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报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 号 邮编: 710054 本报全省11 市区报刊亭均有售 售价每份1 元 广告发布登记编号: 61010020170002 陕西日报印刷厂承印 本报部分图片源于网络,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责编:马智峰美编:赵明月组版:张微霞校检:公大年张冬平 官方微博:新浪/腾讯 @三秦都市报 2019 年 6 月 19 日 星期三 A16 www.sanqin.com 丈量三秦大地 丈量三秦大地 聆听社会课堂 聆听社会课堂 6月16日,西安工业大学“三秦学生 记者”来到鄠邑区户县农民画博物馆采 访调研。在和农民画画家进行交流的过 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馆长王文吉为学 生记者们讲解了户县农民画整体发展情 况。“当前,农民画的发展主要是靠兴趣 爱好,为了加强对农民画的宣传与推广, 我们很多画家都进入大中小学进行专业 授课。” 在王文吉馆长的引导下,学生记者 们来到画家朱丹红的工作室参观学习。 “这幅画是以我本人为学生们上剪纸课 的真实情景创作的,我的想法是非物质 文化遗产不但要保护,而且要传承,所以 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校园意义重 大。”朱丹红向学生记者们讲解了她的画 作《彩色的希望》创作背后的故事。通过 介绍,大家认识到了民间艺人对于文化 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也 体会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 “作为农民画家,我认为自己有责 任和义务把农民画传承下去,所以我现 在在中小学和大学进行农民画或剪纸 授课。”朱丹红自幼便接触剪纸,具有深 厚的剪纸功力,在接触农民画之后,她 将剪纸与农民画结合,对传统的农民画 进行创新。她的作品色彩对比强烈,构 图饱满,寓意丰富,具有鲜明的个人风 格。此外,朱丹红还向西安工业大学的 学生记者展示并讲解她的《新二十四 孝》图,鼓励年轻人将孝道传承下去。 农民画作者王乃良表示,作为户县农民 画的传承人,他十分关注农民画的继承 与发展,并且愿意为农民画的传承贡献 自己的力量。 西安工业大学吕青教授一直以来都 非常关注民间艺术的发展,对于传统文 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非常关注。在听 取了王乃良和朱丹红的见解之后,就非 遗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与王乃良和朱 丹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双方从不同的 层面针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各自的 见解。此次实践活动让学生以记者的身 份走出课堂,认识到了农民画家为农民 画的发展和传承做出的努力。 三秦学生记者 刘丹凤 指导记者 白圩珑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秦学生记者”采访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本报记者 代泽均 摄 6月16日,西安工业大学“三秦学生 记者”一行12人采访了户县农民画博物 馆和东韩村王乃良农民画精品展。从一 幅幅浪漫稚拙的农民画作中,学生记者 们切实感受到了三秦大地绚丽多彩的民 风民俗、劳动生活场面和70年来翻天覆 地的变化。 户县农民画源于民间,详尽生动地 记录了农村生活劳动的场面,农民画家 们以自身生活体验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画出熟悉的生活,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农民画家朱丹红创作的系列画作《新二 十四孝》就充分展示了农民画的时代 性。朱丹红认为,《新二十四孝》是她最 引以为傲的一组作品,这组作品耗时 7 个 月,通过二十四幅普通家庭劳动生活的 场面,展示了新时代三秦大地70年来的 巨变。 据了解,朱丹红创作农民画已30多 年,她见证了百姓的生活从拖拉机到小 汽车,从想“吃饱”到能“吃好”。她的作 品也紧跟时代脉搏,《新二十四孝》就是 对“新二十四”孝道的生动诠释,这组作 品的很多内容都来自于她自己在生活中 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朱丹红谈到创作灵感时说道: “陪父 母出去逛逛不一定要去很远的地方,近 处的田野风景也很好,特意在这幅画里 画上了小汽车,就是为了体现人民的生 活水平高了。” 不仅是内容上,她的作品形式也在 随着时代变革。以前的作品多用鲜艳、 浓烈的色彩,但是现在开始用很多的浅 色调,这次的《新二十四孝》就用了很多 淡粉色,她希望这样可以舒缓年轻人的 压力。 三秦学生记者 李智 指导记者 白圩珑 《新二十四孝》彰显时代巨变 6月16日,西安工业大学“三秦学生 记者”深入探访西安市高新区西安彼帮 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长安区黄良街办立 园村农田,深入了解植保无人机,感受先 进科技助推农业生产的魅力。 西安彼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 人李旭阳向“三秦学生记者”介绍了各 类型号且适用于不同面积农场的植保 无人机及其作业模式。植保无人机是 通过 GPS 飞控来进行飞行路线规划和 农药喷洒,这与传统方式相比,更体现 了无人机作业的精准高效,节约环 保。其操作更加简单化、智能化,更大 程度地解放了劳动力。给现代农业插 上腾飞的翅膀,为现代农业高效便捷 发展保驾护航。 李旭阳说,为了反馈植保无人机 的作业情况和农药喷洒的精确度与效 率,他们构建了大数据系统。通过大 数据可以知道,每架无人机是如何实 现自驾精准喷淋及智能流量控制。此 外,李旭阳和团队还为农业植保大数 据系统打造了数据实时传输平台,使 每位用户都能通过平台监测无人机 的作业状态,使其数据可视化,为 数据的分析、计量、报告、结算提 供了准确依据,也为日后农业 作业的商业模式提前考量。 详细了解了植保无人 机后,西安工业大学“三秦 学生记者”还前往长安区 黄良街办立园村农田,实地感受植保无 人机作业,深入感知大数据带领现代农 业走向新的智慧之路。 三秦学生记者 薛思奕 康佳伟 指导记者 赵明 三秦学生记者走进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西安工业大学“三秦学生记者”走 出课堂,来到西安彼帮智能科技有限公 司实地采访,并现场了解植保无人机。 同时近距离的解读这些城里娃的“农村 梦”。 西安彼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 人李旭阳本硕博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 大学。2014年,李旭阳和同班同学刘 敏升一起参加全国创业大赛,获得一等 奖。这无形当中激发了他们创业的决 心。2015年,他们研发的项目获得 投资。 “兴趣是自己的初心,利国利民 才是自己的最终追求。”李旭阳说,他 们从最初的 3 人到现在的公司团队, 靠的就是初心不变。“三农”政策的鼓 励,让不少有意的科技人才将目光放 向了农业。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 技的翅膀,就要靠优秀的人才、先进 的设备。 就这样,李旭阳和团队将无人机与 农业结合在一起,通过无人机喷洒农 药,将工作效率提高到人工的20-30 倍,每年可减少几十万升农药消耗,大 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安全性。如今超过 300 架无人机已经覆盖全国各地农业基 地,1500+智能控制设备被其他相关公 司用于解决农业问题,每年受益于植保 无人机的农田达百万亩次,粮食增产上 亿斤。 李旭阳说,他们不仅向各大农业基 地出售无人机,同时还成立了服务团 队。而且每年还会去贫困地区 义务为农民免费喷洒农药。 “天上飞”代替“肩上背”, 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做出来实 属不易。李旭阳的“农业梦” 让人认知了现代农业的精准 化发展,感知了不一样的农业 动力。 创业发展 靠着初心不变 “三秦学生记者”观摩植保无人机 本报记者 陈飞波 摄 三秦学生记者走进西安彼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现场感受科技魅力 三秦学生记者 杨怀玉 徐梦婷 指导记者 赵明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场感受科技魅力...2019/06/19  · 风民俗、劳动生活场面和70年来翻天覆 地的变化。户县农民画源于民间,详尽生动地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场感受科技魅力...2019/06/19  · 风民俗、劳动生活场面和70年来翻天覆 地的变化。户县农民画源于民间,详尽生动地

本报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邮编:710054 本报全省11市区报刊亭均有售 售价每份1元 广告发布登记编号:61010020170002 陕西日报印刷厂承印 本报部分图片源于网络,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责编:马智峰 美编:赵明月 组版:张微霞 校检:公大年张冬平

官方微博:新浪/腾讯@三秦都市报

2019年6月19日 星期三A16

www.sanqin.com丈量三秦大地丈量三秦大地 聆听社会课堂聆听社会课堂

6月16日,西安工业大学“三秦学生记者”来到鄠邑区户县农民画博物馆采访调研。在和农民画画家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馆长王文吉为学生记者们讲解了户县农民画整体发展情况。“当前,农民画的发展主要是靠兴趣爱好,为了加强对农民画的宣传与推广,我们很多画家都进入大中小学进行专业授课。”

在王文吉馆长的引导下,学生记者们来到画家朱丹红的工作室参观学习。

“这幅画是以我本人为学生们上剪纸课的真实情景创作的,我的想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要保护,而且要传承,所以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校园意义重大。”朱丹红向学生记者们讲解了她的画作《彩色的希望》创作背后的故事。通过介绍,大家认识到了民间艺人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也体会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

“作为农民画家,我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农民画传承下去,所以我现在在中小学和大学进行农民画或剪纸

授课。”朱丹红自幼便接触剪纸,具有深厚的剪纸功力,在接触农民画之后,她将剪纸与农民画结合,对传统的农民画进行创新。她的作品色彩对比强烈,构图饱满,寓意丰富,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此外,朱丹红还向西安工业大学的学生记者展示并讲解她的《新二十四孝》图,鼓励年轻人将孝道传承下去。农民画作者王乃良表示,作为户县农民画的传承人,他十分关注农民画的继承与发展,并且愿意为农民画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安工业大学吕青教授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民间艺术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非常关注。在听取了王乃良和朱丹红的见解之后,就非遗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与王乃良和朱丹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双方从不同的层面针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各自的见解。此次实践活动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走出课堂,认识到了农民画家为农民画的发展和传承做出的努力。

三秦学生记者刘丹凤指导记者白圩珑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秦学生记者”采访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本报记者代泽均摄

6月16日,西安工业大学“三秦学生记者”一行12人采访了户县农民画博物馆和东韩村王乃良农民画精品展。从一幅幅浪漫稚拙的农民画作中,学生记者们切实感受到了三秦大地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劳动生活场面和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户县农民画源于民间,详尽生动地记录了农村生活劳动的场面,农民画家们以自身生活体验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画出熟悉的生活,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农民画家朱丹红创作的系列画作《新二十四孝》就充分展示了农民画的时代性。朱丹红认为,《新二十四孝》是她最引以为傲的一组作品,这组作品耗时7个月,通过二十四幅普通家庭劳动生活的场面,展示了新时代三秦大地70年来的巨变。

据了解,朱丹红创作农民画已30多

年,她见证了百姓的生活从拖拉机到小汽车,从想“吃饱”到能“吃好”。她的作品也紧跟时代脉搏,《新二十四孝》就是对“新二十四”孝道的生动诠释,这组作品的很多内容都来自于她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朱丹红谈到创作灵感时说道:“陪父母出去逛逛不一定要去很远的地方,近处的田野风景也很好,特意在这幅画里画上了小汽车,就是为了体现人民的生活水平高了。”

不仅是内容上,她的作品形式也在随着时代变革。以前的作品多用鲜艳、浓烈的色彩,但是现在开始用很多的浅色调,这次的《新二十四孝》就用了很多淡粉色,她希望这样可以舒缓年轻人的压力。

三秦学生记者李智指导记者白圩珑

《新二十四孝》彰显时代巨变

6月16日,西安工业大学“三秦学生记者”深入探访西安市高新区西安彼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长安区黄良街办立园村农田,深入了解植保无人机,感受先进科技助推农业生产的魅力。

西安彼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旭阳向“三秦学生记者”介绍了各类型号且适用于不同面积农场的植保无人机及其作业模式。植保无人机是通过GPS飞控来进行飞行路线规划和农药喷洒,这与传统方式相比,更体现了无人机作业的精准高效,节约环保。其操作更加简单化、智能化,更大程度地解放了劳动力。给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为现代农业高效便捷发展保驾护航。

李旭阳说,为了反馈植保无人机的作业情况和农药喷洒的精确度与效

率,他们构建了大数据系统。通过大数据可以知道,每架无人机是如何实现自驾精准喷淋及智能流量控制。此外,李旭阳和团队还为农业植保大数据系统打造了数据实时传输平台,使每位用户都能通过平台监测无人机的作业状态,使其数据可视化,为数据的分析、计量、报告、结算提供了准确依据,也为日后农业作业的商业模式提前考量。

详细了解了植保无人机后,西安工业大学“三秦学生记者”还前往长安区黄良街办立园村农田,实地感受植保无人机作业,深入感知大数据带领现代农业走向新的智慧之路。

三秦学生记者 薛思奕康佳伟指导记者赵明

三秦学生记者走进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西安工业大学“三秦学生记者”走出课堂,来到西安彼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实地采访,并现场了解植保无人机。同时近距离的解读这些城里娃的“农村梦”。

西安彼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旭阳本硕博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李旭阳和同班同学刘敏升一起参加全国创业大赛,获得一等奖。这无形当中激发了他们创业的决心。2015 年,他们研发的项目获得投资。

“兴趣是自己的初心,利国利民才是自己的最终追求。”李旭阳说,他们从最初的3人到现在的公司团队,靠的就是初心不变。“三农”政策的鼓励,让不少有意的科技人才将目光放向了农业。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优秀的人才、先进的设备。

就这样,李旭阳和团队将无人机与

农业结合在一起,通过无人机喷洒农药,将工作效率提高到人工的20-30倍,每年可减少几十万升农药消耗,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安全性。如今超过300架无人机已经覆盖全国各地农业基地,1500+智能控制设备被其他相关公司用于解决农业问题,每年受益于植保无人机的农田达百万亩次,粮食增产上亿斤。

李旭阳说,他们不仅向各大农业基地出售无人机,同时还成立了服务团队。而且每年还会去贫困地区义务为农民免费喷洒农药。

“天上飞”代替“肩上背”,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做出来实属不易。李旭阳的“农业梦”让人认知了现代农业的精准化发展,感知了不一样的农业动力。

创业发展靠着初心不变

“三秦学生记者”观摩植保无人机 本报记者陈飞波摄

三秦学生记者走进西安彼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现场感受科技魅力

三秦学生记者杨怀玉徐梦婷指导记者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