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林彥宏 《世界第一 麥方 用愛來完成 (上) 「一條路一直走,傻傻地走,走久就 通了!」 《世界第一 麥方 二○一○年,麵包師吳寶春製做 出全世界最好吃的麵包,代表臺灣在世 界麵包大賽贏得金牌。二○一三年,導 演林正盛將這段故事改編成電影《世界 第一麥方》,影片中除了一位麵包師的奮 鬥歷程之外,也加入導演獨特的觀察 (導演年少時也曾經擔任過麵包學徒),笑淚交 織的劇情,穿插著引人思索的片段。 我們為什麼要追求知識? 我們要如何追求知識? 小時候在鳳梨田中長大的吳寶 春,對讀書不感興趣,為了改善家裡 的經濟狀況,決定到臺北當麵包學 徒。師傅吩咐他秤糖,他卻發現自己 只能挨著一個接著一個的刻度去量秤 (無法反應斤兩單位之間的換算),因此遭到眾 人的嘲笑與責備,這是他第一次在實 際生活中感受到知識不足所帶來的影 響。在他成為正式麵包師之後,為了 在技術上追求精進,便開始自修,卻 發現許多資料都必須借助外文基礎才 能掌握,下苦工研讀日文的他,原本 連查中文字典都感到困難,後來竟然 能夠讀通日文,甚至直接以日語與日 本師友進行溝通討論。 我們談起這個話題,許多人提 出自己對於「為何讀書」的看法,也 分享「如何讀書」的方法。讓孩子們 透過觀賞影片與討論,親自發現原來 讀書不只是為了考試,而是一種吸收 知識的途徑。那麼,我們為何要追求 知識呢?因為在生活中,有足夠的知 識做支援,便可能開展出更豐美的內 容。由此,孩子們也貫通了一個道 理:如果能在生活中發現對知識的需 求,將使我們在追求知識時付出全副 心力。而經由這般追求而得的知識, 將深深刻印在生命裡,不會隨著考試 的遠離而退色。 66 雜誌 597 透過播放影片,讓孩子們親自發現: 原來讀書不只是為了考試

《世界第一麥方 - towisdom.org.t · 陪伴之中,他發現自己並不是一個人 孤立著,命運也並非針對他來捉弄,人 生的前途還是要從自己踏出的那一步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世界第一麥方 - towisdom.org.t · 陪伴之中,他發現自己並不是一個人 孤立著,命運也並非針對他來捉弄,人 生的前途還是要從自己踏出的那一步

林彥宏

《世界第一麥方 》 ─用愛來完成(上)

「一條路一直走,傻傻地走,走久就

通了!」─《世界第一麥方》

二○一○年,麵包師吳寶春製做

出全世界最好吃的麵包,代表臺灣在世

界麵包大賽贏得金牌。二○一三年,導

演林正盛將這段故事改編成電影《世界

第一麥方》,影片中除了一位麵包師的奮

鬥歷程之外,也加入導演獨特的觀察

(導演年少時也曾經擔任過麵包學徒),笑淚交

織的劇情,穿插著引人思索的片段。

我們為什麼要追求知識?

我們要如何追求知識?

小時候在鳳梨田中長大的吳寶

春,對讀書不感興趣,為了改善家裡

的經濟狀況,決定到臺北當麵包學

徒。師傅吩咐他秤糖,他卻發現自己

只能挨著一個接著一個的刻度去量秤

(無法反應斤兩單位之間的換算),因此遭到眾

人的嘲笑與責備,這是他第一次在實

際生活中感受到知識不足所帶來的影

響。在他成為正式麵包師之後,為了

在技術上追求精進,便開始自修,卻

發現許多資料都必須借助外文基礎才

能掌握,下苦工研讀日文的他,原本

連查中文字典都感到困難,後來竟然

能夠讀通日文,甚至直接以日語與日

本師友進行溝通討論。

我們談起這個話題,許多人提

出自己對於「為何讀書」的看法,也

分享「如何讀書」的方法。讓孩子們

透過觀賞影片與討論,親自發現原來

讀書不只是為了考試,而是一種吸收

知識的途徑。那麼,我們為何要追求

知識呢?因為在生活中,有足夠的知

識做支援,便可能開展出更豐美的內

容。由此,孩子們也貫通了一個道

理:如果能在生活中發現對知識的需

求,將使我們在追求知識時付出全副

心力。而經由這般追求而得的知識,

將深深刻印在生命裡,不會隨著考試

的遠離而退色。

66∣ 雜誌 597期

透過播放影片,讓孩子們親自發現:

原來讀書不只是為了考試

Page 2: 《世界第一麥方 - towisdom.org.t · 陪伴之中,他發現自己並不是一個人 孤立著,命運也並非針對他來捉弄,人 生的前途還是要從自己踏出的那一步

面對困境,我能怎麼做?

「椪柑」是影片中作為與吳寶春

對照的獨特角色,他自幼聰慧,是學

校考試的常勝軍,老師甚至告訴他將

來一定可以順利升學,自此之後平步

青雲。然而因為父親染上賭博惡習,

加上長期酗酒,使得他不得不被迫放

棄學業。成為麵包學徒的他,雖然心

有不甘,卻又認定遭遇這樣的命運自

己也無能為力,對於未來的美好想像

一夕幻滅,因此變得凡事敷衍,無論

對製作麵包或是生活全無熱情。

遇上了比他晚入門的吳寶春,一

開始充滿敵意,因比吳寶春所展現出

來的積極進取,正是他內心渴求卻抗

拒付出的行動。然而,在友伴的鼓勵與

陪伴之中,他發現自己並不是一個人

孤立著,命運也並非針對他來捉弄,人

生的前途還是要從自己踏出的那一步

開始伸展。於是,他尊稱吳寶春為「師

仔」,彼此砥礪互助,一路相挺。

對於困境,有的人認為是運氣

不好使然,有的人則覺得那是一種成

功前的考驗。我們討論起各自面對困

境的經驗,發現如果將原因歸咎於運

氣,便容易生出無奈與抱怨,最後很

可能就在困境前低頭;如果心念一

轉,將它視為考驗,則引發著躍躍欲

試的動力,那困境將轉為登上成就前

的階梯。此外,友伴間的支持也是超

越困境的重要因素。當我們面臨困境

而感到困頓時,靜下心來看一看,其

實有許多同伴都在身旁支持著我們;

而平時的我們,也能夠細心地去體貼

身旁的人,我們的一個微笑或一句問

候,都可能是朋友最有力的支持。

對手也可以是朋友嗎?

阿洸師傅的麵包店一開幕便將

客人全吸引走了,吳寶春為了一探究

竟,也加入排隊試吃的行列,當他第

No.597 Dec. 2015∣67

每個人都會有困境,也應讓孩子了解

面對困境時該怎麼做

Page 3: 《世界第一麥方 - towisdom.org.t · 陪伴之中,他發現自己並不是一個人 孤立著,命運也並非針對他來捉弄,人 生的前途還是要從自己踏出的那一步

一次吃到「活」的麵包,內心的激動

讓自己完全忘記彼此間的競爭關係而

登門求教。他告訴阿洸師傅:「因為

我吃了你的麵包會感動。」所以想要

學會如何做出吃了會感動的麵包。阿

洸師傅也被如此誠意所感動,不僅帶

著吳寶春開發美味的經驗,也毫不保

留地將老麵的培養祕訣傳授給他。

在參加世界麵包大賽前夕,前一

任大賽冠軍菊鼓師傅受邀前來分享經

驗,看到吳寶春的天份與認真,便建

議他到日本見習。菊鼓師傅的徒弟是

本屆大賽金牌熱門人選,他不敢相信

自己的老師竟然做出這樣的安排,師

父告訴他麵包是不分國界的,而吳寶

春會是個可敬的對手。吳寶春在日本

學習到掌控麵包發酵時間與溫度的技

巧,並成功運用於比賽之中。

孩子們紛紛談起自己過去對於

對手的態度,有的會保持距離做好防

守,不想讓對方知道自己太多的內

幕,有的則想直探敵營,因為知己知

彼百戰百勝。如今,我們在故事裡體

會了另一種對手關係,阿洸師傅與菊

鼓師傅都屏棄了門戶之見,在「麵包

無國界」的觀念中,為吳寶春面授

機宜;而吳寶春同樣不將對手視為敵

人,而是在「想要做出令人感動的麵

包」這樣的信念中,視能者為師,為

此精進。因此,當我們將目標放得更

遠,將關懷舒展得更廣,一時的對手

也可以成為一起奮鬥的同伴。

愛,是前進的動力

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吳寶春

的母親去世。母親生前總會在冬至為

他熬煮桂圓粥,因此他以對母親的懷

念與感恩,研發出酒釀桂圓麵包,希

望在麵包中除了原料與技術之外,還

要加入感情。酒釀桂圓麵包,是他對

母親滿滿的思念,而這份思念,更是

惦記著母親對他滿滿的愛。二○○八

年,酒釀桂圓麵包在樂斯福盃麵包大

賽中獲獎,也讓吳寶春取得二○一○

年大師賽的參賽資格。

影片中虛構了一段愛情故事,卻

是導演編劇的巧妙安排。在愛情失意

的時候,吳寶春將未能有結果的遺憾

《世界第一麥方 》─用愛來完成(上)

68∣ 雜誌 597期

對手也可能成為朋友,從影片中讓孩子思考,對於對手的態度

Page 4: 《世界第一麥方 - towisdom.org.t · 陪伴之中,他發現自己並不是一個人 孤立著,命運也並非針對他來捉弄,人 生的前途還是要從自己踏出的那一步

化成祝福,結合象徵愛情的玫瑰,以及

心上人喜歡的荔枝,研發出荔枝玫瑰

麵包,一舉奪下世界麵包大賽冠軍。

我們在課堂中親自品嘗這兩款

麵包,然後依照實際的味覺與心靈中

的感受去描述麵包的滋味。孩子們在

甜味中,感受到感恩、美好、被愛的

感覺,也在酸味裡嘗到懷念、不捨、

想偷偷哭一下的滋味。更進一步,我

們在麵香中體會到創作者在製作麵包

時,是將對於愛的感受揉進麵團中,

再由此傳達給每個人,這份用心,本

身就是一種愛的傳遞。

本文作者為慧炬兒童作文寫作班指導老師 現任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No.597 Dec. 2015∣69

在課堂中品嘗麵包

體會製作麵包者的

心情

2016年1月23日(星期六) 上午 9:30 ~11:30

主講人:釋天唯法師 臺南法圓講堂首席講師

地 點:德化堂般若講堂 臺南市府前路一段176號3樓(有電梯,臺灣銀行臺南分行對面)

主辦:中華慧炬佛學會南區分會 協辦:佛教德化堂 聯絡電話:06-2881677

〔公益講座‧歡迎各界人士自由入座〕

《雜阿含經》云: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五蘊世間每個當下,都有事發生!每個當下,都在流逝!每個當下,都是實相─緣聚而生、緣散則滅。

唯有跳脫慣性,歸零覺察、旁觀自己身心(情緒、思考、貪瞋……)的生滅過程,才能看清時時刻刻都在改變的無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