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wwhb.cn 2019 10 27 4 ”。 · 》, —— ,“ ”, :“ 。” ?” 2018 4 :“ !” ”, . 。“ ”, ,“ ”, 360 ,“ —、 —”…… 》, ,“ ! ”“ !” ...... ”, 70 . ..... 7 70 2018 5 ”, ”。 ”, )。 40 1000 ), 5 1980 5 6 5 4 2 100 。“ 。” :“ 。” 》《 1982 ”, 。” ,《 》《 》, 1994 200 》( ), 》《 》, 》《 》。 ,《 》《 2005 2016 2007 》, 2008 DVD2012 2013 2013 < > 》, 2016 ,“ 50 70 12 ,“ 5 16 SMG

书箱·书橱·书房 书香中的上海变奏 有爱,就没有障碍dzb.whb.cn/imgPath/2019-10-27/41027.pdf上晨读的孩子们,爱看报刊的老人们,喜 欢在悠闲美地或是“老街”茶吧要上一杯

  • Upload
    others

  • View
    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书箱·书橱·书房 书香中的上海变奏 有爱,就没有障碍dzb.whb.cn/imgPath/2019-10-27/41027.pdf上晨读的孩子们,爱看报刊的老人们,喜 欢在悠闲美地或是“老街”茶吧要上一杯

www.whb.cn

2019 年 10 月 27 日 星期日4 专版

书箱·书橱·书房陈 皓

在书香中体验上海,可以感受它前行的时代节拍。

随着时光流转,我一一打开近现代的文学作品, 不少文学家都有浓郁的“上海情结”。 在细读余秋雨的随笔《上海人》后,我对这个名城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作家缓缓道来的老故事里,瞬间触摸到了上海的历史风情和文化积淀。

就像美国作家弗朗西丝·梅耶斯所作的形容:因为一本书,全世界爱上了一个地方。 我则引用弗作家的话说,一本《上海故事》,让世人对这座东方历史文化名城———上海,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与遐想。

上海, 不啻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典籍。当我在沪上的大街行走,踏着青砖,

抚着碧瓦,感受都市文明风的强劲。 我的愿望在这座城市中咏唱着, 荡漾着。

我呼吸着历史深远的墨香,吮吸着文化淳厚的营养。

福州路,它无疑是很文化的。 如果打个比方,我想,这条路就像一个悠闲的书生,毫不理会周围世界天翻地覆地变化,执着地沉浸在对书的迷恋中。 把福州路比作一个书生, 大概不能算牵强。因为,这是一条有名的图书出版街,

呈三角型分布着上海书城、 外文书店、

古籍书店。 这样的布局,也许是一种巧合,这样的巧合,使这条路成了名副其实的图书街。 的确,这条曾多年影响中国出版业的福州路,通过多年的文化沉淀熏陶,始终让她在喧闹中坚守着这一份特有的宁静。

我的脑海中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画面:带着一脸温情的上海人,在城市的公园里或市民广场, 闲适地抱着一本书,在清风的吹拂下,安心享受属于一个人的阅读时光。

当你在茂名路一带游逛, 最好的心态,也是散淡平和。 在这里,你无需将买书作为直接的、功利的目的。你可任由视线在书架间挑来挑去,读来读去,在反反复复进过许多家书店之后, 终于遇到不忍放手的好书时,就会勇敢地买下来,即使回家受内人一百遍埋怨, 也象终于找到了红颜知已一样的满心欢喜。 即使你泡了大半天,也没买到一本太心仪的书,

那也没什么,“踏遍沪上马蹄香”,谁又能说一无所获?

缕缕书香在上海的上空弥漫, 洗去了世俗的污泥浊水, 荡去了季节琐屑的南风,让上海一直都保持着一份闲适、一份恬静。

在书香中沐浴,我渐渐理解了上海,

理解了她能以独特的风姿屹立于世的缘由。 毕竟,上海作为江南文明的发祥地,

书籍从来都是这座城最亲密的伙伴和坚定的支持者。从这些浩瀚如烟的书本中,

上海学会了坚韧、懂得了包容,于是她本身也就变成了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

书香上海,有着一城的浪漫诗意。在阳光灿烂的午后, 我骑单车穿梭在这座城中。我喜欢整洁明亮的上海书城,喜欢深阅读中的市图书馆。 我喜欢社区广场上晨读的孩子们,爱看报刊的老人们,喜欢在悠闲美地或是“老街”茶吧要上一杯热茶暖暖手。 我喜欢闻着地铁上的旅途书香,喜欢看到年轻母亲们耐心地教自己的孩子如何阅读经典。我更喜欢看到路边的书报亭内琳琅满目地挂着杂志报纸,喜欢看到公交站边,等车人们看书时溢出的会心笑意。正如作家王晓波所说的:“一个内心唯美的人仅有今生今世是有缺憾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在大街上,我抬头看到巨大广告牌,大大地印着几个字“喜欢城市的理由? ”是啊,喜欢上海的理由究竟是什么呢?我想,也许是诗意的生活吧,包括物质上的丰富,还有一种不可复制的深阅读品质。

2018 年 4 月,我再次来到上海。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以“快乐阅读,幸福生活”为主题的上海书展引来了无数求知者的目光,名流作家、白衣卿相,纷纷聚集于金陵城,参加书展的读者饥渴地沐浴书香,与大师现场对话,交流与碰撞着各类观点。 城市书展上,文化名人、作家读者,围绕书展主题作着酣畅淋漓的演讲,传播着“读书是最美的姿态”的存世理念,这个位于中国东部的文化名城始终敞开海纳各类文化河川的情怀。

我一直相信, 上海的内心是异常沉静典雅的。那份古意盎然的书香典雅,永远不会被城市的发展速度抹杀, 它们是我无从感知无从探究的东方名城的文化之魂。

有朋友打过电话来 , 说我初到杭州,推荐夜晚去运河广场学跳舞。 她在电话那头 “格格” 地笑着说:“锻炼身体、放飞心情,那里可是一块风水宝地噢! ”

我决定去看看这块风水宝地。

华灯初上时分,运河文化广场又涌起了一次人潮 。 人们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走进美丽、壮观、宽广又古意盎然的广场 , 像赶场子似地来到这个心仪的娱乐休闲地方, 要在这里渡过一天中最快乐最健康的时光。

也就一会儿功夫,在运河水面弥漫过来的湿润的空气中,在草木清新的气息里,在古色古香的拱宸桥畔,在剔透亭阁 、葱郁的树木间 ,在灯光秀 、照明灯、地灯明明暗暗五颜六色华丽的光芒里,我看见许多个广场舞舞场,音乐起“篷嚓篷嚓”,就八仙过海、各有千秋地跳起来, .整个广场顿时显得热热闹闹、

多姿多彩、生气盎然。

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前面有一队,近二十人左右,三四十岁女子,一身淡紫色的衣裙,脸上略施粉黛。 她们也手舞也足蹈,但更讲究身段,快慢适度地腰扭扭、头转转、手在前后左右舞动成美妙的弧线。 “篷嚓嚓、篷嚓嚓”,左手在裙边柔柔地绕两圈,“篷嚓嚓、篷嚓嚓”,右手在裙边柔柔地绕两圈。她们经歌曼舞、裙裾飘飘、舞姿柔美。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日子,我们是运河边跳舞的人,要把水的绵长柔软融化在欢乐的舞蹈里。

在功德牌楼旁边的空地上传来一阵响亮的掌声 , 那里有黑压压的一片人群。 我闻声过去挤进圈子里,是八九个年轻人在节奏里跳跃、舞动。 女子白衣、蓝短裙、短发,男子白衬衫牛仔裤。

分前后两排, 人与人 , 排与排相距很宽 , 他们快节奏中的大幅度动态美引来一阵阵的掌声。 又一曲起,看前排第二个女青年,在音乐序曲中收腰挺胸 ,

踮脚扬臂,整个人提升了起来,好优美的架势! 她精神飒爽,神采奕奕,脸上笑容可掬,在音乐声中快速起步 ,左手刚在头上绕过一个圈 , 脚步早已飞速

地连跳两步, 在膝盖碰膝盖中换步转身,在裙裾飘逸里,她跳得非常生动优美。 耸肩、扭腰、抖身、展指,与舞伴们一起,360 度旋转,伸长臂。她的舞姿有猴子的机灵、 小鹿的敏捷, 骏马的飘逸,燕子的轻盈,一伸手,一顿足,都流泻着青春,流泻着活力。 他们演示生活的精彩纷呈,演示青春的亮丽火红,更演示 :我们快乐 、我们朝阳 、我们意气风发!

在那边绿荫旁边的一块空地上有一大块耀眼的色彩 , 像一片绚丽的霞光 。 竟是三四十个身穿暖色绸缎旗袍的大妈,她们大都六七十岁。 正在跳,

嗯,应该称特色交谊舞。 前面六位大妈面对面组成三对交谊舞舞搭子 ,握手 ,

相拥, 跳女角的大妈后面竟搭着一串人,大约八九个,每个后者用双手搭前者双肩,这三组共同跳慢四,庄重而稳健 , “篷—嚓—、篷—嚓—”……让人立刻想起邰丽华的 《千手观音 》,队友们都 “隐身 ”邰丽华后面 ,绝对整齐和划一。 大妈们当然也是练整齐划一 ,“抬头挺胸! ”“队伍不能弯曲! ” . . . . . .这种挑战自我的努力精神让我非常感动 :

在夕阳无限好的人生时段里 , 有机会和条件恋上了跳舞 , 现在要跳优雅入骨的旗袍交谊舞 , 还要达到这样的高标准 ,要么不玩 ,玩么就要玩个精彩 !

心中有花,人就在春天里。

高品质的运河广场显然是老百姓眼里公认的“风水宝地”,成了一个美丽的民间休闲天地,在这里看到了如火如荼,千姿百态、正在深入、持久、不断提升、蓬勃发展的群众广场舞蹈 ,让我感叹万分:新中国成立 70 年,我们的生活节节攀升,品位集体提升。 寻常百姓从许多年前看舞台表演、明星表演到近几年的华丽转身, 成为自娱自乐的舞者,

在学习跳舞中追求艺术、 抒发激情、享受愉乐、振奋精神、锻炼身体 . . . . . .,不仅仅是文体, 从含蓄内敛到释放自我,也是精神层面的转变。

这流行的多姿多彩的广场舞,应该算得上是百姓幸福生活的一个新体现吧!

自从今年 7月启动“爱我中华”庆祝新中国成立

70周年征文活动后,本报接到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

征文,经过有关专家的初评、复评,最终评出一、二、

三等奖若干。本次征文活动,感谢上海烟草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的大力支持。

书香中的上海变奏林文钦

2018年初冬暖阳的一日,乡下堂兄打来电话要我到他家拿些粑粑、新米、牛肉等物。 我兴高采烈地驾着小车奔向他家,

远目他家偌大靓楼坐落在绿树环绕之中,

走进他家里,看到的是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更令人夺目的是,有许多金灿灿的玉米和一长溜的腊鱼腊肉,我情不自禁地喝道:又是一个大丰收年! 我再仔细瞧瞧,屋里屋外还有许多现代化机器。 他家呈现出的,岂不是一幅丰富多彩的乡村图画么?

我幼年常在堂兄家玩,在那艰难的岁月,种田土全靠人力、苦力。 耕田用牛,松土用锄,运物靠挑,磨死人累死牛等。彼时堂兄家刚刚承包 5亩余水田, 能种双季稻。 那个时候的响亮口号是:插完早稻迎“五一”,插完晚稻迎“八一”。 插秧只能用手插,插早稻时堂兄一家要连续多日浸泡在冷水里,病体会更病,弱体会引来一身病。 尤其辛苦的是“双抢”,既要抢收早稻又要抢插晚稻,晒谷、挑草、犁田等事繁多。 堂兄家搞“双抢”要十余天,几乎天天头顶毒日头,一身泥一身水地打水谷子或插田(插田是方言,是插秧之意)。 我在堂兄家,目睹他们手工脱玉米粒,一双手总

是脱得稀烂带血,我也有帮他家脱玉米烂手出血疼痛难忍的经历。

我记得 40前的乡下, 打米是挺困难的事,一个 1000多人丁的大队(现改为村民组), 打米机仅有一部, 距堂兄家 5里余,年少营养极差的堂兄常用蔑箩挑一担近百斤的稻谷去打米, 肩膀挑得红肿脱皮、衣服湿透不说,还要排长队,一等就是一两个钟头乃至更久, 只能前面打完一担,后面的就向前挪移一下,至少要烦琐地挪几十次,有时大白天去,要到半夜才能回家, 有时家人只好打着火把来接,真是费时费力又误事。

自从 1980年后, 农民们的日子慢慢地好起来了。 每次到乡下,我都会发现堂兄又添置了新农机。首先购的是一台旧耕田机,以前家里 5亩多田,用牛犁田起码要 6日左右,家里无牛时要费尽口舌去央求别人帮忙,牛主有时失约,耽误事。自从有了耕田机后 5亩余田两日左右就轻轻松松耕得妥妥贴贴。 不久又购了打米机,

不要挑着谷子跋山涉水、 过烂烂窄窄土桥、上坡下坡、走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的小径了,不出家门就可以打米了,随时能吃

到新鲜营养大米,这是堂兄最高兴的事之一。堂兄还特意在我面前展示了他的打米机如何好, 他从仓库里端出一簸箕稻谷,

放入打米机,电钮一按,哗啦哗啦白白的大米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了,米香也随之扑鼻而来,米糠分流,打米再不要用手工风车呆笨、使劲地摇了,远离了令人憎恶的漫屋灰尘,省时、清洁。不久又购了脱粒机,脱玉米粒再不用手工了,也不再会因脱玉米粒而烂手了。继而,他购了碎粉机,

麦子、玉米、米粒等,再不要人工艰难地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地推麻石磨子了。小时候,我常常凝视着那些推磨者,生恐他们会累得手断、上身发炎、晕倒。后来又购回饲料机, 生产的饲料非但能提供自家牛、羊、猪,鸡等,而且还能外销,服务他人。两年前居然购了一架 4万余元的农用无人飞机,政府补贴近 2万元,飞机用来洒药除虫、洒水抗旱等,轻松、安全、高效。

有一日, 我在堂兄家品尝珍馐佳肴、土产海味,他朴实地说,他曾屈着手指,算了一下他的这些机子为他省了多少时多少力,帮别人作了多少好事,科技、教育兴农真好啊,

我也要不断学习,跟上新时代。 那洋溢在他

颜孔上的笑容宛若盛绽的花儿。

而今堂兄的大院里, 又有了新耕田机、插秧机、收割机、运输车,此外还有轿车等。

有一天,堂兄兴奋地对我说,以前插秧,腰子弯得痛死人,效率低慢,手插得稀烂, 现在插秧不要弯腰了, 开着插秧机, 轻轻快快就把我租包的 100亩田插完了;收割机一开动,那种在打稻机里或办桶里打谷的辛劳就结束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堂兄家就喝上了用塑料管引来的山泉自来水, 为了防缺水, 备有抽水机,我参观到他家屋后,正好响着哗啦哗啦的抽水声。 “现今水利建设也不要兴师动众,挖土机舒展一下可长可短的颈,就又好又快地做完了。 如今当农民不知舒服好多倍呀。 ”堂兄指着那个新购的挖土机欣喜地说:“购买农机政府都有补贴,

现在我种田越来越多, 却用力耗时越来越少。 我还能干其他事业、 搞多种经营呢。我的年收入也越来越多,至少有四十万。 ”突然,堂兄的手机响起来了,有人要来他家打米、碎粉;一会儿,手机又响起来了,有人请他用无人机打药。

如若不是党的政策好、如若不是改革开放,国家会有天翻地覆、桑田沧海的巨变? 堂兄家会有这么多美丽的农机吗? 会有如此幸福的生活吗?

我遥望蓝天,环视四方,群鸟乐飞,坚信:伟大的祖国会越来越强盛,人民的生活会愈来愈美好。

堂兄家里农机多夏 扬

我生长在偏僻的农村。 小时候,生活比较艰苦,没有课外书,干瘪的书包是用旧布七拼八凑的。 那时,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营养都很匮乏。

那时,乡下没有书店,只有供销社有个卖书的柜台,里面有《红灯记》《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 等小人书。 我放学路过那儿,总爱拐进去,盯着小人书的封面左看看右瞧瞧,饱一饱眼福。 老师说,黄花郎(蒲公英)和猪耳朵草(车前草)是药草,可以卖钱,这实在是如饥得食。 我每次挑猪草、羊草时,就将它们拣出来,拿到收购站去换钱。 一分一分地攒着,凑足了就到供销社买来心仪的小人书, 小人书里大世界,点亮了我的童年生活。

1982年,我有幸考取中专,带着书箱到南京求学。 每月不多的生活费,扣除必要的开支,所剩无几。 星期天,最爱去的地方是明故宫和新街口,新华书店、科技书店,新书目不暇接,我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瞧瞧这本小说,翻翻那本散文,欲“过屠门而大嚼”,无奈囊中羞涩。 尽管如

此,三年过去,箱子竟也满满当当。

毕业后, 单位给我安排了一间房,一张铺,一张桌,一张凳。做木匠的姨父帮忙打了一张小碗橱,我把它当作生平第一张书橱,将积攒的书籍,细心放入暗橱。常用的书放在抽屉里,主角是专业书。正如“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陋室铭》所云:

“卧室就是厨房, 饮食方便。 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 ”

准备嫁妆时,父母满足我拥有一张大书橱的渴求,书刊有了安静的所在,兴奋喜悦,书店跑得更勤了,专业书刊纷纷在书橱安家落户,为我参与企业扩建改造和小改小革提供了专业保障,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儿子出生后,给我的生活带来无穷乐趣, 也给书橱带来新鲜血液,《幼儿画报》

《格林童话》《神探柯南》,育儿书籍纷纷进驻。 结婚几年后,夫妻团聚,书籍大团圆,

老公带回的书刊占据书橱的半壁江山。书橱不堪重负,家里桌上床下角角落落堆放着书籍报刊。

1994年,我家买了第一套房,三室一厅,我们将小房间用作书房,儿子尤其高兴。 他是个小书迷,一篇篇作文在学生园地发表。 儿子小学时,有一天,我下班回家,他告诉我,爷爷给他 200 元钱,他请楼下的黄包车伯伯拉他到邮局, 由伯伯帮忙将钱汇出去, 买了 《郑渊洁童话全集》(因为钱不够没有买全),买完书只剩下一元钱,给了伯伯作车费。 七八里路,

只要一元车费,还帮你填写汇款单? 我心里有点犯嘀咕。 几天过后,他果然收到心爱的书,我心里踏实了,庆幸没跟孩子说出自己的顾虑, 更对自己的多疑感到脸红。 儿子渐渐长大,胃口也越来越大,今天捧回《水浒全传》《战争与和平》,过一段时间又请来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史》。 每到一地,最不放过的就是逛书店,

跟随他的脚步,《历史上的新疆》《大理国史》等等来到新书房。 书房是个美妙的地方,每有空暇,一家人徜徉其间,书香缭绕,温馨又甜蜜。

2005年,我家乔迁新居,搬进更为宽

敞的复式公寓,拥有了一间明亮的大书房。

我们索性将两面墙打成顶天立地的书橱,

简洁而朴实,三人的书籍各就各位。

书籍陪我们度过奋斗的岁月,我通过看书学习,先后获得大专学历、本科学历,

一篇篇论文出炉,成为电气工程师、经济师;老公专升本,再读硕,一个个项目,一件件专利接踵完成,成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儿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又考取研究生,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书房是我们灵魂的加油站,幸福的港湾。

2016年,儿子在无锡有了新家,拥有独立的书房。 父亲在老家新建的楼房里,

装饰好书房,创建了乡镇诗社,从事诗教工作。父亲的书房,我们的书房,儿子的书房,三个书房互通有无,不分彼此,读书明理,已成家风,我家两次被评为县十佳书香人家。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包、书箱、

书橱、书房,我们和亿万中国人一起,品尝到祖国强盛的鲜美果实,见证了祖国发展的历史变迁。

夜晚,去运河广场跳舞胡宗沛

北京北

海公园的国

庆主题花坛。

(新华社图

片 摄影魏梦

佳)

我的笔拙,画不出宏伟画卷,谱不出壮丽篇章。 我只想写写上海为盲人服务的无障碍电影公益之事和公益之人。

你在街面上, 在公共场所很少见到盲人,但是在上海,有户籍的持证视障人有不少。他们或者失明后告别了电影,或者从来没有看见过电影。 当电影已经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的必需品时, 盲人们也希望有机会走进广阔五彩的电影天地。于是,无障碍电影诞生了。

所谓无障碍电影就是在电影放映时,由解说人员利用电影对白、旁白的间隙,对影片的画面、人物、情节,以及内涵进行描述解说,帮助盲人们扫除障碍,欣赏电影艺术。

上海无障碍电影的起步在国内不是最早,但是加速较快,发展均衡持久。

2007年春节后的一天,闵行区江川街道活动室,一位叫王世杰的老人举着话筒,

为一屋子的盲人讲解电影 《三峡好人》,简单爱心之举,成为上海无障碍电影的滥觞;

2008年的秋天,曾长期从事电影工作的蒋鸿源将描绘电影《非诚勿扰》画面与剧

情的解说声音刻录进电影光盘, 制作成第一部无障碍电影 DVD,发放到社区供盲人欣赏;

2012年,市残疾人联合会联手国泰电影院推出全国首家无障碍电影专场,至2013年全市各区均有商业影院每月定期选一部新片开专场, 由市广播电视系统志愿者做现场解说。

2013年,上海人大常委会将无障碍电影活动列入了修订后的 《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无障碍电影开始得到立法机构的关注和倡导。

2016年, “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成立,吸引了一大批志愿人士,撰写解说脚本,录音制作合成,每年制作 50部以上数字化无障碍电影作品,重点解决乡镇社区视障人群欣赏电影的需求。

在上海, 无障碍电影日活动已经成为每年的标配,撰稿研讨、中外交流、志愿者培训也间或开展。

多年来,作为志愿者队伍的一员,笔者目睹了无障碍电影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困

难, 更是见证了无障碍电影人的热情与韧性,他们打破障碍,心系盲人,用文字留住画面,以言语重塑光影,推动着无障碍电影公益事业的风雨前行。

相比新中国成立 70周年, 上海无障碍电影的 12年是短暂的, 但对于视障人群来说,却是珍贵的一轮岁月:文化生活丰富了,“看”电影梦想的实现了,融入社会的渠道多了一条。 一位无障碍电影公益人感慨道, 盲人们未必真正听懂了电影,可是他们在意有人在乎他们,珍惜有人愿意与他们分享。 后天致盲的黄女士是无障碍电影影迷, 每月都从郊区赶到市区欣赏无障碍电影。 她说,原来我们一般不出门,很多盲人在网上聊天,几年十几年都没有碰过面。 无障碍电影放映以来,大家都会借此相约相聚。

无障碍电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城市对弱势群体的温度。 上海的无障碍电影公益服务已经成为文化助残的金色品牌。

今年 5月 16日,在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 上海广播电视台无

障碍电影公益解说团队获得 “全国助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对于众多志愿者而言, 这是一个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实践。 SMG主持人、

解说志愿者何卿曾经说起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她在影院解说完毕, 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发现许多盲人在她旁边排起了队,起初以为是通常的要签名、拍合影,没有想到大家是要摸摸她的脸庞,以表达感激。何卿惊讶中被感动,感动中催生了坚守。公益只是拂面风,灵魂才是目的地。

也许我所描述的并不惊艳动人, 但这应当是新时代宏伟画卷中的一笔, 应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丽篇章中的一节。

也许,读到此文的朋友对无障碍电影是陌生的,但你一定认同,我们伟大的祖国正是在克服各种障碍中不断前进、更加伟大的; 每个人的人生也是在克服障碍中成长成熟, 在助人克服障碍中更加丰富而美丽。

爱我中华,让我们从克服障碍,向上向善的一点一滴做起!

有爱,就没有障碍马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