁洋論詩絕句證析(一)

‧洪神皆 (NO.17-03) 漢代崇儒政策的背景

‧黃乃隆 (NO.17-04) 武則天篡唐建周的評析

‧任育才 (NO.17-05) 唐代醫學的分科與人才培養

‧黃秀政 (NO.17-06) 乙未割台與清代朝野的肆應

‧王英男 (NO.17-07) 西藏問題新探 ~中國近代外交史重要問題之一~

‧余文堂 (NO.17-08) 阿亨城(Aachen)和查理曼大帝

‧孫若怡 (NO.17-09) 由征服戰到侵略戰

~法國革命期間督政府及執政府時期(1795~1804)的對外策略

‧Sen-yee Tseng (NO.17-10) From the Reading of Books to the Reading of Life: Characters as Readers in

Hardy’s Jude the Obscure

‧Cheng-chen Chien (NO.17-11) Image and Language: Problems of Perception and Representation

‧Lee,Chi-fan (NO.17-12) Warriors and Lovers in Shakespeare’s TROILUS AND CRESSIDA ---A Structural & Thematic Study

‧Chung-Hsuan Tung (NO.17-13) On the Originality of Literary Works

‧Rose Hsiu-li Juan (NO.17-14) The Fearful Moment: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of Experiencing Beauty

第16期

· 胡楚生 (NO.16-01) 高郵王氏父子校釋古籍之方法死成就

· 李廷獻 (NO.16-02) 詩經異文集證

· 李建崑 (NO.16-03) 元結詩賦論

· 黃乃隆 (NO.16-04) 楊炎兩稅法的評析

· 黃秀政 (NO.16-05) 清代台灣循吏------陳璸

· 王英男 (NO.16-06) 華盛頓會議前日本大陸政策之運作與中國東北之鐵路建設問題

· 王明蓀 (NO.16-07) 清代北疆政策之基本原則及其在歷史上之淵源關係

· 丁貞婉 (NO.16-08) 「北船」詩集中的隔閡感與無常感

· 湯雄飛 (NO.16-09) 中國與西洋之地獄觀念之差異

· 董崇選 (NO.16-10) 區分文類的價值

· 黃文忠 (NO.16-11) 細讀「李爾王」第四幕第六景第九十六行至一百零肆行

· 余文堂 (NO.16-12) 歐洲列強對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的態度以及該帝國建立後對歐洲局勢的影響

· 薛克旋 (NO.16-13) 儒家思想 明治維新

第15期

· 胡楚生 (NO.15-01) 章學誠與邵晉涵之交誼及論學

· 朱廷獻 (NO.15-02) 詩經異文集證

· 羅麗馨 (NO.15-03) 明代京營之任務

· 簡政珍 (NO.15-04) 吳爾芙「去燈塔」中沉默的語言

· 丁貞婉 (NO.15-05) 論約翰、鐸恩諷情詩中的叛教情結

· 董崇選 (NO.15-06) 濟慈「聖安格尼斯節前夕」一詩中「矛盾相生並存」事例的演釋

· 曾宣毅 (NO.15-07) 但尼生詩中關於「多變無常」主題之發揚

· 黃文忠 (NO.15-08) 「公爵夫人傳」與「玫瑰傳奇」

· 吳新發 (NO.15-09) 為福寇辯護:答魯迅的”狂人日記”與”孔乙己”

· 陳界華 (NO.15-10) 起解「豪窩庵」

· 余文堂 (NO.15-11) 均勢的原則

· 王英男 (NO.15-12) 清末日本在我東北鐵路政策之透視,一九O九~一九一二

第14期

· 胡楚生 (NO.14-01) 黃梨洲與呂晚邨—比論黃呂二人之政治思想

· 常宗豪 (NO.14-02) 「飛卿下語鎮紙」解

· 朱延獻 (NO.14-03) 詩經異文集證

· 簡政珍 (NO.14-04) 主體交感:亞當必德裡的意識世界

· 董崇選 (NO.14-05) 談文學的「現代」

· 湯雄飛 (NO.14-06) 「戰國策」作者之探討

· 姚崇昆 (NO.14-07) 「電腦輔助教學」在英語學習效果上之初步探討

· 蕭坤風 (NO.14-08) 英語-en動詞化的

· 黃文忠 (NO.14-09)「里西達斯」的藝術

· 張亞麗 (NO.14-10) 「曼德儂夫人教育思想」一文之簡介

· 段昌國 (NO.14-11) 俄國與近代中國之改革思想

第13期

· 胡楚生 (NO.13-01) 「呂留良四書講義」與「駁呂留良四書講義」

· 黃永武 (NO.13-02) 劉銘恕「斯坦因劫經錄」之訂補(續)

· 朱 玄 (NO.13-03) 論「謝赫六法」

· 朱延獻 (NO.13-04) 禮記異文集證序

· 黃乃隆 (NO.13-05) 從經濟層面析論隋代的興亡

· 范傳培 (NO.13-06) 利瑪竇對我國近代化的貢獻

· 黃秀政 (NO.13-07) 評介范德「明初兩京制度」

· Chen Jyan-min (NO.13-08) THE DIALECTIC OF LIGHT AND DARKNESS IN GERARD

MANLEY HOPKIN’S SONNETS

· Cheng-chen Chien(NO.13-09) TIME, BEING,AND LANGUAGE

第12期

· 黃永武 (NO.12-01) 劉銘恕「斯坦因劫經錄」之訂補

· 朱延獻 (NO.12-02) 尚書通假字考

· 王孝廉 (NO.12-03) 試論中國仙鄉傳說的一些問題

· 黃乃隆 (NO.12-04) 中國近七十年來經濟發展之史的分析

· 孫若怡 (NO.12-05) 一九六O年代法美關係之蛻變

· 洪神皆 (NO.12-06) 漢代的徙民殖邊政策

· C. H. Tung (NO.12-07) COLERIDG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IMAGINATION

· Mark H. F. Tang (NO.12-08) A DETAILED STUDY OF”PEACH BLOSSOM SPRING”

· Chen Jyan-min (NO.12-09) THE DIALECTIC OF LIGHT AND DARKNESS IN GERARD

MANLEY HOPKIN’S SONNETS

第11期

· 胡楚生 (NO.11-01) 余氏「中國史學論文引得」平議

· 王任祿 (NO.11-02) 說文訓詁釋例

· 朱延獻 (NO.11-03) 尚書通假字考

· 黃乃隆 (NO.11-04) 司馬遷的經濟思想及其撰述經濟史的體例

· 任育才 (NO.11-05) 唐代的醫療組織與醫學教育

· Chorn-Kuen Yao (NO.11-0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Verb Tense-Aspect System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C.H. Tung (NO.11-07) Some More Epic Analogies in Wordsworth’s The Prelude

· Sen-Yee Tseng (NO.11-08) Human Affection in Thomas Hardy’s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第10期

· 王禮卿 (NO.10-01) 文心雕龍時序篇通釋

· 王任祿 (NO.10-02) 說文解字的撰作

· 杜松柏 (NO.10-03) 治學的基本概念

· 朱延獻 (NO.10-04) 論 語 考 異 (續)

· 沈 謙 (NO.10-05) 文心雕龍之通變論

· 王明蓀 (NO.10-06) 宋代鐵礦產量的初步探討

· 洪神皆 (NO.10-07) 西漢前期的削藩政策及其對政治之影響

· Kun-Fong Hsiao (NO.10-08) Will in keats’s “Ode to Psyche”—from Nietzsche’s and

Fredu’s Viewpoints

· Alexander Tung (NO.10-09) Miton’s Attitude toward Knowledge in Paradise Lost

· Tseng Sen-Yee (NO.10-10) Archetypal Characters in PARADISE LOST

· Chen chi (NO.10-11) The Influence of Sea Trade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 Asia

第9期

· 朱維煥 (NO.9-01) 周易乾坤二卦經傳象義闡釋

· 陳應棠 (NO.9-02) 毛詩假借說

· 朱延獻 (NO.9-03) 論語考異

· 翁文宏 (NO.9-04) 銘語考異

· 曹緯初 (NO.9-05) 歷代叢帖詮評

· 黃秀政 (NO.9-06) 清代台灣的分類械鬥事件

· 洪神皆 (NO.9-07) 漢代的限田說

· 羅麗馨 (NO.9-08) 明代塩法及其對國計民生之影響

· P.K. Yu Chen Chi (NO.9-09) An Introductory Note to Materi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rchives

Relating to 19th and 20th Century China

· Chen-Li-Jane (NO.9-10) The Real and the Ideal A Study of Henry Jame’s ”The Real Thing”

· Tang Hsiung-fei (NO.9-11) Western Fables Reinforced by Chin ese Stories

· Ku Pao-Ku (NO.9-12) Etude Sur Quelques Prepositions

· Alexander Tung (NO.9-13) A Note on the Scansion of Keat’s “La Belle DamSans Merci”

第8期

· 王禮卿 (NO.8-01) 文心雕龍詮賦篇析恉

· 黃永武 (NO.8-02) 敦煌所見孟浩然詩九首的價值

· 杜松柏 (NO.8-03) 禪家宗派與江西詩派

· 曹緯初 (NO.8-04) 篆隸遮談

· 黃大受 (NO.8-05) 日本侵華損害估計

· 周樑楷 (NO.8-06) 基督教與近代西方史學的關係

· 黃秀政 (NO.8-07) 顧炎武與清初民族思想的勃興

· Chen Chi (NO.8-08) New Light on Bacon’s Rebellion

· Deng Shu-ching (NO.8-09) The Symbolic Microcosm in Conrad’s The Nigger of Narcissus

· Ma Jui-Yuan (NO.8-10) VICISSITUDES and DETERMINISM:A study of Hardy ’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 Tang Hsiung-fei (NO.8-11) Social Satire in Allegorical Romance--------A omparative Study of

Flowers in the Mirror and Erwhon

· Alexander Tung (NO.8-12) The Persistent Superior: Symbolism in Graham Greene’s A Burnt-Out Case

第7期

· 王禮卿 (NO.7-01) 文心雕龍頌讚篇祝盟析恉

· 明允中 (NO.7-02)「孚」在周易卦爻辭中應用新義之試探

· 朱延獻 (NO.7-03) 春秋左傳異文集證

· 黃大受 (NO.7-04) 通儒湯恩比

· 任育才 (NO.7-05) 唐代科舉制度述論

· 何 烈 (NO.7-06) 清代中期各種財政積弊的研究

· 黃秀政 (NO.7-07) 清代台灣內地化政策的發軔

· Chou Yueh-Hoh (NO.7-08) Die Betrachtung Des Menschenbildes in Vanity Fair

· Tseng Sen-yee (NO.7-09) O’NEILL’S MOURNING BECOMES ELECTRA:Charac-Ter is Destiny

· Alexander Tung (NO.7-10) FROM APE TO MAN:An Impressionistic Reading Of Eugene O’Neill’s The

Hairy Ape

· Kun-Fong Hsiao (NO.7-11)“BANG CHHUN HONG”A study the Taiwanese Folk Song as Compared

with Western Poetry and Folk Songs

· Sun Chin-hsuan (NO.7-12) Old Culture And New Fiction ;An Interpretation To T. A. Hsia’s THE BIRTH

OF A SON And THE JESUIT’S TALE

· Ku Pao-Ku (NO.7-13) Etude Sur La Preposition “A”

第6期

· 李滌生 (NO.6-01) 荀子樂論篇試釋

· 陳癸淼 (NO.6-02) 墨辯之知識論與邏輯思想

· 朱延獻 (NO.6-03) 春秋左傳異文集證

· 周樑楷 (NO.6-04) 論文克頓在近代史學思潮中之地位

· 羅麗馨 (NO.6-05) 明代內閣制度

· Chang Chung-yun (NO.6-06) A Study of Hsiang Army Leaders—Their Ideology And Esprit de Corps

· Tseng Sen-yee (NO.6-07) FATE AND FREE WILL:DOUBLE PERSPECTIVE IN

AES-CHYLUS’ORESTEIA

· Alexander Tung (NO.6-08) The Psychological Unity in Milton’s “Lycidas”

· Li,Chi-fan (NO.6-09) POETRY OF A FRAGMENTED UNIVERSE- - AN APPROACH TO

MODERN ENGLISH POETRY

· Liu Shen (NO.6-10) A Fragment of Okinawan Case Gase Grammar

第5期

· 許組成 (NO.5-01) 肈論略注述釋

· 陳癸淼 (NO.5-02) 惠施評傳

· 朱維煥 (NO.5-03) 左傳「鄭伯克段于」釋義

· 朱延獻 (NO.5-04) 春秋左傳異文集證

· 王禮卿 (NO.5-05) 中興詩輯

· 顧保鵠 (NO.5-06) 法國文學漢譯考

· 黃乃隆 (NO.5-07) 清代對外貿易發展

· 周樑楷 (NO.5-08) 卡其及巴特費爾德史學理論之比較

· Chang Han-liang (NO.5-09) The Principle of Metamorphosis as a Myth-Opoeia-A Comparative Study of

Ezra Pound’s Waste Land

· Chen Chi (NO.5-10) American Diplomacy And The Twenty-one Demands of 1915

第4期

· 李滌生 (NO.4-01) 荀子正名篇集釋

· 江舉謙 (NO.4-02) 江有誥唐韻四聲正入聲字訂補

· 朱延獻 (NO.4-03) 魏石經尚書多士多方殘字考

· 陳器文 (NO.4-04) 唐宋絕句意象美之探討

· 黃乃隆 (NO.4-05) 清代的漕糧與漕運

· 孫克寬 (NO.4-06) 唐代道教之發展導論

· 任育才 (NO.4-07) 唐代銓選制度略論

· 何 烈 (NO.4-08) 清咸豐以前的貨幣制度

· Liu Shen (NO.4-09) A Set-Theortical Study of Certain Aspects of Korean Syntax

· John R. Bennett (NO.4-10) Robert Browing and the Road Also Taken

第3期

· 李滌生 (NO.3-01) 荀子集解訂捕

· 許祖成 (NO.3-02) 樂記句釋

· 王禮卿 (NO.3-03) 運命論課徵

· 陳癸淼 (NO.3-04) 學與術

· 朱延獻 (NO.3-05) 由漢石經殘字看伏生所傳尚書

· 黃乃隆 (NO.3-06) 太平天國動亂前後江南地區農業生產及農民稅負的分析

· 李啟範 (NO.3-07)「憤怒的回顧」與現代戲劇(二)

· 劉 森 (NO.3-08) 衍生語音學之變值觀念

· 劉 森 (NO.3-09) 英語語音之循環法則

第2期

· 王夢鷗 (NO.2-01) 戰國—名辯的溫牀

· 弓英德 (NO.2-02) 詞與賦比興

· 王禮卿 ((NO.2-03) 文賦課徵

· 陳癸淼 (NO.2-04) 公孫龍子與墨辯之比較研究

· 王仁祿 (NO.2-05) 說文解字的價值

· 朱延獻 (NO.2-06) 尚書各篇錯簡之考訂(續)

· 陳器文 (NO.2-07) 陶謝詩較觀

· 任育才 (NO.2-08) 突厥之文化型態及其對唐代之影響

· 曾样鐸 (NO.2-09) 論同治初年關於同文館的爭議

· 李啟範 (NO.2-10) 「憤怒的回顧」與現代戲劇

· 陳 驥 (NO.2-11) 中國文明起源地之觀念與實際

第1期

· 王夢鷗 (NO.1-01) 月令之五行數與十干日解

· 明允中 (NO.1-02) 釋易繫辭傳三陳九卦兼論卦序

· 朱延獻 (NO.1-03) 尚書各篇錯簡之考訂

· 王仁祿 (NO.1-04) 戰國策考略

· 藺喜德 (NO.1-05) 秦漢創建的皇帝制度

· 任育才 (NO.1-06) 隋唐時代之中越關係

· 曾样鐸 (NO.1-07) 論中英鴉片戰爭

· 史煥章 (NO.1-08) 「中國京戱之文學意味」的商榷

· 齊邦媛 (NO.1-09) 希臘及現代之普羅米修斯悲劇詩

· 蕭慧芳 (NO.1-10) 英詩人白朗寧在其獨白詩中的人物刻畫

· 陳 驥 (NO.1-11) 多元種族社區之歷史先例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