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副刊 责任编辑:褚兴贤 4 2019年4月10日 星期三 □何文权 董其昌与叶榭水月庵 □金志高 清明闲聊青绿饺 恩师难忘 □翁永平 70 年代中期,那个特殊年 代,费老师其实是一个“逍遥派”,他 是我初一的班主任,又是任教数学 的老师,可是初一第一个学期结束 了,还没有给我们上过一堂课,数学 课程全部由代课老师担任。“消息灵 通”的同学说“费老师成分不好”,还 说他是资本家的后代…..,成为“落 后分子”的老师自然也无奈。那年代 我们上的是春季班,初一下半年,也 就是 1976 10 月,国家开始拨乱反 正,朝着正规的方向发展,我们的费 老师开始能正常的上班,给我们授 课。 费老师身高 175 米左右,方脸上 总是挂着他的金丝边眼镜,操着浓重 的上海市区口音,时不时地用他的二 个手指张成虎口状,推一下他的眼 镜,他上课时嗓音特别宏亮,非常的 带劲,十分的投入;一句上海腔“合并 同类项”和“阿拉”的口头禅,留给我 们每个学生最深刻的语音记忆,每次 同学聚会时,常常会模仿那精彩的 “合并同类项”段子。 费老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学 的专业是地理,但他知识渊博,上什 么课都能胜任,每天给我们开讲数学 课时,先会讲那些他滚瓜烂熟的地理 知识,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 斗兽场和古希腊的神庙等,激发我们 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同时体会到自身 知识的缺乏,无形中默默地鼓励大家 更加努力读书,每个同学都吸吮在知 识的海洋中。有时候他也讲国内外 形势,讲读书不再是“无用”,知识将 改变命运等等。果然, 1977 年全国恢 复了高考制度,全国的有志青年纷纷 投入到复习迎考中。此刻,费老师也 是激情高扬,白天课程满满,晚上还 要给知青们补习功课,同时他也无偿 给我们班级开设“数学兴趣讲座”课, 那时每天放学后给我们拓展书本外 的数学知识。从基础到难题,让同学 们学会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的 同学一碰到难题就去问,而他总是不 马上解答问题,而鼓励我们要开动脑 筋,不要怕难题,也常常讲陈景润钻 研勤学的故事,杨乐、张广厚二位科 学家学的持之以恒有趣的事;当某个 同学钻研解决了某一道数学难题时, 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这位同学; 另外他也鼓励我们培养自学的能力, 带给我以前他读书时的课本和习题 集,引导我对数学感兴趣。78 年的秋 季,张泽中学举行了首届数学竞赛 (考卷是高、低年级一样的同一张考 卷),我们初二的“数学兴趣小组”的 二位同学也得了名次,我也在其中得 了奖,这是我们给费老师唯一能做的 回报;可是老师看了我的那份答卷, 在我面前没有一句表扬的话,反而批 评我;指出我对学习的知识点不扎 实,有许多地方做错的,其中有一道 我把“18÷0=0”,这是我与“0÷18=0当成一样解答,他看出我知识点只知 其一、不知其二。老师重心长地对我 说:钻研知识,就是要打破砂锅问到 底的精神,有问题就问到底,要坚持 把问题搞得清清楚楚,更不能留有 “迷”来猜!从此,我养成了刨根问底 探究问题的习惯,也成为我做事、做 人的性格,不管是在逆境、还是顺境 中,做一个持之以恒的人。 后来费老师也担任我们的 地理课的任教老师,在课上总是 把我们神领到全国各地乃至世 界的每个地方。在他的课上,同 学们个个全神贯注,又有趣又快 乐;他是做一行、像一行、专一 行、精一行、爱一行,担任任何一 门课就会把那课程教得别样精彩。 1979 年我参加中考,考进了上海 电机制造学校,所有的老师都夸我; 而当我给费老师报喜的时候,他也没 有说啥,只是说他已知道了这事,我 从他的眼神里并没有感到什么喜悦, 其实我也深知,老师是希望我上松江 二中,让我站到更高的起点。这一点 我让他失望了,也成了我以后每次想 去而没去求见老师的心结。1985 我又考进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习 机械专业,我又一次去见老师,他已 调到松江教师进修学校工作,那次我 们见面时间很短,但印象很深刻。当 我给老师说我考上了上海第二工业 大学时,老师露出了惊喜,微笑着说: 你终于考上大学了!其实,那是他等 了好几年的迟来的消息,可我当时眼 眶里已经盈满泪花,就像在外流浪的 孩子几年后终于见到他亲人一样! 我想说很多的话,当时什么也说不出 来了,哽咽着;他还是那样慈祥、平和 的神态抚慰着我;并叮嘱我好好工 作,多多做出点工作成绩出来。 时过境迁,千变万化。现在的学 生很难理解老师与学生有如此深的 感情,费老师给我们的大爱,也常常 在我的脑海里出现。他是我人生路 上碰到的第一位恩师,在我心中的形 象永远那么慈祥,他的儒雅、真诚、和 善良,以及智慧和高尚,将永远给了 我们--费善培老师。他影响了我一 辈子的成长,他的谆谆教诲,心有大 爱,不畏艰难,持之以恒,不断激励我 前行。 每年这个时节,母亲总会做青绿 饺,成为我们餐桌上的新贵,清新了 我们的舌尖。临近清明了,我的思饺 之情也越来越深。 张泽地区上点年纪的人都擅做 青绿饺。每逢清明,农贸市场外总有 三三两两从乡下骑脚踏三轮车出来 兜售青绿饺的老人,她们虽名不经 转,但每年会吸引许多从金山、青浦 等地专程赶来的顾客,他们中有的人 会径直去某位卖饺人家里采购现货。 青绿饺只在清明节期登场,它主 要为清明祭扫食品,也兼为时令美食 和礼品。过了节气,就不见了它的踪 影。青绿饺的原料源于两种草本植 物,一种叶子细长,形状和狗尾巴草 有些相似,本地均称它为“青草”,也 叫“青绿草”的,过了四月便嫌它老 了,其秆、叶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等 多种功效。这种草在乡间常见,以水 沟河滩、野外杂地的无名小草为伴, 一丛丛,一簇簇,春雨一催,郁郁葱 葱,娇嫩多汁,三四月采集,挑拣洗净 后放进石臼里舂成汁,颜色碧绿稠 密,和粉后,粉团颜色深沉自然,散发 着青草特有的芳香;另一种草俗称 “卖大官”,学名泥胡菜,用它制作的 青绿饺,颜色更深,口感更糯,只是它 的子民较少。 青绿饺和一般的饺子做法不同, 要经过拣、舂、点、滤、和、煮、再和、 搓、包、捏等工序。饺的馅一般以猪 油、豆沙、赤豆、枣子为主,称“四全”。 母亲做青绿饺驾轻就熟,见她取 下一块粉团,一搓一捏的,一会儿一 个形状似元宝的饺子做好了。我手 痒痒,试着学母亲的样想捏一个出 来,结果捏成个四不像。母亲做好的 饺是放在垫有青菜叶子的甑里,这样 蒸起来不会粘底,还能增其香味。上 灶蒸约十五分钟,揭开锅盖,蒸气像 火山喷发似的直冲屋顶,灶间里氤氲 缭绕溢满清香,不一会,香味便把平 时嘻嘻哈哈贪吃糯食的邻居王大姐 都俘虏来了。雾气散去,那青绿饺像 翡翠,晶莹剔透,青翠欲滴。我忍不 住用手轻轻地碰一下,润滑得像宝宝 的肌肤,拿起来咬一口,满嘴甜糯,口 齿留香。 要做好青绿饺的“绿”,草汁里还 必须加入少量的生石灰。我问母亲, 为什么放了石灰会绿?她也说不准, 说就是这样传下来的。我想,是否卫 生安全?翻阅《本草纲目》,其说,石 灰亦名石垩,气味辛、温,有杀菌、治 中风口等十余种功效。 民间传说,青绿饺的“绿”还和铁 器有关,因为清明期间会有外来的野 鬼,它们羡慕本地的小鬼能有如此美 食,于是心生妒忌,会在草汁里做手 脚,虽然被野鬼碰过的草汁颜色上看 不出异常,可蒸出来的饺子颜色暗 淡、泛黄。人们听说野鬼怕铁器,就 用剪刀或菜刀搅拌草汁,直至草汁冒 气泡,再把剪刀或菜刀放在盛草汁的 盛器上,野鬼就不敢来了。 上述的传说当然是不科学的,但 人们信其有。我想,会不会草汁接触 铁器产生了氧化反应有关? 张泽人注重青绿饺的“绿”,这 “绿”里是不是还注入了人们追求自 然、健康和美好的愿望?可那石灰 呢?除了它本身的作用外,会不会像 明代诗人于谦说的“粉身碎骨全不 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祭祀祖先的食品应该是干净青 (清)白的,也是人们为人处事的态 度! 我作为一个书法老师,能在退休 之后,教老年人书法,实现了我多年 来的理想。“打铁必须自身硬”为了教 好书法,我自己也是每天练帖。我每 次上课都有回家作业,这既是学员的 作业,也是我的作业。我要选择内 容,既不复杂,也不重复,符合学员的 要求。还要自己写好,特别是楷书, 也是自己也要写好几遍,绝不敢有丝 毫马虎。几年来行书、草书的作业, 已经把《唐诗三百首》大家熟悉的诗 快写光了,不得不经常“炒冷饭”。 我们每次上课第一件事就是学 员作业讲评,学员都很认真,回家作 业都是反复书写。对学员的作业,我 都是持肯定的态度,以鼓励表扬为 主。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鼓励和 表扬是他最好的也是最大的学习 动力。有的刚开始学的学员不敢 把他的字贴在黑板上,等到他敢把 自己写得字贴上来,说明他已经进 步了。此时,他最希望听到的是老 师的表扬和肯定,心中肯定很快 乐。 我在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 我们班里有许多初学者,他们很卖 力,特别是草书班的一些新学员, 总是一下子写很多,因为他们没有 临贴,所以是“自由体”,是不符合 书写书法法则的。对学员我一再强 调要临贴,因为临古代流传下来贴, 才有生命力的。而他们想急于求成, 是办不到的,自古都说“梅花香自苦 寒来”,不经苦寒,那有梅花香? 我也不要学员临我的字,古人 说:“临上等得中等,临中等得下等。” 我只是一个教书匠,并非书家,只不 过我把苏东坡的话“写好天下字”常 记心中而已。吾辈怎敢说自己有 等?一等王羲之、张旭、颜真卿,二等 苏轼、米芾,黄庭坚。三等也是历朝 历代大家。我辈称等,岂非贻笑大 方。我也不希望学员临现代某些书 法家的字,因为他们不断变化,很难 定型。况“人息字亡”、“人死字亡”多 不胜数。而历史名贴,都是经过历史 大浪淘沙才流传下来的,是古代书法 家呕心沥血,日夜心追手摩的结果。 如欧阳询在索靖碑前坐三日三夜,学 习索靖的字,怀素写光了一万颗芭蕉 的叶子,圣教序用了二十四年才集成 王羲之的字。古人的努力方有书法 的历史的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基础。 对于学了很长时间,而且小有成 就的学员,我是给他们指方向。例如 有一位老学员,临王羲之的十七帖很 长时间,写得也不错,但缺少力度和 速度,字平板而气息不足。我就叫她 进一步搞好线条,体会“折股钗”的含 义,鼓励她不要一成不变。还有一位 学员,行书写得很好,但缺 少气势,四平八稳没有激 情,我跟他说了应该怎么样 发展,一定要下决心站上新 台阶。 我教书法,同时给学员 讲解许多有关书法的典故, 这些典故同样是我们中华 民族的优秀文化。例如颜 真卿的《祭侄稿》为什么会 写成这个样子,又为什么会 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苏东坡的《黄州诗》又为何 是“天下第三行书”?为什 么有“赵体”?书法为什么 是历朝历代从皇帝到百姓 最热爱的艺术?其实书法 中深含了许多人文、爱国、智慧、哲理 等知识。我自己在空余的时间也是 经常看书,知识丰富典故方能随手沾 来,潜移默化起到教育作用,又使书 法课上得生动而有趣。 曹操诗《龟虽寿》中曰:“老骥伏 枥,志在千里。”我虽是老骥,不敢千 里,唯有伏枥,教好我的书法。 叶榭水月庵建于元至正八年 1348 年),遗址在今叶榭塘河东无纺 厂南面肖塘港北面。世传江南名僧水 济、月济云游到此,见本地民风淳厚, 景物秀丽,鱼米丰盛,百姓富裕,遂化 缘建造。以两僧之名各取一字为庵 名。水月庵高柱大梁,飞檐翘角,建筑 雄伟壮丽。共有八间两埭,中有厢房 连接,两层楼房,前后有走廊相通,成 为走马楼。后埭为佛殿、经堂。水月 庵香火旺盛,名声远扬,为松郡有名的 寺院。前埭叶榭水月庵私塾乃松江著 名学堂,叶榭在明朝年间出了十二个 进士。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 1555-1636 年)字玄宰,号香光居 士。书法学自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等 诸名家,自成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画创松江画派,讲究神似,以江南山水 画为主要特点,才华俊逸,万历十七年 1589 )中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相 当现在的文化部长)。 董其昌幼年时曾寄住在叶榭外祖 母家(叶家),于嘉靖四十一年( 1562 年)至隆庆六年( 1572 年),在水月庵 私塾度过十载寒窗。 做了大官以后,为报答 外婆教养之恩,在外婆 家建造了叶家花园。 花园造在叶榭塘东边, 肖塘港南岸。内有黄 石假山一座,闪闪金 光,号称“金山”,在一 棵四、五百年树龄的银杏树旁造了一 座三层阁楼,飞阁流丹,气势雄伟,号 称“银阁”;在一棵栲栳般粗的泡桐树 旁造了一只六角凉亭,飞檐斗拱,古朴 秀丽,号称“铜庭”。“金山、银阁、铜 庭”,与叶榭塘和肖塘港的波光水色相 辉映,构成叶榭一大景观。叶榭塘上 南来北往的船只两三里外就能望见叶 家花园的雄伟气势和秀丽景色,故人 们称之为“叶家水榭”。原来以叶、谢 两家富豪姓氏为名的叶谢改成叶榭。 董其昌来叶榭拜访老师(正德九 年进士杨秉义之子,诗、书、画俱佳,放 弃仕途,情愿在水月庵教书),书写“狮 子窑”三字,刻在一块长约六十公分, 宽约三十公分的青砖上。我小时候依 稀记得这块砖刻砌在重建的关帝庙东 墙的墙基里。叶榭原关帝庙系明弘治 十八年( 1505 年)建造,据说是浦南最 大的关帝庙,香火极盛,每年农历五月 十三和九月十三都要举行盛大庙会。 1937 年被日本侵略军烧毁(同时烧毁 的还有水月庵,叶家花园,费家祠堂及 典当,民房等)。后重建,仅有大殿和 两侧厢房一共三间,比原来小得多。 重建时把原来立于水月庵中庭心里的 “狮子窑”砖刻移砌在东墙的墙基里。 1958 年拆庙建大礼堂,在当时破除封 建迷信,移风易俗的政治气氛中,砖刻 被砸碎成了大礼堂地基的三合土,从 此影迹全无。可叹董其昌一片尊师重 教的心意竟付诸东流,一件具有历史 价值的珍贵文物化为乌有。 矗立在希望田野上的双高大楼 矗立在希望田野上的双高大楼 矗立在希望田野上的双高大楼蔡永善 蔡永善 蔡永善/ / /—忆费善培老师

从BB机到智能手机 4 副刊 - songjiang.gov.cn...带给我以前他读书时的课本和习题 集 引导我对数学感兴趣。78年的秋 季,张泽中学举行了首届数学竞赛

  • Upload
    others

  • View
    1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从BB机到智能手机 4 副刊 - songjiang.gov.cn...带给我以前他读书时的课本和习题 集 引导我对数学感兴趣。78年的秋 季,张泽中学举行了首届数学竞赛

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 责任编辑:褚兴贤4 2019年4月10日 星期三

喜看稻菽千重浪喜看稻菽千重浪喜看稻菽千重浪,,,又迎早稻丰收季又迎早稻丰收季又迎早稻丰收季。。。

□何文权

□邹纪华

□金志高

我教书法

董其昌与叶榭水月庵□金志高

清明闲聊青绿饺

□张用诚

叶榭稻米渊源深,

品佳质优天下闻。

历代历朝作纳贡,

今生今世惠百姓。

耳闻咔咔开镰声,

眼观刷刷穗头沉。

云透心香道酬勤,

又逢丰年富农民。

从BB机到智能手机

恩 师 难 忘

□翁永平

在 70 年代中期,那个特殊年代,费老师其实是一个“逍遥派”,他是我初一的班主任,又是任教数学的老师,可是初一第一个学期结束了,还没有给我们上过一堂课,数学课程全部由代课老师担任。“消息灵通”的同学说“费老师成分不好”,还说他是资本家的后代…..,成为“落后分子”的老师自然也无奈。那年代我们上的是春季班,初一下半年,也就是 1976 年 10 月,国家开始拨乱反正,朝着正规的方向发展,我们的费老师开始能正常的上班,给我们授课。

费老师身高 175米左右,方脸上总是挂着他的金丝边眼镜,操着浓重的上海市区口音,时不时地用他的二个手指张成虎口状,推一下他的眼镜,他上课时嗓音特别宏亮,非常的带劲,十分的投入;一句上海腔“合并同类项”和“阿拉”的口头禅,留给我们每个学生最深刻的语音记忆,每次同学聚会时,常常会模仿那精彩的

“合并同类项”段子。费老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学

的专业是地理,但他知识渊博,上什么课都能胜任,每天给我们开讲数学课时,先会讲那些他滚瓜烂熟的地理知识,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斗兽场和古希腊的神庙等,激发我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同时体会到自身知识的缺乏,无形中默默地鼓励大家更加努力读书,每个同学都吸吮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时候他也讲国内外形势,讲读书不再是“无用”,知识将改变命运等等。果然,1977年全国恢

复了高考制度,全国的有志青年纷纷投入到复习迎考中。此刻,费老师也是激情高扬,白天课程满满,晚上还要给知青们补习功课,同时他也无偿给我们班级开设“数学兴趣讲座”课,那时每天放学后给我们拓展书本外的数学知识。从基础到难题,让同学们学会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的同学一碰到难题就去问,而他总是不马上解答问题,而鼓励我们要开动脑筋,不要怕难题,也常常讲陈景润钻研勤学的故事,杨乐、张广厚二位科学家学的持之以恒有趣的事;当某个同学钻研解决了某一道数学难题时,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这位同学;另外他也鼓励我们培养自学的能力,带给我以前他读书时的课本和习题集,引导我对数学感兴趣。78年的秋季,张泽中学举行了首届数学竞赛(考卷是高、低年级一样的同一张考卷),我们初二的“数学兴趣小组”的二位同学也得了名次,我也在其中得了奖,这是我们给费老师唯一能做的回报;可是老师看了我的那份答卷,在我面前没有一句表扬的话,反而批评我;指出我对学习的知识点不扎实,有许多地方做错的,其中有一道我把“18÷0=0”,这是我与“0÷18=0”当成一样解答,他看出我知识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老师重心长地对我说:钻研知识,就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有问题就问到底,要坚持把问题搞得清清楚楚,更不能留有

“迷”来猜!从此,我养成了刨根问底探究问题的习惯,也成为我做事、做人的性格,不管是在逆境、还是顺境

中,做一个持之以恒的人。后来费老师也担任我们的

地理课的任教老师,在课上总是把我们神领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每个地方。在他的课上,同学们个个全神贯注,又有趣又快乐;他是做一行、像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爱一行,担任任何一

门课就会把那课程教得别样精彩。1979年我参加中考,考进了上海

电机制造学校,所有的老师都夸我;而当我给费老师报喜的时候,他也没有说啥,只是说他已知道了这事,我从他的眼神里并没有感到什么喜悦,其实我也深知,老师是希望我上松江二中,让我站到更高的起点。这一点我让他失望了,也成了我以后每次想去而没去求见老师的心结。1985年我又考进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习机械专业,我又一次去见老师,他已调到松江教师进修学校工作,那次我们见面时间很短,但印象很深刻。当我给老师说我考上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时,老师露出了惊喜,微笑着说:你终于考上大学了!其实,那是他等了好几年的迟来的消息,可我当时眼眶里已经盈满泪花,就像在外流浪的孩子几年后终于见到他亲人一样!我想说很多的话,当时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哽咽着;他还是那样慈祥、平和的神态抚慰着我;并叮嘱我好好工作,多多做出点工作成绩出来。

时过境迁,千变万化。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老师与学生有如此深的感情,费老师给我们的大爱,也常常在我的脑海里出现。他是我人生路上碰到的第一位恩师,在我心中的形象永远那么慈祥,他的儒雅、真诚、和善良,以及智慧和高尚,将永远给了我们--费善培老师。他影响了我一辈子的成长,他的谆谆教诲,心有大爱,不畏艰难,持之以恒,不断激励我前行。

每年这个时节,母亲总会做青绿饺,成为我们餐桌上的新贵,清新了我们的舌尖。临近清明了,我的思饺之情也越来越深。

张泽地区上点年纪的人都擅做青绿饺。每逢清明,农贸市场外总有三三两两从乡下骑脚踏三轮车出来兜售青绿饺的老人,她们虽名不经转,但每年会吸引许多从金山、青浦等地专程赶来的顾客,他们中有的人会径直去某位卖饺人家里采购现货。

青绿饺只在清明节期登场,它主要为清明祭扫食品,也兼为时令美食和礼品。过了节气,就不见了它的踪影。青绿饺的原料源于两种草本植物,一种叶子细长,形状和狗尾巴草有些相似,本地均称它为“青草”,也叫“青绿草”的,过了四月便嫌它老了,其秆、叶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等多种功效。这种草在乡间常见,以水沟河滩、野外杂地的无名小草为伴,一丛丛,一簇簇,春雨一催,郁郁葱葱,娇嫩多汁,三四月采集,挑拣洗净后放进石臼里舂成汁,颜色碧绿稠密,和粉后,粉团颜色深沉自然,散发着青草特有的芳香;另一种草俗称

“卖大官”,学名泥胡菜,用它制作的青绿饺,颜色更深,口感更糯,只是它的子民较少。

青绿饺和一般的饺子做法不同,要经过拣、舂、点、滤、和、煮、再和、搓、包、捏等工序。饺的馅一般以猪油、豆沙、赤豆、枣子为主,称“四全”。

母亲做青绿饺驾轻就熟,见她取下一块粉团,一搓一捏的,一会儿一个形状似元宝的饺子做好了。我手

痒痒,试着学母亲的样想捏一个出来,结果捏成个四不像。母亲做好的饺是放在垫有青菜叶子的甑里,这样蒸起来不会粘底,还能增其香味。上灶蒸约十五分钟,揭开锅盖,蒸气像火山喷发似的直冲屋顶,灶间里氤氲缭绕溢满清香,不一会,香味便把平时嘻嘻哈哈贪吃糯食的邻居王大姐都俘虏来了。雾气散去,那青绿饺像翡翠,晶莹剔透,青翠欲滴。我忍不住用手轻轻地碰一下,润滑得像宝宝的肌肤,拿起来咬一口,满嘴甜糯,口齿留香。

要做好青绿饺的“绿”,草汁里还必须加入少量的生石灰。我问母亲,为什么放了石灰会绿?她也说不准,说就是这样传下来的。我想,是否卫生安全?翻阅《本草纲目》,其说,石灰亦名石垩,气味辛、温,有杀菌、治

中风口等十余种功效。民间传说,青绿饺的“绿”还和铁

器有关,因为清明期间会有外来的野鬼,它们羡慕本地的小鬼能有如此美食,于是心生妒忌,会在草汁里做手脚,虽然被野鬼碰过的草汁颜色上看不出异常,可蒸出来的饺子颜色暗淡、泛黄。人们听说野鬼怕铁器,就用剪刀或菜刀搅拌草汁,直至草汁冒气泡,再把剪刀或菜刀放在盛草汁的盛器上,野鬼就不敢来了。

上述的传说当然是不科学的,但人们信其有。我想,会不会草汁接触铁器产生了氧化反应有关?

张泽人注重青绿饺的“绿”,这“绿”里是不是还注入了人们追求自然、健康和美好的愿望?可那石灰呢?除了它本身的作用外,会不会像明代诗人于谦说的“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祭祀祖先的食品应该是干净青(清)白的,也是人们为人处事的态度!

我作为一个书法老师,能在退休之后,教老年人书法,实现了我多年来的理想。“打铁必须自身硬”为了教好书法,我自己也是每天练帖。我每次上课都有回家作业,这既是学员的作业,也是我的作业。我要选择内容,既不复杂,也不重复,符合学员的要求。还要自己写好,特别是楷书,也是自己也要写好几遍,绝不敢有丝毫马虎。几年来行书、草书的作业,已经把《唐诗三百首》大家熟悉的诗快写光了,不得不经常“炒冷饭”。

我们每次上课第一件事就是学员作业讲评,学员都很认真,回家作业都是反复书写。对学员的作业,我都是持肯定的态度,以鼓励表扬为主。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鼓励和表扬是他最好的也是最大的学习动力。有的刚开始学的学员不敢把他的字贴在黑板上,等到他敢把自己写得字贴上来,说明他已经进步了。此时,他最希望听到的是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心中肯定很快乐。

我在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我们班里有许多初学者,他们很卖力,特别是草书班的一些新学员,总是一下子写很多,因为他们没有临贴,所以是“自由体”,是不符合书写书法法则的。对学员我一再强调要临贴,因为临古代流传下来贴,才有生命力的。而他们想急于求成,是办不到的,自古都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苦寒,那有梅花香?

我也不要学员临我的字,古人说:“临上等得中等,临中等得下等。”我只是一个教书匠,并非书家,只不过我把苏东坡的话“写好天下字”常记心中而已。吾辈怎敢说自己有等?一等王羲之、张旭、颜真卿,二等苏轼、米芾,黄庭坚。三等也是历朝历代大家。我辈称等,岂非贻笑大方。我也不希望学员临现代某些书法家的字,因为他们不断变化,很难定型。况“人息字亡”、“人死字亡”多不胜数。而历史名贴,都是经过历史

大浪淘沙才流传下来的,是古代书法家呕心沥血,日夜心追手摩的结果。如欧阳询在索靖碑前坐三日三夜,学习索靖的字,怀素写光了一万颗芭蕉的叶子,圣教序用了二十四年才集成王羲之的字。古人的努力方有书法的历史的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基础。

对于学了很长时间,而且小有成就的学员,我是给他们指方向。例如有一位老学员,临王羲之的十七帖很长时间,写得也不错,但缺少力度和速度,字平板而气息不足。我就叫她进一步搞好线条,体会“折股钗”的含义,鼓励她不要一成不变。还有一位

学员,行书写得很好,但缺少气势,四平八稳没有激情,我跟他说了应该怎么样发展,一定要下决心站上新台阶。

我教书法,同时给学员讲解许多有关书法的典故,这些典故同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例如颜真卿的《祭侄稿》为什么会写成这个样子,又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苏东坡的《黄州诗》又为何是“天下第三行书”?为什么有“赵体”?书法为什么是历朝历代从皇帝到百姓最热爱的艺术?其实书法

中深含了许多人文、爱国、智慧、哲理等知识。我自己在空余的时间也是经常看书,知识丰富典故方能随手沾来,潜移默化起到教育作用,又使书法课上得生动而有趣。

曹操诗《龟虽寿》中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虽是老骥,不敢千里,唯有伏枥,教好我的书法。

叶 榭 水 月 庵 建 于 元 至 正 八 年(1348年),遗址在今叶榭塘河东无纺厂南面肖塘港北面。世传江南名僧水济、月济云游到此,见本地民风淳厚,景物秀丽,鱼米丰盛,百姓富裕,遂化缘建造。以两僧之名各取一字为庵名。水月庵高柱大梁,飞檐翘角,建筑雄伟壮丽。共有八间两埭,中有厢房连接,两层楼房,前后有走廊相通,成为走马楼。后埭为佛殿、经堂。水月庵香火旺盛,名声远扬,为松郡有名的寺院。前埭叶榭水月庵私塾乃松江著名学堂,叶榭在明朝年间出了十二个进士。

明 代 著 名 书 画 家 董 其 昌(1555-1636 年)字 玄 宰 ,号 香 光 居士。书法学自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等诸名家,自成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画创松江画派,讲究神似,以江南山水画为主要特点,才华俊逸,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相当现在的文化部长)。

董其昌幼年时曾寄住在叶榭外祖母家(叶家),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至隆庆六年(1572 年),在水月庵

私 塾 度 过 十 载 寒 窗 。做了大官以后,为报答外婆教养之恩,在外婆家 建 造 了 叶 家 花 园 。花园造在叶榭塘东边,肖塘港南岸。内有黄石 假 山 一 座 ,闪 闪 金光,号称“金山”,在一

棵四、五百年树龄的银杏树旁造了一座三层阁楼,飞阁流丹,气势雄伟,号称“银阁”;在一棵栲栳般粗的泡桐树旁造了一只六角凉亭,飞檐斗拱,古朴秀丽,号称“铜庭”。“金山、银阁、铜庭”,与叶榭塘和肖塘港的波光水色相辉映,构成叶榭一大景观。叶榭塘上南来北往的船只两三里外就能望见叶家花园的雄伟气势和秀丽景色,故人们称之为“叶家水榭”。原来以叶、谢两家富豪姓氏为名的叶谢改成叶榭。

董其昌来叶榭拜访老师(正德九年进士杨秉义之子,诗、书、画俱佳,放弃仕途,情愿在水月庵教书),书写“狮子窑”三字,刻在一块长约六十公分,宽约三十公分的青砖上。我小时候依稀记得这块砖刻砌在重建的关帝庙东墙的墙基里。叶榭原关帝庙系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建造,据说是浦南最大的关帝庙,香火极盛,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和九月十三都要举行盛大庙会。1937年被日本侵略军烧毁(同时烧毁的还有水月庵,叶家花园,费家祠堂及典当,民房等)。后重建,仅有大殿和两侧厢房一共三间,比原来小得多。重建时把原来立于水月庵中庭心里的

“狮子窑”砖刻移砌在东墙的墙基里。1958年拆庙建大礼堂,在当时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的政治气氛中,砖刻被砸碎成了大礼堂地基的三合土,从此影迹全无。可叹董其昌一片尊师重教的心意竟付诸东流,一件具有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化为乌有。

矗立在希望田野上的双高大楼矗立在希望田野上的双高大楼矗立在希望田野上的双高大楼。。。 蔡永善蔡永善蔡永善///摄摄摄

——忆费善培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