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載物∞跨領域~ 載物齋報小組 發行 責任總編: cj 副編:海產 專欄:Uthor 十月號 宿舍食譜 從潘朵拉的承諾 談核電與社會溝通 愛情囈語Ⅰ 文末 垃圾, 真有這麼討厭嗎 Avi Uthor 海產 共食小組 張濬麟 [活動訊息] 齋報徵才 & 期初聚會 10/22(三)21:30 仁齋書房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前來分享、交流

Bifröst 2014 October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載物齋報 十月刊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Bifröst 2014 October

~載物∞跨領域~

載物齋報小組 發行責任總編:c j副編:海產專欄:Uthor十月號

宿舍食譜

從潘朵拉的承諾

談核電與社會溝通

愛情囈語Ⅰ文末

垃圾,

真有這麼討厭嗎

Avi

Uthor 海產

共食小組

張濬麟

[活動訊息]齋報徵才 & 期初聚會

10/22(三)21:30   仁齋書房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前來分享、交流

Page 2: Bifröst 2014 October

致讀者:

來到載物,遲早會被問到當初為何想要加入學院?在這裡又想得到什麼特別的經驗?問得抽象一點,就是:

載物書院的核心概念是什麼?

對我們而言,這個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跨領域」。經歷了多次有意無意的討論,我們的回答始終離不開當初

招生說明上的這三個字。我們加入學院,是希望在大學四年間不侷限於所屬的科系,除了在專業領域上有所成長之外,也瞭解其他領域、其他系所、其他人在做些什麼?實際來到學院,我們有了家族,認識了家人、經歷了幾次院內活動及課程後,漸漸的交友圈就不再變化,常接觸的人也是固定那一群;或許起初會跟家人、室友,或是課程認識的朋友分享自己的興趣、系所,但當課業逐漸繁忙,見面聊的多是一些生活瑣事;我們有學院的課程、載物的小組及家族的活動,但學期中忙得暈頭轉向的時候,這些活動在生活中的比重與優先序變逐步下降。那麼,該如何讓「跨領域」更加生活化呢 ? 於是我們有了齋報的構想。閱讀不如參加活動那樣耗時:花一刻鐘時間,就能讀完一篇文章,他或許不如一場帶有討論、實做的活動來得詳盡,卻能提供基本的認識,或可成為踏入新領域的墊腳石。

因此,齋報成為一份以跨領域為主軸的月刊,收錄的文章橫跨各主題,可以是科普、新知,可以是社論、議題,

也可以是文學、藝術。我們希望提供一個平台,讓大家分享自己的創作;並能在忙碌的生活中,利用片刻的閒暇,藉由閱讀各式文章,接觸不同的想法,在生活中實踐跨領域。

cj有不錯的想法想要跟大家分享嗎?有完成的稿件想要發表嗎?歡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期待看到大家的作品!

Page 3: Bifröst 2014 October

共食小組

宿舍食譜本周主題:簡單易懂手工麵包抹醬

☆ 橄欖油蒜泥醬

蒜頭除了可增添料理的美味,也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有著特別豐富的維他命B6及錳,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和口臭,是個適合多多食用的好食材,但吃完要記得刷牙喔。

材料:

1.蒜頭100g 2.橄欖油100cc 3.乾淨玻璃瓶

做法

1.將蒜頭外皮剝除 2.把蒜頭切成碎末泥狀 3.倒入橄欖油混合均勻 4.裝入乾淨的玻璃瓶中裝滿即可

*室溫可以保存約7-10天,或放冰箱冷藏保存 *橄欖油一定要完全浸泡住蒜頭才不會壞

☆ 蘿勒大蒜奶油抹醬

材料:

1.無鹽奶油100g 2.羅勒(或九層塔)1小把 3.蒜頭1-2瓣 4.鹽四分之一茶匙

做法

1.奶油放室溫軟化 2.將羅勒(九層塔)洗淨將水份濾乾後切末,蒜頭切末 3.將軟化的奶油用打蛋器攪拌成乳霜狀 4.依序將甜羅勒末,蒜頭末及調味料加入混合均勻即可

*沒打蛋器的話把奶油及其他材料混合均勻即可 *大蒜奶油抹醬必須放冰箱冷藏保存,約可放2-3個月

不管是白吐司還是法國麵包,只要在塗了以上的醬後送入烤箱,即可讓你/妳享受到人間美味,開始活力的一天!!

Page 4: Bifröst 2014 October

從潘朵拉的承諾談核電與社會溝通張濬麟

在進行潘朵拉的承諾評析前,我覺得先要談溝通這件事。科技專業在進行社會溝通的方式,幾乎都是堆出許多的資

料和論述,試圖在解釋眾多疑慮和現實考量後,向大家提出選擇核能的原因,工程師習慣在眾多的考量因素中,一步一步的去分析利弊得失,平等的對待每一個所可能面對的風險,尋求所謂的最佳解,因為一路走來我們的養成訓練都是如此,這樣的決定模式有助於在客觀立場下,建構出一套完整對於議題的認識,做出來的決定也比較周全,然而這種思維模式衍伸出巨大的盲點,那就是過度的強調客觀,忽視了主觀在決定中的份量。

對客觀分析來說,抱持不完整的資訊去下判斷是致命的,然而從社會總體面來看,能夠了解一個議題全貌的人絕對是

少數,雖然訊息的澄清和發布,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因為背景知識不足所造成的誤判,但是我們也必須要體認到,沒有正視主觀判斷在做決定中的影響力和正當性,我們將永遠沒辦法達到真正的社會溝通。以核電安全為例,主觀判斷可以分兩塊,第一階段是核電現實上是不是安全的,第二階段是我相不相信核電在現實上是安全,理工的世界中並不存在信任,我們只有事實和非事實,遇到問題工程師會去分析,分析所要承擔的風險和可以獲得的收益,並做一些措施處理,降低發生問題的機會,如果分析結果利大於弊,就認為可以執行,所以對工程師來說,處理風險的態度是衡量。但社會大眾的視角不一樣,首先社會大眾沒有實際參與電廠現場面的分析和解決問題,也聽不懂處理的脈絡邏輯,得到的只有由台電方一句合格或不合格,尤其是福島事件發生超越原本預期的安全防護,更是加深社會對於安全得不安全感,所以在第一階段的判定上,社會大眾感到模稜兩可,最後大家感受到的風險,反而就落到對政府部門的信任上,在沒辦法信任政府的情況下,對風險的認知自然就晉升成威脅,所以社會大眾對核電風險的認知,很容易就會跟核災連結在一起,所以社會大眾處理風險的態度,在撲朔迷離的情形下,傾向避免而不是衡量。

Page 5: Bifröst 2014 October

回到潘朵拉的承諾影片上,這部影片演員的立場從反核變擁核,但這部紀錄片卻還花大把的時間在呈現反核論述

和反核心境,並沒有馬上就跳入經濟衝擊、能源需求、碳排汙染的利弊分析,例如直擊福島地區,感受當地居民的對孩子的憂心,尤其是視察福島時,拍攝人員問看到這幅景象你現在還支持核能嗎?他回答說讓我過幾天再回答吧,讓我們真實的看到科學工作者並不是冷血無情,而是在眾多考量下,即便深切的感受衝擊,仍然做下自己認為正確的決定,讓擁核的人從一群打高空沒血沒淚的人,變成有人性實感的人民,而這是相當重要的,這避免了在影片一開始,就和台下觀眾產生對立,同時也建立起和觀眾的信任。另外呈現輻射問題的效果也是成功的,用輻射計走透透,讓大家容易理解狀況,直接去訪問車諾比當地的居民,也讓觀眾能比較安心,因為說話的是一位和藹單純的主教,不是西裝筆挺的政府官員。然而可惜的是,影片花在呈現核電立場轉變的心境略顯單薄,雖然某種程度上大家會害怕核能是因為了解有限,但是身為這部紀錄片的主要賣點之一,這樣的解釋不只不夠理想,也難以跳脫害怕核能是因為大家不夠理解的巢臼,除了電力發展能夠讓電力缺乏的國家改善生活,其他的論述都沒能更高一層去堆高核電的價值層次,在呈現核能利弊上,結構鬆散沒有核心立論,沒有生成一套支持核能的脈絡,但整體來說,雖然呈現核電議題的脈絡不佳,議題呈現的手法和關注到人內心層面的細節,是相當值得學習的。

Page 6: Bifröst 2014 October

垃圾,真有這麼討厭嗎?Avi

  為甚麼會有垃圾呢?這問題聽起來就像是只有三、四歲的小孩才會提出的童言童語,好像自我們出生垃圾就是理所當然的存在我們生活中,讓我們將時間軸往回推來看看垃圾在人類歷史裡到底產生了甚麼改變:原始人所製造的「垃圾」也可以說是廢棄物,主要以食用後的動物骨頭和毛皮,有時還會剩餘一些不能吃的內臟,學會使用工具後同時也產生了「耗材」,損壞的武器、不再具良好功能的房屋、碗具等工具,一旦不能繼續使用就會成為垃圾,然後被丟棄堆置經過一段時間被分解回歸自然。那麼時間回到了現代,有甚麼改變了?人類製造的工具不只是為了讓生活更便利,更是希望能有較長的使用期、減少汰換率;因此人類開始追求穩固、耐用的材質,並且在同時降低生產成本,然而我們卻創造出了只有在人類社會才能使用的「一次性用品」,這些產品在使用後即被丟棄,卻又因為它的耐用性不易被環境因子自然分解,所以垃圾就成了我們現在所認知的麻煩存在。

  曾幾何時,我們創造出來不容易被分解的東西成了垃圾和人類世界的一大夢魘,當然垃圾不只存在於噩夢裡,還有圍繞著人類居住的地方無數個掩埋場、焚化爐,海裡甚至太空中也都有數不完處理不掉的垃圾流浪著無家可歸。海裡的垃圾到底有多少呢?淨灘後還是再淨灘,垃圾隨著洋流在各國停留、離開,一場大雨把在陸上的垃圾都沖到了海裡,也有人不知輕重的將垃圾倒在了海邊任它在大海浮沉,以為眼不見為淨、以為海洋可以包容一切,卻沒注意到整個海洋生態遭受垃圾的入侵正生病著。垃圾不只是一個在地球長久存在的東西,不像石頭等天然的物體,垃圾在環境中常常會出現一些令人意外的事情,而且負面的居多,寄居蟹在天然的殼減少的情況下遇到了長得像殼的瓶蓋,它卻又無法如同天然貝殼的保護效果,進而導致寄居蟹的死亡;又如圖片所示,

被垃圾所纏繞而冤死的生物越來越多,誤食垃圾而導致死亡的案例也比比皆是(此處為普遍級故不放置因誤食垃圾而死亡的生物照片),在人類社會產生的垃圾到了自然環境中卻成了未爆彈,究竟垃圾都到哪裡去了?鮮少人關心,而這些動物、環境卻成了人類產物的犧牲者。

  那現在我們能做甚麼來改變垃圾帶來的負面影響呢?別再只是做資源回收而已了!減少垃圾的產生,從源頭開始做改變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評估自己哪些是必要需求、哪些是非必要需求(=慾望),以此就可以大量降低一次性用品和消耗品的使用。而現在正夯的搖籃到搖籃 (Cradle to Cradle)概念,同樣也是一個改變環境和垃圾關係的方法,「向

Page 7: Bifröst 2014 October

大自然學習,所有東西皆為養份,皆可回歸自然。利用『養分管理』觀念出發,從產品設計階段就仔細構想產品結局,讓物質得以不斷循環。搖籃到搖籃可分成兩種循環系統:生態循環及工業循環。生態循環之產品由生物可分解的原料製成,最後回到生態循環提供養分;工業循環之產品材料則持續回到工業循環,將可再利用的材質同等級或升級回收,再製成新的產品。」(原汁原味引用台灣搖籃到搖籃平台說明)相較於搖籃到墳墓的非循環生產-消費關係,搖籃到搖籃的概念可以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已達到友善環境的目的,同時也讓科技不再只使破壞生態的工具。

  當然,搖籃到搖籃的概念是好的,而且也漸漸受世人接受,但要能達到效益仍有賴各領域的人努力!同樣我們也不能忽略人類活動、工廠運作時所產生的廢水、廢氣、廢土等等,這些一旦出現就會造成嚴重影響的污染物,如果無法不產生,至少要將其與環境隔絕,並往無毒生產方式努力。希望在垃圾不落地政策實行時,大家不只是落實資源回收,更應該積極有所作為,讓垃圾不再只有被討厭,如果做到100分可以讓地球更健康,那我們就要做到200分讓世界更美好!

關心您

Page 8: Bifröst 2014 October

文末Uthor

  投機地利用電腦、鍵盤工具發現了一種生產方式、生產作品的方式,僅憑著荒蕪且越發荒蕪的純粹意識,操縱著鍵盤和輸入法來操縱自己,或是無關乎思緒的作品,純粹的生產,內涵為零。某一天我發現自己屬於空無這一塊少人開墾或少人敢開墾的領域,已經如此明顯的標明卻無人肯在此哪怕是佇足一會兒嘗試呼吸──毫不費力的呼吸──但也慶幸如此,空無才能為我保留至今,甚至即便早有人煙或人煙已然在該處有了根據,其實也是毫無差別的──名為空無,意味著人人無權占有,誰到此誰便屬於了此地。我決意,並且也有了充分的渴望,在此完成屬於這一階段的命運。

………………………………………………………………………………………………… 第一個徵候  強光下使這裡一片白茫,帶上純粹的黑色眼鏡後一切如此細緻地呈現出自己,每一個深刻的紋路反施知覺到了我的身上,不是我在觀看而是被奇妙的觸感所牽引,引到更深處的空無中去。感覺越強烈,便要更加知覺到其本質的空無,才能更加游刃於其中滿足自己的貪婪以虛化自己的貪婪的方式達成。

  在雪堆裡不斷挖著沒有方向,潔白的光景讓白天一直成為這裡的主要力量,意識到這點後的某一天我瞭解了我正挖著渴望中的夜晚,哪怕我知道睡眠正如往常那般在循環中發生,就是不甘心無法親眼看見使人看不見的黑夜。雙眼已倦了熱度,那即便埋入雪堆中依然灼熱的無可奈何,我不斷往下探──此時已以頭代手掘著堅不可摧的鏡面,卻只是在不斷蔓延的裂痕中承受著更多因為漫射而更加耀眼的光芒,帶著一點妖氣、誘惑,黏膩而媚惑,我更加地逃不開。

  我更加屬於這裡了,如果連這點都無法相信的話,倒不如離開此地。第一個徵候出現,便可無須擔憂了。

…………………………………………………………………………………沒有風吹動的地方  一片濃霧悄悄自海上漂來,孤島上一顆礫石待在原地隨著時間逐漸變稠、變深而永遠留在了那裡,等待另一種漂流帶來的侵襲能夠哪怕對它有所動搖。已不再有動搖的可能。天空在空茫的雲層之上空空望著望不著的未知,抖顫的光汗積累了一陣不短的時間,在侷限裡不斷擠壓著它的可能邊界,下墜的不可能性使它被動式的彷彿有一股吸力、希望般召喚其面孔朝上,垂淚無望。

  例行的陣雨飄落如絮,沒有一絲聲響、陣與陣之間不存在斷裂,終將在全然的契合中消解流動,畫面停格一切如舊;沒有畫家願意再割捨

Page 9: Bifröst 2014 October

任何一點動靜推動哪怕是輕輕一觸即可生息如昔的世界。一抹顏料風乾在沒有風吹動的地方。木料間的擠壓聲夾著蟲鳴,對於往昔的虛擬嘗試親切而失敗照舊,永無滿足的餘地在凝滯的能量流間穿梭碰撞。大聲呼喊之於可能的人是太過疲累的,一種迴響暗自在無聲中悄悄引渡些破壞、在那默谷中無聲息地開鑿出不可見其底的深淵,偌大的龐然轟鳴在漫長上升中迷路,黑暗進而在亂竄的氣壓中破碎,那黑洞便亦隨之填補以無為。或是天空的別樣拓寬。

不可能的姿態……………………………………………………………………………………………

  一種侵略緩緩邁開腳步走向前方,誰的前方?它獨自問到,於是乎世界便和平地保留下來以一即將持續直到解答、直到無法解答為止的疑問。可惜的是關於迴響的無所不在在此以罪惡的形式盪開,在妄念中因無人回應而絕望的它無視任何可能的幻覺,輕易有了依靠以自己的臂膀,蹬著自己再度向前以一種不可能的姿態完成了一個步伐……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孩童式數著數似的誘使他逐漸輕快了起來,忘卻可能的困難和遲疑一溜煙完成了自戕。

  沒有邊界的黑緣竄動著,模糊了任何嘗試進行建構企圖之形貌,地平線處在虛點中隱約若現,隨著我的眨眼頻率更換著計時單位。遠邊,彼岸,過於遙遠使我不屑前往,關於周遭的一切仍兀自勃發的事實太過鮮明,艷陽在低限度的壓抑中也顯得道德。我又何嘗不如物呢。在此,無法想像任何逃脫;在此,連綿橫亙的山緣上任何移動都將落入非實存的處境──而我本身實則已處於何方該處,歸返不得且無法離開。

淪落到外方…………………………………………………………………………………………………

  撕開慘黑色的夜空以一聲狼嚎,萬珠芒星紛紛落下之前便已停駐以便遮掩傷痕讓隔日天氣能夠好些而無須下雨。單調的山頭連綿以一單調的高低曲線,爬滿天空的雲朵在墨漬中揉皺、一坨坨霍然重擊屬於另一維度的空間──因而無事發生在此而劇變,或曰天明,在那頭矗然聳立。山稜線漾然躍起直衝天際……雨和著星點透著陽光奔然悵下,無數晶面以一瞬瞬的眨眼複製著靜電點著沒有熱源的無名火,在這無限輪迴的徒勞中以一快門似的一瞬呈現以圖像的形式。那絕望的實在已淪為廢棄物,無關緊要,我握著相片視野模糊漸顫,方知一切未曾開始在此,一切在此開始而未曾發生在,何方

  深黑色的、綠稻穗般地在茫闇的夜中枯竭地面上之某種有機叢中,蔓延、流動著的油彩在末梢岔開無數金粉狀的爆裂痕,一撮撮焦紅窟窿恰好在滿布的月體存在處存在並予以消融到另一處他方自在。黑於焉純然地濃稠即便亦是不斷地滴淌淪落到外方、淪落到蠻荒──同於占領、占領著它來自的所在直到淹溺所有的記憶,這才實現了全然的弔詭。

Page 10: Bifröst 2014 October

愛情囈語Ⅰ:  愛情的政治哲學,淺談柏拉圖對話錄《會飲篇》

海產

  劇作家Aristophanes在宴會上談到古希臘人類上古的神話傳說。據傳,過往的人類不僅只有兩個性別,而有三種androgynous(雌雄同體)性別。男性的先祖是太陽神、女性是大地神,而雌雄同體則是月亮,因為月亮一次分有太陽和大地的特質。遠古的人類也跟我們現在長得不一樣,過往我們是球形的(round),想像兩個人背貼背黏合的樣子,遠古人類有雙面的臉、四隻手、四隻腳,走起路來的軌跡是圓圈圈。這樣的球形人戰鬥力很強,又有過人的意志與企圖,他們甚至開始蓋階梯想要到天上去看看眾神的住所,這惹惱了Zeus。為了懲罰人類的傲慢無禮,宙斯神用閃電將各個球形人都劈成了兩半,讓人們得謙虛節制地過活,並且聲稱若人們再次無禮,祂會再次把人們劈成兩半。

  Apollo治癒了人們被劈成兩半的傷口,因此人類就變得跟我們現在一樣兩手兩腳、只能向前走。Aristophanes用這個神話來解釋愛的力量是怎樣的強大,以及為何當我們遇到了、找到了心中理想的另一半時,為何會說不出來到底是喜歡哪裡、到底想要對方的什麼?很顯然的,這是隱藏在我們靈魂深處的一種渴望(desire),它是一種本真、直覺的欲求,故無法訴諸言語。任何找到另一半的人聽到火神Hephaestus的這段話都不得不同意:

  你是否渴望和對方永遠在一起,越親近越好,並且不要有任何一天分離?如果這就是你所想要的,那我將準備把你們倆給熔接在一起。不僅是永遠生活在一起,即便是死後到了冥界,你們也將是合而為一的,而非兩個個體……。

  愛作為一種渴望,是全人類最為強大的力量。唯一可以解釋這股強大力量以及想要交互相融的欲求,就只有訴諸遠古我們人類的本質,那時的我們才是本真完整的,我們的愛都指向去尋回這個完整性、去飽滿人類的天性本質。

  在著名的小說《You Must Remember This》中,男主角Felix在一次酒醉時強暴了他才16歲在唸中學的姪女Enid。但沒想到Enid並沒有因此痛恨與懼怕Felix,反倒瘋狂地愛上他!Felix一方面覺得很罪過,另一方面也對自己跟姪女的關係感到尷尬,所以一直避著Enid,這讓Enid很痛苦,甚至嚐試自殺未遂。躺在醫院潔白的病床上,Felix

Page 11: Bifröst 2014 October

來看他,說:「You want to love me. And you tried to punish me by com-mitting suicide.」一邊手摸著Enid的大腿,再滑到腰際。那時的Enid雖然虛弱地躺在床上,但內心卻無比悸動、興奮不已。

  終於,Felix坦承了自己對於Enid的愛,他們墜入了天雷勾動地火般的狂戀之中。Enid經常趁醫院半夜沒人偷偷溜出去,跑到Felix在附近旅館開的房間瘋狂地做愛、彼此陪伴,最誇張的時候滿地都是保險套。這段時間的Enid處於一種很異常的狀態,一方面她非常非常的快樂,她最愛的人、狂戀的人就在她的身邊陪著她。這讓她每天都只想要見Felix,她厭棄自己的同學也不想看到父母;但另一方面Enid卻也極端的痛苦,因為她雖然近似瘋狂地愛著Felix,但她的內心卻總有一種預感覺得總有一天Felix會離開她,而且Felix有點花心,每次Enid跟Felix接吻的時候,她總有一種他已經吻過很多女人再來吻她的感覺。

  小說最後的結局怎麼樣呢?讓我們先回到柏拉圖宴會的現場。Socrates並不同意Aristophanes對於神話的詮釋,他援引自己從女

哲學家Diotima那裡聽來的說法,認為人類的愛其實並不是指向那個失落的另一半,而是所謂的the Good。Diotima談到更多古希臘神話的內容:在女神Aphrodite出生的宴會上,大家都在喝酒狂歡,於是眾神就睡倒在了宴會上。唯一一個沒受邀請的是貧窮女神Penia,她來宴會想要乞討,看到醉倒的富裕之神Poros時突然萌生一

個想法,透過跟他交歡Penia設想自己未來可能就不會再那麼貧困。結果Penia順利的懷孕,生下了一個男孩Love。跟Aristophanes等人想得不一樣,Love不是一個great God,而是一種spirit,介乎神與人之間;除了這個精靈的中介位置,Love因為他的父母各代表著富裕與貧困,所以他的長相其實普普通通,並且就像個野孩子一樣赤腳、粗糙(rough),而不像我們一般對於愛神的想像是極美麗的、純潔的。

  Love因為自己在富裕與貧困的中介位置,他有強烈的慾望去渴求美麗的事物、好的物質生活以及崇高的智慧,他汲汲營營、聰明伶俐,並且隨時準備去行動。Love有自己的一個循環,若在富裕豐饒的環境中,Love可以將天賦發揮得很好、強盛一時;但因為母親的關係,當Love處於貧困的時候他會虛弱甚至死亡……。Diotima透過講述這個神話,她表明人類的愛本身並非只像那個失落、還沒找

Page 12: Bifröst 2014 October

到的另一半。愛本身並不美麗,他甚至十分匱乏,也正因為如此他總致力於去追求好的東西、佔有它,而且欲求永久的佔有。

  因此如果Diotima來給Enid建議的話,她會說妳愛的並不是Fe-lix,而是他身上的好的地方與特質,但其實妳並不愛他的缺點,妳甚至非常希望他可以改掉。Diotima說,人類的愛有一個擬似階梯的上升過程(ascend),並且一個人如果要學會真正的愛人的能力、在政治場域變成一個成熟的人,那在年輕的時候就要被導向正途。首先,年輕人會愛某個個人漂亮的身體(beautiful body),除了欣賞還想要瘋狂地、渴望地去佔有他;接著他會開始發現,其實不只是這個人有美麗的身體,還有很多人也擁有,這時他會愛上很多漂亮的身體;但到達了一個層次後,他會發現人的內在靈魂更美,他會想要去和擁有美麗靈魂的人談話與相處,即便他長得可能普普通通;接下來他會發現不只是這個人有美麗的靈魂,其實有很多其他人也有美麗靈魂,他會就只想跟他們待在一起;再來他會發現,不僅是人的靈魂,包含了一切關於城邦的法律、社群事務、各種知識的分支等等,都有某種美蘊藏在裡面,而且這種抽象的美更值得去追求;最後,他到達了最高階段,他發現了最終的美究竟是什麼,那就是美本身(beauty itself),他的整個生活就變成是對於美本身的不斷沉思之中,成為了一個哲學家……。

  好吧,最後很無奈地,Enid和Felix最終是分開了,此時Enid簡直頓失了生存的意義,看起來行屍走肉。然而此時正值她中學畢業,她考上了音樂學院,其實她從小就對音樂很有興趣,只是在狂戀Felix的期間把這一切都拋諸腦後。一日在學校,天氣清朗,在採光良好的音樂教室中,落地玻璃映照著校外的一條小溪流。她坐下來開始彈起教室裡的鋼琴,突然發覺自己好幸福,能夠,在這裡敲著琴鍵,隨著音樂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