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言文字 2019年12月7日 星期六 责任编辑:柴如瑾 美术编辑:朱江 12 本报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 5号 邮政编码:100062 电话查号台:010-67078111 读者服务热线电话:010-67078442 广告咨询电话:010-67078794 定价每月30.00元 零售每份1.00元 京东工商广登字20170085号 2019 年 11 月 1 日,新修订的《汉 语手指字母方案》正式实施。这是继 2018年7月《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 发布之后,新时代第二个有关手语工作 的国家语言文字规范,也是我国聋人语 言生活和特殊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 特殊语言工具 手指字母是一种表音符号系统。 它借助手指的不同形状即指式,把视 觉看到的或耳朵听到的拼音字母转换 成立体手形,分别代表一个个拼音字 母。拼音文字数量少,手指字母也就 少,并且稳定不变。各国使用的拼音 文字体系不同,手指字母也有差异。 我国手指字母代表的是汉语拼音,所 以叫作汉语手指字母,共有32个指 式,按照汉语拼音规则,先打声母再打 韵母手指字母,可以拼出完整的音节, 这时就是手指语了。在我国通用手语 中,有很少量的词是用手指字母表达 的,多数是充当一个词的词素。不管 单独打手指字母,还是连续打手指语 都无需伴随表情、身体姿势,这与打手 语时“眉飞色舞”有显著不同。 手语和手指字母是两种不同的特 殊语言工具。手语是一种表形表义的 符号体系。它借助手的形状、空间位 置、移动方向的变化,配之以丰富表 情、身体姿势等来状物抒情。它数量 多,并随着社会生活发展不断演变扩 展。各国的手语不同,一个国家内不 同地区的聋人手语也有差异,即有多 种多样的地方手语。我国为了克服因 地方手语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从20 世纪50年代末起,一直在研究和推广 能在全国通行的通用手语。《国家通用 手语常用词表》是最新的成果之一,今 年10月又出版了四册本的《国家通用 手语词典》。 平常人们在生活中看到聋人比比 划划,打的是手语还是手指语?答案是 确定的,他们打的是手语(也可说成手 势语)。虽然从理论上讲手指字母可以 表达所有语句,但国内外的聋人只有在 没有手势动作能表示一个字词或姓名 的时候才使用手指字母,他们不将手指 语作为日常交流的语言工具。这是手 指语与手语(手势语)在语用上的最大 区别。在我国,汉语手指字母主要用于 聋校教低年级聋生学发音、认字词,以 使聋生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加快识字速 度和模仿发音说话。在讲解字义、词义 和语篇时则使用手语。 修订背景与原则 原《汉 语 手 指 字 母 方 案》于 1963 年12月29日公布施行。它统一了新 中国聋教育使用的手指字母,对帮助 聋人认读汉语拼音字母和汉字,学习 普通话,提高文化水平,扫除文盲发挥 了重要作用;并且也是手语的构词语 素,运用于国家通用手语之中。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原方案中 一些手指字母指式图不够确切、文字 说明不够完善等问题凸显,出现理解 和使用上的歧义现象。例如,原方案 字母“A”的指式说明为“拇指伸出 ,指 尖向上,其余四指握拳”,没有交待手 背朝向。如果只看(听)说明不看图, 既可打成手背向外,也可打成手背向 右。这是文字说明不周全的问题。 还有说明不准确的问题,如有的 说明要求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 指并齐”,而这四指本身是长短不一 的,无法并齐。特别是2018年7月1 日《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实施后, 保证手指字母指式表达的准确性成为 正确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手语不可或 缺的内容。 针对手指字母使用实践中发现的 问题,方案对原方案进行了针对性修 订,具体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稳定性。汉语手指字母在我国 聋人教育和通用手语中已施行半个多 世纪,影响深远。其简单、清楚、象形、 通俗的设计原则和手指字母图示风格 具有中国特色,被使用者熟识和接 受。因此,需要在保持原方案的基本 设计原则、图示风格的前提下,以最小 的变化代价达到修订完善的最大目 的。2.实践性。修订之处全部来自几 十年手指字母的使用实践,而非主观 臆造。3.时代性。新方案要吸收现代 语言学和手语语言学的理论成果。4. 规范性。新方案在体例、释义、图文风 格等方面要与已实施的国家通用手语 语言文字规范保持一致。 更科学更规范 相对原方案,新的《汉语手指字母 方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文本体例变化。新方案完全按 现行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的体例要求撰 写,所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增加了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与定 义”等内容。例如,规定汉语手指字母 “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公务活动、各级 各类教育、电视和网络媒体、图书出 版、公共服务、信息处理中的汉语手指 字母的使用以及手语水平等级考试。” 2.手指字母定义调整。20世纪 60年代,手语语言学诞生。手语语言 学解释了手势语与手指语的区别,认 为手指字母是表示拼音文字的一种 特殊方式,属于有声语言范畴。因 此,新方案补充手指字母在手语中 “也可构成手语词或充当手语词的语 素”的功能表述,将手指字母的性质 由“作为手语的一种”调整为“是手语 的组成部分”。 3.调整了九个手指字母指式的图 示。将“A、 D”两个手指字母指式图示由 原来从表达者角度绘图调整为从观看 者角度绘图,统一了所有手指字母指式 图示角度。原“B、C、H、 I、 L、Q、U”七个手 指字母指式图示是倾斜的,不符合实际 使用时的手形角度,修订后的图示按照 实际使用的角度绘制。同时,标注了每 个字母的大、小写字体,见下图(左为原 方案,右为新方案)。 4.修改了“CH”的手指字母指式。 将其由原来的五指指尖上下相捏,改 为五指指尖上下之间略分开的扁“形手形,以符合发该字母音时口形张 开的情景,见下图。 5. 增 加 了《汉 语 拼 音 方 案》规 定 的两个加符字母“ê、ü”的手指字母 指式图示和说明。这是因为现实中 存在聋人和聋校教师对《汉语拼音方 案》和手指字母误解误用情况。例 如,当“ü”前没有声母或与“J、Q、 X”相 拼省略上面两点写为“U”时,是用不 晃动的“U”的字母指式,还是用附加 了晃动动作的“U”的指式来表示?许 多聋人和聋校教师搞不清楚,常常打 错。因此 ,新方案规定 ,不论“ü”上 两点是否省略,食、中、无名、小指均 要前后晃动两下。 6.完善了每个手指字母指式的文 字说明。采用学科性的书面语句,在 内容表述顺序上前后一致,保证每个 手指字母的手形、位置、朝向及移动的 阐释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唯一性,以便 聋人或非聋人使用者在看(听)说明后 都能正确打出手指字母指式,避免因 歧义而产生误导认知和使用的问题。 (作 者 系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特 殊 教 育系教授、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 心 主 任) 手语: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 顾定倩 今年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是“提高残疾人的参与度 和领导力”。对于有听觉与语言障碍的人来说,手语、手指字母是 他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语言交流工具,对于提升社会参与度具 有重要作用。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简单、清楚、形象、通俗的 手语方案,对于保障残疾人的权利至关重要。 手书体进入电脑,应注意什么 陈龙海 数字化的时代浪潮 席卷了地球村的每个角 落。一时之间,从商业 模式、文化产业,到人们 的生活方式、信息沟通, 甚至阅读习惯、审美需 求和文化表达等等,都 在发生全面、深刻的变 化。在此背景下,汉字 运用的全新环境业已形 成,汉字走向数字化成 为必然。 多样化数字化汉字进入电 脑,极大地丰富了汉字家族的 风格类型,打破了长期以来以 宋体、仿宋、楷体、黑体、新魏等 为代表的“印刷体”一统汉字天 下的格局。这无论对于日常用 字,还是基础教育、出版印刷、 辞书编纂、信息处理、传媒影视 等都富有积极意义。 最早开发并进入电脑字库 的是著名书法家任政先生的行 楷,即常见的“华文行楷”。“任 体”进入电脑而被数字化,是一 次成功的开发,或可作为书法 与数字化亲密携手的标志。嗣 后,舒同先生、启功先生的书法 也成为数字化汉字。此外,还 有徐静蕾、井柏然、韩寒等明星 的字也被开发为字库。古代书 法家的字体开发,目前已进入 电脑的有王羲之、颜真卿、柳公 权、米芾、赵佶(瘦金体)、张裕 钊等。以手书体为蓝本开发出 数字化中文字体,意义非凡。 其一,借助互联网的无限 平台,可以用最快捷的方式、最 广阔的通道来弘扬博大精深的 中国书法传统,展示汉字的艺 术美。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与 古代书法经典亲密接触,其直 观性、广泛性、日常性是其他方 式所无法比拟的。 其二,极大地丰富和美化 了出版印刷、信息处理、媒体用 字和影视制作等。汉字字体从 原先单一的“印刷体”逐渐走向 多样与多元,适应了当代人们 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多样性的 审美趣味。 其三,以汉字为载体的中 国文化在参与国际文化对话和 交流中,更能彰显中国作风、中 国气派和文化自信。 当书法走进电脑 习近平总书记在甲骨文发现 和研究 120周年贺信中指出: “甲骨 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 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 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将甲骨文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充分 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以甲骨文为代表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汉字中的文化信息虽不像传 世经典和考古发现那样丰富和系 统,而是从细小的角度反射出中华 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乃 至风俗习惯等特征。正如文字学 家王宁所说,“典籍与考古是通向 古代历史文化的一座座大桥,而汉 字则是通向历史文化的一叶叶小 舟。很多偏远的微小地带,乘坐小 舟比渡过大桥更为方便。” 120年来,甲骨文研究取得巨 大成就,但学术成果的应用还有待 加强,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社 会大众和汉字教学中乱解汉字的 现象十分普遍。比如,某小学老师 这样教“日 ”与“目 ”: “日”中只有一 横,因为太阳只有一个 ;“目”中有 两横,因为眼睛有两只。有人曾对 “保” “进”的字形提出疑问: “保”字 右边是“呆 ”, “呆傻之人”怎么保卫 国家?“进”的繁体字由走之旁和 “佳 ”组成表示“渐入佳境 ”,而简化 字形是走之旁加“井”表示“往井里 走,还怎么前进?” 实际上“日、目、保、进”四个 字形的演变过程如下: 可以看出,“日、目”的早期字 形是象形字,“日”本应写为圆形, 但圆笔不如方笔便于书写,因此 甲骨文时期就经常写作方形。中 间一横与一个太阳毫无关系,而 是为了与其他圆圈区别开来。 “目”中的两横来源于眼珠的左右 边缘,中间有时还画出瞳孔。眼 睛应该是横向而没有竖向的,也 是为了书写方便而慢慢变成竖 向,外框由椭圆变为方框。 早期“保”字是一个极温情的 字形。上面所列的商代甲骨文和 金文字形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 负子于背之形,左边大人的手伸 至后背托住婴儿,爱护、保护之意 很逼真,暖意融融。那么,右边的 “子”为何演变成后来的“呆”了 呢?前列金文字形中“子”下部的 一撇表示左边大人伸到后背的 “手”,但已与左边的人断开,战国 字形与西周字形最明显的区别是 “子”下部与原右侧一撇对称的位 置也有一撇,这一撇不是表示 “手”而是为了追求字形的对称而 添加的装饰线条,然而这个添加 了装饰线条的字形被后来的篆、 隶、楷字形继承了。这里顺便说 一下,既然“呆”是由“子”、表示手 的右撇和起装饰作用的左撇构 成,又是怎么与“呆傻”之义联系 起来的呢?呆傻的“呆”本作 “獃”,是从犬岂(豈)声的形声字, 表示犬很小时不能分辨,以其表 示痴呆义大概始于元代的民间戏 曲文本中的借用。 “进 (進) ”,本从辶( )从隹 ),隹就是鸟,因鸟脚只会往前 走而不会后退,以此表示前进之 意。古人观察之细微让人很惊叹, 而今日所谓“渐入佳境”的解读者不 但完全没有认识到古人的“用心”还 把“隹”混淆为“佳”。至于简化字 “进”里面的“井”,与“汫” “妌” “肼” 等字中的“井”一样,只起表音作用 (音很近而未必完全相同) ,不能当 义符理解 (“阱”中的“井”兼表意) 纠正文字释读乱象,落实好甲 骨文等古文字的应用研究成果,不 是要大众都去认读一个个甲骨文, 而是将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包含 的汉字理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融 入中小学语文教学和各类大众传 播媒介中。这需要甲骨文等古文 字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需要将专 家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材和课堂 中。在基础教育阶段,要重视吸收 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成果,将汉字 的构形规则、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 适当引入语文教育,改进和丰富语 文教学内容,这是贯彻总书记讲话 和贺信中提到的“确保有人做、有 传承”的有效举措。 只有大众了解科学的汉字形 义关系,树立对汉字的敬畏和热 爱之心,真正懂汉字、用汉字,才 能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汉字、致敬 文化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河北大学教授) 古文字应用研究需加强 陈双新 中华精品字库工程精选了 100多位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作品开发成电脑字库。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除古今知名书法家的书迹 进入电脑外,越来越多类型的数 字化汉字也随之出现。这些手 书体一夜之间便充斥于互联网 上,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其使用 频率之高,实在令人始料未及。 而正是这些缺乏监管机制的无 门槛进入的数字化汉字既有损 于汉字的规范性,又戕害了汉字 的美感。 下面仅就笔者所搜集到的数 字化汉字的错别字作些举证。 1.笔画错误 (和)(和)(千)(公)(面)(典) 在多款数字化中文中,“和” “种”“重”等字的起笔撇误作点 或横,就此三字而言,虽有违笔 画规范,但尚不至于影响辨识, 引发歧义。 “千”“夭”则不然。上图中之 “千”,取自“千年一品”商标,似 “千”非“千”,似“干”非“干”。如 “夭”字起笔误作横则为“天”,“桃 之夭夭”岂不成了“桃之天天”? “公”字末笔为点,误作横折。“面” 字的笔画舛误显而易见。 “典”字的甲骨文字形上为 “简册”之象形,下为手形。金文 从“册”,从“丌”。《说文》释“丌”: 下基也,荐物之具。小篆字形与 金文近似。自隶书始,“丌”之横 画左右延伸,承托上面的部件,延 续 2000 余年不变。图中“典”之 误一望而知。 2.笔画多余 (民)(纸)(美) “民”“纸”为米芾书法的数字 化,二字均多一点。在书法中,为 了增加美感,或避免雷同,笔画增 损屡见不鲜。可以说,书法的形 式美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书 写规范为代价的,而数字化汉字 则应以书写规范为前提。 “美”字,从“羊”,从“大”,书法 中常将“大”之横易为左右之点,但 右边写两点,无论对书法规范还是 书写规范来说,都是错误的。 3.部件错误 (公)(建)(健)(惠) “公”字为八字头,误作人字 头。 “建”字为建之,误作走之。 “健”非 建之,非走之。 “惠”上部误作“甫”。 4.偏旁混淆 华文行楷是以书法名家任政 先生的书法为蓝本而开发的数字 化汉字,受到人们喜爱,使用频率 之高甚至超过传统印刷体,但仍 有瑕疵,即将示旁和衣旁混淆 了。或者说,华文行楷中根本就 没有衣旁,所有衣旁的字都属于 错字。 5.繁简混杂 “艺”“师范”三字是数 字 化 颜 (真 卿)体 。 草 字 头 已 简 化 为 “艹”,“艺”则为上繁下简,混搭在 一起,则是典型的错字。“师范”二 字,就单字而言,没有错误,但组 合起来,则为繁简混杂,不合规 范。可以说,数字化颜体中,凡草 字头下部已简化的,则该字为错 字,其数量不可谓不大。 6.别字 “扬琴”取自包装盒。但“掦” (音剔,意同“剔”) ,这是典型的别 字。以此类推, “剧场”则为“剧埸”, 而“埸”音易,意为边界、边疆、田间 之界限。二者文义之差距极大。 此款数字化汉字混淆了“易” 与“昜”。 “易”为蜥易(蜥蜴),象形; 或为“益”之简化,即“溢”之初文。 “昜”为古“阳”(陽)字。将“昜”误 作“易”不仅造成了大量的别字,而 且会生造出大量的错字。 手书体有损规范 以上所举仅为数字化手书体 中错别字现象的冰山一角。随着 大量手书体无门槛进入电脑,存 在错别字的现象势必加剧。因 此,我们必须对此实施有效监控, 及时遏止。 第一,组织语言文字专家和书 法家对数字化汉字进行审定,建立 完善的准入机制。应以教育部和 国家语委发布的一系列语言文字 规范文件,如《汉字部首表》《现代 独体字规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 部件名称规范》等为标准,剔除数 字化汉字中的错别字,对那些严重 缺乏美感,笔画支离破碎,或含混 不清等的字体则不予进入。 第二,教师要通晓汉字相关 规范,尤其是语文教师和书法教 师应肩负起责任。教师在板书书 写时一定要坚持规范书写,对学 生作文和作业中的错别字要一一 加以改正。同时,教师还可以给 中小学生教授一些最浅显的文字 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从字源上掌 握汉字规范。如“示”旁和“衣” 旁,“示”旁多与“神祇”“祭祀”“福 祸”等有关,如“神”“祈”“禳”“祀” “福”“祸”等;“衣”旁都为“衣服” 之属,如“衫”“裤”“裙”“袜”等,而 “初”意为用刀裁衣,故从“衣”。 如“冒”,为“帽”之本字 ,会意 ,上 部外围为帽子之象形,中间两横 代表额头上的皱纹,下面为眼睛 (目)。所以上面两横不与边框相 连,不能写作“曰”,应与“冠冕”二 字为同一部首。只有掌握了汉字 规范,中小学生对数字化汉字中 的错别字才具有自觉的免疫力和 甄别力。 第三,中国公民应该养成规范 书写汉字的行为自觉。早在1951 年,《人民日报》就发表了社论《正 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 洁和健康而斗争》,60 多年来,对 几代中国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00年 10 月 31 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国家通用 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规范汉字既然是自上而下的国家 行为,我们就必须恪守其规范。从 法理层面上说,这是一种“守法”行 为。面对大数据时代出现的数字 化汉字的规范问题,每个中国公民 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其尊严和纯 洁,这关乎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 严和中华文化立场。 (作 者 系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教 授) 错别字亟待监控

编者按 手书体进入电脑,应注意什么 陈龙海epaper.gmw.cn/gmrb/images/2019-12/07/12/gmrb2019120712.pdf · 12 语言文字 2019年12月7日 星期六 责任编辑:柴如瑾

  • Upload
    others

  • View
    1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编者按 手书体进入电脑,应注意什么 陈龙海epaper.gmw.cn/gmrb/images/2019-12/07/12/gmrb2019120712.pdf · 12 语言文字 2019年12月7日 星期六 责任编辑:柴如瑾

语言文字 2019年 12月 7日 星期六 责任编辑:柴如瑾 美术编辑:朱江12

本报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062 电话查号台:010-67078111 读者服务热线电话:010-67078442 广告咨询电话:010-67078794 定价每月30.00元 零售每份1.00元 京东工商广登字20170085号

2019年11月1日,新修订的《汉

语手指字母方案》正式实施。这是继

2018年7月《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

发布之后,新时代第二个有关手语工作

的国家语言文字规范,也是我国聋人语

言生活和特殊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

特殊语言工具

手指字母是一种表音符号系统。

它借助手指的不同形状即指式,把视

觉看到的或耳朵听到的拼音字母转换

成立体手形,分别代表一个个拼音字

母。拼音文字数量少,手指字母也就

少,并且稳定不变。各国使用的拼音

文字体系不同,手指字母也有差异。

我国手指字母代表的是汉语拼音,所

以叫作汉语手指字母,共有 32 个指

式,按照汉语拼音规则,先打声母再打

韵母手指字母,可以拼出完整的音节,

这时就是手指语了。在我国通用手语

中,有很少量的词是用手指字母表达

的,多数是充当一个词的词素。不管

单独打手指字母,还是连续打手指语

都无需伴随表情、身体姿势,这与打手

语时“眉飞色舞”有显著不同。

手语和手指字母是两种不同的特

殊语言工具。手语是一种表形表义的

符号体系。它借助手的形状、空间位

置、移动方向的变化,配之以丰富表

情、身体姿势等来状物抒情。它数量

多,并随着社会生活发展不断演变扩

展。各国的手语不同,一个国家内不

同地区的聋人手语也有差异,即有多

种多样的地方手语。我国为了克服因

地方手语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从20

世纪50年代末起,一直在研究和推广

能在全国通行的通用手语。《国家通用

手语常用词表》是最新的成果之一,今

年10月又出版了四册本的《国家通用

手语词典》。

平常人们在生活中看到聋人比比

划划,打的是手语还是手指语?答案是

确定的,他们打的是手语(也可说成手

势语)。虽然从理论上讲手指字母可以

表达所有语句,但国内外的聋人只有在

没有手势动作能表示一个字词或姓名

的时候才使用手指字母,他们不将手指

语作为日常交流的语言工具。这是手

指语与手语(手势语)在语用上的最大

区别。在我国,汉语手指字母主要用于

聋校教低年级聋生学发音、认字词,以

使聋生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加快识字速

度和模仿发音说话。在讲解字义、词义

和语篇时则使用手语。

修订背景与原则

原《汉语手指字母方案》于 1963

年12月 29日公布施行。它统一了新

中国聋教育使用的手指字母,对帮助

聋人认读汉语拼音字母和汉字,学习

普通话,提高文化水平,扫除文盲发挥

了重要作用;并且也是手语的构词语

素,运用于国家通用手语之中。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原方案中

一些手指字母指式图不够确切、文字

说明不够完善等问题凸显,出现理解

和使用上的歧义现象。例如,原方案

字母“A”的指式说明为“拇指伸出,指

尖向上,其余四指握拳”,没有交待手

背朝向。如果只看(听)说明不看图,

既可打成手背向外,也可打成手背向

右。这是文字说明不周全的问题。

还有说明不准确的问题,如有的

说明要求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

指并齐”,而这四指本身是长短不一

的,无法并齐。特别是 2018年 7月 1

日《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实施后,

保证手指字母指式表达的准确性成为

正确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手语不可或

缺的内容。

针对手指字母使用实践中发现的

问题,方案对原方案进行了针对性修

订,具体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稳定性。汉语手指字母在我国

聋人教育和通用手语中已施行半个多

世纪,影响深远。其简单、清楚、象形、

通俗的设计原则和手指字母图示风格

具有中国特色,被使用者熟识和接

受。因此,需要在保持原方案的基本

设计原则、图示风格的前提下,以最小

的变化代价达到修订完善的最大目

的。2.实践性。修订之处全部来自几

十年手指字母的使用实践,而非主观

臆造。3.时代性。新方案要吸收现代

语言学和手语语言学的理论成果。4.

规范性。新方案在体例、释义、图文风

格等方面要与已实施的国家通用手语

语言文字规范保持一致。

更科学更规范

相对原方案,新的《汉语手指字母

方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文本体例变化。新方案完全按

现行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的体例要求撰

写,所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增加了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

义”等内容。例如,规定汉语手指字母

“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公务活动、各级

各类教育、电视和网络媒体、图书出

版、公共服务、信息处理中的汉语手指

字母的使用以及手语水平等级考试。”

2.手指字母定义调整。20 世纪

60年代,手语语言学诞生。手语语言

学解释了手势语与手指语的区别,认

为手指字母是表示拼音文字的一种

特殊方式,属于有声语言范畴。因

此,新方案补充手指字母在手语中

“也可构成手语词或充当手语词的语

素”的功能表述,将手指字母的性质

由“作为手语的一种”调整为“是手语

的组成部分”。

3.调整了九个手指字母指式的图

示。将“A、D”两个手指字母指式图示由

原来从表达者角度绘图调整为从观看

者角度绘图,统一了所有手指字母指式

图示角度。原“B、C、H、I、L、Q、U”七个手

指字母指式图示是倾斜的,不符合实际

使用时的手形角度,修订后的图示按照

实际使用的角度绘制。同时,标注了每

个字母的大、小写字体,见下图(左为原

方案,右为新方案)。

4.修改了“CH”的手指字母指式。

将其由原来的五指指尖上下相捏,改

为五指指尖上下之间略分开的扁“コ”

形手形,以符合发该字母音时口形张

开的情景,见下图。

5.增加了《汉语拼音方案》规定

的两个加符字母“ê、ü”的手指字母

指式图示和说明。这是因为现实中

存在聋人和聋校教师对《汉语拼音方

案》和手指字母误解误用情况。例

如,当“ü”前没有声母或与“J、Q、X”相

拼省略上面两点写为“U”时,是用不

晃动的“U”的字母指式,还是用附加

了晃动动作的“U”的指式来表示?许

多聋人和聋校教师搞不清楚,常常打

错。因此,新方案规定,不论“ü”上

两点是否省略,食、中、无名、小指均

要前后晃动两下。

6.完善了每个手指字母指式的文

字说明。采用学科性的书面语句,在

内容表述顺序上前后一致,保证每个

手指字母的手形、位置、朝向及移动的

阐释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唯一性,以便

聋人或非聋人使用者在看(听)说明后

都能正确打出手指字母指式,避免因

歧义而产生误导认知和使用的问题。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

育系教授、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

心主任)

手语: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 顾定倩

今年 12 月 3 日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是“提高残疾人的参与度

和领导力”。对于有听觉与语言障碍的人来说,手语、手指字母是

他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语言交流工具,对于提升社会参与度具

有重要作用。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简单、清楚、形象、通俗的

手语方案,对于保障残疾人的权利至关重要。

编者按

手书体进入电脑,应注意什么□ 陈龙海

数 字 化 的 时 代 浪 潮

席 卷 了 地 球 村 的 每 个 角

落 。 一 时 之 间 ,从 商 业

模 式 、文 化 产 业 ,到 人 们

的 生 活 方 式 、信 息 沟 通 ,

甚 至 阅 读 习 惯 、审 美 需

求 和 文 化 表 达 等 等 ,都

在 发 生 全 面 、深 刻 的 变

化 。 在 此 背 景 下 ,汉 字

运 用 的 全 新 环 境 业 已 形

成 ,汉 字 走 向 数 字 化 成

为必然。

多样化数字化汉字进入电

脑,极大地丰富了汉字家族的

风格类型,打破了长期以来以

宋体、仿宋、楷体、黑体、新魏等

为代表的“印刷体”一统汉字天

下的格局。这无论对于日常用

字,还是基础教育、出版印刷、

辞书编纂、信息处理、传媒影视

等都富有积极意义。

最早开发并进入电脑字库

的是著名书法家任政先生的行

楷,即常见的“华文行楷”。“任

体”进入电脑而被数字化,是一

次成功的开发,或可作为书法

与数字化亲密携手的标志。嗣

后,舒同先生、启功先生的书法

也成为数字化汉字。此外,还

有徐静蕾、井柏然、韩寒等明星

的字也被开发为字库。古代书

法家的字体开发,目前已进入

电脑的有王羲之、颜真卿、柳公

权、米芾、赵佶(瘦金体)、张裕

钊等。以手书体为蓝本开发出

数字化中文字体,意义非凡。

其一,借助互联网的无限

平台,可以用最快捷的方式、最

广阔的通道来弘扬博大精深的

中国书法传统,展示汉字的艺

术美。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与

古代书法经典亲密接触,其直

观性、广泛性、日常性是其他方

式所无法比拟的。

其二,极大地丰富和美化

了出版印刷、信息处理、媒体用

字和影视制作等。汉字字体从

原先单一的“印刷体”逐渐走向

多样与多元,适应了当代人们

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多样性的

审美趣味。

其三,以汉字为载体的中

国文化在参与国际文化对话和

交流中,更能彰显中国作风、中

国气派和文化自信。

当书法走进电脑

习近平总书记在甲骨文发现

和研究 120周年贺信中指出:“甲骨

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

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

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将甲骨文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充分

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以甲骨文为代表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汉字中的文化信息虽不像传

世经典和考古发现那样丰富和系

统,而是从细小的角度反射出中华

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乃

至风俗习惯等特征。正如文字学

家王宁所说,“典籍与考古是通向

古代历史文化的一座座大桥,而汉

字则是通向历史文化的一叶叶小

舟。很多偏远的微小地带,乘坐小

舟比渡过大桥更为方便。”

120 年来,甲骨文研究取得巨

大成就,但学术成果的应用还有待

加强,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社

会大众和汉字教学中乱解汉字的

现象十分普遍。比如,某小学老师

这样教“日”与“目”:“日”中只有一

横,因为太阳只有一个;“目”中有

两横,因为眼睛有两只。有人曾对

“保”“进”的字形提出疑问:“保”字

右边是“呆”,“呆傻之人”怎么保卫

国家?“进”的繁体字由走之旁和

“佳”组成表示“渐入佳境”,而简化

字形是走之旁加“井”表示“往井里

走,还怎么前进?”

实际上“日、目、保、进”四个

字形的演变过程如下:

可以看出,“日、目”的早期字

形是象形字,“日”本应写为圆形,

但圆笔不如方笔便于书写,因此

甲骨文时期就经常写作方形。中

间一横与一个太阳毫无关系,而

是 为 了 与 其 他 圆 圈 区 别 开 来 。

“目”中的两横来源于眼珠的左右

边缘,中间有时还画出瞳孔。眼

睛应该是横向而没有竖向的,也

是 为 了 书 写 方 便 而 慢 慢 变 成 竖

向,外框由椭圆变为方框。

早期“保”字是一个极温情的

字形。上面所列的商代甲骨文和

金文字形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

负子于背之形,左边大人的手伸

至后背托住婴儿,爱护、保护之意

很逼真,暖意融融。那么,右边的

“ 子 ”为 何 演 变 成 后 来 的“ 呆 ”了

呢?前列金文字形中“子”下部的

一 撇 表 示 左 边 大 人 伸 到 后 背 的

“手”,但已与左边的人断开,战国

字形与西周字形最明显的区别是

“子”下部与原右侧一撇对称的位

置 也 有 一 撇 ,这 一 撇 不 是 表 示

“手”而是为了追求字形的对称而

添加的装饰线条,然而这个添加

了装饰线条的字形被后来的篆、

隶、楷字形继承了。这里顺便说

一下,既然“呆”是由“子”、表示手

的 右 撇 和 起 装 饰 作 用 的 左 撇 构

成,又是怎么与“呆傻”之义联系

起 来 的 呢 ? 呆 傻 的“ 呆 ”本 作

“獃”,是从犬岂(豈)声的形声字,

表示犬很小时不能分辨,以其表

示痴呆义大概始于元代的民间戏

曲文本中的借用。

“进(進)”,本从辶( )从隹

( ),隹就是鸟,因鸟脚只会往前

走而不会后退,以此表示前进之

意。古人观察之细微让人很惊叹,

而今日所谓“渐入佳境”的解读者不

但完全没有认识到古人的“用心”还

把“隹”混淆为“佳”。至于简化字

“进”里面的“井”,与“汫”“妌”“肼”

等字中的“井”一样,只起表音作用

(音很近而未必完全相同),不能当

义符理解(“阱”中的“井”兼表意)。

纠正文字释读乱象,落实好甲

骨文等古文字的应用研究成果,不

是要大众都去认读一个个甲骨文,

而是将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包含

的汉字理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融

入中小学语文教学和各类大众传

播媒介中。这需要甲骨文等古文

字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需要将专

家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材和课堂

中。在基础教育阶段,要重视吸收

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成果,将汉字

的构形规则、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

适当引入语文教育,改进和丰富语

文教学内容,这是贯彻总书记讲话

和贺信中提到的“确保有人做、有

传承”的有效举措。

只有大众了解科学的汉字形

义关系,树立对汉字的敬畏和热

爱之心,真正懂汉字、用汉字,才

能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汉字、致敬

文化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河北大学教授)

古文字应用研究需加强□ 陈双新

中华精品字库工程精选了 100多位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作品开发成电脑字库。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除 古 今 知 名 书 法 家 的 书 迹

进入电脑外,越来越多类型的数

字 化 汉 字 也 随 之 出 现 。 这 些 手

书 体 一 夜 之 间 便 充 斥 于 互 联 网

上 ,遍 布 城 乡 各 个 角 落 ,其 使 用

频 率 之 高 ,实 在 令 人 始 料 未 及 。

而 正 是 这 些 缺 乏 监 管 机 制 的 无

门 槛 进 入 的 数 字 化 汉 字 既 有 损

于汉字的规范性,又戕害了汉字

的美感。

下面仅就笔者所搜集到的数

字化汉字的错别字作些举证。

1.笔画错误

(和)(和)(千)(公)(面)(典)

在多款数字化中文中,“和”

“ 种 ”“ 重 ”等 字 的 起 笔 撇 误 作 点

或 横 ,就 此 三 字 而 言 ,虽 有 违 笔

画 规 范 ,但 尚 不 至 于 影 响 辨 识 ,

引发歧义。

“千”“夭”则不然。上图中之

“ 千 ”,取 自“ 千 年 一 品 ”商 标 ,似

“千”非“千”,似“干”非“干”。如

“夭”字起笔误作横则为“天”,“桃

之 夭 夭 ”岂 不 成 了“ 桃 之 天 天 ”?

“公”字末笔为点,误作横折。“面”

字的笔画舛误显而易见。

“ 典 ”字 的 甲 骨 文 字 形 上 为

“简册”之象形,下为手形。金文

从“册”,从“丌”。《说文》释“丌”:

下基也,荐物之具。小篆字形与

金文近似。自隶书始,“丌”之横

画左右延伸,承托上面的部件,延

续 2000 余 年 不 变 。 图 中“ 典 ”之

误一望而知。

2.笔画多余

(民)(纸)(美)

“民”“纸”为米芾书法的数字

化,二字均多一点。在书法中,为

了增加美感,或避免雷同,笔画增

损屡见不鲜。可以说,书法的形

式美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书

写规范为代价的,而数字化汉字

则应以书写规范为前提。

“美”字,从“羊”,从“大”,书法

中常将“大”之横易为左右之点,但

右边写两点,无论对书法规范还是

书写规范来说,都是错误的。

3.部件错误

(公)(建)(健)(惠)

“公”字为八字头,误作人字

头。“建”字为建之,误作走之。“健”非

建之,非走之。“惠”上部误作“甫”。

4.偏旁混淆

华文行楷是以书法名家任政

先生的书法为蓝本而开发的数字

化汉字,受到人们喜爱,使用频率

之高甚至超过传统印刷体,但仍

有 瑕 疵 ,即 将 示 旁 和 衣 旁 混 淆

了。或者说,华文行楷中根本就

没有衣旁,所有衣旁的字都属于

错字。

5.繁简混杂

“艺”“师范”三字是数字化颜

(真 卿)体 。 草 字 头 已 简 化 为

“艹”,“艺”则为上繁下简,混搭在

一起,则是典型的错字。“师范”二

字,就单字而言,没有错误,但组

合 起 来 ,则 为 繁 简 混 杂 ,不 合 规

范。可以说,数字化颜体中,凡草

字头下部已简化的,则该字为错

字,其数量不可谓不大。

6.别字

“扬琴”取自包装盒。但“掦”

(音剔,意同“剔”),这是典型的别

字。以此类推,“剧场”则为“剧埸”,

而“埸”音易,意为边界、边疆、田间

之界限。二者文义之差距极大。

此款数字化汉字混淆了“易”

与“昜”。“易”为蜥易(蜥蜴),象形;

或为“益”之简化,即“溢”之初文。

“昜”为古“阳”(陽)字。将“昜”误

作“易”不仅造成了大量的别字,而

且会生造出大量的错字。

手书体有损规范

以上所举仅为数字化手书体

中错别字现象的冰山一角。随着

大量手书体无门槛进入电脑,存

在 错 别 字 的 现 象 势 必 加 剧 。 因

此,我们必须对此实施有效监控,

及时遏止。

第一,组织语言文字专家和书

法家对数字化汉字进行审定,建立

完善的准入机制。应以教育部和

国家语委发布的一系列语言文字

规范文件,如《汉字部首表》《现代

独体字规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

部件名称规范》等为标准,剔除数

字化汉字中的错别字,对那些严重

缺乏美感,笔画支离破碎,或含混

不清等的字体则不予进入。

第 二 ,教 师 要 通 晓 汉 字 相 关

规范,尤其是语文教师和书法教

师应肩负起责任。教师在板书书

写时一定要坚持规范书写,对学

生作文和作业中的错别字要一一

加以改正。同时,教师还可以给

中小学生教授一些最浅显的文字

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从字源上掌

握 汉 字 规 范 。 如“ 示 ”旁 和“ 衣 ”

旁,“示”旁多与“神祇”“祭祀”“福

祸”等有关,如“神”“祈”“禳”“祀”

“福”“祸”等;“衣”旁都为“衣服”

之属,如“衫”“裤”“裙”“袜”等,而

“ 初 ”意 为 用 刀 裁 衣 ,故 从“ 衣 ”。

如“冒”,为“帽”之本字,会意,上

部外围为帽子之象形,中间两横

代表额头上的皱纹,下面为眼睛

(目)。所以上面两横不与边框相

连,不能写作“曰”,应与“冠冕”二

字为同一部首。只有掌握了汉字

规范,中小学生对数字化汉字中

的错别字才具有自觉的免疫力和

甄别力。

第三,中国公民应该养成规范

书写汉字的行为自觉。早在 1951

年,《人民日报》就发表了社论《正

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

洁和健康而斗争》,60 多年来,对

几代中国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00 年

10 月 31 日 ,《国 家 通 用 语 言 文 字

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国家通用

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规范汉字既然是自上而下的国家

行为,我们就必须恪守其规范。从

法理层面上说,这是一种“守法”行

为。面对大数据时代出现的数字

化汉字的规范问题,每个中国公民

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其尊严和纯

洁,这关乎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

严和中华文化立场。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

院教授)

错别字亟待监控

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

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亰

第八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