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6 东北风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编辑 曹雪 文苑茶坊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31)88600605 吉林省作家协会 《吉林日报 · 东北风》周刊 王韬闰艺术简介: 王韬闰,1969 年生于江苏东台,1986 年毕 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2000年定居上海,先 后师从上海画鸟名家黄庆华和中国美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傅守艺学习国画创作。现为国家 一级美术师。曾获得全国优秀艺术人才奖 章。2014 年被中国文化部授予“德艺双馨”荣 誉称号。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以传统为基,以 自然为师,以创新为上。 爱默生是一个背着十字架行走的学 者,在他的观念中,作家的创作行为,更多 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我不愿把我与这个充 满行动的世界隔开,不愿意把一棵橡树栽 在花盆里,让它在那挨饿、憔悴。学者不是 独立于世的,他是现今这个灵魂萎靡的队 伍里,一个执旗的人……人文知识分子不 应该把对知识的追求当作获取报酬的职 业。追求知识和真理是不可能为他带来任 何世俗世界中的物质利益的。他只能依赖 另一些职业生存,例如,充当灯塔的守望 者。” 读普鲁斯的《影子》,读到了这样一段 文字:“就在这样一个时刻,行人稀疏的街 道,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影子。他头上举着 一支小火炬,在每盏路灯下停一下,引燃灯 油,随即又像影子一样消失。”一个真正意 义上的写作者,其实就是一个点灯的人,他 用文字守望着终极信念,在暗夜里为人们 点燃灯光,照亮人们前行的路。 史铁生是一个真正的文学信徒,在当 下这样一个喧嚣浮躁、急功近利、商业炒 作、遍地泡沫的文坛,他依然服从内心的信 仰,从未偏离过对个体真实的坚守,他把文 学创作当作一种非常高贵的信仰,当作精 神家园的一种信念:“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 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文学 或有其更为高深广大的使命,值得仰望。 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 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这是对 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秉有期盼的眼睛, 这样的写作或这样的眼睛,不看重成品,看 重的是受造之中的那缕游魂,看重那游魂 之种种可能的去向,看重那徘徊所携带的 消息。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 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阴暗,写作 之最终的寻求即灵魂之最初的眺望。”在写 作日渐功利化的当下,史铁生的这种坚守 永远值得我们为之仰望,诚如华语文学传 媒大奖在授奖词中对他的评价那样:“当多 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 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 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 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 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切地 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 怀。” 孤独是写作者的宿命,世界上所有伟 大的作家,几乎同时也是一位孤独者,所以 桂冠诗人聂鲁达说:“孤独培养不出写作的 意愿,它硬得像监狱的墙壁,即使你拼命尖 叫嚎哭,让自己一头撞死,也不会有人理 会。”在《记忆之书》里,奥斯特对“写作的孤 独”做了一番精辟评论:“每一本书都是一 幅孤独的图景。它是一件有形物,人们可 以拿起,放下,打开,合拢,书中的词语代表 一个人好几个月或者好多年的孤独, 所以当人们读着书里的每个词时,人们可 以对自己说,他正面对着孤独的一小部 分。一个人独自坐在一间房内写作。无论 这本书写的是孤独还是陪伴,它一定是孤 独的产物。”钱理群认为:“你选择‘思想者’ 的道路,也就选择了孤独,永远与‘丰富的 痛苦’相伴,就将是你的宿命。” 作为文学大师和精神灯塔的鲁迅,其 实也是孤独的。先生创作出了那么多伟大 的作品,却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他毕生致 力于对国民劣根性的改造,致力于对民众 进行思想启蒙,但却没有多少人能读懂他 的思想。他努力的结果,反而遭来无端的 谩骂和诋毁。49年以后,先生被塑造成了 超级偶像,一度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表 面上看,那时的先生并不孤独,但实际上, 那时的先生更加孤独,因为被政治化了的 鲁迅,在狂热的崇拜背后,先生收获的反而 是更大的孤独。 闲读 闲读 偶记 偶记 □唐宝民 2017年1月15日,由中国邮政集团核准出版发行的 上海著名画鸡名家的12枚《和谐》个性化专用邮票在北京 宣布向全国公开发行。这标志着该画家艺术的结晶不但 获得了业界广泛的肯定和欢迎,同时也彰显着这位画坛 少帅用铁血丹心热诚为推动中国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 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一位诗家闻迅这样欣然赋诗赞曰: “惊见吾弟发喜报,欣添清词润纸笺。愿冀加油驰艺海, 不日力作向云巅。”受诗家祝福者,就是现为国家一级美 术师,上海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上海书画研究会副秘书 长、中国板桥书画院副院长王韬闰。 王韬闰,1969年生于江苏东台。自幼就有绘画的天 赋。1986年苏州工艺美术学院毕业之后,他先拜著名花 鸟名家黄庆华学习中国花鸟画,深得黄师真传;后在2000 年竟以几次精诚之心叩开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傅 守艺的师门并成为其得意门生。傅师感期学之用功,故 心甘情愿将其平生所学给予倾囊相送。坚韧不拔,艺术 花开,因此其绘画技艺之所以能达到今天之高古而又不 失清新、雄浑而又不失浪漫,放逸而又不失灵秀,沉静而 又不失神采的面貌水平自是吃千辛而后得大甜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韬闰虽然也涉猎其它画科,但就像王羲之 爱鹅、陶渊明之爱菊,齐白石之爱画虾一样,其最爱的是 在生活和水墨中与鸡共舞。近些年来,王韬闰也通过他 那一幅幅异彩纷呈、雅俗共 赏,讴歌鸡之“五德”文、武、 勇、仁、信的“群鸡图”,让人 们发现了他并喜爱上了他 的群鸡争妍。 2014 年金秋十月,在北 京人民大会堂文艺工作座 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 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 地。在这一点上,作为一名 一心专注于花鸟画创作的 画家,王韬闰可以说用实实 在在的行动做到了不忘初 心,与时俱进在路上。为了 画好鸡,找到创作的灵感, 他时常跋山涉水到山村养 鸡人家去观察鸡的行动举 止,生活习性。这时自然中 清脆的鸟鸣,林间潺潺作响 的小溪流水声,都会让其在 开笔写生或作画的时候,产 生出犹如坐禅般跨界的艺 术想象和思维,随之笔下的 鸡才画得那样气血饱满,光 明吉祥,栩栩如生。《金鸡起 舞》是画家最近为一次受邀画展匠心创作的一件作品,打 开画儿,人便与之化一只给人以强烈艺术感染力和视 觉冲击力的雄鸡,红冠鲜亮,颈羽飞扬、雄纠纠、气昂昂地 向着“东方红”的抖动着翅膀,那样子即仿佛在引颈报春, 又好似于惠风和畅中告诉人们,要趁着大好的晨光早早起 床,只争朝夕为筑梦中国贡献有用的智慧,洒下辛勤的汗 滴。画室中还有一《教子图》的作品更是造型精准、生动传 神,温馨感人:草地上,满眼透露着无限爱怜的鸡妈妈正带 着宝宝们去觅食,小鸡们个个是萌萌哒般的可爱像,它们 或瞪大着眼睛望着妈妈,或仿佛在聆听着妈妈的教导,或 好像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似的往地上静观细察……这样有 夸张、有衬托、有点缀、有对比,有浓淡变化的画之有术,画 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画面,若不是来自于画家对生活细致 的观察,若是没有由表及里对创作的深入的谋篇布局,怎 能会演绎出这般让人看了一眼还想再看的画面?!这也正 是王韬闰的可取之处和可贵之处。 明代诗人唐寅曾有诗云:“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 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当前, 我国文化艺术的春天可以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风景无 限。面对这一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势,王韬闰已用 他的行动和作品,奉行展示和实践了作为一名人民艺术 家的操守、责任与担当。醉舞丹青画坛占一席,宁静达远 江山代有才人出,可以说王韬闰实至名归,这也注定他在 明天的创作路上会有更多吸人眼球的看点。 心中有信仰 笔下有乾坤 —画家王韬闰艺术寻踪 □洪 亮 “父母借债 20 万买宝马只为让幼儿园 的儿子有更高起点”,近日这个发生在中 国家庭的真实故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 议,在如今物质欲望极度膨胀的社会,伴 随着日常生活的日益丰富与人际社交范 围的扩大化,阶层的分化逐渐异化了人与 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成人世界的欲望选择 引发了教育迷失问题。朱日亮的《自行 车》就是一篇反映处于剧烈转型时期中国 社会阶层分化组合下教育迷失问题的小 说。其深刻之处在于作者以“自行车”为 线索,紧贴日常生活,将孩子的纯洁友谊 置于阶层分化的成人父母交际之下,以细 腻的笔致揭示了当下现实生活的教育痛 处,同时又借文学从根源上挖掘了导致阶 层分化组合下教育迷失的本质。 《自行车》表层叙事以孩子的友谊为 主线讲述了四个家庭组合交际的故事,深 层叙事则指向了阶层分化后物欲与人性 的矛盾。小说中的四个孩子因“自行车 队”的建立结成了伙伴团体,他们分别处 于不同阶层的家庭:李正中产家庭; 刘娜公务员家庭;顾小明高干家 庭;王立言城市低收入家庭。“他们几 个关系好,老爸老妈关系也好起来了”,孩 子间的纯粹交往带来了身处不同阶层父母 间的频繁交际,这种阶层组合在促进协调 阶层矛盾关系的同时也招致了一些社会问 题。首先,小说借家庭聚会的描写表现了 中国城市不同阶层间社会地位的差异。王 爸妈为参加聚会特意买了新衣服,以“装 烟”“礼节”相待,而其他家庭却是通常的打 扮与平常心的对待;对于前三个家庭,请客 做东如小菜一碟,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安排 得其乐融融甚至别出心裁,但城市低收入 阶层的王立言家庭却得绞尽脑汁才能把事 情做成,“王爸特意买了一部手机”,用全家 一个月的生活费租了辆客车只为做个美满 的东。其次,小说向读者展示的不仅仅是 四个不同阶层家庭聚会组合在一起的和谐 场景,更多的是隐藏在其背后的教育迷 失。如小说中王爸妈做东时所想“一定要 把儿子的面子挣足,搞就搞好,和那几家 比,自家虽说困难些,确实不能把儿子比下 去”,而其他三家则刚好相反,“吃饭是小 事,聚一次才是真正的主题”。再如购买自 行车对顾刘两家来说如九牛一毛,但李爸 妈认为“钱用在学习上可以,用在吃喝上可 以,别的一概没门”,尤其是当李正与王立 言为了和朋友一样骑着“TREK”自行车参加 聚会密谋“偷车”并完美实现愿望后双方父 母商议是否应报警时,李爸妈认为应该隐 瞒,王爸妈认为应该告诉校长,为了有个高 考“清白”档案,李正与王立言最终将车子 秘密送回原地。 小说借价值观念差异的彰显体现了 中国城市家庭教育模式的阶层分化,作为 物欲社会中的个体存在,家长家教的思想 观念、能力与行为与其社会经济地位紧密 联系,即不同阶层的父母由于思想价值观 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从而 影响孩子的人生价值观建构,这实际上也 诠释了小说中李王二人之所以会有“借 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其父母的家 教缺失。最后,四对父母的交际并不仅仅 是作者想要呈现给读者的唯一阶层组合, 四个孩子间友谊交往也逐渐形成了阶层 分化组合的雏形。推而广之,中学也如同 一个缩小化的社会,随着成人社会一些复 杂元素开始流入青春期孩子的心性世界, 尽管孩子们都穿着校服,正如小说里形容 “校园里有这么多 TREK,就像雨后春笋”, “炫耀”、“攀比”、“时尚”等逐渐成为他们 的人际交往关键词,他们更早地对“物质 金钱”形成了自我定义。虽然从表面看来 四个孩子的友情来源于 “自行车”,但“自 行车”又成为了维系其友谊的“工具”。小 说中有一个巧妙的安排,“四人帮”友情的 建立起源于被骑新车的队友们抛弃,而当 顾小明与刘娜都能骑着“TREK”去农家院 时,没有“TREK”的李正与王立言就如同两 个被遗弃的人心里极度不平衡,此刻成人 世界“攀比”“虚荣”等负面情绪在孩子间 被凸显得淋漓尽致。作为一种犯罪行为, “偷车”本在人看来是一件极不光彩与令 人厌恶的事情,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 对李正与王立言的行为反倒会产生怜悯 与心疼,原因在于孩子性本善良,倘若家 长能够早日对孩子予以正确的家教引导, 孩子或许能自行消化处理在面临欲望选 择时的心理困惑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人生 “碰壁”,然而教育迷失的背后隐藏了很多 因素,我们不能将此单单归咎于家长或孩 子的责任,究其根本,物欲与人性间矛盾 才是导致当前阶层分化组合下教育迷失 的实质所在。 在当前商业经济与城市化飞速发展 的社会背景下,随着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更加密切,人类人际交往的范围呈网状扩 散发展,困惑增多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 人生选择,因此物欲刺激下的人性便具有 向更多方向发展的可能。小说主要展示 了在充满诱惑与挑战的物欲社会前人性 的一大弱点虚荣,即一种为实现不合 理欲望借外在的假象从别人的认同与赞 誉中获得满足的心理。首先,社会身份的 定位需要周围人的认定,只有将外在个体 作为展现自己最好一面的载体才能从中 获得虚荣心满足的“幸福感”,小说中四对 父母做东聚会的背后除表面促进孩子友 谊交往目的外实际上还体现了显示其身 份地位的人性欲求,如顾爸将聚会安排在 部队餐厅的行为就彰显了其作为“中校” 的内心优越感。其次,虚荣心之所以会让 人上瘾就在于假象背后给人带来了感觉 的“真实”,殊不知内心的贫瘠会使其在满 足虚荣的过程中暴露自己的“真”面目,小 说中王爸妈举办了一个完满的农家乐家 庭聚会,“儿子给他们挣足了面子,今天这 一路他们也给儿子挣足了面子”,与假象 背后承担的代价相比,“面子挣足”的虚荣 心满足感显得更为“真实”,但小说有多处 细节,如刘家做东时王爸妈特意打扮,“低 档货”的西装隐含了其渴望收获别人认同 与赞叹的欲望,再如王爸妈为了省钱夜里 就开始合计批发矿泉水,这种为了孩子花 费金钱、时间与心力以期得到几声赞许的 行为正是对其内心贫瘠与自卑的凸显。 最后,作为人性共有弱点,虚荣心在孩子 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小说中当其它成员 有“TREK”自行车时,孩子们并没有十分羡 慕,然而当好朋友能骑着“TREK”自行车去 农家院时,李王二人对拥有“TREK”的欲求 却表现得格外强烈,这种反差心理的出现 是对人性虚荣弱点赤裸裸的揭露即以外 在物质条件去衡量人际交往水平,但这也 是小说最引人深思的地方在物欲与 人性不可避免的矛盾前,民族未来脊梁的 教育该何去何从?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 养直接影响到孩子成长的质量与效果,阶 层的分化与组合主要来自于社会经济文 化的分层,朱日亮的《自行车》通过当前社 会阶层分化组合背后教育迷失这一现状 的展示旨在揭开社会溃疡,民族未来脊梁 的命运令人担忧。仓央嘉措曾说“秘密地 活着,是最温暖的的死法”,我想这也是小 说想要告诉我们的,物欲面前人很难处理 好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如何在教育前坚守 本心不迷失,自我内心的富足与充盈是首 要的。 —关于朱日亮《自行车》 □廖晋芳 教育迷失

D4DBF406C - cnjiwang.comjlrbszb.cnjiwang.com/pc/paper/att/201704/06/45e50df0...少帅用铁血丹心热诚为推动中国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 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一位诗家闻迅这样欣然赋诗赞曰: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6东北风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编辑 曹雪

文苑茶坊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431)88600605

吉林省作家协会《吉林日报·东北风》周刊

王韬闰艺术简介:

王韬闰,1969年生于江苏东台,1986年毕

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2000年定居上海,先

后师从上海画鸟名家黄庆华和中国美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傅守艺学习国画创作。现为国家

一级美术师。曾获得全国优秀艺术人才奖

章。2014年被中国文化部授予“德艺双馨”荣

誉称号。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以传统为基,以

自然为师,以创新为上。

爱默生是一个背着十字架行走的学

者,在他的观念中,作家的创作行为,更多

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我不愿把我与这个充

满行动的世界隔开,不愿意把一棵橡树栽

在花盆里,让它在那挨饿、憔悴。学者不是

独立于世的,他是现今这个灵魂萎靡的队

伍里,一个执旗的人……人文知识分子不

应该把对知识的追求当作获取报酬的职

业。追求知识和真理是不可能为他带来任

何世俗世界中的物质利益的。他只能依赖

另一些职业生存,例如,充当灯塔的守望

者。”

读普鲁斯的《影子》,读到了这样一段

文字:“就在这样一个时刻,行人稀疏的街

道,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影子。他头上举着

一支小火炬,在每盏路灯下停一下,引燃灯

油,随即又像影子一样消失。”一个真正意

义上的写作者,其实就是一个点灯的人,他

用文字守望着终极信念,在暗夜里为人们

点燃灯光,照亮人们前行的路。

史铁生是一个真正的文学信徒,在当

下这样一个喧嚣浮躁、急功近利、商业炒

作、遍地泡沫的文坛,他依然服从内心的信

仰,从未偏离过对个体真实的坚守,他把文

学创作当作一种非常高贵的信仰,当作精

神家园的一种信念:“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

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文学

或有其更为高深广大的使命,值得仰望。

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

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这是对

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秉有期盼的眼睛,

这样的写作或这样的眼睛,不看重成品,看

重的是受造之中的那缕游魂,看重那游魂

之种种可能的去向,看重那徘徊所携带的

消息。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

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阴暗,写作

之最终的寻求即灵魂之最初的眺望。”在写

作日渐功利化的当下,史铁生的这种坚守

永远值得我们为之仰望,诚如华语文学传

媒大奖在授奖词中对他的评价那样:“当多

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

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

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

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

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切地

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

怀。”

孤独是写作者的宿命,世界上所有伟

大的作家,几乎同时也是一位孤独者,所以

桂冠诗人聂鲁达说:“孤独培养不出写作的

意愿,它硬得像监狱的墙壁,即使你拼命尖

叫嚎哭,让自己一头撞死,也不会有人理

会。”在《记忆之书》里,奥斯特对“写作的孤

独”做了一番精辟评论:“每一本书都是一

幅孤独的图景。它是一件有形物,人们可

以拿起,放下,打开,合拢,书中的词语代表

一个人好几个月——或者好多年的孤独,

所以当人们读着书里的每个词时,人们可

以对自己说,他正面对着孤独的一小部

分。一个人独自坐在一间房内写作。无论

这本书写的是孤独还是陪伴,它一定是孤

独的产物。”钱理群认为:“你选择‘思想者’

的道路,也就选择了孤独,永远与‘丰富的

痛苦’相伴,就将是你的宿命。”

作为文学大师和精神灯塔的鲁迅,其

实也是孤独的。先生创作出了那么多伟大

的作品,却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他毕生致

力于对国民劣根性的改造,致力于对民众

进行思想启蒙,但却没有多少人能读懂他

的思想。他努力的结果,反而遭来无端的

谩骂和诋毁。49年以后,先生被塑造成了

超级偶像,一度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表

面上看,那时的先生并不孤独,但实际上,

那时的先生更加孤独,因为被政治化了的

鲁迅,在狂热的崇拜背后,先生收获的反而

是更大的孤独。

闲读闲读

偶记偶记□唐宝民

2017年1月15日,由中国邮政集团核准出版发行的

上海著名画鸡名家的12枚《和谐》个性化专用邮票在北京

宣布向全国公开发行。这标志着该画家艺术的结晶不但

获得了业界广泛的肯定和欢迎,同时也彰显着这位画坛

少帅用铁血丹心热诚为推动中国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

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一位诗家闻迅这样欣然赋诗赞曰:

“惊见吾弟发喜报,欣添清词润纸笺。愿冀加油驰艺海,

不日力作向云巅。”受诗家祝福者,就是现为国家一级美

术师,上海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上海书画研究会副秘书

长、中国板桥书画院副院长王韬闰。

王韬闰,1969年生于江苏东台。自幼就有绘画的天

赋。1986年苏州工艺美术学院毕业之后,他先拜著名花

鸟名家黄庆华学习中国花鸟画,深得黄师真传;后在2000

年竟以几次精诚之心叩开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傅

守艺的师门并成为其得意门生。傅师感期学之用功,故

心甘情愿将其平生所学给予倾囊相送。坚韧不拔,艺术

花开,因此其绘画技艺之所以能达到今天之高古而又不

失清新、雄浑而又不失浪漫,放逸而又不失灵秀,沉静而

又不失神采的面貌水平自是吃千辛而后得大甜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韬闰虽然也涉猎其它画科,但就像王羲之

爱鹅、陶渊明之爱菊,齐白石之爱画虾一样,其最爱的是

在生活和水墨中与鸡共舞。近些年来,王韬闰也通过他

那一幅幅异彩纷呈、雅俗共

赏,讴歌鸡之“五德”文、武、

勇、仁、信的“群鸡图”,让人

们发现了他并喜爱上了他

的群鸡争妍。

2014年金秋十月,在北

京人民大会堂文艺工作座

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

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

地。在这一点上,作为一名

一心专注于花鸟画创作的

画家,王韬闰可以说用实实

在在的行动做到了不忘初

心,与时俱进在路上。为了

画好鸡,找到创作的灵感,

他时常跋山涉水到山村养

鸡人家去观察鸡的行动举

止,生活习性。这时自然中

清脆的鸟鸣,林间潺潺作响

的小溪流水声,都会让其在

开笔写生或作画的时候,产

生出犹如坐禅般跨界的艺

术想象和思维,随之笔下的

鸡才画得那样气血饱满,光

明吉祥,栩栩如生。《金鸡起

舞》是画家最近为一次受邀画展匠心创作的一件作品,打

开画儿,人便与之化——一只给人以强烈艺术感染力和视

觉冲击力的雄鸡,红冠鲜亮,颈羽飞扬、雄纠纠、气昂昂地

向着“东方红”的抖动着翅膀,那样子即仿佛在引颈报春,

又好似于惠风和畅中告诉人们,要趁着大好的晨光早早起

床,只争朝夕为筑梦中国贡献有用的智慧,洒下辛勤的汗

滴。画室中还有一《教子图》的作品更是造型精准、生动传

神,温馨感人:草地上,满眼透露着无限爱怜的鸡妈妈正带

着宝宝们去觅食,小鸡们个个是萌萌哒般的可爱像,它们

或瞪大着眼睛望着妈妈,或仿佛在聆听着妈妈的教导,或

好像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似的往地上静观细察……这样有

夸张、有衬托、有点缀、有对比,有浓淡变化的画之有术,画

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画面,若不是来自于画家对生活细致

的观察,若是没有由表及里对创作的深入的谋篇布局,怎

能会演绎出这般让人看了一眼还想再看的画面?!这也正

是王韬闰的可取之处和可贵之处。

明代诗人唐寅曾有诗云:“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

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当前,

我国文化艺术的春天可以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风景无

限。面对这一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势,王韬闰已用

他的行动和作品,奉行展示和实践了作为一名人民艺术

家的操守、责任与担当。醉舞丹青画坛占一席,宁静达远

江山代有才人出,可以说王韬闰实至名归,这也注定他在

明天的创作路上会有更多吸人眼球的看点。

心中有信仰 笔下有乾坤——画家王韬闰艺术寻踪

□洪 亮

“父母借债20万买宝马只为让幼儿园

的儿子有更高起点”,近日这个发生在中

国家庭的真实故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

议,在如今物质欲望极度膨胀的社会,伴

随着日常生活的日益丰富与人际社交范

围的扩大化,阶层的分化逐渐异化了人与

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成人世界的欲望选择

引发了教育迷失问题。朱日亮的《自行

车》就是一篇反映处于剧烈转型时期中国

社会阶层分化组合下教育迷失问题的小

说。其深刻之处在于作者以“自行车”为

线索,紧贴日常生活,将孩子的纯洁友谊

置于阶层分化的成人父母交际之下,以细

腻的笔致揭示了当下现实生活的教育痛

处,同时又借文学从根源上挖掘了导致阶

层分化组合下教育迷失的本质。

《自行车》表层叙事以孩子的友谊为

主线讲述了四个家庭组合交际的故事,深

层叙事则指向了阶层分化后物欲与人性

的矛盾。小说中的四个孩子因“自行车

队”的建立结成了伙伴团体,他们分别处

于不同阶层的家庭:李正——中产家庭;

刘娜——公务员家庭;顾小明——高干家

庭;王立言——城市低收入家庭。“他们几

个关系好,老爸老妈关系也好起来了”,孩

子间的纯粹交往带来了身处不同阶层父母

间的频繁交际,这种阶层组合在促进协调

阶层矛盾关系的同时也招致了一些社会问

题。首先,小说借家庭聚会的描写表现了

中国城市不同阶层间社会地位的差异。王

爸妈为参加聚会特意买了新衣服,以“装

烟”“礼节”相待,而其他家庭却是通常的打

扮与平常心的对待;对于前三个家庭,请客

做东如小菜一碟,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安排

得其乐融融甚至别出心裁,但城市低收入

阶层的王立言家庭却得绞尽脑汁才能把事

情做成,“王爸特意买了一部手机”,用全家

一个月的生活费租了辆客车只为做个美满

的东。其次,小说向读者展示的不仅仅是

四个不同阶层家庭聚会组合在一起的和谐

场景,更多的是隐藏在其背后的教育迷

失。如小说中王爸妈做东时所想“一定要

把儿子的面子挣足,搞就搞好,和那几家

比,自家虽说困难些,确实不能把儿子比下

去”,而其他三家则刚好相反,“吃饭是小

事,聚一次才是真正的主题”。再如购买自

行车对顾刘两家来说如九牛一毛,但李爸

妈认为“钱用在学习上可以,用在吃喝上可

以,别的一概没门”,尤其是当李正与王立

言为了和朋友一样骑着“TREK”自行车参加

聚会密谋“偷车”并完美实现愿望后双方父

母商议是否应报警时,李爸妈认为应该隐

瞒,王爸妈认为应该告诉校长,为了有个高

考“清白”档案,李正与王立言最终将车子

秘密送回原地。

小说借价值观念差异的彰显体现了

中国城市家庭教育模式的阶层分化,作为

物欲社会中的个体存在,家长家教的思想

观念、能力与行为与其社会经济地位紧密

联系,即不同阶层的父母由于思想价值观

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从而

影响孩子的人生价值观建构,这实际上也

诠释了小说中李王二人之所以会有“借

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其父母的家

教缺失。最后,四对父母的交际并不仅仅

是作者想要呈现给读者的唯一阶层组合,

四个孩子间友谊交往也逐渐形成了阶层

分化组合的雏形。推而广之,中学也如同

一个缩小化的社会,随着成人社会一些复

杂元素开始流入青春期孩子的心性世界,

尽管孩子们都穿着校服,正如小说里形容

“校园里有这么多TREK,就像雨后春笋”,

“炫耀”、“攀比”、“时尚”等逐渐成为他们

的人际交往关键词,他们更早地对“物质

金钱”形成了自我定义。虽然从表面看来

四个孩子的友情来源于“自行车”,但“自

行车”又成为了维系其友谊的“工具”。小

说中有一个巧妙的安排,“四人帮”友情的

建立起源于被骑新车的队友们抛弃,而当

顾小明与刘娜都能骑着“TREK”去农家院

时,没有“TREK”的李正与王立言就如同两

个被遗弃的人心里极度不平衡,此刻成人

世界“攀比”“虚荣”等负面情绪在孩子间

被凸显得淋漓尽致。作为一种犯罪行为,

“偷车”本在人看来是一件极不光彩与令

人厌恶的事情,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

对李正与王立言的行为反倒会产生怜悯

与心疼,原因在于孩子性本善良,倘若家

长能够早日对孩子予以正确的家教引导,

孩子或许能自行消化处理在面临欲望选

择时的心理困惑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人生

“碰壁”,然而教育迷失的背后隐藏了很多

因素,我们不能将此单单归咎于家长或孩

子的责任,究其根本,物欲与人性间矛盾

才是导致当前阶层分化组合下教育迷失

的实质所在。

在当前商业经济与城市化飞速发展

的社会背景下,随着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更加密切,人类人际交往的范围呈网状扩

散发展,困惑增多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

人生选择,因此物欲刺激下的人性便具有

向更多方向发展的可能。小说主要展示

了在充满诱惑与挑战的物欲社会前人性

的一大弱点——虚荣,即一种为实现不合

理欲望借外在的假象从别人的认同与赞

誉中获得满足的心理。首先,社会身份的

定位需要周围人的认定,只有将外在个体

作为展现自己最好一面的载体才能从中

获得虚荣心满足的“幸福感”,小说中四对

父母做东聚会的背后除表面促进孩子友

谊交往目的外实际上还体现了显示其身

份地位的人性欲求,如顾爸将聚会安排在

部队餐厅的行为就彰显了其作为“中校”

的内心优越感。其次,虚荣心之所以会让

人上瘾就在于假象背后给人带来了感觉

的“真实”,殊不知内心的贫瘠会使其在满

足虚荣的过程中暴露自己的“真”面目,小

说中王爸妈举办了一个完满的农家乐家

庭聚会,“儿子给他们挣足了面子,今天这

一路他们也给儿子挣足了面子”,与假象

背后承担的代价相比,“面子挣足”的虚荣

心满足感显得更为“真实”,但小说有多处

细节,如刘家做东时王爸妈特意打扮,“低

档货”的西装隐含了其渴望收获别人认同

与赞叹的欲望,再如王爸妈为了省钱夜里

就开始合计批发矿泉水,这种为了孩子花

费金钱、时间与心力以期得到几声赞许的

行为正是对其内心贫瘠与自卑的凸显。

最后,作为人性共有弱点,虚荣心在孩子

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小说中当其它成员

有“TREK”自行车时,孩子们并没有十分羡

慕,然而当好朋友能骑着“TREK”自行车去

农家院时,李王二人对拥有“TREK”的欲求

却表现得格外强烈,这种反差心理的出现

是对人性虚荣弱点赤裸裸的揭露即以外

在物质条件去衡量人际交往水平,但这也

是小说最引人深思的地方——在物欲与

人性不可避免的矛盾前,民族未来脊梁的

教育该何去何从?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

养直接影响到孩子成长的质量与效果,阶

层的分化与组合主要来自于社会经济文

化的分层,朱日亮的《自行车》通过当前社

会阶层分化组合背后教育迷失这一现状

的展示旨在揭开社会溃疡,民族未来脊梁

的命运令人担忧。仓央嘉措曾说“秘密地

活着,是最温暖的的死法”,我想这也是小

说想要告诉我们的,物欲面前人很难处理

好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如何在教育前坚守

本心不迷失,自我内心的富足与充盈是首

要的。

——关于朱日亮《自行车》

□廖晋芳

教育迷失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阶 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层 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 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 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组 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 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 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