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Mainland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ISSN 1684 - 7261 107 2015 10

BHKAEC - QK107 - 2015.1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BHKAEC - QK107 - 2015.10

Mainland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ISSN 1684 - 7261

107 期

2015 ● 1 0 ●

Page 2: BHKAEC - QK107 - 2015.10

編輯部電話:852-2893 6355

廣告/訂閱查詢:[email protected] / 852-2893 6355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厦14樓1404-05室

   Unit1404-05, SUP Tower, 83 King's Rd., North Point, Hong Kong

網址:www.bhkaec.org.hk

《京港學術交流》期刊編委會

出  版: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執行主編:鄒重華

編  輯:展 

‧ 非 賣 品 ‧

Page 3: BHKAEC - QK107 - 2015.10

● 卷首語 2

新校園 新起點 高要求 創奇跡 陳錦雲  翁潔靜   魏姍姍 3

  — 專訪澳門大學校長趙偉教授

故國疾風育勁草 海外書旅淬真情 陳錦雲  石世峰  魏姍姍 7

  — 專訪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副院長

宋海岩教授

三十餘載社工緣 陳錦雲  何文君  張 歡 10

  — 專訪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馬麗莊教授

中國科協尚勇書記與香港科技團體代表座談交流 重 華 13

香港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組團赴遼寧省訪問交流 重 華 15

香港學者協會組團訪問青海省高校 林 麗   繩 聰  白 雪 17

2015級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香港班

  — 新生入學座談 林 麗 19

2015級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香港班

  — 開學典禮在中山大學舉行 曉 東  林 麗 20

2015「香江學者計劃」公佈獲資助人員名單 白 雪 21

2015年第七屆少年太空人體驗營圓滿結束 林楚威 22

「2015水下科學、技術與教育國際會議」成功舉辦 吳佳俊 25

香港中國研究生會慶祝66周年國慶聚餐晚會 鄧麗珠 27

香港高等教育界高朋滿座 共賀國慶 白 雪 28

香港科技界精英 濟濟一堂慶國慶 繩 聰 30

香港科技大學和清華大學共同首次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的 香港科技大學 32

立體結構

中大深圳研究院啟動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人類活動與全球 香港中文大學 33

變化相互影響的模擬與評估」

理大研發創新高效低成本石墨烯鈣鈦礦半透明太陽能電池 香港理工大學 35

●「京港」簡介 / 徵稿啟事 封底內頁

目錄 2015年10月 ● 第107 期

學術情報站

京港動態

學者訪問

1

Page 4: BHKAEC - QK107 - 2015.10

2

卷首語

  2015年第三季度,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組織了兩個學

術交流團。第一個是協助中聯辦教科部而組的香港高校

人文社會科學學者赴遼寧省訪問交流團,團員來自香港

多所高等院校共13名教授、學者,行程中共訪問了3間

院校,他們均對與香港高校開展師生交流表達了強烈的

願望。另一方面,香港學者協會亦組織了多位教授、學

者等22人,赴青海省進行了6天的交流訪問活動,期間

譚鳳儀教授及劉紅斌教授更應青海省教育廳的邀請,向

青海大學的師生們做了學術演講。

  此外,本中心同期亦協辦了多項活動,包括2015級

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香港班的「新生入學座談

會」及「開學典禮」;組織香港科技團體代表與中國科

協尚勇書記見面交流,席間與會的香港代表紛紛發言,

希望兩地要多交流,多溝通,並共同推動國家的科技創

新發展,會後,中國科協與香港工程師學會舉行了續簽

交流合作協議的儀式;2015香江學者計劃亦於6月底公

佈獲資助人員名單。

  踏入9月份,各界都為慶祝祖國成立66周年而歡

騰,本中心亦協助組織了3場慶祝國慶的晚宴,包括香

港高等教育界、香港科技界及香港中國研究生會的慶國

慶晚宴。其中,香港高等教育界及香港科技界的晚宴均

分別筵開數十席,匯聚業界中過400人參與盛會,場面

熱鬧,氣氛高漲。

  本期學者訪問刊登了澳門大學校長趙偉教授、香港

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副院長宋海岩教授,以

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馬麗莊教授的專

訪,三位不同範疇的專家在不同領域中各有抱負,肩負

起為業界領軍的作用,非常值得年輕一代仿效。

Page 5: BHKAEC - QK107 - 2015.10

3

新校園 新起點 高要求 創奇跡—專訪澳門大學校長趙偉教授

  記者:趙校長,能不能介紹一下您的

成長經歷和求學歷程。您在美國用三年半

的時間就完成了平常人需要五、六年甚至

更長時間才能完成的碩博課程,您是怎麼

做到的呢?

  趙偉校長:我祖籍蘇州,卻生於西

安。13歲小學剛畢業就遭遇了「文化大革

命」,中斷學業三年。初中畢業以後,由

於「家庭出身不好」被留城待業,後輾轉

在西安小型變壓器廠做電鍍工人。由於工

作表現好又刻苦鑽研電鍍技術,我在1974

年成為了首批工農兵大學生,於陝西師範

大學學習,畢業後留校工作。上世紀80

年代「赴美留學潮」興起,我跟很多人一

樣,都極度渴望去外面走一走、看一看,

擴大眼界。但由於當時中國沒有 TOFEL 和

GRE考試,再加上美國很多大學都不承認

1966-1979年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學歷;儘管

我考取了中國的公費留學,但申請的美國

◆ 採訪:陳錦雲 翁潔靜

◆ 撰文:翁潔靜

◆ 修訂:魏姍姍

編者按:久聞澳門大學有一個

「世界一流」的橫琴校區以及一

位傳奇的趙校長。今次能在這個

新校區中訪問到這位在任六年的

老校長,實屬有幸。與校長趙偉

教授的訪談於8月進行,那還是

於一個稍顯炎熱的初秋,身著襯

衫西褲出來迎接我們的趙校長並

沒有想像中的那種距離感。他為

人隨和,溫文爾雅;雖是工科出

身,卻十分健談。我們懷著對他

本人的崇敬;也抱著對澳門大學

近幾年迅猛發展,特別是與內地

頻繁互動的好奇,展開了話題。

美麗的澳門大學校園。

Page 6: BHKAEC - QK107 - 2015.10

4

學者訪問

大學都不接受我入學。正巧當時美國馬塞

諸塞州州立大學校長和外事主任訪問我工

作的陝西師範大學,陝師大校長向他們當

面推薦了我。最後終於在多方的共同努力

下,1982年我收到了美國麻州大學電腦系

的錄取通知書,時年29歲。雖然我是那年

出國留學人員中年紀偏小的,但到了美國

之後發現我的導師居然還比我小2歲。這

種身份和年齡上的錯位使我催生了很強的

學習動力;同時,美國完善的知識體系和

科研條件,也激發了我無限的求知欲。對

我來說上大學的機會來之不易,能「出國

留學」更是我夢寐以求的。所以我特別珍

惜,學習也尤為刻苦。我用9個月的時間就

完成了30個學分的碩士課程,接著又用兩

年半的時間取得了博士學位。

  記者:您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在電

腦領域獲得過許多重量級的獎勵和榮譽,

發表論文三百餘篇;更是著名的電子與電

氣工程師協會 (IEEE) 的會士,2005年被

中國旅美科技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

2007年被中國電腦學會授予「海外傑出貢

獻獎」。您當初是怎樣走上科研之路的

呢?您研究的領域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科

研工作是什麼?

  趙偉校長:我博士畢業以後去了澳大

利亞阿德萊德大學任教,並慢慢在「電腦

即時控制」方面有所建樹。1990年開始

受聘於美國德克薩斯州 A&M 大學任副教

授,這是一所在美國乃至全世界享有很高

學術聲譽的公立大學。1996年我被晉升為

正教授,1997年任電腦系主任,2001年升

任該校主管科研工作的資深協理副校長,

分管全校科研工作。我的主要研究領域在

「安全即時網路」、「分散式即時操作系

統」、「資料庫」和「容錯系統」等方面。

  2011年,我被中國科技部任命為國家

973計劃物聯網專案的首席科學家,目前

正在與來自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同濟

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及澳門大學的30多位

教授共同開展科研工作。物聯網是新的技

術革命,是電子資訊產業領域未來競爭的

制高點和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發展物聯網

產業是實現技術可控、保證國家安全的需

要;也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戰略型

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正在進行

的物聯網研究項目是該領域最高水準的研

究專案,課題覆蓋傳感網路、即時系統、

通信系統、軟體系統和電力系統。項目開

展近三年來,我們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技術

突破,但也面臨著不少的挑戰。其一是資

訊篩選問題。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原始資訊

中篩選有用資訊,遮罩和過濾無用資訊,

向「合適的人」定向提供在「合適的場

合」中獲得的「合適的資訊」。這裡涉及

到的概念界定和隱私保護等難點,值得商

榷。其二是資訊權的歸屬問題。現存所有

的搜索模式都是依託「過去的經歷」來實

現的,而我們要做的是「即時」的資料獲

取、篩選、分類、整合及輸出。這裡就存

在資訊歸屬權的博弈。我國法律乃至國際

上很多國家的法律對此都沒有詳細界定;

對由此可能引發的社會新矛盾、道德新辯

題沒有任何準備。這些需要在未來較長的

一段時間內,通過跨學科的合作來共同探

討。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改變人們對資訊

Page 7: BHKAEC - QK107 - 2015.10

5

學者訪問

的現有操作模式,令特定的物體資訊在網

路上能夠被特定的人即時搜索到。

  記者:您於2008年開始擔任澳門大學

的第八任校長,在校六年期間澳門大學從

教育定位到育人模式都有很大的創新。您

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您的改革理念嗎?

  趙偉校長:近年來我們著重於澳門大

學「軟實力」的建設,具體表現在以下三

個方面:

  首先,對本科生教學進行系統的梳理

及整改,提出「四位一體」的創新教育模

式。這「四位」分別是專業教育、通識教

育、研習教育和社群教育。前兩者是課堂

內的教學方式,後兩者是課堂外的教學方

式。大學教育不能僅僅只學習書本上的知

識,還應該學會怎麼做人。為此,我們

積極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和環境,以求學

生的全面發展。學校一方面規定只有參

與「四位一體」教學的學生,才能被授予

學士學位;另一方面也要求老師們除了科

研和課堂教學工作以外,每三年至少貢獻

150小時到課外教學中去。為了更好地實現

上述教育模式,我們提出「住宿式書院」

制度作為主要載體,實踐全人教育。具體

而言,大一新生必須住宿,通過與不同專

業、不同種族、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學

生同吃、同住、同活動;與住宿式書院中

老師、督導、同學無障礙的交流,打破傳

統高等教育中以專業或年級劃分的壁壘,

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合,讓同學開闊視野、

增進學識。

  其次,我們澳門大學不僅要有世界一

流的校園,更要有世界一流「大師」。但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以往世界一

流大學的發展歷程來看,都需要幾十年甚

至上百年的積澱。縱觀這些世界名校,不

難發現他們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傳統和學術

底蘊,特別在基礎學科方面的基礎極其穩

固。這也是澳大未來幾十年的發展方向。

我們根據自身優勢及特色,對包括中文、

英文、葡萄牙語、數學、物理、生物在內

的六大基礎學科進行重點扶持,以期厚積

而薄發,逐步在學術界紮穩腳跟。

  最後,澳門大學對理學和工學進行了

跨學科的整合,創新地劃分為「乾」的理

工科和「濕」的理工科兩大部分。例如物

理、化學等實驗中需要用到水的學科都歸

為「濕」的理工科;而像電腦、電子等不

需要水的學科都屬於「乾的理工科」。如

此的拆分重組旨在打破舊式的學科分類,

是促進多學科並行發展,推動多學科合作

的一種嘗試。

  記者:橫琴校區的落成可以說為澳大

在創「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在硬體

方面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你可否談一下當

初提出新校區建設的原因?另外橫琴校區

的建立會否進一步促進澳門與珠三角以及

內地的合作?

  趙偉校長:澳門地少人多,這在一定

程度上局限了我們的發展。特別是我們提

出的「住宿式書院」改革的一個很重要的

基礎就是空間。此次澳門大學落戶橫琴,

這不僅僅是粵澳合作的成功,更在中國乃

至世界教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澳門大學

橫琴校區雖位於珠海,但隸屬澳門特區政

府管理,透過24小時不關閉的河底的行車

Page 8: BHKAEC - QK107 - 2015.10

6

學者訪問

隧道和行人隧道直接與澳門相連,不設邊

檢。這是在「一國兩制」環境下的重大突

破,具有前瞻性意義。我們相信,隨著澳

大橫琴校區的啟用,它的社會意義將繼續

發酵,必將帶給人們對於「一國兩制」發

展思路更多元化和發散思考。

  校園設計之初,我們就一直在考慮校

園的整體基調是什麼,最後達成共識—

新校區要體現澳門精神。那澳門精神又是

什麼呢?我們的解釋是「樸素、權威、不

壟斷」。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由2010年上海

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師何鏡堂院士主

持設計,結合了南歐與嶺南的建築風格,

務求令學生享有全天候、多方位的優良學

習環境。校園在整體設計上有三大特點。

第一是「去權威化」。所有的行政樓、包

括圖書館、中央廣場裡面都沒有大台階,

同學與老師在校園裡「人人平等」。第二是

「學術崇拜」。校園裡所有的行政樓是沒

有屋頂的,而所有的教學樓都有頂,因此

教學樓比行政樓要來得高;這象徵著澳門

大學是一個學術至上而非行政領導至上的

地方。第三是「無障礙溝通」。樓宇與樓

宇間都有連廊相接,這為增加學生與學生

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相互交流提供了機

會。

  新校園從籌備建設之初就受到了各方

的高度重視,多位國家領導人曾到訪視

察。2003年國家副主席曾慶紅,2009年國

家主席胡錦濤,2010年國家總理溫家寶都

先後到訪;胡主席更是為新校園主持了奠

基儀式。可以說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是在中

央政府以及澳門特區政府的共同關心和努

力下建立起來的;建成之後的澳大不僅要

服務於澳門當地社區,更要為推動澳門與

珠三角、全國乃至亞洲的聯繫起到積極作

用。目前,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類比

與混合信號超大型積體電路國家重點實驗

室,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都設立

在澳門大學校園內。此外,澳門大學也積

極參與兩岸四地的重點合作項目;並探索

兩岸四地大學研究生導師互聘、學生選課

互認學分等模式。

  結語:此次的橫琴之行,留下深刻印

象的除了那磅礡大氣、震撼人心的現代化

校園之外;我們更對這位一手締造傳奇,

並還在不斷創新、不斷前行的校長趙偉肅

然起敬。正如趙校長所言,澳門大學站在

時代的浪尖,審時度勢,銳意創新;這就

是它受到社會關注並迅速得到發展的原動

力。

Page 9: BHKAEC - QK107 - 2015.10

7

學者訪問

◆ 採訪:陳錦雲

◆ 撰文:石世峰

◆ 修訂:魏姍姍

故國疾風育勁草 海外書旅淬真情— 專訪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

學院副院長宋海岩教授

▲ 宋海岩教授

負笈英倫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文革的

動盪年代,宋海岩的學業不可避免地受到

衝擊,但即便是在自1975年知識青年上山

下鄉的三年時間裏,他也堅持讀書和文化

學習。1978年,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二

年,宋海岩在激烈競爭中勝出,考入東北

財經大學計劃統計系,於1982年取得經濟

學學士學位。其間,宋海岩格外重視英語

學習,當時的英語教學條件差強人意。宋

教授回憶說,那時教師資源非常缺乏,基

本上剛畢業學英文的學長教他們ABC,但

他自己堅持不懈,自修、進修、去英語角

等渠道,練就了不錯的英文能力。這為他

後來得到英國作訪問學者的機會及後續的

海外學術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編者按:宋海岩教授現為香港理

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副院

長暨首席教授;英國薩里大學服務

管理學院旅遊項目協調人,以及國

內很多大學旅遊學院的客座教授。

宋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旅遊經濟

學,其中更以旅遊需求的建模和預

測為核心,對於中國旅遊業的國外

直接投資和各種相關經濟問題都有

著豐富的研究和諮詢經驗。

  訪問當天,我們如約在宋海岩

教授的辦公室對其做了近兩小時的

訪談。他與我們分享了自己的求學

經歷、學術發展和對香港旅遊業發

展的看法。

Page 10: BHKAEC - QK107 - 2015.10

8

學者訪問

  機會有時也可遇不可求。1988年,時

為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二年級研究生,同

時擔任該校經濟與人口學講師的宋海岩獲

得了去英國約克大學 (University of York)

做為期一年的訪問學者的機會。在英國

期間,他除了關注英國的經濟問題,更

以中國通貨膨脹問題為主題申請到英國

格拉斯哥蘇格蘭大學 (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 博士研究生的機會,並於1992

年獲得該校經濟學博士學位。

情歸香港

  宋海岩畢業後先後在英國鄧迪阿伯泰

大學從事應用經濟學方向的教學和研究,

四年後即1997年,宋海岩被英國薩里大學

聘任為講師,正式開始以旅遊經濟學為方

向的研究並取得快速發展。對此,宋教授

歸結為兩個主要因素,一是薩里大學雲集

了許多世界著名旅遊研究的學者,學術研

究氛圍非常好;二是他作為薩里大學第一

位受聘的華人外籍講師,受到那些學者的

關注與支持。於是,因出色的學術表現,

宋海岩在短短的四年間從講師直接晉升為

Reader(相當於香港高校的教授)。之後同

一年,宋海岩受到當時因奉命在香港理工

大學組建世界頂級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

的田桂成教授的關注,並獲邀到香港理工

大學作半年的訪問學者 (Visiting Fellow)。

訪問結束時,田院長詢問他是否願意留下

來。宋海岩考慮到薩里大學對他的支持,

自己剛被提升為 Reader,他想利用幾年時

間多積累一些研究和工作經驗。2003年,

田院長再次向宋海岩發出邀請,更讓宋海

岩感動的是,田院長得知他在澳門參加學

術會議,再次盛情邀請他加盟。於是2004

年,宋海岩辭去薩里大學的工作,轉任香

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講座教

授,並擔任該院副院長。近幾年香港理工

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獲得長足發

展,在學術研究和教學方面據稱僅次於康

奈爾大學,位列世界第二。

感恩回饋

  海外求學發展這麼多年,宋海岩很感

恩母校東北財經大學給予他的支持,很樂

意為中西學術交流搭橋鋪路。宋教授回憶

說,當初他是被公費派出國做一年的學術

訪問,本該如期回國返校;期間,他申請

轉讀博士學位,需要獲得學校批准;在

「89風波」敏感時期,當時的東北財經大

學校長給予了他很大支持。抱著感恩的

心,宋海岩在英國任教期間,積極為中英

高校交流建立溝通橋樑。比如,他促成英

國薩里大學與中國東北財經大學建立緊密

的合作關係,以致最後薩里大學在東北財

經大學建立分院;他自己也一直在義務為

東北財經大學帶博士生,甚至招收一些博

士生到薩里大學學習深造。到香港理工大

學以後,宋教授一如既往地支持內地大學

的發展,為中港間的學術交流搭建平台。

所以,宋教授總結到,儘管當時看,出國

留學意味著人才流失,但實際上,這些海

外學者通過各種方式回饋祖國和母校,可

謂流而不失。

寄語香江

  宋海岩教授在旅遊業的競爭問題研

究、旅遊的影響分析、旅遊需求的建模

Page 11: BHKAEC - QK107 - 2015.10

9

學者訪問

與預測、國際酒店的生產力與績效研究

以及轉型階段的中國經濟發展研究等諸

多方面均有建樹。他有近百篇論文在

《應用計量經濟學刊》(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 ics),《旅遊管理》(Tourism

Management),《旅遊經濟學》(Tourism

Economics) 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發表,

另有80餘篇收錄於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並

已經出版個人學術著作五本。宋教授現

為國際預測學家協會 (IIF)、亞太旅遊學

會 (APTA) 及旅遊研究協會 (TTRA) 等學

術機構的會員。他於2005年被國際旅遊研

究學會 (IAST) 接受為會員,並任該會副

會長。作為旅遊經濟領域的權威學者,宋

教授對香港旅遊業的前景及存在的問題有

著深入的研究。他指出,旅遊業作為香港

的支柱產業之一,在過去幾年間發展非常

快;它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因為

內地來的遊客佔了香港遊客的百分之六十

至七十,且與來自其它地方的遊客相比,

他們的平均消費水準較高;當然,相應帶

來一些問題,如香港有人認為大陸遊客太

多,給香港居民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宋

教授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在於,第

一,香港政府及旅遊行業要制定相應的政

策,提高服務品質和發展高端旅遊產品,

而不是只一味強調遊客的數量。第二,是

兩地文化的差異,這需要一段時間去磨

合。不管是哪個國家,在旅遊業尚未成熟

時,都會暴露很多問題。一個和諧穩定的

社會,是有理性的解決問題,不是去激化

矛盾。香港的旅遊業有很大潛力,只是要

把握好機會,前途一定是春光明媚。

Page 12: BHKAEC - QK107 - 2015.10

10

學者訪問

  對於中國大陸來說,「社會工作」是

一個新鮮的詞彙,但有人相信,隨著民生

和福利時代的到來,它將得到蓬勃的發

展。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系

主任馬麗莊就對此非常樂觀。馬教授已投

身社工事業35年,在社會工作、家庭治療

和厭食症研究方面享有全球聲望;除了中

大社工系工作外,馬教授還是香港社工註

冊局主席、美國婚姻家庭治療師、臨床督

導。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很榮幸地對馬教授

進行了專訪,聽聽她與社會工作的故事,

比較陸港兩地的異同,展望社會工作的發

展。

三十餘載社工緣

  1979年,香港大學三年級的馬麗莊在

基督教聯合醫院精神科開始了她的實習,

從第一天起便漸漸地喜愛上這份工作,畢

業後,她毫不猶豫地選擇進入聯合醫院做

一名正式的醫護社工。在接下來的幾年

內,馬麗莊教授不但重視實踐經驗的積

◆ 採訪:陳錦雲

◆ 撰文:何文君   張歡 

累,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深化,繼而在香

港大學取得碩士、博士學位。

  1988年,恰逢香港中文大學需要心理

健康與社工的人才,馬麗莊受邀來到中文

大學做講師。她在中文大學一邊進行心理

健康的教學工作,一邊展開家庭治療的臨

床服務。起初,有前輩對馬教授說,在中

文大學太偏僻了,展開家庭治療沒希望。

但是,馬教授並不動搖,正是這種堅持,

開拓了她的臨床事業,最終取得美國婚姻

家庭治療師、臨床督導的資格證。學校的

學術研究讓馬教授可以從理論層面指導臨

床實踐,而臨床治療的經驗又反過來豐富

了她的學術研究材料。在多年的工作中,

醫院環境為馬教授提供了一個全面開放

的學習平台(與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

職業治療師等多方面合作),而家庭治療

三十餘載社工緣— 專訪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

馬麗莊教授

▲ 馬麗莊教授

Page 13: BHKAEC - QK107 - 2015.10

11

學者訪問

臨床工作的展開讓她對社會工作的熱愛之

心所散發出的能量得以施展。在這個過程

中,馬教授認識到服務物件對社會工作的

迫切需求,所以她努力完善自己的學術研

究水準和臨床治療水準,遂從當年講師做

到現在教授、系主任的職位。回顧自己

三十餘年的職業生涯,馬教授感歎道,正

是那份在聯合醫院的實習工作開啟了與社

會工作的不解之緣。

深港兩地厭食症治療的開展

  馬教授了解到已有英國大學發佈了關

於家庭治療對厭食症患者有效的相關資

料,那麼華人社會能不能形成相類似的效

果?這樣的質疑讓馬教授開始了一項關於

如何運用現有資源來幫助患有厭食症孩子

的研究項目。此項目順利得到香港研究局

經費支持。經過四年實踐驗證,馬教授對

家庭治療進行效果評估,發現在香港超過

86%的家庭對此治療有很好的反響,同時

青少年厭食症患者的康復比例與國外的研

究成果基本一致。這一成果極大地鼓舞了

馬教授,在她看來,作為一個社會科學的

學者,不能人云亦云,需要自己親自驗證

現有知識的正確性。

  此後,馬教授將同類型的研究計劃推

廣到深圳,2003年深圳第一所家庭治療中

心在南山醫院建成。談及此,她難掩自豪

之情。但是,由於兩地之間巨大的經濟文

化差異,讓研究計劃在推廣過程中遇到很

多挫折。特別是作為治療主體的內地家

庭,他們對於心理知識了解甚少、對治療

師缺乏信任,不願提供真實的個人資料,

這與香港家庭積極配合治療形成鮮明對

比。當時面臨種種困難,馬教授心情非常

沉重,但是在深圳這樣一個移民城市,接

觸不同的患者帶給她豐富的治療經驗,讓

她全面地了解來自內陸不同地區的家庭特

點。

助人自助,家庭治療

  馬教授非常關注家庭故事講述的動態

過程,希望治療師透過高洞察能力,發掘

故事背後的家庭溝通互動模型、家庭關係

和家庭權力狀態等資訊,啟動家庭的改變

機制,從而協助家庭解決問題。在深圳臨

床治療過程中,讓馬教授印象深刻的是一

位來自深圳患有厭食症女孩的案例,在她

父母的積極配合下,經過一年半的集中治

療,這位女孩完全恢復健康,如今已出國

深造。有參與服務的內地工作人員反映:

「馬教授提供的治療並不提供一套既定的

方案,而是傾聽每個家庭的故事,鼓勵他

們逐漸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改善模式和解

決方案,這是同大陸『應該怎樣做』的治

療完全不同的。」

  「現在的厭食症青少年群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論其原因,一方面是跟家庭環

境、朋友關係等有關,同時很大程度上與

讀書課業有關。」言及此,馬教授強調

說,國內的家長應該認識到,孩子的心理

健康比讀書更重要。

社工學科在國內發展迅速,但不能脫

離實務

  馬教授所從事的社會工作學,近年來剛在國內興起,但其在大陸發展的速度得

到了馬教授的稱讚。目前在大多數985、211大學裡面,社工系業已建立起來,並形成規模。而在這個過程之中,中文大學的

社工系也有功勞。十多年前,有不少國內

Page 14: BHKAEC - QK107 - 2015.10

12

學者訪問

重點大學的教師來中文大學社工系進一步

深造,而如今他們已經是那些大學社工系

的建設骨幹了。

  但對於這種迅速的發展,馬教授提到

她的憂慮:目前的教育內容依舊偏重於理

論,方式也基本以單一的講授為主,這會

使理論與實務脫節,同時也可能難以調動

起學生的積極性及對社工的熱愛。

國家應對社工好一點

  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職業,也已經成為

新興的熱點,據馬教授透露,新加坡每年

都會來中文大學社工系招走人才:「如今

的學生都非常國際化,都願意去更有發展

的地方。」而在2011年,中國大陸也頒佈了社工人才培養計劃,要在10年內建立起一個300萬的隊伍。對此馬教授非常樂觀。她表示,當初是英美教授來幫助香港,而

如今輪到由香港帶動大陸社工發展,國內

必然大有可為,而社工「助其自助」的精

神也同樣體現在了這種帶動上面。

  在民生和福利建設日漸成為主流話語

的時代,大陸社會服務專業化是大勢所

趨,但是如今國內的社工很難獲得很好的

待遇。雖然有許多社工從業者對於物質回

報看得淡一點,但是對於這個新興職業,

國家應當給予其更多的支持和信心。對此

馬教授呼籲,國家應該對年輕的社工們好

一點,至少應當與他們的努力和付出相

配。

社工和福利發展需要更多有識之士

  中文大學社工系與大陸的另一段姻

緣,來自於同山東濟南市的合作。馬教授

講述到,有一個對國內社會福利發展充滿

熱情的人,捐出一筆款項,專門用於山東

濟南的社會工作的發展。根據計劃,社工

系有兩位老師每個月都會到山東當地做培

訓和輔導,此外還會通過 Skype 來提供意見。據馬教授透露,這個項目進展順利,

並給山東的社工發展起到了實質性的效

果:「我們幫到的,不僅僅是技巧層面。

在機構的環境、團隊的構建方面,也能提

供到幫助;同時他們也建立起了對服務的

概念性的認識,促成了機構的方向性改

變。另外服務的使用者也認為這些服務是

相當有用的。」

  而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組織

來香港參觀社工機構。據馬教授觀察,雖

有三分之一的人來香港總想著去購物,但

也有三分之一的人學到了東西,感到如獲

至寶,想把這些東西帶回大陸。和那位捐

款的人一樣,他們所展現出的社會使命感

和務實的精神,令人欣慰。「其實,以大

陸的人力財力,只要有領導人認真務實,

就一定能發展得很好的。」馬教授說道。

社會科學的交流

  陸港兩地曾經有過隔閡,如今很多已被打破,並在許多方面開啟了交流。馬教

授感歎道:「我年輕時真沒想到,我的博

士學生能為大中國的社工建設做出貢獻,

也沒有想到能在這裡同你們用普通話進行

交流。」

  這些年,國家開始反思此前的經濟 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之後,社會發展和建設

也會逐漸提上日程來,而兩地更應該利用

好雙方的資源和優勢,更多地開展社工等

社會科學的交流;同時希望社工的互助精

神和社會責任心能在這些交流中鋪散開

來,融入在我們的公民精神和官員素養之

中。

Page 15: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動態

  13

◆ 重  華

中國科協尚勇書記與香港科技團體代表

座談交流

  2015年8月19日上午,中國

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

記尚勇先生於訪港百忙之中,特

意安排時間與香港科技團體代表

見面交流。座談會在銅鑼灣世貿

中心38樓香港世貿中心會舉行。

  出席的香港科技界人士有:

香港立法會議員及前香港工程師

學會會長盧偉國、香港特區政府

行政會議議員及香港科技園主席

羅范椒芬,香港工程師學會陳

志超會長、蔡健鴻高級副會長、

陳國璋副會長、阮高馨秘書長,

前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潘樂陶、

梁廣灝、趙雅各,香港科技協進

會陳少琼會長、香港建築師學會

原會長及香港女建築師協會會長

鄺心怡,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

賴旭輝、劉興達、前秘書長林力

山,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黃錦

輝副院長、香港軟件行業協會楊

全盛會長,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

洪為民會長,香港科技園內地合

作主任黃幸娟。

  出席座談會的還有中國科協

辦公廳任福君主任、辦公廳秘書

處寧方剛處長、交流部陳劍副部

長、港澳台交流處楊容處長;中

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

部劉志明副巡視員、葉水球處長

等;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李乃

堯、副總裁郭明華、科技部主管

林麗娟、學術與培訓部主管鄒重

華。

  座談會由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總裁李乃堯先生主持,中國科協

尚勇書記首先致辭。他介紹了中

國科協的基本情況說,中國科協

作為中央的科技智庫,正在協助

政府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推動建立包括港澳台的兩岸四地

科技合作。這次來港與香港科技

界代表座談交流,就是想探討內

地與香港的科技創新合作,如何

達致互利雙贏,希望聽取在座各

位香港科技界朋友的意見。

  與會的香港代表紛紛發言,

就香港的科技發展,香港與內地

的交流合作提供建議。

  盧偉國議員發言說,從最近

的一些國際排名看,香港的競爭

力排名都在往下掉,提升科技產

業刻不容緩。香港高校有很強的

科研實力,現屆政府有心推動科

左起: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李乃堯,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劉志明副巡視員,香港立法會議員及前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盧偉國,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尚勇,香港特區政府行政會議議員及香港科技園主席羅范椒芬,中國科協辦公廳任福君主任。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陳志超發言。

Page 16: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動態

14

技發展,香港科技界有信心,使

科技成為香港的重要經濟領域。

  羅范椒芬主席說,過去政府

推動科技不夠,迫切需要成立

政策局,切實推動科技發展。

香港科技園的發展重點,包括機

器人、智慧城市、老齡社會服務

等,需要做的事很多,期望與中

國科協合作推動。

  陳志超會長說,作為香港最

大的科技團體,香港工程師學會

希望與中國科協加強合作,推動

香港與內地科技交流。例如推動

中國加入國際工程師互認體系的

《華盛頓協議》,就是雙方合作的

成果。

  黃錦輝教授說,國家大力實

施「一帶一路」,香港在通訊、

互聯互通、金融科技方面可以做

出貢獻。

  劉志明副巡視員代表中聯辦

教科部致辭說,尚書記這次來

港,專門舉辦這個座談會,顯示

了中國科協對香港科技工作者的

重視。目前香港高校申請國家自

然科學基金,建立國家重點實驗

室等,表明與內地的科技交流合

作日趨密切。尚書記聽取了大家

的諸多意見和建議,將有助於中

國科協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動兩地

科技的交流與合作。

  尚勇書記最後總結說,內地

與香港的科技合作已有很好的基

礎,今後需要將這些交流合作加

以集成,使兩地的優勢互補,從

而形成更大的優勢。香港科技

社團一些好的經驗值得學習和借

鑒,香港與內地要多交流,多溝

通,共同推動國家的科技創新發

展。

  座談會結束後,中國科協與

香港工程師學會舉行了續簽交流

合作協議的儀式。出席座談會的

香港代表並與尚勇書記等中國科

協代表合影留念。

  受中國科協委託,京港學術

交流中心籌辦了這次座談會。

座談會場,與會代表輪流發言。

中國科協與香港工程師學會續簽合作協定。前排左起:陳劍副部長、尚勇書

記、陳志超會長、阮高馨秘書長。

與會代表與尚勇書記合影留念。

Page 17: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動態

  15

  自2009年起,本中心每年協

助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育

科技部,組織香港高校人文社會

科學學者赴內地一個省區訪問交

流,前六屆已訪問過湖南、陝

西、山西、內蒙古、寧夏、貴州

六省區的多所院校及歷史文化機

構,這對改變過去香港與內地高

教交流偏重理工科而人文社科交

流不足的狀況產生了作用。香港

逾10所院校的人文社科學者曾參

與訪問交流團。2015年香港高校

人文社會科學學者訪問目的地定

為遼寧省,時間是6月28日至7月

3日。

  這次香港高校人文社科學者

交流團赴遼寧訪問,得到國家教

育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和東北大

學港澳台事務辦公室的大力支

持,使這次訪問活動圓滿而富有

成效。

  參加今年交流團的13位學者

和代表來自:香港中文大學、香

港理工大學、香港樹仁大學、香

港教育學院、香港浸會大學、嶺

南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職

業訓練局青年學院、香港專業進

修學校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團

長和副團長分別由香港中文大學

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香港理

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朱鴻林教授

擔任,顧問為中央政府駐港聯絡

辦公室教育科技部高教處黃宇副

調研員。

  香港高校人文社科學者交流

團先後訪問大連的遼寧師範大

學、沈陽的東北大學和沈陽師範

大學,與三所院校的人文社會科

◆ 重 華

遼寧師範大學李慶偉副校長(左5)與香港學者團梁元生團長(右4)主持座談交流。

香港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組團

赴遼寧省訪問交流

李慶偉副校長(左3)與梁元生團長、朱鴻林副團長等互贈書籍(左4、5)。

Page 18: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動態

16

學相關院系負責人和教師進行了

座談交流。這三所遼寧高校都表

達了與香港高校加強交流的強烈

願望,雙方就如何開展實質性的

交流進行了商談。團友周柏喬教

授與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當

即達成共識,2016年在澳門合作

舉辦科學哲學史學術研討會。

  訪問期間,香港學者團還參

觀了大連旅順日俄戰爭遺址和

旅順軍港、沈陽師範大學古生

物博物館、清太宗皇太極福陵、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遼寧省博物

館新館等。

  相信通過這次香港高校人文

社會科學學者團的訪問,將可促

進香港、遼寧高校間在教學科研

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動兩地高等

教育的發展。

香港學者團與東北大學文法學院張雷書記等座談交流。

香港學者團訪問沈陽師範大學。

Page 19: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動態

  17

香港學者協會組團

    訪問青海省高校

◆ 林 麗 繩 聰 白 雪 

  受國家教育部港澳台辦的關

懷,在中聯辦教育科技部、青海

省教育廳的支持和安排下,香港

學者協會訪問團一行於2015年7

月1日至6日前往青海省進行了為

期六天的交流訪問活動。訪問團

由學者協會副主席譚鳳儀教授擔

任團長,香港學者協會上屆主席

蕭文鸞教授擔任副團長,中聯辦

教科部副巡視員紀建軍任本團顧

問;團員由來自香港大學、香港

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

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

特區政府環保署及澳門科技大學

的教授、學者共22人組成。7月1

日傍晚,香港學者協會訪問團一

行抵達西寧市,即受到青海省教

育廳王徇廳長、教育廳國際合作

交流處雷芳賢處長、林海副處長

等的熱情歡迎和接待。

  7月3日上午,雷處長陪同訪

問團的學者們拜訪了青海大學,

青海大學副校長陳剛教授、生態

環境工程學院李長忠院長、張得

鈞副院長、外事辦主任喬有明等

與香港學者們進行了親切的會面

和交流。陳剛副校長向團員們詳

細介紹了青海大學的發展及基本

教育概況。訪問團團長譚鳳儀教

授向陳副校長等介紹了香港學者

協會的歷史及「香江學者計劃」

的內容詳情。受青海省教育廳

的邀請,譚鳳儀教授及香港科技

大學劉紅斌教授向青海大學的師

生們分別做了題為「微藻對廢水

中有毒污染物的吸附及降解」和

「The Amazing Cyanobacteria(神

奇的藍藻)」的學術演講。青海

省地理位置獨特,長江、黃河、

瀾滄江三大水源均流經該省,因

此,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周邊生

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尤為重要,

通過聆聽譚教授和劉教授的學術

報告,進行學術交流,青海大學

的老師及學生們深受啟發,並誠

意邀請香港學者們今後再訪青海

大學,共同商議科研合作和學術

交流。之後,訪問團成員們參觀

青海省教育廳王徇廳長與香港學者協

會副主席譚鳳儀教授交換紀念品。訪問團團員在青海民族大學合影。

Page 20: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動態

18

了青海大學校史展、青海大學教

研成果展、鹽湖化工學科人才教

育基地、對口支援成果展、三江

源生態環境與草地畜牧業學科人

才教育基地、青藏高原冷涼作物

遺傳育種學科人才教育基地等展

覽館,對青海省生態保護及高校

科研成果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

  下午二時左右,訪問團應邀

前往拜訪了青海省教育廳,王徇

廳長為訪問團的學者們詳細介紹

了青海教育的整體概況,並誠意

邀請香港的專家學者們今後多

來青海做交流,同時也希望通過

香港的學者們將青海省介紹給香

港的學生們。接著訪問團前往青

海民族大學訪問,與該校馬維勝

副校長、化工學院李軍喬副院長

及李海潮副院長、建築工程學院

李雙營副院長、藥學院盧永昌教

授、國際教育中心陳濤副主任等

座談。馬維勝副校長將青海民族

大學的特色及多年的科研成果向

大家做了詳細介紹,李軍喬副院

長介紹了該科研團隊研究蕁麻產

品開發的科研成果。本訪問團團

長譚鳳儀教授也向青海民族大學

的老師們詳細介紹了香港學者協

會及香江學者計劃;香港理工大

學王韜教授等特別希望今後可以

為青海的民族教育及培養人才多

盡力。

  在青海期間,學者們遊覽和

考察了貴德國家地質公園、青海

湖、門源、塔爾寺等具高原和當

地民族特色的人文地貌及景觀。

通過此次交流考察活動,學者們

對青海這個帶有神秘色彩的高原

地域加深了認識,感受到青海省

無論在經濟、教育、人文等方面

都具有其獨特的活力。學者們紛

紛表示,願意為青海省高等教育

以及高校學科建設的相互交流和

合作多作貢獻。

香港學者們在青海大學座談交流。

團員們在貴德國家地質公園合影。

Page 21: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動態

  19

◆ 林  麗

  喜逢今年京港國際培訓中心

與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

理學院在香港合作辦學十年之

際,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

理學院院長蕭濱教授、梅成達書

記、龍明偉老師一行應中聯辦和

京港國際培訓中心的邀請,於7

月12日下午出席了由本中心舉辦

的「2015級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碩

士研究生香港班新生入學座談

會」。中聯辦人事部杜業棟部

長、劉濤處長,中聯辦教科部莫

錦強副部長等分別會見了蕭濱院

長一行。

  當日下午,「2015級中山大

學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香港班新

生入學座談會」在香港管理學院

舉行,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

管理學院院長蕭濱教授、梅成達

書記、龍明偉老師,中聯辦郭岸

喆副處長、李鎮超先生,京港國

際培訓中心董事副總經理、京港

學術交流中心科學與技術部主管

林麗娟女士以及本學年中山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香港班新錄

取的30名學生等出席了

座談會。

  座談會由林麗娟女

士主持,蕭濱院長、梅

成達書記分別在會上發

言。 蕭院長首先向學生們介紹

了中山大學政務學院的概況:政

務學院現有48名老師,其中,教

授21人,副教授14人。學院與美

國、法國、英國、德國、芬蘭、

瑞典、新加坡、韓國、日本、澳

大利亞、羅馬尼亞、印度、義大

利、丹麥、挪威、瑞士、荷蘭、

加拿大等國家以及港澳台地區的

許多著名大學、學術機構和學者

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關係,有

力地推動著學科建設、人才培

養、服務社會等方面的發展。接

著,蕭院長向新同學們介紹道:

「中山大學政務學院與京港國際

培訓中心在香港合作辦學的十年

裡,共同培養了近80名碩士研究

生,學生們畢業後,都分別在各

自的工作崗位上有很不錯的發

展,工作成效顯著。」最後,蕭

院長諄諄教導學生們,今後三年

的在學期間,期望同學們要多閱

讀與學科相關的書籍和文獻,把

課堂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與工作實

踐相結合,收集數據、掌握研究

方法,結合老師在課堂上教授的

理論知識,多做案例分析……。

  同學們在座談會上也分別作

了自我介紹,並就自身的工作現

況、研究興趣及對課程的期望彼

此進行了分享和交流。座談會洋

溢著輕鬆愉快的氣氛,達到了預

期的效果。

2015級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

香港班 新生入學座談會

新生座談會:中山大學政治

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院長蕭

濱教授(左2)、梅成達書記

(左3)、京港國際培訓中心

董事副總經理、京港學術交

流中心科學與技術部主管林

麗娟(左4)。

新生座談會現場。

Page 22: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動態

20

喆副處長、京港國際培訓中心董

事副總經理林麗娟女士以及中山

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龍

明偉老師等出席了開學典禮。

  開學典禮由梅成達書記主

持。肖濱院長、吳松副部長以及

夏書章教授先後在開學典禮上發

言。肖濱院長與學生們分享了對

內地與國際公共政策和時政要聞

的精闢見解,鼓勵學生們珍惜未

來三年的學習機會,注意把理論

知識與實際工作中遇見的案例和

工作經驗相結合,將理論知識運

用到實際工作中去;97歲高齡並

享有「中國MPA之父」美譽的

夏書章教授在發言中,向學生們

諄諄教誨,語重心長地道出對學

生們深切的期望。學生代表馮鈺

峰同學亦應邀發言,他代表全體

新生感謝中山大學政務學院老師

們的厚愛,並表示會珍惜今後三

年難得的學習機會,刻苦鑽研,

爭取早日學有所成。之後,肖濱

院長代表學院向每名新生派發了

中山大學政務學院研究生課程手

冊。

  2011級香港本科班的畢業生

及家屬約40多人同時出席了典

禮,並舉行了畢業證書頒發儀

◆ 曉 東   林 麗

2015級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

香港班 開學典禮在中山大學舉行

享有中國「MPA之父」

美譽的夏書章教授(左)

在台上發表演說,分享

他對公共行政和時事的

看法。

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2015級香港班開學典禮在中山大學校本部小禮堂舉行。

  2015級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碩

士研究生香港班開學典禮已於

2015年8月22日在中山大學校本

部小禮堂舉行。新錄取的30多名

2015級香港班新生和中山大學政

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夏書章教授、院長肖濱教授、梅

成達書記、中山大學研究生院副

院長龍波、中山大學港澳台辦副

主任黃瑞敏博士、中聯辦人事部

吳松副部長、中聯辦人事部郭岸

Page 23: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動態

  21

  香港學者協會收到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發來2015年度120名「香江學者計劃」推薦候選人名

單,並於6月25日正式通知有關的香港導師與候選人聯繫。7月16日配對工作結束,共有94位候選

人成功與導師達成聘用意向。

  「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會於7月24日召開「2015年度香江學者計劃候選人終評會議」。學

術委員會根據計劃運作四年來的經驗,確定了終評選拔準則。評審過程中,港方專家參考了內地

專家評審結果,並再次逐一詳細查閱候選人個人簡歷和論文發表情況;其中,嚴格規定候選人年

齡不得超過35歲,年輕的候選人獲加分,沒有在香港攻讀博士學位或較長時間研究經歷的候選人

獲加分,現階段個人承擔太多研究項目的候選人則被扣分。經過嚴謹的討論及審議,學術委員會

初步確定了本年度「香江學者計劃」的資助人選,並報全國博士後管委會。

◆ 白 雪 

2015「香江學者計劃」

公佈獲資助人員名單

式,多名中山大學政務學院學者

和老師與來自香港的學生及家屬

歡聚在中山大學小禮堂。

  開學典禮在奏唱中山大學校

歌後圓滿結束。是次活動使2015

級香港班新入學的學生們有機會

參觀中山大學本部校園,通過與

中山大學政務學院肖院長等教授

和老師直接交流,加深了對中山

大學及其課程的了解和認識,增

進了師生之間的友誼。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院長肖濱教授(左)向研究生2015級香港班新

生派發課程手冊。

Page 24: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動態

22

  由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

事務署、香港中華總商會、中國

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和酒泉衞星

發射中心合辦,京港學術交流中

心協辦的「少年太空人體驗營」

計劃,今年已經進入第七屆,一

如以往,活動受到學界熱烈支

持,200多位來自全港125間中學

的學生,經過月前3輪選拔,包

括(一)天文學和太空科學問答比

賽、(二)為期三天的營前集訓和

(三)面試,最終30名學生脫穎而

出成為本屆「少年太空人」。今

年本人有幸成為其中一組「少年

太空人」的指令長,與一班充滿

學習熱誠的年輕人一起到北京、

酒泉兩地親身體驗國家航天員的

訓練及探訪工作基地,感受特別

深刻。

劉江華出席出發儀式

  「少年太空人體驗營」出發

儀式早於7月28日星期二假香港

太空館舉行,出席的主禮嘉賓

◆ 林楚威

2015 年第七屆少年太空人體驗營

圓滿結束

包括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太平

紳士、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

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處

長吳招勝先生、香港中華總商會

副會長馬忠禮先生、京港學術交

流中心副總裁郭明華先生和康樂

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李美嫦太平紳

士。當日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

表示,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一日

千里,去年11月「嫦娥計劃」飛

行試驗器環繞月球後順利返回地

球,標誌著中國人探月的夢想向

前跨進了一大步。他在致辭時亦

特別勉勵同學:「在為期8天的

活動裏,同學可以親身體驗航天

員的訓練,與航天專家及航天員

交流,學習他們迎難而上、百折

不撓的精神。相信這次航天體驗

之旅,定必令同學大開眼界,對

大家的學習和成長有所啟迪。」

  到了2015年7月31日上午,

30名「少年太空人」便與一眾領

隊及工作人員齊集香港太空館,

眾人精神奕奕,整裝待發。多位

「少年太空人」雀躍、興奮的心

情難以言喻,對即將展開的旅程

充滿期待。

到訪北京航天城

  是次計劃的第一部分就是到

訪中國航天城,其中的北京航天

飛行控制中心,是中國載人航天

全體少年太空人身穿整齊團服,精神奕奕地在北京航天城拍照留念。

Page 25: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動態

  23

的「神經中樞」,此中心主責中

國載人航天工程任務的指揮調

度、飛行控制、分析計算、數據

處理及信息交換;「中國航天員

成長的搖籃」─中國航天員科

研訓練中心,此中心則主責航天

員選拔訓練、航天服和航天食品

的研製、飛船環境控制與生命保

障系統研製等任務。

  一連兩天的密集訓練課程,

學生們均爭取機會,遇有疑問的

地方,均積極向一眾資深講解員

發問,尤其是體驗航天員訓練環

節時,更表現興奮及投入。例如

在試穿航天服時,同學們均表示

看似平常簡單的「穿」、「脫」

行為,在有工作人員協助下仍

顯得笨手笨腳,穿上後更顯得舉

步為艱;又例如:航天員為了要

適應體內的血液因失重而向頭部

轉移,他們必須在地面進行一個

「頭低、腳高」的腳踏車訓練,

同學們踏不到5分鐘,便已氣喘

如牛;另外,血液重新分佈訓練

則在「轉床」上進行,「轉床」

會不斷變換太空人的體位,刺激

他們的心血管系統,當同學們體

驗此一訓練時,均被「轉床」弄

得臉紅耳赤、頭昏腦脹,感覺非

常不習慣及難受。

  除此之外,體驗訓練還包括

試吃太空食物如太空雪糕、紅燒

牛肉等;了解逃逸塔運作原理;

了解航天員如何利用模擬水槽訓

練航天員的空間適應性和出艙活

動的操作能力等等。此等體驗課

程大大加強了同學們對作為航天

員的心理、生理要求,並對一眾

出色的航天員更加表示尊敬和佩

服。同學們事後分享要成為一個

真正的航天員,一切均要從頭學

習,付出的努力更絕對不能小覷

呢!本人經歷此等訓練後亦打從

心底佩服一眾航天人員,因為在

地面上看似易如反掌的一件事,

就如進食、飲水、睡眠及個人衞

生事宜,到了太空後,一切便要

重新調整、學習,而一個小小設

計亦影響深遠,所以每項微小的

設計,均盛載著科研團隊的心思

心機,到最後匯聚成強大力量,

為我國航天事業建立驕人的成

績。

參觀懷柔、密雲觀測站

  體驗營的第二部分是安排同

學們參觀國家天文台的懷柔觀測

站及密雲觀測站,此兩站均是中

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觀測與研究的

重要基地。透過實地考察,大

大地補足了同學們在書本上的知

識,豐富又全面地了解到整個航

天發展的宏觀規模。

  經歷緊密的體驗課程及實地

參觀後,同學們最後終於能與我

國航天事業的代表人物─楊利

偉、聶海勝、景海鵬等太空人會

面交流,實在興奮莫名。到了聯

歡晚會時,楊利偉更高歌一曲,

同學們認真地學習組裝模擬

火箭。

少年太空人在試穿航天

服時顯得困難重重。

導師正在仔細講解航天員在太空艙

內的起居飲食,同學們專心聆聽。

少年太空人正在模擬指

揮官發號指令。

Page 26: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動態

24

與眾同樂,掀起晚會高潮。同學

們能從另一角度了解一眾航天英

雄,令同學們更加佩服他們心目

中的大英雄了。在北京航天城的

活動便在此一晚會的歡樂氣氛中

完滿地結束。

沙漠中的綠洲:東風航天城

  到了行程的第五天,進入是

次體驗營的最後一部分。大隊離

開北京後,經過一整天又坐飛機

又坐車的顛簸後,終於抵達酒

泉─中國最重要的航天發射基

地。到達嘉峪關機場時已接近下

午4時了,大隊隨即坐車直驅入

基地,約5小時的車程,沿途所

見盡是沙漠,草木不生,荒蕪之

極,但進城後,映入眼簾的卻是

一片綠洲,反差極大。

  位於酒泉的東風航天城是我

國現時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

此城位於內陸,擁有沙漠性氣

候,而且地勢平坦,全年少雨,

白天時間又長,每年約有300天

可以進行發射試射,故成為中

國載人航天計劃的發射場理所當

然。

  此城自1958年始建至現在,

已發展成一片完善的綠洲,日常

生活基本配套齊全,包括建有自

給自足的農場,能產出多種類食

品;另外,宿舍旅館和康樂設施

一應俱全。本人感受最深刻的,

就是當日我們一行參觀東風發射

場的一幕,看見我們這羣城市

長大的人,站於灼熱的太陽下約

10分鐘後,同學們都已疲憊不堪

了,但相對於當地的工作人員的

熱誠及投入,再細心了解當年曾

為此城付出的各位科學家們,他

們每天都在這樣浩熱難擋的天氣

下辛勞工作及建設,為的可能就

是一個目標 - 為祖國航天科技貢

獻,不論成敗,盡力付出自己所

有。他們由掘水井、探測地勢開

始,直到開發、建造,到成形、

使用,當中所花的人力、物力可

想而知,而其中的先頭部隊自50

年代開始,便要克服天然環境的

惡劣,至今才建成眼前這座規模

龐大、設備完善的發射基地,當

中所有的付出實在不足為外人

道。一眾同學們能有這樣的經

驗,實是他們之福,並又再一次

由衷佩服前人對我國航天科技所

付出的汗水及努力。

  經過連續8天的實地考察及

訓練、與航天員直接交流會面,

以及與眾多有抱負、熱誠的「少

年太空人」的相處後,本人感受

到每位「少年太空人」都擁有個

人專長,但他們都有一個共通

點,就是對我國航天領域的發展

充滿求知慾及抱負。本人亦從體

驗營活動中體會到我國在航天科

技發展一日千里,實在非常值得

我們年輕一代好好學習。期望以

後有更豐富更頻繁的交流活動,

以促進香港學子們更深入的認

識,引發更多年輕一輩投入我國

航天事業的懷抱中。

烈日下參觀東風發

射場,同學們感受

特別深刻。

Page 27: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動態

  25

◆ 吳佳俊(香港城市大學)

「2015水下科學、技術與教育國際會議」

成功舉辦

  當今世界海洋科技不斷取得

重大突破,孕育和催生新的海洋

產業,海洋經濟的開發和利用逐

漸趨向於科學化,可持續化,越

來越多的國家把海洋開發作為

國家戰略加以實施。在這樣的時

代和科技背景下,「2015水下科

學、技術與教育國際會議暨香港

海洋創新科技及未來產業發展研

討會」於2015年8月19至22日在

香港城市大學順利召開。會議由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

學部、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

家重點實驗室和香港城市大學動

物醫學院主辦,京港學術交流中

心協辦,目的是促進海洋環境科

學與技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加

強海洋環境保護意識,推進海洋

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升水下科

學研究,海洋調查和勘探的能力

以及大中華區海洋創新研究、教

育和產業的健康發展。

  本次會議由潛水考察、學術

會議和野外實地考察三部分內容

組成,主題為「海洋研究工具」

等交叉學科議題。 來自內地、台

灣、美國和香港本地的近150名

學者註冊報名出席了會議。 其

中,近40名參會者在西貢進行了

潛水考察,體驗科學潛水的樂

趣,感受香港海洋的魅力,並交

流了海洋實地研究的心得。

  20日上午10點,在香港城市

大學惠卿劇院,隨著海洋污染國

家重點實驗室精彩視頻的播放,

會議正式拉開了序幕。 香港城市

大學秘書長兼海洋污染國家重點

實驗室主任林群聲教授首先致歡大會現場。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在會議閉

幕式上致辭。

Page 28: BHKAEC - QK107 - 2015.10

26

迎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常務副主任柴育成研究員和中央

政府駐港聯絡辦教科部副巡視員

紀建軍先生分別致開幕辭。 出席

開幕式的還有以下嘉賓:香港特

別行政區漁農自然護理署助理署

長沈振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員會港澳台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王

文澤,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副總裁

郭明華,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

副處長張愛民,中國科學院深圳

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荔博士在會議上演講。

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呂建成。

20日全天及21日上午的學術會議

上,來自各高校、科研機構和水

下科技公司的眾多學者和科研人

員以口頭和展板報告的形式展示

了他們在水下科技領域的研究思

路和成果。 21日下午的香港海

洋創新科技及未來產業發展研討

會上,海洋科技各領域的學者們

各抒己見、討論熱烈,共同為香

港海洋創新科技及未來產業的發

展出謀劃策。基金委港澳台事務

辦公室副主任王文澤先生也在會

上向與會者介紹了國家自然科學

基金項目及其運作。閉幕式上,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對會

議進行了總結,對會議給予了高

度評價。22日,約70名參會者參

加了香港地質公園和科研漁排

的實地考察,該次會議圓滿落

幕。

林群聲教授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地學部柴育成副主任交換紀念品。

Page 29: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動態

  27

◆ 鄧麗珠

香港中國研究生會慶祝66周年

國慶聚餐晚會

  欣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6

週年國慶,為加強會員、校友及

同學之間交流與聯繫,香港中國

研究生會於2015年9月11日在香港

銅鑼灣世界貿易中心38樓香港世

界貿易中心會舉行「香港中國研

究生會迎國慶聚餐晚會」。

  當晚出席的嘉賓有:香港能

仁書院副校長單周堯教授、中聯

辦教育科技部副巡視員紀建軍先

生、中聯辦教育科技部顧問蔡培

遠先生、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

總研究主任方舟博士、香港金融

管理學院學歷學位部總監張青女

士、居港大陸海外學人聯合會理

事晏小平博士、暨南大學香港辦

事處歐瑞鎮先生及中國高等院校

香港校友會聯合會總幹事梁伯恩

先生。

嘉賓及香港中國研究生會理事會理事們祝酒。

嘉賓及香港中國研究生會理事會理事們合照。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研究主任方舟博士在晚會上作專題演講。

鄧麗珠會長致歡迎辭。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巡視員紀建軍先生致辭。

  當晚由鄧麗珠會長致歡迎

辭,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巡視員

紀建軍先生應邀擔任晚會主禮嘉

賓並在會上致辭。香港一國兩制

研究中心總研究主任方舟博士在

晚會上作專題演講,題目為:「一

帶一路的全球戰略與香港視野」。

  晚會氣氛愉快融洽,大家

歡聚一堂,相互交流,盡興而

歸。

Page 30: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動態

28

  2015年9月18日晚,在香港

九龍旺角帝京酒店,400餘位香

港高等教育界教職員及好友參

加了「香港高等教育界慶祝新中

國成立66週年晚宴」。是次晚宴

是由香港學者協會承辦,香港大

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

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

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

香港樹仁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及

香港教育學院共10所香港高校聯

合參與的國慶活動。各院校的副

校長連同香港學者協會理事組成

◆ 白 雪

香港高等教育界高朋滿座 共賀國慶

籌委會,共同籌辦晚宴,旨在歡

慶國慶之餘,也為香港高等教育

界提供一個交流溝通的平台。

  香港特區教育局局長吳克

儉,中聯辦教育科技部部長李

魯,香港特區教育局常任秘書長

黎陳芷娟應邀擔任晚宴主禮嘉

賓。出席晚宴的高校校長包括:

香港大學馬斐森校長、香港中文

大學沈祖堯校長、香港科技大學

陳繁昌校長、香港城市大學郭位

校長、香港理工大學唐偉章校

長、香港浸會大學錢大康校長、

嶺南大學鄭國漢校長、香港教育

學院張仁良校長。晚宴籌委會主

席香港浸會大學陸大章副校長、

香港特區教育局吳克儉局長及中

聯辦教科部李魯部長分別在會上

致辭。

  陸大章副校長在致辭中指,

在9月18日舉辦國慶晚宴意義重

大。在1931年的今天,日本侵

佔沈陽,中國開始了長達十幾年

的抗日戰爭。宴會開始所播放的

「義勇軍進行曲」,正是由年僅

23歲的音樂家聶耳於1935年創作

的。當年的聶耳和現在的大專院

校學生一樣年輕,是什麼令他創

作了這首激勵人心的歌曲?在他

主禮嘉賓、晚宴籌委會顧問、主席、副主席及香港學者協會主席大合影。

(前排從左至右:衞炳江副校長、黃錫楠副校長、張仁良校長、唐偉章校長、陳

繁昌校長、馬斐森校長、李魯部長、吳克儉局長、黎陳芷娟常任秘書長、沈祖堯

校長、郭位校長、錢大康校長、鄭國漢校長、梁鏡威副校長、陸大章副校長)。

中聯辦教育科技部李魯部長致辭。

晚宴籌委會主席香港浸會大學陸大章副校長致歡迎辭。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吳克儉局長致辭。

Page 31: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動態

  29

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同學於銅管樂合奏表演後與香港浸會大學錢大康校長(左8)及陸大章副校長(左9)合照留念。

身上表現出年輕人的理想、使

命、人文關懷、和對民族存亡的

警醒。

  陸大章副校長表示,聯想到

最近有些香港年輕人,對足球比

賽前奏國歌的態度,不禁讓他想

到,在座各位應該讓自己的學

生,了解國歌對每一個民族的意

義,也要讓學生們了解像聶耳這

樣的同齡人對國家的承擔。這是

香港教育界的重大責任。

  席間,大會安排了不同院校

同學們的演出,分別是嶺南大學

嶺南大學紅灰龍獅國術隊的醒獅表演。

紅灰龍獅國術隊的醒

獅表演、香港浸會大

學音樂系同學的銅管

樂合奏、香港教育學

院的揚琴獨奏、香港

大學的長笛獨奏。是

晚的大會司儀分別是

香港科技大學的黃圓

同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陳澤玲同

學。晚宴尾聲,全體籌委會委員

及嘉賓一同合唱《歌唱祖國》,

把全場氣氛再一次推向高峰,晚

宴圓滿結束。

香港教育學院江卓錡的揚琴獨奏。 香港大學張天依的長笛獨奏。

Page 32: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動態

30

◆ 繩 聰

安副特派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駐

港部隊廖正榮副司令員、香港特

別行政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蘇錦

樑局長、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

吳克儉局長、香港特別行政區行

政會議非官守議員楊偉雄先生應

邀為晚會主禮。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

經濟發展局蘇錦樑局長在大會上

致辭,他表示越來越多初創企業

在香港成立,有本土企業,也有

外來企業。物聯網是今年眾多新

興行業中發展較快的,鼓勵大家

隨著環境的變化調整自己,用於

突破傳統,用創新精神去尋找機

遇。本會主席團主席黃玉山致歡

迎辭、執行委員會主席盧偉國致

謝辭。

  出席晚會的嘉賓還有中聯辦

教科部李魯部長、肖家虹副部

長、劉志明副巡視員、行財部梁

雄副巡視員、香港特別行政區商

左起:香港科技界慶祝國慶籌委會執行委員會主席盧偉國博士、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楊偉雄先生、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副司令員廖正榮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仇鴻女士、香港特別行政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蘇錦樑局長、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宋如安副特派員、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局長、香港科技界慶祝國慶籌委會主席團主席黃玉山教授。

香港科技界精英 濟濟一堂慶國慶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66周

年國慶,香港科技界慶祝國慶

籌委會於2015年9月22日(星期

二)晚七時半在中環大會堂美心

皇宮酒樓舉行「香港科技界慶祝

中華人民共和國66周年國慶聚餐

晚會」。香港科技界精英歡聚一

堂,共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66

周年華誕。

  本會很榮幸邀請到香港特別

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中央駐

港聯絡辦公室主任張曉明、財政

司司長曾俊華、運輸及房屋局局

長張炳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環境局局長

黃錦星、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楊

偉雄、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主席錢

果豐為晚會場刊題辭。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

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仇鴻女

士、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宋如

香港科技界慶祝國慶籌委會主席團主席黃玉山教授致歡迎辭。

香港特別行政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蘇錦樑局長致辭。

香港科技界慶祝國慶籌委會執行委員會主席盧偉國博士致謝辭。

Page 33: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動態

  31

務及經濟發展局梁敬國副局長、

香港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先

生、香港立法會謝偉銓議員、香

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助

理署長曾俊文先生、香港理工大

學副校長暨香港學者協會主席衛

炳江教授、香港園境師學會黃德

業會長、香港測量師學會何鉅業

會長、香港電腦學會梁建文會

長、工程界社促會主席何鍾泰博

士、香港科技協進會會長陳少琼

太平紳士。當晚還有特意從廣州

遠道趕來的廣東省科協副主席馮

日光先生、廣州市政府科技創新

委員會馬正勇主任、詹得村副主

任;廣州市科協副主席曾純青女

士、廣州市天河區藍小環常務副

妟小萍博士獻唱。 妟小萍博士與黃玉山教授合唱。

城市規劃工程師曾慧雯女士獻唱,並由盧偉國博士伴奏。

區長、海珠區羅光華副區長、黃

埔區陳小華副區長。當晚還有中

國科學院葉嘉安院士、黃乃正院

士、國家科技獎獲獎學者應邀出

席盛會。

  國慶晚會自始至終充滿熱

烈、歡快、祥和的氣氛,新老朋

友們暢談舉杯,展望祖國和香港

科技發展的光輝前景。席間多位

科技界人士的精彩演出及抽獎內

容將晚會推向高潮。

全體嘉賓上台祝酒。

大會現場,氣氛熱鬧。年輕工程師即席上台獻唱。

Page 34: BHKAEC - QK107 - 2015.10

32

學術情報站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及

香港賽馬會高等研究院與清華大學生命科

學學院的研究團隊,首次揭示在DNA複製

過程中有極重要角色的 MCM2-7複合體近

乎原子般大小的立體結構,為雙鏈DNA在

複製過程中的「解鏈機理」揭開新一頁。

這項突破性發現於2015年7月29日在國際權

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http://

dx.doi.org/10.1038/nature14685),並獲同

期雜誌內的「新聞與觀點」專欄重點撰文

評述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

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43.html)。

  真核生物中的雙鏈DNA結構緊密,

進行複製前必須先「解鏈」,當中圍繞著

雙鏈DNA的MCM2-7複合體,則成為解鏈

過程的重要一環;儘管多年來有大量針

對MCM2-7複合體的研究,但它們如何令

DNA分解則依然成謎。

  科大戴碧瓘教授和清華大學高寧教授

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先進的冷凍電

鏡技術,首次揭示MCM2-7複合體的3.8 Å

高解像度的立體結構,有助更深入了解結

構極其穩定的雙鏈DNA,在自我複製的

過程開始時會分裂的原因。這項突破性研

究帶來的重大發現亦已經刊載於同期《自

然》期刊中的「新聞與觀點」(http://www.

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

nature14643.html)。

  現為科大生命科學部訪問教授的戴碧

瓘教授,於康奈爾大學當助理教授時創立

她的實驗室,並於1983年與其團隊發現

MCM2-7基因作為DNA複製過程中的重要

元素;而科大生命科學部研究助理教授翟

元樑博士則在研究中擔當重要角色,務求

純化MCM2-7複合體以達致拍攝冷凍電鏡

圖像的龐大數量和高質素的要求。

◆ 香港科技大學

戴碧瓘教授(左)和翟元樑博士揭示解旋酶的立

體結構。

香港科技大學和清華大學共同首次揭示

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的立體結構

Page 35: BHKAEC - QK107 - 2015.10

33

學術情報站

◆ 香港中文大學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人類活

動與全球變化相互影響的模擬與評估」日

前在深圳市紫荊山莊舉行啟動儀式。該項

目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深圳研究院作

為第一承擔單位,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

學研究所(太空所)所長、中大地理與資

源管理學系教授林琿博士擔任首席科學

家,其他合作承擔單位還包括中國科學院

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

資源研究所,以及南京師範大學。該研究

將針對全球變化研究中難以準確模擬人類

中大深圳研究院啟動國家重大

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人類活動與全球變化

相互影響的模擬與評估」

活動的國際性難題,構建集成人類活動影

響的地球系統模式,以模擬及評估人類活

動與全球變化的相互影響。

  中大深圳研究院院長鄭漢其教授、科

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劉佳博士,以及深

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社會發展與基礎研究

處廖敬揚副處長在啟動儀式上致辭。會上

同時舉行項目專家的委任函頒發儀式,項

目諮詢專家組代表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陳鏡

明院士及項目專家組代表武漢大學龔健雅

院士分別講話,指出該項目對於全球變化

及其應對策略研究的重要意義,專家組成

員將為項目提供建議,並會嚴格把關,以

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啟動儀式上,項目首席科學家林琿教

授與各課題負責人匯報了項目的實施方

案、研究目標及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項目團隊的分工、技術路線、預期目標及

深圳研究院院長鄭漢其教授(左4)和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廖敬揚副處長(右4)與項目專家合照。

項目首席科學家林琿教授匯報研究計劃。

Page 36: BHKAEC - QK107 - 2015.10

34

學術情報站

出席啟動儀式的嘉賓及成員合照。

工作計劃。專家組成員則針對各項報告進行點評,並就實施過程中的一些重要問題,如

項目管理和經費使用等,提供寶貴的建議與指導。

  是次項目啟動儀式促進了項目組成員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確立了各課題之間融

合的關鍵問題,為順利實施和完成這個預期五年的重大科研項目,奠定良好的基礎。

Page 37: BHKAEC - QK107 - 2015.10

35

學術情報站

  近年,將太陽能系統融合於建築物的

需求不斷增加,開發高效率、低成本的全

透明或半透明太陽能電池,以取代現時既

昂貴且不透明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越來越

重要。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應用物理系

成功開發高效能且低成本的石墨烯鈣鈦礦

半透明太陽能電池。無論光從面層的氟摻

雜二氧化錫薄膜 (FTO) 電極或底層石墨烯

電極的方向射入,這項創新發明的能量轉

換效率 (PCEs) 平均也可達至12%,而傳統

的半透明太陽能電池只有7%。此外,這項

發明產生的每瓦電成本少於港幣五毫,比

現時的太陽能硅電池價錢低超過五成,相

信有利日後廣泛使用。

  太陽能是一種重要的可再生能源,透

過光生伏特效應,太陽能電池能夠把光直

接轉換為電力。第一代的晶體硅太陽能電

池性能相當穩定,轉換效率也十分高,但

是價格昂貴而且不透明。第二代的薄膜太

陽能電池輕巧而且可柔軟化。不過,需要

用稀有的原材料製造,而且結構複雜,更

需要在高溫環境下處理。所以,科學家們

◆ 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研發創新高效低成本石墨烯鈣

鈦礦半透明太陽能電池

一直致力研究能量轉換效率高、製造工序

簡單且成本低廉的第三代太陽能電池。當

中,以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最受觸目,因為

它的能量轉換效率超卓,製作程序簡便,

而且成本低。

  理大科研人員研發出首次利用石墨烯

配合鈣鈦礦作為電極的半透明太陽能電

池,其能源轉換效率高,而且成本低。石

墨烯是一種透明度高、導電性強、成本低

的材料,其性能十分適合用作太陽能電池

中的透明電極。由於其半透明的特質,令

太陽能電池可從兩邊吸光,適合用作大廈

的窗戶、外牆、天窗和屋頂等建築結構,

大大增加吸收能源的面積,將更多的太陽

能轉換成電力。

  石墨烯這先進材料早於十多年前

已被發現,在本研究項目中,理大設

應用物理系副教授嚴峰博士開發的「石墨烯鈣

鈦礦半透明太陽能電池」,比現時的太陽能硅

電池價錢低超過五成。

Page 38: BHKAEC - QK107 - 2015.10

36

學術情報站

計了一個簡單工序,可進一步提升石墨

烯的導電性以配合太陽能電池的要求。

首先,在粘合鈣鈦礦吸光層和石墨烯的

過程中,塗上一層薄薄的導電聚合物

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 poly 

(styrenesulfonate) (PEDOT:PSS),增加導電

性。其次,使用雙層的石墨烯為電極,其

面電阻可以顯著降低,也可以維持電極的

高透明度表現。最後,透過優化面層石墨

烯電極與附於鈣鈦礦層的空穴傳輸層的接

觸,進一步地提升效能。

  由於理大這項研發製造程序簡單,加

上石墨烯卓越的機械柔軟性特質,半透明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可採用印刷或捲對捲的

方法而進行大量生產,從而填補現有太陽

能電池未能滿足的市場需求。

  本研究已於材料科學的著名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刊登。

理大新發明適合用作大廈的窗戶、外牆、天窗和

屋頂等建築結構,將更多的太陽能轉換成電力。

理大研發的太陽能電池,能量轉換效率平均達

至12%,比傳統的半透明太陽能電池高。

Page 39: BHKAEC - QK107 - 2015.10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資訊與出版部

E-mail: [email protected] / Tel: 2893 6355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簡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由楊振寧教授提議,於1985年3月在香港

註冊成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一個非牟利的教育科技交流服務機構,旨

在促進內地與香港以至海外間開展學術、科技交流和科技產業合作之活

動,提供諮詢、聯絡及資助等服務。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受中國內地及香港教育與科技單位委託,並

得到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支持。現有中國國家

科學技術部、國家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醫學科

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中央人民政

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等機構參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董事局。

  《京港學術交流》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編輯發行的獨

家刊物,每季度出版,目標讀者是香港、內地及海外各大院

校及學術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和學術人員,內容同時上載「京

港學術交流中心」網站 http://www.bhkaec.org.hk。  歡迎各大高等教育院校、學術研究機構及科技科研團體

提供稿件介紹貴機構特色和科研成就等,徵稿與廣告詳情請

與我們聯絡。

稿啟

Page 40: BHKAEC - QK107 -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