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8.26 星期一 主编李丛娇 版式孙发强 封面 B05 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三亚市 育才生态区那受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小锋 (左)在那受村帮助脱贫村民收青瓜。 海南日报记者 易宗平 摄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柯用 春(中),在蔬菜基地查看。 曹明 摄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 有一群“硬核”南繁专家“家”在南繁, 继续向南…… 文\海南日报记者 易宗平 “我对南繁心仪 已久,所以一毕业就 来到三亚市南繁科 学技术研究院工 作。”祖籍陕西省延 安市、中科院生态学 博士郑继成说,今后 他将与同事团结协 作,在土壤肥力、热 带大棚、无土栽培等 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力争取得更多科研 成果。 如今,位于三亚 的这所南繁科学技 术研究院里,专家们 将视野和脚步向南 延伸,走向东南亚, 走向“一带一路”…… 搭建合作桥梁 做海内外的智囊团 时光回溯到2010年秋,在菲律宾的一块 水稻田里,一身泥浆、满头大汗的几位科研人 员在忙于观测数据、安装水稻育种隔离设施 等。这是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专家,在 菲律宾连续一个月进行科研工作的缩影。 近年来,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一批专 家远赴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从事 水稻、西瓜、甜瓜等南繁育种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成立于 2005 年的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 究院,是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技术依托单位。 该研究院61名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具有高级 职称 11 人,博士、硕士 26 人。2018 年,该研究 院获批为海智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有大格局者,方能成大业。 “‘家’在南繁,继续向南……”来自江苏省 六合县、现任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的柯用春,于 2016 年提出,该研究院要以服务 国家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为载体,为“一带一 路”搭建产学研结合的的两座桥梁:一是利用 南繁搭建海南与内地农业科研院校的链接桥 梁,汇聚全国农业科技成果,服务三亚农业;二 是利用海南气候、南繁聚集优势,搭建海南面 向“一带一路”沿线热区国家的南繁成果转化 桥梁。 如今,这两座桥梁正在不断拓展。 今年 4 月 11 日至 12 日,第三届中国(三 亚)国际水稻论坛暨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在三 亚举办。至此,从 2017 年起,连续三届国际水 稻论坛都在三亚成功举办。基于南繁的良好 发展环境,国际水稻论坛永久会址落户三亚。 如何促进南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三亚 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曾向上级提交了《关于 推进海南南繁种业“走出去”的建议》《南繁水 稻走向“一带一路”的调研报告》;同时,该研究 院还参与组织协调,围绕南繁产业落地,积极 引导南繁单位、南繁服务企业及涉农企业落 地。继隆平高科、江西新龙等10家单位进驻 南繁园区后,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四 川西科种业、湖南省农科院及邓华凤科研团队 注资3000万元成立“海南田园振兴科技有限 公司”入驻南繁园区,引进北京蓝标一成科技 有限公司注资 1000 万元在三亚成立蓝标一成 (海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扎根扶贫一线 做贫困户的贴心人 开水冲泡下去,快餐面很快化开,用筷子 搅拌几下,就“呼呼呼”地大口吃了起来。这是 今年7月24日13时,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 究院研究员、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受村驻村第 一书记杨小锋的午餐情景。 由于上午忙于村里的扶贫工作,下午也要 去走访脱贫户和进行技术指导,为了节省时 间,杨小锋便以快餐面充饥。 2006年,从2000多公里之外的陕西省蓝 田县来到海南从事南繁工作,杨小锋就在这里 扎下了根。十多年来,他每次回老家不到一周 就匆匆返琼。这些年来,除了投身科研,他还 常驻偏远农村扶贫。 那受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民 132 户 544 人。在杨小锋等驻村干部“5+2”“白+黑”式的 不懈努力下,这个村规模化发展特色种植、养 殖业,2018年底整体脱贫出列。 今年6月27日,那受村脱贫村民苏祥海向 村党支部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激动地 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我是在三亚市南繁科学 技术研究院的党员专家帮扶下脱贫致富的,我 要向党组织靠拢,希望像他们一样帮助别人。” 不仅对三亚扶贫工作提供支持,三亚市南 繁科学技术研究院还向东方市、五指山市等周 边市县派出一批专家参与扶贫。 “我学会嫁接技术后,种植的青瓜产量更 高了,终于摘掉了‘穷帽子’。”提起三亚市南繁 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技术指导,五指山市番阳镇 加艾三村脱贫村民徐翠景感激地说。在南繁 专家指导、帮扶下,该镇种植户的青瓜嫁接成 活率由以前不足50%提高到90%以上,青瓜产 业成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 为加大科技扶贫力度,2018 年,三亚市南 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多管齐下:发挥科技队伍优 势,组建起帮扶科技专家服务团队;与8个扶 贫村对接,开展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建设;举 办 185 场科技精准扶贫培训,参训者近 6500 人次,其中贫困、脱贫村民 3100 余人次。 助力海南农业 做新品种的研发者 人立于叶片上,叶片不下沉—这不是武 打影视剧里的“轻功”展示,也不是传说中的 “神仙”在腾云驾雾,而是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 研究院科研基地的新品种—王莲。王莲原 产南美亚马逊热带雨林,叶片直径超过1米, 数十斤重的小孩站在上面如履平地。 “王莲极具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将为三亚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与旅游业进行深度融合提 供新的产业切入点。”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昌吉回族自治州、现为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 究院副研究员的杨志娟说,她与同事从2016 年开始研究王莲,历经两年多时间终于试种成 功,目前已在三亚水稻公园等景区推广。 助力海南农业,做新品种的研发者。这是 南繁人的心声和行动。 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黄秋葵,如今在不少 超市热卖。来自广东省惠州市、曾参与引进和 试种黄秋葵的该研究院专家陈连珠说,像黄秋 葵那样,能给种植户增加收入、为消费者带来 食疗作用的新品种,还有菇娘等品种。 走进海南的许多百香果果园,会发现百香 果树的根部被一个宽大的圆盘状培土设备围 住。来自广东省韶关市、现为三亚市南繁科学 技术研究院果树专家龚家建说,这个设备叫做 限根器,具有提升地力、不易被淹、不易致病的 优点,能够确保百香果丰收。 在参与研制和推广限根器的同时,龚家建 还对莲雾设施栽培技术、芒果果园除草进行研 究和推广。 统计显示:近 3 年来,三亚市南繁科学技 术研究院专家团队向全省成功转化南繁新品 种 20 多个、新技术 10 多项。其中,每年推广种 植豇豆、青瓜、西甜瓜等瓜果菜逾 20 万亩,实 现了海南豇豆“南育北扩”,产值超过 30 亿 元。 三亚 南繁 引进 美王 并试 成功。 海南 日报记 者易 平摄

“家”在南繁, 继续向南……hnrb.hinews.cn/resfile/2019-08-26/017/hnrb20190826017.pdf · 做海内外的智囊团 时光回溯到2010年秋,在菲律宾的一块 水稻田里,一身泥浆、满头大汗的几位科研人

  • Upload
    others

  • View
    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家”在南繁, 继续向南……hnrb.hinews.cn/resfile/2019-08-26/017/hnrb20190826017.pdf · 做海内外的智囊团 时光回溯到2010年秋,在菲律宾的一块 水稻田里,一身泥浆、满头大汗的几位科研人

2019.8.26 星期一

主编│李丛娇 版式│孙发强封面B05

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受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小锋(左)在那受村帮助脱贫村民收青瓜。

海南日报记者 易宗平 摄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柯用春(中),在蔬菜基地查看。 曹明 摄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有一群“硬核”南繁专家——

“家”在南繁,继续向南……文\海南日报记者 易宗平

“我对南繁心仪已久,所以一毕业就来到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祖籍陕西省延安市、中科院生态学博士郑继成说,今后他将与同事团结协作,在土壤肥力、热带大棚、无土栽培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力争取得更多科研成果。

如今,位于三亚的这所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里,专家们将视野和脚步向南延伸,走向东南亚,走向“一带一路”……

搭建合作桥梁做海内外的智囊团

时光回溯到2010年秋,在菲律宾的一块水稻田里,一身泥浆、满头大汗的几位科研人员在忙于观测数据、安装水稻育种隔离设施等。这是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专家,在菲律宾连续一个月进行科研工作的缩影。

近年来,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一批专家远赴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从事水稻、西瓜、甜瓜等南繁育种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成立于2005年的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技术依托单位。该研究院61名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具有高级职称11人,博士、硕士26人。2018年,该研究院获批为海智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有大格局者,方能成大业。“‘家’在南繁,继续向南……”来自江苏省

六合县、现任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的柯用春,于2016年提出,该研究院要以服务国家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为载体,为“一带一路”搭建产学研结合的的两座桥梁:一是利用南繁搭建海南与内地农业科研院校的链接桥梁,汇聚全国农业科技成果,服务三亚农业;二是利用海南气候、南繁聚集优势,搭建海南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热区国家的南繁成果转化桥梁。

如今,这两座桥梁正在不断拓展。今年4月11日至12日,第三届中国(三

亚)国际水稻论坛暨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在三亚举办。至此,从2017年起,连续三届国际水稻论坛都在三亚成功举办。基于南繁的良好发展环境,国际水稻论坛永久会址落户三亚。

如何促进南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曾向上级提交了《关于推进海南南繁种业“走出去”的建议》《南繁水稻走向“一带一路”的调研报告》;同时,该研究院还参与组织协调,围绕南繁产业落地,积极引导南繁单位、南繁服务企业及涉农企业落地。继隆平高科、江西新龙等10家单位进驻南繁园区后,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四川西科种业、湖南省农科院及邓华凤科研团队注资3000万元成立“海南田园振兴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南繁园区,引进北京蓝标一成科技有限公司注资1000万元在三亚成立蓝标一成(海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扎根扶贫一线做贫困户的贴心人

开水冲泡下去,快餐面很快化开,用筷子搅拌几下,就“呼呼呼”地大口吃了起来。这是

今年7月24日13时,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受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小锋的午餐情景。

由于上午忙于村里的扶贫工作,下午也要去走访脱贫户和进行技术指导,为了节省时间,杨小锋便以快餐面充饥。

2006年,从2000多公里之外的陕西省蓝田县来到海南从事南繁工作,杨小锋就在这里扎下了根。十多年来,他每次回老家不到一周就匆匆返琼。这些年来,除了投身科研,他还常驻偏远农村扶贫。

那受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民132户544人。在杨小锋等驻村干部“5+2”“白+黑”式的不懈努力下,这个村规模化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2018年底整体脱贫出列。

今年6月27日,那受村脱贫村民苏祥海向村党支部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激动地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我是在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党员专家帮扶下脱贫致富的,我要向党组织靠拢,希望像他们一样帮助别人。”

不仅对三亚扶贫工作提供支持,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还向东方市、五指山市等周边市县派出一批专家参与扶贫。

“我学会嫁接技术后,种植的青瓜产量更高了,终于摘掉了‘穷帽子’。”提起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技术指导,五指山市番阳镇加艾三村脱贫村民徐翠景感激地说。在南繁专家指导、帮扶下,该镇种植户的青瓜嫁接成活率由以前不足50%提高到90%以上,青瓜产业成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

为加大科技扶贫力度,2018年,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多管齐下:发挥科技队伍优势,组建起帮扶科技专家服务团队;与8个扶贫村对接,开展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建设;举办185场科技精准扶贫培训,参训者近6500人次,其中贫困、脱贫村民3100余人次。

助力海南农业做新品种的研发者

人立于叶片上,叶片不下沉——这不是武打影视剧里的“轻功”展示,也不是传说中的

“神仙”在腾云驾雾,而是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基地的新品种——王莲。王莲原产南美亚马逊热带雨林,叶片直径超过1米,数十斤重的小孩站在上面如履平地。

“王莲极具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将为三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与旅游业进行深度融合提供新的产业切入点。”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现为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的杨志娟说,她与同事从2016年开始研究王莲,历经两年多时间终于试种成功,目前已在三亚水稻公园等景区推广。

助力海南农业,做新品种的研发者。这是南繁人的心声和行动。

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黄秋葵,如今在不少超市热卖。来自广东省惠州市、曾参与引进和试种黄秋葵的该研究院专家陈连珠说,像黄秋葵那样,能给种植户增加收入、为消费者带来食疗作用的新品种,还有菇娘等品种。

走进海南的许多百香果果园,会发现百香果树的根部被一个宽大的圆盘状培土设备围住。来自广东省韶关市、现为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果树专家龚家建说,这个设备叫做限根器,具有提升地力、不易被淹、不易致病的优点,能够确保百香果丰收。

在参与研制和推广限根器的同时,龚家建还对莲雾设施栽培技术、芒果果园除草进行研究和推广。

统计显示:近3年来,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专家团队向全省成功转化南繁新品种20多个、新技术10多项。其中,每年推广种植豇豆、青瓜、西甜瓜等瓜果菜逾20万亩,实现了海南豇豆“南育北扩”,产值超过30亿元。

三亚南繁院引进南美王莲

并试种成

功。

海南日报

记者易宗

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